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3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00例眩晕患者的疾病谱 被引量:24
1
作者 樊春秋 陈瑾 +1 位作者 黄小钦 宋海庆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5-447,共3页
目的明确眩晕门诊中,引起眩晕症状的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方法以100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明确临床诊断,统计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结果 1000例患者中,43.7%诊断为精神因素诱发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占28.8%,不... 目的明确眩晕门诊中,引起眩晕症状的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方法以100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明确临床诊断,统计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结果 1000例患者中,43.7%诊断为精神因素诱发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占28.8%,不明原因的前庭周围性眩晕12.1%,良性位置性眩晕10.8%,其他原因占4.6%,其中包括美尼尔病、多系统萎缩,颈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晕厥和癫痫。结论在我们眩晕门诊患者中,精神因素诱发眩晕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再次是不明原因的周围性眩晕和良性位置性眩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精神因素 后循环缺血 良性位置性眩晕
下载PDF
手法复位联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邹达良 周映彤 +2 位作者 黎罗明 冯欣 李华文 《哈尔滨医药》 2016年第S1期534-535,536,共3页
目的:探究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各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收治的耳石症患者共774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药物组(N=385)与联合组(N=389),药物组单... 目的:探究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各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收治的耳石症患者共774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药物组(N=385)与联合组(N=389),药物组单纯接受耳石症药物治疗,包括倍他司汀、西比灵胶囊及银杏叶制剂等改善微循环药物。联合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Epley与Barbecue手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1个月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联合组治疗后1周、1个月随访发现有效率为93.2%与93.7%,明显高于药物组87.3%与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1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明显低于药物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1个月耳石症复发率为8.4%,明显低于药物组复发率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类型的耳石症采用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 手法复位 耳石症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下载PDF
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郭超 孟萌 赵性泉 《重庆医学》 CAS 2022年第22期3907-3909,共3页
目的观察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确诊并经复位治疗的单侧PC-BPPV管结石症患者207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个体化Eple... 目的观察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确诊并经复位治疗的单侧PC-BPPV管结石症患者207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个体化Epley手法和改良Epley手法进行复位,比较2组患者眩晕及眼震改良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和有效率98.2%,试验组治愈和有效率97.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和改良Epley手法复位对单侧PC-BPPV管结石症患者都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实际治疗过程中,对躯体活动受限患者可使用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 后骨半规管 单侧 改良Epley手法复位 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
下载PDF
耳石症手法复位后少阴寒化证辨治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于金振 乔九星 司国民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立足伤寒学术研究,提出依据《伤寒论》三阴三阳体系辨治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眩晕发作时伴有下肢浮肿、精神淡漠、呕吐稀薄痰涎、脉沉细等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表现者,可按少阴寒化证治疗,处方以真武汤为基础,酌加滋阴药、风药。通... 立足伤寒学术研究,提出依据《伤寒论》三阴三阳体系辨治耳石症手法复位后残余症状。眩晕发作时伴有下肢浮肿、精神淡漠、呕吐稀薄痰涎、脉沉细等脾肾阳虚、水气上泛表现者,可按少阴寒化证治疗,处方以真武汤为基础,酌加滋阴药、风药。通过解析一则应用真武汤加减治疗的验案,说明耳石症手法复位后少阴寒化证的辨治思路,为临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症 少阴寒化证 真武汤 滋阴药 风药 眩晕
下载PDF
抗焦虑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症状体征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汤恒勇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11期1525-1527,1553,共4页
目的探讨抗焦虑药物联合手法复位在良性位置性眩晕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及在患者症状体征及生存质量改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12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及知情同意情况,将患者进行标记,... 目的探讨抗焦虑药物联合手法复位在良性位置性眩晕疾病中的治疗效果及在患者症状体征及生存质量改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治疗的12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症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及知情同意情况,将患者进行标记,奇数号作为对照组,偶数号作为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给予抗焦虑药物盐酸文拉法辛联合手法复位综合治疗,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统计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眩晕症状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及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机体功能、生活情感和躯体活动度)变化。结果 (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54/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67%(4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及SAS、HA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3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周期结束后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3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焦虑药物联合手法复位方式应用于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疾病中,有效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眩晕症状,提高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是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抗焦虑药物 症状体征 生存质量
下载PDF
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月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7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平衡试验值、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BBS评分(51.28±2.88)分及计时平衡试验值(112.01±6.87)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01±1.12)分、(96.44±5.55)s,VSI评分(22.61±1.7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1±2.4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得以有效改善,平衡感得以显著提高,且复发率显著降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 甲磺酸倍他司汀 手法复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老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7
作者 方瑞乐 冷琦 +4 位作者 王琰 陈梅梅 崔宇 吴孝檩 鞠奕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年第8期790-795,共6页
目的:分析老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眩晕诊疗中心的老年BPPV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轻老年组(60~74岁)和老老年组(≥75岁)。收集相关数据库... 目的:分析老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天坛医院眩晕诊疗中心的老年BPPV患者,根据年龄分为年轻老年组(60~74岁)和老老年组(≥75岁)。收集相关数据库中BPPV诊断明确、结构性问诊信息完整的BPPV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次出现头晕/眩晕症状至确诊时间、头晕/眩晕性质、伴随症状、头晕/眩晕诱因和既往史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纳入老年BPPV患者3019例,其中老老年组415例,年龄(79.54±3.62)岁,年轻老年组2604例,年龄(65.59±3.88)岁。老老年组患者主诉眩晕和诱因为头位或体位变化者的比例均低于年轻老年组(P值分别为0.001和0.003)。而老老年组患者头晕/眩晕的性质为其他(无法判断头晕/眩晕的性质,或无眩晕、平衡障碍或不稳等典型症状)者的比例高于年轻老年组(P=0.002)。老老年组患者头位或体位变化时可诱发眩晕患者的比例亦低于年轻老年组(P=0.001)。与年轻老年组比较,老老年组患者有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比例较低(均P<0.05),双侧听力下降者的比例较高(P=0.003)。纳入的患者中共1137例可明确首次出现头晕/眩晕症状至确诊时间,其中年轻老年组1004例,老老年组133例,老老年组患者首次出现头晕/眩晕症状至确诊时间>7 d者的比例高于年轻老年组(P<0.05)。结论:相较于年轻老年患者,老老年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更为不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 老年人 症状 诊断
原文传递
眩晕宁联合罗红霉素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春祥 张雄华 邓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第22期3-4,共2页
目的观察眩晕宁联合罗红霉素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眩晕宁及罗红霉素,对照组30例口服安慰剂,疗程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显著... 目的观察眩晕宁联合罗红霉素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口服眩晕宁及罗红霉素,对照组30例口服安慰剂,疗程为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眩晕宁联合罗红霉素对良性位置性眩晕具有显著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条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 眩晕宁 罗红霉素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4期113-115,共3页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患者共67例,按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1例)和研究组(n=3...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用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患者共67例,按不同用药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1例)和研究组(n=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5.16%(14/31),显著低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8,P<0.05)。2组患者治疗前阻力指数、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位置性眩晕 后循环缺血 甲磺酸倍他司汀 银杏叶滴丸
下载PDF
前庭性偏头痛和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岳凤霞 《大医生》 2019年第1期36-37,共2页
前庭性偏头痛为目前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稳感或者为发作性眩晕,而且良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一样,属于眩晕性疾病。两种疾病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这两类疾病不仅不易于区分... 前庭性偏头痛为目前逐渐被人们所认知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稳感或者为发作性眩晕,而且良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一样,属于眩晕性疾病。两种疾病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这两类疾病不仅不易于区分,而且在临床上发现可同时存在于同一患者,给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诊断以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本次分别就前庭性偏头痛和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发作机制、药物治疗与预防措施以及两种疾病的区分几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临床医师对这两类疾病进行治疗提供参考,以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病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良性位置性眩晕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徐静 徐梦怡 周俊山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0期2525-2528,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67例)和治疗组(67例)。对照组患者饭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1 g/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药物起效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09%、95.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43%,明显高于治疗组的4.4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眩晕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 眩晕症状评分 药物起效时间 症状改善时间
原文传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率及发病机制新进展 被引量:81
12
作者 时美娟 孟晴 +1 位作者 吕哲 路虹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1-525,共5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作为周围性眩晕发病率最高的病种已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熟悉,本文将BPPV的发病率及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发病率 发病机制 新进展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 被引量:48
13
作者 章燕幸 吴承龙 +1 位作者 肖桂荣 钟芳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3年第12期1840-1841,1862,共3页
目的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10... 目的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7例,平均(52.0±10.2)岁,61(54%)例有复位后残余头晕。残余头晕有2类:持续的头昏目眩和发生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的短暂头晕不稳感。头晕持续(9.2±10.5)d,3个月随访期内多数患者残余头晕在20d内消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02~1.095)]和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OR=1.200,95%CI(1.025~1.405)]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受累侧、病变半规管、眩晕持续时间、治疗前眩晕发作次数、复位次数、BPPV的病因以及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人口特征和临床参数与结局无明显相关。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高。未经特殊治疗3个月内都能自行缓解。早期成功复位能降低残余头晕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物理医学 半规管 复位 残余头晕
原文传递
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管石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 被引量:46
14
作者 谢涛 黄流清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纳入BPPV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出现残余头晕58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联合治疗组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利多...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纳入BPPV患者管石复位治疗成功后出现残余头晕58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联合治疗组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利多卡因100 mg静脉滴注qd,同时倍他司汀12 mg po tid;对照组仅予倍他司汀12 mg po tid。治疗3周,采用眩晕障碍量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价症状变化;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结果对照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为(15.1±6.4) d,联合治疗组为(9.8±4.3) d,组间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均好转,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下降,焦虑、抑郁评分下降(P <0.05);治疗3周后,联合治疗组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倍他司汀联合利多卡因能缩短BPPV患者管石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并能减轻残余头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倍他司汀 利多卡因 头晕
原文传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的分析 被引量:44
15
作者 熊彬彬 赵晓明 +3 位作者 刘劲 林春梅 伍慧卿 梁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3-477,共5页
目的探讨短期内多次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39例在本院耳鼻喉门诊首诊,2周以内经反复(3次以上)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BPP... 目的探讨短期内多次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39例在本院耳鼻喉门诊首诊,2周以内经反复(3次以上)手法复位疗效不佳的BPPV患者其2周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随诊结果,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此类患者占同期全部BPPV患者的9.8%(39/396),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6岁~81岁,平均63.0±14.5岁,60岁以上的28例,占71.8%。单侧后半规管BPPV 5例,单侧后半规管嵴顶BPPV 7例,单侧水平半规管BPPV 7例,单侧水平嵴顶BPPV 10例,上半规管BPPV 3例,混合型BPPV 7例。其中特发性的25例,继发性的14例(头部外伤7例,梅尼埃病2例,前庭神经炎1例,突发性耳聋1例,中耳炎1例,偏头痛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超过2周3次以上的手法复位,后半规管及后半规管壶腹嵴受累者采用Epley+Semont法,水平半规管及水平壶腹嵴顶受累者多采用Barbecue+Gufoni或Casani+强迫健侧卧位法,上半规管受累者采用Yacovino法进行复位,39例中28例结合Brandt-daroff体位训练及其药物辅助治疗。2周后-1个月内眩晕和变位性眼震能够完全缓解的19例,1个月后能够完全缓解的26例,2个月后和3个月后能够完全缓解的分别为31例和34例,随诊1年手法复位完全无效的5例,完全缓解的34例中1年内复发的21例(占61.8%)。结论2周内经历多次手法复位疗效欠佳的BPPV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嵴顶结石、多管受累、头部外伤、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是可能是其复位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此类患者一次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多数需要联合多种复位方法,结合体位训练和药物辅助治疗;个别患者手法复位完全无效;复位有效者,部分容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疗效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学分析 被引量:43
16
作者 张娜 陈太生 +2 位作者 董红 林鹏 刘冉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07-311,共5页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病情况及可能的致病因素。方法:对124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分组及合并疾病分析,并于复位治疗前行冷热试验检查,比较具有合并疾病和无合并疾病的BPPV患者的半规管受累情况。结果:124例...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病情况及可能的致病因素。方法:对124例BPPV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分组及合并疾病分析,并于复位治疗前行冷热试验检查,比较具有合并疾病和无合并疾病的BPPV患者的半规管受累情况。结果:124例BPPV患者中,有合并疾病者97例(78.2%)、无合并疾病者27例(21.8%);其中92例(74.2%)存在半规管反应减退(UW)。比较有合并疾病和无合并疾病BPPV患者的正常和异常UW值、异常UW后半规管和外半规管累及情况、异常UW的单双侧别、异常UW与BPPV的侧别一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0、0.000、0.306、0.027,P>0.05)。结论:BPPV患者多数存在合并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和中老年人;椭圆囊耳石脱落与半规管功能异常可能具有病理上的同源性;冷热试验可以为BPPV致病因素的分析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冷热试验 病因
原文传递
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0
17
作者 李斐 陈瑛 +6 位作者 高博 严静宇 周晓闻 顾欢欢 杨化兰 庄建华 王国权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BPPV且复位成功的100例患者,将其中复位24h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38例随机分... 目的探讨早期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BPPV且复位成功的100例患者,将其中复位24h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38例随机分为前庭康复训练组及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未接受特殊处理,前庭康复训练组接受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随访4周,每周由神经科医师进行1次随访,行眩晕残障问卷(DHI)量表评估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4周的DHI评分较复位后24h评分均有好转(P均<0.05)。复位后24h及第1周随访时两组间DH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9、P=0.627),第2~4周随访时前庭康复训练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复位后早期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的残余症状,降低功能残障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留头晕 前庭康复 眩晕残障问卷
下载PDF
围绝经期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和血钙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34
18
作者 王淑芳 张莉 +3 位作者 李国慧 张雯雯 王亚平 耿斌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雌孕激素水平及血钙浓度变化。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诊治的70例围绝经期BPPV患者作为研... 目的观察围绝经期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雌孕激素水平及血钙浓度变化。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诊治的70例围绝经期BPPV患者作为研究组,30例来院体检的围绝经期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性激素6项即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孕酮、睾酮、泌乳素及血钙的浓度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研究组与对照组指标下降比例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性激素6项下降的人数比例中雌二醇(91%)、孕酮(67%)明显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8.13、10.28,P值均〈0.05)。研究组的雌二醇及孕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33.18±31.45)pmol/L比(64.92±31.52)pmol/L,(0.64±0.48)nmol/L比(1.02±0.60)nmol/L,t值分别为6.238、8.566,P值均〈0.05]。研究组黄体生成素、泌乳素、睾酮、卵泡刺激素和血钙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81±13.13)U/L比(27.21±10.19)U/L,(0.49±0.20)nmol/L比(0.49±0.15)nmol/L,(0.56±0.42)nmol/L比(0.73±0.62)nmol/L,(64.25±31.44)U/L比(60.38±29.97)U/L,(2.28±0.17)mmol/L比(2.32±0.21)mmol/L,t值分别为13.427、14.876、7.505、12.090、7.532,P值均〉0.05]。 结论围绝经期女性BPPV患者性激素6项中的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明显下降,可能是其发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围绝经期 雌激素类 孕激素类
原文传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4
19
作者 计莉 彭新 +2 位作者 孙勍 饶任东 单希征 《武警医学》 CAS 2016年第7期655-657,共3页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本院收集的3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8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例混合半规管(同侧水平半规管合...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患者复位成功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本院收集的37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8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例混合半规管(同侧水平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SRM-IV型BPPV诊疗系统进行复位,收集复位成功后出现残留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7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明确诊断及成功复位后,残留症状的发生率为48.1%(37/77),其中头晕者占27%(10/37),不稳者占16.2%(6/37),颈部不适者占21.7%(8/37),合并两种残留症状者占32.4%(12/37),合并三种残留症状者占2.7%(1/37)。残留症状的发生与复位次数有关,而与发病前存在诱发因素(如劳累及睡眠欠佳)、受累半规管、性别、年龄、病程无关。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仍有残留症状,主要为头晕、不稳及颈部不适。残留症状的发生与患者所需复位次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留症状 头晕 不稳 颈部不适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裸眼及视频眼震图下眼震特征及定位诊断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张波 孙敬武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目的探讨裸眼及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VNG)下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患者眼震及诊断结果的差异。方法108例BPPV患者分别进行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Roll),应用红外视频眼震电... 目的探讨裸眼及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h,VNG)下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患者眼震及诊断结果的差异。方法108例BPPV患者分别进行Dix-Hallpike和滚转试验(Roll),应用红外视频眼震电图仪观察眼震特点,进行定位诊断,并与裸眼下观察其眼震特征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诊断后半规管BPPV(PSC-BPPV)75例(69.44%,75/108),裸眼及VNG辅助下典型眼震检出率分别为66.67%(50/75)和93.33%(70/75);前半规管BPPV(ASC-BPPV)18例(16.67%,18/108),裸眼及VNG下典型眼震检出率分别为72.22%(13/18)和100%(18/18),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半规管BPPV(HSC-BPPV)9例(8.33%),裸眼及VNG辅助下分别正确诊断7例和9例;混合型BPPV6例(5.56%),裸眼及VNG辅助下分别正确诊断3例和6例。结论 VNG能够客观地记录BPPV患者的眼震情况,有助于提高眼震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视频眼震图 半规管 眼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