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寺、尉迟寺白灰面的测试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乃胜 何努 +2 位作者 毛振伟 冯敏 王昌燧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3,共5页
在XRD和拉曼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借助XRF、ICP-AES和ICP-MS技术,对取自陶寺、尉迟寺遗址的“白灰面”做了相关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尉迟寺F85号红烧土房墙体表面白灰面为碳酸钙。陶寺“白灰面”有两种,一种为人工烧制的石灰,系石灰石烧... 在XRD和拉曼光谱分析的基础上,借助XRF、ICP-AES和ICP-MS技术,对取自陶寺、尉迟寺遗址的“白灰面”做了相关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尉迟寺F85号红烧土房墙体表面白灰面为碳酸钙。陶寺“白灰面”有两种,一种为人工烧制的石灰,系石灰石烧制而成,表面打磨得较为光滑,并且有一块样品分4次加工,分为4层,表层主要为方解石和文石,里层则为石英含量略高的粘土和石灰的混合物,具较高的工艺,另外,有一块“白灰面”经检测为二水硫酸钙,这首次表明我国古代先民在4千年前已经开始开采和使用石膏做为建筑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灰面” 拉曼光谱 X-射线衍射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潜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潜
下载PDF
新石器时期人造石灰的判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乃胜 何努 +1 位作者 汪丽华 凡小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5-639,共5页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晚期已经大量使用"白灰面"建筑涂料,这种建筑涂料,不仅坚固、美观、卫生,而且有一定的防潮作用,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建筑涂料很可能就是我国早期人工烧制的石灰。为此,本工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取...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晚期已经大量使用"白灰面"建筑涂料,这种建筑涂料,不仅坚固、美观、卫生,而且有一定的防潮作用,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建筑涂料很可能就是我国早期人工烧制的石灰。为此,本工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取自陶寺遗址的"白灰面"、"白条石"做了红外光谱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白灰面"与"白条石"红外光谱的ν2/ν4比值明显不同,反应了二者碳酸钙晶体的无序度有较大区别,从而说明经过煅烧而得到的白灰面,即人工烧制的石灰是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方法鉴定的,这为我国石灰起源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判别方法。此外,本工作还借助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白灰面中掺和料,结果表明白灰面中的掺和料为纤维素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灰面” “白条石” 红外
下载PDF
用于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古代灰浆样品分析与前处理方法述评
3
作者 王玥 宫玮 吴小红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6,共8页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灰浆常被用作建筑的建造和装饰材料,如房址白灰面、砖墙缝隙胶凝材料、壁画灰质地仗层等。灰浆是研究古代建筑建造、修葺和壁画制作年代的重要样品,因其固化过程与建筑的建造、修葺和壁画制作行为直接相关。灰浆受原...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灰浆常被用作建筑的建造和装饰材料,如房址白灰面、砖墙缝隙胶凝材料、壁画灰质地仗层等。灰浆是研究古代建筑建造、修葺和壁画制作年代的重要样品,因其固化过程与建筑的建造、修葺和壁画制作行为直接相关。灰浆受原料、制作工艺和保存状态影响,其组分复杂,其中无机质组分中可能含有不同年代生成的干扰组分,因此准确测定灰浆样品碳十四年代的难度较大。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对灰浆样品碳十四年代测定的前处理和制备方法,以及近年来无机质组分形成机理的研究成果,归纳现有灰浆样品分析检测与前处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干扰组分影响、有机残留物提取测年等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四年代测定 古代灰浆样品 白灰面 前处理方法
下载PDF
白灰面-草拌泥地坪——西头遗址新石器时代复合建筑材料科学研究
4
作者 王茜蔓 李婷 +6 位作者 严景臣 杨富巍 刘妍 先怡衡 张坤 唐丽雅 陈欣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14-2522,共9页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一处包含了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丰富遗存的人类文化遗迹。在该遗址的上西头村和南头村发掘点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窑洞式房址,且部分房址的地坪为“白灰面-草拌泥”复合建筑材料,保存较为完整... 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是一处包含了自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丰富遗存的人类文化遗迹。在该遗址的上西头村和南头村发掘点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窑洞式房址,且部分房址的地坪为“白灰面-草拌泥”复合建筑材料,保存较为完整。本文首先采用了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白灰面-草拌泥”地坪的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为进一步解决样品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分析和技术原理等问题,又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差热分析仪(TGA-DSC)、能谱仪(EDS)等多种分析手段对“白灰面”、草拌泥以及“白灰面-草拌泥”交界面进行了成分的分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白灰面”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由料礓石烧制后经过碳酸化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白灰面”有三层,应是经过三次涂抹叠加而成,每层白灰面厚度都基本一致且均不超过1 mm;“白灰面”的基底是草拌泥,其中的秸秆纤维起加筋强化和抑制开裂作用;涂抹“白灰面”时,石灰水渗入草拌泥中而氢氧化钙发生碳酸化反应产生了碳酸钙,有助于草拌泥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白灰面”和草拌泥两种建筑材料至今仍结合紧密,两者之间仅有10~20μm的间距,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先民已经广泛掌握了“白灰面-草拌泥”这种复合建筑材料及其施工工艺。该研究对于了解中国远古先民对于天然材料的认识、利用以及梳理传统建筑科技文明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旬邑西头遗址 “白灰面” 草拌泥 复合建筑材料
下载PDF
苏羊遗址白灰面的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天强 魏国锋 +1 位作者 程保增 任广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49-1954,共6页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苏羊遗址是中原地区史前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出土房址的地面和墙面涂抹有“白灰面”,其原料和制作方法对研究史前建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采自苏羊遗址的白灰...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苏羊遗址是中原地区史前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出土房址的地面和墙面涂抹有“白灰面”,其原料和制作方法对研究史前建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对采自苏羊遗址的白灰面、遗址周边地区的几种天然石灰质原料(料礓石、石灰石和牡蛎)进行分析检测,以探究苏羊遗址白灰面的制作原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苏羊遗址的白灰面、天然料礓石和模拟制备的白灰面进行分析检测,利用红外图谱中方解石的ν2/ν4值反映其晶体的无序程度,并绘制ν2-ν4特征趋势线,最后结合微观形貌观察,以探究苏羊先民在制作白灰面时,是否将原料人工烧制成石灰后再使用。结果显示,苏羊遗址白灰面样品的主要物相为石英、方解石以及少量长石,化学成分中钙含量与硅含量较高,其化学成分、物相等与天然料礓石相似,而不同于石灰石和牡蛎;根据红外谱图显示的信息,苏羊遗址白灰面的ν2/ν4平均值在3.6左右,远低于人工烧制石灰的ν2/ν4值,其ν2-ν4特征趋势线也与天然料礓石的接近;结合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可初步认为苏羊先民在制作白灰面时,以天然料礓石为原料,未对料礓石进行人工烧制,是直接将其粉碎后与水按比例混合成浆状,涂抹于墙面、地面以及窖穴穴壁。相关研究结果为辨别天然料礓石和人工烧制料礓石的碳化产物提供了一种较为便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史前白灰面的制作原料和工艺,为考古工作人员研究史前居民制作建筑材料的工艺和改善居住环境的思维意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灰面 料礓石 红外光谱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