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通气患者不同脱机方法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喜媛 杨敬平 姚易凯 《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第5期545-548,共4页
目的机械通气患者不同脱机方法效果比较。方法64例患者均予机械通气支持24h以上。首先应用A/C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获得适合于患者的基础通气参数、基础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参数。患者病情稳定并具备撤机条件时,随机选用SIMV+PSV、Bil... 目的机械通气患者不同脱机方法效果比较。方法64例患者均予机械通气支持24h以上。首先应用A/C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获得适合于患者的基础通气参数、基础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参数。患者病情稳定并具备撤机条件时,随机选用SIMV+PSV、Bilevel、VS、PSV+TC脱机模式,相应分为SIMV+PSV组、Bilevel组、VS组和PSV+TC组(每组n=16)。结果四种脱机方式患者的疾病严重度、其VT、f、PaO2/FiO2在四种脱机方式间无显著差异(P>0.05)。呼吸形式和血气的改变差异也无显著性(P均>0.05)。Bilevel组、VS组、PSV+TC组脱机时间比SIMV+PSV组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V+TC组脱机时间比Bilevel组、VS组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再插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种脱机方式中Bilevel、VS和PSV+TC优于SIMV+PSV方式,且PSV+TC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脱机 bilevel模式 VS模式 PSV+TC模式 SIMV+PSV模式
下载PDF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VV+与辅助-控制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效果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徐喜媛 杨敬平 孙德俊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 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VV+[自主呼吸与目标容量通气的结合,由两种不同的以容量为目标的呼吸方式组成:压力调节容积控制(VC+)和容量支持通气(V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COPD... 目的 探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VV+[自主呼吸与目标容量通气的结合,由两种不同的以容量为目标的呼吸方式组成:压力调节容积控制(VC+)和容量支持通气(VS)]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COPD急性呼吸衰竭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63例,机械通气支持24h以上。首先应用辅助.控制(A/C)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2~4h,获得适合于患者的基础通气参数,同时测定基础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参数。稳定2~4h后随机选用Bilevel,VC+或A/C通气模式,三种通气模式下设置同样参数,相应分为Bilevel组、VC+组和A/C组。Bilevel组在撤机过程中,在每一个压力水平,分别予以Bilevel模式和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相应分为Bilevel组和PSVl组。VC+组在撤机过程中,将通气模式先后调整为VS模式和PSV模式,相应分为VS组和PSV2组。每种模式持续30min,稳定后测定通气功能和血气参数,同时监测肺力学指标。结果 在COPD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初期,Bilevel,VC+下的气道峰压较A/C时的气道峰压明显降低,而顺应性较A/C时高。Bilevel和A/C对患者的肺泡通气和氧合改善的效应无明显差别。循环功能和血气各指标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撤机过程中,Bilevel,VV+产生的效应与PSV基本相同,其呼吸形式和血气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Bilevel和VV+模式治疗COPD急性呼吸衰竭较A/C时的气道峰压低,顺应性高,撤机过程中产生的效应和PSV基本相同,故可用于COPD急性呼吸衰竭治疗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bilevel模式 VV+模式 呼吸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