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肺片联合丙酸倍氯米松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原全利 高桂梅 +4 位作者 闫娇娇 王桂荣 于露露 齐林 李钰兰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1期2304-2308,共5页
目的探讨利肺片联合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包括50例患... 目的探讨利肺片联合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包括50例患者。对照组使用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100μ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利肺片,0.5 g/次,3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痰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TREM-1)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00%)明显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00%)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止咳时间、平喘时间、痰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FVC、PEF、FEV1/FVC均明显升高(P<0.05);且以治疗组FVC、PEF、FEV1/FVC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的痰液中IL-6、CRP、sTREM-1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以治疗组痰液中IL-6、CRP、sTREM-1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利肺片联合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减轻肺部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肺片 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 肺功能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体外沉积性质的研究
2
作者 吴纯敏 田珩 戴聪 《中国药师》 CAS 2021年第11期2038-2042,共5页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处方和规格的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的粒径分布,评估其体外沉积性质,比较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和处方之间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双级撞击器(TI)、安德森撞击器(ACI)和新一代撞击器(NGI)测定3种处方丙酸倍氯米松吸入...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处方和规格的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的粒径分布,评估其体外沉积性质,比较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和处方之间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双级撞击器(TI)、安德森撞击器(ACI)和新一代撞击器(NGI)测定3种处方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的体外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结果:3种撞击器中,NGI的测定结果偏差最小,对小粒子的截留效果最好;3种处方样品通过不同装置测得的微细粒子剂量分数均值分别为47.3%,56.4%和29.3%,喉部沉降百分比均值分别为34.7%,28.9%和55.3%。结论:3种撞击器均可测定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的微细粒子剂量。ACI与NGI可全面分析体外沉积性质,NGI装置重现性和区分力较好,更适用于评价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体外沉积性质;不同处方样品的空气动力学参数存在差异,规格和微细粒子剂量不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 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 双级撞击器 安德森撞击器 新一代撞击器 喉部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