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侧为浸润性小叶癌为双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占同期...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侧为浸润性小叶癌为双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占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约4%,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18%,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占8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均应遵循普通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异时性双乳癌的总生存率(OS)高于同时性双乳癌。结论单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第二癌,提高双侧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0例BPBC中73例为BIBC,4例为双侧乳腺原位癌,13例为单侧浸润性癌、单侧原位癌,11例患者死亡,均为BIBC组患者。双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倾向一致性。BIBC中第一原发癌的临床分期、肿瘤T分期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第二原发癌(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双侧乳腺癌ER阳性是预后相关保护因素,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BPBC中BIBC数量最多,预后最差。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R一致阳性者预后最佳,ER一致阴性者及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的患者预后最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71年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诊治的565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和异时性双乳...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71年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诊治的565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和异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在发病年龄、发病间隔、月经情况、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淋巴结数目、激素受体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要早于同时性双乳癌(P<0.05)。同时性/异时性双乳癌在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腋淋巴结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双乳癌两侧病灶内分泌受体表达一致率高于异时性双乳癌(P<0.01)。无论同时性或异时性双乳癌其第二癌的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情况都优于第一癌。同时性双乳癌与异时性双乳癌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第二癌与第一癌可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癌灶。单侧发生乳癌之后对侧乳癌发生的累积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异时性双乳癌的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同时性双乳癌。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BPBC组中第二侧原发乳腺癌中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比例显著高于第一侧原发乳腺癌(17.1%∶2.4%,P=0.005)。BPBC组中一级或二级亲属患乳腺癌的比例显著高于UBC组(24.4%∶6.3%,P=0.001)。与UBC相比,BPBC组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无显著差异。8例同时性BPBC中,4例患者对侧乳腺触诊阴性,通过乳腺钼靶成像发现微小钙化进而诊断为BPBC。结论:乳腺癌家族史是BPBC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乳腺钼靶检查有助于对侧触诊阴性的同时性BPBC的诊断。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 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54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生存率采用Kaplan-Me...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 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54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计算,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BPBC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57.9%,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PBC,sBPBC)的生存率与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PBC,mBPBC)的生存率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第一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对生存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与两侧肿瘤均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二者情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侧为浸润性小叶癌为双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占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的约4%,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18%,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占8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均应遵循普通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异时性双乳癌的总生存率(OS)高于同时性双乳癌。结论单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第二癌,提高双侧乳腺癌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文摘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0例BPBC中73例为BIBC,4例为双侧乳腺原位癌,13例为单侧浸润性癌、单侧原位癌,11例患者死亡,均为BIBC组患者。双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倾向一致性。BIBC中第一原发癌的临床分期、肿瘤T分期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第二原发癌(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双侧乳腺癌ER阳性是预后相关保护因素,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BPBC中BIBC数量最多,预后最差。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R一致阳性者预后最佳,ER一致阴性者及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的患者预后最差。
文摘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71年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诊治的565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和异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 cancer)在发病年龄、发病间隔、月经情况、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淋巴结数目、激素受体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要早于同时性双乳癌(P<0.05)。同时性/异时性双乳癌在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腋淋巴结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双乳癌两侧病灶内分泌受体表达一致率高于异时性双乳癌(P<0.01)。无论同时性或异时性双乳癌其第二癌的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情况都优于第一癌。同时性双乳癌与异时性双乳癌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第二癌与第一癌可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癌灶。单侧发生乳癌之后对侧乳癌发生的累积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异时性双乳癌的5年无病生存率与10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同时性双乳癌。
文摘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BPBC组中第二侧原发乳腺癌中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比例显著高于第一侧原发乳腺癌(17.1%∶2.4%,P=0.005)。BPBC组中一级或二级亲属患乳腺癌的比例显著高于UBC组(24.4%∶6.3%,P=0.001)。与UBC相比,BPBC组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无显著差异。8例同时性BPBC中,4例患者对侧乳腺触诊阴性,通过乳腺钼靶成像发现微小钙化进而诊断为BPBC。结论:乳腺癌家族史是BPBC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乳腺钼靶检查有助于对侧触诊阴性的同时性BPBC的诊断。
文摘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 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54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计算,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BPBC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57.9%,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PBC,sBPBC)的生存率与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PBC,mBPBC)的生存率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第一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对生存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与两侧肿瘤均有关,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二者情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