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后抑郁的心理护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兰兰 韩布新 +1 位作者 钟雪梅 杨明晖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第13期1189-1192,共4页
产后抑郁严重影响母婴身心健康,本文对产后抑郁心理护理的研究现状,如生物疗法(治疗性睡眠剥夺、光照疗法)、心理干预(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情志相胜疗法、行为激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团体心理干预)、运动干预(有氧... 产后抑郁严重影响母婴身心健康,本文对产后抑郁心理护理的研究现状,如生物疗法(治疗性睡眠剥夺、光照疗法)、心理干预(建立社会心理支持系统、情志相胜疗法、行为激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团体心理干预)、运动干预(有氧运动、拉伸运动、瑜伽和在教练指导下的运动)等进行综述,旨在为减少女性产后抑郁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抑郁 生物疗法 心理干预 运动干预 护理 综述
下载PDF
皮肤科生物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对策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刚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7-80,共4页
生物治疗是临床治疗学的重要进展,在解决重症或难治性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安全性问题。皮肤科生物治疗主要用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恶性黑素瘤等,所用的制剂各不相同,可能诱发的不良反应也有所差异,其中最常见的... 生物治疗是临床治疗学的重要进展,在解决重症或难治性疾病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安全性问题。皮肤科生物治疗主要用于银屑病、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恶性黑素瘤等,所用的制剂各不相同,可能诱发的不良反应也有所差异,其中最常见的是感染、过敏和自身免疫反应。进行生物治疗时要从治疗靶点、作用机制、制剂特点、患者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把控,用药前严格筛查,治疗过程中严密监视,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法 药物毒性 银屑病 皮炎 特应性 荨麻疹 黑色素瘤 生物治疗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慢性鼻窦炎相关嗅觉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欢 胡俐(综述) 余洪猛(审校)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43-49,共7页
嗅觉功能障碍是慢性鼻窦炎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和社会进步,慢性鼻窦炎患者对嗅觉功能改善的诉求也有进一步的提升,如何评估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 嗅觉功能障碍是慢性鼻窦炎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水平发展和社会进步,慢性鼻窦炎患者对嗅觉功能改善的诉求也有进一步的提升,如何评估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鼻科医生面对的临床问题。据此,重点阐述慢性鼻窦炎相关嗅觉功能障碍的主客观评估以及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希冀促进更多鼻科医生关注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问题,提高嗅觉障碍的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 嗅觉障碍 内镜鼻窦手术 激素 生物治疗
原文传递
不同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效应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郑颖娟 胡焕焕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801-803,共3页
目的探讨脐带血、健康人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外的增殖能力,及其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无菌采集脐带血、健康人和肝癌患者的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相应的细胞因子... 目的探讨脐带血、健康人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外的增殖能力,及其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无菌采集脐带血、健康人和肝癌患者的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相应的细胞因子体外诱导CIK,细胞计数法检测CIK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表型,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诱导的CIK对SMMC7721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诱导14 d后,脐带血、健康人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CIK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53.8±13.1、137.6±10.3和95.3±8.5,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培养14 d后,脐带血、健康人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来源单个核细胞的CD3^+CD56^+表型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5.3±4.6)%、(36.2±2.8)%、(21.9±2.7)%,CD3^+CD56^+表型细胞所占百分比较诱导前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来源的CIK中CD3^+CD56^+表型细胞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健康人和肝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4 d的诱导培养后,3种来源的CIK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活性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带血的杀伤活性最强,健康人的杀伤活性次之,肝癌患者的杀伤活性最弱。在效靶比10:1时杀伤活性强于效靶比5:1(P<0.05)。结论脐带血来源的CIK体外增殖快,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活性强,是肿瘤细胞生物治疗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肝癌细胞 细胞生物治疗
下载PDF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去激素化治疗的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胡坚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608-1611,共4页
随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新型免疫抑制剂和生物靶向制剂的研发,SLE治疗模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围绕治疗目标的优化治疗基础渐进形成。曾视为里程碑治疗的糖皮质激素(GC)以及合成类免疫抑制剂联合GC的模式在优... 随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新型免疫抑制剂和生物靶向制剂的研发,SLE治疗模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围绕治疗目标的优化治疗基础渐进形成。曾视为里程碑治疗的糖皮质激素(GC)以及合成类免疫抑制剂联合GC的模式在优化治疗中获得新解。生物靶向主导的免疫治疗也同时融入其中。在疾病机制不断探索和优化治疗理念随之更新的进程中,治疗去GC化准则已是临床医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现对此谈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 糖皮质激素 生物疗法 儿童 治疗目标
原文传递
转移性乳腺癌化疗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何声秀 吕丽荣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2年第3期155-158,共4页
近年来研制了许多治疗乳腺癌的新药 ,并做了大量临床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转移性乳腺癌 化学治疗 化疗药物开发
下载PDF
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春妮 樊璐 汪俊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84-88,共5页
高密度脂蛋白(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血浆低水平HDL胆固醇(HDL-C)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药物、激素或生物疗法提高HDL-C水平,对于治疗脂质紊乱具有重要意义。该作者对血浆低水平HDL-C血症患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 激素替代疗法 生物治疗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生物治疗与关节腔灌注治疗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纪晓娟 孙晓星 《医学综述》 2013年第23期4248-4251,共4页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炎症和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其发病机制和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入,对RA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生物制剂的发展上。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骼,以骶髂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炎症和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其发病机制和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入,对RA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生物制剂的发展上。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骼,以骶髂关节炎为标志,AS的药物治疗一直为风湿病学家所关注。该文就目前新型生物制剂的发展情况与关节腔灌注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生物制剂 关节腔灌注治疗
下载PDF
抗肿瘤坏死因子 α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从基础到临床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晓慧 吴开春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0年第1期12-15,共4页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是肠上皮细胞免疫反应的核心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发挥重要致病作用。抗TNF α单克隆抗体已进入全人源时代,该类生物制剂能阻断TNF α发挥抗炎治疗IBD的作用。已有大量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抗TNF...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是肠上皮细胞免疫反应的核心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发挥重要致病作用。抗TNF α单克隆抗体已进入全人源时代,该类生物制剂能阻断TNF α发挥抗炎治疗IBD的作用。已有大量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抗TNF α生物制剂在治疗IBD时能实现诱导缓解、维持缓解、黏膜愈合的目标,尤其对瘘管型克罗恩病和并发肠外表现的IBD患者效果更好。抗TNF α生物制剂总体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α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治疗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生物制剂在儿童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邹标 刘圣烜 舒赛男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69-873,共5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生物疗法,特别是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抗从根本上改变了儿童IBD的治疗和病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开始应用儿童IBD,现总结不同类...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生物疗法,特别是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抗从根本上改变了儿童IBD的治疗和病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开始应用儿童IBD,现总结不同类型生物制剂在儿童IBD中的应用,阐述其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临床转换和联合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提高儿科医师对IBD的优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生物疗法 儿童
原文传递
协同共刺激分子B7-H4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湛玉东 历春 盖晓东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348-351,共4页
协同刺激分子B7-H4是B7家族重要的负性刺激分子,B7-H4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周期对T细胞免疫应答进行负性调控,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促进肿瘤生长,B7-H4的异常表达与许多恶性肿瘤密切相关.阐述了免疫共刺激分子B7-H4的... 协同刺激分子B7-H4是B7家族重要的负性刺激分子,B7-H4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调控细胞周期对T细胞免疫应答进行负性调控,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促进肿瘤生长,B7-H4的异常表达与许多恶性肿瘤密切相关.阐述了免疫共刺激分子B7-H4的结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4 消化道肿瘤 免疫逃逸 生物学治疗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方向 被引量:2
12
作者 储大同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9-190,共2页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靶向治疗 发展方向 乳腺肿瘤 淋巴瘤 结直肠肿瘤
原文传递
生物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沙莉 刘传合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吸入皮质激素是其主要治疗策略。随着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气道炎症类型不同,吸入激素治疗的反应不同。针对气道炎症反应过程中的炎性介质,已经开发了多种生物制剂。临床随机对照...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吸入皮质激素是其主要治疗策略。随着哮喘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气道炎症类型不同,吸入激素治疗的反应不同。针对气道炎症反应过程中的炎性介质,已经开发了多种生物制剂。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严重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从中获益,部分临床疗效存在争议。儿童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及药物对疾病产生的长期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气道炎症 生物制剂治疗
原文传递
克罗恩病生物疗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敏 颉玙 +1 位作者 张金梅 雷霆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1期95-98,共4页
克罗恩病(CD)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在成人和儿童日趋上升,可以引起严重的肠外并发症。对于CD缓解的维持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目标,在20世纪初生物制剂就被应用于CD的治疗,尽管这些药物截止到目前仍具有一定的疗效争议,但通过多年的... 克罗恩病(CD)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在成人和儿童日趋上升,可以引起严重的肠外并发症。对于CD缓解的维持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目标,在20世纪初生物制剂就被应用于CD的治疗,尽管这些药物截止到目前仍具有一定的疗效争议,但通过多年的研究证实药物对于常规治疗无效及CD伴随的一些肠损伤具有一定的价值。文章总结了在生物疗法中与CD密切联系的生物制剂的使用和疗效,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诊断 生物疗法
下载PDF
Safety of biologic therapies during pregnancy in women with rheumatic disease
15
作者 Natalia Mena-Vazquez Sara Manrique-Arija Antonio Fernandez-Nebro 《World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2015年第2期82-89,共8页
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s frequently affect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Biologic therapy during pregnancy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is yet unresolved.The majority of documented experiences are in case series,case... Inflammatory rheumatic diseases frequently affect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Biologic therapy during pregnancy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is yet unresolved.The majority of documented experiences are in case series,case reports,or registries.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inhibitors are now better known.Som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drugs regarding safet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tructure and capacity to cross the placenta,but we are not aware of any study that supports unequivocally this statement.Most of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are actively transferred to fetal circulation using the neonatal Fc receptor.Although this transfer does not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miscarriage,stillbirth,or congenital abnormality,the rate of premature births and lower birth weight may be increased.During fetal development,the neonatal period,and childhood,the immune system is constantly maturing.The ability to produce cytokines in response to infectious stimulus remains low for years,but is similar to that of an adult around the age of 3 years owing to the adaptive nature of the newborn's immune system as a result of exposure to microbes.Therefore,exposure to TNF inhibitors may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on the newborn,such as severe infections or allergic reactions.Regarding the former,an anecdotal case report described a fatal case of disseminated 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 infection in an infant born to a mother taking infliximab for Crohn's disease.Although the baby was born and progressed well initially,he died at 4.5 mo after he was vaccinated with BCG.Fortunately,serious infections do not appear to be frequent in newborns exposed to in utero biologic therapy.However,very limited short-term experiences are available regarding complications in an exposed fetus,and no data are available about long-term implications on the child's developing immune system.Therefore,we must be aware of potential complications in later years.Although the clinical data to date are promising,no fi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GNANCY biologic therapy MONOCLONAL ANTIBODIES RHEUMATIC diseases SAFETY
下载PDF
不可切除的结肠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方案的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雾松 周春宇 +4 位作者 刘会良 门斯烨 余文 杨成城 吴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5期84-87,共4页
对于结肠直肠癌肝转移(CLM)患者而言,将肝转移灶完整切除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大多数患者在诊断初期肝转移灶是不可切除的,而采用化疗可以将肝转移灶降期使切除成为可能。对于不可切除的CLM患者接受全身化疗的研究已经证实,... 对于结肠直肠癌肝转移(CLM)患者而言,将肝转移灶完整切除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大多数患者在诊断初期肝转移灶是不可切除的,而采用化疗可以将肝转移灶降期使切除成为可能。对于不可切除的CLM患者接受全身化疗的研究已经证实,治疗反应率、肝转移灶切除率和生存率均有所提高。在最初不可切除的CLM患者中采用肝动脉灌注(HAI)联合氟尿嘧啶,同时辅助全身化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疗反应率和肝转移灶切除率。所有的治疗策略应该由一个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癌肝转移 化疗 生物治疗 肝动脉灌注 手术切除
下载PDF
2014日本大肠癌规约更新内容解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郁雷 王锡山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5年第3期240-243,共4页
作为日本大肠癌临床治疗规范指南日本大肠癌治疗规约从2005年第一版以来经过了三次修订。这次修订内容的更新主要包括了:(1)EMR治疗的范围更加宽泛。(2)TEM可以应用于无法或不愿接受造口手术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治疗。(3)增加了对... 作为日本大肠癌临床治疗规范指南日本大肠癌治疗规约从2005年第一版以来经过了三次修订。这次修订内容的更新主要包括了:(1)EMR治疗的范围更加宽泛。(2)TEM可以应用于无法或不愿接受造口手术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治疗。(3)增加了对单孔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的推荐。(4)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的治疗更加积极。从日本大肠癌规约发布十年的效果来看。这本规约的制定不仅规范了日本大肠癌的治疗。更为改善大肠癌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外科手术 化学疗法 生物疗法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生物治疗
18
作者 乌兰 《大连大学学报》 2001年第6期13-18,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生命,因此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热.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发展,也使风湿病的研...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生命,因此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热.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发展,也使风湿病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RA免疫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细胞因子生物治疗不仅为RA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将成为21世纪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 生物治疗 RA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生长因子受体与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邦华 龙浩 《肿瘤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生长因子受体在乳腺癌中常过度表达或活化,治疗策略上常采用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阻断该受体的作用。针对该靶点而研发的药物有赫赛汀、小分子抑制剂等。靶向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子生物学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 生长因子受体在乳腺癌中常过度表达或活化,治疗策略上常采用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阻断该受体的作用。针对该靶点而研发的药物有赫赛汀、小分子抑制剂等。靶向生长因子受体的分子生物学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全文简要阐述近年来有关靶向生长因子途径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生物疗法 生长因子受体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New prospec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mmune-mediated inner ear disease 被引量:7
20
作者 David R Lobo Jose Ramon García-Berrocal Rafael Ramírez-Camacho 《World Journal of Methodology》 2014年第2期91-98,共8页
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AIED) represents a very fertile research field and the advance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ease have a direct application not only in patients affected with this condition but als... 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AIED) represents a very fertile research field and the advancem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ease have a direct application not only in patients affected with this condition but also in other inner ear disorders that share the same injury mechanism, damage to the inner ear hair cells. AIED also presents many challenges that have still to be overcome. Firstly, access to the inner ear is limited, as many interventions such as biopsies can result in great irreversible damage. Secondly, there are no completely specific markers for AIED. Lack of a definitive diagnosis can resul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not affected with the disease and, therefore, no response. Finally, some patients become refractory to glucocorticoids and new therapies are needed. This review offers an overview of the animal models that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IED pathophysiology, the value of currently available diagnostic tests,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new therapies for non responders or patients refractory to glucocorticoids. Among these new options for therapy, biological agents have been tested recently, whereas gene and stem celltherapy may have a role in the future. The intratympanic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voids the systemic sid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currently used drugs, and may become a more frequent approach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 Diagnostic tests biologic therapy agents Gene therapy Stem cell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