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吧城华人社会中的女性——以《公案簿》为中心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2
1
作者 蒲晶 甘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60-63,共4页
吧城华人社会中的女性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她包括了中国去的新客、与华人通婚的番人、华人与华人通婚后产生的第二代土生华人和华人与番人通婚后产生的第二代土生华人。吧城华人社会中,女性的观念和地位等都与中国国内有很大不同。文章... 吧城华人社会中的女性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她包括了中国去的新客、与华人通婚的番人、华人与华人通婚后产生的第二代土生华人和华人与番人通婚后产生的第二代土生华人。吧城华人社会中,女性的观念和地位等都与中国国内有很大不同。文章根据对《公案簿》中相关案件的分析,来揭示这一特殊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吧城 华人女性 《公案簿》
下载PDF
荷属东印度华人社会的自治与困境——以18—19世纪吧城公堂丧葬管理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小欣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9,共9页
论文利用公堂审理华人民事案件和日常管理的档案记录《公案簿》和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藏原始公堂数字化档案,从华人社会权力管制的视角对公堂的丧葬管理过程、华人丧葬规范以及丧葬背后体现的社会内在矛盾进行了研究探讨。1742年建立的... 论文利用公堂审理华人民事案件和日常管理的档案记录《公案簿》和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藏原始公堂数字化档案,从华人社会权力管制的视角对公堂的丧葬管理过程、华人丧葬规范以及丧葬背后体现的社会内在矛盾进行了研究探讨。1742年建立的吧城公堂是荷属东印度时期荷兰殖民者委任华人甲必丹管理的华人半自治机构,主要处理华人民政事务,其中丧葬事宜便是管理要务之一,包括倡建、购置和经营华人塚地,规范华人葬仪、丧服之礼。然而在西方殖民统治不断强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堂在丧葬管理中面临唐吧贸易衰落后甲必丹们义葬观念的转变、闽粤二帮祭祀矛盾、华人美色甘及公堂内部人士对塚地经费管理的质疑以及殖民政府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对塚地的侵蚀等挑战,再加上1900年吧达维亚中华会馆成立后倡导革新婚丧旧俗,公堂的权威地位逐渐遭到削弱,华人社会管理多元化的诉求和实践成为时代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属东印度 吧达维亚 吧城公堂 华人自治 甲必丹 丧葬管理
下载PDF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以《公案簿》第13、14辑资料为中心的分析
3
作者 吴宏岐 宁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61-70,共10页
论文主要依据《公案簿》第13、14辑的资料,从吧城华人典当房屋给吧国公堂的原因、基本程序和吧国公堂经营房屋典当的风险控制、相关收益等方面,梳理研究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情况。结果显示,当时巴达维亚华人... 论文主要依据《公案簿》第13、14辑的资料,从吧城华人典当房屋给吧国公堂的原因、基本程序和吧国公堂经营房屋典当的风险控制、相关收益等方面,梳理研究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情况。结果显示,当时巴达维亚华人典当房屋的情况较为普遍,其与爪哇的经济发展遭遇危机及荷印殖民者长期实施的殖民剥削政策对吧城华人的经济生活所造成的双重压力有关;华人典当房屋给吧国公堂的程序较为复杂;吧国公堂采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为其开展房屋典当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活动,不仅对稳定当地华人社会起到了正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堂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属东印度 巴达维亚 华人社团 吧国公堂 《公案簿》
下载PDF
论1757-1794年荷兰对华贸易中巴达维亚的角色
4
作者 刘勇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55-67,共13页
从1729年至17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794)操作的荷兰对华贸易可分为3个阶段:1729-1734,1735-1756和1757-1794。其中,第三阶段跨越了将近整个18世纪后半期,是该贸易最成功的阶段。此阶段中,虽然巴达维亚荷印殖民政府对该贸易失去了... 从1729年至179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794)操作的荷兰对华贸易可分为3个阶段:1729-1734,1735-1756和1757-1794。其中,第三阶段跨越了将近整个18世纪后半期,是该贸易最成功的阶段。此阶段中,虽然巴达维亚荷印殖民政府对该贸易失去了直接控制,但荷兰对华贸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巴达维亚在该贸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重要贡献者与有限受益者。但无论如何,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高领导层的角度来看,虽然巴达维亚自身利益在公司对华贸易新的运营形式中受到损害,但公司的整体利益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达维亚(巴城) 巴达维亚荷印殖民政府(巴城政府) 荷兰东印度公司 对华贸易
下载PDF
巴达维亚甲必丹制度与华侨包税制关系探析——以玛腰陈永元为个案 被引量:1
5
作者 沈燕清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64-73,共10页
以玛腰陈永元为个案,阐述了巴达维亚甲必丹制度与包税制度的源起与演变及包税事业的经营,并通过探讨陈永元长期经营承包税收的原因,对两个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巴达维亚 甲必丹制度 包税制度 侨领 陈永元
下载PDF
1619-1928年间巴达维亚华人社会的民事审判程序初探
6
作者 赵文红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7年第3期47-53,共7页
根据《公案簿》案例,分别对审前、审理和判决这三个阶段的审判程序进行了梳理。在1619-1928年间,巴达维亚华人社会的民事审判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法律移植的历史现象。具有相当自治权力的公堂,负责华人社会的民事审判。公堂较为完整地... 根据《公案簿》案例,分别对审前、审理和判决这三个阶段的审判程序进行了梳理。在1619-1928年间,巴达维亚华人社会的民事审判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法律移植的历史现象。具有相当自治权力的公堂,负责华人社会的民事审判。公堂较为完整地将母国的法律移植到所在地,并保持了母国的民事法律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达维亚 华人社会 公堂 法律移植 法律传统 审判程序
下载PDF
巴达维亚的中国洋船及华商:以瓷器贸易为中心 被引量:2
7
作者 包乐史 李天贵(初译) 蔡香玉(通校) 《海洋史研究》 2016年第1期48-62,共15页
本文关注的重点不是瓷器本身,而是运输瓷器和陶器到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下文简称荷印公司)亚洲总部巴达维亚的中国商船、船员及其乘客。自从克里斯蒂安·约尔赫(Christiaan J rg)关于荷印公司瓷器贸易的开拓研究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 本文关注的重点不是瓷器本身,而是运输瓷器和陶器到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下文简称荷印公司)亚洲总部巴达维亚的中国商船、船员及其乘客。自从克里斯蒂安·约尔赫(Christiaan J rg)关于荷印公司瓷器贸易的开拓研究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哈彻(Michael Hatcher)关于东印度大商船“海尔德马尔森号”(Geldermalsen)的惊人发现公布以来,我们对荷印公司在广州的贸易活动以及把成千上万件瓷器从中国高效运至欧洲的方法已经相当清楚。然而,最近一些船只残骸的发现提醒我们,中国瓷器并不只是通过欧洲东印度商船运到国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瓷器 贸易活动 商船 东印度公司 VOC 迈克尔 欧洲 陶器
下载PDF
吧国公堂对吧城华侨教育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1
8
作者 沈燕清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年第4期91-105,153,154,共17页
吧国公堂成立于1742年,终结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吧城(巴达维亚)华侨处理华侨社会内部诸项事务的行政和司法机构。作为一个介于荷兰殖民政府与华侨社会之间的半自治机构,它发挥着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吧国公堂通过... 吧国公堂成立于1742年,终结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吧城(巴达维亚)华侨处理华侨社会内部诸项事务的行政和司法机构。作为一个介于荷兰殖民政府与华侨社会之间的半自治机构,它发挥着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吧国公堂通过对华侨社会的治理,对华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华侨义学和私塾、中华学校和荷华学校及新式教育的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加诺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法规,以此来限制华侨教育的发展。1960年前后,印尼政府颁布总统第10号法令,以各种借口限制甚至关闭华文学校,全印尼有72%的华校停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吧国公堂的历史告一段落,对吧城华侨教育所起的正面作用也告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吧国公堂 吧城 华侨 教育 贡献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中国与荷属东印度贸易对巴达维亚华侨社会的影响
9
作者 郭立珍 索秋平 《洛阳大学学报》 2003年第3期17-21,共5页
明末清初,中国与荷属东印度贸易由于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松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府和民间急需白银、高额利润的驱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得以迅速发展。中国的商船频繁往来于中国和巴达维亚等地,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移居巴达维... 明末清初,中国与荷属东印度贸易由于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松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府和民间急需白银、高额利润的驱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得以迅速发展。中国的商船频繁往来于中国和巴达维亚等地,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移居巴达维亚提供了便利。中国与荷属东印度贸易在巴达维亚华侨聚居区的形成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中国 荷属东印度 对外贸易 贸易政策 巴达维亚 华侨社会
下载PDF
试析女婢在华人与其他民族交往中的媒介作用——以吧城华人公馆《公案簿》资料为基础
10
作者 刘永连 刘奎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91,共6页
吧城华人社会中的异族女婢极少受到学界关注,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群体地位,她们在华人与其他民族之间充当着相当重要的交往媒介。主要表现在:其一,直接介入华人婚姻,形成华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其二,诱使华人女子私奔、... 吧城华人社会中的异族女婢极少受到学界关注,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关系和群体地位,她们在华人与其他民族之间充当着相当重要的交往媒介。主要表现在:其一,直接介入华人婚姻,形成华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其二,诱使华人女子私奔、私通于异族家庭,促动非合法形式的民族通婚;其三,介入华人经济生活,在华人商贸往来中沟通双方;其四,沟通着华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在双方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婢 媒介作用 吧城 《公案簿》
下载PDF
吧国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
11
作者 沈燕清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年第1期139-152,158,共15页
受原乡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在向印尼移民的过程中,也把传统的宗教信仰带到了印尼。自有华人定居吧城之时起,就"有人必有庙"。至元明时期,华人庙宇已遍布印尼各地,尤以吧城为盛。吧国公堂是荷兰殖民时期吧城华人处理华人社会内... 受原乡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在向印尼移民的过程中,也把传统的宗教信仰带到了印尼。自有华人定居吧城之时起,就"有人必有庙"。至元明时期,华人庙宇已遍布印尼各地,尤以吧城为盛。吧国公堂是荷兰殖民时期吧城华人处理华人社会内部诸项事务的具有半自治性质的行政和司法机构,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吧国公堂名下有华人四大佛教庙宇,即观音亭、完劫寺、安恤神庙和玄天上帝庙,其中以观音亭建立时间最早、影响最大。为管理与维护上述四大寺庙,公堂设置有专门的"掌庙宇公勃低"一职,还定期安排官员轮值管理不同的寺庙。公堂对华人寺庙的管理,包括主持中元节及清明节祭祀等宗教活动、寺庙的重修与维护、募集善缘题捐、监管寺庙日常工作(包括向荷印殖民政府申请僧人移民来到吧城,负责各寺庙僧众的选任、离职和监管,监督寺庙所属土地及房屋的出租,管理寺庙所属器具,监管寺庙日常收支及处理寺庙与周边民众的纠纷等等)。在某种意义上,吧国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是其半自治性质的一种体现。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荷兰殖民统治力量的增强,公堂的自治权逐渐被削弱。二战后印尼政府又对华人宗教活动进行诸多限制,于是公堂对华人宗教活动的管理权逐步丧失。1970年代印尼政府更下令将具有华族色彩的庙宇(Klenteng)改为佛寺(Vihara),并禁止华人再建新的庙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达维亚 吧国公堂 华人 宗教 管理
下载PDF
巴达维亚华人孤贫养济院美惜甘初探——以《公案簿》为中心
12
作者 翁频 水海刚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0年第12期45-49,58,共6页
美惜甘是荷属东印度时期爪哇普遍设立的一种机构。但在巴达维亚华人社区里,它不仅仅是一个慈善机构,而且还是一个管理遗产税务的机构。在设立之初,美惜甘因其慈善功能得到了巴城华人的热烈欢迎,但随后却因其功能的复杂及因此带来的定位... 美惜甘是荷属东印度时期爪哇普遍设立的一种机构。但在巴达维亚华人社区里,它不仅仅是一个慈善机构,而且还是一个管理遗产税务的机构。在设立之初,美惜甘因其慈善功能得到了巴城华人的热烈欢迎,但随后却因其功能的复杂及因此带来的定位的不明确性而招致华人社会的反对。综而言之,巴城美惜甘与当地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变得相当微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惜甘 巴达维亚 华人社会
原文传递
“吧国公堂”档案之《公案簿》述略 被引量:8
13
作者 聂德宁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2年第3期53-58,共6页
《公案簿》是现存吧国公堂 (巴达维亚华人评议会 )档案中的核心部分 ,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大约为 1 5 0年 (1 787-1 940年 )左右。《公案簿》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吧国公堂有关华人的各类案件的会审记录 ;二是对有关吧城华人社区... 《公案簿》是现存吧国公堂 (巴达维亚华人评议会 )档案中的核心部分 ,所涵盖的时间范围大约为 1 5 0年 (1 787-1 940年 )左右。《公案簿》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吧国公堂有关华人的各类案件的会审记录 ;二是对有关吧城华人社区重要事件和重大决议的记录。对涵盖这一时期最为原始的记事录的内容及案例加以考察和分析 ,一方面可以洞察一个处在多种变革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华人社区的社会生活及其行政管理的内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社区 华人社会 案件 议会 巴达维 行政管理 决议 殖民政策 述略 历史阶段
下载PDF
吧城华人公馆档案文献及其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4
作者 聂德宁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6年第4期63-70,共8页
吧城华人公馆档案是现存唯一最为完整地记载东南亚华人城社区历史的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在系统和全面论述吧城华人公馆历史沿革及其档案文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公馆档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的评述,旨在更加深入地认识... 吧城华人公馆档案是现存唯一最为完整地记载东南亚华人城社区历史的文献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在系统和全面论述吧城华人公馆历史沿革及其档案文献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公馆档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的评述,旨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公馆档案的文献史料价值以及其在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吧城华人公馆 档案文献 研究
下载PDF
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以吧城华人公馆《公案簿》档案为中心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聂德宁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5年第2期36-43,94,共9页
在荷印殖民统治时期的吧城,华人始终是构成当地各种族居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正在整理并陆续出版的吧城华人公馆《公案簿》档案的记载,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进行具体... 在荷印殖民统治时期的吧城,华人始终是构成当地各种族居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正在整理并陆续出版的吧城华人公馆《公案簿》档案的记载,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对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从中了解荷印殖民统治时期吧城华人与当地民族关系的真实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吧城华人 当地民族 关系 个案分析
下载PDF
荷印吧城华人文化的传统与变迁——以“吧国公堂”的司法行政职能为视角 被引量:5
16
作者 聂德宁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9,共7页
本文以吧国公堂(荷印吧城华人公馆)档案资料文献为依据,考察和分析吧国公堂司法行政职能的演变,从中探讨吧城华人司法行政制度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华人社会的意义,进而更为深刻地了解荷印殖民统治下吧城华人在竭力保持自身中华文化传统的同... 本文以吧国公堂(荷印吧城华人公馆)档案资料文献为依据,考察和分析吧国公堂司法行政职能的演变,从中探讨吧城华人司法行政制度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华人社会的意义,进而更为深刻地了解荷印殖民统治下吧城华人在竭力保持自身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逐步融入殖民地社会体系的历史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吧城华人 文化传统与变迁 荷属东印度
下载PDF
离散批评、“第三空间”理论与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的解读
17
作者 沈燕清 朱雨茵 《八桂侨刊》 2024年第1期13-21,94,共10页
华人离散群体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术界对海外华人婚丧文化史的研究多从离散批评的角度探析华人对中国传统婚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忽略了其日益呈现出来的在地化趋势。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是现存稀见多语种未刊华... 华人离散群体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国内外学术界对海外华人婚丧文化史的研究多从离散批评的角度探析华人对中国传统婚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忽略了其日益呈现出来的在地化趋势。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是现存稀见多语种未刊华人民间文献,集中反映了荷治时期印尼华人的族群认同与信俗迁移,展现出华族母体文化、西方异域文化、印尼土著文化在华人婚丧文化中杂糅共生、包容互渗的奇特现象。在离散批评的基础上,利用“第三空间”理论对吧国公堂华人婚丧档案进行全面解读,无疑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它是利用民间文献对华人婚丧文化史展开的深入研究,为华人社会的真实存在提供有力证据并对族群多元文化主义给予直接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批评 第三空间 吧城公堂 婚丧档案
下载PDF
试析吧国华人公堂的盟神审判 被引量:1
18
作者 纪宗安 颜丽金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4年第3期66-71,共6页
盟神审判是中国民间一种处理民间冲突和争议的风俗。随着中国移民移居东南亚,这种风俗也随之传入印尼巴达维亚华人社会,成为18、19世纪当地华人社会处理纠纷的一种法律手段。《吧国公堂(吧城华人公馆)档案丛书》的《公案簿》第一辑,收... 盟神审判是中国民间一种处理民间冲突和争议的风俗。随着中国移民移居东南亚,这种风俗也随之传入印尼巴达维亚华人社会,成为18、19世纪当地华人社会处理纠纷的一种法律手段。《吧国公堂(吧城华人公馆)档案丛书》的《公案簿》第一辑,收录了多种有关盟神审判的案例。本文从当时吧城华人的思想信仰、荷兰殖民统治的政策以及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其存在的背景,并根据《公案簿》的案例分析吧城盟神审判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吧国华人公堂 盟神审判 思想信仰 宗教信仰 中国
下载PDF
冲突与兼容:荷印吧城华人遗产继承的法律适用问题——以巴达维亚华人公馆《公案簿》档案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聂德宁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9年第4期41-48,共8页
在19世纪的吧城华人社会里,华人的遗产继承涉及诸多法律适用问题。本文拟就已整理出版的《公案簿》档案中一些较为典型华人遗产继承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从中探讨荷印法律与中国法律在这一时期吧城华人遗产继承上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认可,... 在19世纪的吧城华人社会里,华人的遗产继承涉及诸多法律适用问题。本文拟就已整理出版的《公案簿》档案中一些较为典型华人遗产继承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从中探讨荷印法律与中国法律在这一时期吧城华人遗产继承上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认可,以及在不同情况和条件下吧城华人遗产继承纠纷的法律条规适用问题,以期进一步了解荷印吧城华人在保持中国传统的同时又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与兼容 荷属东印度 吧城华人遗产继承 法律适用
下载PDF
清代外销瓷传承中的创新——以巴达维亚瓷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瑶 《陶瓷研究》 2021年第2期88-89,共2页
清代外销瓷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其精品迭出远销海外。一方面满足西方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巴达维亚瓷作为清代前期的外销瓷,结合青花瓷与酱釉瓷,运用内壁绘青花外施酱釉的装饰手法,可谓是传承... 清代外销瓷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其精品迭出远销海外。一方面满足西方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巴达维亚瓷作为清代前期的外销瓷,结合青花瓷与酱釉瓷,运用内壁绘青花外施酱釉的装饰手法,可谓是传承中的创新,独具特色。本文通过以清代外销瓷的历史发展概况为背景,来分析巴达维亚瓷的艺术特征,从而探讨其原因及意义,这对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达维亚瓷 青花 酱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