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以来京味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
作者 唐宏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7-102,共6页
本文对新时期以来的京味文学研究状况进行梳理,认为传统的京味文学研究已经基本完成,京味文学的审美形态及其内涵与构成要素已经基本清晰;目前和未来的京味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应该扩大视野,发展一种更为广泛的北京书写与城市研究的路向。
关键词 京味文学 新京味 北京文学 京味文学第三代 北京学
下载PDF
19~20世纪研究北京文学和戏剧的外文文献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晓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0-53,共4页
以北京语言和文化创作的文学和戏剧作品是表现北京历史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形式。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北京历史文化逐渐被介绍传播到国外,北京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城市。本文将介绍笔者所见的17种外国人介绍研究北京文学和戏剧的书籍,包括... 以北京语言和文化创作的文学和戏剧作品是表现北京历史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形式。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北京历史文化逐渐被介绍传播到国外,北京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城市。本文将介绍笔者所见的17种外国人介绍研究北京文学和戏剧的书籍,包括书籍的语言种类、版本情况、出版时间、作者简介、目录等基本资料。这17种书分别是搜集整理的歌谣类书籍3本,以北京为创作对象的诗歌集3本、小说5本,介绍或研究京剧或京剧人物的书籍6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文学 戏剧 外文文献
下载PDF
沈从文与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文坛——以《阿丽思中国游记》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斌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61,共7页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等人的文学观念。通过这次创作,沈从文还对自己托身于"现代评论派"的阵营却又标新立异的尴尬身份进行了反思。《阿丽思中国游记》体现了初进文坛的沈从文在新文学话语权力的影响下充满焦虑,企图突围的复杂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阿丽思中国游记》 北京文坛
下载PDF
90年代以来“京派”文学民族性研究述评
4
作者 郭雅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5-80,共6页
当今"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研究就具有了深刻的意义。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要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两种文明的比较三个方面着眼,对"京派"文学民族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 当今"全球化"浪潮正在席卷世界,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的研究就具有了深刻的意义。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要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两种文明的比较三个方面着眼,对"京派"文学民族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 京派文学 民族性
下载PDF
北京市文学奖励机制的现状分析与前景思考
5
作者 刘勇 杨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115,共5页
北京市文学奖的设立,对促进北京文学的发展、扩大其影响力以及提升北京的文化品格,都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老舍文学奖”、“新世纪《北京文学》奖”是北京三大文学奖,获奖作品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影响,但调研表明它们存... 北京市文学奖的设立,对促进北京文学的发展、扩大其影响力以及提升北京的文化品格,都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老舍文学奖”、“新世纪《北京文学》奖”是北京三大文学奖,获奖作品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影响,但调研表明它们存在公信力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及奖项设置雷同的欠缺,希望引起各方注意并改进,以真正发挥北京文学奖的多重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文学 文学奖励机制 北京文化
下载PDF
浅议馆藏期刊的出版脉络调查带给参考咨询工作的启示——以《北京文学》60年馆藏为例
6
作者 王喜民 吴京生 孙超美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年第3期4-6,共3页
深入了解馆藏期刊的出版脉络是每个参考咨询服务人员的业务基础。以馆藏期刊《北京文学》为例,对《北京文学》60年间的出版脉络变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为做好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参考咨询服务 北京文学 馆藏期刊
下载PDF
张承志:抵抗流俗与孤守信念
7
作者 徐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66-69,139,共5页
张承志以知识青年的身份登上文坛后 ,一直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探寻。从他对底层人民的学习、对个人生存价值的追求到他在哲合忍耶身上找到生命的指归 ,这种精神探寻的历程无一不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是精神的殉道者 ,而他借以... 张承志以知识青年的身份登上文坛后 ,一直在精神追求的层面上探寻。从他对底层人民的学习、对个人生存价值的追求到他在哲合忍耶身上找到生命的指归 ,这种精神探寻的历程无一不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是精神的殉道者 ,而他借以传达这种精神取向的笔触又是不断变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文学 女性关注 叙事视角 抵抗流俗 孤守信念 张承志
下载PDF
前建都期北京文学的地域特征
8
作者 张静文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62-66,共5页
不同时期的文学所呈现的成果形态不同 ,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征亦不同。北京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 ,其文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线索和规律。
关键词 北京文学 前建都期 地域特征 边荒色彩
下载PDF
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9
作者 陈定家 《武陵学刊》 2015年第5期67-75,共9页
中国当代文论研究,虽然总体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蓄势待发状态,但也间或出现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盘点当前文论与批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我们注意到,当代文论工作者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如此丰富多彩,几乎可以说已达到... 中国当代文论研究,虽然总体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蓄势待发状态,但也间或出现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盘点当前文论与批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我们注意到,当代文论工作者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如此丰富多彩,几乎可以说已达到了巨细无遗、无所不包的程度。但真正具有时段标志性的新问题并不多见,主要有: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相关讨论;重塑文学批评精神,加强文学队伍建设;各类文学评奖所引发的文学论争与反思;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动向与新问题。对这几个问题做简要梳理与评介,能从不同侧面展现当前文论研究的趣尚与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 文学批评 文学评奖
下载PDF
“远离政治”:一种针对“政治”的姿态──论30年代“京派”等作家群体的政治倾向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晓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88-95,共8页
中国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构成了特殊的文学氛围,由此形成了文学发展在总体上的政治化趋向。无论是文学群体还是作家个人,不管其主观上打出怎样的超脱政治的旗号,提出文学远离政治的主张,但在事实上这种旗号和主张都在某种意... 中国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构成了特殊的文学氛围,由此形成了文学发展在总体上的政治化趋向。无论是文学群体还是作家个人,不管其主观上打出怎样的超脱政治的旗号,提出文学远离政治的主张,但在事实上这种旗号和主张都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种政治的表态,即使是向来被人们称之为“远离政治”的“京派”等作家群体也未能成为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 现代 京派作家群体 政治倾向
下载PDF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2-118,共7页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京味” 老舍 文化底蕴
下载PDF
京派作家的文化观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勇 艾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8,共8页
京派作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团体,在实际创作中也存在很大差异,并且学术界对京派的研究长期存在着激烈争议。但他们拥有相似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主要体现在自然人性观、古典审美情结和中立包容、沉稳宽厚的文化姿态三方面。其中这种文... 京派作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团体,在实际创作中也存在很大差异,并且学术界对京派的研究长期存在着激烈争议。但他们拥有相似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主要体现在自然人性观、古典审美情结和中立包容、沉稳宽厚的文化姿态三方面。其中这种文化姿态的形成受到了学院文化和北平文化的双重滋养。正确把握和理解这种独特的文化观,为我们认识京派作家的整体性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依据;同时也对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京派作家本身的蕴含与风格,认识其历史定位及现实影响,具有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作家 京派文学 文化观
下载PDF
试析中国区域文学史的现状及意义——兼谈北京区域文学史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52,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地出版了大量的文学史著作。其中,地方性的文学史,包括区域和地域文学史,占有相当的比重。对于这类著作,目前学界在总体上评价不高,主要存在视角和观念缺乏新意,以及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长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地出版了大量的文学史著作。其中,地方性的文学史,包括区域和地域文学史,占有相当的比重。对于这类著作,目前学界在总体上评价不高,主要存在视角和观念缺乏新意,以及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长线课题,区域文学史毕竟是区域研究中的一个专门领域,也是"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学术增长点。因此,为了提高区域文学史的研究水平,有必要对区域文学史的现状加以考察,并充分认识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也试图为情况较为特殊的北京区域文学史、特别是当代部分提供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区域文学史 北京地域文学
下载PDF
张秀亚:从“大龙河畔”出发的京派传人
14
作者 刘秀珍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4-81,90,共9页
作为1940年代的京派文学“新秀”,张秀亚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传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传统,创作与批评成就斐然。京派传承对张秀亚在台湾地区的“美文”传统开拓及民族散文范式建构实践同样影响深远。张秀亚的文学经验及成... 作为1940年代的京派文学“新秀”,张秀亚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传承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传统,创作与批评成就斐然。京派传承对张秀亚在台湾地区的“美文”传统开拓及民族散文范式建构实践同样影响深远。张秀亚的文学经验及成就为以流派视角审视现代文学传统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两岸文学互动提供了典型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秀亚 京派文学 散文 左翼 《在大龙河畔》 抒情
下载PDF
老舍与“京味儿”文学的未来生长空间 被引量:5
15
作者 路文彬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1,共6页
我们今天一向津津乐道的"京味儿"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说其"片面",就是因为老舍所表征的那种"平民性"几乎全盘遮蔽了"京味儿"文化理应同时拥有的"贵族性"。此外,随着全球化... 我们今天一向津津乐道的"京味儿"文化,在相当程度上是片面的。说其"片面",就是因为老舍所表征的那种"平民性"几乎全盘遮蔽了"京味儿"文化理应同时拥有的"贵族性"。此外,随着全球化时代趋同力量的渗透,"京味儿"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现实在场必将濒临终结的命运,所有那些试图突破"京味儿"的时限而将其永恒化的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变味儿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京味儿” “平民说”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建构与颠覆:老舍与王朔创作中的“京味”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田文兵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1,共6页
因创作题材和语言与北京地域文化有着共同的联系,老舍和王朔都进入了"京味"文学的谱系。但与老舍所建构的"京味"叙事比较,王朔的叙事题材和语言风格存在着明显差异,二者创作所蕴含的"京味"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 京味 老舍 王朔 叙事题材 语言风格
下载PDF
定位京味文学的三重坐标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大先 《韶关学院学报》 2008年第11期69-73,共5页
如果要赋予"京味文学"这一现代文学上颇为重要的话题新的内涵,有必要在更宽阔的人文时空坐标中给予其新的定位。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可以从历史衍变、人文地理和民族交融的文化网络中对"京味文学"加以再认识。
关键词 京味文学 历史衍变 人文地理 民族交融
下载PDF
序跋:透析京派的一个副文本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伟 张菁 周泉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42-46,共5页
京派序跋作为副文本,在内容上,一面指向"书里边",一面指向"书外边",京派诸多方面皆在其中有所反映。结合热拉尔·热奈特副文本理论,京派序跋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作家文事交往的见证;作家思想历程的载... 京派序跋作为副文本,在内容上,一面指向"书里边",一面指向"书外边",京派诸多方面皆在其中有所反映。结合热拉尔·热奈特副文本理论,京派序跋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叙述:作家文事交往的见证;作家思想历程的载体;深度批评的实践篇章;文学论争的在场语域。京派序跋,为深化京派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副文本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序跋 副文本 周作人 沈从文 热拉尔·热奈特
下载PDF
文化认同与京派文学的审美张力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春雨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81-87,共7页
京派经典性的代表作家,几乎都是外乡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废名笔下的"竹林",都距北京很远,最多像周作人那样,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几篇小文,谈谈"北京的茶食"之类。这些人之所以走到一起,之所以叫"京... 京派经典性的代表作家,几乎都是外乡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废名笔下的"竹林",都距北京很远,最多像周作人那样,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几篇小文,谈谈"北京的茶食"之类。这些人之所以走到一起,之所以叫"京派",并不是他们对北京地域性的认同,而是一种更为宽泛、更为开阔的超越北京地域特性的文化认同。对京派文学来说,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历史文脉的认同;二是精神谱系的认同;三是审美追求的认同。对京派文化认同的理解,是认识京派本质内涵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京派文学 审美张力
下载PDF
不一样的“故乡”——有关乡土题材小说的一种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步阳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25-28,共4页
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直有着相当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乡土小说中 ,俨然似有两种小说叙述模式或倾向存在 ,分别从两个层面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 ,抒发了创作倾向不同的写作者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该文就此... 以乡土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直有着相当的地位和价值。在这些乡土小说中 ,俨然似有两种小说叙述模式或倾向存在 ,分别从两个层面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国乡村 ,抒发了创作倾向不同的写作者质感迥然有别的“乡愁”。该文就此现象作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乡土小说 鲁迅 京派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