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议弗莱原型批评的缺失之处 被引量:10
1
作者 梁工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的原型批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嗣后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内在原因是其理论体系本身及其批评活动存在一些瑕疵。弗莱理论事业的起点和圆心皆为...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的原型批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嗣后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内在原因是其理论体系本身及其批评活动存在一些瑕疵。弗莱理论事业的起点和圆心皆为圣经文学研究,他的批评理论尤其圣经文学研究实践表现出某些缺失之处,如过分追求从文学内部研究文学而导致批评系统的自我封闭,奉行历史循环论,所论原型的嬗变缺乏必要的动力支持,将原型批评与基督教类型学混为一谈,在隐喻思维的遮蔽下进行某种任意诠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批评 圣经文学研究 历史循环论 任意诠释
原文传递
跨文化视域中的圣经文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梁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8-81,共4页
《圣经》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流传的。在学术发展史上,"圣经文学研究"的内涵渐趋丰富,从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进而借助比较文学和各种现代文论提供的方法,探讨"世界文学... 《圣经》是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流传的。在学术发展史上,"圣经文学研究"的内涵渐趋丰富,从研究"圣经中的文学",到解析"作为文学的圣经",进而借助比较文学和各种现代文论提供的方法,探讨"世界文学中的圣经元素"并对《圣经》进行多维度的现代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文学 跨文化传播 多元阐释
下载PDF
《圣经》在中国——太平天国对经文的诠释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炽昌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2,共8页
洪秀全及其同仁为了让基督教信仰适应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并符合他们缔造地上天朝的政治理想,继承传教士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实现基督教的转型,从而开创了基督教的次生文化。洪秀全本人在一系列异象下产生的神秘宗教体验,以及他屡试不第而... 洪秀全及其同仁为了让基督教信仰适应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并符合他们缔造地上天朝的政治理想,继承传教士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实现基督教的转型,从而开创了基督教的次生文化。洪秀全本人在一系列异象下产生的神秘宗教体验,以及他屡试不第而对科举考试滋生的绝望情绪,促使他重新审视儒家经典,并重新诠释圣经。他抬高圣经的地位,打压儒家著作。洪秀全自称从上帝那里直接得到启示,借此建立起独立于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权威。尽管他从根本上否定儒家传统,但是也采借了儒家伦理道德训诫,努力净化圣经里失礼、猥亵的情节。圣经亚洲诠释学首先要处理《圣经》在所谓"非《圣经》世界"的接纳问题,太平天国在诠释《圣经》方面独特的中国经验,为圣经亚洲诠释学提供了极佳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圣经 太平天国 圣经诠释
原文传递
圣言、隐喻和意义的诠释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2,共5页
透过对隐喻语言和概念语言的考察,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圣经文本的隐喻特征,说明对圣经的隐喻性解读不仅具有文学和修辞学意义,而且具有内在的神学意义。
关键词 语言 隐喻 类比 圣经诠释 意义
下载PDF
阅读圣经的整体性视界——兼识奥特的《圣经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2
5
作者 梁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65-168,共4页
以奥特的《圣经的叙事艺术》为例,探讨对圣经进行整体性解读这批学者的学术思想。涉及该书观察圣经的整体性视界,对圣经现存文本和最后编纂者的重视,对圣经文本之复合性质的理解,及其对复合手法之互补功能的论述。
关键词 圣经诠释 分割 综合 整体性视界 复合手法
下载PDF
奥古斯丁的圣经观及其对《创世记》1-3章的解读
6
作者 田海华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20年第1期208-227,共20页
学界对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他的神学、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思想,其实,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圣经诠释学家。~①诚如德国圣经学者雷文特洛(Henning G.Reventlow)所言:"奥古斯丁是第一个发展出系统的圣经诠... 学界对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他的神学、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思想,其实,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圣经诠释学家。~①诚如德国圣经学者雷文特洛(Henning G.Reventlow)所言:"奥古斯丁是第一个发展出系统的圣经诠释理论的西方神学家。"~②奥古斯丁18岁时,读过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的《荷尔顿西乌斯》(Hortensius),该著劝导人们阅读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GUSTINE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De Doctrina Christiana Genesis 1-3 NEO-PLATONISM
原文传递
聆听文本中不同的声音:巴别塔叙事之再思
7
作者 李炽昌 史继龙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27-45,共19页
一、导言希伯来圣经中的《创世记》第1 1章记载了一个'巴别塔'(Tower of Babel)故事。传统上这个故事常常被解释之为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以及人类迁徙的推源故事(aeteology)。但学术界早已注意到这种阅读视角存在问题,它削弱了多... 一、导言希伯来圣经中的《创世记》第1 1章记载了一个'巴别塔'(Tower of Babel)故事。传统上这个故事常常被解释之为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以及人类迁徙的推源故事(aeteology)。但学术界早已注意到这种阅读视角存在问题,它削弱了多样性语言和多元性文化的价值,并把它们看作是上帝对人类心高气傲的惩罚。此阅读视角下的《圣经》中的上帝非常奇怪,而且被看作为是一位胆小、容易受惊的神明,虽然高居天庭却害怕人类,不能容忍人在地上建造一个高大到可以'塔顶通天'(11∶4)的建筑物。把'混乱语言'和'分散人类'(1)解释为众多语言之起源和多元社会诞生,这个基本观点一直被认为是'因为人对上帝自恃不敬而受到的审判'的结果(2),甚至一些经文鉴别学者也坚持这种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The Tower of Babel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s Missionary readings of the Bible in China Babylonian ziggurats
原文传递
圣书、评注,诠释的挑战 被引量:1
8
作者 罗伯特.奥特 梁工 《圣经文学研究》 2008年第1期1-20,共20页
圣经叙事和诗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是文本赖以建构之文学惯例和技巧的复杂背景。由于主要为了求得神学真理和道德教训的圣经阅读延续了千百年之久,我们已经失去许多开启这类惯例和技巧的钥匙。对于更充分地阅读圣经文本而言,所需要... 圣经叙事和诗歌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是文本赖以建构之文学惯例和技巧的复杂背景。由于主要为了求得神学真理和道德教训的圣经阅读延续了千百年之久,我们已经失去许多开启这类惯例和技巧的钥匙。对于更充分地阅读圣经文本而言,所需要的是一种文学考古学,类似于对古代以色列物质文化进行确凿发掘的考古学程序。借助于耐心的分析和细致的推理,有可能发现古代叙事和诗歌赖以构造成文学作品的诸多特定方式。继而,这种发现性工作能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圣经文本是如何运作的。它无法提供某种自动组装的诠释,因为诠释总会涉及想象行为,但它却能为诠释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并帮助作为读者的我们体验古代文本的精微奥妙和错综复杂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文本 评注 诠释 文学考古学 想象性重构
下载PDF
保罗亚略巴古演讲与希腊教父的释经传统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莹雪 《圣经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39-164,共26页
本文旨在讨论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希腊教父对《使徒行传》中的名篇“保罗亚略巴古演讲”的阐释.与当代主流阐释不同的是,希腊教父从未提及路加此处有意将保罗塑造为苏格拉底,也没有引用大量斯多亚哲学作品为该段经文做注.对他们而言,异教... 本文旨在讨论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希腊教父对《使徒行传》中的名篇“保罗亚略巴古演讲”的阐释.与当代主流阐释不同的是,希腊教父从未提及路加此处有意将保罗塑造为苏格拉底,也没有引用大量斯多亚哲学作品为该段经文做注.对他们而言,异教哲学对圣经阐释并非必要,教父们更多的是注重强调两约神学主题上的一致与互证.而且,教父们先于当代学者千余年就已注意到了《使徒行传》中保罗因人而异、“处境化”的传教策略.希腊教父对这段经文的解读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下的主流研究,更多关注新旧约的神学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 亚略巴古演说 希腊教父 圣经阐释
下载PDF
论圣经研究的范式转移——从历史批评到文学批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君 柳博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115,共3页
基督教圣经研究已经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了,而在最近的两个世纪之中,出现了两次引人注目的范式转移。第一次是18世纪末开始的历史批评,它不再坚持把圣经视为超越时间空间的至高圣书,唯一而无谬,而是将各个书卷视为多源头编纂而成,尤其是... 基督教圣经研究已经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了,而在最近的两个世纪之中,出现了两次引人注目的范式转移。第一次是18世纪末开始的历史批评,它不再坚持把圣经视为超越时间空间的至高圣书,唯一而无谬,而是将各个书卷视为多源头编纂而成,尤其是以五经考证为代表的德国高等批判学派。第二次是20世纪中期的文学转向,它将圣经看作自足的文本世界,不再将注意力集中放在圣经叙述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对圣经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含义做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研究 范式转移 历史批评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比较训诂学视域下基督教汉语文本用词特点及文体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玉梅 《中国训诂学报》 2022年第1期146-165,共20页
在“比较训诂学”视域下,以明清时期三种《圣经》诠释学文本为研究对象,可查看其用词特点及文体特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属于正文中释词的“颂”体,《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属于随文而释的“传”体,《唐景教碑颂正诠》属于专文... 在“比较训诂学”视域下,以明清时期三种《圣经》诠释学文本为研究对象,可查看其用词特点及文体特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属于正文中释词的“颂”体,《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属于随文而释的“传”体,《唐景教碑颂正诠》属于专文诠释的“正”诠形式。三种文本“类训诂学特征”的成因主要有三个:传教士在对《圣经》翻译和诠释时谨小慎微,首选音译词形式,后又加以意译;他们曾潜心于古籍原典,也留心学习注疏;他们深谙语言学规律,对基督教词汇融入汉语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理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训诂学 《圣经》诠释学 基督教汉语注疏 正诠
原文传递
读“经”——民国时期神学的当代意义
12
作者 司马懿 梁悦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207-236,共30页
前言中国兴起的国学运动让我们重新注意到中国的经典阅读和早期的经典注疏家。在这个"国学"流行的新时代,重新考察两位既接受过传统中文古典教育,又接受过《圣经》解经学教育的民国学者如何阅读和使用中国典籍,可以为我们思... 前言中国兴起的国学运动让我们重新注意到中国的经典阅读和早期的经典注疏家。在这个"国学"流行的新时代,重新考察两位既接受过传统中文古典教育,又接受过《圣经》解经学教育的民国学者如何阅读和使用中国典籍,可以为我们思考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吴雷川和赵紫宸两人在写作中常常引用中国典籍来突出和评论中国当时的处境,也用之来阐述基督教经文的含义。他们两人各不相同的风格和阅读模式显示了此类比较阅读的参数(特征),提出了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 Leichuan ZHAO Zichen Republican-era THEOLOGY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CONTEXTUAL HERMENEUTICS
原文传递
性别与性态:布伦纳-伊丹的女性主义圣经诠释
13
作者 田海华 《圣经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220-243,共24页
布伦纳-伊丹是荷兰—以色列著名的希伯来圣经女性主义学者.本文通过阅读她的著作,讨论其女性主义圣经诠释的方法及观点,特别关注她对希伯来圣经中性别差异和妇女故事的呈现,以及对女性性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之关联性的分析.布伦纳探讨了... 布伦纳-伊丹是荷兰—以色列著名的希伯来圣经女性主义学者.本文通过阅读她的著作,讨论其女性主义圣经诠释的方法及观点,特别关注她对希伯来圣经中性别差异和妇女故事的呈现,以及对女性性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之关联性的分析.布伦纳探讨了希伯来圣经中妇女和女性性态被父权制文化和社会性别化的过程,并将女性性态界定为“他者”、危险与混乱的一种象征.她还指出,作者和读者对文本进行性别化,作者和读者又被文本予以性别化.结语部分从20世纪女性主义的语境出发,对布伦纳-伊丹的圣经学术进行了总括性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伦纳-伊丹 性别 性态 女性主义 圣经诠释
下载PDF
明清圣经耶稣受难故事图像传译
14
作者 应焕强 《基督宗教研究》 2021年第1期395-410,共16页
明清以来,基督宗教传教士借由圣经故事版画在华传经布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圣经故事版画及其蕴含教义的宣介在传教士群体和明清中国各阶层社会中极具争议。本文透过耶稣受难故事版画及有关档案、笔记、报章、榜文和揭帖等,论述基督... 明清以来,基督宗教传教士借由圣经故事版画在华传经布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圣经故事版画及其蕴含教义的宣介在传教士群体和明清中国各阶层社会中极具争议。本文透过耶稣受难故事版画及有关档案、笔记、报章、榜文和揭帖等,论述基督宗教视觉艺术与明清社会之间的角力,希冀对深入理解圣经艺术在中国的政治与社会文化际遇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圣经故事版画 耶稣受难 图像传译
原文传递
解经之道:中西文化中的“圣言乌托邦”——以教父时代解经学和汉唐诗经学为例
15
作者 魏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6,31,共6页
本文以西方教父时代解经学和中国汉唐诗经学对《圣经》和《诗经》的阐释为例,借助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理论,发现两种文化传统对于各自典籍的解经之道中同而不同的"圣言乌托邦"倾向。本文首先讨论经书的来源... 本文以西方教父时代解经学和中国汉唐诗经学对《圣经》和《诗经》的阐释为例,借助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理论,发现两种文化传统对于各自典籍的解经之道中同而不同的"圣言乌托邦"倾向。本文首先讨论经书的来源及作者问题。两部典籍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成书过程,在各自文化传统中均被归在某位抽象而权威的作者名下。再者考察中西的读经之法,发现其中对"圣言"之存在的共同预设。最后进入对解经之道的阐释,比较教父的寓意解经法和儒生对"微言大义"的执著,观察其中的主观思想动因。结论认为,这种以"圣言乌托邦"为核心的反思精神既是中西文化共同具有的人类文明的可贵之处,也是实现东西文化双向互动的有利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言乌托邦 解经之道 《圣经》解经学 汉唐诗经学
下载PDF
20世纪坦桑尼亚圣经解读与政治互动
16
作者 刘宇 《中国非洲学刊》 2021年第1期96-109,158-159,共16页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伴随着西方殖民活动传播到坦桑尼亚。基督教在坦桑尼亚人民的生活、文化、政治建构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圣经与殖民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殖民者和反抗者都从圣经中寻找契合需求的章节,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伴随着西方殖民活动传播到坦桑尼亚。基督教在坦桑尼亚人民的生活、文化、政治建构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圣经与殖民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殖民者和反抗者都从圣经中寻找契合需求的章节,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殖民者意在借助圣经维护殖民统治,反抗者则是"利用主人的工具拆毁主人的房子",借助圣经推翻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与尊严。20世纪坦桑尼亚圣经解读经历了三个阶段——阅读阐释(Soma)、精神体认(Roho)和乌贾马(Ujamaa)解读。通过对坦桑尼亚圣经解读史的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坦桑尼亚圣经解读的阶段性发展及其与政治互动不仅满足了国内各部族人民现实中和心理上的需要,发挥了很大的感召团结作用,也为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增进民族一体化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桑尼亚 圣经解读 殖民主义 乌贾马运动
原文传递
开普兰的圣经阐释与犹太教神学
17
作者 胡浩 《圣经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10-138,共29页
开普兰是20世纪美国犹太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一生参与了美国犹太教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运动,并最终从这些运动中分离出来,创建了犹太教重建派.他认为圣经体现着犹太文明的基本特征,包含犹太人不断发展的伦理、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经验.... 开普兰是20世纪美国犹太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一生参与了美国犹太教正统派、保守派和改革派运动,并最终从这些运动中分离出来,创建了犹太教重建派.他认为圣经体现着犹太文明的基本特征,包含犹太人不断发展的伦理、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经验.从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神学出发,开普兰对圣经进行了去神秘化的阐释,并在圣经文本的原始意义与现代生活、现代文明之间建立起关联性,在现代话语体系下发掘出圣经文本、事件和人物的隐含意义,阐释了圣经在确立犹太生活准则、促进社会公正、克服社会邪恶、实现人类拯救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开普兰缺乏对圣经文本进行精细、实证的分析,也没有发展出系统的圣经批评理论,但其对圣经的阐释代表着一种美国式的自由主义风格和实用主义传统,对犹太教和犹太人适应美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普兰 圣经阐释 犹太教 文明 自然主义神学 功能主义神学
下载PDF
“希伯来圣经哲学”与圣经诠释
18
作者 曹坚 《圣经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35,共35页
本文尝试围绕近年“希伯来圣经哲学”概念在学术界引发的争议,阐述这一争议性概念的缘起、内容、圣经诠释法,及其牵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本文认为:首先,该概念反映了一位以色列学者对西方基督教世界中的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现状的不满... 本文尝试围绕近年“希伯来圣经哲学”概念在学术界引发的争议,阐述这一争议性概念的缘起、内容、圣经诠释法,及其牵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本文认为:首先,该概念反映了一位以色列学者对西方基督教世界中的犹太教和犹太民族现状的不满和担忧,也反映了他的愿望,即重新通过希伯来圣经的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建构真正犹太人的信念、犹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犹太文化在西方世界中应有的中心地位;其次,由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该概念下的圣经诠释不仅有别于犹太教传统,更有别于基督教传统.本文基于对《创世记》到《列王纪》的圣经文本划分及其诠释,以“牧人伦理”“自然法”和“献祭”等议题为例,窥探这一概念下的哲学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伯来圣经 犹太人的哲学 圣经诠释
下载PDF
圣经阐释的“现实主义”传统
19
作者 汉斯.弗雷 陆扬 《圣经文学研究》 2007年第1期94-110,共17页
推举字面义解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18世纪以前西方圣经阐释的主流,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视字面义为历史事件的记载,二是设定圣经是一部统一的经典,三是把一切当代的和读者的经验也包括其中。以后伴随着叙述描述和"真实&q... 推举字面义解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18世纪以前西方圣经阐释的主流,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视字面义为历史事件的记载,二是设定圣经是一部统一的经典,三是把一切当代的和读者的经验也包括其中。以后伴随着叙述描述和"真实"世界的渐行渐远,字面义解经和与它同根而生的比喻义解经相继遭遇危机。但是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延续了下来,圣经和但丁的《神曲》、19世纪小说一样,是这个传统的三个光点之一。就这个传统强调主体和社会背景紧密联系,人物和外部环境彼此相依而言,即便是圣经中的奇迹叙述,只要它们实际上没有去象征被描述行为之外的什么东西,也可被视为具有现实主义的性质。遗憾的是,圣经叙事的现实主义或者说历史的性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反而每每被人误解现实主义叙事就是历史的叙述,而两者其实是大相径庭之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阐释 现实主义 字面义 比喻义
下载PDF
从“迦南的诅咒”看现代圣经诠释方法
20
作者 李炽昌 《圣经文学研究》 2007年第1期111-133,共23页
现代学界关于圣经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本文尝试以处境(context)一词将多彩多姿和不同层次的释经方法联系起来,并以一段经文《创世记》9:20-27作为范本,审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何应用在同一文本上。本文分析《创世记》9:20-27时会引用文学... 现代学界关于圣经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本文尝试以处境(context)一词将多彩多姿和不同层次的释经方法联系起来,并以一段经文《创世记》9:20-27作为范本,审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何应用在同一文本上。本文分析《创世记》9:20-27时会引用文学语境(literary context)研究,历史背景(historical context)研究,读者生活处境(lifecontext or social location)研究,以及对关联文本之关注,期望由多个侧面达到对经文的深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研究方法 处境释经 《创世记》研究 文学语境研究 文本关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