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江文珊 魏润菁 +4 位作者 陈华新 李娥 常枫 李梅 周和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46-1749,共4页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系统的三级视功能训练光盘针对双眼情况行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光盘训练)和对照组(术后未行干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1a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和眼位情况的差异。结果:术后6mo,1a,治疗组的眼位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治疗组的三级视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眼位正位后,其双眼视功能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通过视知觉学习,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可以更好地稳定眼位,有利于减少术后眼位回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视功能 视功能训练
下载PDF
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晓利 周尚昆 张露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62-265,共4页
目的分析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小儿眼科1病区收住的36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所有患者全麻行显微镜下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调整缝线术后双眼视功能及复发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2月—2019年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小儿眼科1病区收住的36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所有患者全麻行显微镜下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24例,术后未做视功能训练;观察组236例,术后第2 d检查同视机、立体视和眼位,行个体化视功能训练。分析2组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眼位及复发情况。结果(1)双眼视功能:术后2组患者双眼视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7 d=2.123,P=0.034;Z1个月=6.640,Z3个月=9.241,Z6个月=7.909,均P=0.000);(2)近立体视:术后7 d,2组患者近立体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及6个月,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个月=20.231,x^23个月=64.033,x^26个月=121.464,均P=0.000);治疗组重建三级视功能和黄斑立体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眼位:术后7 d,2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x^21个月=4.660,P=0.031;x^23个月=5.957,P=0.015;x^26个月=8.930,P=0.003),治疗组远期效果优于对照组。(4)复发率:至术后6个月,治疗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5例,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698,P=0.006)。结论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是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复发率的重要原因,采用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术后尽早行视功能训练可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功能训练 间歇性外斜视 调整缝线 双眼视功能 复发
下载PDF
不同程度近视青少年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差异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静姣 吴娅莉 +3 位作者 周华 钟华 段思琦 郑兵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11-114,120,共5页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双眼协动参数的差异性及其与近视程度相关性,进一步探索近视发展的原理。方法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包括128例7~14岁近视青少年儿童,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0.50~-3.00 D)、中度近视组(-3...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程度近视儿童双眼协动参数的差异性及其与近视程度相关性,进一步探索近视发展的原理。方法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包括128例7~14岁近视青少年儿童,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0.50~-3.00 D)、中度近视组(-3.25~-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双眼协动参数测量包括远距及近距水平聚散力,远距及近距水平隐斜,梯度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A比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在融像性聚散范围中,远距散开力的破裂点、近距散开力的恢复点、远距集合力的恢复点、近距集合力的模糊点及破裂点随近视程度加深而减小(F=3.271、3.579、4.931、6.507、4.887,P〈0.05),其余参数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隐斜视类型的构成比中,远距及近距隐斜类型构成比例的差异在3组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近距内隐斜构成比例高于远距内隐斜(χ^2=6.609,P〈0.05);梯度性AC/A随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增加(F=3.625,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明显高于低度近视组(P〈0.05)。结论 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程度的增加,融像性聚散范围减少,梯度性AC/A比率增高。近视儿童表现出的近距内隐斜可能与近视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青少年(13-18) 儿童 融合范围 隐斜视 双眼视觉功能
原文传递
视觉功能训练系统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贾亚飞 王海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6期122-124,共3页
目的分析视觉功能训练系统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1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法将其分为... 目的分析视觉功能训练系统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100例(200眼)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法将其分为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和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每组50例(100眼)。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双眼视功能及儿童家长的满意度。结果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的72.00%(P<0.05)。干预后,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的立体视、双眼视正常率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异常率低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P<0.05)。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组家长的满意度为88.00%,高于传统综合疗法干预组的72.00%(P<0.05)。结论儿童屈光参差性及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中,视觉功能训练系统的临床效果较传统综合疗法显著,更能有效改善儿童的双眼视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 屈光不正性 儿童弱视 传统综合疗法 视觉功能训练系统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冯子卿 李雪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0-832,共3页
角膜塑形镜通过本身逆几何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变角膜形态和控制眼轴的增长,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和矫正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实验表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屈光... 角膜塑形镜通过本身逆几何的特殊设计,可以改变角膜形态和控制眼轴的增长,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和矫正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因此,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实验表明,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屈光度数的控制以及对近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的效果。本文通过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屈光度数增长的机制和效果、对屈光参差患者的治疗、对眼调节参数的影响和对双眼视功能的改善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 屈光参差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斜视手术治疗与双眼视觉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曾仁攀 曾庆华 袁晓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1685-1688,共4页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它是双眼视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原因。通过手术治疗以矫正眼位,纠正了异常视网膜对应和视觉抑制,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随着对双眼视觉研究的深入,斜视手术方式不断更新、改进,手术目的也从当初的单纯改善...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在临床上它是双眼视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原因。通过手术治疗以矫正眼位,纠正了异常视网膜对应和视觉抑制,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随着对双眼视觉研究的深入,斜视手术方式不断更新、改进,手术目的也从当初的单纯改善美容逐步向恢复双眼视觉功能发展,尤其对于具备条件的斜视患者,治疗斜视的首要目的应是努力恢复患者的双眼视觉功能。本文就斜视手术治疗方式的进展、手术时机和手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作一综述,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手术治疗 双眼视觉功能
下载PDF
双眼视觉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变化及手术效果相关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华文娟 顾永辉 徐丹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681-683,共3页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双眼视功能状态和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分析双眼视功能对术后眼位正位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双眼同时视、融合功...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双眼视功能状态和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分析双眼视功能对术后眼位正位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双眼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的变化,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的缺陷和术后的恢复重建,并对两者进行对比,观察双眼视功能的存在、恢复和重建对术后维护眼位正位的作用。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远立体视破坏最早、最多;术后各项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恢复和重建,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存在或部分存在双眼视功能的患者相比其丧失者术后正位率明显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对维持眼位正位很重要。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对远立体视功能破坏发生最早,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和重建,术前相对好的双眼视功能可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增加术后眼位正位率,甚至达到功能性治愈。选择以远立体视破坏为手术时机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功能 远立体视 手术时机
下载PDF
弱视及弱视相关双眼视功能损害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蕾 付晶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人眼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为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弱视在视觉敏感期给予正确治疗可治愈,然而一旦错过治疗... 人眼在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为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弱视在视觉敏感期给予正确治疗可治愈,然而一旦错过治疗时机则会造成终生视力低下;且弱视还会影响双眼视觉功能。因此,弱视的治疗一直是眼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弱视的主要方法包括屈光矫正、遮盖疗法、药物治疗、压抑疗法、手术治疗(针对形觉剥夺性弱视)、综合治疗等。近年来,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在弱视治疗评价中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中笔者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弱视的治疗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治疗 双眼视功能 视感知觉
原文传递
压贴三棱镜联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内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玲 刘彦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2-345,共4页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联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内斜视(CS)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本院收治的CS术后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三棱镜组,每组60例,三棱镜组给予压贴三棱镜治疗,联合组在... 目的:探讨压贴三棱镜联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内斜视(CS)术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1/2018-01本院收治的CS术后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三棱镜组,每组60例,三棱镜组给予压贴三棱镜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6mo后,两组患者双眼同视机视觉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双眼同视机视觉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明显优于三棱镜组(均P <0. 05);两组患者远距离融合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患者远距离融合功能正常率明显高于三棱镜组(93. 3%vs 70. 0%,P<0. 05)。结论:压贴三棱镜联合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可有效促进CS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贴三棱镜 脑力影像网络训练 共同性内斜视 双眼视觉功能
下载PDF
儿童屈光参差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熊佳伟 周行涛 莫晓芬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7年第4期288-291,共4页
屈光参差是常见儿童屈光不正类型之一。儿童屈光参差不仅影响患者视力,亦损害双眼视功能,是学龄儿童和成人弱视的首要病因。本文从定义与临床流行病学、视觉功能和临床诊治等角度,对儿童屈光参差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儿童 屈光参差 屈光不正 弱视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双眼视觉训练对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雷 才娜 郭秀荣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1期847-849,共3页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60例102眼,对照组56例96眼,年龄4~12岁。2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遮盖治疗,均采用红光闪烁、光栅刺激、视标训练等综合方法,治疗组联合应用同视机以及网...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治疗组60例102眼,对照组56例96眼,年龄4~12岁。2组均进行规范的屈光不正矫正,屈光参差患者同时进行遮盖治疗,均采用红光闪烁、光栅刺激、视标训练等综合方法,治疗组联合应用同视机以及网络版多媒体训练系统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患儿的弱视治愈时间(33.90±14.59)d及立体视恢复时间(23.66±12.66)d较对照组[(51.13±19.18)d、(42.65±14.13)d]明显缩短,治愈率(80.39%)及立体视恢复率(84.31%)较对照组(65.63%、64.58%)明显提高,回退率(6.67%)较对照组(21.43%)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是弱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及立体视恢复率,降低回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双眼视功能 多媒体视觉训练 立体视觉
下载PDF
应用同视机检查评估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功能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方敏 杨青华 +1 位作者 张建新 张鸿瑫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5-138,161,共5页
背景儿童视力问题一直是家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各医院门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病例也比较常见,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手术及术后训练效果上。目的应用同视机测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同时视重合点、融合范围以及双眼远立体视的改... 背景儿童视力问题一直是家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各医院门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病例也比较常见,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手术及术后训练效果上。目的应用同视机测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同时视重合点、融合范围以及双眼远立体视的改变,分析其双眼三级视功能特征,为尽早明确病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10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斜弱视门诊就诊的儿童103例,其中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55例(间歇性外斜视组),同期就诊的正常儿童48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儿童采用日本Inami公司生产的L-2510B同视机检查,屈光不正者在矫正后进行,包括同时视、融合视及双眼远立体视,记录各组检查结果并分析其特征,其中间歇性外斜视组分析不同屈光状态、年龄、斜视角大小和集合性融合大小的远立体视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间歇性外斜视组的同时视重合点为(−11.89±3.20)°,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向外偏移(−0.24±1.97)°(P<0.05);散开性融合(−4.37±1.39)°与正常对照组(−4.81±1.13)°相对一致(P>0.05);集合性融合(4.40±3.02)°较正常对照组(12.22±4.63)°明显缩小(P<0.05),融合范围的均值为(8.77±3.1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7.03±4.79)°(P<0.05);远立体视阳性率(33/55,6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8/48,100%)(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大斜视角度患者远立体视丢失率(58.33%)明显高于小斜视角度患者(20.00%)(P<0.05);集合性融合范围小的患者远立体视丢失率(48.84%)明显高于集合性融合范围大的患者(8.33%)(P<0.05);年龄及屈光状态不同对远立体视影响较小(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结果呈特征性改变:同时视重合点明显外偏移、集合性融合及融合范围的绝对值明显缩小,双眼远立体视丢失率明显增加,且斜视角度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视机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视功能 融合功能 立体视
下载PDF
视疲劳患者双眼视和调节功能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熊玲 宋雨桐 杨必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8年第6期460-462,共3页
目的分析视疲劳患者的双眼视和调节功能,了解患者产生视疲劳的原因,为视疲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诊断为视疲劳的近视患者84例,其中男43例,女41例。年龄8~40岁,平均年龄(25±3.6)岁... 目的分析视疲劳患者的双眼视和调节功能,了解患者产生视疲劳的原因,为视疲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诊断为视疲劳的近视患者84例,其中男43例,女41例。年龄8~40岁,平均年龄(25±3.6)岁。每例患者均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双眼视及调节功能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视疲劳患者中,视近外隐斜在隐斜异常中所占比例最高,占总异常比的25%。使用二项式分布对视远视近隐斜异常进行比较,视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近外隐斜异常的患者多于视近内隐斜异常的患者。双眼调节灵敏度异常在调节功能异常中比例最高,占总异常比的36.9%。视疲劳患者中,集合不足在聚散功能异常中所占比例最高,占总异常比的35.7%。结论视近外隐斜异常,双眼调节灵敏度下降,集合功能不足是导致视疲劳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疲劳 双眼视功能 调节功能
原文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双眼视功能与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状况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蕾 赵德宣 马玲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年第8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 目的探讨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手术正位率、双眼视功能以及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的差异。结果手术后患者正位率明显高于手术前[88.8%(71/80)比40.0%(32/80)],欠矫率以及过矫率明显低于手术前[7.5%(6/80)比36.2%(29/80)、3.8%(3/80)比23.8%(1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同时视(Ⅰ级)率、近立体视率、融合(Ⅱ级)率、远立体视(Ⅲ级)率均高于术前[91.2%(73/80)比26.2%(21/80)、17.5%(14/80)比5.0%(4/80)、21.2%(17/80)比3.8%(3/80)、33.8%(27/8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者斜视度差、立体视锐度差、融合功能差值均低于术前[(29.5 ± 2.8)Δ比(46.2 ± 3.1)Δ、(190.6 ± 19.4)°比(240.3 ± 18.5)°、(3.1 ± 0.8)°比(4.3 ±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能促进患者正位率的提高,明显改善患者双眼视功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间歇性 双眼视功能 恢复状况 正位率
原文传递
屈光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何海龙 郭雅楠 付晶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4期198-204,共7页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未经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的患儿156例(312只眼)进行前瞻性非...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力和双眼视觉屈光矫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未经屈光参差性弱视和屈光不正性弱视治疗的患儿156例(312只眼)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其中,男性70例(140只眼),女性86例(172只眼);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7±1.6)岁。依据双眼屈光参差和屈光不正的性质不同,将患儿分为屈光参差组和屈光不正组。矫正前,检查所有患儿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所有患儿根据年龄和屈光状态予以处方配镜,屈光矫正3个月后,再检查患儿的BCVA并再行睫状肌麻痹下检影验光、远近立体视及视感知觉检查。年龄、等效球镜、BCVA、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非交叉视差及静态立体视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x±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患儿的不同眼别和屈光矫正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性别、远立体视及动态立体视等计量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屈光参差组112例(224只眼),屈光不正组44例(88只眼)。两组患儿性别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P>0.05)。两组患儿平均年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5)。屈光参差组患儿弱视眼行屈光矫正前后的BCVA分别为(0.42±0.23)和(0.29±0.16);屈光不正组分别为(0.49±0.18)和(0.33±0.15)。屈光矫正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BCVA较矫正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7.50;P<0.05)。远视、散光及远视合并散光等不同类型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矫正后患儿的BCVA分别为(0.28±0.16)、(0.23±0.13)及(0.37±0.17);屈光不正组分别为(0.37±0.14)、(0.27±0.12)及(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屈光不正性弱视 屈光矫正 双眼视功能 立体视
原文传递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儿童视觉功能训练读物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项露芬 王丽萍 邹亲彬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1023-1026,共4页
传统儿童读物的对象往往是正常儿童,而对视觉功能有缺陷的弱视儿童并不合适。设计一种能让弱视儿童在完善双眼视功能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的读物,是眼科学也是学习科学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为此,从认知学习理论和弱视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结... 传统儿童读物的对象往往是正常儿童,而对视觉功能有缺陷的弱视儿童并不合适。设计一种能让弱视儿童在完善双眼视功能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能力的读物,是眼科学也是学习科学中的一个研究方向。为此,从认知学习理论和弱视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视觉功能训练原理,设计一种适合弱视儿童的双眼视觉功能训练读物。将该读物应用于临床,经1mo的训练数据表明,该读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双眼视觉功能和学习能力,为弱视儿童完善双眼视功能和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了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物 弱视儿童 认知学习 双眼视觉功能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代书英 孙卫锋 +1 位作者 刘素江 王世焕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符合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诊断的患者158例,根据所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其中单眼外直肌后徙术组44例,单眼内...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符合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诊断的患者158例,根据所行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其中单眼外直肌后徙术组44例,单眼内直肌缩短术组63例,单眼少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组51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远期正位率的比较:单眼少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组,术后正位率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组,χ^2=15.58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于单眼内直肌缩短术组,χ^2=13.06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比较:单眼少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组,术后视功能恢复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组,χ^2=9.633,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优于单眼内直肌缩短术组,χ^2=10.270,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小度数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患者手术宜选择单眼少量外直肌退后联合内直肌缩短,有助于改善集合功能,稳定眼位。可以作为治疗小度数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方式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不同手术方式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淑芳 熊凤枝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78-88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以及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重建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6-05/2019-05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第一眼...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的疗效以及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恢复重建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6-05/2019-05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收治的8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患眼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单眼及双眼运动情况等术前检查结果,设计相应的手术方式。包括下斜肌断腱术(3例)、下斜肌部分切除术(63例)、下斜肌徙后术(6例)、健眼下直肌徒后术(4例)、下斜肌减弱+对侧/同侧直肌术(5例)、上斜肌折叠术(1例)。结果:和手术前比较,手术后同时知觉、融合功能、远立体视、近立体视、矫正视力、代偿头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有无代偿头位患儿手术后立体视无差异(P>0.05)。结论:根据先天性单眼上斜肌麻痹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改善患儿视力、代偿头位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重建双眼视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单眼 手术 双眼视觉功能 垂直斜视
下载PDF
一种双目视觉传感器结构参数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彰良 胡鹏浩 +1 位作者 卢荣胜 宫能刚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37,共3页
依据三角法建立了对称式双目视觉传感器参数模型,通过对此模型坐标测量误差及传感器各参数误差传递函数的分析,研究了双目视觉传感器结构参数及其误差传递规律对传感器综合测量精度的影响关系特性,给出了双目视觉传感器结构参数的设计... 依据三角法建立了对称式双目视觉传感器参数模型,通过对此模型坐标测量误差及传感器各参数误差传递函数的分析,研究了双目视觉传感器结构参数及其误差传递规律对传感器综合测量精度的影响关系特性,给出了双目视觉传感器结构参数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觉传感器 误差传递函数 结构参数 精度分析
下载PDF
功能性视力下降的病因和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傅光碧 羊薇 +2 位作者 潘佳幸 邓苗苗 肖雪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3年第4期392-394,共3页
功能性视力下降是一种不归因于病理及结构异常的非器质性的视力下降,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及双眼视功能异常,同时可伴随情绪及心理障碍、癔症及伪盲等情况。功能性视力下降的临床诊治较为复杂,常因为反复客观检... 功能性视力下降是一种不归因于病理及结构异常的非器质性的视力下降,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及双眼视功能异常,同时可伴随情绪及心理障碍、癔症及伪盲等情况。功能性视力下降的临床诊治较为复杂,常因为反复客观检查无异常、治疗效果欠佳等情况而降低患者满意度。目前关于功能性视力下降的临床诊治并无统一标准,本文从功能性视力下降的病因、影响及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发现双眼视功能、情绪与认知以及干眼等因素可导致功能性视力下降,视觉训练及中药汤剂均能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尚不明确的病因,同时尚无统一的诊疗标准,未来可随着眼科学、神经内科、心身医学科等学科的结合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视力下降 视功能障碍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