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还原法修复铀污染地下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国华 杨思芹 +4 位作者 周耀辉 袁华山 李仕友 吕怡锦 谢水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7-53,共7页
生物还原法是一种修复铀污染地下水体的有效方法,值得开展广泛研究。文章在阐述铀种类及迁移性的基础上,从生物还原机理及主要微生物等方面对生物还原法进行概括介绍;同时探讨了生物群落结构、氧化剂、电子供体等因素对生物还原效率及... 生物还原法是一种修复铀污染地下水体的有效方法,值得开展广泛研究。文章在阐述铀种类及迁移性的基础上,从生物还原机理及主要微生物等方面对生物还原法进行概括介绍;同时探讨了生物群落结构、氧化剂、电子供体等因素对生物还原效率及产物稳定性的影响,总结并提出了生物还原的一系列强化方法及实地应用,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生物还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放射性废水 生物还原 协同作用 生物矿化 过程强化
下载PDF
络合吸收脱除NO体系中Fe^Ⅲ(EDTA)的生物还原 被引量:6
2
作者 荆国华 李伟 +1 位作者 施耀 周作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3,共5页
利用驯化得到的微生物还原FeⅢ(EDTA)的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比乙醇和甲醇更适合于作为该体系的碳源;由于硝酸盐在反应过程中对FeⅢ(EDTA)的微生物还原形成抑制,选择铵盐为微生物生长的氮源;反应最适pH值范围为6~7;温度在30℃~40℃范... 利用驯化得到的微生物还原FeⅢ(EDTA)的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比乙醇和甲醇更适合于作为该体系的碳源;由于硝酸盐在反应过程中对FeⅢ(EDTA)的微生物还原形成抑制,选择铵盐为微生物生长的氮源;反应最适pH值范围为6~7;温度在30℃~40℃范围之间变化,FeⅢ(EDTA)还原率相差不大,温度大于40℃以后,还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碳源量和菌体接种量满足还原反应需要即可,过量碳源或菌体接种量对还原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实验考察的浓度范围内,FeⅢ(EDTA)的生物还原符合1级反应动力学,最大反应速率γmax=1.3 mmol·(L·h),半饱和速率常数km=53.5 m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EDTA) 生物还原 NOx 烟气脱氮
下载PDF
酸浸-生物法处理铬渣 被引量:9
3
作者 戴昊波 曹宏斌 +1 位作者 李玉平 张懿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8,共4页
采用酸浸?生物法处理铬渣以进行有效的还原解毒.首先分析了铬渣的物相和组成,然后鼓入CO2进行酸浸,再结合硫酸盐还原菌浸取和还原.结果表明,经过生物反应36h后,残渣中水溶性六价铬含量降到了2mg/kg,达到了铬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0... 采用酸浸?生物法处理铬渣以进行有效的还原解毒.首先分析了铬渣的物相和组成,然后鼓入CO2进行酸浸,再结合硫酸盐还原菌浸取和还原.结果表明,经过生物反应36h后,残渣中水溶性六价铬含量降到了2mg/kg,达到了铬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0?84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渣 酸浸 二氧化碳 硫酸盐还原菌 生物还原
下载PDF
生物法回收贵金属铂纳米颗粒及其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商儒 朱能武 +1 位作者 康乃馨 石超宏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799-2806,共8页
利用自行分离的粪肠球菌Z5(Enterococcus faecalis Z5)菌株(保藏号CCTCC M2012445)回收贵金属铂,探讨了其在外源电子供体条件下以纳米颗粒形式回收溶液中化合态铂的可能性,研究了铂初始浓度、生物量、温度以及p H值对回收过程的影响,探... 利用自行分离的粪肠球菌Z5(Enterococcus faecalis Z5)菌株(保藏号CCTCC M2012445)回收贵金属铂,探讨了其在外源电子供体条件下以纳米颗粒形式回收溶液中化合态铂的可能性,研究了铂初始浓度、生物量、温度以及p H值对回收过程的影响,探讨了粪肠球菌Z5回收铂纳米颗粒过程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粪肠球菌Z5菌株可以回收铂纳米颗粒,回收过程主要包括生物吸附和生物还原.铂初始浓度为286.46 mg·L^(-1)、生物量为3.2 g·L^(-1)、温度50℃以及p H值为6时为其最佳回收条件.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回收产物为5 nm左右粒径的铂纳米颗粒,主要分布于细胞周质.X射线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Pt(Ⅳ)首先被还原为Pt(Ⅱ),然后被还原为Pt(0),且从Pt(Ⅱ)还原成Pt(0)为限制步骤,傅里叶红外(FTIR)分析显示菌体表面的羟基和酰胺基官能团可能在回收过程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回收 粪肠球菌 纳米颗粒 生物还原 还原机制
原文传递
Arsenic removal from groundwater by acclimated sludge under autohydrogenotrophic conditions 被引量:5
5
作者 Siqing Xia Shuang Shen +2 位作者 Xiaoyin Xu Jun Liang Lijie Zho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48-255,共8页
Arsenic in the environment is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due to its chronic health effects. Although arsenite (As(III)) is generally more mobile and more toxic than arsenate (As(V)), reducing As(V) to A... Arsenic in the environment is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due to its chronic health effects. Although arsenite (As(III)) is generally more mobile and more toxic than arsenate (As(V)), reducing As(V) to As(III) may still be a means for decontamination, because As(III) can be removed from solution by precipitation with sulfide or by adsorption or complexation with other metal sulfides. The performance of As(V) bio-reduction under autohydrogenotrophic conditions was investigated with batch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V) reduction was a biochemical process while both acclimated sludge and hydrogen were essential. Most of the reduced arsenic remained in a soluble form, although 20% was removed with no addition of sulfate, while 82% was removed when sulfate was reduced to sulfid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duced arsenic was re-sequestered in the precipitates, probably as arsenic sulfides. Ki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pseudo first-order kinetics described the bio-reduction process better than pseudo second-order. In particular, the influences of pH and temperature on As(V) reduction by acclimated sludge under autohydrogenotrophic conditions and total soluble As removal were examined. The reduction process was highly sensitive to both pH and temperature, with the optimum ranges of pH 6.5-7.0 and 30-40℃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Arrhenius modeling results for the temperature effect indicated that the As(V) reduction trend was systematic. Total soluble As removal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rend of As(V) re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senic autohydrogenotrophic bio-reduction hydrogen GROUNDWATER
原文传递
Geobacter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科凡 丁明明 +2 位作者 毛维嘉 施晓晨 张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0-45,共6页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重金属去除方法价格昂贵,还会产生有毒副产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去除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可用性高逐渐成为了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常用手段。对于重金属等... 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重金属去除方法价格昂贵,还会产生有毒副产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去除效率高、成本低以及可用性高逐渐成为了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常用手段。对于重金属等不易降解的有毒污染物,细菌生物修复是最安全的处理方法,其中地杆菌(Geobacter)作为地下电极菌群中的关键物种,在生物修复中表现出极高的应用价值。从Geobacter的分类、重金属移除机制及细菌内部解毒机制3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其在重金属修复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BACTER 表面吸附 生物还原 非生物还原 细菌解毒机制 重金属污染
下载PDF
两株耐铬菌的分离鉴定及对Cr(Ⅵ)污染土壤的治理
7
作者 吴卿 李倩男 +3 位作者 张颖 刘睿怡 彭森 万芮含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99-2408,共10页
为实现高质量比铬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从华北某废弃铬盐厂取土样分离出两株高效铬还原菌,并对两株菌进行16S rRNA鉴定,分别命名为Agrobacterium sp. Cr-1(Cr-1)和Lysinibacillus sp. Cr-2(Cr-2)。将两菌株分别投入高质量比铬污染土壤... 为实现高质量比铬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从华北某废弃铬盐厂取土样分离出两株高效铬还原菌,并对两株菌进行16S rRNA鉴定,分别命名为Agrobacterium sp. Cr-1(Cr-1)和Lysinibacillus sp. Cr-2(Cr-2)。将两菌株分别投入高质量比铬污染土壤中,通过分析土壤Cr(Ⅵ)质量比、pH值、铬形态的变化,探究两菌株对高质量比Cr(Ⅵ)污染土壤的治理能力。通过细菌多样性和代谢组学分析,根据细菌种类、代谢物和代谢物通路的差异分析了两菌株的Cr(Ⅵ)解毒及还原的原理。当反应42 d后,投加Agrobacterium sp. Cr-1和Lysinibacillus sp. Cr-2的土壤Cr(Ⅵ)质量比分别由1 100 mg/kg降至33.49 mg/kg和92.29 mg/kg。研究显示:两种菌株均能够实现对高质量比Cr(Ⅵ)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Cr(Ⅵ)污染土壤 生物还原 细菌多样性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内源电子介体自介导靛蓝全细胞生物还原染色 被引量:3
8
作者 成美林 江雨 +1 位作者 李政 巩继贤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36,共6页
为提高全细胞生物还原染色效率,构建了以核黄素作为内源电子介体,以靛蓝为染料,通过内源电子介体自介导作用,提升全细胞生物还原效率的染色体系。结果表明,通过对酵母细胞发酵液中核黄素的检测,证实酵母菌自身可分泌内源电子介体。通过... 为提高全细胞生物还原染色效率,构建了以核黄素作为内源电子介体,以靛蓝为染料,通过内源电子介体自介导作用,提升全细胞生物还原效率的染色体系。结果表明,通过对酵母细胞发酵液中核黄素的检测,证实酵母菌自身可分泌内源电子介体。通过在全细胞生物还原体系中添加核黄素进行电子传递的强化,实现了全细胞生物还原效率的提升与染色效果的增强,染后织物K/S值较未添加介体提高了35.6%,干摩和湿摩也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蓝 生物还原 电子介体 染色 酵母菌
下载PDF
微生物还原固化技术在铀尾矿(渣)渗水污染防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娟 安毅夫 +2 位作者 连国玺 高扬 杨冰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8-315,共8页
基于对我国铀尾矿(渣)库渗水排放及处理现状的分析,为解决石灰中和存在的反酸、污染物持续溶出等问题,提出了微生物还原固化铀的污染源头防控思路。调查了铀的物质特性以及微生物与铀的相互作用机理、影响因素等研究现状,确定了微生物... 基于对我国铀尾矿(渣)库渗水排放及处理现状的分析,为解决石灰中和存在的反酸、污染物持续溶出等问题,提出了微生物还原固化铀的污染源头防控思路。调查了铀的物质特性以及微生物与铀的相互作用机理、影响因素等研究现状,确定了微生物还原固化技术对铀尾矿(渣)渗水治理的适用性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展望了铀尾矿(渣)库的污染防控需求,明确了微生物还原固化技术应用前景的广阔性。结合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工程应用的主要难点包括维持并最大化微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功能、优化微生物注入的工程技术方案两个方面,这是微生物还原固化效果长期稳定性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尾矿(渣) 微生物还原 固化 污染防控
下载PDF
植物还原法制备Au-Ag合金纳米材料及其拉曼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新德 王振希 +1 位作者 江桂仙 彭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906-4911,共6页
以菠萝蜜叶提取液作为保护剂和还原剂制备金银合金纳米颗粒,在333 K和363 K时制备的合金纳米颗粒的金与银的组成比分别约为3:1和1: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金与银纳米颗粒的成核生长动力学,温度对银的成核生长影响更加明显,... 以菠萝蜜叶提取液作为保护剂和还原剂制备金银合金纳米颗粒,在333 K和363 K时制备的合金纳米颗粒的金与银的组成比分别约为3:1和1: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金与银纳米颗粒的成核生长动力学,温度对银的成核生长影响更加明显,在363 K时两者成核生长速度相差不到2倍,容易形成比例相当的合金纳米颗粒。对提取液中植物分子反应前后红外分析,得出333 K时有部分银离子没有完全还原而使得合金中相应含量比例较低。而组成约为1:1的合金纳米颗粒在罗丹明的检测中显示出较强的拉曼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合成 动力学模型 合金 植物还原法
下载PDF
Woodchip-sulfur packed biological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for mixotrophic vanadium(V)detoxification in groundwater 被引量:2
11
作者 LI JiaLin ZHANG BaoGa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2283-2291,共9页
Groundwater vanadium(V)(V(V))contamination is ubiquitous in vanadium mining/smelting region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strategy for its remediation i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Herein woodchip-sulfur packed biological ... Groundwater vanadium(V)(V(V))contamination is ubiquitous in vanadium mining/smelting region and development of novel strategy for its remediation i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Herein woodchip-sulfur packed biological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bio-PRB)is established towards successful V(V)bio-detoxification.V(V)removal was accelerated under such mixotrophic condition,compared with heterotrophic and autotrophic V(V)reductions.The performance of bio-PRB was relatively steady with V(V)removal efficiency of 68.5%–98.2%under fluctuant geochemical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eterotrophic Geobacter was the main reducer to convert V(V)to insoluble V(IV),by consumption of organic source attributed to woodchip hydrolysis and sulfur anabolism of autotrophs(e.g.,Sulfuricurvum and Thiobacillus).V(V)reduction and elemental sulfur oxidation were regulated by genes as omcA,omcB and mtrC and soxB,respectively.The elevated contents of cytochrome c an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implied that improved electron transfer facilitated V(V)reduction.This study provides a cost-effective,robust and sustainable route for V(V)-polluted aquifer reme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UR VANADIUM mixotrophic bio-reduction GROUNDWATER biological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原文传递
Asymmetric Reduction of Heteroaryl Methyl Ketones Using <i>Daucus carota</i>
12
作者 Ch Sree Lakshmi Goka Roopa Reddy Adari Bhaskar Rao 《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 2011年第4期117-122,共6页
Asymmetric reduction of the heteroaryl prochiral ketones to corresponding chiral alcohols by Daucus carota was studied. The study highlights selective bioreduction of different substituted heteroaryl ketones (1a - 1j)... Asymmetric reduction of the heteroaryl prochiral ketones to corresponding chiral alcohols by Daucus carota was studied. The study highlights selective bioreduction of different substituted heteroaryl ketones (1a - 1j) to their respective chiral alcohols (2a - 2j) using plant dehydrogenase enzymes present in Daucus carota in good yields (60% - 95%) and enantioselectivity (76% - 99%) with S-form configura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confirm that the membrane bound dehydrogenase enzyme has broad 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selectivity in catalyzing both six and five membered heteroaryl methyl ketones. The present methodology demonstrates promising and alternative green route in the synthesis secondary chiral alcohols of biologically importance in a simple, inexpensive and eco-friendly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UCUS carota bio-reduction CHIRAL ALCOHOLS Enantioselectivity.
下载PDF
络合吸收烟气脱氮体系中Fe^(Ⅲ)(NTA)的生物还原
13
作者 荆国华 周作明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7-80,85,共5页
利用驯化得到的微生物对FeⅢ(NTA)的还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比柠檬酸钠、乙醇、甲醇更适合于作为体系的碳源;反应最适pH值范围为5~8;温度在30~40℃之间变化,FeⅢ(NTA)还原率相差不大,温度大于40℃以后,还原率随温度升高而急剧下... 利用驯化得到的微生物对FeⅢ(NTA)的还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糖比柠檬酸钠、乙醇、甲醇更适合于作为体系的碳源;反应最适pH值范围为5~8;温度在30~40℃之间变化,FeⅢ(NTA)还原率相差不大,温度大于40℃以后,还原率随温度升高而急剧下降.碳源量和菌体接种量满足还原反应需要即可,过量碳源或菌体接种量对还原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实验考察的浓度范围内(0~24 mmol/L),FeⅢ(NTA)对微生物还原没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NTA) 生物还原 NOx 烟气脱氮
下载PDF
生物还原法提氧化矿中钴的探索性试验研究
14
作者 唐敬知 魏伟 肖少怀 《有色矿冶》 2011年第3期21-23,16,共4页
处理氧化矿中钴的提取一直是个难题,本文采用生物还原法,用锰做电子接受体,将不溶的四价锰还原成可溶的二价锰,使软锰矿的晶体结构解体,释放出包裹在其中的钴金属。原矿中钴的含量为0.1左右,在含有还原细菌菌株的培养液中,采用适当的条... 处理氧化矿中钴的提取一直是个难题,本文采用生物还原法,用锰做电子接受体,将不溶的四价锰还原成可溶的二价锰,使软锰矿的晶体结构解体,释放出包裹在其中的钴金属。原矿中钴的含量为0.1左右,在含有还原细菌菌株的培养液中,采用适当的条件,可使钴有较高的回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还原法 浸出
下载PDF
生物法还原制备Au/TiO2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艳萍 赵宏吉 +2 位作者 祖余洋 罗金涛 周柏冰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147-150,共4页
利用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表面活性剂,钛酸四丁酯(TBOT)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TiO2纳米粒子。通过生物还原技术将Au纳米粒子负载在TiO2载体上,得到Au/TiO2催化剂。通过XRD和TEM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对硝基苯酚(4-NP)为模型反应... 利用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表面活性剂,钛酸四丁酯(TBOT)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TiO2纳米粒子。通过生物还原技术将Au纳米粒子负载在TiO2载体上,得到Au/TiO2催化剂。通过XRD和TEM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以对硝基苯酚(4-NP)为模型反应考察了Au/TiO2催化剂催化性能。实验表明,生物法还原制备的Au/Ti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4-NP还原生成4-AP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还原法 Au/TiO2催化剂 溶胶-凝胶法 4-硝基苯酚
下载PDF
生物炭对含As(Ⅲ)水铁矿还原过程中砷形态及矿物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安文慧 吴川 +3 位作者 薛生国 刘敏 刘梓毓 何璇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97-3512,共16页
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铁(氢)氧化物还原、砷(As)的形态转化有重要作用,极大地影响了As的环境行为.本文研究了生物炭/AQDS(蒽醌⁃2,6⁃二磺酸盐)对含As(Ⅲ)水铁矿化学还原和异化还原的影响,探索了由此产生的非生物和生物过程中Fe和As的形态... 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铁(氢)氧化物还原、砷(As)的形态转化有重要作用,极大地影响了As的环境行为.本文研究了生物炭/AQDS(蒽醌⁃2,6⁃二磺酸盐)对含As(Ⅲ)水铁矿化学还原和异化还原的影响,探索了由此产生的非生物和生物过程中Fe和As的形态转化及次生矿物的形成.结果表明,生物炭和AQDS的添加可以促进水铁矿的化学还原和As(Ⅲ)的化学氧化,AQDS促进水铁矿化学还原和As释放的能力强,生物炭促进As形态转化的能力强;生物组在添加Shewanellaoneidensis MR⁃1后发现,生物炭和AQDS的添加可以促进Fe(Ⅱ)的生成,AQDS的添加促进Fe(Ⅱ)的生成、As形态转化和释放的能力要高于生物炭.EEM结果表明,生物炭产生的DOM可以与溶液中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从而被消耗.循环伏安曲线在0.25V处观察到一个小而宽的阳极峰(B),可能对应了As(Ⅲ)氧化为As(V).XRD结果显示AQDS处理的非生物组和生物组出现了蓝铁矿,表明AQDS可以促进次生矿物的生成.EDX⁃SEM结果表明,新矿物的生成有利于As的固定(BCF:0.73%<BF:1.69%<BAF:1.82%).通过穆斯堡尔谱拟合,得到AQDS处理非生物组和生物组蓝铁矿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3.1%和26.3%.本研究有助于理解生物炭和铁还原菌对As和Fe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为降低土壤As有效性和毒性、降低As污染环境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铁还原 As(Ⅲ) 水铁矿 生物炭 蓝铁矿
原文传递
双连椅在手法治疗胸腰椎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贺俊民 陈忠和 韦贵康 《广西中医药》 1999年第S1期44-46,132,共4页
The bio connected chair is a new device for manipul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structural features,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Besides, it introduces its application in reduction of thoraco lumbar injur... The bio connected chair is a new device for manipul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structural features,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Besides, it introduces its application in reduction of thoraco lumbar injuries and analyzes its mechanic principle. Bio connected chair can adjust the length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ce of arm and point of thrust, thus lessen the force of reduction and keeps s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损伤 双连椅 整复器材
下载PDF
物质代谢生物氧化还原测定方法
18
作者 印天寿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10-14,22,共6页
物质代谢生物氧化还原测定方法,是一个方法简便、速度快、效果更好的比较研究光合综合作用强度及呼吸作用强度的新方法。本文首次提出它的测定方法及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一些测定结果。
关键词 物质代谢 生物氧化还原 比较研究方法
下载PDF
植物代谢生物氧化还原测定及其在水稻上的初步应用
19
作者 付光玺 胡友军 +1 位作者 林平 印天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404-3406,共3页
[目的]建立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新方法。[方法]以双季晚稻桂花黄为材料,将所取样品的浸出液与标准KMnO4溶液作用(KMnO4被还原释放的氧可为植物浸出液代谢所利用),根据所耗KMnO4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样品浸出液的耗氧量,再根... [目的]建立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的新方法。[方法]以双季晚稻桂花黄为材料,将所取样品的浸出液与标准KMnO4溶液作用(KMnO4被还原释放的氧可为植物浸出液代谢所利用),根据所耗KMnO4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样品浸出液的耗氧量,再根据耗氧量判断其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对强弱(对应于田间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结果]水稻心叶和第5叶吸氧量较少,说明其呼吸作用较强;刚施入氮肥后所取样品的耗氧量较大,说明此时水稻呼吸作用旺盛;水稻叶的耗氧量少于鞘、茎,说明叶片的呼吸作用较鞘、茎旺盛;水稻植株生育前期的耗氧量少于生育后期,说明前期呼吸作用较强,后期光合作用较强。[结论]该方法用于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代谢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生物氧化还原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