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6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球支架置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69
1
作者 王岩 王继芳 +1 位作者 卢世璧 朱盛修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95-298,共4页
目的观察网球支架置入治疗青壮年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记忆金属网球支架置入45例患者 (54髋 )坏死塌陷的股骨头内 ,取同侧髂骨松质骨植入网球内顶起已塌陷的股骨头 ,并以带旋髂深动脉及静脉的髂骨骨块封闭股骨头、颈... 目的观察网球支架置入治疗青壮年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采用记忆金属网球支架置入45例患者 (54髋 )坏死塌陷的股骨头内 ,取同侧髂骨松质骨植入网球内顶起已塌陷的股骨头 ,并以带旋髂深动脉及静脉的髂骨骨块封闭股骨头、颈交界处窗口。结果按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百分评价法对45例54髋随访12~36个月,优良率达88.9 %。结论应用网球支架置入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以下优点:(1)彻底清除死骨减压 ;(2)重建股骨头血运 ;(3)增加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 ,降低局部应力 ,有利于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与重建。该方法是对中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修复与重建的一种尝试 ,适用于股骨头坏死FicatⅡ、Ⅲ期患者 ;尤其适用于Ⅲ期股骨头已塌陷但尚未继发骨性关节炎的病例,经网球膨胀、隆起及支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血运重建 网球支架置入术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风险及其交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43
2
作者 黄伟煌 张丽菊 +6 位作者 井立鹏 梁文凯 东方 林汉生 聂立红 杨光 荆春霞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收集199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广州市某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收集199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广州市某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19个变量。采用分类树对危险因素进行定性的交互作用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效应。结果 单纯T2DM无并发症的患者595例,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754例。建立分类树模型,包括3层,7个结点,4个终末节点,筛选出年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病程、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TC/HDL、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共8个危险因素。而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联最密切的是年龄、病程和BMI。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病程(OR=6.215,95%CI:2.867~13.476,P〈0.001)、年龄与BMI(OR=2.484,95%CI:1.465~4.212,P=0.001)在2型糖尿病进展大血管病变中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年龄、病程和BMI相互作用是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超过56岁,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应重点监测和干预,以防止大血管病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血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0
3
作者 范跃祖 孙伟 +1 位作者 张文忠 葛春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及其 VM 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病理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指标;应用 HE...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M)及其 VM 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994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74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病理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指标;应用 HE 染色、CD_(31)和 PAS双重染色,观察胆囊癌患者是否存在 VM,并作上述相关参数的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 生存比较和Cox 风险模型分析。结果在74例胆囊癌患者中发现13.5%(10/74)存在 VM。胆囊癌 VM 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瘤体大小、分化程度、Nevin 分期、浸润深度、局部淋巴转移无关;但与组织类型(x^2=10.241,P=0.017)、肝转移(x^2=11.904,P=0.001)和生存期(x^2=5.7221,P=0.0168)有关。Cox 分析表明,VM(F=24.0508,P=0.0001,相对危险度=11.868)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手术方式(姑息手术)一样,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人原发性胆囊癌存在VM,有 VM 存在的胆囊癌患者,易发生血行转移,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血管 预后
原文传递
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 被引量:27
4
作者 关晓猛 杨晓英 +3 位作者 徐卉 杨凯 张静 王润兰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评价吸烟者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113例不同烟龄的吸烟者及50例体检正常的非吸烟者,应用高频超声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双侧颈总动脉,双侧肱动脉管壁随心动周期的运动轨迹,测量... 目的:探讨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评价吸烟者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113例不同烟龄的吸烟者及50例体检正常的非吸烟者,应用高频超声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双侧颈总动脉,双侧肱动脉管壁随心动周期的运动轨迹,测量血管收缩期内径(Ds)、舒张期内径(Dd)、弹性系数(Eρ)、硬化值(β)和顺应性(AC)。结果:Ds和Dd:吸烟各组与非吸烟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Eρ和β:吸烟各组均高于非吸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吸烟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C:吸烟各组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吸烟各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回声跟踪技术可早期发现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深明 胡作军 +2 位作者 李松奇 黄雪玲 叶财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853-856,共4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30例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接受静脉系统手术治疗。每例2条肢体各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并随机分组。1条患肢行股浅静脉外瓣膜复成形术加浅静脉手术(A组)... 目的探讨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治疗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30例双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患者接受静脉系统手术治疗。每例2条肢体各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并随机分组。1条患肢行股浅静脉外瓣膜复成形术加浅静脉手术(A组);另1条患肢仅行浅静脉手术(B组)。术后1个月和3年,利用彩超、流速剖面图彩超技术、空气体积描记仪(APG)和静脉功能不全评分等方法,比较各例2条肢体的疗效以及2组间疗效。结果全组30例患者60条肢体均为CEAP临床分级(Kistner分级)C2~C4级,经彩超和下肢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返流均为Ⅲ度。术后1个月和3年随访比较,各例属于A组的患肢在静脉返流度、静脉返流量及各项指标均比属于B组患肢改善明显;A组的静脉返流量、静脉灌注指数均值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的静脉返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随访时2组的射血分数和剩余容量分数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功能不全评分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深静脉瓣膜修复成形术可使下肢深静脉返流量明显减少,瓣膜功能明显恢复,与下肢浅静脉手术联合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瓣膜修复成形术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浅静脉手术 空气体积描记仪 下肢静脉造影 静脉返流 下肢深静脉 统计学 手术治疗 静脉系统 随机分组 手术方式 股浅静脉 流速剖面 临床分级
原文传递
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结直肠癌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31
6
作者 梁翠珊 黄燕琪 +3 位作者 何兰 黄晓媚 程梓轩 刘再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1-196,201,共7页
目的淋巴血管侵犯(LVI)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治疗前评价淋巴血管状态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拟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结直肠癌LVI。资料与方法从回顾性收集的结直肠癌术前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评估影... 目的淋巴血管侵犯(LVI)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治疗前评价淋巴血管状态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拟基于影像组学方法术前预测结直肠癌LVI。资料与方法从回顾性收集的结直肠癌术前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评估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效能,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内部验证。联合具有独立预测效能的临床因素与影像组学标签,建立联合预测因子,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由5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成的影像组学标签与LVI状态有关(P<0.0001)。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显示了较好的辨别能力[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719,95%CI 0.715~0.723]及分类能力(敏感度为0.726,特异度为0.628),内部验证(C-index为0.720)。包含影像组学标签及癌胚抗原的联合预测因子进一步提高了影像组学标签的预测能力(C-index为0.751,敏感度为0.788,特异度为0.667)。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可于术前个体化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LVI状态。联合临床危险因素后的联合预测因子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 血管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预测 影像组学
下载PDF
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3.0TMRI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张礼荣 王德杭 +3 位作者 王冬青 吴旻 徐光明 马聪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4-499,共6页
目的采用3.0TMRI显示三叉神经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分析产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血管压迫特点。方法选择50例TN患者(50支TN患侧和50支TN对侧三叉神经;其中23例行微血管解压术)和50名没有面部疼痛的志愿者(100支非TN三叉神... 目的采用3.0TMRI显示三叉神经及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分析产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血管压迫特点。方法选择50例TN患者(50支TN患侧和50支TN对侧三叉神经;其中23例行微血管解压术)和50名没有面部疼痛的志愿者(100支非TN三叉神经),在3.0TMR采用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RU.FISP)及3D三维时间飞跃(TOF-MRA)扫描。若判断TN患者为静脉病变,并行增强3D快速小角度反转序列(3DFLASH)扫描。以上图像融合重建成虚拟脑池图,评价神经血管压迫程度分级(1级无压迫,2级静脉性压迫,3级神经与动脉接触,4级有动脉压痕,5级动脉压迫导致神经明显移位),以及血管接触神经的方位(三叉神经的上侧或其他侧)、血管神经接触点的位置(近:位于三又神经脑池段近脑干1/3长度区域,远:位于三叉神经脑池段远脑干2/3长度区域)。3DTRU-FISP序列重建的冠、矢状面图像用于测量神经长度、神经横截面及脑池面积。采用卡方检验观察2组的三叉神经:血管压迫神经引起神经切迹或移位(4级和5级)、血管神经压迫点和神经出脑干处距离、血管压迫神经的位置位于神经上侧方的发生率。采用t检验观察测量数值的统计学意义,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结果两序列及融合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神经血管的关系,与23例微血管解压术中所见吻合度高,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21例。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的发生率在志愿者组(1级79支,2级5支,3级8支,4级8支)、TN对侧(1级27支,2级6支,3级9支,4级8支)及TN患侧(1级4支,2级12支,3级12支,4级7支,5级15支)分别为21.0%(21/100)、46.0%(23/50)、92.0%(46/50)。TN患侧三叉神经较志愿者三又神经血管受压迫程度4、5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P〈0.01);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血管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PI3K/AKT及MEK/ERK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28
8
作者 肖高春 童仕伦 +2 位作者 郑勇斌 郝志楠 李盛波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2.50、7.50、15...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2.50、7.50、15.00μmol/L);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2.50、7.50、15.00μmol/L)分别处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以DMEM-F12培养基,加入0.10%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基分别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划痕试验,定向迁移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来检测不同的信号通路抑制剂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垂直和定向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0.1%DMSO对内皮细胞的迁移无明显影响,其作用后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与DMEM-F12单独作用无明显区别,说明小剂量DMSO作为LY294002、PD98059的溶剂不影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功能;应用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D98059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受抑制,且随着抑制剂浓度增高而增大;LY294002与PD98059组比较,前者迁移距离更小,细胞迁移数较后者少,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均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垂直和定向迁移,且与抑制剂浓度呈正相关;PI3K/AKT信号通路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比MEK/ERK信号通路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磷脂酰肌醇3-激酶 肿瘤 血管 内皮细胞 细胞运动 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丹酚酸B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徐江平 孙莉莎 +1 位作者 吴航宇 杨雪梅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95-597,共3页
目的 观察丹酚酸B静脉注射给药对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制成急性缺血 /再灌注模型。缺血同时静脉缓慢注射给予丹酚酸B ,测定在急性缺血 /再灌注状态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活性和心肌梗死范... 目的 观察丹酚酸B静脉注射给药对大鼠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制成急性缺血 /再灌注模型。缺血同时静脉缓慢注射给予丹酚酸B ,测定在急性缺血 /再灌注状态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活性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丹酚酸B 10 ,15mg·kg-1,静脉注射给药能明显降低血清CPK活性和缩小梗死区范围 ,丹酚酸B 3mg·kg-1静脉给药对CPK活性、心肌梗死范围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丹酚酸B静脉注射给药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大鼠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 丹参
下载PDF
从“血脉”论治高血压的理论探析 被引量:27
10
作者 靳利利 王丽莹 +1 位作者 李莹鸿 王清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9-1041,共3页
从《内经》血脉理论出发,阐明高血压是因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导致脉道壅滞或堵塞,脉内压力增大而形成一种血管疾病,用血脉辨证取代传统的脏腑辨证能更准确的解释高血压的生理病理。现代医学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多以改善血液质量(抗炎、... 从《内经》血脉理论出发,阐明高血压是因痰、瘀、虚等病理因素导致脉道壅滞或堵塞,脉内压力增大而形成一种血管疾病,用血脉辨证取代传统的脏腑辨证能更准确的解释高血压的生理病理。现代医学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多以改善血液质量(抗炎、抗氧化等),防治血管病变(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重塑等)两大方面治疗高血压,这与中医血脉理论指导下辨别病位,采用治血、治脉的辨证疗法不谋而合。现将血脉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介绍高血压形成的病机及高血压血管病变的实质,并提供从血脉论治高血压的临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脉 血液质量 血管 辨证论治
下载PDF
bFGF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多孔β-TCP陶瓷复合移植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启新 郭晓东 +2 位作者 刘勇 段德宇 吴永超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能否构建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 ,提高骨缺损修复质量。方法 :体外将具有促进MSCs增殖分化及刺激毛细血管增殖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bFGF基因转入骨...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能否构建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 ,提高骨缺损修复质量。方法 :体外将具有促进MSCs增殖分化及刺激毛细血管增殖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bFGF基因转入骨组织工程首选种子细胞MSCs,并与具有良好力学强度及生物活性的可降解β磷酸三钙 (β TCP)多孔基质材料复合移植 ,修复同种异体兔桡骨 15mm长节段性骨缺损。以单纯空载体转染MSCs为对照 ,通过扫描电镜、X线、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结果 :转基因细胞 /基质材料体外复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证实bFGF基因修饰的MSCs增殖分化活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体内实验X线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缺损正常修复 ,有大量活跃的新骨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生成 ;对照组各时间点则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 ,未见明显的新骨及血管生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可持续表达bFGF至少 4周以上。结论 :把组织工程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 ,使bFGF持续高效发挥作用 ,研制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 ,为高质量地修复骨缺损 ,特别是治疗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基因修饰 间充质干细胞 多孔β-TCP陶瓷 复合移植 修复 兔节段性骨缺损
下载PDF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其昕 刘耀升 +3 位作者 李方财 徐侃 陈维善 吴琼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39-543,共5页
目的观察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影响其自然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37例39个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HE染色用于观察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免疫组化研究包括CD68、CD34染色,分别... 目的观察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探讨影响其自然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37例39个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HE染色用于观察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免疫组化研究包括CD68、CD34染色,分别用于观察突出组织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及新生血管形成程度。按髓核组织含量将突出组织分为3组:髓核组、含髓核组及不含髓核组,分析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年龄、病程、病理来源以及影像学各因素的相关性。所有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游离型突出组织以髓核为主的占62%,92%的游离型突出组织周围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在新生肉芽组织内可见新生血管周围大量巨噬细胞浸润。3组间新生血管形成程度、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63,P=0.008;F=3.604,P=0.038)。突出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与年龄、病程无显著相关,与突出组织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42,P=0.033;r=0.440,P=0.005);且当突出组织MRI相对信号强度为0.30~0.72时,其巨噬细胞浸润程度、新生血管形成程度最显著。结论多数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织以髓核组织为主要来源,并呈现不同程度的自然吸收现象。突出组织的自然吸收程度与年龄、病程无关,与突出组织的病理来源显著相关;当突出组织越大、突出组织相对信号强度为0.30~0.72时,自然吸收程度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巨噬细胞 血管 吸收
原文传递
木犀草素对大鼠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蒋惠娣 汝海龙 +2 位作者 王霄霞 夏强 屠洁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观察木犀草素的舒血管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测定法。结果在内皮完整及去内皮血管上,木犀草素均浓度(4.5-36 μmol·L-1)依赖性地降低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血管的张力,拮抗高钾引起的血管收缩;木犀草素... 目的观察木犀草素的舒血管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测定法。结果在内皮完整及去内皮血管上,木犀草素均浓度(4.5-36 μmol·L-1)依赖性地降低苯肾上腺素(PE)预收缩血管的张力,拮抗高钾引起的血管收缩;木犀草素使PE收缩曲线非平行右移,且使最大张力减小;L-NAME,propranolol对木犀草素的舒血管作用无显著影响;钾通道阻断剂TEA,4-AP,BaCl2,5-HD均能显著减弱木犀草素的血管舒张作用;木犀草素可以显著地对抗无钙、无钾、无钙环境下渐复钙后由PE引起的血管收缩。结论木犀草素对血管的舒张作用表现为非内皮依赖性,其舒张作用与其直接抑制电压依从性钙通道、受体操纵性钙通道、细胞内钙释放,以及激活钾通道有关,而与α,β受体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血管 舒张 机制
下载PDF
桥式血管吻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前臂严重毁损伤 被引量:26
14
作者 邢进峰 施铁军 +7 位作者 赵巍 陈中 张春 林平 曹扬 汪志明 倪东亮 姜丹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 介绍应用桥式血管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伴有尺桡血管长段缺损的前臂严重毁损伤。方法 对5例前臂严重毁损、尺桡血管长段缺损(6~8cm)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术时将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近端和尺动脉或桡动脉... 目的 介绍应用桥式血管吻合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伴有尺桡血管长段缺损的前臂严重毁损伤。方法 对5例前臂严重毁损、尺桡血管长段缺损(6~8cm)患者,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术时将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近端和尺动脉或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近端吻合,远端和尺动脉或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远端吻合。皮瓣面积为20cm×11cm、16cm×9cm、18cm×12cm、13cm×10cm、20cm×8cm。结果 5块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5.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弹性好。结论 该术式在覆盖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同时修复了尺桡血管的长段缺损,操作简单,疗效比较满意,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式血管吻合 股前外侧皮瓣移植 修复 前臂严重毁损伤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IL-10对大鼠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楠 陈荣华 +3 位作者 郑安 余秀萍 黄华品 张健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988-990,共3页
目的探讨IL-10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在缺血不同时间(0.5和3h),应用不同剂量重组IL-10(0.5和1μg)行侧脑室注射,观察脑梗死体积以及缺血区神经元和中性粒细... 目的探讨IL-10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在缺血不同时间(0.5和3h),应用不同剂量重组IL-10(0.5和1μg)行侧脑室注射,观察脑梗死体积以及缺血区神经元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变化情况。结果无论在0.5或3hIL-10注射组脑梗死体积以及坏死神经元的数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且0.5h组较3h组更明显(P<0.05),IL-101μg组比0.5μg组减少更明显(P<0.05)。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0.5hIL-10注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减少(P<0.05),且IL-101μg组与0.5μg组相比较减少更显著(P<0.05)。而3h中性粒细胞的浸润IL-10注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IL-10对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缺血后局部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减少神经元凋亡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白细胞介素-10 脑梗死
下载PDF
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cDNA克隆及其在兔成骨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述华 杨操 +3 位作者 许伟华 李进 张银钢 屈伸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获得人VEGF1 65cDNA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 ,探讨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治疗骨科各种疾患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巢式 (poly merasechainreaction ,PCR )技术。从HL60细胞中扩增出人... 目的 获得人VEGF1 65cDNA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 ,探讨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因治疗骨科各种疾患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巢式 (poly merasechainreaction ,PCR )技术。从HL60细胞中扩增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VEGF1 65)cDNA ,并将这一cDNA克隆至 pcDNA3 真核表达载体上 ,构建成为 pCD -hVEGF1 65重组质粒。并对cDNA片段进行了限制性酶切分析及DNA测序分析。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将这一表达载体导入兔成骨细胞后 ,用链酶亲合素 -生物素 -酶复合物法 (streptavidin -biotin -enzymecomplex ,SABC)进行瞬时表达的检测。结果 经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证实 ,克隆的基因片段为人VEGF1 65cDNA ,重组质粒pCD -hVEGF1 65转染成骨细胞后 ,免疫组化检测有VEGF表达。结论 我们成功地克隆了人VEGF1 65基因 ,为进一步研究VEGF基因治疗骨缺血性坏死、骨缺损及骨折的修复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基因扩增 基因表达 CDNA VEGF 成骨细胞
原文传递
虎杖甙对正常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金春华 赵克森 +3 位作者 刘杰 黄辉 朱佐江 黄绪亮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观察虎杖甙(PD)对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机理。方法:用Fluo-3-AM标记培养的VSMC,在粘附式细胞仪上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PD(002~20m... 目的:观察虎杖甙(PD)对培养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机理。方法:用Fluo-3-AM标记培养的VSMC,在粘附式细胞仪上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实验结果表明,PD(002~20mmol/L)可使大鼠VSMC内游离钙浓度升高,波形变宽,其引起的钙波形态与去甲肾上腺素(NE)及氯化钾所引起的高尖钙波不同,PD使VSMC产生一种剂量依赖性的、持续缓慢升高的钙波。PD引起的细胞内游离钙升高可被EGTA(2mmol/L)及维拉帕米(50μmol/L)明显抑制。结论:以上结果提示PD既促进VSMC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还能诱导细胞内钙离子释放;PD可能会提高正常VSMC的收缩性,增加正常血管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杖甙 大鼠 血管平滑肌细胞 游离钙
下载PDF
双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大鼠血管构筑的改变 被引量:22
18
作者 何祥 杨溪瑶 +1 位作者 陈宪英 王承利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5期762-763,共2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在不同电刺激治疗后血管构筑及梗死体积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成脑梗死模型,在梗死后大鼠前肢腕部进行不同电刺激,用病理切片方法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血管构筑情况,同时计算不同时期的大脑梗死体积。结果:双侧刺激...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在不同电刺激治疗后血管构筑及梗死体积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成脑梗死模型,在梗死后大鼠前肢腕部进行不同电刺激,用病理切片方法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血管构筑情况,同时计算不同时期的大脑梗死体积。结果:双侧刺激时在不同脑区域的血管面积密度要比患侧刺激和对照组显著增加。不同电刺激时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双侧电刺激使梗死区周围、下部及镜像区的血管面积密度明显增强。功能恢复与梗死体积大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电刺激 脑卒中 大鼠 血管构筑
下载PDF
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关系探讨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杨韵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其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分为:单纯T2DM组(A组)、T2DM轻度下肢血管病变组(B组)、T2DM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C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8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按其有无下肢血管病变及病变程度分为:单纯T2DM组(A组)、T2DM轻度下肢血管病变组(B组)、T2DM中度下肢血管病变组(C组)、T2DM重度下肢血管病变组(D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和MCP-1水平。结果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组(B、C、D组)血浆MCP-1、vWF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浆MCP-1、vWF水平明显升高,并随着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呈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管 下肢
下载PDF
瞬感血糖仪与胰岛素泵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李会娟 田田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研究瞬感血糖仪与胰岛素泵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2月本院8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4例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的设为对照组,43例采取瞬感血糖仪与胰岛素... 目的:研究瞬感血糖仪与胰岛素泵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功能、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2月本院8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4例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的设为对照组,43例采取瞬感血糖仪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生化指标、血管内皮功能、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对照组空腹血糖、餐后1h血糖、餐后2h血糖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EET阳性率显著高于观察组,FMD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ΔC30ΔG30、Homa-β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Homa-IR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瞬感血糖仪与胰岛素泵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改善血管功能与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值得临床广泛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仪 胰岛素泵 2型糖尿病 血管 胰岛Β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