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藻生物钟核心振荡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为群 刘松 刘森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01-810,共10页
昼夜节律现象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即使简单的原核生物蓝藻,也会表现出昼夜节律行为。生物体昼夜节律受到体内生物钟的调控,目前认为蓝藻生物钟是已知的最简单的生物钟。对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能为人体生物钟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昼夜节律现象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即使简单的原核生物蓝藻,也会表现出昼夜节律行为。生物体昼夜节律受到体内生物钟的调控,目前认为蓝藻生物钟是已知的最简单的生物钟。对蓝藻生物钟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能为人体生物钟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科学基础。蓝藻生物钟的具体分子机理迄今还有很多未解的问题,但由KaiA/KaiB/KaiC三个蛋白组成的核心振荡器是蓝藻生物钟的关键部分,且能形成不依赖于转录和翻译水平调控的昼夜节律性振荡。文章主要介绍了近几年蓝藻生物钟核心振荡器的研究进展,包括蓝藻生物钟的基本组成、其核心振荡器及KaiA/KaiB/KaiC三个蛋白的结构特点和相互作用、核心振荡器的振荡机制,并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振荡器 生物钟 蛋白质相互作用 昼夜节律
原文传递
基于模型的蓝藻生物钟昼夜节律的非线性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思琦 谢宁 +2 位作者 孙媛媛 孙迎春 单桂晔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93,共8页
依据蓝藻生物钟昼夜节律的生理实验结果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求出其核心振荡器调控蛋白KaiABC等的相互作用关系,获得各蛋白分泌随时间变化的数值解,且与已有实验数据结果一致,说明理论模型是... 依据蓝藻生物钟昼夜节律的生理实验结果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构建了其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求出其核心振荡器调控蛋白KaiABC等的相互作用关系,获得各蛋白分泌随时间变化的数值解,且与已有实验数据结果一致,说明理论模型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生物钟 昼夜节律 Kai蛋白 非线性动力学
下载PDF
昼夜节律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史静 郝晨曦 +1 位作者 何苗 李伟荣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多在清晨达到高峰,这种变化提示昼夜节律紊乱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虽然有研究认为,清晨血压升高(所谓的晨峰)、血小板聚集增加以及内皮功能的钝化与清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但其分子机制在很...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多在清晨达到高峰,这种变化提示昼夜节律紊乱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虽然有研究认为,清晨血压升高(所谓的晨峰)、血小板聚集增加以及内皮功能的钝化与清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但其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近期研究发现,去乙酰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参与生物钟基因转录的调控过程。并且,SIRT1通过去乙酰化作用来抑制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自噬及细胞凋亡等,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讨昼夜节律和SIRT1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他们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中的相互作用非常必要。控制和定时管理SIRT1及生物钟蛋白或可成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生物钟蛋白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缺血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铜绿微囊藻生物钟蛋白的表达纯化与抗体制备
4
作者 罗志勇 徐虹 +2 位作者 章军 杨秀娜 王立红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5-729,共5页
为了获得融合表达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生物钟蛋白KaiA、KaiB、KaiC并制备其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将kaiA、kaiB、kaiC基因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His中.重组质粒pET-His-KaiA,pET-His-KaiB和pET-His-KaiC经酶切和测... 为了获得融合表达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生物钟蛋白KaiA、KaiB、KaiC并制备其相应的多克隆抗体,将kaiA、kaiB、kaiC基因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ET-His中.重组质粒pET-His-KaiA,pET-His-KaiB和pET-His-KaiC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分别转化E.coli BL21(DE3)进行融合表达.经SDS-PAGE分析可知,融合表达的KaiA、KaiB和KaiC蛋白表达量可分别达到菌体总蛋白的25%、40%和20%.经亲和层析后融合蛋白KaiA和KaiB的纯度分别达95%和92%,而KaiC经胶回收纯化后纯度也可达93%.将纯化后的三种Kai蛋白作为抗原分别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抗体滴度表明,制备的抗KaiA、抗KaiB和抗KaiC的多克隆抗体效价高,分别可达到1:50000、1:60000和1:100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获得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的效价,抗体能识别相应的Kai蛋白,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用于铜绿微囊藻生物钟蛋白KaiA、KaiB和KaiC的表达节律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生物钟蛋白 多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 免疫印迹
下载PDF
和胃安神方对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王硕 王长振 +7 位作者 李志慧 黄天科 王亮 田楚娇 邹涛 刘子涵 陈琦 李绍旦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145-2151,共7页
目的探讨和胃安神方治疗失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司唑仑组与和胃安神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2天构建大鼠失眠模型。造模成功后,艾司唑仑... 目的探讨和胃安神方治疗失眠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司唑仑组与和胃安神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2天构建大鼠失眠模型。造模成功后,艾司唑仑组予以0.33 mg/(kg·d)艾司唑仑水溶液灌胃,和胃安神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1、2、4 g/ml的和胃安神方10 ml/kg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10 ml/kg的生理盐水灌胃,均每天1次,连续7天。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给药后每天测量大鼠体质量。最后一次给药后次日采用戊巴比妥钠协同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睡眠情况,记录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时长;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下丘脑时钟节律调节蛋白(CLOCK)、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BMAL1)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在各时间点体质量较正常组大鼠降低(P<0.01);与艾司唑仑组同时间比较,和胃安神方低剂量组大鼠在给药第5、6、7天体质量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时长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睡眠时长增加(P<0.01);和胃安神方高剂量组与艾司唑仑组睡眠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和胃安神方中、低剂量组睡眠时长较艾司唑仑组缩短(P<0.01)。各组大鼠睡眠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均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CLOCK、BMAL1表达显著减少(P<0.01);和胃安神方低、高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CLOCK、BMAL1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多(P<0.05或P<0.01)。结论和胃安神方可改善模型大鼠的失眠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下丘脑生物钟基因CLOCK、BMAL1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和胃安神方 下丘脑 生物钟 时钟节律调节蛋白 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运样蛋白1
原文传递
生物钟基因Period2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朝霞 李莉 +1 位作者 李风艳 张三元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Period2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巢癌SKVO3细胞株构建裸鼠卵巢癌移植瘤,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外源性导入重组基因质粒Period2。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olt法检测移植瘤中Period2表达...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Period2对卵巢癌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巢癌SKVO3细胞株构建裸鼠卵巢癌移植瘤,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外源性导入重组基因质粒Period2。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olt法检测移植瘤中Period2表达,治疗期间测量移植瘤体积。治疗后2周处死裸鼠,称取瘤重,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结果:外源性导入Period2基因在裸鼠移植瘤肿瘤组织中成功稳定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eriod2基因过表达组的肿瘤生长速度减慢,肿瘤体积和重量降低,抑瘤率升高,凋亡基因Bax表达明显升高,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riod2可能通过下调肿瘤凋亡抑制基因Bcl-2,促进凋亡基因Bax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卵巢癌的生长转移,发挥抑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生物钟基因Period2 基因转染 B细胞淋巴瘤-2基因 Bcl-2相关X蛋白基因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昼夜节律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苏锦锋 杨凡 邓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9-922,共4页
研究发现,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可能受到昼夜节律基因的调控。昼夜更迭和光线刺激可调节昼夜节律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组成转录-翻译环路,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和中枢钟-子钟基因表达变化共同调节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 研究发现,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可能受到昼夜节律基因的调控。昼夜更迭和光线刺激可调节昼夜节律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组成转录-翻译环路,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和中枢钟-子钟基因表达变化共同调节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从而调控心律失常。本文主要综述昼夜节律调控心律失常的分子基础、机制和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心律失常 生物钟 脑和肌肉Arnt样蛋白1 昼夜运动输出周期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