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求意义能带来幸福吗? 被引量:44
1
作者 杨慊 程巍 +2 位作者 贺文洁 韩布新 杨昭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96-1503,共8页
幸福(Well-being)有快乐幸福(Hedonia)和心盛幸福(Eudaimonia)两种取向。心盛(Flourishing)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结构性的幸福评价指标,越来越受研究者关注。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与幸福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人的存在价... 幸福(Well-being)有快乐幸福(Hedonia)和心盛幸福(Eudaimonia)两种取向。心盛(Flourishing)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结构性的幸福评价指标,越来越受研究者关注。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与幸福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目标,具有动力作用,并体现于人的行动之中。生命意义包括意义拥有(Presence of Meaning)和意义追求(Search for Meaning)两个维度。意义拥有体现了意义与幸福的积极联系;而意义追求则反映了意义与幸福的消极联系,但这种消极联系具有短暂性和变化性。从心盛幸福(Eudaimonia)的视角来看,虽然负性经历和消极情绪会降低人当下的幸福感,但是人能在意义追求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目标并体会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内在而持久的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心盛 心盛幸福 生命意义 意义追求
下载PDF
旅游者幸福感:概念化及其量表开发 被引量:33
2
作者 妥艳媜 白长虹 王琳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6-178,共13页
旅游是国民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科学地测量旅游者幸福感却是研究的难题所在。已有的旅游者幸福感研究基本遵循“拿来主义”取向,直接采用其他领域的幸福感测量方式来捕捉旅游者的幸福感。由于缺乏针对旅游的情境化尝试,现有的旅... 旅游是国民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科学地测量旅游者幸福感却是研究的难题所在。已有的旅游者幸福感研究基本遵循“拿来主义”取向,直接采用其他领域的幸福感测量方式来捕捉旅游者的幸福感。由于缺乏针对旅游的情境化尝试,现有的旅游者幸福感测量未能真正反映其本质内涵,也导致出现诸多自相矛盾的结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站在主位研究视角(旅游者视角)提出了旅游者幸福感定义,并基于原型理论,在严格遵循量表开发流程的基础上通过质性研究(深度访谈与关键事件法)与实证研究,最终构建出旅游者幸福感的测量模型。本文认为,旅游者幸福感作为一个多维构念由六个维度构成,分别是积极情感、控制感、个人成长、成就体验、社会联结和沉浸体验。本文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测量旅游者幸福感的方式,为进一步探究该构念的前因后果提供了工具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感 旅游者幸福感 量表开发
下载PDF
《存在与时间》为什么重要?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汝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36,共10页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 《存在与时间》是西方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和影响,首先与它处理的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现实性有关。《存在与时间》的基本问题不是人,而是一般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时间》从表面上看是要纠正西方人在存在论问题上的根本错误,实际上却是以存在论问题为进路思考时代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把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变成事物的意义问题的同时,也把理论问题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当哲学的理论问题变成哲学的实践问题时,哲学也就成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是恢复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地位,开始了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事实的生命 存在的意义 实践哲学
原文传递
为人父母者更幸福?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华春 崔碧颖 张文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8-548,共11页
生育-幸福的关系是一个影响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重要话题。目前,它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涉及到人性需要、心理发展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对此,全世界大众中存在一些广泛的素人理论与信念,心理学家则基于不同理... 生育-幸福的关系是一个影响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重要话题。目前,它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涉及到人性需要、心理发展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对此,全世界大众中存在一些广泛的素人理论与信念,心理学家则基于不同理论阐述了生育的心理功能以及生育-幸福的关系。已有的实证研究仍以人口学调查为主,结论却不尽一致。复杂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者对幸福的不同界定与测量以及社会的变迁都可能导致生育-幸福关系的复杂性。未来研究者应在人性哲学的探讨、充分考虑群体异质性的深入调查、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以及相关问题上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方面作出更多工作,并为国家有关政策的改革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人父母 幸福 快乐 生活满意度 意义感
下载PDF
人及人的世界视域中的指称论:反思与建构 被引量:5
5
作者 怀宁宁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共4页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迄今,西方语言哲学界提出许多不同的意义理论,指称论就是其中之一。综观这一理论,人们总是在静态中考察语言表达式的指称关系,忽略语言使用者——人这一核心因素,导致柏拉图式的客观主义指称论出现...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迄今,西方语言哲学界提出许多不同的意义理论,指称论就是其中之一。综观这一理论,人们总是在静态中考察语言表达式的指称关系,忽略语言使用者——人这一核心因素,导致柏拉图式的客观主义指称论出现。本文将语言使用主体——人这一"万物的尺度"纳入指称论研究。只有人才能把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对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人的这一联系行为莫不在语境中实施。因此,本文力图在人的世界中反思、建构指称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世界 指称论 意义 语言表达式
原文传递
论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中的符号指谓问题 被引量:3
6
作者 徐长福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9-127,共9页
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 借助于符号的指和谓的关联以认识事物,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异质性指事物间不同类不可比的现象,它通过符号指谓显现出来,并成为符号意识不可回避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试图通过对符号指谓所涉及的所有非复合词语的分类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范畴篇》中,他把个别事物及其属种划入实体范畴,前者为第一实体,后者为第二实体,把其余词语分别划入数量、性质、关系等偶性范畴。一方面,实体能独立存在而偶性则只能存在于实体中,另一方面,第一实体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第二实体和偶性则既可作主词也可作谓词。然而,这种划分却忽视了指和谓的根本区别。表第一实体的非复合词语其实就是专名,它只指不谓,仅仅是特定个别事物的标识。所有其他词语都是普遍性词语,它们可指可谓,为同类所有个别事物提供共同的标识和范型——此即所谓意义。符号指谓最玄妙之处就在于这两种词语的结合——把谓词的意义归给无意义的专名。可见,亚里士多德把无意义的专名和有意义的普遍性词语混杂起来分类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范畴分为单纯指的无意义范畴和可以谓的有意义范畴,再对有意义范畴作进一步的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范畴 符号指谓 异质性 意义
下载PDF
从“是”到“真”: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性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路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6-52,共7页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要研究"是本身","是"就成为西方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笛卡儿的"我思故我是",贝克莱的"是乃是被感知",康德的"‘是'显然不是真正的谓词"...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要研究"是本身","是"就成为西方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笛卡儿的"我思故我是",贝克莱的"是乃是被感知",康德的"‘是'显然不是真正的谓词"等著名哲学论题不仅反映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而且说明西方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在语言哲学中,虽然也有奎因"是乃是变元的值"这样的著名论断,"是"却不再是哲学讨论的核心概念和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真"这个概念,随之形成的主要是意义理论,包括各种真之理论。从"是"到"真",是西方哲学主线上的一个重大变化。透视这种变化,不仅可以看到"是"与"真"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可以更好地揭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且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理论
原文传递
目标冲突能否有益幸福?意义寻求与体验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五俊 姜媛 方平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1-1398,共8页
目的:探究目标冲突对幸福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冲突目标量表、生命意义量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2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目标冲突对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存在两条性质不同的中介路径;(2)以意义寻求... 目的:探究目标冲突对幸福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冲突目标量表、生命意义量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62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目标冲突对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存在两条性质不同的中介路径;(2)以意义寻求和意义体验为链式中介的路径正向预测幸福感;(3)而以意义体验为中介的路径负向预测幸福感。结论:目标冲突是否有益于幸福,与其是否引发了意义寻求并由此提升意义体验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冲突 幸福感 意义寻求 意义体验 链式中介
下载PDF
Meaning in life and well-being of older stroke survivors in Chinese communities: Mediating effects of mastery and self-esteem 被引量:1
9
作者 Jingjin Shao Jiliang Shen +1 位作者 Qinghua Zhang Tian Lin 《Health》 2013年第4期743-748,共6页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mastery and self-esteem as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eaning in life and well-being among older Chinese stroke survivo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 The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mastery and self-esteem as a potential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eaning in life and well-being among older Chinese stroke survivo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214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stroke survivors (128 men and 86 women), ranging from 60 years to 88 years old. The meaning in life, mastery, self-estee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meaning in lif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stroke survivor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2) Mastery and self-esteem played partial mediating roles between existential vacuum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elf-esteem played full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uffer accept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Mastery played a ful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life contro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Mastery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death acceptanc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elf-esteem also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master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meaning in Life MASTERY SELF-ESTEEM WELL-being
下载PDF
Algebra or Grammar of the To Be(Das Sein,Τὸεἶναι)?Peano and Heidegger
10
作者 Giuseppe Boscarin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2年第12期681-689,共9页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how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meaning of the term“to be”was disputed over by two research programmes:the Platonic-Aristotelian one up to Heidegger and the Pythagorean-Parmenidean-Democ...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how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the meaning of the term“to be”was disputed over by two research programmes:the Platonic-Aristotelian one up to Heidegger and the Pythagorean-Parmenidean-Democritean one through Hobbes and Boole up to Peano.I call the first of“grammatical”type,the other of“linguistic algebraic”type.As in the grammatical classifications,in the former,formal or linguistic distinctions are mistaken for distinctions of logical type,or even of real or,as it is said,metaphysical type;hence its empty philosophical verbalism.In the latter,the term“to be”is taken in its merely linguistic meaning to build the science of reality,which should be known starting from rational principles,the“ideas”,as Democritus called them,through an adequate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ng not being and To be formal meaning and real meaning two traditions of thought or research
下载PDF
人在电脑网络社会中虚拟生存的意义性解读——消解虚拟生存异化状态的理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建家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0年第2期76-79,共4页
人在电脑网络社会中虚拟生存的外在矛盾已经被当代科技文明所扬弃并转化为人自身的内在矛盾。随着这种生存方式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展开,虚拟生存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自觉地推到了生活层面的同时也附着了生成种种异化状态的可能性。在消... 人在电脑网络社会中虚拟生存的外在矛盾已经被当代科技文明所扬弃并转化为人自身的内在矛盾。随着这种生存方式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展开,虚拟生存将人生存的内在矛盾自觉地推到了生活层面的同时也附着了生成种种异化状态的可能性。在消解虚拟生存的种种异化状态过程中,需要建构的是意义性生存的网络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生存 内在矛盾 社会生活关系 意义性
下载PDF
存在之思与价值之维——读杨国荣《道论》等论著有感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曙光 《哲学分析》 2011年第5期3-12,共10页
杨国荣致力于建构"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具体的形上学",多有创获。这里进一步提出两大问题:一是关于"具体的形上学"。具体的形上学必须通过对人的生命活动中各种"二重性"的充分开显,使之形成"张力"... 杨国荣致力于建构"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具体的形上学",多有创获。这里进一步提出两大问题:一是关于"具体的形上学"。具体的形上学必须通过对人的生命活动中各种"二重性"的充分开显,使之形成"张力",推动人类社会生活的合理分化与整合,并体现出世界自我创生的"自足性"和与其他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性";二是关于"存在的价值之维"。"存在"自身既蕴含价值维度即人类基于自然和生命的目的性与应然性;哲学的"本体论"或"形上学"恰恰表征着人得以安身立命的"终极实在"和"至上价值"。而"人的需要与对象属性的关系"并非价值判断的最高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价值 意义 具体的形上学
下载PDF
关系本体论与所与-所识二肢认知——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一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12,共8页
在存在论和认识论上,现代思想史有一个从实体主义物象论向关系主义事的世界观的根本性转换。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是将人们日常经验中的物象错误归基到以关系为第一性的事的世界观,当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 在存在论和认识论上,现代思想史有一个从实体主义物象论向关系主义事的世界观的根本性转换。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是将人们日常经验中的物象错误归基到以关系为第一性的事的世界观,当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科学进展也进一步确证了这种关系存在论。由此,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二元构架,就被"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能知的何人与能识的某人"之四肢构造的认知模式所取代。这种新的认识论观念恰恰离我们东方式的整合体知论更近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松涉 《存在与意义》 认识论 所与和所识 四肢哲学
原文传递
探照生命存在的通道——论萧红小说的“镜窗”意象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晓华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50-53,共4页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存隐喻 文化内涵 经验书写
下载PDF
从对“真”的追寻到对“意义”的追问——对“是”在西方哲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欧阳雪榕 臧要科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4-136,共3页
以海德格尔为界,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海德格尔以前,哲学主要追求“真”;在海德格尔之后,哲学主要追寻“意义”。在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哲人们是在对“是”的追问中,追求“真”和追寻... 以海德格尔为界,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海德格尔以前,哲学主要追求“真”;在海德格尔之后,哲学主要追寻“意义”。在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哲人们是在对“是”的追问中,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义 形而上学
下载PDF
让存在者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论“对话”在解释学思想中的本质意义
16
作者 苏振甲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58-66,共9页
对话是一种让存在者存在的重要方式。通过说话把此在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展示出来达到敞开状态,让对话者双方的世界相遇,在交谈之际推动世界的融合,从而共建一个新的世界。对话作为哲学解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再主张形而上学的同一性... 对话是一种让存在者存在的重要方式。通过说话把此在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展示出来达到敞开状态,让对话者双方的世界相遇,在交谈之际推动世界的融合,从而共建一个新的世界。对话作为哲学解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再主张形而上学的同一性,也不再提倡中心话语。真正的对话因存在境遇而生,它就是它本身。对话提倡一种开放的视界,提倡一种没有理性强制的自由言谈,在对谈中,让存在者自行显示出来。同时,对话恢复了辩证法最初的希腊含义,为解蔽存在之真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突显出一种积极的让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者 在世界中存在 对话 解释学 本质意义
下载PDF
教师生命存在形态论纲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明东 扶斌 李玲 《当代教师教育》 2008年第4期17-20,共4页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与生命结下不解的情缘,教师的生命也比普通人具有更多的内涵。为揭示教师生命的存在形态,本文从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密度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自然生命、精神生命、智慧生命、价值生命的内涵及制约因素,并针对...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与生命结下不解的情缘,教师的生命也比普通人具有更多的内涵。为揭示教师生命的存在形态,本文从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密度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自然生命、精神生命、智慧生命、价值生命的内涵及制约因素,并针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提高分别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生命 存在形态 内涵 制约因素 策略
原文传递
基础本体论的组合学预设:存在作为整体具有总体意义
18
作者 伯特·霍普金斯 黄蕾 朱光亚 《晋阳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67-74,共8页
胡塞尔的范畴直觉作为对哲学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具有其局限性,而他的反思性方法和艾多斯方法被局限于在实体中能被发现的纯粹明见性之中,因此对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无能为力。为克服这种局限性,海德格尔将实体的存在作为最基础性的哲学主题... 胡塞尔的范畴直觉作为对哲学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具有其局限性,而他的反思性方法和艾多斯方法被局限于在实体中能被发现的纯粹明见性之中,因此对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无能为力。为克服这种局限性,海德格尔将实体的存在作为最基础性的哲学主题,并且将存在总体意义的问题看作哲学最基础的问题,对现象学进行了基础本体论和一般本体论之间的区分。在询问、追问和通过发问发现三个环节之上,海德格尔去质询"关于实体存在和如何存在",他对存在意义问题的探究陷入了一种质询和质问的循环结构。但恰恰是海德格尔诉诸于"形式化"的结构环节,建立了存在意义问题的结构以及发问者存在的存在论/本体论优先性。他虽然没有提出形式结构的"形式化"状态,却提出了仅仅对无限延迟而言,此在"生存结构"的自我展现与传统范畴的自我展现之间关系的解释。按照海德格尔的解释,此在最基本现象的结构整体是一个感官可认识的多样性,作为诠释的知性之发展在意义中达到了高峰。他对属于存在总体意义所处的实体的存在做了现象学解释学的基本预设,这种预设将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个结论:对于属于存在总体意义的实体存在而言,基础本体论的规划被"组合学"预设所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 存在 意义 整体 组合学的 基础本体论
下载PDF
论人类信仰的根源
19
作者 许丙泉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35-40,共6页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精神活动。信仰源于人的精神特性,是人不断思考世界、寻找自我的产物。信仰让人超越肉体的死亡,获得精神的永生。信仰引领人到崇高神圣的境界,使人生摆脱虚空与平凡,有了充实丰富的意义乃至至高无上的价值。在信仰...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精神活动。信仰源于人的精神特性,是人不断思考世界、寻找自我的产物。信仰让人超越肉体的死亡,获得精神的永生。信仰引领人到崇高神圣的境界,使人生摆脱虚空与平凡,有了充实丰富的意义乃至至高无上的价值。在信仰的基础上,人建构起世界的秩序,也使人生以及日常生活都有了秩序。有信仰的人不再孤独,世界息息相关,努力生活,去成就自我,完成人生使命,达到美好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信仰 意义
下载PDF
生活意义的追寻
20
作者 柴秀波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3-4,共2页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命 ,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忙碌奔波 ,似乎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然而 ,当我们静下心来问自己“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时 ,往往会感到十分的迷惘和困惑 ,我们需要意义 ,我们时刻也离不开意义 ,我们生活的本性就是要追求意义。
关键词 生活意义 人生观 哲学 生活态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