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张饮江 金晶 +5 位作者 董悦 方淑波 段婷 翟斯凡 陈立婧 张曼曼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6-1374,共9页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水带退化,水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通过对滨水带生态景观功能分析,研究滨水带退化原因与机理,系统归纳了国内外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生境恢复、生物廊道恢复、景观格局美化和水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今后滨水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基于生态学、景观学、水力学、土力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定量分析、配置方法。最后指出,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需进一步分析我国水岸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细化滨水深槽-浅滩序列、量化滨水植被配置宽度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深化稳定化长效管理技术等,为我国退化滨水生态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以全面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带 水岸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 水生植物 生境 生态廊道 景观设计
下载PDF
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廊道设计的意义 被引量:29
2
作者 董清福 洪丽娟 +3 位作者 唐建军 陈水华 徐礼根 陈欣 《科技通报》 2007年第2期289-293,共5页
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高速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沿途生态系统(尤其是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及地质状况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高速公路建设对自然生境、本土植物群落、野生动物等的影... 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高速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沿途生态系统(尤其是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及地质状况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高速公路建设对自然生境、本土植物群落、野生动物等的影响,例举了高速公路建设在导致边坡裸露、诱发地质灾害、引起生物生境破碎、破坏生物生存系统连续性的负面影响,提出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导致路域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群落演替方向发生改变和诱发大规模病虫害爆发,特别指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营运将对路域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的生活行为(包括觅食、迁徙及繁殖)乃至植物的传粉等均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指出生物廊道设计在维护路域生态系统生态学功能和系统稳定性方面的功能,提出生态高速公路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廊道的新理念。在综述国内外高速公路生物廊道设计和结合作者亲身参与生态高速公路生物廊道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廊道设计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生物多样性 生物廊道设计
下载PDF
生物廊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玉强 邢韶华 崔国发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9-54,共6页
阐述了生物廊道的概念与内涵;从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位置、宽度、连通性等生物廊道结构和功能指标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生物廊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提出生物廊道的设计需要长期的科研监测,要综合考... 阐述了生物廊道的概念与内涵;从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位置、宽度、连通性等生物廊道结构和功能指标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生物廊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提出生物廊道的设计需要长期的科研监测,要综合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等多种因素等问题,并给出了对策;最后对生物廊道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廊道 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际议程与中国行动 被引量:6
4
作者 段克 刘峥延 +2 位作者 梁生康 李雁宾 鲁栋梁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87,共11页
国际公约和倡议有利于鼓励和加强各国采取一致行动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文章总结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的重要国际议程,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认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与国际公约倡议在应对全球海... 国际公约和倡议有利于鼓励和加强各国采取一致行动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文章总结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的重要国际议程,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认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与国际公约倡议在应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中体现出协同增效的效果,并提出我国构建精细化区域海洋生态图、加强生态廊道修复、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修复 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海洋生态图 生态廊道
原文传递
基于弯道水力特性的蛙道构建与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毕博 陈菁 +4 位作者 陈丹 洪大林 金秋 王小军 毕利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为有效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耕地利用率,灌区末级渠系普遍采取硬质化建设,又因受到渠道规模和防渗要求的约束,生态化改造相对匮乏。为解决灌溉渠道造成的稻作区两栖动物生境破碎化问题,结合灌区末级渠系输配水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将弯... 为有效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耕地利用率,灌区末级渠系普遍采取硬质化建设,又因受到渠道规模和防渗要求的约束,生态化改造相对匮乏。为解决灌溉渠道造成的稻作区两栖动物生境破碎化问题,结合灌区末级渠系输配水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将弯道水力特性应用于灌溉渠道生物通道研究,通过建立硬质化农渠弯道的三维水流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试验,模拟了不同弯道处于稳定输水条件下的水力特性,分析了水流结构对渠内蛙类运动轨迹的影响,提出了弯段生物通道的设计方法,并通过水流数值模拟和水头损失计算,评估了设置蛙道对蛙类逃脱效果和渠道输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0°弯道出弯断面的纵向流速分布和横向环流结构有助于黑斑蛙利用水动力条件逃脱,并由此提出蛙道位置和结构形式的设计方法;结构变化对水流流态和输水效率并无明显影响,水流结构有利于渠内蛙类逃脱,最大沿程水头损失约为3.83×10^(-4)m,能够同时保证蛙类迁移效率和水流安全通畅。研究成果可为灌溉渠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型渠道 生物通道 黑斑侧褶蛙 水力特性 生态化改造
下载PDF
Impacts of road on plant invasions in the Middle Mountain region of central Nepal
6
作者 Ananda ADHIKARI Adarsha SUBEDI +1 位作者 Achyut TIWARI Bharat Babu SHRESTH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619-632,共14页
Biological invasion is triggered by huma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road networks.Road verges serve as important habitats and corrido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alien pla... Biological invasion is triggered by human development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road networks.Road verges serve as important habitats and corridor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IAPS)between geographically distant habitats.However,the trajectory of plant invasion and the data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roads on IAPS distribution are relatively poor in Nepal.Here,we surveyed two road types(main roads and feeder road)in the Middle Mountain region of central Nepal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ow different road types are driving the dispersal of IAPS along road verges and the adjacent natural habitats.Systematic sampling was conducted at ca 2.5 km intervals along the roads.At each sampling site,paired plots(25 m×4 m)were sampled:one adjacent to and along the road,and another 20 m away and parallel to it in the interior habitat.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ain road verges had a higher cover(33%)and a larger number of IAPS(14 species)than the feeder road(25%;10 species).The IAPS cover and richne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long verges than in the adjacent interior habitats for both road types,indicating that roads are contributing as corridors for the dispersal of IAPS in the Middle Mountain areas of central Nepal.Further,elevation,tree canopy,and disturbances(grazing/mowing/trampling)were found to be the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APS along road verges.We emphasize that regular monitoring of vegetation along the road verges can help with the early detection and control of potential IAPS in the region before they become problema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invasions Dispersal corridor Invasive alien plants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Himalayan mountains
下载PDF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调控能力设计——以北京市温榆河生物通道设计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飞飞 成文连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共4页
以北京市温榆河生物通道设计为例,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环境质量调控能力,其设计应注重2个方面:①把以植物为主体的、具有合理异质性并达到一定面积的自然组分作为控制性组分,并保证其持久存在;②要保证"物种流&... 以北京市温榆河生物通道设计为例,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提高城市自身的环境质量调控能力,其设计应注重2个方面:①把以植物为主体的、具有合理异质性并达到一定面积的自然组分作为控制性组分,并保证其持久存在;②要保证"物种流"在城市景观内的顺畅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 控制性组分 物种流 生物通道
下载PDF
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研究
8
作者 雷玉明 郑天翔 +3 位作者 邢会琴 程红玉 赵文勤 赵文明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3-89,共7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0号生理小种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5~40℃均可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8;12 h/d光照+12 h/d黑暗环境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与木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病菌分生孢子产孢量最适温度28℃;最适pH为7;最适碳源为果糖和乳糖、木糖。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5℃;适宜pH为6~8;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半光半暗、全黑暗分别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为55℃和57℃,1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 L.) 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生物学特性 河西走廊
下载PDF
Remote Sensing and Landscape Metrics-Based Forest Physical Degradation: Two-Decades Assessment in Gishwati-Mukura Biological Corridor in Rwanda, East-Central Africa
9
作者 Hassina Uwiringiyimana Jaeyong Choi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4期64-81,共18页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corridors and related ecolog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orest degradation. It controls the connectivity of inhabitant species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corridors and related ecology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forest degradation. It controls the connectivity of inhabitant species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isolated patches. This study analyzed spatial and temporal forest physical degradation based on forest cover change and forest fragmentation in the Gishwati-Mukura biological corridor from 1990-2019. Remotely sensed dataset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FRAGSTATS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hysical degradation and changes in forest cov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ishwati-Mukura corridor experienced massive deforestation where approximately 7617.1 ha (64.22%) of forest cover was completely cleared out, which implies an annual forest loss of 262.6 ha&#183;year<sup>-</sup><sup>1</sup> (2.21%) during 1990-2019. The forest cover transitions patterns and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xtensive defores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ntensive agricultur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griculture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from 29.46% in 1990 to 57.22% in 2019, with an annual increase of 1.97%. Since Gishwati-Mukura has changed to National Park (NP), it lacks diversified scientific studies addressing the analysis of the remote and spatial patterns to investigate its physical degradation and landscape dynamics. This research study will serve as remote forest analysis gap-filling and as the cornerstone of numerous other research tha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nectivity assessments along the Gishwati-Mukura corridor and other related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Metrics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est Physical Degradation biological corridor National Park
下载PDF
变革理论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走廊带环境保护与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段红莲 蔺汝涛 何茜 《林业调查规划》 2013年第2期69-72,80,共5页
瑞尔保护协会倡导的变革理论模型于2008~2010年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走廊带中推广。项目选择云南省隆阳区赧亢村为工作区域,通过保护意识教育、节柴改灶技术推广、节能改灶培训等基础工作,逐步改变工作区居民依赖薪柴的传统... 瑞尔保护协会倡导的变革理论模型于2008~2010年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走廊带中推广。项目选择云南省隆阳区赧亢村为工作区域,通过保护意识教育、节柴改灶技术推广、节能改灶培训等基础工作,逐步改变工作区居民依赖薪柴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项目设置宣传栏3块,广告牌1块,年历10 000份,宣传海报600份,宣传笔记本1 000本,胸章4 000个;在社区支持节柴改灶100口,推广电饭锅154台、电磁炉154台;培训技工10名、社区村民200余人;1.4万元投入作为相关设施的建设配套资金和培训费。项目实施结束后,工作区域内薪柴消耗量显著下降,监测林地样方内伐桩数量趋于平衡,人对猿胁迫行为显著减少。变革理论在社区的环境教育中有积极的作用,项目在减少社区居民对森林资源的威胁方面是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革理论 生物走廊带 环境保护与教育 节柴改灶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Biodiversity-based Plant Cultivation Design in Sightseeing Farm: A Case Study of Cultivation Design in Luzihe Village
11
作者 ZHOU Yan YIN Lip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3期3-5,共3页
Taking plant cultivation in sightseeing farm for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d design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biodiversity, i.e. improving food chain circulation using cultivation, creating diversifi ed habitats usi... Taking plant cultivation in sightseeing farm for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d design strategies on the basis of biodiversity, i.e. improving food chain circulation using cultivation, creating diversifi ed habitats using species connection, enhancing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planting environment,and integrating the diversity of biological corridor. This paper took cultivation design in Luzihe Village for example, put forward specifi c design schemes based on diversity design, i.e. creating biological corridor in edge effect, establishing the benign circulation between food chain and man, creating diverse habitats under three-dimensional planting. These schemes gave instructions to ecological planting, and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 economic effect,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landscape beau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ghtseeing farm Food chain Biodiversity planting biological corridor
下载PDF
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对长江廊道紫茎泽兰入侵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伍自力 何玲 +1 位作者 李勇 郭宗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48-52,共5页
长江廊道在紫茎泽兰入侵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向家坝水电站截流蓄水使长江廊道的连通性受到限制,可能对紫茎泽兰沿长江廊道的入侵产生影响.为了对比分析向家坝水电站截流前后紫茎泽兰入侵的变化,选择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宜宾作为研... 长江廊道在紫茎泽兰入侵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向家坝水电站截流蓄水使长江廊道的连通性受到限制,可能对紫茎泽兰沿长江廊道的入侵产生影响.为了对比分析向家坝水电站截流前后紫茎泽兰入侵的变化,选择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宜宾作为研究区域,对坝上垃圾漂浮带和下游长度约34 km、宽约150-200 m的陆域范围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坝上垃圾漂浮带在上游降雨后存在紫茎泽兰植株和种子,下游水域则未见植株,调查后也未发现有蓄水后新生紫茎泽兰植株,并且在上游发现的紫茎泽兰种子没有萌发能力,而蓄水前江水中则存在大量可以萌发的种子,因此判断向家坝电站截流后,导致紫茎泽兰有效繁殖体难以随江水进入坝下,同时坝下河流廊道内气候不利于紫茎泽兰有性繁殖,因此判断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对长江流域紫茎泽兰入侵起到了阻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河流廊道 紫茎泽兰 长江流域.
下载PDF
生物保护廊道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3
作者 李正玲 陈明勇 吴兆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3-528,共6页
生物保护廊道是景观生态廊道的一种应用类型。本文介绍了有关生物保护廊道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结构和作用、质量与功能、有效性验证、建设与管理等研究进展;其基本现状是生物保护廊道的理论探讨较多而具体实践较少、社区参与的重要... 生物保护廊道是景观生态廊道的一种应用类型。本文介绍了有关生物保护廊道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结构和作用、质量与功能、有效性验证、建设与管理等研究进展;其基本现状是生物保护廊道的理论探讨较多而具体实践较少、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却缺乏实际研究;深入剖析西双版纳生物保护廊道规划与建设的实例,发现社区参与成为生物保护廊道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认为,社区参与的共管模式将成为生物保护廊道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保护廊道 生境破碎化 社区参与 西双版纳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社区村民对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的认知与态度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正玲 陈明勇 +2 位作者 吴兆录 王倩 董永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83-1487,共5页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调查分析了地处西双版纳的2条亚洲象保护廊道内5个村寨196户村民对廊道建设的认知与态度.结果表明:研究区80.61%的村民愿意有条件地支持廊道建设;影响村民支持意愿的因素包括村民的文化...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调查分析了地处西双版纳的2条亚洲象保护廊道内5个村寨196户村民对廊道建设的认知与态度.结果表明:研究区80.61%的村民愿意有条件地支持廊道建设;影响村民支持意愿的因素包括村民的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以及村民就亚洲象保护、人象关系、廊道利用方式和受益群体的认知;该区村民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廊道的利用方式和受益群体对村民支持意愿的影响较大,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231、0.236和-0.304.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社区村民在生物保护廊道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的廊道设计与规划必须深入了解社区村民对生物保护廊道的认知和态度,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生物保护廊道 条件价值评估法 支持意愿 西双版纳
原文传递
河西走廊东部灌溉春小麦生物特征及需水规律浅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明春 马兴祥 张惠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5-49,共5页
利用 1 994年~ 1 996年春小麦定位观测资料 ,分析了春小麦各生育器官形成的生物学特征 ,用李纳克莱法计算了河西东部春小麦各生育时段需水量和亏缺量 ,作为田间灌溉依据 。
关键词 春小麦 生物特征 需水量 河西东部 灌溉
下载PDF
荒漠人工固沙植被区土壤结皮斥水性发展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立峰 杨荣 赵文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5-192,共8页
土壤结皮深刻影响绿洲边缘固沙植被区的土壤水文过程。土壤结皮斥水性是量化上述影响的潜在指标。采用滴水穿透时间(WDPT)法,研究了河西走廊荒漠边缘不同建植年限梭梭植被区固定沙丘土壤结皮斥水性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土壤结皮深刻影响绿洲边缘固沙植被区的土壤水文过程。土壤结皮斥水性是量化上述影响的潜在指标。采用滴水穿透时间(WDPT)法,研究了河西走廊荒漠边缘不同建植年限梭梭植被区固定沙丘土壤结皮斥水性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建植20 a后,丘顶与丘间地土壤结皮出现显著斥水性(WDPT>5 s),而丘坡土壤结皮无斥水性(WDPT<5 s)。丘顶土壤结皮斥水性与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有机碳C-H组分以及电导率显著相关(P<0.01);而丘间地土壤结皮斥水性与黏、粉粒含量显著相关(P<0.01)。植被形成的"碳岛"及"盐岛"效应是丘顶土壤结皮斥水性形成的主要原因,而黏、粉粒在土壤表层的积聚是丘间地土壤结皮斥水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土壤结皮 生物土壤结皮 沙丘 土壤水文特性 河西走廊
原文传递
AAO曝气池多级叠合过水廊防渗漏施工技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廖玉东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4-648,共5页
AAO曝气池工程为污水处理厂关键性构筑物,集污水生物处理和深层过滤为一体,施工中,如何能够保证叠合过水廊及周边池壁不渗漏,不影响到整个工艺的污水处理效果,是整个工程施工的关键。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防渗漏技术措施,取得了... AAO曝气池工程为污水处理厂关键性构筑物,集污水生物处理和深层过滤为一体,施工中,如何能够保证叠合过水廊及周边池壁不渗漏,不影响到整个工艺的污水处理效果,是整个工程施工的关键。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防渗漏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生物滤池 叠合过水廊 曝气池 防渗漏
下载PDF
生物标本陈列馆与昆虫贝类文化长廊的设计方案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绍科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4年第5期17-18,共2页
对模拟生态标本馆和生物多样性标本陈列馆的利弊作了比较分析,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标本陈列馆和昆虫与贝类文化长廊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物标本陈列馆 贝类 昆虫 文化长廊 设计方案
下载PDF
基于GIS的生物迁徙廊道构建方法探索及应用
19
作者 孙道成 杨立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6期78-81,共4页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持续扩张的城市建设用地导致物种栖息地不断流失,生态廊道作用有限或受到挤占,生境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利用图论中最短路径算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生境中动物迁徙廊道的识别与构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持续扩张的城市建设用地导致物种栖息地不断流失,生态廊道作用有限或受到挤占,生境破碎化程度日益严重。利用图论中最短路径算法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生境中动物迁徙廊道的识别与构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生物迁徙廊道构建生物栖息地的概念,对区域的生物栖息地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保持区域物种多样性起到关键作用。该方法为区域土地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阻力面模型 生物迁徙廊道 最短路径算法 空间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