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熊猫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孙萌萌 严啸 +7 位作者 李凤 唐勇 张新星 董超 黄圣杰 郑元明 罗永 周世强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咬合力在食物获取和雄性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食性和咀嚼系统的独特性使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成为研究咬合力的理想物种。以往研究仅局限在通过测量大熊猫头骨进行力学模型估测,未经实体测量验证。本研... 咬合力在食物获取和雄性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食性和咀嚼系统的独特性使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成为研究咬合力的理想物种。以往研究仅局限在通过测量大熊猫头骨进行力学模型估测,未经实体测量验证。本研究采用测力传感器定量测量了不同年龄段46只大熊猫的体重、切齿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并重点关注幼仔期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幼年大熊猫的切齿咬合力在切齿由乳齿到恒齿的过渡期呈较快速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食竹笋的速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全部切齿更换为恒齿后,其切齿咬合力仍然呈上升趋势,但速度变缓,而采食速率进入平台期。经Logistics模型对采食速率增长曲线拟合,表明月龄可以解释速率变异的87.56%。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咬合力中位数随年龄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12月龄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其他年龄组,13~18月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亚成年组、成年组以及老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间尚未检测出显著性差异。竹笋和胡萝卜的采食速率以成年大熊猫最高,亚成年次之,老年略低于亚成年,幼年最低。本研究验证了测力传感器测量大熊猫咬合力的可行性,记录了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在幼年大熊猫换牙期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年龄与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咬合力 采食速率 年龄组 换牙期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 Mandibular Parasymphyseal Fracture with Internal Fixation Device Subject to Variable Bite Force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2
作者 Victor Caraveo Scott Lovald Tariq Khraishi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21年第4期158-178,共21页
In recent times, research into mandibular fracture has gained momentum from advances in scanning techniques, software/algorithm developments and improvements, and numerical structural modeling using the finite-element... In recent times, research into mandibular fracture has gained momentum from advances in scanning techniques, software/algorithm developments and improvements, and numerical structural modeling using the finite-element method (FEM). In this work, the FEM is used to model a mandibular fracture (using an inhomogeneous and orthotropic jaw model) simulat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ite tasks/force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fixated fracture. Specifically, bilateral and unilateral clenches (using muscle data) were studied using a low-profile 3D 4 × 2 hole mini-plate deployed for fracture fixation. Here, the mandible bone was treated as orthotropic and spatially inhomogeneous. Although the results of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analyses, for this fixation hardware, indicate sufficient fixation under normal biting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nilateral and ipsilateral bites develop, in general, the highest stresses or displacements. Such results can guide post-surgery recommendation on bite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DIBLE Mandibular Fracture Internal Fixation Finite-Element Modeling bite forces
下载PDF
楔状缺损修复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7
3
作者 李萍 张清 +3 位作者 王嘉德 潘洁 张海华 汪骏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0-42,共3页
目的 评价楔状缺损 (简称楔缺 )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75例 5 0 9颗楔缺牙分别用光固化复合体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 ,于修复后 1、2及 4年用改良的USPHS系统评价其疗效。结果 楔缺修复后的临床成功率从 2年时的 8... 目的 评价楔状缺损 (简称楔缺 )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75例 5 0 9颗楔缺牙分别用光固化复合体和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 ,于修复后 1、2及 4年用改良的USPHS系统评价其疗效。结果 楔缺修复后的临床成功率从 2年时的 85 5 %下降为 4年时的 2 7 7% ,并发现1 8% (修复后 2年 )和 6 6 % (修复后 4年 )的患牙原楔缺修复体颈缘下方出现的新“楔状缺损”。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有咬合因素患牙组的临床失败率明显高于无咬合因素组。结论 楔缺修复治疗的临床成功率受患牙承担咬合力的大小和修复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 ,提示在楔缺的治疗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颈 咬合力 楔状缺损
原文传递
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咬合平衡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胡志刚 程辉 +2 位作者 郑明 郑志强 马守治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18-620,共3页
目的对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牙合)力咬合进行定量研究,初步探讨 ICP 咬合平衡的生理范围。方法应用 T-Scan Ⅱ系统记录123名正常(牙合)者 ICP 最大(牙合)力的咬合情况,测量并计算力的中心点(COF)、(牙合)力百分比值、(牙合)... 目的对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牙合)力咬合进行定量研究,初步探讨 ICP 咬合平衡的生理范围。方法应用 T-Scan Ⅱ系统记录123名正常(牙合)者 ICP 最大(牙合)力的咬合情况,测量并计算力的中心点(COF)、(牙合)力百分比值、(牙合)接触点数目。结果正常(牙合)者 ICP 最大(牙合)力时力的中心点相对位置、(牙合)力百分比差值以及不对称系数均服从正态分布,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6.60~6.68 mm,-15.50%~12.10%,0.65~1.39;98.4%的正常(牙合)者 ICP 最大(牙合)力咬合时力的中心点分布于后牙区。结论正常(牙合)者最大(牙合)力时 ICP 咬合是稳定、平衡的咬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牙(牙合) 平衡 咬合力
原文传递
上颌骨切除术与赝复体修复 被引量:25
5
作者 赵铱民 刘宝林 +1 位作者 袁井圻 黄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改进上颌骨切除术的手术设计,为上颌骨缺损的赝复创造良好条件,以实现上颌骨缺损的最佳修复效果。方法:分别对采用变异上颌骨切除术和常规上颌骨切除术后患者的赝复体进行牙合力测定和咀嚼效能测定,对余留基牙的松动情况进行... 目的:改进上颌骨切除术的手术设计,为上颌骨缺损的赝复创造良好条件,以实现上颌骨缺损的最佳修复效果。方法:分别对采用变异上颌骨切除术和常规上颌骨切除术后患者的赝复体进行牙合力测定和咀嚼效能测定,对余留基牙的松动情况进行远期临床观察,比较不同方法手术后赝复体的修复效果。结果:保留了部分患侧上颌骨的患者的缺损侧赝复体平均牙合力和咀嚼效能,分别为一侧上颌骨全部切除患者缺损侧雁复体平均拾力和咀嚼效能的4倍和5.7倍;在A基牙近缺损区保留了5mm左右骨壁的患者,其A基牙松动率远低于采用常规一侧上颌骨切除术的患者。结论:在遵循肿瘤外科的原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变异的一侧上颌骨切除术,多保留一些上颌骨支持组织以增加对上颌赝复体的支持,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重建;在A基牙近缺损区侧保留5mm以上的骨组织,可有效地防止A基牙松动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切除术 赝复体 咬合力
下载PDF
楔状缺损充填治疗后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析 被引量:27
6
作者 张清 王嘉德 霍波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4-265,I005,共3页
目的 了解楔状缺损患牙充填治疗后 ,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 在下颌前磨牙颊舌向纵剖面上设计楔状缺损模型 ,选择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水门汀两种材料模拟充填缺损区 ;用二维有限元法对模型受力作用时牙颈部应力做分析。结果 ... 目的 了解楔状缺损患牙充填治疗后 ,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 在下颌前磨牙颊舌向纵剖面上设计楔状缺损模型 ,选择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水门汀两种材料模拟充填缺损区 ;用二维有限元法对模型受力作用时牙颈部应力做分析。结果 复合树脂充填和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均可使缺损附近的应力集中明显改善 ;缺损最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值分别降至 36 2MPa和 42 5MPa,接近正常牙应力值 32 6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缺损 牙充填 治疗 牙颈部 硬组织应力 咬合力 牙应力
原文传递
楔状缺损与咬合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清 王嘉德 +2 位作者 李萍 曾艳 王春莲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临床分析研究楔状缺损与力的关系。方法 将 12 3例患不同程度楔状缺损的中老年患者 ,按楔状缺损的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 4组 ;使用电阻应变式咬合力计测量上颌尖牙、第一、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牙齿咬合力 ;用光法测定上... 目的 临床分析研究楔状缺损与力的关系。方法 将 12 3例患不同程度楔状缺损的中老年患者 ,按楔状缺损的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度 4组 ;使用电阻应变式咬合力计测量上颌尖牙、第一、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牙齿咬合力 ;用光法测定上颌牙齿最高接触强度。结果 楔状缺损患牙的咬合力低于无楔状缺损牙。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楔状缺损患牙的最高接触强度高于未患牙 ,楔状缺损组中的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相对于其邻牙的最高接触强度增高。结论 力与楔状缺损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力 牙楔状缺损 中老年人
原文传递
咬合力与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关系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8
8
作者 袁林 赵云凤 周伟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 :研究在体内情况下咬合力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拔牙法拔除大鼠一侧上颌磨牙 ,建立模拟下颌磨牙咬合力丧失及增强的动物模型。选择某一特定细胞因子 ( IL- 6 )用于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实验中鉴定 ,且行组织形态学... 目的 :研究在体内情况下咬合力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拔牙法拔除大鼠一侧上颌磨牙 ,建立模拟下颌磨牙咬合力丧失及增强的动物模型。选择某一特定细胞因子 ( IL- 6 )用于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实验中鉴定 ,且行组织形态学观察 ( HE染色 )。结果 :免疫组化以及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IL- 6蛋白及 IL- 6 m RNA表达在咬合力增强组及减弱组均较正常咬合力组明显改变。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 ,咬合力增强及减弱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与正常咬合力明显不同。结论 :通过拔除大鼠一侧上颌磨牙建立的动物模型 ,达到较好地模拟咬合力丧失、增强的目的。此动物模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咬合力 牙周组织改建
下载PDF
正常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胡志刚 郑明 +1 位作者 程辉 程祥荣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 动态分析牙尖交错位 (ICP)咬合接触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 T- Scan 系统 ,记录 2 5名正常者最大咬合力的 ICP咬合过程 ,对咬合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对受试者最大力状态下接触点数目的三次重复测量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 目的 动态分析牙尖交错位 (ICP)咬合接触变化规律。 方法 采用 T- Scan 系统 ,记录 2 5名正常者最大咬合力的 ICP咬合过程 ,对咬合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对受试者最大力状态下接触点数目的三次重复测量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咬合力随时间变化曲线呈 S型。随咬合力增加 ,前牙和后牙的接触点数目都增多。 结论  T- Scan 系统传感器具有很高的重复性。 ICP咬合随着咬合力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咬合力 诊断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咬合接触对桩核冠修复后牙体及牙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姚蔚 陈维毅 +2 位作者 李冰 赵彬 王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5-620,共6页
背景:桩核冠修复牙体缺损是恢复牙齿形态与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其修复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多重影响的效应以优化设计。目的:研究不同咬合接触状态下,不同程度牙体缺损采用不同桩核材料修复后的组织应力水平变化。方法:通过C... 背景:桩核冠修复牙体缺损是恢复牙齿形态与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其修复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多重影响的效应以优化设计。目的:研究不同咬合接触状态下,不同程度牙体缺损采用不同桩核材料修复后的组织应力水平变化。方法:通过CT数据建立人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实体模型,并通过软件生成完整天然牙、6种缺损形式(全颌面轻度缺损、全颌面重度缺损、近中颌面轻度缺损、近中颌面重度缺损、远中颌面轻度缺损、远中颌面重度缺损)及2种桩核(纤维桩、氧化锆桩)冠修复的模型,导入ANSYS三维有限元软件,分析在稳定咬合接触(ABC)和不稳定咬合接触(AC)状态下的牙体、牙周组织应力。结果与结论:相对于稳定咬合(ABC)接触,不稳定咬合(AC)接触提高了牙体和牙周组织应力水平,并且不稳定咬合对修复后牙影响更明显;采用高弹性模量的桩材料修复时,牙体组织应力更高且缺损越大应力越高;纤维桩修复后牙周组织应力略高于氧化锆桩,与缺损形式关系不明显;结果表明,临床修复体咬合调整需精确恢复,尤其是不能缺少B区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力 桩核技术 有限元分析 牙应力分析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下颌第一磨牙 牙体缺损 纤维桩 树脂核 氧化锆桩 咬合 Von Mises应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非贵金属材料钴铬合金烤瓷联冠及烤瓷桥修复后基牙咬合力与牙周组织的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曹园 唐旭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834-2838,共5页
背景:测量牙缺失患者修复后的咬合力指标,可有效判断修复效果和患者修复后口腔功能的恢复情况。目的:观察行钴铬合金烤瓷联冠、烤瓷桥修复后患者基牙咬合力及牙周组织的变化。方法:将100例男性烤瓷牙修复患者随机分5组修复,其中20例采... 背景:测量牙缺失患者修复后的咬合力指标,可有效判断修复效果和患者修复后口腔功能的恢复情况。目的:观察行钴铬合金烤瓷联冠、烤瓷桥修复后患者基牙咬合力及牙周组织的变化。方法:将100例男性烤瓷牙修复患者随机分5组修复,其中20例采用钴铬合金烤瓷联冠修复前牙,20例采用钴铬合金烤瓷联冠修复前磨牙,20例采用钴铬合金烤瓷联冠修复磨牙,20例采用钴铬合金烤瓷桥修复前牙,20例采用钴铬合金烤瓷桥修复后牙。修复前、修复后即刻、修复后6个月,检测基牙咬合力变化及牙周相关指标变化。结果与结论:(1)咬合力:5组修复后即刻、修复后6个月的咬合力均高于修复前(P<0.05);修复前、修复后即刻、修复后6个月,烤瓷联冠磨牙组、烤瓷桥后牙组的咬合力高于烤瓷联冠前磨牙组、烤瓷联冠前牙组、烤瓷桥前牙组(P<0.05),烤瓷联冠前磨牙组咬合力高于烤瓷联冠前牙组、烤瓷桥前牙组(P<0.05);(2)牙周组织:5组组内修复前后的牙周袋探诊深度、菌斑控制指数、临床附着水平、牙龈沟液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5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表明:行钴铬合金烤瓷联冠、烤瓷桥修复治疗能显著提升患者基牙咬合力,并且对牙周影响很小,生物相容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钴铬合金 烤瓷联冠 烤瓷桥 基牙 咬合力 牙周组织
下载PDF
TeeTester与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正常青年学生咬合力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5
12
作者 赵颖 丁张帆 +3 位作者 康龙 周娜 任利玲 康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1期8289-8293,共5页
背景:TeeT ester和T-ScanⅢ两种咬合分析仪在口腔临床各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国内对两种仪器的使用尚未见到对比数据。目的:应用TeeT ester与T-ScanⅢ两种咬合分析仪研究正常青年学生的咬合特征,并比较两系统咬合分析的差异。方法:采用Te... 背景:TeeT ester和T-ScanⅢ两种咬合分析仪在口腔临床各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国内对两种仪器的使用尚未见到对比数据。目的:应用TeeT ester与T-ScanⅢ两种咬合分析仪研究正常青年学生的咬合特征,并比较两系统咬合分析的差异。方法:采用TeeT ester咬合系统V3.2.0记录13例正常受试者在牙尖交错位状态下的左右侧咬合力分布百分比、力中心点位置、力不对称指数、前牙咬合力占力总值的百分比,采用T-ScanⅢV8.01咬合分析仪记录13例正常受试者在ICP时的上述指标,并在25%,50%,75%,100%最大咬合力时的4个时段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检测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与结论:(1)TeeT ester与T-ScanⅢ两系统所测得的左右侧咬合力分布百分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两系统所测得的所有受试者力中心点绝大多数在规定灰圈内,且均位于前磨牙区。两系统所测得力中心点距中线的垂直距离、力中心点偏移方向,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两系统所测得的力不对称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Tee Tester所测得的前牙咬合力占总力的百分比大于T-ScanⅢ所测结果,且在50%,75%,100%最大咬合力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1)正常者左右侧咬合基本平衡。(2)左右侧咬合力分布百分比、力中心点、力不对称指数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咬合是否正常的指标。(3)Tee Tester与T-ScanⅢ在前牙咬合力占总力百分比的测量方面存在差异,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HE| 咬合力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咬合分析 正常[牙合] TeeTester T-ScanⅢ
下载PDF
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测量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后(骀)力分布初探 被引量:11
13
作者 马斐斐 林野 +3 位作者 邸萍 李健慧 崔宏燕 孙凤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17-520,共4页
目的 探讨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后患者不同(骀)位(骀)力分布规律,以期得到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骀)力分布的提示,为调(骀)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测量13例无牙颌患者All-on-4种植修复后不同(骀)位(骀... 目的 探讨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后患者不同(骀)位(骀)力分布规律,以期得到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骀)力分布的提示,为调(骀)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测量13例无牙颌患者All-on-4种植修复后不同(骀)位(骀)力分布百分比及咬合时间.结果 最大牙尖交错位时:全牙列(骀)力百分比最大的牙位依次是(4)、(5)、(4)、(5),分别为(17.3±3.1)%、(15.8±4.6)%、(15.5±2.2)%和(15.2±5.5)%,种植体所在的前磨牙区和前牙区分别占(64.0±6.7)%、(19.2±8.0)%;左侧(骀)力百分比为(50.5±6.1)%,右侧为(49.5±6.1)%,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伸(骀)位:(21)(12)的(骀)力百分比为(90.4±27.7)%,右前区和左前区(骀)力百分比分别为(45.2±32.2)%和(54.8±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3,P>0.0S);(骀)接触时间和(骀)分离时间分别为0.18(0.11,0.26)和0.52(0.35,1.14)s.侧方(骀)位时:单牙支持的(骀)型8例,组牙功能(骀)5例,平均(骀)接触时间与(骀)分离时间分别为0.20(0.13,0.34)和1.07(0.58,1.46)s.结论 无牙颌All-on-4种植修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时(骀)力相对集中于种植体所在的前磨牙区;前伸(骀)位时(骀)力集中于(21)(12);左右侧方(骀)位时(骀)力在前后区域分布均匀,侧方运动非工作侧无接触,单牙支持的(骀)型与组牙功能(骀)均是可接受的(骀)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力 牙种植 无牙 咬合力 牙种植 无牙
原文传递
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测量正常[牙合][牙合]力分布初探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斐斐 胡秀莲 +1 位作者 李健慧 林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牙合]不同[牙合]位[牙合]力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常[牙合]志愿者53名,男性29名,女性24名,年龄20—31岁[平均(25.9±2.1)岁],使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测量正常[牙合]牙尖交错[牙合]... 目的探讨正常[牙合]不同[牙合]位[牙合]力分布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常[牙合]志愿者53名,男性29名,女性24名,年龄20—31岁[平均(25.9±2.1)岁],使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测量正常[牙合]牙尖交错[牙合]、前伸[牙合]及侧方[牙合]各牙的[牙合]力百分比及咬合时间,分析侧方[牙合]的[牙合]接触类型。结果正常[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牙合]力百分比最大的牙位依次为7、7、6和6,分别为(18.7±7.5)%、(15.7±7.1)%、(13.6±5.4)%和(13.3±4.3)%,7654 4567为[牙合]力集中区,[牙合]力百分比为(61.3±12.4)%;左侧[牙合]力百分比[(46.4±7.0)%]显著小于右侧[(53.6±7.0)%](P〈0.05)。前伸[牙合]时21 12为[牙合]力集中区,[牙合]力百分比为(85.1±25.5)%,左前区(123)与右前区(321)的[牙合]力百分比分别为(49.2±26.4)%和(48.1±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05)。左侧方[牙合]时尖牙保护[牙合]占28%(13/46),组牙功能[牙合]占33%(15/46),多重保护[牙合]占39%(18/46);右侧方验时尖牙保护[牙合]占30%(14/46),组牙功能[牙合]占44%(20/46),多重保护[牙合]占26%(12/46);侧方验时拾力升高时间和咬合分离时间分别为(0.34±0.11)和(1.00±0.39)s。结论20~30岁正常[牙合]牙尖交错[牙合]时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是[牙合]力集中区,第二磨牙受力最大;前伸[牙合]时[牙合]力集中于21 12,侧方[牙合][牙合]接触类型具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牙合] 咬合力 咬合时间 [牙合]接触类型
原文传递
釉牙本质界潜行性破坏对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文丽 林雪峰 刘耀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7期1015-1020,共6页
背景:对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进行有限元接触分析,为楔状缺损的预防及咬合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目的:分析釉牙本质界潜行性破坏对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在下颌前磨牙沿釉牙本质界建立三角形缺损设计楔状缺损模型,... 背景:对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进行有限元接触分析,为楔状缺损的预防及咬合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目的:分析釉牙本质界潜行性破坏对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在下颌前磨牙沿釉牙本质界建立三角形缺损设计楔状缺损模型,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与结论: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的受力情况,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缺损区均存在明显应力集中。随着缺损高度的增加,应力值增大,应力集中程度也增加。可见釉牙本质界破坏改变了缺损区牙颈部的应力分布,临床上楔状缺损应及时充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牙合力 应力 接触分析 有限元法
下载PDF
预应力钢绞线夹片式锚具咬合力试验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峰 高磊 韩福洲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3-1281,共9页
锚具锥孔的塑性变形会导致夹片和锚具之间存在咬合力,该力影响"拉脱法"检测锚下预应力结果.首次提出了塑性变形导致的咬合力测试方案:先张拉钢绞线使夹片夹紧,卸载后反向张拉,张拉力峰值即为咬合力值.对61个测试样本进行了数... 锚具锥孔的塑性变形会导致夹片和锚具之间存在咬合力,该力影响"拉脱法"检测锚下预应力结果.首次提出了塑性变形导致的咬合力测试方案:先张拉钢绞线使夹片夹紧,卸载后反向张拉,张拉力峰值即为咬合力值.对61个测试样本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建立了咬合力正态分布概率模型;揭示了实际工程中"拉脱法"检测曲线下降段的受力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拉脱法"检测曲线下降段由咬合力和"瞬间应力重分布效应"累加所致,锚下预应力值介于张拉力峰值和下降段突变点之间,提出了锚下预应力检测值简易修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片式锚具 锚下预应力 咬合力 试验 概率模型 应力重分布
原文传递
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局部咬合变化的四年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丁茜 罗强 +2 位作者 李晓利 张磊 谢秋菲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50,共7页
目的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4年患者口内局部力分布与咬合时间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调整和长期维护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 目的定量分析后牙种植单冠修复后4年患者口内局部力分布与咬合时间的变化规律,为种植修复体的咬合设计、调整和长期维护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行后牙种植单冠修复的患者,分别于修复后2周和3、6个月以及1、2、3、4年复查,采用咬合纸和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检查咬合,记录种植单冠、近中邻牙和对照牙(种植单冠同颌对侧同名牙)的力百分率以及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种植单冠咬合时间与牙列咬合时间的比值)。同时,通过牙线和金属邻接触检查片检查种植单冠邻接触情况,并记录种植修复相关机械并发症。采用患者自身前后对照,选取同时具备相邻随访时间点结果的患者数据,分析种植单冠、近中邻牙、对照牙力百分率以及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的相邻随访时间点差异;统计所有数据,比较相同时间点种植单冠与对照牙力百分率的差异。应用“对数-补对数”模型,以性别、年龄、修复时间为控制变量,分析修复体饰面瓷材料破损与否与种植单冠力百分率的相关关系。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年龄(42.8±12.9)岁(23.9~70.0岁);共纳入37件种植单冠,随访(38.3±15.2)个月。修复后2周至3个月种植单冠力百分率从(7.0±4.2)%显著增加至(9.9±6.8)%(P<0.05),对照牙力百分率则从(13.1±6.1)%显著减少至(11.4±5.5)%(P<0.05);修复后1、2、3年种植单冠力百分率均显著大于前一时间点(P<0.05)。修复后3和6个月种植单冠咬合时间比分别显著大于前一时间点(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的咬合时间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的比较中,修复后2周种植单冠力百分率[(7.5±4.2)%]显著小于对照牙[(13.8±6.0)%](P<0.01),修复后4年种植单冠力百分率[16.7%(8.6%,32.4%)]显著大于对照牙[9.5%(4.9%,18.0%)](P<0.05);其余各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体 单牙 咬合力 纵向研究 咬合时间
原文传递
牙齿病理性磨损充填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潘洁 王嘉德 杨朝晖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15-718,共4页
目的观察尚未出现牙髓症状的牙齿病理性磨损充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列完整、后牙面有病理性磨损且具有充填空间的患者10例,患牙48颗,均无牙髓症状。使用后牙树脂充填后,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患者主观感觉和咀嚼功... 目的观察尚未出现牙髓症状的牙齿病理性磨损充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列完整、后牙面有病理性磨损且具有充填空间的患者10例,患牙48颗,均无牙髓症状。使用后牙树脂充填后,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患者主观感觉和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和咬肌肌电活动)的变化,观察树脂充填的临床效果(美国公共健康部评价系统)。结果患牙经充填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咬合力增加(P<0·05),咀嚼效率明显提高(P<0·01),治疗前后下颌息止位、大力咬合时、咀嚼运动时,颞肌前束和咬肌的活动强度、活动对称性及用力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复查,48颗后牙树脂充填体各项指标A级率为100%。结论对后牙面尚未出现牙髓症状的病理性磨损用树脂进行充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解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减缓磨损的发展,增加咀嚼效率及患牙咬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磨损 咬合力 牙修复 永久
原文传递
正常者咬合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华咏梅 牟福元 金蕾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干扰指数(OII)、接触点数(NOC)、... 目的研究正常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干扰指数(OII)、接触点数(NOC)、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分析力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规律。结果①正常者三次咬合记录的左右侧力百分比及COF无显著性差异。②正常者AOF、MMCOF、OII均较小,男性力总值大于女性(P<0.05)。③正常者NOC主要分布在磨牙区,前牙几乎无接触,咬合接触点与力成正相关。结论①T-scanⅡ系统传感器薄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②正常者具有平衡稳定的咬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牙合] 牙尖交错位 咬合接触 [牙合]力
下载PDF
垂直型球帽状附着体在颌骨缺损修复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春元 郑美华 +2 位作者 陈伟良 钟志海 佘松钦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5-467,共3页
【目的】探讨垂直型球帽状附着体固位式颌骨赝复体的修复效果。【方法】对 6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垂直型球帽状附着体固位式赝复体修复 ,临床观察赝复体的固位稳定性 ,采用吸光度法测定患者戴赝复体 2周、2个月的咀嚼效能。【结果】垂直... 【目的】探讨垂直型球帽状附着体固位式颌骨赝复体的修复效果。【方法】对 6例颌骨缺损患者进行垂直型球帽状附着体固位式赝复体修复 ,临床观察赝复体的固位稳定性 ,采用吸光度法测定患者戴赝复体 2周、2个月的咀嚼效能。【结果】垂直型球帽状附着体固位式颌骨赝复体固位稳定性好、咀嚼功能好、美观、舒适。患者戴赝复体 2周、2个月的咀嚼效能(吸光度值A)分别为 1 4 2、2 2 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4 834,P <0 0 5 )。【结论】垂直型球帽状附着体为颌骨缺损修复及功能重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型球帽状附着体 颌骨缺陷 修复 义齿精密附着体 牙修复体固定 咬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