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技术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屈振宇 王茜 +3 位作者 丰鑫 绳兰兰 马卫东 曲卫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4-508,共5页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35岁,平均23.5岁)下颌发育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BSSO(Hunsuck模式,64侧),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35岁,平均23.5岁)下颌发育不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BSSO(Hunsuck模式,64侧),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建立下颌骨3D模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下颌骨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截骨导板。64侧手术分别由年轻主治医师或具有丰富正颌手术经验的专家(主任医师)使用或不使用截骨导板来完成,对各组完成下颌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的时间进行计时。术后复查CBCT并按照LSS(lingual split scale)分类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口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各组完成下颌升支内侧水平骨切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59,P0.05)。尽管所有64侧手术均按照标准方式进行,仅有59.38%(38/64)的骨折线遵循标准Hunsuck骨劈开线,21.88%(14/64)骨折线累及下颌神经管,其余18.75%(12/64)是其他方式。经列联表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发现,截骨导板的使用影响舌侧骨劈开线的方式(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能够帮助年轻医师更快更好地完成BS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锥形束CT 快速成型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下载PDF
锥体束CT三维测量下颌前徙对颅面型及自然头颈姿势位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段瑶 Delnaz Patel +3 位作者 David E.Morris 赵临平 Pravin K.Patel 刘彦普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745-749,共5页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的三维测量,研究下颌前徙后颅面型、自然头颈姿势位的变化。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5年3月在伊利诺伊大学颅颌面外科中心接受下颌双侧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 目的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的三维测量,研究下颌前徙后颅面型、自然头颈姿势位的变化。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5年3月在伊利诺伊大学颅颌面外科中心接受下颌双侧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BSSO)前徙的病例25例,男4例,女21例,平均年龄(17.95±1.43)岁。均为安氏二类牙颌面发育性骨性错颌畸形患者。分为A组(单颌BSSO前徙)8例、B组(双颌前徙)12例、C组(双颌前徙+颏成型)5例。将入选病例术前(T1)、术后1.5~3个月(T2)、术后1~2年(T3)的CBCT数据导入第三方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并记录T1、T2、T3的颅面型和自然头颈姿势位(natural head posture,NHP)。主要测量指标:1)上颌颅面型测量指标:NSPNS(后鼻棘点PNS与颅底成角)、PNS-S_CP(PNS到三维坐标系冠状面距离)、PNS-S_FH(PNS到坐标系横断面距离)、GPF R_L(双侧腭大孔的空间距离在坐标系横断面上的投影,其变化值代表上颌水平宽度的变化);2)下颌颅面型测量指标:NSL(下颌正中联合舌侧最凸点L与蝶鞍中心点S连线与颅底所成角度)、L-S_CP(L到坐标系冠状面距离)、L-S_FH(L到坐标系横断面距离);3)NHP测量指标:NSC2(颅颈角,颅底与第二颈椎轴线所成空间角度在坐标系矢状面上的投影角度)、CIP-S_CP(第二颈椎椎体最后下点CIP与坐标系冠状面的距离)和CSP-S_CP(第二颈椎椎体最后上点CSP与坐标系冠状面的距离);4)颅面型与NHP关系测量指标:NSC2-NSL(NSC2与NSL两个角度差值)、L-CIP(L与CIP距离在坐标系矢状面的投影)、PNS-CSP(PNS与CSP距离在坐标系矢状面的投影)。分析颅面型和NHP的测量值及两者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颅面型测量指标在T1、T2、T3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NSPNS(P〈0.001)、NSL(P=0.015)、L-S_CP(P〈0.001),且L-S_CP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徙术 双侧矢状劈开术 自然头颈姿势位 颅面型 锥体束CT
下载PDF
A Therapeutic Concept by “Watted” for the Surgical Lengthening of the Lower Face by Short Face Syndrome
3
作者 Nezar Watted Abu-Hussein Muhamad +1 位作者 Josip Bill Peter Proff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5年第5期127-141,共15页
The continuously growing esthetic awareness for the facial appearance and the spreading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adult treatment by public media result in an increase of adult patients which seek orth... The continuously growing esthetic awareness for the facial appearance and the spreading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adult treatment by public media result in an increase of adult patients which seek orthodontic treatment to improve their facial esthetics. In general, these patients show such a severe skeletal deformity that it is detectable even by non-experts because of its extraoral manifestation, which is the main motivation for treatment.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se deformities and because of the lacking growth usable for therapy the only promising treatment for these patients is the combined orthodontic-surgical approach. Besides a stable and functional occlusion with physiologic position of the condyle, the goals of treatment a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ntal and, above all, facial esthetics since the patient judges the success of treatment mostly by the extraoral appearance. The dentofacial appearance must be defined prior to treatment to plan the individual right approach in knowledge of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possibilities for Angle Class II deformities and thus be able to reach for both sides—patient and orthodontist—satisfying result. With this article, a systematic therapy concept to treat patients with Class II deformities and skeletal deep bite with a short lower face (short face syndrome) under consideration of the soft tissue analysis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phalometrics Facial Proportions LOWER FACE Height Skeletal Deep BITE SHORT FACE SYNDROME LENGTHENING of the LOWER FACE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Mandibular Advancement Splint Therapy Lateral Open BITE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下探讨BSSRO术舌侧水平截骨线与骨劈开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欣欣 华泽权 +4 位作者 王燕 李树华 张斌 张力 鲍海宏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来探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舌侧水平截骨线与骨劈开效果的关系,为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舌侧水平截骨位置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选择17例双侧下颌骨前突患者(34例),经过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后应用三维重建...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来探讨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舌侧水平截骨线与骨劈开效果的关系,为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舌侧水平截骨位置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选择17例双侧下颌骨前突患者(34例),经过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后应用三维重建观测水平截骨线及劈开效果。结果:只有10.87%的劈开结果理想(符合Hunsuck描述),54.35%的劈开效果较理想,32.61%的穿过了下颌管,4.35%穿过了其它部位。劈开的效果直接受水平截骨位置的影响(P<0.01)。结论:三维CT在评价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效果方面是有效的工具,为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选择舌侧水平截骨线位置提供重要数据,并能降低不良劈开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 舌侧水平截骨线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Semmes-Weinstein单丝检测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后下牙槽神经功能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李强 华泽权 +3 位作者 鲍海宏 张力 王燕 李欣欣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客观评价下颌失状劈开截骨术后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发生及自然恢复的发生率。方法:选择30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截骨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周、4周、2个月和6个月进行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的临床评价。30例患者均采用Semmes-Wei nst ei n... 目的:客观评价下颌失状劈开截骨术后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发生及自然恢复的发生率。方法:选择30例双侧下颌升支矢状截骨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周、4周、2个月和6个月进行下齿槽神经感觉障碍的临床评价。30例患者均采用Semmes-Wei nst ei n单丝测试法。结果:术后7天感觉障碍发生率为100%。在所有检测区域,术后6个月的测量结果与术前最接近。6个月时20例患者感觉恢复术前水平。左右侧及性别间感觉障碍恢复优秀率的差异在各个随访时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BSSO术后早期感觉功能障碍较为普遍,然而在术后6个月,大多数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达到自然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 Semmes-Weinstein检测 感觉功能障碍 下牙槽神经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5
6
作者 卢妍竹 赵芮 +2 位作者 简繁 孙洁 赖文莉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2期123-130,共8页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偏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畸治疗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正颌术式为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加颏成型,并结合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术中植入8颗种植钉配合数字化[牙合]板进行颌间牵引,术后通过垂直牵引使后牙咬合紧密;患者依从性良好,通过1套矫治器完成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建立磨牙尖牙Ⅰ类关系及前牙正常覆覆盖,下颌前突及偏斜改善良好,术后1年稳定性良好。文献复习结果表明,无托槽隐形矫治配合正颌手术的应用已较为普遍,相较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无托槽隐形矫治数字化的特性使其与计算机辅助的正颌手术设计之间的配合更为紧密,可供探索的空间更广阔。结论 对依从性良好的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高效完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简单病例,其数字化设计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无托槽隐形矫治 偏颌 开[牙合] 反[牙合] 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 颏成型术 面部不对称 颌间牵引 数字化医学 数字化[牙合]板
下载PDF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尹翰文 林娜 +1 位作者 关键 张国梁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应用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可吸收板和钛板坚固内固...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应用自身增强型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可吸收板和钛板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4种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状态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以及骨劈开处的位移,比较固定效果以及不同咬合状态下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在相同咬合状态下,骨劈开处的最大位移基本相似。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为钛板大于可吸收板,双板大于单板,双板中上板大于下板。相同固定方式下,内固定系统的最大应力值及骨劈开处的最大位移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前牙咬合、前磨牙咬合、磨牙咬合。结论:双板固定时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单板固定。坚固内固定板材料对应力遮挡有影响,钛板的应力遮挡作用大于可吸收板。单板固定时位置应偏上缘,前牙咬合对内固定系统的不良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 有限元分析 坚固内固定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
下载PDF
双颌手术升支截骨后退术后下颌稳定性及与关节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爱民 张震康 王兴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小钛板坚固内固定与口内入路升支垂直截骨术(BIVRO)下颌后退术后颌稳定性的不同规律,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特别是髁状突移位在不同手术后复发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升支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共38... 目的 探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小钛板坚固内固定与口内入路升支垂直截骨术(BIVRO)下颌后退术后颌稳定性的不同规律,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特别是髁状突移位在不同手术后复发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升支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共38例,皆为双颌手术,其中下颌BSSRO19例,BIVRO后退术19例。于手术前1周(T1),手术后1周(T2),3个月(T3)及1年(T4)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定位颞下颌关节薛氏位片用于测量下颌移动幅度及关节髁状突的手术后移位。结果 双颌手术下颌升支截骨后退术后,BSSRO坚固内固定组1年时的复发率为25%,而BIVRO组大部分患者1年时下颌发生了与手术目的相同的移动,两组的不稳定主要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结论 手术使髁状突移位术后位置的调整可导致BIVRO术后的下颌继续后移而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颌升支截骨术 下颌骨后退术 下颌稳定性
下载PDF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下颌术后骨的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程波 东耀峻 +3 位作者 杨学文 李祖兵 黄群 余世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 :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 ,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 14例 ,于手术前 1周 ,手术后 1周 ,术后 6个月分别... 目的 :探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BSSRO)后退下颌骨以钢丝结扎固定两骨段加颌间固定术后骨的稳定性 ,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后退下颌的患者 14例 ,于手术前 1周 ,手术后 1周 ,术后 6个月分别拍摄定位头颅侧位片及许勒位X线片 ,用于测量下颌移动的距离及确定下颌骨髁状突的位置。结果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 ,6个月的复发率为 2 7.2 %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下颌后退的距离与复发相关。结论 :BSSRO后退下颌骨的距离越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劈开截骨术 下颌骨后退术 下颌稳定性 复发 颌骨畸形
下载PDF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髁突位置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美玲 黄臻 +1 位作者 王宠 王予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按Helkimo指数整理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上测量髁突水平位及冠状截面最大径、髁突短轴径、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不同角度(45°、90°、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双侧髁突间距及髁突角度(水平角、垂直角、受力角),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Helkimo指数均为Ai、Di 0级或1级,二者之间无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髁突水平角、45°及90°下关节间隙宽度增大,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除髁突水平角增大(P<0.05)外,其余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BSSRO不会对Helkimo指数为Ai、Di 0级或1级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TMJ症状及髁突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 骨性Ⅲ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锥形束CT
下载PDF
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前后髁突位置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俊强 黄臻 +4 位作者 伍军 王予江 桑婷 刘汾 郑莹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49-655,共7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后髁突位置的三维变化,探讨BSSRO对髁突位置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 目的通过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前后髁突位置的三维变化,探讨BSSRO对髁突位置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3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2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19~25岁,平均22.4岁。BSSRO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8个月分别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双侧髁突(偏斜侧与偏斜对侧)的影像资料,采用Mimics17.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髁突位置相关测量项目:髁突顶点(condylar top,CoT)分别至标准水平面(standard horizontal plane,SHP)、正中矢状面(middle sagittal plane,MSP)、蝶鞍冠状面(sella coronal plane,SCP)的距离(CoT-SHP、CoT-MSP、CoT-SCP),髁突中心点(condylar center,CoC)分别至SHP、MSP、SCP的距离(CoC-SHP、CoC-MSP、CoC-SCP),髁突冠状面(condyle coronal plane,CCP)分别与SHP、MSP、SCP的夹角(CCP-SHP、CCP-MSP、CCP-SCP),髁突矢状面(condyle sagittal plane,CSP)分别与SHP、MSP、SCP的夹角(CSP-SHP、CSP-MSP、CSP-SCP)以及关节前、上、后、内、中、外各间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每侧髁突不同时间点位置变化的差异。结果相比术前1周,术后1周偏斜侧CoT-SHP[(2.5±1.3)mm]、CSP-MSP(41.2°±8.4°)、关节后间隙[(2.0±0.6)mm]显著增大,CoT-SCP[(9.1±3.3)mm]、CCP-MSP(78.2°±5.2°)显著减小(P<0.05);偏斜对侧CoT-MSP[(50.4±3.1)mm]、CCP-MSP(80.6°±6.0°)、关节前间隙[(2.2±0.6)mm]、关节内间隙[(2.6±0.6)mm]显著增大,CCP-SCP(11.4°±8.8°)显著减小(P<0.05)。术后6~8个月除偏斜侧CoT-SHP[(2.2±1.0)mm]、关节后间隙[(1.9±0.5)mm]以及偏斜对侧CoT-SCP[(8.4±2.8)mm]显著增大外(P<0.05),其余各测量项目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位置不对称。BSSRO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下颌骨髁状突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原文传递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后骨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会喜 薛国初 艾伟健 《广东牙病防治》 2003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 探讨影响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并行坚固内固定后骨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对进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术后的15例患者于术后1周及术后1年摄头影测量侧位片,对其相关角度及线距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1年... 目的 探讨影响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并行坚固内固定后骨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对进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术后的15例患者于术后1周及术后1年摄头影测量侧位片,对其相关角度及线距进行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1年后的平均复发量为2.5mm,后退量>6mm组与后退量<6mm组两者变化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下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术并行坚固内固定是矫正下颌前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矢状劈开术 下颌后退术 骨稳定性 评价
下载PDF
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崇涛 孙庚林 +1 位作者 周健 王鹏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建立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升支矢状劈开术打下基础。方法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修改下颌骨模型,模拟升支矢状劈开,根据内固定系统... 目的建立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升支矢状劈开术打下基础。方法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及ANSYS有限元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下颌骨三维实体模型,修改下颌骨模型,模拟升支矢状劈开,根据内固定系统的规格建立内固定模型,对以上各组分别网格化,建立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小型钛板和双层皮质螺钉内固定模型施加100N前牙咬合力,计算下颌骨及内固定系统的应力情况。结果建立了含牙齿的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小型钛板和双层皮质固位螺钉的内固定模型。在前牙咬合时,上缘钛板固定情况下,远心骨段和近心骨段的近中螺钉固位处应力值较大;双层皮质螺钉固定时,颌骨的最大应力位于远心骨段上缘近中螺钉固位处的内侧面。结论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几何及物理相似性,可以作为研究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坚强内固定的原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 有限元 坚强内固定
原文传递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高明 陶永炜 +2 位作者 毕思思 李锦峰 任战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 目的:基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测量,探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近心骨段横向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行BSSRO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行CBCT扫描。利用Mimics 21.0软件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状突顶点(condylion,Co)间距、喙突顶点(corsup,Cor)间距、下颌角点(gonion,Go)间距、下颌角外展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术后1周,患者Go间距、C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4.37±3.32)、(1.58±1.51)mm及(5.92±2.04)°(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19±3.99)mm(P<0.05)。术后1年,患者Go间距及下颌角外展度较术前分别增加了(2.43±3.04)mm及(5.08±2.59)°(均P<0.05),Cor间距减小了(2.83±4.41)mm(P<0.05);而Co间距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SSRO术后1周,髁状突及下颌角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展,喙突则会有一定程度的内收;术后1年,髁状突的位置基本恢复,下颌角的外展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而喙突的位置并未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锥形束CT 三维 近心骨段横向宽度
下载PDF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下颌后退术后近心骨段的三维变化
15
作者 孔庆梅 蒲玉梅 +5 位作者 王育新 邹维娜 张昆 胡小蓓 孔德彬 杨旭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238-244,共7页
目的分析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近心骨段三维方向位移情况,评估远心骨段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横向间距变化量的关联。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骨性Ⅲ... 目的分析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后近心骨段三维方向位移情况,评估远心骨段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横向间距变化量的关联。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27岁(平均21.3岁),均接受BSSRO手术治疗。收集患者手术前1周(T0)、术后1周(T1)、术后6个月(T2)的多层螺旋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观察项目:(1)测量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近心骨段髁突顶点(Co)、髁突外极点(Cdlat)、髁突内极点(Cd_(med))、下颌角点(Go)、喙突点(Cor)、乙状切迹点(SN)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及横向间距变化;(2)评估远心骨段的后退距离与近心骨段术后横向间距变化量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T0时比较,T1时双侧Co点向外、下方移位,双侧Cdmed点向外、后、下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外、前方移位,髁突间距均增加;与T1时比较,T2时双侧Co点向内、上方移位,双侧Cdmed点向内、前、上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内侧移位,髁突间距均减小;与T0时比较,T2时双侧Cdmed点向后方移位,双侧Cdlat点向前方移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髁突间距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时比较,T1时双侧Go点向外、后、下方移位,双侧Cor点和SN点向内、后、下移位,Go-Go间距增加,Cor-Cor、SN-SN间距均减小;与T1时比较,T2时左侧Go点向内、前方移位,右侧Go点向前、下方移位,左侧Cor点向上移位,右侧Cor点向前、上方移位,左侧SN点向前、上移位,右侧SN点向上移位,Go-Go间距减小;与T0时比较,T2时双侧Go点向外、下方移位,双侧Cor点向内、后方移位,双侧SN点向内侧移位,Go-Go间距增加,Cor-Cor、SN-SN间距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远心骨段的后退距离与T0-T1期间两侧Co-Co间距增宽量呈正相关(r=0.410,P=0.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颌系统畸形 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 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 近心骨段 后退距离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
16
作者 党禄 陈孝强 +4 位作者 李学拥 荀文兴 赵华强 齐田源 李金清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2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6例高低眼畸形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行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治疗。记录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设...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的效果。方法纳入6例高低眼畸形患者,在计算机辅助下行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治疗。记录手术效果、患者满意度、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间和手术时间,评价骨块就位准确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观察鼻根部小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矫治高低眼畸形效果较好,患者满意度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时间为(8.4±1.9)h,鼻腔周截骨时间为(87.3±17.7)min,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截骨时间为(125.5±38.0)min,上下颌骨分块截骨时间分别为(32.5±8.2)min、(328.5±9.2)min。骨块就位与术前规划的误差小,就位准确度高。患者术后未出现复视、反射性头痛、干鼻症及嗅觉丧失等并发症,鼻根部切口瘢痕不明显。结论计算机辅助鼻腔周截骨联合LefortⅠ型截骨和BSSRO可有效矫治高低眼畸形,明显改善患者颜面部的不对称,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眼畸形 计算机辅助技术 LefortⅠ型截骨术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 鼻腔周截骨 钛板预弯
下载PDF
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对咽腔间隙及舌骨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志诚 李玲 +2 位作者 冯爽 隋晓栋 张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 目的 :CBCT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对舌骨位置和气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纯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于正颌手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测量治疗前后咽腔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同时舌骨点的三维位置,分析咽腔间隙大小及及舌骨体位置变化。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咽腔间隙均呈现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术后2周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2.64、1.56 mm,术后6月向后、向下移位分别为0.97、0.99 mm。术后2周咽腔的矢状径、冠状径及咽腔间隙分别为11.71 mm、3.05 mm、320.67 mm^2,术后6月时分别为14.64 mm、3.23 mm、414.85 mm^2。即随时间推移,舌骨位置及咽腔间隙有恢复正常范围的趋势。结论: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舌骨向后下移位,咽腔气道缩小,有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临床需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截骨术 下颌前突 咽腔 锥形束CT
下载PDF
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后软组织改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蒙歌 杨斌 +1 位作者 尼娜 马贲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307-310,共4页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后面部软组织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骨性Ⅲ类颌面畸形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作为治疗组,应用“手术优先”模式进行治疗;非颌面畸形的常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后面部软组织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骨性Ⅲ类颌面畸形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作为治疗组,应用“手术优先”模式进行治疗;非颌面畸形的常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观察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于术前、术后一周、术后半年,经测量两组病例有代表性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骨性Ⅲ类颌面畸形的手术治疗表现出了较快地改善面部软组织畸形的特点,在治疗初期美观方面表现出不错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骨性Ⅲ类 手术优先 正颌外科 下颌矢状劈开术 头影测量 软组织改变 治疗初期美观
下载PDF
下颌前突患者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髁突运动轨迹的改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大辉 曾融生 杨小平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 目的:研究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下颌前突患者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采用ARCUSdigma下颌三维运动轨迹描记仪,以髁突运动中心为参考点,研究30例正常受试者、14例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前后开口、前伸和左右侧向髁突运动的轨迹。用SPSSV11.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成组t检验。结果:下颌前突患者术前、术后、正常组左侧髁突的运动轨迹与右侧基本相同,左侧髁突与右侧的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组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P<0.05);术后与正常组髁突运动轨迹接近,术后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与术后组髁突运动轨迹差别较大,术前开口、前伸和侧方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术后组(P<0.05)。结论:下颌前突患者手术后,随着术后正畸治疗及咬合自我调整,建立了正常的咬合引导关系,使下颌功能运动趋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前突 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髁突运动轨迹
下载PDF
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后咀嚼肌的肌电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巨峰 潘昱 +3 位作者 冼淡 王洋 李金 劳均平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3期47-49,共3页
目的评价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对骨性Ⅲ类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变化。方法选取12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例正常为对照组,运用BioEMGⅡ八道表面机电仪测定双侧颞肌、咬肌、二腹肌在下颌不同功能运动时的肌电幅值。运... 目的评价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对骨性Ⅲ类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变化。方法选取12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例正常为对照组,运用BioEMGⅡ八道表面机电仪测定双侧颞肌、咬肌、二腹肌在下颌不同功能运动时的肌电幅值。运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前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咀嚼肌电位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但部分数值尚未恢复正常。结论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BSSRO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咀嚼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矢状劈开 咀嚼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