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病生物力学发病机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135
1
作者 余家阔 吴毅文 +2 位作者 戴先进 赵建华 魏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0年第1期47-50,共4页
通过后入路手术,用电阻应变片对低头位成年家免的C_(3-6)。颈椎的应变进行了在体测量,分析了低头坐姿家免不同时期的X线改变及其与应变的关系。作者认为,颈椎能否产生骨质增生与该颈椎所受应力改变的机率、应力改变的幅度及应力的作用... 通过后入路手术,用电阻应变片对低头位成年家免的C_(3-6)。颈椎的应变进行了在体测量,分析了低头坐姿家免不同时期的X线改变及其与应变的关系。作者认为,颈椎能否产生骨质增生与该颈椎所受应力改变的机率、应力改变的幅度及应力的作用时间有关。在诱导骨质增生中,拉应力比压应力更重要。建议人们每次低头工作时间少于某一极限或虽大于该极限但累积作用时间不长,有利于预防颈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生物力学 病因
下载PDF
股骨远端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生物力学比较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43
2
作者 李强一 张秋琴 +1 位作者 韩擎天 王以进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目的 对股骨远端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进行定量生物力学评价 ,为临床选择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12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 ,制成股骨髁间骨折 (AO分类的C1型 ) ,采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L形髁钢板、加压钢板三种内固定方... 目的 对股骨远端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进行定量生物力学评价 ,为临床选择有效的内固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12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 ,制成股骨髁间骨折 (AO分类的C1型 ) ,采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L形髁钢板、加压钢板三种内固定方法 ,进行实验应力分析 ,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的优劣 ,并以有限元理论分析进一步论证它的结果。结果 发现在受同等载荷条件下 ,髁上交锁髓内钉固定最佳 ,而采用加压钢板固定的股骨髁强刚度较差 (P <0 0 5 )。临床手术 47例 ,按Kolmert功能评定标准 ,优良率分别为 :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 94 1% ,L形髁钢板 82 4% ,加压钢板 76 9%。结论 采用股骨髁上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优于其它内固定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骨折 内固定方法 生物力学 临床应用 比较研究 交锁髓内钉 L形髁钢板 加压钢板
下载PDF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32
3
作者 浦立勇 张锡庆 +2 位作者 王晓东 王科文 戚太奎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及预防肘内翻发生的方法。方法 ①采用 6具正常儿童尸体 (3~ 4岁 ,平均 3.3岁 )的上肢标本 ,比较轴向压缩载荷下肱骨髁上区内外侧的应力及应变 ;②将上述标本在鹰嘴窝上方横行截断 ,先后以三...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及预防肘内翻发生的方法。方法 ①采用 6具正常儿童尸体 (3~ 4岁 ,平均 3.3岁 )的上肢标本 ,比较轴向压缩载荷下肱骨髁上区内外侧的应力及应变 ;②将上述标本在鹰嘴窝上方横行截断 ,先后以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 (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平行克氏针 )进行固定 ,比较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结果 ①肱骨髁上区在轴向载荷下内侧应力及应变明显大于外侧 ,且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②内外侧交叉克氏针组与外侧交叉克氏针组、外侧平行克氏针组相比在抗旋转、抗侧弯、抗侧向移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 (P <0 .0 5 )。结论 ①在肱骨髁上骨折中 ,髁上区内侧骨皮质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塌陷 ,如塌陷的程度较大而在骨折复位中忽视或不考虑这种因素 ,往往可导致复位后提携角的减小 ,从而形成肘内翻 ;②在经皮克氏针固定中运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可以提供可靠的稳定性 ,最大限度地预防由于复位后骨折远端移位造成的肘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肘内翻 生物力学 发病机制 经皮克氏针 儿童 合并症 SFH
原文传递
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及其生物力学特性 被引量:122
4
作者 张春才 王家林 +11 位作者 肖剑 朱丽华 梁雨田 崔振忠 丛永健 程根祥 吴景华 杨安礼 关云清 陈长青 吴晨光 胡克贤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6年第2期78-81,共4页
本文介绍了NT—PC(Niti—Patellar Concentrator)的结构、生物力学特性、手术方法与临床4023例的应用体会.NT—PC含Ni50.3~51.8at%,具有1~2、2~3个髌底、髌尖枝钩和1个腰部,回复温度30±2℃.利用它与髌骨的弧差,皮温驱之从5~9... 本文介绍了NT—PC(Niti—Patellar Concentrator)的结构、生物力学特性、手术方法与临床4023例的应用体会.NT—PC含Ni50.3~51.8at%,具有1~2、2~3个髌底、髌尖枝钩和1个腰部,回复温度30±2℃.利用它与髌骨的弧差,皮温驱之从5~9个方向将碎骨聚合于解剖位直至愈合.用环氧树脂模拟实用状态的髌骨模型,经光弹多维力学测定:NT—PC以纵向记忆聚合为主,30~40kg;侧向为辅,5~7.5kg.12家医院治疗新鲜骨折4023例,解剖复位率98.36%.术后2.5~20周,平均7.14周,伤膝功能达到健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骨折 形状记忆合金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腕踝针止痛机理的生物力学观 被引量:99
5
作者 胡侠 凌昌全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61-363,共3页
根据腕踝针的分区特点、针刺部位、镇痛特点结合现代经络实验研究 ,对其镇痛机理从生物力学方面提出新的思路。腕踝针的镇痛特性可能与十二皮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交感神经敏感线、皮下血管的应力变化、组织液压波的形成与传播等引起病灶... 根据腕踝针的分区特点、针刺部位、镇痛特点结合现代经络实验研究 ,对其镇痛机理从生物力学方面提出新的思路。腕踝针的镇痛特性可能与十二皮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交感神经敏感线、皮下血管的应力变化、组织液压波的形成与传播等引起病灶局部的离子通道变化有关 ,即镇痛的机制认为是体内机械波与化学波 (孤立波 )相互协调、相互振荡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踝针 生物力学 镇痛 离子通道 组织液压波
下载PDF
步行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及其步态分析 被引量:95
6
作者 钱竞光 宋雅伟 +2 位作者 叶强 李勇强 唐潇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7,39,共8页
步行是人类运动基本的方式,加强对步行动作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人体运动规律的了解,有利于对人体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和步态分析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的步态... 步行是人类运动基本的方式,加强对步行动作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人体运动规律的了解,有利于对人体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和步态分析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的步态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 生物力学 参数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86
7
作者 马向阳 钟世镇 +4 位作者 刘景发 尹庆水 徐达传 赵卫东 黄文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35-738,共4页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按随机顺序,对每一标本先后行C1-C2椎弓根螺钉、Magerl螺钉、Brooks钢丝以及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 目的:评价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按随机顺序,对每一标本先后行C1-C2椎弓根螺钉、Magerl螺钉、Brooks钢丝以及螺钉联合钢丝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或C1-C2椎弓根螺钉联合Brooks钢丝组成的固定系统的三维运动范围最小。C1-C2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前后屈伸运动范围与Brooks钢丝固定无差异,但大于Magerl螺钉;其左右侧屈运动范围小于Brooks钢丝固定,大于Magerl螺钉;其轴向旋转角度明显小于Brooks钢丝固定,但与Magerl螺钉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1-C2椎弓根螺钉的三维稳定性与Magerl螺钉相当,联合Brooks钢丝固定可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生物力学 Brooks钢丝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治疗意义 被引量:87
8
作者 徐宝山 唐天驷 +2 位作者 胡永成 倪才方 杨惠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38-742,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与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胸腰椎标本,制成T11~L1、L2~L4、T1~L2节段标本共10具,用自由落体撞击试验造成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用注射型自固...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与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结构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方法收集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胸腰椎标本,制成T11~L1、L2~L4、T1~L2节段标本共10具,用自由落体撞击试验造成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撑开复位、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分别于骨折前、骨折撑开复位后、椎体成形术后用薄层CT扫描测量中间椎体内空隙,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骨折前、椎体成形术后中间椎体与其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后伸、侧屈和扭转应力下刚度的变化,并比较成形术后的伤椎及其下方的完整椎体的抗极限压缩测试结果.结果8具标本造中间椎体爆裂型骨折模型成功.(1)骨折前椎体内无明显空隙;骨折并撑开复位后椎体内空隙体积平均为5.25 cm3,占椎体总体积的13.9%;椎体成形术后空隙减少,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骨折前椎体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折并撑开复位后骨密度较骨折前降低;椎体成形术后,骨密度较骨折复位后及骨折前均明显升高.(3)椎体成形术后,伤椎的刚度与骨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抗极限压缩强度的均值低于其下方完整椎体,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伤椎上方椎间盘在前屈和后伸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但在侧屈应力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标本在扭转应力下的刚度小于骨折前.结论(1)撑开复位未能恢复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椎体结构上的完整性,这可能是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与矫正度丢失的重要原因.(2)应用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成形术有助于伤椎的重建,术后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接近骨折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治疗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73
9
作者 李建设 王立平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1-193,共3页
足底压力测量是步态分析、临床足疾诊疗和运动鞋设计等领域最重要的应用技术,也是生物力学研究的得力工具。综述了该技术在"足(鞋)-地界面"和"足-鞋界面"最新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了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临床生物力学... 足底压力测量是步态分析、临床足疾诊疗和运动鞋设计等领域最重要的应用技术,也是生物力学研究的得力工具。综述了该技术在"足(鞋)-地界面"和"足-鞋界面"最新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了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临床生物力学、人类功效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领域可能的应用和可望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足底压力测量 压力分布 步态分析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6
10
作者 吕夫新 黄勇 +2 位作者 张强 赵东升 胡樵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拔持力,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应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结果3种螺钉固定(8钉固定、6钉固定、4钉固定)方式,均能提高骨折失稳后脊柱的各向稳定性。而6钉固定(伤椎固定)与8钉固定对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的加强程度较为接近(P〉0.05),且均高于4钉固定形式(P〈0.05)。临床观察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利于骨折复位和脊柱生理曲度恢复,同时可有效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可更好的维持骨折的稳定,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分布状态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89
11
作者 贺宝荣 许正伟 +3 位作者 郝定均 郭华 昌震 王栋琪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8-773,共6页
目的研究骨水泥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不同区域分布状态的生物力学特性,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老年尸体腰椎标本(包括L。也),共筛选49个椎体... 目的研究骨水泥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不同区域分布状态的生物力学特性,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老年尸体腰椎标本(包括L。也),共筛选49个椎体。对各椎体标本施加轴向压力负载,测量各椎体的原始强度和刚度,并建立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按临床PKP手术操作要求根据不同的椎体分区灌注骨水泥,分为对照组和6个实验组,每组7个椎体。测量每组的最大压缩强度和刚度。结果PKP术后各实验组最大压缩强度较初始强度均明显增强。单侧前2/3灌注组和单侧后2/3灌注组比较,单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双侧全灌注组〉单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单侧前2/3灌注组和单侧后2/3灌注组。PKP术后双侧全灌注组椎体刚度和初始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度均明显小于初始刚度。单侧前2/3灌注组、单侧后2/3灌注组和单侧全灌注组比较,D和双侧后2/3灌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单侧前2/3灌注组、单侧后2/3灌注组和单侧全灌注组。结论骨水泥分布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不同区域,其生物力学性能存在差异,骨水泥在椎体双侧分布较单侧分布可以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效应。骨水泥均匀分布于椎体前2/3区域是较为理想的分布状态。但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甲基丙烯酸甲酯类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PFN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3
12
作者 王建辉 刘长贵 刘瑞波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11期739-741,共3页
目的 通过比较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两种内固定系统 :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和动力髋螺钉 (DHS)的生物力学性能及临床疗效 ,评价二者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方法 取 8根新鲜尸体股骨 ,在其近端内外侧皮质沿股骨长轴布置 6... 目的 通过比较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两种内固定系统 :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和动力髋螺钉 (DHS)的生物力学性能及临床疗效 ,评价二者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方法 取 8根新鲜尸体股骨 ,在其近端内外侧皮质沿股骨长轴布置 6枚电阻应变片后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插入PFN和DHS ,先后模拟稳定型 (EvansⅠ型 )和不稳定型 (EvansⅢA型 )股骨转子间骨折 ,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测定其抗压载、抗扭转能力及股骨近端应变分布情况。同时临床上分别用PFN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10 6例和 115例 ,比较其手术难易程度、疗效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着骨折稳定性的下降 ,DHS组股骨矩区的压应变值明显增加。在EvansⅠ型骨折中 ,PFN和DHS的抗压能力相近 ,在EvansⅢA 型骨折中 ,PFN强于DHS ;PFN的抗扭转性能在EvansⅠ型和EvansⅢA 型骨折均强于DHS。临床资料显示 ,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于DHS。结论 DHS抗扭转性能较差且股骨矩区易产生应力集中 ,术中、术后并发症较高。PFN设计合理 ,抗扭转能力强 ,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确实、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生物力学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81
13
作者 魏富鑫 刘少喻 +3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椎弓根
下载PDF
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76
14
作者 严波涛 吴延禧 +1 位作者 苑廷刚 卢竞荣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80-85,共6页
采用高速立体摄像 (5 0 0格 /秒 )和现场调研等方法 ,对我国男、女网球选手的发球技术进行了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抛球、击球动作技术以及动作节奏问题的本质做了探讨。认为抛球高度落差过大是造成击球爆发用力动作不连贯的主要根源 ... 采用高速立体摄像 (5 0 0格 /秒 )和现场调研等方法 ,对我国男、女网球选手的发球技术进行了分析。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抛球、击球动作技术以及动作节奏问题的本质做了探讨。认为抛球高度落差过大是造成击球爆发用力动作不连贯的主要根源 ;提高发球速度重点是要发挥躯干力量 ,应采用螺旋式向上用力技术 ;上肢尽管对球拍有最后加速功能 ,但更重要的是控制用力方向和球的落点 ;新、旧发球技术在用力节奏上有本质性区别 ,新的发球动作节奏更符合动作目的和人体运动原理。针对我国运动员当前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训练建议 ,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球 生物力学 发球技术 力学分析
下载PDF
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84
15
作者 马剑雄 何伟伟 +1 位作者 赵杰 马信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7期4397-4402,共6页
背景: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血运障碍、脂质代谢紊乱、骨内压增高、骨细胞凋亡、基因多态性、免疫因素等,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就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股骨头坏死... 背景:关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学说:血运障碍、脂质代谢紊乱、骨内压增高、骨细胞凋亡、基因多态性、免疫因素等,但其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就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股骨头坏死的学者提供线索。方法:以"femoral head necrosis,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pathogenesis,mechanism"检索词在Pubmed、Embase、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1985至2017年的文献;以"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1985至2017年的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股骨头坏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生物力学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股骨头内部力学性能的减退或者各种危险因素导致的外界应力与股骨头内部结构不协调,引起内部骨小梁的微骨折,应力集中,反复破坏与修复,当破坏速度超过修复速度,股骨头最终发生塌陷。大部分股骨头坏死病例均为散发病例,但也有研究报道家族中多名成员患有特发性股骨头坏死,呈家族聚集性,股骨头坏死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股骨头坏死 生物力学 血运 骨细胞凋亡 基因多态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6
16
作者 于金河 李增炎 +1 位作者 彭阿钦 张奉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3-105,共3页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的影响。方法:12只成人上肢标本于距关节面3 cm处截骨去除1 cm骨块,使骨块可向近端移动,制作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模型,利用压敏片测试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和受力面积改变情况。结果:随着...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对桡腕关节的影响。方法:12只成人上肢标本于距关节面3 cm处截骨去除1 cm骨块,使骨块可向近端移动,制作桡骨远端骨折后桡骨短缩模型,利用压敏片测试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和受力面积改变情况。结果:随着桡骨短缩的增加,舟骨的接触面积无显著变化(P>0.01),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月骨的接触面积轻度增加,接触应力显著增大(P<0.01),桡骨短缩≥4 mm时即有显著变化,桡骨短缩≥4-6 mm造成尺骨撞击三角骨。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短缩4 mm以上时,接触应力有显著变化,影响腕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短缩 腕关节 压敏片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1
17
作者 朱青安 李鉴轶 +2 位作者 赵卫东 吕维加 钟世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3-286,共4页
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8具成人新鲜腰椎骨L3~5,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放置直径为6.0mm的CCD(compactCD)椎弓根螺钉 ,另一侧以直径为3.5mm的钻头导孔 ,均... 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强化和修复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8具成人新鲜腰椎骨L3~5,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放置直径为6.0mm的CCD(compactCD)椎弓根螺钉 ,另一侧以直径为3.5mm的钻头导孔 ,均不穿透椎体前皮质。在材料试验机上进行椎弓根螺钉拔出实验 ,拔出速率为5mm/min。然后沿椎弓根孔道注入PMMA粉和水按体积1∶2混合的PMMA强化修复材料3~5ml,双侧椎弓根分别使用与前相同的CCD椎弓根螺钉 ,室温下1h后再行前述拔出实验。沿椎弓根螺钉长度方向锯开标本 ,观察PMMA在螺钉孔道中的分布范围。结果CCD椎弓根螺钉在正常椎弓根内的最大拔出力为 (825.5±254.7)N ;在经强化后的正常椎弓根内和在修复失效的椎弓根内 ,CCD椎弓根螺钉最大拔出力分别为 (1711.1±488.8)N和 (1832.4±497.4)N ,高于正常椎弓根螺钉的最大拔出力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MMA在螺钉周围的分布与其注入时的粘稠度有关 ,未见椎管内或椎弓根外有PMMA分布。结论沿椎弓根孔道注入PMMA可显著增加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甲基丙烯酸甲酯 骨螺丝 生物力学 腰椎
原文传递
包括下颌骨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4
18
作者 周学军 赵志河 +1 位作者 赵美英 樊瑜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在计算机上建立包括下颌骨及其完整牙列的颞下颌关节(TMJ)三维正交各向异性有限元模型。方法:采用活体人颅为标本,用CT断层扫描技术、图形数字化等方法在计算机上建模,采用柔索约束、受压间隙元等形式进行边界约束。结果:建立了包... 目的:在计算机上建立包括下颌骨及其完整牙列的颞下颌关节(TMJ)三维正交各向异性有限元模型。方法:采用活体人颅为标本,用CT断层扫描技术、图形数字化等方法在计算机上建模,采用柔索约束、受压间隙元等形式进行边界约束。结果:建立了包括下颌骨的TMJ有限元模型,颞下颌关节区根据同龄人的结构形态和力学参数增加了髁突软骨和关节盘结构,同时采用了柔索约束模拟咀嚼肌肉、韧带的约束,在牙合面用间隙元模拟对颌牙的约束。结论:建立的包括下颌骨及其完整牙列的TMJ三维正交各向异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柔索、间隙元为边界条件,将大大提高模型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下颌骨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后踝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4
19
作者 李永舵 刘书茂 +1 位作者 贾金生 周君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不同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生物力学研究:根据后踝关节骨折模型制作后踝骨折标本18对,再根据后踝关节骨折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4、1/3和1/2,分成3大组,每大组6对(12个踝关节),然后随机分为A、B两组,骨折复位后,A组以2枚4.0 mm钢质半螺纹拉力螺钉自后向前固定,B组以"T"型3孔桡骨远端钢板经塑型后以4枚螺钉固定(近端2枚为3.5 mm皮质骨螺钉,远端2枚为3.5 mm松质骨螺钉)。于踝中立位置于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做加载实验,记录后踝关节骨折经内固定后发生位移(内固定失效)时加载力的大小,单位以kN表示,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临床应用研究: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螺钉或钢板螺钉固定三踝骨折中的后踝骨折关节患者31例,均为初次、闭合性、三踝骨折,男16例,女15例;年龄19~65岁,平均55岁;其中对14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2枚拉力螺钉内固定,对17例后踝关节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者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应用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应用两枚螺钉由后向前固定1/4、1/3和1/2后踝骨折时,其固定失效的加载强度均显著低于3孔"T"型钢板组,分别为(4.10±0.13)kN vs.(4.60±0.27)kN、(3.20±0.12)kNvs.(4.12±0.14)kN和(1.98±0.18)kN vs.(3.72±0.18)kN,P<0.05。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疗效评定:评定为优的28例患者,良的为3例患者,优良率达100%。结论:后踝关节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时拉力螺钉内固定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25%时钉板固定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能提供更为牢固的稳定性,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 被引量:72
20
作者 王洪伟 周跃 +1 位作者 李长青 赵卫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2-937,共6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对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万向钉固定)与开放手术四钉内固定(单向钉固定)进行比较。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节段,随机分为单向钉固定组与万向钉固定组。制备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对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万向钉固定)与开放手术四钉内固定(单向钉固定)进行比较。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L1~L5节段,随机分为单向钉固定组与万向钉固定组。制备腰椎前中柱损伤模型,比较两组在模型上的运动范围。分别应用Sextant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与开放跨伤椎四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25例和35例,观察其中随访超过12个月的11例和18例的即时复位效果、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1)生物力学试验:万向钉固定组在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大于单向钉固定组,其中在前屈、后伸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侧屈方向上的稳定性较完整标本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万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方向上的稳定性与完整标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临床应用:两组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经皮跨伤椎四钉内固定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9.9%±5.1%)大于开放跨伤椎四钉内固定组(5.3%±6.8%)。结论应用Sextant系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无须神经减压的胸腰椎骨折较开放手术创伤小,但随访中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明显。生物力学试验显示其在前屈、后伸运动方向上的强度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