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的发现 被引量:43
1
作者 吴国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65,共9页
洛伊德提出"自然的发现"作为科学诞生的标志,但只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实证主义的阐释。实际上,"自然"一词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本性"向"自然界"的转义过程。希腊人的"自然的发现"包含两... 洛伊德提出"自然的发现"作为科学诞生的标志,但只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实证主义的阐释。实际上,"自然"一词在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本性"向"自然界"的转义过程。希腊人的"自然的发现"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指通过追究本质、根据的方式来把握存在者之存在,二是指通过与制作物的对比开辟出一个被称为"自然物"的存在者领域。"自然"作为希腊人最原始的存在领悟,经历了一再地跌落。本来属于内在性领域的自然,最终反而成了外在性本身。中国古代未作出这种"自然的发现",因而未成为科学的故乡,这不是错失,而是存在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自然哲学
原文传递
不当交际工具使用的语言——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之二) 被引量:40
2
作者 钱冠连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共5页
本文第一部分对作为定义的语言工具论(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进行了反思:(1)以功能定义语言有缺陷;(2)西哲对工具论的质问,正是不能容忍工具论对'语言乃‘存在'之家'的抹煞;(3)就本质而言,是语言支配人;(4)语言作为工具去... 本文第一部分对作为定义的语言工具论(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进行了反思:(1)以功能定义语言有缺陷;(2)西哲对工具论的质问,正是不能容忍工具论对'语言乃‘存在'之家'的抹煞;(3)就本质而言,是语言支配人;(4)语言作为工具去认知对象时,不是很靠得住.第二个部分从四个方面梳理了不当工具使用的语言的面貌:(1)它使'存在'显现;(2)人栖息在语言所筑的家中,因而它是人的家园;(3)人类爱智慧的一种样态;(4)语言是生命现象本身.最后作者给出这个话题的意义:不认识语言的非工具性方式,我们就不能认识语言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性转向 非工具性方式 存在
下载PDF
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钱冠连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16,80,共9页
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可分为:(1)西方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的三个含义;(2)语言学帮助哲学家的三个方面;(3)西方哲学的具体语言课题(真值、意义、言语行为、指称、名称等)里的哲,解读。
关键词 哲学轨道 存在 哲学解读
原文传递
重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被引量:28
4
作者 徐长福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41,共12页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些研究心得。作者一直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人文社会领域,一流的理论为什么往往导出失败的实践? 在《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一书中,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相互僭越:用理论思维设计...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些研究心得。作者一直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人文社会领域,一流的理论为什么往往导出失败的实践? 在《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一书中,作者认为,其原因在于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相互僭越:用理论思维设计工程蓝图,用工程思维建构理论体系,致使工程蓝图不可实施,理论体系缺乏效力。近年来,作者将此问题放入西方哲学史中加以考量,初步辨识出了问题的缘起与线索,确认要害在于being和实践的关系。已有的解决being问题的路径有二:一是依逻辑求本质,二是靠显现开存在。应当还有一条路:通过整合异质性因素来成就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或许能由此得到全新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本质 存在
原文传递
语言主观性的哲学考察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瑾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2,共4页
语言的主观性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一般是从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探讨语言其体现。对于这些体现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集中在语言的结构和运用上,而从哲学角度进行的考察还不多见。本文正是基于哲学视角,从... 语言的主观性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者一般是从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三个方面探讨语言其体现。对于这些体现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集中在语言的结构和运用上,而从哲学角度进行的考察还不多见。本文正是基于哲学视角,从主观性与客观性、主观性与主体性两个方面初步探索这一主题。文章指出,主观性与客观性是一对相互关联的共存要素;语言不是工具意义上的主观性或主体性表现,它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人本真存在的家园,人和人的生活世界与语言探索具有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 客观性 主体性 存在
原文传递
身体:透视教育的视角 被引量:23
6
作者 闫旭蕾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共4页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个体的精神“本源”,是自我的“体现”,是教育组织活动的“纽结”。在教育场域中,通过身体的卷入、控制与培养,教育影响得以实现,并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生存状态,显示出控制人与控制身体、解放人与解放...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个体的精神“本源”,是自我的“体现”,是教育组织活动的“纽结”。在教育场域中,通过身体的卷入、控制与培养,教育影响得以实现,并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生存状态,显示出控制人与控制身体、解放人与解放身体、培养人与培养身体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存在 治身 修身
下载PDF
论巴迪欧的“事件哲学” 被引量:24
7
作者 高宣扬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141,共11页
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力量,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它们以"在场显现"的鲜明方式,促使哲学家及思想家们重新思考世界的真正面目及其实际性质,尤其启发哲学家们重新思考观察世界及透视人生的哲学方法及其创新的可能性。巴... 事件本身的突发性力量,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观点和方法,它们以"在场显现"的鲜明方式,促使哲学家及思想家们重新思考世界的真正面目及其实际性质,尤其启发哲学家们重新思考观察世界及透视人生的哲学方法及其创新的可能性。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及前沿性,它把现象学、后现代性、生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基本思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重新思考了人之生命的创造本质,也进一步解决了哲学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关系问题。哲学在其思想创造中所展现的生成性典范,恰正是"事件作为事件"的性质及其生动形象的在场表演过程。巴迪欧强调世界上每个事物和每个人的多样化、多质化和多元化的个体存在方式;它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是有差别的未分化的,因此,世界的存在表现为混乱不堪的无秩序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史 巴迪欧 “事件哲学” 真理 二元论 事件性 存在
下载PDF
数学的基础:存在——觉数能力——不确切数——数量体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欧阳耿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4-28,共5页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q...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觉数行为"、"实无穷-潜无穷"、"确切数"与"不确切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及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一个新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分析、研究、认识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数"及其"数量体系"的本质,认识与"不确切数"相关且有别于传统"形式分类法"的几种新数量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哲学 存在 觉数能力 觉数行为 不确切数 实无穷 潜无穷 数量体系
下载PDF
对话·人类存在·教育——对话教育研究之引论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向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4-117,共4页
“对话”是当今世界的流行术语之一,它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可以说人类存在就是进行对话。具体说来,人类存在的几个领域如思想、语言、艺术、道德等都与对话密切相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在的一种现象,教育也必然是对话的一... “对话”是当今世界的流行术语之一,它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可以说人类存在就是进行对话。具体说来,人类存在的几个领域如思想、语言、艺术、道德等都与对话密切相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在的一种现象,教育也必然是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对话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 人类存在 教育
下载PDF
语言的牢笼──西方哲学根本传统的一种阐明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3,共7页
西方哲学的全部历史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标准的三段式关系推理:因为思维 是存在之家(古代哲学),语言是思维之家(近代哲学),所以语言是存在之家(现代哲学 )。当今西方哲学的困惑是:什么是语言之家?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存在 思维 语言
下载PDF
语言学新增长点思考之二:语言与哲学的交织对我们的启发——古希腊哲学家论语言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寅 《中国外语》 CSSCI 2008年第1期27-32,45,共7页
本文梳理了古希腊哲学家如何从语言"tobe"的用法中得到启发建立起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思路,以及他们有关语言的论述。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西方的语言与哲学之间的交织关系,也可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产生的语言哲学有着久远... 本文梳理了古希腊哲学家如何从语言"tobe"的用法中得到启发建立起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思路,以及他们有关语言的论述。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西方的语言与哲学之间的交织关系,也可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产生的语言哲学有着久远的理论基础。他们的观点至今对语言学界仍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笔者主张将being(是、存在、有)译为"毕因",ontology(原译"本体论"、"存在论"、"是论"、"有论")译为"毕因论",以避免当前这两个术语翻译不统一所带来的麻烦。本文还论述了哲学界与语言学界关于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语言学 新增长点 being 毕因
原文传递
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钱冠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21-23,共3页
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可分为: (1) 西方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的三个含义; (2) 语言学帮助哲学家的三个方面; (3) 西方哲学的具体语言课题( 真值、意义、言语行为、指称、名称、命题、隐喻、语言性质) 里的哲学解读; (4... 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可分为: (1) 西方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的三个含义; (2) 语言学帮助哲学家的三个方面; (3) 西方哲学的具体语言课题( 真值、意义、言语行为、指称、名称、命题、隐喻、语言性质) 里的哲学解读; (4 ) 我国一些语言学家对西方哲学研究语言的动机困惑不解( 哲学家为什么要“改行”研究语言?) , 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解读不明(它们与哲学何以能暗通款曲?) , 症结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性质 哲学解读
下载PDF
政治与性爱:公众视角与私人情境——米兰·昆德拉小说题材的历史内涵与存在意味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凤亮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65-73,共9页
 政治与性爱是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基本题材,也是昆德拉作品屡遭误读和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对政治与性爱在昆德拉作品中折射出的历史内涵以及昆德拉这一题材选择的"存在"动机作出分析和阐释。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为:...  政治与性爱是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基本题材,也是昆德拉作品屡遭误读和争议的原因之一。本文试图对政治与性爱在昆德拉作品中折射出的历史内涵以及昆德拉这一题材选择的"存在"动机作出分析和阐释。论文各部分主要内容为:一、昆德拉为何选取政治与性爱题材作为进入历史之域、探索人性与存在的门径;二、政治、性爱题材表现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结合,成为昆德拉反映特定历史情境中人类生态与心态的可靠手段;三、昆德拉对政治与性爱的不同处理,植根于更深刻地揭示"存在"的艺术动机;四、昆德拉借助于描写政治异化环境中的性爱,以反映极权制度下生活的荒谬本质;五、通过分析拉伯雷、卡夫卡对昆德拉艺术观念的影响,探讨昆德拉题材选择的历史渊源与存在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小说 题材 政治 性爱 存在 人物形象 历史内涵
下载PDF
中国美学和文论上的“崇无”“尚有”与“待有”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建疆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6-135,共10页
中国美学和文论都曾被怀疑论和否定论笼罩。无论是古代美学和文论还是现代、当代的美学和文论都曾遭遇怀疑、否定以及整体否定的所谓"失语症"。这种崇无论曾经主导过中国的美学和文论。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怀疑论和否定论... 中国美学和文论都曾被怀疑论和否定论笼罩。无论是古代美学和文论还是现代、当代的美学和文论都曾遭遇怀疑、否定以及整体否定的所谓"失语症"。这种崇无论曾经主导过中国的美学和文论。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怀疑论和否定论受到了挑战,以《文心雕龙》体系论、中国古代美学著作体系论和当代文论巨大成就论为代表,集中表现在努力证明中国古代有独立的美学和文论体系,中国当代文论成就辉煌,从而形成了与崇无论对立的尚有论。这里的崇无论和尚有论都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和文论探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是思想与学科在理论表述上的错位所致。超越这种崇无论与尚有论之间的对立,不再拘泥于中国是否有美学和文论,而是问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还缺少什么,还期待有什么,这就是"待有"和"待有论"的问题。这个"待有"当前突出地表现为美学和文论上的主义的缺失以及次级核心理论范畴的创建问题上。"待有"问题的解决将对未来中国美学和文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中国文论 崇无论 尚有论 待有论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roded primary key strata on dynamic strata pressure of shallow coal seams in gully terrain 被引量:13
15
作者 Zhang Zhiqiang Xu Jialin +1 位作者 Zhu Weibing Shan Zhenj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第1期51-55,共5页
In Huojitu Coal Mine of Shendong mining area, the dynamic strata pressure (DSP) accidents occurred when the working faces passed the gully terrain. Focusing on this problem, we used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me... In Huojitu Coal Mine of Shendong mining area, the dynamic strata pressure (DSP) accidents occurred when the working faces passed the gully terrain. Focusing on this problem, we used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method to thoroughly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roded overlying primary key strata (PKS) in the gully terrain on DSP of shallow coal seams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 show that when mining activities took place in the uphill section of shallow coal seams in gully terrain and the PKS were eroded, the blocks could not form stable bond-beam structures since the horizontal force of PKS blocks in adjacent sloping surfaces were relatively small. The sliding instability of blocks caused rapid increase of the load on the sub-key strata (SKS) blocks, which resulted into coal slide and roof fall as well as sharp drop of active columns. This led to DSP phenomenon. When the PKS blocks were intact, there was no DSP phenomenon to enable blocks provide certain horizontal force to maintain stable bond-beam structur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the mining practices of working face 21306 crossing the gully terrain in the Huojitu Coal M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a (KS) being eroded Gully terrain Shallow coal seam Dynamic strata pressure
下载PDF
论教育中的此在师生及其价值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三福 马进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9,共8页
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 把师生作为此在,强调师生的此在性,这不是对师生的否弃,而是从存在论视角对师生生命存在的追问与反思。此在师生是在教育中以共在方式存在着的能在者,自在存在、共在存在与本真能在则是从存在论时间性上理解此在师生内涵的三个基本层面。存在着、共属一体与绽出地生存是此在师生的基本存在特征,此在师生在教育之中存在着并共同展开教育、看护着教育的存在,教育因之而实现自身的到场。在教育现实中,此在师生的价值不仅在于"存在着",还在于作为"能在"而存在着,这观照到对日常教育的超越与师生能在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此在师生 存在 存在论 能在
下载PDF
工程教育的“存在”之道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培根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72,共5页
本文指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改变工科专业教育中仅仅着眼于技术的现象,需要把工程技术之"道"真正融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从"存在"的视角审视工程技术,既是工程技术之道,也是工程教育之道。文中提出分别... 本文指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改变工科专业教育中仅仅着眼于技术的现象,需要把工程技术之"道"真正融入到专业教学活动中。从"存在"的视角审视工程技术,既是工程技术之道,也是工程教育之道。文中提出分别从存在的显处、存在的隐处以及"紧闭的存在深处"洞察和探究工程技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的出发点基于让工科专业教师容易接受且有可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 教育改革 存在 存在主义 存在感 创新
原文传递
未冠以存有论名称的存有论思想——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存有论思想辨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泽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3-58,共6页
在写作《心体与性体》的时候,牟宗三的存有论思想已经基本成形。由于他此时仍不承认知性有其存有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将有关的思想直接冠以存有论的名称。深入研究这部著作中的有关思想,是全面理解牟宗三存有论思想的入门捷径。
关键词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存有论
下载PDF
存在显现难题与海德格尔的审美主义转向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48,共8页
现象学的真谛在于,现象不是存在者的表象,而是存在的显现。但存在具有超越性,不在场,因此存在如何显现为现象就成为难题。海德格尔前期哲学试图通过此在的在世体验——畏来使存在意义显现,但由于其主体性和非超越性以及无对象性而不能... 现象学的真谛在于,现象不是存在者的表象,而是存在的显现。但存在具有超越性,不在场,因此存在如何显现为现象就成为难题。海德格尔前期哲学试图通过此在的在世体验——畏来使存在意义显现,但由于其主体性和非超越性以及无对象性而不能实现。要使存在显现为现象,只有通过审美。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使存在现身为审美意象,从而克服了现实生存的局限而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后期海德格尔哲学转向审美主义,通过诗意地安居(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以及诗性语言,来使存在显现为现象,并且领会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存在 海德格尔 审美主义
下载PDF
死亡与此在的澄明——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的诠释意旨 被引量:10
20
作者 甘祥满 《兰州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17-20,共4页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从... 海德格尔论死亡,不仅从存在论上揭示出死亡的独特内涵,即它对于此在的存在结构所具有的组建意义,而且也阐明了死亡在日常此在沉沦下的遮蔽状态,更进一步,则通过"良知"与"决心"诸环节来唤醒非本真此在的本己能在,从而使此在向死而在。揭示死亡本质的过程,也就是澄明此在的过程;澄明此在,其最终的目的是澄明存在本身。这就是早期海德格尔对死亡所做专题性阐释的意旨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此在 死亡 本真 向死而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