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粱种质资源抗靶斑病和炭疽病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婧 胡兰 +2 位作者 姜钰 程洪森 徐秀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6-902,共7页
采用人工接种技术,2019-2020年对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及中国的高粱雄性不育系(A)及相应的保持系(B)共166份材料进行高粱靶斑病(Bipolaris sorghicola)和高粱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高粱靶斑病表现高... 采用人工接种技术,2019-2020年对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及中国的高粱雄性不育系(A)及相应的保持系(B)共166份材料进行高粱靶斑病(Bipolaris sorghicola)和高粱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高粱靶斑病表现高抗(HR)的资源26份,占总数的15.66%;抗病(R)资源34份,占总数20.48%;中抗(MR)资源42份,占总数的25.30%;感病(S)资源46份,占总数的27.71%;高感(HS)资源18份,占总数的10.84%。对高粱炭疽病表现高抗(HR)的资源8份,占总数的4.82%;抗病(R)资源84份,占总数的50.60%;中抗(MR)资源56份,占总数33.73%;感病(S)资源14份,占总数的8.43%;高感(HS)资源4份,占总数的2.41%。由结果可知,雄性不育系与其相应的保持系对高粱靶斑病的抗感特性不存在差异,但极少数品系(Tx2790、91NF18、KSP335)对高粱炭疽病的抗感特性存在差异。供试材料中美国的抗高粱靶斑病和炭疽病资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应加强国外种质资源的引进和改良。本研究共鉴定出兼抗高粱靶斑病和炭疽病的材料38份,包括美国20份,中国16份,印度2份,丰富了我国高粱抗病基因资源,有助于加快高粱抗病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靶斑病 炭疽病 抗性鉴定
下载PDF
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2
作者 蔡世嘉 顾洪如 沈益新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7-611,共5页
对从苏丹草叶斑病病斑上分离获得的高粱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 et Sherwin)Alcorn]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的生长发育特点,并为防治该菌引起的病害提供依据... 对从苏丹草叶斑病病斑上分离获得的高粱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 et Sherwin)Alcorn]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了解苏丹草叶斑病平脐蠕孢菌的生长发育特点,并为防治该菌引起的病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高粱平脐蠕孢菌分生孢子在15~40℃温度下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萌发pH值为6;菌丝在15~40℃,pH值4~1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生长pH值为8;在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氮源中甘氨酸、脯氨酸和蛋白胨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而脲等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在各碳源、氮源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 叶斑病 高粱平脐蠕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于广宇 曹尚 +3 位作者 张美琦 台莲梅 郭永霞 左豫虎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02-1611,共10页
为明确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黑龙江省8个地区的75份高粱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选取的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2... 为明确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黑龙江省8个地区的75份高粱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选取的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2株病原菌菌株,按采集地选择的8株代表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不同,但形态学特征较一致,分生孢子为棕黄色,呈圆柱形,中部较宽,稍弯曲,大小为29~96μm×9~15μm,具3~9个隔膜,脐点明显,基部平脐;8株代表菌株的ITS序列与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GenBank登录号为AF071332.1)的同源性为99%~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为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sorghicola。8株代表菌株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但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不同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最适生长的pH为8;不同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差异较大,表明高粱生双极蠕孢菌菌株间存在生物学特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靶斑病 高梁生双极蠕孢菌 病原菌鉴定 ITS序列 形态学特征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高粱靶斑病菌侵染对高粱光系统Ⅱ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园园 徐秀德 +4 位作者 王振东 张立军 王丽娟 徐婧 刘可杰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6,共5页
以高粱品种Tx622B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来研究高粱靶斑病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Sherwin)Alcorn]侵染高粱叶片后对光系统II(PSII)... 以高粱品种Tx622B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来研究高粱靶斑病菌[Bipolaris sorghicola(Lefebvre&Sherwin)Alcorn]侵染高粱叶片后对光系统II(PSII)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病原菌侵染的高粱叶片,H2O2和MDA含量均升高,膜脂过氧化的程度加剧;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发生明显变化,进一步的JIP测试分析表明病原菌侵染严重伤害了PSII供体侧,阻断了受体侧QA到QB的电子传递,降低了反应中心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靶斑病菌 光系统Ⅱ 快速叶绿 素荧光诱导 JIP测试 过氧化氢
原文传递
高粱靶斑病菌粗毒素对高粱胚根生长及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园园 徐秀德 +4 位作者 王振东 张立军 姜钰 胡兰 董怀玉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2期192-197,共6页
为了揭示高粱靶斑病菌的致病机理,用不同浓度病原菌粗毒素处理高粱种子L407B和Tx622B,测定其胚根生长抑制率、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探讨高粱靶斑病菌粗毒素对高粱不同品种胚根生长及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病菌粗毒素对高... 为了揭示高粱靶斑病菌的致病机理,用不同浓度病原菌粗毒素处理高粱种子L407B和Tx622B,测定其胚根生长抑制率、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探讨高粱靶斑病菌粗毒素对高粱不同品种胚根生长及胚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病菌粗毒素对高粱胚根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同一毒素浓度下,处理后2天,处理组胚根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同一处理时间内,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后胚根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高粱靶斑病菌毒素能降低高粱胚根细胞膜透性,且不同高粱品种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靶斑病菌 粗毒素 致病力 电导率 丙二醛
下载PDF
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6
作者 张园园 徐秀德 +3 位作者 徐婧 刘可杰 姜钰 胡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7,共5页
从采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高粱靶斑病病叶上病斑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中国高粱靶斑病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在菌落形态和孢子形... 从采自中国不同地区的高粱靶斑病病叶上病斑分离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中国高粱靶斑病原菌种群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病叶上的病斑形状、大小差异很大,但病原菌在菌落形态和孢子形态却极为相似;通过不同菌株的rDNA ITS序列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与高粱生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相似度达99%,病原菌种群多样性不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靶斑病菌 形态学 ITS区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