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地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 被引量:70
1
作者 汪景宽 李双异 +2 位作者 张旭东 魏丹 迟风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通过大量样品分析和数据收集,研究了最近2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地区土壤肥力质量主要指标——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黏粒的变化情况,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分析的辅助下,研究了该5项肥力指标以及综合肥力指数的时空变异规律。结... 通过大量样品分析和数据收集,研究了最近20年来东北典型黑土地区土壤肥力质量主要指标——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黏粒的变化情况,并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分析的辅助下,研究了该5项肥力指标以及综合肥力指数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20年中该地区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钾平均含量明显降低,速效磷平均含量有较大增加;速效磷的变异系数变化最大,pH变化最小;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以一、二级为主(80%以上),但21世纪初土壤肥力质量几乎被二、三级地所占据(98%以上)。该地区土壤肥力质量明显降低可能与长期以来重种轻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区 土壤肥力 地统计学 空间变异
下载PDF
秸秆还田量对黑土区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特征和固碳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2
作者 高洪军 彭畅 +3 位作者 张秀芝 李强 朱平 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4613-4622,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 【目的】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土壤及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对外源有机碳累积投入的响应关系,揭示黑钙土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和土壤有机碳定量提升机理。【方法】于2012年4月在吉林省农安县玉米主产区设置了玉米秸秆还田量田间定位试验,共设计4个处理:秸秆还田量0(SA0)、秸秆还田量4 500 kg·hm-2(SA300)、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SA600)、秸秆还田量13 500 kg·hm-2(SA900)。利用多年试验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投入的数据分析其量化关系和固碳效率。通过湿筛法筛分>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级团聚体,分析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固碳效应。【结果】长期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SAO)、低量秸秆还田(SA300)(P<0.05),并且后3年SA900和SA600两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2015—2018年间,SA900处理土壤有机碳较SA0处理分别依次提高了11.0%、15.8%、17.2%、23.1%。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与外源有机碳输入呈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1),其中土壤总固碳效率为12.9%。与秸秆不还田(SA0)相比,秸秆还田SA600和SA900两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尤其是对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含量增加贡献更大。高量秸秆还田(SA900)处理的>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较秸秆不还田(SA0)处理分别提高了45.5%和47.7%。除<0.053 mm团聚体外,其他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增加量与累积碳投入量增加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P<0.05);大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显著高于小粒级团聚体,>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固碳效率分别为4.9%和13.6%。依据秸秆还田下土壤固碳效率,预测未来10年内土壤有机碳储量要提升10%、20%、30%,每年需额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 黑土区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固碳效率
下载PDF
基于Corona和Spot影像的近40年黑土典型区侵蚀沟动态变化 被引量:34
3
作者 闫业超 张树文 岳书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4-160,共7页
沟状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研究多采用GPS或摄影测量的方法监测某些侵蚀沟的短期变化,由于缺少早期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于较大时空尺度上侵蚀沟分布格局变化的研究很少... 沟状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侵蚀沟动态变化的研究多采用GPS或摄影测量的方法监测某些侵蚀沟的短期变化,由于缺少早期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对于较大时空尺度上侵蚀沟分布格局变化的研究很少报道。本文选择克拜东部地区作为典型区,以1965年的美国高分辨率侦察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的Spot-5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建立了黑土区侵蚀沟的遥感解译标志,阐述了不同类型侵蚀沟的遥感影像特征,通过对遥感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获取了克拜东部地区1965年和2005年两个时期的侵蚀沟分布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1965年以来克拜东部黑土区侵蚀沟分布的格局变化和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克拜东部侵蚀沟密度高值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呈集中连片分布趋势;沿通垦河分水岭两侧受地貌发育自然过程的影响,侵蚀沟密度变化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是促成侵蚀沟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过程中,侵蚀沟密度迅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侵蚀沟 克拜地区 Corona影像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黄健 张惠琳 +3 位作者 傅文玉 马兵 李萱 王爱文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9-663,共5页
黑土区土壤肥力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通过选择在黑土区典型县份-德惠市的调查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与1980年相比较,分别增加了3.2g kg-11,0.11 g kg-1和5.70 mg kg-1,但有效钾下降了33.3 mg kg-1。土壤中有机质2003年盈... 黑土区土壤肥力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通过选择在黑土区典型县份-德惠市的调查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与1980年相比较,分别增加了3.2g kg-11,0.11 g kg-1和5.70 mg kg-1,但有效钾下降了33.3 mg kg-1。土壤中有机质2003年盈余量48.7kg hm-2,氮15.07 kg hm-2,磷25.35 kg hm-2;钾亏损量170.62 kg hm-2。笔者认为,单纯从土壤营养管理角度看,目前黑土区耕地土壤肥力状况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坏。但已有的研究也表明,黑土区耕地肥力的变化与现行的耕作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耕地地力调查 土壤肥力 有机质 有效养分
原文传递
近40a黑土典型区坡沟侵蚀动态变化 被引量:31
5
作者 闫业超 张树文 岳书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15,I0004,共8页
研究黑土区坡面侵蚀与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黑土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制定合理的侵蚀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该文以克拜东部黑土区为例,从1965年美国侦查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法国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提取... 研究黑土区坡面侵蚀与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黑土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制定合理的侵蚀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该文以克拜东部黑土区为例,从1965年美国侦查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法国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提取侵蚀沟、植被、土地利用等信息,结合地形、降雨及土壤资料,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本框架建立坡面侵蚀定量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近40a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中度和强度侵蚀面积比例很小;40a来坡面侵蚀总面积变化不大,但侵蚀强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研究区1965年有侵蚀沟1682条,2005年增加到2561条,侵蚀沟平均每年侵吞耕地5.23hm2;40a来研究区坡沟侵蚀产沙比约为3.5︰1,总体上以坡面土壤流失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动态分析 遥感 GIS 坡面 沟蚀 黑土区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的黑土区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分析——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 被引量:30
6
作者 苏浩 吴次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7-85,共9页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三生"功能影响因素与耕地资源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计量经济模型、空间展布模型、小波相干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的耕地资源价值平均值为146.89元/m^2...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三生"功能影响因素与耕地资源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计量经济模型、空间展布模型、小波相干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的耕地资源价值平均值为146.89元/m^2,其中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最高,经济价值次之,生态价值最低。样本区耕地资源价值呈自西北向东南降低的明显空间分异特征。(2)基于耕地"三生"功能要素,影响研究区耕地资源价值的敏感性因子9个,影响强度大小有所不同。其中建设用地比例、病虫害发生面积和障碍层厚度三个敏感因子对耕地资源价值的提升具有反向作用,其他因子具有正向作用。研究结论:耕地的"三生"功能要素对耕地资源价值作用的强度大小和方向不同,耕地资源价值应体现耕地的"三生"功能影响因素。耕地保护补偿方式应从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补偿向基于耕地"三生"功能因素的综合补偿方式转变,这也与征地补偿的初衷--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目标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价值 “三生”功能 黑土区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林混合利用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9
7
作者 郭欣欣 付强 +2 位作者 卢贺 高凤杰 杭艳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23-130,共8页
针对黑土区坡面尺度上土壤水分在土地利用结构(从坡顶到坡脚,即沿着坡长方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排列方式)、土地利用类型(农地和林地)及地形要素的协同作用下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的现状,以黑龙江省黑土区的农林混合利用... 针对黑土区坡面尺度上土壤水分在土地利用结构(从坡顶到坡脚,即沿着坡长方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排列方式)、土地利用类型(农地和林地)及地形要素的协同作用下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的现状,以黑龙江省黑土区的农林混合利用典型坡面(克山县)为研究对象,应用植被数量生态学中的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0~20、20~40、40~60 cm土壤水分剖面变异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农地-农地-农地-农地-农地,农地-农地-林地-林地-农地,农地-农地-林地-林地-林地,林地-林地-农地-林地-农地)坡面土壤水分异质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土壤含水率介于5.77%~45.57%,农地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林地(P<0.05),纵向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层间土壤含水率差异均不显著;土壤水分呈中等变异,纵向上农地各土层的变异系数(35.9%~39.6%)均高于林地(30.0%~36.5%),农林混合利用加强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程度;4种土地利用结构下,坡面土壤水分沿坡长方向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土地利用镶嵌分布规律有关;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黑土区坡面土壤水分异质性的主控因素,坡度次之,坡位和海拔高度对坡面土壤水分异质性也有影响。对于黑龙江黑土区坡面,需要结合土地利用结构配置等土地管理措施与不同的农业措施来防止坡面土壤侵蚀、提高东北区土壤肥力,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土地利用 空间异质性 农林混合结构 坡面 黑土区
下载PDF
黑龙江南部黑土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魏丹 迟凤琴 +2 位作者 史文娇 李双异 汪景宽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7年第1期65-68,73,共5页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南部典型黑土区双城市土壤全量铜(Cu)、锌(Zn)、铅(Pb)、镍(Ni)、镉(Cd)5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可用球状模型...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南部典型黑土区双城市土壤全量铜(Cu)、锌(Zn)、铅(Pb)、镍(Ni)、镉(Cd)5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均可用球状模型和指数模型较好地拟合。其中Zn、Ni和Cd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这3种重金属元素受土壤内在属性影响较大。而Cu和Pb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表明这2种重金属元素由土壤内在属性和人为因素共同起作用。Cd、Pb和Cu较Zn和Ni的变程小,说明研究区土壤前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可能主要受到较小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异规律如下:Cu和Ni呈东高西低的趋势,Pb呈南高北低的趋势,而Zn和Cd分别表现为块状分布和岛状分布的特点。图3,表2,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重金属 空间分异 GIS 地统计学
下载PDF
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决策:价值感知抑或政策驱动? 被引量:19
9
作者 费红梅 孙铭韩 王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218-2230,共13页
在黑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利用吉林省黑土区68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价值感知和政策工具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价值感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决策具有显著影... 在黑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背景下,利用吉林省黑土区680户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价值感知和政策工具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价值感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决策具有显著影响,而政策工具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决策的驱动作用有限,但政策工具通过其调节作用能够增强利益感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同时弱化风险感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了价值感知对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决策的正向影响。因此在推进农户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户价值感知的内在激励作用,强化政策工具的外在驱动力,把握政策工具对价值感知的调节作用对推进农户参与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感知 政策驱动 黑土区 保护性耕作行为
原文传递
东北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9
10
作者 贾鹏丽 冯海艳 李淼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71-178,共8页
为探究黑龙江省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该研究主要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以荒地为对照,研究了黑龙江省中部和西南部黑土区玉米、水稻、大豆及土豆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可培... 为探究黑龙江省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该研究主要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以荒地为对照,研究了黑龙江省中部和西南部黑土区玉米、水稻、大豆及土豆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可培养细菌的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土豆、水稻、大豆、玉米、荒地,但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荒地(2.18)、玉米(2.11)、土豆(2.00)、水稻(1.73)、大豆(1.49);2)不同利用方式下黑土区微生物碳源利用程度大致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并且氨基酸、糖类以及聚合物类是黑土微生物代谢的最主要碳源;玉米地土壤微生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3.18)、McIntosh指数(5.96)、丰富度指数(24.89)、及Simpson指数(0.95)比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高,而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土豆、大豆与荒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间无显著差别;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并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为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其中糖类尤为突出。该研究将有助于了解黑土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黑土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微生物 黑土区 功能多样性 Biolog-Eco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立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在综合调查和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东北黑土区有代表性的爱林小流域土地资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流域发展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要求,调整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的具体措施和工程规模,并对其效益进... 在综合调查和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东北黑土区有代表性的爱林小流域土地资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流域发展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要求,调整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确定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的具体措施和工程规模,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爱林小流域综合防治的基础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黑土区 水土流失 综合防治
下载PDF
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2
作者 徐文静 丛耀辉 +3 位作者 张玉玲 段鹏鹏 范庆锋 张玉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10-215,共6页
为研究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和δ^(13) 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和稳定性,为该地区黑土的合理利用及土壤的合理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黑土区不同有机碳含量的... 为研究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和δ^(13) C值的分布特征,探讨黑土区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及其颗粒有机碳的分布和稳定性,为该地区黑土的合理利用及土壤的合理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黑土区不同有机碳含量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和物理分组技术分离提取各级团聚体及其颗粒有机物,采用^(13) C稳定同位素质谱技术分析有机碳含量及其δ^(13) C值。结果表明,黑土区水稻土以2~0.25mm团聚体为主,土壤有机碳主要富集在>0.25mm团聚体中,尤其是2~0.25mm团聚体中;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值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大,>2mm和2~0.2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小于土壤有机碳的δ^(13) C值,具有碳截获或碳固定能力,而0.25~0.053mm和<0.053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大于土壤有机碳的δ^(13) C值,具有碳固持或稳定的能力;除B-2土样外,各土样均以2~0.25mm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为最大,以0.25~0.053mm团聚体中的颗粒有机碳含量为最小,且该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7,P<0.01),表明微团聚体闭蓄态的颗粒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土壤颗粒有机碳及各级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均小于土壤有机碳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δ^(13) C值,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的δ^(13) C值也随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大。因此,黑土区水稻土中>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是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团聚体颗粒有机碳作为活性碳库,较总有机碳更易反映黑土区水稻土有机碳的周转变化,其敏感性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稻土 水稳性团聚体 颗粒有机碳 ^13C自然丰度值
下载PDF
基于DEA的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率研究——以嫩江县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戴劲 彭文英 +1 位作者 连莉 李征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8-43,共6页
通过黑龙江省嫩江县的实地考察及入户调研访谈,采用以数据包络分析为基础的两步法,对研究区域内不同利用模式下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嫩江县整体耕地利用效率为0.874,个人承包耕地利用效率最高。(2)研究区... 通过黑龙江省嫩江县的实地考察及入户调研访谈,采用以数据包络分析为基础的两步法,对研究区域内不同利用模式下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嫩江县整体耕地利用效率为0.874,个人承包耕地利用效率最高。(2)研究区域内不同作物耕地利用效率有很大差异,玉米种植区域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大豆等其他作物呈规模收益递增状态。(3)单位化肥投入量、农机马力水平、每公顷收益等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政府应加强规模生产管理、提高技术效率、重视监督与引导,切实提高黑土区耕地利用效率,保护黑土区耕地资源和保障农民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黑土区 黑龙江省嫩江县
原文传递
典型黑土区村级尺度侵蚀沟演变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浩 张兴义 +4 位作者 刘爽 Yury Kravchenko Kateryna Ivanova 李续峰 陈强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2期21-28,共8页
侵蚀沟的演变是东北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方面。利用1968和2009年亚米级遥感影像,获取典型黑土区村级尺度的侵蚀沟分布、耕地垄向和土地利用数据,基于1∶1万地形图获取等高线、坡度、坡长和垄向坡度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 侵蚀沟的演变是东北水土流失过程的重要方面。利用1968和2009年亚米级遥感影像,获取典型黑土区村级尺度的侵蚀沟分布、耕地垄向和土地利用数据,基于1∶1万地形图获取等高线、坡度、坡长和垄向坡度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典型黑土区41 a村级尺度侵蚀沟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1 a间,典型黑土区侵蚀沟密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基于分辨率为亚米级遥感影像解译的侵蚀沟密度较以往研究结果大幅增加;2)自然坡度0.25°~1.5°范围内为该区域侵蚀沟密度变化最大的区域,8°以上区域由于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侵蚀沟密度降低;3)300~500 m坡长区域侵蚀沟密度出现极值;4)由于实施改垄措施,41 a后垄向坡度在0~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增加,大于0.25°范围内耕地面积均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密度 演变 黑土区
下载PDF
黑土区玉米秸秆土壤混料离散元模型参数标定 被引量:17
15
作者 田辛亮 丛旭 +3 位作者 齐江涛 郭慧 李茂 范旭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108,242,共10页
由于黑土区保护性耕作中关键农机部件设计优化过程中缺乏准确的离散元仿真模型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具的优化改进。以黑土区玉米秸秆土壤混料为研究对象,构建玉米秸秆土壤混料离散元仿真模型,采用物理试验与EDEM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 由于黑土区保护性耕作中关键农机部件设计优化过程中缺乏准确的离散元仿真模型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具的优化改进。以黑土区玉米秸秆土壤混料为研究对象,构建玉米秸秆土壤混料离散元仿真模型,采用物理试验与EDEM仿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用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进行离散元仿真接触参数标定。首先,采用圆筒提升的方法确定玉米秸秆土壤混料的实际堆积角,利用Design-Expert软件中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对堆积角有显著影响的参数为:土壤土壤滚动摩擦因数、土壤钢静摩擦因数、秸秆土壤滚动摩擦因数、土壤JKR表面能;进一步通过最陡爬坡试验确定4个参数的最优取值范围,根据BoxBehnken试验原理以堆积角为响应值,建立堆积角与显著参数的二次回归模型;以实际堆积角为目标,利用软件寻优功能对显著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最优参数组合:秸秆土壤滚动摩擦因数0.16、土壤土壤滚动摩擦因数0.24、土壤钢静摩擦因数0.75、土壤JKR表面能0.67 J/m^(2)。通过仿真试验对最优参数组合进行对比验证,仿真堆积角与物理试验堆积角相对误差为1.64%。研究结果表明标定的参数真实可靠,可为黑土区玉米秸秆土壤混料的离散元仿真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黑土区 玉米秸秆土壤混料 参数标定 堆积角 离散元
下载PDF
黑土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 被引量:16
16
作者 许晓鸿 隋媛媛 +3 位作者 张瑜 王永丰 刘明义 刘艳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3期12-16,共5页
为了探求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措施,以吉林省伊通县毯子房小流域为典型试验研究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耕作措施下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 为了探求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防治措施,以吉林省伊通县毯子房小流域为典型试验研究区,采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耕作措施下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1)对照处理产生径流量和泥沙量最大,秸秆还田产生侵蚀量最小,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比对照处理径流量减少36.4%~66.7%,泥沙量减少75.2%~86.4%;2)与对照相比,留茬、轮作和秸秆还田3种不同措施下冲刷泥沙中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分别减少56.6%,62.8%和81.4%,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减少53.3%,60.0%和80.0%,全磷质量分数减少38.5%,61.5%和84.6%,且不同处理下3种土壤养分流失总量均比对照减少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 效益 黑土区
下载PDF
松嫩平原黑土区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子龙 孙建 +3 位作者 姜秋香 付强 林百健 何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4-62,共9页
为研究区域尺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中部为研究区,利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多重分形结合方法,探究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通过方差分析法明确高程及土地利用类型对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经典统... 为研究区域尺度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松嫩平原黑土区中部为研究区,利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多重分形结合方法,探究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通过方差分析法明确高程及土地利用类型对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经典统计学分析表明,0~20和2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7.896和53.371g·kg^-1,处于较高水平,变异系数分别为0.462和0.498,均为中等变异;地统计学分析表明,0~20和2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块金系数分别为0.626和0.712,说明有机质均具有中等相关性,东北至西南方向和北向南方向土壤有机质均逐渐降低,高斯模型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最佳拟合模型;多重分形分析表明,0~20cm土层有机质空间变异性略低于20~40cm土层,低值决定其空间变异性;方差分析表明,高程越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有机质含量排序为:林地>耕地>草地。综合分析得出,有机质低值信息、高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对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 松嫩平原 黑土区 多重分形
下载PDF
松嫩平原黑土区农业水分供需状况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孟凯 隋跃宇 张兴义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8-231,共4页
松嫩平原黑土区属“雨养农业”区 ,水分的供需状况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和土壤水的供给 ,地下水主要供给井灌水稻。根据分析 ,松嫩平原黑土区大气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一般年份可以满足作物对水分的低水平需求 ,土壤水分起到调节作用 ,地下... 松嫩平原黑土区属“雨养农业”区 ,水分的供需状况主要取决于大气降水和土壤水的供给 ,地下水主要供给井灌水稻。根据分析 ,松嫩平原黑土区大气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一般年份可以满足作物对水分的低水平需求 ,土壤水分起到调节作用 ,地下水资源基本能够满足现有水田面积的供给。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分供需 农业水分
下载PDF
30年来东北主要黑土区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杲广文 汪景宽 +1 位作者 李双异 裴久勃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4-780,共7页
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1980年)、2000年、2011年研究区三期采样数据的比较,研究了东北主要黑土区海伦、双城、公主岭三个县(市)不同时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并分析了30年来研究区土壤有机碳... 运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1980年)、2000年、2011年研究区三期采样数据的比较,研究了东北主要黑土区海伦、双城、公主岭三个县(市)不同时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并分析了30年来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在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海伦、双城和公主岭过去30年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下降了0.68 kg m-2、0.18 kg m-2和1.05 kg m-2;储量分别下降了0.23×1010kg、0.05×1010kg和0.18×1010kg。海伦、双城前20年有机碳密度下降速率较快,后10年趋向平稳并略微增长,公主岭有机碳密度在研究期的30年内仍处于快速下降阶段。按照土类统计,1980年与2011年两个时期研究区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密度与储量均出现下降,有机碳密度降幅最大的为棕壤(下降1.95 kg m-2),有机碳储量降幅最大为黑土(下降0.29×1010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黑土区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原文传递
松嫩平原黑土区西北部阿荣旗黑土重金属分布特征、评价及预警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杜贯新 闫百泉 +4 位作者 孙雨 钱程 秦涛 臧延庆 杜继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06-621,共16页
近年来,松嫩平原黑土区南部、东北部的一些区域已出现了重金属元素的累积,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为明晰黑土区西北部区域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本文以松嫩平原黑土区西北部阿荣旗为研究区,采集了32个表层黑土样品,测定As、Cd... 近年来,松嫩平原黑土区南部、东北部的一些区域已出现了重金属元素的累积,严重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为明晰黑土区西北部区域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本文以松嫩平原黑土区西北部阿荣旗为研究区,采集了32个表层黑土样品,测定As、Cd、Cr、Cu、Hg、Ni、Pb、Zn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单因子指数法(Pi)、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NPI)、潜在风险分析法(RI)并引入生态风险预警指数法(IER)对黑土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研究,绘制了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Cd、Pb元素含量分别是内蒙古表层土壤背景值的1.99和1.50倍,其余6种均低于内蒙古表层土壤背景值。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GB15618-2018)中的风险筛值,为清洁无污染。NPI平均值为0.33,为无影响等级;潜在风险结果显示Cd中等潜在风险,RI平均值为115.36,轻微生态风险。生态风险预警结果显示:选用国家标准(GB15618-2018)中的风险筛值做参考时,无风险预警;选用内蒙古表层土壤背景值做参考时显示Cd轻警态势,Pb预警态势,其余6种元素无警态势,IER平均值为0.65,为预警态势,8种元素的RI、IER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Cd元素为研究区黑土中的生态风险元素和预警元素。生态风险预警指数法(IER)在研究区黑土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黑土区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风险预警指数(IER) 阿荣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