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微生物的作用 被引量:86
1
作者 曾巾 杨柳燕 +2 位作者 肖琳 尹大强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2-389,共8页
氮素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对湖泊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控制和治理.本文综述了湖泊生态系统(特别是富营养化湖泊)中氮素的输入、输出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规律... 氮素是影响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元素之一,对湖泊中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对湖泊富营养化进行控制和治理.本文综述了湖泊生态系统(特别是富营养化湖泊)中氮素的输入、输出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规律,着重分析和比较了藻型湖泊和草型湖泊的不同食物链中的氮紊营养循环过程,重点讨论了微生物参与的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生物固氮和厌氧氨氧化等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氮循环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小结.最后指出当前国内外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湖泊氮循环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氮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微生物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输送无机氮的影响——1968~1997年的时间变化分析 被引量:48
2
作者 晏维金 章申 王嘉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5-514,共10页
通过研究长江流域 1 968~ 1 997年氮的输入、输出、平衡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表明长江流域 1 997年氮的输入量、输出量和储存量分别为 1 0 .0× 1 0 9、 6.7× 1 0 9、和 3.5× 1 0 9kg,分别是 1 968年氮输入量、输出量和... 通过研究长江流域 1 968~ 1 997年氮的输入、输出、平衡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表明长江流域 1 997年氮的输入量、输出量和储存量分别为 1 0 .0× 1 0 9、 6.7× 1 0 9、和 3.5× 1 0 9kg,分别是 1 968年氮输入量、输出量和储存量的 4、 5和 3倍。在氮的输入中 ,1 977年以前 ,长江流域氮输入主要是生物固氮 ,年均固氮量约 1 .0× 1 0 9kg;而在 1 985年后 ,化学氮肥年均输入量约5 .0× 1 0 9kg,占总氮输入的 5 0 %以上。在氮的输出中 ,1 997年通过长江大通站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 ( DIN)的浓度和通量分别是 1 .60 mg/ L和 1 .40× 1 0 9kg,从 1 968年到 1 997年约增加了1 0倍 ;大约 2 5 %的氮输入通过长江输送到东海 ,约 33%的氮输入通过反硝化和氨挥发进入大气中 ,剩余 42 %的氮输入储存在流域内。研究发现 ,长江流域的氮输入量 ,特别是化肥氮的输入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氮 生理地球化学循环 化肥 长江流域 生物固氮
下载PDF
地下鼠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被引量:64
3
作者 张堰铭 刘季科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地下鼠生活型、行为、种群结构的特殊性 ,决定了此类动物对植被、土壤及生态系统作用的多样性。地下挖掘能改变土壤的物理环境 ,导致土壤类型、发育速率、营养可利用性、微地形等的变化。地下啃食直接影响植物的形态、丰富度、种间竞争... 地下鼠生活型、行为、种群结构的特殊性 ,决定了此类动物对植被、土壤及生态系统作用的多样性。地下挖掘能改变土壤的物理环境 ,导致土壤类型、发育速率、营养可利用性、微地形等的变化。地下啃食直接影响植物的形态、丰富度、种间竞争、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组成等 ,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防御策略具有更明显的化学防卫特性。地下鼠与其他植食性动物种间竞争、空间利用等关系密切 ,是食肉动物重要的食物资源。地下鼠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异质性、营养结构和循环、碳素储存以及微量气体释放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均能产生重要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鼠 生物学特征 生态系统 作用
下载PDF
中国关于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4
作者 陈保卫 Le X.Chris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936-1943,共8页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中国的砷污染状况、相关的分析监测技术及砷化合物毒性的研究进展.在中国部分地区,长期砷暴露导致了严重的区域性的砷中毒,主要的暴露途径是饮用水、食物和煤炭的燃烧.样品前处理、砷的富集和形态分析技术的丰富和发展...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中国的砷污染状况、相关的分析监测技术及砷化合物毒性的研究进展.在中国部分地区,长期砷暴露导致了严重的区域性的砷中毒,主要的暴露途径是饮用水、食物和煤炭的燃烧.样品前处理、砷的富集和形态分析技术的丰富和发展,为环境科学、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生物检测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尿样、血液、唾液、头发和指甲中的砷及生理生化指标直接反映了暴露主体的砷暴露程度和砷相关的损伤程度.在砷的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氧和自由基,导致氧化应激的提高,影响亚铁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的过氧化,线粒体相关的细胞凋亡,DNA的氧化损伤而产生基因突变.砷中毒的易受程度,与年龄、营养状况、硒的摄入相关.砷化合物能穿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的发育,穿过脑血屏障影响智力发育和导致神经毒性.慢性砷中毒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砷形态分析 生物监测 毒理学 氧化应激 食物 煤炭
下载PDF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营养元素随剖面深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姜勇 郝伟 +1 位作者 张玉革 梁文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96,122,共5页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营养元素随剖面深度变化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C、全N、全S及DTPA浸提态Fe、Mn、Cu、Zn等具有随剖面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交换性Ca、Na及交换性盐基总...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营养元素随剖面深度变化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C、全N、全S及DTPA浸提态Fe、Mn、Cu、Zn等具有随剖面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交换性Ca、Na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在土层间的分异不明显。有机C、全N、碱解N、NO3^-N、全S及DTPA浸提态微量元素在0~10cm和0~20cm的含量与0~100cm含量的比值分别为0.1和0.2以上.表明这些养分指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NH4^-N、全P、速效S无明显的表聚性;交换性Mg、Na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在0~20cm与0~100cm含量的比值小于0.2.反映了供试潮棕壤较强的淋溶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营养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差异及表聚性特征,主要受到植物循环的影响,另外还受到淋溶及人为干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棕壤 土地利用 营养元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土壤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6
6
作者 周志华 肖化云 刘丛强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26,共6页
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影响土壤生产力,还会引起全球环境变化,其过程主要包括氮素矿化、固氮、 氮素硝化和反硝化、铵离子的吸附和释放。文章全面综述了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及其可能存 在的问题。
关键词 土壤 氮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磷化氢在湖泊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晓蓉 丁丽丽 +1 位作者 牛晓君 任洪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5-489,共5页
重点介绍磷化氢对湖泊富营养化和在湖泊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
关键词 磷化氢 湖泊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 毒性
下载PDF
Diversity,evolutionary con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roles of aquatic viruses 被引量:23
8
作者 Qi-Ya Zhang Jian-Fang Gui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1486-1502,共17页
Aquatic viruses include infected viruses in aquatic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and free-floating viruses(virioplankton)in water environments.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 huge number of aquatic viruses, espec... Aquatic viruses include infected viruses in aquatic ani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and free-floating viruses(virioplankton)in water environments. In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 huge number of aquatic viruses, especially diverse free-floating viruses,including cyanophages, phycoviruses, archaea viruses, giant viruses, and even virophag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virological experiments and metagenomic analyses.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f aquatic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their 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diversity, here, we summarize and outline main virus species, their evolutionary contribution to aquatic communities through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and their ecological roles for cyanobacterial bloom termination and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freshwater and marine ecosystems. Thereby, some novel insights of aquatic viruses and virus-host interactions, especially their evolutionary con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rolesin diverse aquatic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are highlighted in this re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TIC virus DIVERSITY virus-host interaction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EVOLUTIONARY CONTRIBUTION AQUATIC ecosystem biogeochemical cycling
原文传递
皖南山区降水酸性特征与元素沉降通量 被引量:20
9
作者 唐先干 杨金玲 张甘霖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6-361,共6页
以位于北亚热带的安徽南部丘陵地区为研究区域,2007年4~11月间通过定期监测雨水以及对其pH和主要阴阳离子的测定,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酸性特征与H+和其他元素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在皖南地区雨水pH的平均值为4.61,酸雨频率高达92%.Ca2+... 以位于北亚热带的安徽南部丘陵地区为研究区域,2007年4~11月间通过定期监测雨水以及对其pH和主要阴阳离子的测定,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酸性特征与H+和其他元素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在皖南地区雨水pH的平均值为4.61,酸雨频率高达92%.Ca2+是含量最高的阳离子,平均浓度为68.82μeq/L,SO24-是含量较高的阴离子其浓度为39.69μeq/L.SO24-/NO3-的平均值是1.23,反映了大气污染特征是SO2与NOx并重的复合型污染.雨水中各离子含量和输入量的动态变化表明该地区大气NOx主要是近源的农业活动所引起,SO2主要来自远源工业污染,盐基离子的变化则有北方沙尘远源传输的影响.2007年4~11月降水输入的盐基离子总量为1289eq/hm2,NO3-和SO42-的总量为926eq/hm2,H+总量为360eq/hm2,表明酸沉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酸沉降 酸沉降通量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微生物耐砷机理及其在砷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韩永和 王珊珊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1-910,共10页
砷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有毒类金属,其强致癌性引起了人类的广泛关注。在自然环境中,砷的转化存在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其中微生物介导的砷转化是环境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微生物的耐砷特性与砷吸收、氧化还原、甲基化、区隔化和外排... 砷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有毒类金属,其强致癌性引起了人类的广泛关注。在自然环境中,砷的转化存在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其中微生物介导的砷转化是环境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微生物的耐砷特性与砷吸收、氧化还原、甲基化、区隔化和外排等过程密切相关。砷在微生物体内的转运转化主要与砷解毒有关,但某些微生物可利用氧化还原过程产生的能量以维持其生长需求。本文综述了微生物介导的砷吸收、转化、区隔化和外排机制,这对阐明砷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指导砷污染土壤和水体修复、阻控农作物砷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微生物 污染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植物在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汪秀芳 陈圣宾 +2 位作者 宋爱琴 叶文 李振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5-600,共6页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 硅是地球上重要的矿质元素,在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认为硅的循环主要受岩石风化、矿物溶解和水体沉积的影响。实际上,植物在硅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硅库,它们能以无定型硅(SiO2.nH2O)的形式积累硅,称作生物硅(BSi)、植硅石或蛋白石。陆地植物每年以BSi的形式固定约1.68×109~5.60×109t的硅,通过枯枝落叶返回到土壤中的BSi有92.5%被植物再吸收,7.5%进入土壤库。陆地植物从土壤BSi库吸收的硅量远超过从岩石风化释放吸收的硅量,植物-土壤内循环的有效性强烈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硅向河流和海洋的输送。在海洋中,硅藻通过吸收、溶解和沉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洋里的硅循环,硅藻每年固定的硅约为5.60×109~7.84×109t,同样,在向海底沉积的过程中,97%的BSi重新被硅藻吸收,每年只有1.43×108~2.55×108t(约3%)沉积到海底。可见,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硅的循环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硅的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时必须考虑到植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硅藻 生物硅(BSi)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吕晓霞 宋金明 +4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学刚 詹天荣 李宁 高学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2-218,共7页
本文报道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粒径 <31 μm的粒度组分含量 >6 5 %( )、35 %~ 6 5 %( )和 <35 %( )的三个区域中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比值分别为... 本文报道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粒径 <31 μm的粒度组分含量 >6 5 %( )、35 %~ 6 5 %( )和 <35 %( )的三个区域中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比值分别为 :1 .6 5 :1 .2 6 :1 (IEF- N) ,1 .2 3:1 .1 0 :1 (WAEF- N) ,1 .4 1 :1 .0 4 :1 (SAEF- N) ,2 .0 8:1 .4 5 :1 (SOEF- N) ,TN(1 .70 :1 .2 6 :1 ) ,即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较高的区域 ,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在三个分区内 ,不同形态氮的埋藏通量非常相近 ,而埋藏效率自 至 区逐渐递增 ,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最低的 区内 ,埋藏效率最高 ,TN的埋藏效率可达 30 .2 1 %,即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 70 %以上的氮在适当的条件下可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能提供海洋新生产力所需氮的 6 .5 4 %,对海洋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补充和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表层沉积物 南黄海 区域分布特征 海洋生产力 组分含量 新生产力 调控作用 细粒度 形态 埋藏
下载PDF
潮滩生态系统中生源要素氮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13
作者 侯立军 刘敏 +4 位作者 许世远 欧冬妮 刘巧梅 刘华林 蒋海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4年第5期774-781,共8页
海岸带潮滩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10~20年之间,潮滩生源要素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得到了长足... 海岸带潮滩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海岸带陆海交互作用(LOICZ)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10~20年之间,潮滩生源要素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于此,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有关潮滩氮营养盐的来源、潮滩氮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转化过程及氮素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底栖生物效应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潮滩生源要素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生态系统 生源要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
下载PDF
Exchange flux of total gaseous mercury between air and natural water surfaces in summer season 被引量:10
14
作者 冯新斌 Jonas Sommar +1 位作者 Katarina Grdfeldt OliverLindqvist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2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The exchanges of mercury between surface and air are of significance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Hg in the environ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few reliable data on air/surface exchange in aquatic systems. Field meas... The exchanges of mercury between surface and air are of significance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Hg in the environ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few reliable data on air/surface exchange in aquatic systems. Field measurement campaigns over seawater surface at Kristineberg Marine Research Station (KMRS) and over Hovg?rds?n River surface at Knobesholm in southwestern Sweden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mercury flux using a dynamic flux chamber technique coupled with automatic mercury vapor-phase analyzers. Both sites show net emissions during summer time. Mercury fluxes measured over both river and seawater surfaces exhibit a consistently diurnal pattern with maximum fluxes during the daytime period and minimum fluxes during the nighttime period. At freshwater site, mercury flux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net solar radiation,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relative humidity. A typical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ercury flux and water temperature was observed at freshwater measurement site. At seawater site,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mercury flux and intensity of solar radiation was obtained. The driving force of mercury emission from water surface to air is the super-saturation of dissolved gaseous mercury in aqueous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X chamber mercury DGM biogeochemical cycling exchange flux.
原文传递
沟渠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初析——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郗敏 吕宪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45,64,共4页
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间许多化学迁移和转化过程不为其它生态系统所共享。沟渠的修建改变了湿地的水文状况,因此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从沟渠对湿地化学元素迁移转化、湿地化学元素输入输出... 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间许多化学迁移和转化过程不为其它生态系统所共享。沟渠的修建改变了湿地的水文状况,因此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从沟渠对湿地化学元素迁移转化、湿地化学元素输入输出和湿地化学质量平衡影响方面分析了沟渠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沟渠的修建导致湿地大量化学元素丧失,湿地化学质量失衡,最终引起湿地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 湿地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树种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施秀珍 王建青 +1 位作者 黄志群 贺纪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092-6102,共11页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森林树种多样性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森林生产力,关于树种多样性如何影响地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土壤微生...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生产力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森林树种多样性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森林生产力,关于树种多样性如何影响地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土壤微生物及其介导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一视角出发,综述了树种多样性对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总体来说,树种多样性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生物量和多样性,是预测病原性真菌和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重要生物因子。树种多样性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强森林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并提高土壤磷周转速率及有效磷含量。关于树种多样性对森林土壤氮循环的影响需考虑多样性假说和质量比假说的相对贡献。今后应加强树种多样性对多个营养级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关注树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的影响;加强学科交叉,引入微生物种群动态模型和气候模型等模型预测方法,研究树种多样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以期促进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地下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多样性 细菌 真菌 功能微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环境变化
下载PDF
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态 被引量:8
17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1 位作者 项文化 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23,共4页
对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大气降水输入的 N、P、K总量为 3 9.970 kg· hm- 2 a- 1 ,径流输出 9.883 kg· hm - 2 a- 1 ,净变化率为 75 .3 % .在... 对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大气降水输入的 N、P、K总量为 3 9.970 kg· hm- 2 a- 1 ,径流输出 9.883 kg· hm - 2 a- 1 ,净变化率为 75 .3 % .在整个系统中以 N的净积累最高 ,变化率为 83 .5 4% ;N、P主要以地质输入为主 ;K以降雨输入为主 .N、P、K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遵循 N>K>P的顺序 ,循环速率分别为 0 .3 87、0 .3 89、0 .476.此外 ,建立了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杉木林生态系统速生阶段养分动态的模拟和预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集水区 动态模型
下载PDF
养殖场底泥中芽孢杆菌属细菌的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亚南 彭志英 刘双江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3-27,共5页
对近海养殖场底泥细菌的研究 ,发现养殖池底泥中芽孢菌为优势菌群。应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 16SrDNA序列测定 ,对芽孢杆菌属细菌做进一步分类的结果表明 ,该属细菌在底泥中的主要种群为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坚强... 对近海养殖场底泥细菌的研究 ,发现养殖池底泥中芽孢菌为优势菌群。应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 16SrDNA序列测定 ,对芽孢杆菌属细菌做进一步分类的结果表明 ,该属细菌在底泥中的主要种群为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baekryungensis等。同时 ,还分析了这些芽孢杆菌属细菌在底泥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 ,认为这类细菌应属于陆生微生物 ,在养殖环境中代谢有机化合物产生氨、亚硝酸盐和H2 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态学 芽孢杆菌 分类 元素地球化学循环 海水养殖池 底泥
下载PDF
磷酸盐的氧同位素示踪磷来源及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冀建鹏 徐志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60-363,共4页
磷不仅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它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转化也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磷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当中,会促进水体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藻类、海草等生物的生长。但是磷的过量输入,溶解态磷中的正磷... 磷不仅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它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转化也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磷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当中,会促进水体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藻类、海草等生物的生长。但是磷的过量输入,溶解态磷中的正磷酸盐部分(PO43-、HPO42-、H2PO4-)可作为营养物质被水中藻类摄取并大量繁殖,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富营养化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研究这种形态的磷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因此,研究磷酸盐的来源及迁移转化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恢复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总结了利用磷酸盐中的氧同位素示踪磷物质来源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磷酸盐的氧同位素有望成为研究磷的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有效方法和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磷来源 氧同位素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岷江源区高山林草交错带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何家莉 宋怡珂 +6 位作者 王金牛 周俊 王春雅 查琳 石凝 吴彦 白景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877,共9页
高山林草交错带(alpine forest-grassland ecotone)作为响应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剧烈的地带之一,研究该区域短暂生长季内土壤养分的时空动态变化,有助于理解高山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土壤-植物界面互作过程以及植被分布格局.选取岷江源3处... 高山林草交错带(alpine forest-grassland ecotone)作为响应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剧烈的地带之一,研究该区域短暂生长季内土壤养分的时空动态变化,有助于理解高山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土壤-植物界面互作过程以及植被分布格局.选取岷江源3处高山林草交错带植物生长季内的土壤样品,分析其养分的动态变化以了解该区域土壤养分对植物生长的供给状况.通过生物地理界线沿海拔从高到低将交错带划分为树种线、树线和密闭森林,并分别于植物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末期在相同样点采集0-20 cm土样.比较分析土壤中总碳、总氮、总磷、有机碳以及水分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受生长期阶段和生物地理界线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植物从生长初期进入到生长末期,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其中密闭森林区养分吸收消耗最多.生长季交错带内土壤理化指标变化范围为TC含量15-195 g/kg,TN含量2-11g/kg,TP含量0.2-1.0g/kg,SOC含量5-96g/kg,SWC含量16-64%.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值随时间增大,C/N为25-75,C/P为25-90,N/P为5-75.土壤养分和水分在生长盛期有显著相关关系,且该时期各养分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上述研究表明,植被类型和植物生长速率对下方土壤养分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在植物生长季具有很大波动;高温、高降水及快速的植物生长可以提高土壤养分间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树线 生长季 养分含量 生物地理界线 生物地化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