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site-safeguard effectiveness and habitat preferences of Bar-headed Geese (Anser indicus) at their stopover sites with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using GPS/ GSM telemetry 被引量:7
1
作者 Junjian Zhang Yanbo Xie +6 位作者 Laixing Li Nyambayar Batbayar Xueqin Deng Iderbat Damba Fanjuan Meng Lei Cao Anthony David Fox 《Avian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4期433-445,共13页
Background:The Bar-headed Goose(Anser indicus)breeds across the high plains and plateau of Central Asia and winter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Of the two ... Background:The Bar-headed Goose(Anser indicus)breeds across the high plains and plateau of Central Asia and winter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the Indian sub-continent.Of the two recognized discrete flyways of the Bar-headed Goose,the Eastern Tibetan Flyway(ETF)is the larger,comprising at least six migration routes.However,we remain ignorant about their migratory connectivity,habitat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site-safeguard mechanisms set in place for the species.Methods:We tracked 30 ETF Bar-headed Geese from Chinese and Mongolian breeding areas to their wintering grounds using GPS/GSM transmitters,to determine their migration routes and stopover staging patterns within the QTP,overlaying these upon GIS layers of protected area status and habitat type,to model their habitat selection.Results:In total,14 tagged Bar-headed Geese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ir entire autumn migration and 4 geese on their entire spring migration.Qinghai Lake marked birds overwintered in the QTP(n=2),geese tagged in Mongolia wintered either in the QTP(n=3)or in India/Bangladesh(n=9),representing three of the migration routes within the ETF.In total,tagged birds staged at 79 different stopover sites within QTP in autumn and 23 in spring,of which 65%(autumn)and 59%(spring)of all fixes fell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eith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NNRs)or Important Birds Areas(IBAs)in the QTP.Bar-headed Geese predominantly occurred on four land-cover types:grassland(mostly by day),water bodies(at night),wetlands and bare substrates(salt flats,dry lake/river substrates and plough)with little change in proportion.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s comparing presence with pseudo-absence data suggested geese strongly selected for wetlands as staging habitat,avoiding bare substrates in spring.Conclusions:Based on our limited observations of these tagged geese,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show that the current designate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place in the staging areas within the QTP appear adequate to pro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er indicus bar-headed goose Habitat use Habitat selection Important bird are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下载PDF
A revised species population estimate for the Bar-headed Goose(Anser indicus) 被引量:4
2
作者 Dongping Liu Guogang Zhang +3 位作者 Fengshan Li Tian Ma Jun Lu Fawen Qian 《Chinese Birds》 CSCD 2017年第1期57-62,共6页
Background: The Bar-headed Goose(Anser indicus) is a species that relies heavily on the plateau wetlands of Asia and whose population was thought to be declining. Over the past decade, south-central Tibet, one of the ... Background: The Bar-headed Goose(Anser indicus) is a species that relies heavily on the plateau wetlands of Asia and whose population was thought to be declining. Over the past decade, south-central Tibe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intering grounds, supported large numbers of Bar-headed Geese, but the population had not been regularly monitored in this area.Methods: We surveyed wintering Bar-headed Geese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Lhasa and Nyang Qu rivers, the three major river valleys and their tributaries in south-central Tibet in January 2014 and recorded their location, flock size and habitat utilization. Based on these data and the latest wintering counts elsewhere, we revised the population estimate for this species.Results: We recorded more than 67,000 Bar-headed Geese in south-central Tibet during January 2014. By geographic area, the geese were most abundant in the Lhasa River valley(38.5%) and the Nyang Qu River valley(31.0%), and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Lhunzhub(27.2%) and Shigatse(26.7%). Bar-headed Geese were most often observed feeding in winter wheat fields and ploughed fields, resting on pastureland and marshes. The approximate number of 67,000 geese recorded in Tibet is more than four times the estimate of 1993 for the same region and exceeds the most recent world population estimate of 52,000–60,000. Based on our work in Tibet and the latest wintering counts available from other areas, we revised the estimated population size of this species to 97,000–118,000.Conclusions: Our result reveal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ar-headed Geese wintering in south-central Tibet. This population increase most likely stems from a proliferation of cropland and especially winter wheat fields in south-central Tibet. This habitat improvement may also cause short-stopping of the Bar-headed Goose and thus reduce mortality of the geese that would otherwise undertake a somewhat daunting trans-Himalayan 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headed Goose Species population estimate TIBET Wintering ground
下载PDF
贵州草海越冬斑头雁日间行为模式及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杨延峰 张国钢 +2 位作者 陆军 刘文 李振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280-7288,共9页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贵州省威宁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越冬斑头雁(Anser indicus)种群进行了日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斑头雁越冬期间的主要行为是取食和静息,分别占50.48%和43.79%,并...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在贵州省威宁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越冬斑头雁(Anser indicus)种群进行了日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斑头雁越冬期间的主要行为是取食和静息,分别占50.48%和43.79%,并呈现出早上和傍晚的双取食高峰,中午的静息高峰。各时间段的取食、静息和饮水行为存在显著差异。对不同生境中斑头雁行为的统计结果表明,在陆地生境中的主要行为是取食,在浅水沼泽生境中的主要行为是静息,推测食物丰富度和干扰水平是影响不同栖息地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利用偏相关分析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斑头雁行为的影响表明,气温是影响斑头雁日间行为模式的主要因素。气温升高时,斑头雁增加静息行为减少取食行为;气温降低时则减少静息行为增加取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越冬行为 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 草海
下载PDF
贵州草海斑头雁的冬季食性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凤山 聂卉 叶长虹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9-33,共5页
在贵州草海越冬的斑头雁粪便中共检出36种植物,其中天然植物28种,栽培作物8种。禾本科植物是斑头雁主要食物,在其粪便中的平均检出率是650%,白花三叶草平均为164%,莎草科植物为97%,农作物仅占56%,其... 在贵州草海越冬的斑头雁粪便中共检出36种植物,其中天然植物28种,栽培作物8种。禾本科植物是斑头雁主要食物,在其粪便中的平均检出率是650%,白花三叶草平均为164%,莎草科植物为97%,农作物仅占56%,其他的材料为33%。随着月份的不同,六种主要植物及栽培作物在斑头雁粪便中的变化非常明显(P<00001,df1=4,df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食性 粪便分析
下载PDF
青海湖斑头雁(Anser indicus)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冬平 张国钢 +5 位作者 江红星 单凯 侯韵秋 戴铭 楚国忠 星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01-5208,共8页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导致青海湖数千只斑头雁和中国其他地区大量家禽死亡。首次应用无线电遥测和颈环标记法对青海湖疫区斑头雁在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斑头雁主要在蛋岛繁殖,在泉湾、尕日拉、黑...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导致青海湖数千只斑头雁和中国其他地区大量家禽死亡。首次应用无线电遥测和颈环标记法对青海湖疫区斑头雁在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斑头雁主要在蛋岛繁殖,在泉湾、尕日拉、黑马河口、铁卜加河口等地觅食。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区为(309.63±172.72)km2,活动核心区大小为(49.30±19.61)km2。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区大小无显著差异。不同繁殖阶段间活动区较稳定,平均有超过一半(56.6%±24.9%)的活动点落入上一阶段的活动区中。由于成鸟在繁殖后期带领幼鸟离开繁殖场所,因而繁殖中、后期的活动区稳定性相对较差。斑头雁对河口、沼泽、草地和湖泊的利用率依次减少。随着繁殖季节的推移,斑头雁对河口的利用率逐渐减小,对沼泽的利用率则逐渐增加。对斑头雁与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地点方面,斑头雁在蛋岛、黑马河口和泉湾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时间方面,5月份斑头雁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这些时间和地点,加强旅游管理和对牧民的宣传对禽流感防控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青海湖 禽流感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接触强度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斑头雁的越冬种群数量、分布和活动区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冬平 张国钢 +5 位作者 钱法文 侯韵秋 戴铭 江红星 陆军 肖文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173-4179,共7页
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易感鸟类和潜在的传播源,在禽流感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斑头雁的越冬种群现状缺乏研究。2009年1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共统计到越冬斑头雁44657只,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地带的林周县、日喀... 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易感鸟类和潜在的传播源,在禽流感防控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斑头雁的越冬种群现状缺乏研究。2009年1月,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共统计到越冬斑头雁44657只,主要分布于一江两河地带的林周县、日喀则市、白朗县、拉孜县、江孜县和贡嘎县境内。这一统计数据远高于1990年代的统计数量,由此可将其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值由5.2-6万只修正为至少7万只。越冬斑头雁的平均集群大小为(208±262)只(n=215),主要栖息环境包括冬小麦田、冬歇期农田、河流湖泊和沼泽湿地,其中在冬歇期农田中统计到的数量占72.1%。2006-2008年,对青海湖繁殖斑头雁的卫星跟踪表明,其越冬地点主要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河流域和印度,越冬期为11月至翌年的3月份,在越冬地平均停留(108±30)d,越冬活动区大小为(122.22±124.94)km2(n=3)。受西藏独特的宗教传统和农耕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影响,越冬斑头雁经常与大量家畜和水鸟混杂在农田觅食,在禽流感疫情防控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卫星跟踪 越冬种群 活动区 西藏
下载PDF
卫星跟踪青海湖繁殖水鸟的迁徙 被引量:11
7
作者 楚国忠 侯韵秋 +3 位作者 张国钢 刘冬平 戴铭 江红星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4-89,I0002,共7页
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全年跟踪15只青海湖繁殖水鸟的运动。其中,4只渔鸥和1只斑头雁成功到达越冬地并安全返回青海湖。本文结合卫星跟踪在鸟类迁徙方面的应用,比较详细地介绍青海湖繁殖水鸟渔鸥和斑头雁的迁徙动态和... 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全年跟踪15只青海湖繁殖水鸟的运动。其中,4只渔鸥和1只斑头雁成功到达越冬地并安全返回青海湖。本文结合卫星跟踪在鸟类迁徙方面的应用,比较详细地介绍青海湖繁殖水鸟渔鸥和斑头雁的迁徙动态和迁徙路线,可为分析青海湖周边地区乃至中亚—印度迁徙通道内鸟类迁徙与禽流感的关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跟踪 青海湖 渔鸥 斑头雁 迁徙动态
下载PDF
若尔盖湿地水鸟资源季节变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国钢 戴强 +4 位作者 刘冬平 侯韵秋 陆军 沈尤 杜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2-749,共8页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 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 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之一。2010年从3月至12月,对若尔盖湿地水鸟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记录到48种26 050只水鸟,隶属于6目12科,其中雁鸭类水鸟最多,共统计到21 408只,占水鸟总数的82.2%。3月和10月是若尔盖湿地水鸟数量的高峰期;11月是低谷期,主要是由于水鸟的迁离和越冬水鸟尚未到达的缘故。尕海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年物种数和水鸟数量占了整个若尔盖湿地较大的比例。卫星跟踪的结果表明,青海湖斑头雁(Anser indicus)在若尔盖湿地与云南和贵州的越冬水鸟汇合,因此加强若尔盖湿地禽流感的防控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斑头雁 多样性 尕海 若尔盖
原文传递
基于卫星追踪探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3种水鸟栖息地的保护现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昱熙 谢彦波 +5 位作者 Nyambayar Batbayar 朱宝光 董树斌 Anna Barma Anton Sasin 曹垒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3-1495,共13页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对于迁徙水鸟而言,它的规划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捕捉6只斑头雁(Anser indicus)、5只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10只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进行卫星...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对于迁徙水鸟而言,它的规划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捕捉6只斑头雁(Anser indicus)、5只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10只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进行卫星追踪,探讨了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对它们栖息地的保护现状。基于4年累积获取的844,592条高频数据,分析了这21只水鸟在黄河流域活动的时间和利用的土地类型,并使用核密度法拟合了3种鸟类的家域。结果表明:3种鸟类均利用黄河流域湿地作为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其中一部分白琵鹭幼鸟利用黄河流域湿地作为度夏地,一部分东方白鹳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越冬地;3种水鸟在黄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差异,斑头雁对草地(49.0%)、裸地(26.2%)与水体(22.5%)的利用率较高,白琵鹭对农田(42.1%)、草地(19.8%)和湿地(19.6%)的利用率较高,东方白鹳对湿地(49.8%)、农田(34.5%)和水体(4.6%)的利用率较高;斑头雁核心的50%家域被现有保护区完全覆盖,而白琵鹭和东方白鹳核心的50%家域被现有保护区的覆盖度分别为1.6%和0,表明后2种水鸟的栖息地极大可能存在保护空缺;同时对覆盖范围内土地类型自身占比进行分析,发现3种鸟类对于裸地、草地和农田的利用偏向于被动选择,而对于湿地和水体的利用表现为主动选择。基于卫星追踪获得的高频数据可以准确反映3种水鸟在黄河流域的停歇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及潜在栖息位点。在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中,应关注白琵鹭和东方白鹳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并建立覆盖全面的保护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白琵鹭 东方白鹳 卫星遥测追踪 黄河自然保护区 保护现状
原文传递
西藏夯错水鸟多样性及斑头雁繁殖活动区的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国钢 刘冬平 +4 位作者 钱法文 江红星 侯韵秋 戴铭 陆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5-400,共6页
于2009年4-11月,对西藏夯错的水鸟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水鸟资源状况的了解,并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夯错全年共记录到水鸟26种,隶属于6目10科。夯错也是斑头雁和棕头鸥重要的繁殖地。水鸟春秋季迁徙高峰期在4... 于2009年4-11月,对西藏夯错的水鸟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水鸟资源状况的了解,并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夯错全年共记录到水鸟26种,隶属于6目10科。夯错也是斑头雁和棕头鸥重要的繁殖地。水鸟春秋季迁徙高峰期在4月份和10月份,这也是水鸟多样性较高的2个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迁徙鸭类数量和种类的增加。卫星跟踪研究表明,在繁殖前期,斑头雁活动区面积较大,主要在夯错及其周围的湿地取食;进入繁殖中期,斑头雁的活动范围减少了许多;繁殖后期,随着幼鸟陆续出壳,父母随即带领幼鸟离开夯错,到其它湿地取食和育雏,因此此期的活动区面积较大。由于夯错面积较小,不能满足斑头雁对食物的需求,因此部分斑头雁选择其它湿地作为主要的取食地,但部分扩散到其它湿地的斑头雁在迁徙前期重新返回夯错,使得该时期斑头雁的数量有呈上升趋势。通过与青海湖水鸟资源状况的比较发现,夯错水鸟种类较少,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两个湖泊所处地理区划的不同,并由此带来的气候环境的差异,以及植被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夯错海拔较高,紫外线很强,气候干燥,植被单一,栖息地类型多样性较低,因此水鸟的种数也相对较少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斑头雁 多样性 卫星跟踪 西藏夯错
下载PDF
青海湖鸟岛斑头雁种群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状况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筱佳 李来兴 +1 位作者 杨乐 王贵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6-410,共5页
斑头雁(Anserin dicus)是2005年青海湖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被感染物种。为了解斑头雁目前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免疫状况,2008年春季,在青海湖鸟岛采集该种群弃卵(68枚)和巢卵(125枚),以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H5N1亚型禽流... 斑头雁(Anserin dicus)是2005年青海湖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被感染物种。为了解斑头雁目前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免疫状况,2008年春季,在青海湖鸟岛采集该种群弃卵(68枚)和巢卵(125枚),以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卵黄母源抗体(IgY)。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3年后,青海湖鸟岛繁殖的斑头雁种群有26.5%~35.2%的繁殖对可能已经获得了对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免疫能力。另外,以斑头雁巢密度和抗体效价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斑头雁母源抗体水平与斑头雁巢密度正相关(r=0.736,P=0.000),表明高密度繁殖群内的母源抗体传递更具有适应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H5N1型禽流感 卵黄 母源抗体 血凝抑制 青海湖
下载PDF
西藏阿里班公错斑头雁的种间巢寄生行为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国钢 孙戈 +1 位作者 孙静 陆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4-667,共4页
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 2016年6月2日,我们在对西藏阿里地区班公错鸟岛进行鸟类调查时,发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将卵产于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的巢中,是一种间巢寄生行为。对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初步推测,一种原因可能是繁殖地的巢址和巢材资源短缺,鸟岛上巢材可能无法满足两个鸟种筑巢的需要,个别斑头雁由于巢材短缺,无法顺利筑巢,因此将卵产于棕头鸥的巢中。另一种可能原因是,某些斑头雁由于巢被破坏或卵被捕食,在迁徙之前已没有时间再完成下一轮的繁殖活动,由于斑头雁与棕头鸥食性差异较大,但由于斑头雁为早成鸟,孵出的雏雁不必接受棕头鸥纯肉食的饲喂,也使得这种巢寄生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棕头鸥 巢寄生 班公错 西藏
原文传递
环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动态模拟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耀南 郝美玉 +3 位作者 雷富民 星智 侯元生 罗泽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8-584,共7页
斑头雁是青海湖候鸟中的优势种之一,其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对青海湖的保护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利用STELLA图形化建模软件,从动力学出发,构建了青海湖地区斑头雁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根据前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对斑头雁的... 斑头雁是青海湖候鸟中的优势种之一,其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对青海湖的保护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利用STELLA图形化建模软件,从动力学出发,构建了青海湖地区斑头雁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根据前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对斑头雁的观测研究结果,设置了班头雁的交配、产卵、孵卵、育幼、迁入、迁出、死亡等过程的模型参数。根据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时间,设置以年为模拟单位,选取1/7为模拟步长,对未来25年的青海湖斑头雁种群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并进行了灾害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未来青海湖斑头雁的最大种群数量,将在20000余只的饱和数量之内变化。2006—2008年斑头雁观测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可信,其方法对青海湖的其他鸟类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青海湖 种群数量 动态模型
下载PDF
空间和地面条件下斑头雁血红蛋白晶体生长母液的共振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方文娟 华子千 +1 位作者 梁宇和 张树霖 《光散射学报》 2004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对在宇宙飞船和地面进行斑头雁血红蛋白晶体的生长后保留的母液进行了共振拉曼光谱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种样品在1240cm-1和1360cm-1附近的共振拉曼信号的细微差别,我们认为空间样品中Fe和N的配位强度平均要比地面样品大,并推测这是... 对在宇宙飞船和地面进行斑头雁血红蛋白晶体的生长后保留的母液进行了共振拉曼光谱的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种样品在1240cm-1和1360cm-1附近的共振拉曼信号的细微差别,我们认为空间样品中Fe和N的配位强度平均要比地面样品大,并推测这是由空间微重力环境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血红蛋白 血红素 空间 地面 共振拉曼光谱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斑头雁迁徙通道的环境特征 被引量:5
15
作者 郝美玉 张耀南 +1 位作者 阎保平 雷富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9-134,共6页
从斑头雁在青藏高原具有相对固定迁徙规律的事实出发,分析高原环境特征在斑头雁迁徙中的作用。以斑头雁高原迁徙通道为研究区,采用叠加与统计分析,对斑头雁迁徙停留地气温、降雨和植被覆盖变化以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 从斑头雁在青藏高原具有相对固定迁徙规律的事实出发,分析高原环境特征在斑头雁迁徙中的作用。以斑头雁高原迁徙通道为研究区,采用叠加与统计分析,对斑头雁迁徙停留地气温、降雨和植被覆盖变化以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斑头雁沿比较固定通道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植被的独特分布格局;迁徙通道内植被与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NDVI与降水相关性明显高于与气温的相关性;在以高山植被、草原、草甸和灌丛四种植被为主的迁徙通道中,草甸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而草原受气温及降水的影响最大,高山植被受其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迁徙通道 叠加与统计分析 迁徙原因 斑头雁
原文传递
基于数字地形模型的斑头雁潜在生境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郝美玉 张耀南 +2 位作者 雷富民 阎保平 星智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2,共8页
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潜在生境提取与分析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水系模型、湖泊及环湖活动区模型和植被模型的GIS叠置,提取了斑头雁的潜在生境,并对来自青海湖的11只斑头雁的卫星跟... 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区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将其应用在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潜在生境提取与分析中。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水系模型、湖泊及环湖活动区模型和植被模型的GIS叠置,提取了斑头雁的潜在生境,并对来自青海湖的11只斑头雁的卫星跟踪数据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斑头雁的潜在生境(湖泊与环湖活动区构成)共有275处(以湖泊为单位),湖泊水体总面积约为10306.4km2,59处生境已验证有斑头雁停留的踪迹,其中部分湖泊周围的验证点可能是斑头雁飞行时的定位点而不是停留定位点,目前还无法证实。繁殖地、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比较集中,迁徙路线较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形模型 斑头雁 潜在生境
原文传递
内蒙古斑头雁繁殖新分布记录
17
作者 乌义罕 红梅 +1 位作者 宝金财 赵格日乐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23年第2期204-206,共3页
2022年7月24日,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并拍摄记录到斑头雁(Anser indicus)繁殖家庭(成鸟1只幼鸟2只),为该物种的自然繁殖资料增添了新的分布记录。对该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布现状、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2年7月24日,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并拍摄记录到斑头雁(Anser indicus)繁殖家庭(成鸟1只幼鸟2只),为该物种的自然繁殖资料增添了新的分布记录。对该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布现状、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调查发现过程及繁殖地生境简要介绍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繁殖 新分布 阿鲁科尔沁
下载PDF
GPS位置历史挖掘和移动轨迹异常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18
作者 熊妍 罗泽 阎保平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04-2706,2710,共4页
为了发现候鸟的公共移动模式和异常迁徙行为,通过对候鸟位置历史数据建模,设计与实现了位置历史挖掘和异常检测系统,分析并可视化展示候鸟迁徙过程中经停地和移动序列的分布状况及其重要性。通过计算候鸟移动序列相符度并可视化展示结果... 为了发现候鸟的公共移动模式和异常迁徙行为,通过对候鸟位置历史数据建模,设计与实现了位置历史挖掘和异常检测系统,分析并可视化展示候鸟迁徙过程中经停地和移动序列的分布状况及其重要性。通过计算候鸟移动序列相符度并可视化展示结果,发现候鸟迁徙的公共模式和异常行为。使用青海湖斑头雁的卫星遥测数据验证了这一系统,结果发现了斑头雁的三个公共移动模式和三个异常迁徙行为,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模式 异常检测 移动序列相符性 斑头雁
下载PDF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繁殖期食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马映荣 万丽霞 +1 位作者 罗宏德 贾阳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6-171,共6页
2019年4月至6月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德尔基和小德尔基湿地斑头雁繁殖点进行食性调查,分别在觅食地采集参照植物和繁殖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粪便进行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斑头雁在繁殖期内主要取食11科19种植物,莎草科植物... 2019年4月至6月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德尔基和小德尔基湿地斑头雁繁殖点进行食性调查,分别在觅食地采集参照植物和繁殖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粪便进行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斑头雁在繁殖期内主要取食11科19种植物,莎草科植物为主要取食对象,在繁殖期内平均占比43.14%。除莎草科植物以外,在繁殖期不同阶段对其他植物取食偏好有所不同。前中期取食三脉梅花草较多,后、末期取食小眼子菜、海韭菜等水生植物较多。在整个繁殖期内,取食花果的比例呈线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繁殖期 食性 粪便显微分析 盐池湾
原文传递
贵州草海斑头雁越冬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延峰 张国钢 +2 位作者 陆军 刘文 李振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6-180,共5页
湿地生境可为水鸟提供保护场所、生存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以及种群延续的条件(Fretwell,1972;Heitmeyer,1980;Fredrickson,1981;Krapu,1981).生境的可利用性、分布和质量会影响越冬期水鸟的集群、活动、能量分配和繁殖过程(Fredrickso... 湿地生境可为水鸟提供保护场所、生存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以及种群延续的条件(Fretwell,1972;Heitmeyer,1980;Fredrickson,1981;Krapu,1981).生境的可利用性、分布和质量会影响越冬期水鸟的集群、活动、能量分配和繁殖过程(Fredrickson et al.,1979;Paulus,1980),同时会对水鸟的繁殖潜力造成影响(Miline,1976;Ankney,1977).生境选择通常会使生物分布非随机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Southwood,1977;Martin,1998;Clark et al.,1999).这种非随机化分布方式的产生是由于生物体对环境因子具有选择性,即在相同生境中的随机区域选择位点进行测量,并将它们进行比较的结果(Wilson,19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种群数量 觅食地 生境选择 草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