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Ⅰ和Ⅱ期肺癌纵隔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毛友生 张德超 +5 位作者 张宏图 孙耘田 赵晓航 刘秀英 魏国联 刘芳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0-163,共4页
目的 研究早期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内癌细胞微小转移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2例临床分期为Ⅰ期或Ⅱ期且未经任何术前治疗的肺癌患者的 181枚纵隔淋巴结 ,每枚淋巴结于两个不同层面切取冰冻切片 ,用抗上皮细胞抗原的Be... 目的 研究早期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内癌细胞微小转移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 32例临床分期为Ⅰ期或Ⅱ期且未经任何术前治疗的肺癌患者的 181枚纵隔淋巴结 ,每枚淋巴结于两个不同层面切取冰冻切片 ,用抗上皮细胞抗原的Ber Ep4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同时行HE染色进行对照 ,观察早期肺癌纵隔淋巴结内微小转移的情况。结果  15例患者 (46 .9% )的2 1枚 (11.6 % )常规病理石蜡切片HE染色阴性的纵隔淋巴结 ,经Ber Ep4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微小癌细胞转移灶 ,其中 6例患者冰冻切片HE染色也发现有微小转移灶。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确定为N0、N1、N2的患者分别为 19,6 ,7例 ,Ber Ep4免疫组化染色后微小转移灶阳性的患者分别为 7,2 ,6例 ,即7例Ⅰb期 (N0 )和 2例Ⅱb期 (N1)患者上升为Ⅲa期 (N2 )。 32例早期肺癌患者术前临床分期、术后常规病理分期和免疫组化分期中 ,N2患者分别占 0、18.8%和 4 6 .9%。结论 病期愈晚 ,纵隔淋巴结微小转移愈多见 ,Ber Ep4免疫组化染色较两平面HE染色更易于发现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灶。临床诊断为早期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常规病理分期存在分期偏早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纵隔淋巴结 微小转移灶 早期肺癌 免疫组化染色 HE染色 临床分期 期中 结论 发现
原文传递
CK7、CK20、Villin、MOC-31和Ber-Ep4对浆膜腔积液转移性腺癌的鉴别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唐福婷 章宜芬 +1 位作者 徐慧 丁洁 《江苏医药》 CAS 2022年第1期68-71,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7(CK7)、CK20、绒毛蛋白(Villin)、MOC-31和Ber-Ep4在浆膜腔积液中判断肿瘤性质及来源的价值。方法收集188例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其中,腺癌91例,非肿瘤性积液97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蜡块切片中的CK7、CK2...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7(CK7)、CK20、绒毛蛋白(Villin)、MOC-31和Ber-Ep4在浆膜腔积液中判断肿瘤性质及来源的价值。方法收集188例浆膜腔积液细胞蜡块;其中,腺癌91例,非肿瘤性积液97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蜡块切片中的CK7、CK20、Villin、MOC-31和Ber-Ep4的表达。结果 Villin、MOC-31和Ber-Ep4在腺癌与非肿瘤性浆膜腔积液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7、CK20、Villin、MOC-31和Ber-Ep4诊断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9.0%、28.6%、53.8%、98.9%和53.8%,特异度分别为4.3%、100%、95.7%、94.8%和100%。CK7+CK20+Villin以及CK7+CK20同时阳性表达均最常见于胃腺癌;CK7+Villin同时阳性表达最常见于胆管腺癌;CK20+Villin同时阳性表达最常见于结肠腺癌。结论 CK7、CK20、Villin、MOC-31和Ber-Ep4这组抗体不仅能有效鉴别浆膜腔积液中的腺癌,同时对判断肿瘤来源也具有较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浆膜腔积液 细胞角蛋白7 细胞角蛋白20 绒毛蛋白 MOC-31 ber-ep4
原文传递
沙利度胺对胃癌外周血微转移的影响
3
作者 庄建芬 袁捷 《胃肠病学》 2012年第7期422-425,共4页
背景:沙利度胺具有明显抗血管生成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较高的胃癌组织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能促使胃癌外周血微转移发生以及在远处形成转移灶。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胃癌外周血微转移发生和转归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 背景:沙利度胺具有明显抗血管生成作用。前期研究发现较高的胃癌组织和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能促使胃癌外周血微转移发生以及在远处形成转移灶。目的:探讨沙利度胺对胃癌外周血微转移发生和转归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4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初治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前一周准备时间内,试验组口服沙利度胺50 mg tid,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分别于试验前后抽取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免疫磁珠分选技术(抗CD45抗体阴性分选和Ber-EP4阳性分选)结合形态学观察检测外周血微转移,ELISA方法检测血浆VEGF水平。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胃癌病理学特征以及试验前外周血微转移率和血浆VEGF水平无明显差异。试验后,对照组外周血微转移率和血浆VEGF水平较试验前显著增高[90.0%对50.0%,P<0.05;(14.89±3.36)pg/mL对(8.28±1.63)pg/mL,P<0.05],试验组则较试验前显著降低[10.0%对45.0%,P<0.05;(4.13±1.08)pg/mL对(8.11±1.69)pg/mL,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后(P<0.05)。外周血微转移率与血浆VEGF水平呈正相关(r=0.602,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降低血浆VEGF水平延缓甚至逆转胃癌外周血微转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外周血 微转移 免疫磁珠 berep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沙利度胺
下载PDF
Ber-EP4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表达及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4
作者 王寒 次仁曲珍 +2 位作者 廖瑞倩 罗含欢 霍真 《西藏医药》 2022年第2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Ber-EP4免疫组化染色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近3年来病理确诊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并收集同时期病理确诊的其他皮肤病变35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 目的探讨Ber-EP4免疫组化染色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近3年来病理确诊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并收集同时期病理确诊的其他皮肤病变35例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Ber-EP4染色,并观察组织病理表现及免疫组化表达结果。结果研究组均可见肿瘤细胞与表皮基底部相连,均成团、巢或条索排列,细胞大小较一致、核质比增高,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方面:研究组18例(90.0%)Ber-EP4呈阳性表达,其中2例为复发病例;对照组中7例(20%)Ber-EP4呈阳性表达,其中鳞癌和脂溢性角化病全部阴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er-EP4对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助于基底细胞癌与皮肤鳞癌、脂溢性角化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r-ep4 基底细胞癌 鳞癌 脂溢性角化病 附属器肿瘤
下载PDF
Ber EP4与EMA染色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宏杰 郭在培 +4 位作者 刘卫平 王琳 周光平 李俸媛 杜晓萍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02-704,共3页
目的观察BerEP4和EMA染色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erEP4和EMA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和基底鳞状细胞癌皮损肿瘤成分及周围组... 目的观察BerEP4和EMA染色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erEP4和EMA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和基底鳞状细胞癌皮损肿瘤成分及周围组织、皮肤附属腺体中的表达。结果所有基底细胞上皮瘤和基底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呈BerEP4阳性,而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和寻常疣呈BerEP4阴性;多数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部分光线性角化病肿瘤细胞及病变区域呈EMA阳性,而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鳞状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和寻常疣呈EMA阴性。结论联合使用BerEP4和EMA能很好地协助诊断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及一些良性增生性皮肤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上皮 诊断 皮肤基底细胞 EMA ep 脂溢性角化病 结论 意义 光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