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History of the Portuguese Aviation— A Summary
1
作者 Fernando M. S. P. Neves Jorge M. M. Barata André R. R. Silva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6年第10期667-695,共29页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as a summary of a new area of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Portuguese Aeronautics and Aerospace and addresses issues such as: the forthcoming of the aircraft at Portugal, its military and civil...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as a summary of a new area of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Portuguese Aeronautics and Aerospace and addresses issues such as: the forthcoming of the aircraft at Portugal, its military and civilian use;the scope of early days concerning Portuguese intercontinental flights and their authors;the development of air navigation devices by Portuguese inventors in the 1920s and 30s;the Aeronautics industry and the need to develop expertise in Aeronautical/Aerospace Engineering in Portugal during the centuries XX and XX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miral Coutinho Precision Sextant Gago Coutinho Sacadura Cabral Sarmento beires AERONAUTICS Aerospace Engineering UBI IST AFA
下载PDF
The First Aerial Journey from Portugal to Macao
2
作者 Fernando M. S. P. Neves Jorge M. M. Barata André R. R. Silva 《Ope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2016年第10期728-750,共23页
On 1920, Brito Pais and Sarmento Beires tried an unsuccessful flight attempt from Amadora, Lisbon to Madeira Island onboard an airplane Breguet XIV A2, named “Cavaleiro Negro”. Despite the scarce means of navigation... On 1920, Brito Pais and Sarmento Beires tried an unsuccessful flight attempt from Amadora, Lisbon to Madeira Island onboard an airplane Breguet XIV A2, named “Cavaleiro Negro”. Despite the scarce means of navigation both navigators managed to reach Madeira, which failed to land due to dense fog. On their way back after 8 hours of flight time, they alight at the Atlantic Ocean for lack of fuel and were rescued at about 500 km from Lisbon. On 1922, Gago Coutinho and Sacadura Cabral conducted the First Aerial Cross of the South Atlantic, flying from Lisbon to Rio de Janeiro. The Portuguese Aeronautics rejoiced auspicious days that time, with its aviation pioneers trying consecutively to reach more distant places along intercontinental flights. On 1923, Gago Coutinho and Sacadura Cabral were contemplating to perform an Around the World Flight. However, Sacadura died in 1924, while piloting an airplane acquired for the circumnavigation voyage. Later on 1924 the pilots Brito Pais and Sarmento Beires idealized the conducting of an aerial flight from Lisbon to Macao as an aspiration for a future Portuguese Around the World Flight attempt: on 7 April 1924, those pilots departed from Vila Nova de Milfontes in a Breguet XIV Bn2 airplane, starting their Journey to Macao. During a flight stage on 7 May an engine failure forced them to crash the airplane at India;on 30 May, both pilots managed to continue the Voyage in a De Havilland DH9 aircraft before being forced to end their attempt in 20 June in flying over Macao. A typhoon hindered their efforts to land and the airplane was crash landed in Chinese Territory about 800 meters from the Hong Kong Border. On 25 June 1924, they were shuttled back to Macao by boat. Brito Pais, Sarmento Beires and Manuel Gouveia returned to Portugal, via North America, visiting several Portugueses nuclei at China, Japan,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They went to Portugal on 9 September, after having flown a total of 16,760 km in 117:41 h facing often extremely advers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mento beires Brito Pais Raid Lisboa-Macao 1924
下载PDF
An Open Invitation to Join the International Brugada Electrocardiographic Indices Registry
3
作者 Gary Tse Sharen Lee +14 位作者 Xuan Jiang Dong Chang Yunfei Gu Zhengrong Huang Xintao Li Qunshan Wang Shaoying Zeng Guoliang Li Dan Hu Jiandong Zhou Qingpeng Zhang Gan-Xin Yan Yunlong Xia Fang Zhou Liu Tong Liu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 2020年第1期217-221,共5页
Background:The Brugada Electrocardiographic Indices Registry is a comprehensive data registry composed of patients with Brugada patterns on the electrocardiogram(ECG).The aim is 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at(i)ECG indic... Background:The Brugada Electrocardiographic Indices Registry is a comprehensive data registry composed of patients with Brugada patterns on the electrocardiogram(ECG).The aim is to test the hypotheses that(i)ECG indices combining both depolarization and repolarization abnormalities can better predict spontaneous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than existing ECG markers in Brugada syndrome and(ii)that serial ECG measurements will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or risk stratifi cation,especially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Methods:Patients with both Brugada pattern ECGs and Brugada syndrome are eligible for inclusion in this registry.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ECG variables refl ecting depolarization and repolarization will be determined.The primary outcome is spontane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 brillation or sudden cardiac death.Secondary outcomes are inducibl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 brillation and syncope.Results:As of November 15,2019,39 investigators from 32 cities in 18 countries had joined this registry.As of December 15,2019,1383 cases had been enrolled.Conclusions:The Brugada Electrocardiographic Indices Registry will evaluate the disease life course,risk factors,and prognosis in a large series of Brugada patients.It will therefore provide insights for improving risk stratif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DDEN cardiac death BRUGADA syndrome risk stratification ELECTROCARDIOGRAM indices beir CONSORTIUM
下载PDF
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4
4
作者 侯艳平 朱德丰 +1 位作者 任延广 庄新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0-307,共8页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海拉尔盆地重要的油气探区之一。贝尔凹陷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形成了三期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自下而上分别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中部裂后热沉降盆地和上部构造反...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南部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海拉尔盆地重要的油气探区之一。贝尔凹陷经历了三期构造演化,形成了三期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自下而上分别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中部裂后热沉降盆地和上部构造反转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贝尔凹陷纵向上主要发育了两套断裂系统,分别是发育于下部断陷盆地的下部断裂系统和发育于中部热沉降盆地的上部走滑断裂系统,上部构造反转盆地内断裂不发育。复杂的构造样式对凹陷内沉积体系的配置也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从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和构造特征研究出发,分析了沉积作用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初步探讨了贝尔凹陷构造对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凹陷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沉积响应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苏德尔特变质岩潜山油藏特征 被引量:35
5
作者 张吉光 王金奎 +1 位作者 秦龙卜 王显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5,30,共6页
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中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规模大,产量高。变质岩储层在纵向上可分为:风化破碎带,裂缝、溶孔、溶洞发育带和致密带。前两个带储层均具有裂缝和孔洞储油的特点,它们是在长期剧烈的断裂构造活动、风化、淋滤、湖水侵蚀等作用... 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中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规模大,产量高。变质岩储层在纵向上可分为:风化破碎带,裂缝、溶孔、溶洞发育带和致密带。前两个带储层均具有裂缝和孔洞储油的特点,它们是在长期剧烈的断裂构造活动、风化、淋滤、湖水侵蚀等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潜山油藏可分为侵蚀残丘块状潜山油藏、反向断块块状潜山油藏、顺向断块层状不规则潜山油藏3种类型,均具有储集物性优越、油质好、产能高的特点。尤其是在反向屋脊高部位,因裂缝、溶孔、溶洞发育而使其油气富集高产。另外,这些潜山的储集特点不受埋深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贝尔断陷 变质岩储层 储集特性 断块潜山 侵蚀残丘潜山 油藏类型
下载PDF
蒙古国东部塔木察格盆地南部白垩系地层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 被引量:16
6
作者 纪友亮 蒙启安 +2 位作者 曹瑞成 渠永红 张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9-736,共8页
盆地的古地形及构造坡折带的形态和类型决定其沉积充填的特征和储集层砂体的分布。根据对蒙古国东部塔木察格盆地南部地区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盆地边缘的古地貌结构特征分析,将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白垩纪发育的古构造坡折带划分为4... 盆地的古地形及构造坡折带的形态和类型决定其沉积充填的特征和储集层砂体的分布。根据对蒙古国东部塔木察格盆地南部地区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的盆地边缘的古地貌结构特征分析,将南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白垩纪发育的古构造坡折带划分为4种类型,分别控制着4种类型沉积相的形成和分布。断崖型坡折带控制近岸水下扇相及前方的远岸湖底扇相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型坡折带控制扇三角洲相和近岸水下扇相的形成和分布;缓坡型坡折带控制扇三角洲相的形成和分布。在基准面下降阶段,盆内坡折带控制着远岸湖底扇的形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 层序结构 坡折带 南贝尔凹陷 塔南凹陷
下载PDF
乌尔逊—贝尔凹陷岩性-地层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4
7
作者 吴海波 李军辉 刘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78-2187,共10页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区域,其剩余资源潜力较大。根据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有利勘探区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发育3套主力烃源岩、6种沉积体系,发育4类储层及多个高孔隙带,经历5...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区域,其剩余资源潜力较大。根据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有利勘探区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乌尔逊—贝尔凹陷发育3套主力烃源岩、6种沉积体系,发育4类储层及多个高孔隙带,经历5期构造运动,形成6次沉积间断,在垂向上形成3套生储盖组合,为岩性-地层油藏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地质条件。按照圈闭成因及其几何形态,将其发育的岩性-地层油藏划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油藏。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及不同级次湖泛面上下分布,平面上围绕生油洼槽分布,不同的构造带上岩性-地层油藏类型特征不同。经钻探新发现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岩性-地层油藏,勘探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沉积体系 岩性-地层油藏 形成条件 分布规律
下载PDF
贝尔油田希11-72井区注空气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艳秋 孙建松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6,17-18,共5页
油藏水驱油效率低,为驱难动用储量。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该井区注空气开发的可行性。结果得出注空气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当注入15个PV时,空气驱油效率为57.14%,而水驱只有34.95%。通过细长管空气驱低温氧化实验和燃烧管空气驱高温氧化实验... 油藏水驱油效率低,为驱难动用储量。通过室内实验,研究该井区注空气开发的可行性。结果得出注空气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当注入15个PV时,空气驱油效率为57.14%,而水驱只有34.95%。通过细长管空气驱低温氧化实验和燃烧管空气驱高温氧化实验,发现驱替过程中氧气被大量消耗,发生了低温氧化,贝尔油田希11-72井区南二段油层可以采取注空气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油田 注气开发 提高采收率 氧化实验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9
9
作者 刘赫 李军辉 金镇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79-1093,共15页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其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成藏特征的研究表明,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的油藏类型,可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油藏。...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其岩性—地层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乌尔逊—贝尔凹陷成藏特征的研究表明,岩性—地层油藏是主要的油藏类型,可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油藏。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及不同级次湖泛面上下分布,平面上围绕生油洼槽分布,不同的构造带上,发育的岩性一地层油藏类型特征不同。研究认为,有效烃源岩、有利的沉积相带、次生孔隙发育带及断裂坡折与砂体的匹配关系是控制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因素,根据岩性—地层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经钻探新发现了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岩性一地层油藏,勘探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沉积体系 岩性-地层油藏 成藏特征 勘探方向
下载PDF
贝南凹陷古地形对层序结构及沉积充填的控制 被引量:9
10
作者 纪友亮 蒙启安 +1 位作者 曹瑞成 张革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41-1545,共5页
根据对贝南凹陷的盆地边缘的古地形、古地貌的结构特征的分析,将贝南凹陷白垩纪发育的古构造坡折带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控制5种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崖型坡折带控制着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陡坡型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 根据对贝南凹陷的盆地边缘的古地形、古地貌的结构特征的分析,将贝南凹陷白垩纪发育的古构造坡折带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控制5种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崖型坡折带控制着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陡坡型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及前方的远岸湖底扇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型坡折带控制着斜坡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缓坡型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在基准面下降阶段,盆内坡折控制着远岸湖底扇的形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形 基准面 地层层序 坡折带 贝南凹陷
下载PDF
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震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化爱 钟建华 隆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75-981,共7页
在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在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是发育各种类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微同沉积断裂、卷曲变形构造、液化砂岩脉、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这是首次在蒙古南贝尔凹陷... 在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和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在蒙古南贝尔凹陷白垩纪地层中识别出震积岩。震积岩的主要标志是发育各种类型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微同沉积断裂、卷曲变形构造、液化砂岩脉、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这是首次在蒙古南贝尔凹陷发现与地震作用有关的沉积特征。在塔21-9井中发现完整的震积岩垂向序列,序列自下而上分为下伏未震层、砂岩脉(砂火山)、震动卷曲变形层、内碎屑角砾岩层、阶梯状微断层和震裂缝层、震浊积岩层和上覆未震层。如此完整地震序列在同一口井岩芯中同时出现实属罕见,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古地震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作用 震积岩 变形构造 垂向序列
下载PDF
氡暴露的健康效应—BEIR Ⅵ(1998)简介 被引量:7
12
作者 叶常青 张守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2-295,共4页
1988年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BEIR)发表了一份题为《氡及其α辐射体暴露所致危险》的第4号报告[1]。氡与矿工肺癌之间的关联已使人们注意居室氡与公众中肺癌的关联。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要求... 1988年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BEIR)发表了一份题为《氡及其α辐射体暴露所致危险》的第4号报告[1]。氡与矿工肺癌之间的关联已使人们注意居室氡与公众中肺癌的关联。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要求由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组织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氡暴露 健康效应 beir 肺癌
原文传递
基于EPA/BEIR-VI模型的我国居室内氡致肺癌风险估计 被引量:4
13
作者 苗晓翔 苏垠平 +1 位作者 卓维海 孙全富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估计我国居室内氡导致的居民肺癌归因份额。方法利用较为权威且适用的EPA/BEIR-VI风险模型, 基于我国2015年肺癌死亡率、全死因死亡率以及有代表性的吸烟率和居室内氡平均浓度, 预测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致肺癌死亡风险。结果非吸... 目的估计我国居室内氡导致的居民肺癌归因份额。方法利用较为权威且适用的EPA/BEIR-VI风险模型, 基于我国2015年肺癌死亡率、全死因死亡率以及有代表性的吸烟率和居室内氡平均浓度, 预测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致肺癌死亡风险。结果非吸烟男性人群居室内氡致肺癌死亡超额相对危险(ERR)高于吸烟人群, 且达到年龄为50岁时, 不吸烟与吸烟的男性ERR值最高, 分别为0.511、0.230;假定开始暴露年龄为0岁, 相同氡浓度下, 不吸烟的男性与女性人群相对终生危险(LRR)要高于同性别吸烟人群, 且浓度越高其肺癌死亡LRR也越高。假定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为30 Bq/m3, 2015年由居室内氡所致肺癌死亡人数约为55 512人, 据此估算约有6.62%的肺癌死亡是由居室内氡暴露造成的。如果假设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为40 Bq/m3和70 Bq/m3, 则分别约有8.82%和15.38%的肺癌死亡可归因于居室内氡暴露。结论居室内氡是导致我国居民罹患肺癌的重要环境因素, 应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升高。为能进一步准确评估我国居室内氡致肺癌死亡风险, 还需要更为全面和详细的我国居室内氡浓度水平等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A/beir-VI模型 居室氡 氡暴露 肺癌 风险
原文传递
塔木查格盆地南贝尔凹陷构造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郝慧 漆家福 +1 位作者 周建勋 万百龙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31-35,共5页
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为一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受后期构造作用强烈影响,盆地结构及演化过程十分复杂,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较慢,严重阻碍了油气勘探进程。本文以南贝尔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在系统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对工区进行构... 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为一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受后期构造作用强烈影响,盆地结构及演化过程十分复杂,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较慢,严重阻碍了油气勘探进程。本文以南贝尔凹陷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在系统解释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对工区进行构造解析,查明凹陷结构特征,总结构造演化规律,分析构造形成机制,将南贝尔凹陷构造样式划分为铺展、收缩和走滑3类,进而识别出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分为初始裂陷期、强烈断陷期、挤压反转期、张扭沉降期、扭压反转期5个阶段,研究结果对加强南贝尔凹陷乃至整个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的地质认识、加快南贝尔凹陷的油气勘探进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贝尔 构造解析 结构特征 形成机制
原文传递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海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2年第2期8-11,21,共5页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目前发现了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基底潜山、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其次在大磨拐河组地层中也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平...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目前发现了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基底潜山、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其次在大磨拐河组地层中也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平面上,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烃次凹内及其周边的断裂带、潜山带内,以及生烃次凹附近的岩性砂体中。贝尔凹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生烃次凹、断裂构造带和不整合面及沉积相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含油气组合 油气藏类型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同生断裂传递带控砂研究--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占东 刘秋宏 +2 位作者 李丽 李阳 王殿举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7-544,共8页
运用断层生长指数联合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方法,判断同生断裂活动时期为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时期、伊敏组时期和青元岗组沉积时期,同时,根据断层伸展率和伸展速率的研究得出,同生断裂在南屯组沉积时期变形强度较大,为断层活动的主要关键时... 运用断层生长指数联合断层垂直活动速率方法,判断同生断裂活动时期为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时期、伊敏组时期和青元岗组沉积时期,同时,根据断层伸展率和伸展速率的研究得出,同生断裂在南屯组沉积时期变形强度较大,为断层活动的主要关键时期。同生断裂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新到老的过程,总体表现为纵向上断裂活动多期性,且由深到浅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小的特点,横向上不同位置走向具有分段明显,并利用断裂分段生长点确定了断裂传递带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南屯组主要发育2种控砂模式——同生断裂下降盘控砂和分段生长点控砂模式。同生断层控砂模式与地层沉积演化序列相一致,不同的沉积演化决定了断层控砂类型。南一段主要以断层下降盘和分段生长点控砂为主,南二段表现为断层分段生长点控砂,其中断层下降盘控砂发育有限,主要发育在南一段巴彦塔拉构造带处,断层分段生长点控砂在盆地发育较广泛,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南屯组 断裂传递带 同生断裂 扇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