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递进扩展变形:来自裂变径迹和平衡剖面的证据 被引量:171
1
作者 梅廉夫 刘昭茜 +2 位作者 汤济广 沈传波 凡元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1-174,共14页
从湘鄂西到川东近400km宽阔的中上扬子陆内中古生界变形是江南-雪峰陆内造山作用向西北方向递进扩展变形的结果.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和埋藏热历史模拟以及雪峰山-华蓥山构造剖面的平衡演变分析方法,揭示出自湘鄂西向川东华蓥山... 从湘鄂西到川东近400km宽阔的中上扬子陆内中古生界变形是江南-雪峰陆内造山作用向西北方向递进扩展变形的结果.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和埋藏热历史模拟以及雪峰山-华蓥山构造剖面的平衡演变分析方法,揭示出自湘鄂西向川东华蓥山构造变形发展的时代从165Ma到95Ma,具有递进变新的趋势.湘鄂西断褶带厚皮构造变形缩短率小于川东断褶带薄皮构造的变形缩短率,但侏罗纪时期湘鄂西断褶带的缩短速率却明显大于早白垩世早中时期川东断褶带东南段的缩短速率,而早白垩世早中时期川东断褶带东南段的缩短速率又大于早白垩世晚期川东断褶带北西段的缩短速率,反映基底卷入程度和推挤力源的强度大小是控制缩短率和缩短速率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变形具有大跨度穿时递进扩展的特征和方式,并且由于基底的差异和卷入程度的不同以及滑脱层参与深度和程度的不同,不同构造带缩短率和缩短速率的变化反映出明显的陆内变形及其动力学的差异.研究推测,如果江南-雪峰隆起是原地或准原地体,则湘鄂西-川东陆内构造递进扩展变形的"发动机"在桃源-怀化一线,该线亦是江南-雪峰中生代陆内造山作用开始发轫并向南北两侧呈花状扩展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西-川东 中生代 构造地质 裂变径迹 平衡剖面
原文传递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 被引量:91
2
作者 陈竹新 贾东 +4 位作者 张惬 魏国齐 李本亮 魏东涛 沈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8-45,共8页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 ,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 :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 ;晚... 对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有过许多分析 ,但明显缺乏直接的证据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借助平衡剖面分析验证龙门山形成的正反转构造过程 :志留纪至中三叠世受多条倾向北西的同沉积断裂控制 ;晚三叠世以来遭受北西—南东向挤压、抬升和剥蚀 ,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在晚三叠世和新生代的两期板块碰撞的影响下 ,龙门山产生了两期褶皱冲断作用 ,但在南、北两段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变形过程。龙门山北段表现为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 ,能明确划分出两期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的变形强烈 ,缩短率达 31.7% ;而新生代的变形较弱 ,缩短率仅为 10 .5 %。南段则表现出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的特点 ,主要体现新生代的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的构造变形基本上被改造 ,南段整体缩短率达 2 6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龙门山 平衡剖面 构造变形 晚三叠世 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中三叠世 志留纪 缺乏
下载PDF
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被引量:37
3
作者 何登发 杨庚 +4 位作者 管树巍 石昕 张朝军 王桂宏 王晓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14,共8页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复杂,增大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与成图的难度,是对圈闭钻探与油气田开发的严峻挑战。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前陆盆地及其冲断带合理的构造模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构造建模...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变形复杂,增大了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与成图的难度,是对圈闭钻探与油气田开发的严峻挑战。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前陆盆地及其冲断带合理的构造模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环节。构造建模要综合应用地表地质、遥感、钻井、重、磁、电、地震等资料,将地表构造、浅层构造与深层构造有机结合,建立几何学上内在协调的、运动学上平衡的与力学机制上可行的构造模型。主要遵循4个基本步骤,轴面分析是基础,断层褶皱形态分析是核心,平衡观念是灵魂,构造复原是手段。中国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构造建模的关键环节有较大差别。构造模型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将不断得到修正,从而越来越符合前陆盆地的特点,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构造建模 轴面 平衡剖面 几何学 运动学 力学机制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9
4
作者 汤济广 梅廉夫 +2 位作者 沈传波 于水明 周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22,共4页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遵循几何守恒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演与恢复方法,是构造演化定量分析的有效手段。介绍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和平衡剖面的制作。论述了平衡剖面技术在反转构造和挤压区盐构造平衡、伸展断陷盆地亚分辨正断层预测等... 平衡剖面技术是一种遵循几何守恒原则而建立的地质剖面正演与恢复方法,是构造演化定量分析的有效手段。介绍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原理和平衡剖面的制作。论述了平衡剖面技术在反转构造和挤压区盐构造平衡、伸展断陷盆地亚分辨正断层预测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而对不同方向的叠加构造、含斜向滑动的构造以及含不均匀剥蚀的多期构造平衡与恢复目前则难以实现。由二维剖面平衡与复原走向三维平衡与复原,同时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实现完整的三维地质可视化、平衡和恢复系统,是平衡剖面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分层复原 亚分辨断层 反转构造 三维平衡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国内外油气勘探中的最新应用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进铎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56-1861,共6页
平衡剖面技术是油气勘探中的一项辅助解释技术,它提供正演与反演两种模拟过程.正演模拟过程可以迅速、有效地检验某种地质假设,为解释人员提供合理的解释模型,同时,正演过程可以动态显示构造变形历史,为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演化提供依据... 平衡剖面技术是油气勘探中的一项辅助解释技术,它提供正演与反演两种模拟过程.正演模拟过程可以迅速、有效地检验某种地质假设,为解释人员提供合理的解释模型,同时,正演过程可以动态显示构造变形历史,为研究油气藏的形成、演化提供依据;而反演模拟过程则可以迅速地对剖面解释结果进行合理性检验,避免解释中的随意性,提高剖面解释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对平衡剖面有关的概念、原理、应用条件及变形机制等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总结,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平衡剖面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最新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变形机制 正演过程 反演过程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样式
下载PDF
逆冲推覆构造最新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开均 施央申 +1 位作者 黄钟瑾 王良书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28,共6页
边冲推覆构造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4个方面:1.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其主要构造要素为台阶式逆冲断层,强调断裂与褶皱的相互关联性,可划分为断裂与褶皱两个分支系统。2.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造山缩短... 边冲推覆构造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以下4个方面:1.创立新型逆冲推覆构造几何体系,其主要构造要素为台阶式逆冲断层,强调断裂与褶皱的相互关联性,可划分为断裂与褶皱两个分支系统。2.发展平衡构造剖面的研究方法,用于计算造山缩短量并检验构造解释。3.发现韧性推覆产生糜棱岩、混合岩、花岗岩三位一体的成岩作用和对金矿床的控制作用;浅表推覆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浅表台阶式逆冲断层对金属矿藏的控制作用,这种控矿作用常具有系统性和层控性特点。4.建立褶皱冲断带增生楔力学模式,用以预测地壳形变的几体形态,并解释造山带陆壳的增生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分类 岩石成因 控矿构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 被引量:19
7
作者 董冬冬 王大伟 +2 位作者 张功成 吴时国 袁圣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22,29,共7页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 a之前... 运用平衡剖面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珠二坳陷的典型测线进行构造演化史恢复,计算不同构造时期的拉张速率及沉积速率等参数,总结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珠二坳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裂陷期和拗陷期两个发育阶段;23 M a之前为裂陷期,伸展作用十分强烈,主要断裂构造发育;23 M a后为裂后的拗陷期,伸展作用减弱;坳陷新生代拉张系数为1.15-1.35,不同凹陷在拉张作用、沉积速率和断裂发育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陆相断陷湖相和水下三角洲沉积,拗陷期发育深水扇和深海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深水区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辛东地区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17
8
作者 韩清华 兖鹏 +1 位作者 余朝华 吴时国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362-373,345,共13页
辛东地区位于多个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复杂,其中辛镇构造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带。区内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和继承性,沙三上段到沙二段(Es3上-Es2)沉积时期和东营组(Ed)沉积时期是断层发育的全盛期。根据4116测线平衡剖面的演化... 辛东地区位于多个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复杂,其中辛镇构造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带。区内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和继承性,沙三上段到沙二段(Es3上-Es2)沉积时期和东营组(Ed)沉积时期是断层发育的全盛期。根据4116测线平衡剖面的演化史分析,辛东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沙三段(Es3)沉积前的雏形阶段、沙三段—东营组(Es3-Ed)沉积时期的定型阶段和馆陶组-现今(Ng-现今)的衰退阶段三个时期。研究区内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邻近的民丰洼陷和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期次基本分为东营期和馆陶末~明化镇期,且以晚期成藏为主。生成的油气首先就近运移,在深部沙四段(Es4)、沙三中下段(Es3中下-Es2)发育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其次,通过大规模联通的储集体和活动性断层向本区运移,在靠近洼陷的构造翼部和核部的古近系断块区富集起来;此后,由于长期发育的活动性断层的存在,已形成油气藏的平衡条件被改变,部分油气随着活动性断层继续向上运移在浅部新近系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意义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涛 宋春晖 +5 位作者 王亚东 郑海军 张志高 吴松 孟庆泉 方小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2-321,共10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研究是认识整个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机制以及印欧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受控于昆仑山断裂、阿尔金断裂、祁连山断裂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完整地记录了高原东北缘的构造变形信息。尤其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晚新生代地层出露完整,是研究其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及驱动机制的理想地区。文中应用平衡剖面和古地磁构造旋转方法,结合最新的磁性地层年代,定量恢复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历史。结果表明,在挤压应力的控制下该地区自22 Ma以来,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地层缩短与构造旋转,且其强度呈阶段性增长,具体又可划分为3个阶段:22~9.1 Ma构造活动平静期、9.1~2.65Ma构造变形相对加强期、2.65Ma以来构造变形顶峰期。研究表明,造成柴西地区地层持续缩短和顺时针旋转的关键推动力是印欧板块晚新生代的持续向北推挤、昆仑山—祁曼塔格山向柴达木盆地强烈挤压推覆以及阿尔金左旋走滑断裂大规模的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晚新生代 构造旋转 平衡剖面 柴西地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宾县凹陷平衡剖面恢复及构造演化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毕素萍 张庆龙 +4 位作者 王良书 陈竹新 解国爱 徐士银 崔营滨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3-206,211,共5页
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选取松辽盆地东缘宾县凹陷的4条南北走向测线,对其地震解释剖面进行平衡复原,并进行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速率计算。分析认为,宾县凹陷经历了断陷构造期、断坳转化期、坳陷构造期和反转构造期... 在地层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平衡剖面技术,选取松辽盆地东缘宾县凹陷的4条南北走向测线,对其地震解释剖面进行平衡复原,并进行伸展量、伸展率和伸展速率计算。分析认为,宾县凹陷经历了断陷构造期、断坳转化期、坳陷构造期和反转构造期4个演化阶段。结果显示,宾县凹陷在断陷期和断坳转化期的伸展速率较大,分别约为0.21和0.2 mm/a,且宾县凹陷的次级构造单元宾县洼陷的中部变形强于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伸展量 伸展率 伸展速率 宾县凹陷 松辽盆地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区中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楼达 李三忠 +6 位作者 金宠 周永刚 刘博 许淑梅 戴黎明 周立宏 高振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53,共11页
渤海湾盆地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样式始终不明朗,特别是对燕山期变形始终存在争议,故选择黄骅坳陷中区中生界作为重点剖析对象,通过大量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构造背景,提出黄骅... 渤海湾盆地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样式始终不明朗,特别是对燕山期变形始终存在争议,故选择黄骅坳陷中区中生界作为重点剖析对象,通过大量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的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构造背景,提出黄骅坳陷中区中生代演化过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印支晚期东西向宽缓褶皱及后期逆冲构造变形期、燕山早期挤压走滑构造变形期、燕山中期继承性挤压与右旋张扭构造变形期、燕山晚期—喜山期区域性伸展构造变形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中生代 黄骅坳陷中区
下载PDF
南海北缘古近纪断裂活动规律及控盆特征:以阳江东凹为例 被引量:15
12
作者 占华旺 蔡国富 +9 位作者 张志伟 王光增 李颖薇 索艳慧 王鹏程 姜素华 刘博 郭玲莉 朱俊江 李三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39,共20页
南海北缘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陆缘盆地,从西向东可划分为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这些盆地记录了新生代南海北缘构造演化过程。为加深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 南海北缘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陆缘盆地,从西向东可划分为北部湾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这些盆地记录了新生代南海北缘构造演化过程。为加深对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盆地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的认识,本文以珠三坳陷阳江东凹为例,基于覆盖阳江东凹研究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该地区的断裂体系进行了系统解剖,阐述了古近纪断裂的展布特征,并对主干断裂的活动速率进行定量计算,探讨了断裂体系演化规律及沉积中心迁移过程,并利用2Dmove软件对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演化恢复。结果表明,文昌组沉积期阳江东凹主要以NE-NEE向断裂活动为主,且活动强度大;恩平组沉积期,NWW向断裂大量发育,少数NE-NEE向断裂继续活动。阳江东凹的断裂活动表现出从早到晚,同沉积主干断裂走向由NE-NEE向转变为近E-W向和NWW向,同时沉积中心相应的整体向西、向南迁移。而单一主干断裂在不同位置不同时期,其活动强度也存在差异。基于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和平衡剖面分析,本文认为阳江东凹的基底作为中生代华南陆缘的一部分,经历了多次变形作用,形成了NE向和NWW向基底卷入型共轭断裂;早-中始新世, NE向先存断裂在NW-SE向应力作用下优先复活,其断裂活动强度达到最大;进入中-晚始新世, NE向断裂活动继承性发展, NEE向断裂大量发育,在右旋应力作用下,早期NE向断裂呈右行右阶走滑,控制着地层沉积与断裂构造样式;至渐新世,NE向断裂少数继承性活动,近E-W向及NWW向断裂大量发育,以左行走滑方式存在。因此,阳江东凹裂陷期主要经历了文三段沉积期NW-SE向伸展、文二段沉积期NE向右行右阶走滑拉分和文一段-恩平组沉积期NWW向左行左阶走滑拉分的三阶段演化过程。结合前人对南海北部陆缘研究成果可知,南海北缘盆地群宏观格局主要为受NE向断裂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阳江东凹 控盆断裂 活动强度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陆诗阔 李继岩 +2 位作者 吴孔友 崔永谦 杜维良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5-40,50,共7页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借助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对冀中坳陷几条地震大剖面的构造演化恢复,对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冀中坳陷潜山构造的总体演化表现出阶段性:Pt2-PZ,潜山形成的物质基础发育期;Mz,潜山的初始形...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借助平衡剖面技术,通过对冀中坳陷几条地震大剖面的构造演化恢复,对冀中坳陷潜山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冀中坳陷潜山构造的总体演化表现出阶段性:Pt2-PZ,潜山形成的物质基础发育期;Mz,潜山的初始形成期;E2k-E3s2,潜山的主要发育期;E3s1-E3d为潜山构造的调整定型期;N-Q,潜山的深埋期。根据前中生代基底成山的时代与基底被中新生界地层覆盖时代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将冀中坳陷潜山构造分为A类(基底先成山,再被覆盖形成潜山)、B类(基底成山的同时被上覆地层覆盖形成潜山)和C类(基底先被覆盖,后期再成山形成潜山构造)3种类型。其中A类潜山主要分布在靠近盆地中部牛驮镇凸起、雁翎、高阳低凸起等早期有古隆起存在的部位,受E2k-E3s2期冀中坳陷强烈块断裂陷作用的控制;B类为冀中坳陷潜山构造的主体;C类潜山在该区发育相对较少。单纯从演化特征看,成藏条件A类好于B类,B类好于C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潜山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
下载PDF
兰坪金顶地区推覆-滑动构造及其平衡剖面 被引量:11
14
作者 覃功炯 彭斯震 《现代地质》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本文选择横切哀牢山隆起,经金沙江-红河大断裂,金顶铅锌矿区至澜苍江大断裂的剖面进行平衡.确认该剖面的构造样式为一喜马拉雅期的背负式对冲模式,即较老的J-T3地层分别从东西方向向兰坪盆地内部逆冲,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推覆带... 本文选择横切哀牢山隆起,经金沙江-红河大断裂,金顶铅锌矿区至澜苍江大断裂的剖面进行平衡.确认该剖面的构造样式为一喜马拉雅期的背负式对冲模式,即较老的J-T3地层分别从东西方向向兰坪盆地内部逆冲,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推覆带.东推覆带发育较全,由根带、中带和前缘带组成.在推覆事件之后雪邦山隆起带迅速抬升,其西坡下有同生断裂活动,雪邦山隆起之上的推覆体转换成重力滑覆,由此形成了金顶矿区和莱龙、金-一带颇具特色的滑覆构造带.经平衡复位该剖面在以喜马拉雅构造期为主的阶段压缩了43km.本文为金顶起大型铅锌矿床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推覆构造 滑动构造
下载PDF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边界断层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丽明 何登发 +2 位作者 桂宝玲 王俊辉 陈为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6-553,共8页
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约束和井资料控制下,通过二维及三维分析,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民丰洼陷边界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剖析。根据边界断层走向及倾角、倾向等特征,将研究区边界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认为断面是由多个倾斜面... 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约束和井资料控制下,通过二维及三维分析,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民丰洼陷边界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剖析。根据边界断层走向及倾角、倾向等特征,将研究区边界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认为断面是由多个倾斜面以轴面连接而成的曲面,建立了其三维几何学形态模型。民丰边界断层断面可视为以6条横向轴面和4条垂向轴面连接的倾斜面,可划分为11个区。运用正断层转折褶皱理论,对民丰边界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西、中、东3段的平衡剖面进行对比,认为其在发育前期以旋转运动为主,后期以剪切正断层转折褶皱模式发育。民丰边界断层中段发育犁式正断层,而西、东段发育断坪,为座椅式正断层。西、中段断层活动强度受次级断层——胜北断层的影响,断层旋转程度由西向东减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边界断层反转程度大致自西向东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民丰洼陷 边界断层 三维 几何学特征 运动学特征 断层转折褶皱 平衡剖面
下载PDF
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与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庆龙 葛荣峰 +2 位作者 赵立文 杜彦彦 慕德良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1-217,共7页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演化过程提供了详细的定量约束。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古潜山断裂构造特征指示其可能是起源于晚中生代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派生的次级剪切破裂,但受新生代强烈伸展作用影响,张性增强,提高了油气运移和储集能力。渐新世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派生了新的EW向张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结合该区石油地质特征,推断古潜山表层不整合面上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古潜山内幕大断裂端点、拐点、交汇点可能是古潜山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构造裂缝 古潜山 郯庐断裂带 辽河盆地
下载PDF
构造复原技术在前陆冲断带岩相古地理重建中的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古生代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汪泽成 赵文智 +2 位作者 陈孟晋 殷积峰 王超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5-393,共9页
前陆复杂构造区因构造变形强烈,地层缺失严重,'断相'、'古隆起'假象等因素,导致了前陆区岩相古地理制图具多解性.以鄂尔多斯西缘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岩相古地理恢复为例,提出古构造复原、物源区分析是重建岩相古... 前陆复杂构造区因构造变形强烈,地层缺失严重,'断相'、'古隆起'假象等因素,导致了前陆区岩相古地理制图具多解性.以鄂尔多斯西缘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岩相古地理恢复为例,提出古构造复原、物源区分析是重建岩相古地理的重要环节,指出:西缘北部早中石炭世为走滑拉张断陷;二叠纪沉积时存在3大物源区;中生代的冲断推覆造成地层缩短率20%~47%.恢复后的岩相古地理图在沉积体系展布、砂体分布等方面和恢复前相比,有明显差异,对指导西缘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构造复原 岩相古地理 平衡剖面 物源区 二叠系 鄂尔多斯西缘
下载PDF
平衡剖面方法在伸展、走滑作用叠加、配比关系分析中的应用——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伟 郭甜甜 +5 位作者 吴智平 徐长贵 吴奎 陈兴鹏 幽鹏飞 郭睿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1-1514,共14页
新生代辽东湾坳陷处于伸展和走滑作用的共同控制之下,二者强弱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复杂的叠加、配比关系,本文利用平衡剖面方法,选取了不同地区垂直和平行于主干断裂的两个方向地质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的恢复和伸展率的计算,进而探讨了辽东... 新生代辽东湾坳陷处于伸展和走滑作用的共同控制之下,二者强弱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复杂的叠加、配比关系,本文利用平衡剖面方法,选取了不同地区垂直和平行于主干断裂的两个方向地质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的恢复和伸展率的计算,进而探讨了辽东湾坳陷新生代各演化阶段伸展、走滑作用的叠加配比关系,结果表明:始新统孔店组—渐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三段沉积期,辽东湾坳陷以伸展作用为主,走滑作用相对较弱;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期表现为弱伸展、弱走滑;渐新统东营组沉积期转变为强走滑、弱伸展,辽中—辽东地区走滑作用强于辽西地区,而伸展作用辽西强于辽中—辽东地区;新近纪—第四纪,辽东湾坳陷伸展和走滑作用均相对较弱,整体拗陷.不同时期伸展和走滑作用的叠加、配比关系控制了辽东湾坳陷构造格局、构造样式的时空差异.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适用于中国东部多数伸展和走滑作用共同控制的盆地类型,尤其针对主走滑断裂附近发育相当数量走滑派生次级断裂的情况结果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作用 叠加、配比关系 平衡剖面 辽东湾坳陷 新生代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构造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田 张建培 +2 位作者 张绍亮 余逸凡 唐贤君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5期1-7,共7页
通过横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各凹陷的典型地震剖面构造解释,系统总结了西部坳陷带的结构和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西部坳陷带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西部坳陷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 通过横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各凹陷的典型地震剖面构造解释,系统总结了西部坳陷带的结构和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西部坳陷带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西部坳陷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西部坳陷带经历了古新世末的瓯江运动和渐新世末的花港运动,相应地分别在古新统明月峰组(E1m)和始新统温州组(E2w)沉积之后,西部坳陷带处于明显的收缩阶段,伴随发育T80和T20不整合界面。同时,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探讨了西部坳陷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伸缩率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演化过程,是对"中、新生代时期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汇聚速率和方向的改变"等区域应力场特征的局部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西部坳陷带 构造样式 平衡剖面 伸缩率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层拉平技术在地震解释中的深化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雯 刘永涛 +3 位作者 赵俊峰 王秀珍 赵红格 丁富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0-1120,936,共12页
从地震解释角度看,层拉平是一种古地表重建技术。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地震层拉平无法精确恢复倾斜地层厚度、压实地层厚度和地层水平伸缩量。为此,从地震层拉平的技术原理出发,首先将该技术与其他恢复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增... 从地震解释角度看,层拉平是一种古地表重建技术。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地震层拉平无法精确恢复倾斜地层厚度、压实地层厚度和地层水平伸缩量。为此,从地震层拉平的技术原理出发,首先将该技术与其他恢复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增加地质条件约束或对原有技术方案进行改进,最大限度地降低恢复误差对恢复结果的影响,使地震层拉平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地震解释的各个环节。并得出如下结论:(1)在楔状层序顶、底界面夹角小于15°、地层间隔厚度小于1000m的条件下,可利用沿层切片近似代替地层切片预测薄储层;(2)当不整合面上、下地层压实作用差异较小时,可先利用地震层拉平技术恢复剥蚀地层厚度,进而利用修正的残余厚度法恢复古地貌;(3)对于一般地区而言,恢复主成藏期的古构造形态不用再做压实校正,在提高恢复精度的同时,也增强了古构造恢复的油气地质意义;(4)针对构造变形不甚强烈地区,可利用地震层拉平技术近似代替平衡剖面分析构造演化。这些结论可进一步促进地震层拉平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深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拉平 地层切片 沿层切片 古地貌 古构造 构造演化 平衡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