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血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动态监测价值 被引量:27
1
作者 宋秋鸣 武道荣 冯开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3521-3523,共3页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及病情判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ICU自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26例,死亡组18例...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及病情判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ICU自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26例,死亡组18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6、12、24、48 h的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水平,分别将患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与治疗6 h后的血乳酸、乳酸清除率与碱剩余及乳酸清除率与碱剩余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存活组入院时及治疗6、12、24、48 h的血乳酸水平均低于死亡组,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水平均高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乳酸与APACHEⅡ分值呈正相关(r为0.83),6 h乳酸清除率、碱剩余与APACHEⅡ分值呈负相关(r为-0.57、-0.75),6 h乳酸清除率与碱剩余之间呈正相关(r为0.85)。结论: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能较好评估感染性休克的严重性及治疗效果,动态监测两者变化可以作为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脓毒性 乳酸清除率 碱剩余 血乳酸
下载PDF
碱剩余早期动态变化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21
2
作者 沈晔 吴双华 +3 位作者 潘景业 程留慧 张近波 马继红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8年第11期668-670,共3页
目的探讨碱剩余(BE)的动态变化和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入院后28d时结局分为存活组90例,死亡组59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动脉血碱剩余... 目的探讨碱剩余(BE)的动态变化和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估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根据入院后28d时结局分为存活组90例,死亡组59例,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动脉血碱剩余值及早期乳酸清除率,高、低碱剩余组,高、低乳酸清除率组间各参数比较,分析其与病死率、预后的关系;分析比较入院后开始3d碱剩余值均数与28d病死率间的关系。结果108例高BE组(BE≥-8mmol/L)患者的病死率为33.3%,显著低于41例低BE组(BE<-8mmol/L)患者(56.1%,P<0.05)。112例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患者的病死率为34.8%,显著低于37例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患者(54.1%,P<0.05)。入院后开始3d碱剩余值均数与28d病死率间的相关分析示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6。结论高碱剩余组和高早期乳酸清除率组预后较好,治疗后碱剩余恢复较快组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剩余 早期乳酸清除率 脓毒症 预后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血糖、乳酸、乳酸清除率以及碱剩余的监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建忠 陈建红 +1 位作者 姚炳荣 刘春峰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4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糖、乳酸、乳酸清除率以及碱剩余的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89例脓毒症患者入院时的乳酸、碱剩余和入院6h的乳酸并计算6h乳酸清除率;动态测定血糖并选取入院后24h内测定的最差值,另外选...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糖、乳酸、乳酸清除率以及碱剩余的变化及其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89例脓毒症患者入院时的乳酸、碱剩余和入院6h的乳酸并计算6h乳酸清除率;动态测定血糖并选取入院后24h内测定的最差值,另外选取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依据APACHEⅡ分值将观察组分0<20分组、21-30分组和>30分组三组,对患者的观察值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PACHEⅡ分值与各观察值之间的相关性,另外将存活组的各观察值与死亡组对比。结果观察组的血糖、血乳酸及碱剩余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组间各观察值比较亦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APACHEⅡ分值的增大血糖、乳酸相应增高、6小时乳酸清除率、碱剩余浓度相应下降,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糖、血乳酸与APACHEⅡ分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4,0.713),而6小时乳酸清除率、碱剩余浓度与APACHEⅡ分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647,-0.61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较A-PACHEⅡ评分与血糖、血乳酸明显增高,而6小时乳酸清除率、碱剩余明显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乳酸、6小时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可以综合评估脓毒症患者治疗的疗效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糖 乳酸 乳酸清除率 碱剩余 APACHEⅡ
下载PDF
静脉血气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4
作者 叶艺艺 庄雄杰 +1 位作者 蒋凤秀 桑丹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6期789-792,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气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入住ICU的10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ICU治疗,并于发病48 h内进行静脉血气分析,以患者随访28 d为终点,根据患者预后情... 目的探讨静脉血气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入住ICU的10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ICU治疗,并于发病48 h内进行静脉血气分析,以患者随访28 d为终点,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病情好转者或病情未恶化者纳入存活组(92例),死亡者纳入死亡组(1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氧分压(PO_2)、二氧化碳分压(PCO_2)、pH值、碳酸氢根离子(HCO3-)、碱剩余(BE),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患者血PCO_2、HCO-3、BE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两组PO_2及pH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由ROC曲线图可知,血BE和APACHEⅡ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提示二者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预后的诊断正确率最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血BE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84,P=0.007),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液中BE水平越低,其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也越低。结论静脉血气分析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行早期静脉血气分析,利于对其预后的判断,血BE水平越低的患者,其APACHEⅡ评分越低,预后可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气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预后判断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pH值 碳酸氢根离子 碱剩余
原文传递
血液肝素结合蛋白联合碱剩余对脓毒症患儿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黄爱蓉 金益梅 何时军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5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碱剩余测定在脓毒症患儿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将63例脓毒症患儿分成3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不伴休克组、严重脓毒症伴休克组,每组各21例,同时将21例门诊健康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采用双位点夹心酶联... 目的探讨血液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碱剩余测定在脓毒症患儿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将63例脓毒症患儿分成3组: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不伴休克组、严重脓毒症伴休克组,每组各21例,同时将21例门诊健康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采用双位点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BP水平,同时检测血液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乳酸、碱剩余等水平,并对各指标绘制ROC曲线获得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3组脓毒症患儿血液HBP、WBC、CRP、乳酸、碱剩余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BP及碱剩余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7、0.853,截断值分别为6.79、-7,灵敏度为84.21%、100%,特异度为84.09%、65.91%,阳性预测值为69.57%、55.88%,阴性预测值为92.50%、100%。联合检测HBP高于6.79 ng/ml和碱剩余低于-7 mmol/L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1%、90.91%、80.00%、93.02%。结论对于HBP水平升高、尤其高于6.79 ng/ml,碱剩余下降、尤其低于-7 mmol/L的患儿,可以进行早期干预,改善微循环,以降低脓毒性休克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肝素结合蛋白 碱剩余
原文传递
入院动脉血乳酸联合剩余碱检测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刁孟元 王涛 +1 位作者 崔云亮 林兆奋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检测动脉血乳酸与剩余碱(BE)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动脉血乳酸及BE...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检测动脉血乳酸与剩余碱(BE)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动脉血乳酸及BE的差异,观察动脉血乳酸、BE及两者联合判断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并寻找出动脉血乳酸及BE预测脓毒症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共纳入118例脓毒症患者,其中存活组75例,死亡组43例。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动脉血乳酸[mmol/L:1.20(0.90)和2.30(1.90)]及BE(mmol/L:0.44±5.13和-4.35±4.8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动脉血乳酸、BE及两者联合预测脓毒症的AUC分别为0.805、0.755及0.822。在动脉血乳酸〉1.7mmol/L及BE〈-3mmol/L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79.1%和69.8%)及阳性似然比(3.955和2.493)。结论入院时动脉血乳酸联合BE检测可以较好地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剩余碱 脓毒症 预后
原文传递
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对严重脓毒症目标性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华杰 刘毅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0期1580-1582,共3页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对严重脓毒症目标性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38例,死亡组22例,比较目标性治疗6 ...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对严重脓毒症目标性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38例,死亡组22例,比较目标性治疗6 h后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乳酸、碱剩余、乳酸清除率、6 h和48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将目标性治疗6 h后碱剩余及乳酸清除率与48 h 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目标性治疗6 h后生存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碱剩余亦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而血乳酸和入院6 h APACHEⅡ评分生存组与死亡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的碱剩余及乳酸清除率与48 h APACHEⅡ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可以评估严重脓毒症目标性治疗的疗效和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剩余 乳酸清除率 脓毒症 预后
下载PDF
早期动脉血碱剩余及乳酸清除率的监测在严重脓毒症中的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忠勇 赵宏胜 +2 位作者 张彬 王林华 崔晓莉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监测价值。方法:37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入院后,根据动脉血乳酸(lactic acid,Lac)值将患者分为3组:〈2 mmol/L组(A组),≥2~≤4 mmol/L组(B组),〉4 mmol/L组(C组);记...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监测价值。方法:37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入院后,根据动脉血乳酸(lactic acid,Lac)值将患者分为3组:〈2 mmol/L组(A组),≥2~≤4 mmol/L组(B组),〉4 mmol/L组(C组);记录并比较不同分组的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B组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乳酸清除率均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乳酸清除率均低于A组(P均〈0.01)。B组病死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高于A组(P〈0.01)。死亡组患者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乳酸清除率均低于存活组(P均〈0.01)。结论: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是反映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转归较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脓毒症 碱剩余 乳酸清除率
下载PDF
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万鹏 刘燕燕 +5 位作者 崔宗朝 程波 吴忠卫 王巧芳 刘艳娜 朱长举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闭合性腹部损伤(BAT)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提高BAT存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31例BA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680例纳入研究,排... 目的探讨影响闭合性腹部损伤(BAT)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提高BAT存活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31例BA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680例纳入研究,排除51例。结果将纳入研究的680例BAT患者分为存活组(n=650)和死亡组(n=30),其中受伤至就诊时间、合并失血性休克、合并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入院收缩压<60 mmHg(1 mmHg=0.133 k Pa)、入院24 h内红细胞比容(Hct)<40%及动脉血碱剩余(BE)<-6 m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合并感染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就诊时间、合并失血性休克、合并多发伤、入院24 h内Hct及BE是影响BAT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受伤至就诊时间、入院24 h内Hct<40%、BE<-6 mmol/L、合并失血性休克及合并多发伤是影响BAT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评估BAT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腹部损伤 死亡 危险因素 红细胞压积 碱剩余
原文传递
危重病患者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卢清龙 马增香 +4 位作者 王文生 侯运辉 贾利静 曹利秋 要莉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0年第25期3148-3149,3153,共3页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监测价值。方法记录119例患者入院后APACHEⅡ评分,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4组:≤10分组(A组),11~20分组(B组),21~30分组(C组),〉30分组(D组);记录并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组...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监测价值。方法记录119例患者入院后APACHEⅡ评分,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4组:≤10分组(A组),11~20分组(B组),21~30分组(C组),〉30分组(D组);记录并比较不同APACHEⅡ评分组的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B组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乳酸清除率均低于A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C组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乳酸清除率均低于B组,D组亦均低于C组(P均〈0.01)。B组病死率高于A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高于B组(P〈0.01),D组高于C组(P〈0.05)。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乳酸清除率均低于存活组(P均〈0.01)。APACHEⅡ评分与早期乳酸清除率显著负相关(r=-0.680,P〈0.01),与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显著正相关(r=0.655,P〈0.01)。结论早期动脉血碱剩余水平及乳酸清除率是反映危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转归较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病 碱剩余 乳酸清除率 APACHEⅡ评分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及动脉乳酸与碱剩余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菲 柴艳芬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动脉乳酸、碱剩余(BE)变化特点及其对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0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测定入院和入院24小时、48小时动脉乳酸、BE等指标,并计算24小时、48小时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 目的了解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动脉乳酸、碱剩余(BE)变化特点及其对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70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测定入院和入院24小时、48小时动脉乳酸、BE等指标,并计算24小时、48小时乳酸清除率;根据患者入院24小时内最差临床指标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脓毒症组(n=40)与严重脓毒症组(n=30),根据28天转归分为死亡组(n=14)与存活组(n=5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其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T与动脉乳酸、BE及APACHEⅡ评分相关性。结果随脓毒症患者严重程度增加,PCT、APACHEⅡ评分、入院动脉乳酸水平升高,BE水平降低(P<0.05),PCT 0.49(1.63)μg/Lvs 2.90(5.45)μg/L、APACHEⅡ评分13.00(6.00)vs 20.50(8.25)、入院乳酸2.55(1.38)mmol/L vs 5.55(1.48)mmol/L、BE-6.80(4.43)mmol/L vs-8.55(6.20)mmol/L(均P<0.05);死亡组入院24小时、入院48小时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24小时乳酸清除率13.39(16.97)%vs 34.78(30.00)%、48小时乳酸清除率7.71(39.38)%vs 62.96(24.73)%,BE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PCT、APACHEⅡ评分与入院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PCT 9.00(11.40)μg/L vs 0.49(1.62)μg/L、APACHEⅡ评分21.50(3.25)vs 14.00(7.75)、入院乳酸6.75(4.55)mmol/L vs 2.27(1.30)mmol/L,BE-9.25(4.55)mmol/L vs-6.80(4.45)mmol/L(均P<0.05);脓毒症患者PCT与入院乳酸及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与入院BE水平呈负相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24小时乳酸清除率、PCT、APACHEⅡ评分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4小时乳酸清除率结合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敏感度、特异度较大。结论早期动脉乳酸,PCT与BE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24小时乳酸清除率、PCT、APACHEⅡ评分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有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乳酸 乳酸清除率 降钙素原 碱剩余
下载PDF
乳酸清除率联合剩余碱评估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四云 丘文凤 罗伟文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1280-1281,1284,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乳酸清除率与剩余碱(BE)对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115例,记录患者预后、入院时血乳酸、BE、APACHEⅡ评分、治疗后6h的血乳酸、BE及乳酸...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乳酸清除率与剩余碱(BE)对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115例,记录患者预后、入院时血乳酸、BE、APACHEⅡ评分、治疗后6h的血乳酸、BE及乳酸清除率。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94例和死亡组21例;按照患者乳酸清除率水平(以10%为界)分为高清除率组92例,低清除率组23例;按照BE水平(以-8mmol/L为界),分为高BE组96例,低BE组19例。比较各组参数间的不同。结果存活组患者入院时乳酸、APACHEⅡ评分及治疗6h后的乳酸均明显低于死亡组,而BE及治疗6h后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高清除率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病死率明显低于低清除率组,而BE则明显高于后者;高BE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病死率低于低BE组,而乳酸清除率高于低BE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与BE、治疗6h后的乳酸清除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5、-0.705,P<0.05),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52,P<0.05)。结论乳酸清除率联合BE检测对评估失血性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清除率 剩余碱 低血容量性休克
下载PDF
剩余碱水平对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康晓文 仝欢 +7 位作者 曹凯强 莫清飞 李玲文 洪广亮 毛璐 李东 赵光举 卢中秋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剩余碱(BE)水平与血浆百草枯浓度的相关性以及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84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剩余碱(BE)水平与血浆百草枯浓度的相关性以及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84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后24h内的BE值和血浆百草枯浓度、中毒至洗胃时间、中毒至血液灌流(He)时间、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SIPP)以及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N%)、血红蛋白(Hb)、血肌酐(Cr)、尿素氮(BUN)、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糖、血清钾、剩余碱(BE)、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等指标。按随访30d后的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41例),存活组(43例),研究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分析BE水平与血浆百草枯浓度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有关的因素有BE、血浆百草枯浓度、AL.T、AST、Cr[BE:OR=O.511,95%可信区间为0.267~0.978;血浆百草枯浓度:OR=0.999,95%可信区间为0.999~1.000;均P〈0.osl。BE及血浆百草枯浓度与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5和0.927,BE≤-1.7mmol/L为最佳界值,其对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9%、62.8%,预测价值低于血浆百草枯浓度〉3273.935ng/ml的界值(auc0.927,78.0%、95.3%)。BE水平与血浆百草枯浓度呈负相关(r=-0.4,P〈0.01)。结论BE与血浆百草枯浓度呈负相关且BE水平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死亡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预后 剩余碱
原文传递
大鼠低动脉压耐受限制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自力 黄强 李剑 《创伤外科杂志》 2010年第4期351-354,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在平均动脉压(MAP)为40mmHg时不同时间点有关生理生化变化和病理改变。方法将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与实验组,其实验组将大鼠放血制成MPA为40mmHg的休克模型,根据不同时间分成30分钟组(M30),60分钟组(M60),9... 目的研究大鼠在平均动脉压(MAP)为40mmHg时不同时间点有关生理生化变化和病理改变。方法将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与实验组,其实验组将大鼠放血制成MPA为40mmHg的休克模型,根据不同时间分成30分钟组(M30),60分钟组(M60),90分钟组(M90)。每组6只大鼠。每组记录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pH、剩余碱、血乳酸,并做心、脑的病理切片。结果 M30组心率、呼吸频率增快与N组比较P>0.05;pH,剩余碱、乳酸明显变化(P<0.05);心肌纤维及脑组织轻度肿胀。M60组心率、呼吸频率、剩余碱、乳酸相比对照组及M30组均有明显变化(P<0.05),心肌细胞横纵纹不清晰,局部片状出血,血管扩张淤血,局部片状出血;脑组织肿胀明显,部分胶质细胞增生,脑血管扩张。M90组心率、呼吸频率、剩余碱、乳酸变化更加明显与N组和M30组比较P<0.05,心肌局部肌纤维排列紊乱,正常结构消失;脑组织肿胀明显,部分细胞变性坏死。结论大鼠当MAP为40mmHg时,在30分钟内心率、呼吸增快;血乳酸、剩余碱明显变化,但心、脑只有轻微的病理改变。60分钟后机体失去代偿能力,心、脑病理改变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心率 乳酸 剩余碱 病理
下载PDF
碱剩余判断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盛波 魏捷 +2 位作者 陈伟 夏文芳 王常永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82-86,共5页
人体内组织细胞必须处于酸碱度适宜的体液环境中,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正常范围为7.35~7.45,平均为7.40±0.05。机体在代谢过程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也会从外界摄取酸性或碱性食物;体液pH稳定在正常... 人体内组织细胞必须处于酸碱度适宜的体液环境中,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细胞外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正常范围为7.35~7.45,平均为7.40±0.05。机体在代谢过程中生成酸性或碱性物质,也会从外界摄取酸性或碱性食物;体液pH稳定在正常范围,是由于机体对酸碱负荷具有强大的缓冲能力和有效的调节功能,通过缓冲系统以及肺、肾的调节作用,这种生理情况下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称为酸碱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剩余 代谢性酸碱失衡
原文传递
Pyloric Stenosis and Nonbilious Vomiting in Infants: Negative Base Excess and Hypercapnia—Two Opposing Points of One Scale a Comparative Case Series
16
作者 Ralf-Bodo Tröbs Tomasz Baranski +1 位作者 Andreas Lipphaus Matthias Nissen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CAS 2023年第1期104-112,共9页
Background: Blood pH and bicarbonate estimations are basal acid-base laboratory tests that are performed in infants with 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IHPS). This study aimed to define the clinical value of... Background: Blood pH and bicarbonate estimations are basal acid-base laboratory tests that are performed in infants with infantile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IHPS). This study aimed to defin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CO<sub>2</sub> and BE in infants suspected to have IHPS. Methods: We collected data from 80 “surgical” infants younger than 100 days with prolonged nonbilious vomiting who were suspected to have IHPS. In 65 infants, pyloric stenosis was confirmed, and 15 infants had nonsurgical conditions. Capillary blood was tested for standard acid-base parameters and lactate.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Eighty-eight percent of the IHPS infants had elevated standard bicarbonate levels (st bicarb) > 25 mmol/l, and 60% had BE > 3.5 mmol/l;12% of the infants showed hypercapnia (pCO<sub>2</sub> ≥ 50 mmHg) associated with markedly increased standard bicarbonate and BE. Infants with nonsurgical vomiting were older at admission (p = 0.002), had a longer duration of vomiting (p < 0.001), were older (p = 0.002) and weighted more at admission (p = 0.004), had lower pCO<sub>2</sub> (p = 0.021), lower st bicarb (p < 0.001) and lower BE (p = 0.001). In addition, nonsurgical infants showed a trend to anemia (p = 0.002). Conclusions: In infants with IHPS/nonbilious vomiting, acid-base analysis (ABA) is equivocal or inconclusive. These findings may be misleading and could result in a false clinical decision. Nonsurgical vomiting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degree of alkalosis, normocapnia to slight hypercapnia and a base deficit. However, even infants with IHPS may present with a negative BE. In infants with IHPS and severe alkalosis, hypercapnia carries a risk for respiratory depression. Monitoring the infant’s respiration allows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respiratory deteri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loric Stenosis Nonbilious Vomiting HYPOVENTILATION base excess HYPERCAPNIA
下载PDF
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高原应激条件下抗疲劳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毕珣 刘庆春 +1 位作者 金峰 黄丽华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第3期81-84,共4页
目的:通过人体试服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c AMP浓度为15 mg/100g)营养制剂,观察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抗疲劳能力,为提高高原部队战斗力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在海拔3 600m以上的高原地区随机抽取某新兵训练营的武警战士120人,随机分为3组... 目的:通过人体试服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c AMP浓度为15 mg/100g)营养制剂,观察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抗疲劳能力,为提高高原部队战斗力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在海拔3 600m以上的高原地区随机抽取某新兵训练营的武警战士120人,随机分为3组,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组40例、红景天组40例、安慰剂组40例。按照方案规定服用40d,分别于服用前后观测血乳酸、碱剩余、血量尿素氮含量,并观测武警战士日常和军事训练后疲劳感,采用生活质量询问评价方式,评定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受试物干预前后,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能明显降低血乳酸、碱剩余含量(P<0.01);与安慰剂组相比,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组能显著降低机体血乳酸和碱剩余水平(P<0.05);与红景天药物制剂组相比,对血乳酸和血尿素氮的影响,组间差异没有统计意义,对碱剩余的影响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组效果优于红景天组,并且差异显著(P<0.01)。结论: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在高原应激条件下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和增强机体耐力的作用,能明显改善高原缺氧环境下战士体内血乳酸、碱剩余含量。在生活质量的自主感觉上,枣环磷酸腺苷提取液组对战士睡眠与精神状态改善方面也都有较好的作用,综合效果优于红景天药物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酸腺苷 抗疲劳 血乳酸 血尿素氮 碱剩余 耐力
下载PDF
Has Stewart approach improved our ability to diagnose acid-base disorder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被引量:2
18
作者 Fabio D Masevicius Arnaldo Dubin 《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5年第1期62-70,共9页
The Stewart approach-the application of basic physicalchemical principles of aqueous solutions to blood-is an appealing method for analyzing acid-base disorders. These principles mainly dictate that p H is determined ... The Stewart approach-the application of basic physicalchemical principles of aqueous solutions to blood-is an appealing method for analyzing acid-base disorders. These principles mainly dictate that p H is determined by 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which change primarily and independently of one other. In blood plasma in vivo these variables are:(1) the PCO2;(2) the strong ion difference(SID)-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ms of all the strong(i.e., fully dissociated, chemically nonreacting) cations and all the strong anions; and(3) the nonvolatile weak acids(Atot). Accordingly, the p H and the bicarbonate levels(dependent variables) are only altered when one or more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change. Moreover, the source of H+ is the dissociation of water to maintain electroneutrality whe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 modifi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Stewart approach in blood, however, have been challenged in different ways. First, the presumed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 actually interdependent as occurs in situations such as:(1) the Hamburger effect(a chloride shift when CO2 is added to venous blood from the tissues);(2) the loss of Donnan equilibrium(a chloride shift from the interstitium to the intravascular compartment to balance the decrease of Atot secondary to capillary leak; and(3) the compensatory response to a primary disturbance in either independent variable. Second, the concept of water dissociation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SID is controversial and lacks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 addition, the Stewart approach is not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acid-base disorders such as hyperchloremic metabolic acidosis secondary to a chloride-rich-fluid load. Finally, several attempts were performed to demonstrate the clinical superiority of the Stewart approach. These studies, however, have severe methodological drawbacks. In contrast, the largest study on this issue indicated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the Stewart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Alth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Stewa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base metabolism STEWART approach base excess BICARBONATE Anion GAP STRONG ION difference STRONG ION GAP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在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19
作者 贾广娜 张宏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17期151-152,155,共3页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枣庄市立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60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参照组(n=30,常规护理)、研究组(n=30,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枣庄市立医院2018年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60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参照组(n=30,常规护理)、研究组(n=30,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参照组,碱剩余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在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应用,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碱剩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失血性休克 针对性护理 凝血酶原时间 碱剩余
下载PDF
急性严重创伤患者碱剩余及血气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20
作者 刘丽红 温萍英 肖君 《蛇志》 2023年第4期454-457,461,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严重创伤患者动脉血碱剩余(BE)及血气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严重创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局将入院后14 d内死亡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22),将存活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 目的分析急性严重创伤患者动脉血碱剩余(BE)及血气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严重创伤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结局将入院后14 d内死亡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22),将存活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40),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即刻、入院6 h后的BE水平、血乳酸(Lac)水平、氧合指数(P/F、PaO_(2)/FiO_(2))的差异,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描述不同时间点三项指标单独或联合预测急性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效能。结果入院后即刻、入院6 h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Lac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BE、P/F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后即刻,BE预测急性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敏感度为65.00%,特异度77.27%,截断值为-7.47 mmol/L;Lac预测的敏感度为72.50%,特异度72.73%,截断值为5.64 mmol/L;P/F预测的敏感度为67.50%,特异度77.27%,截断值为275.36 mmHg;联合预测ROC曲线下面积(AUC)0.822(95%CI=0.704~0.907),敏感度82.50%,特异度69.51%。入院6 h后,BE预测急性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敏感度67.50%,特异度77.27%,截断值-3.34 mmol/L;Lac预测的敏感度72.50%,特异度72.73%,截断值2.89 mmol/L;P/F预测的敏感度为77.50%,特异度72.73%,截断值290.61 mmHg;联合预测的AUC 0.862(95%CI=0.751~0.937),敏感度97.50%,特异度68.29%。结论创伤后及治疗早期的BE及血气指标与急性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联合预测效能更高;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有助于避免预后获得死亡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严重创伤 碱剩余 血气指标 预后 预测效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