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毛虫幼虫收集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61
1
作者 王中全 崔晶 晋雪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1993年第1期65-66,93,共3页
本文对旋毛虫幼虫的收集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胃蛋白酶和1.5%盐酸的消化液在18~20h 37℃可将感染有旋毛虫的小白鼠、大白鼠及家兔等动物肌肉完全消化。肌肉与消化液的合适比例为1:10(w/v)。收集幼虫时,改良贝氏法和分液漏斗法优... 本文对旋毛虫幼虫的收集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胃蛋白酶和1.5%盐酸的消化液在18~20h 37℃可将感染有旋毛虫的小白鼠、大白鼠及家兔等动物肌肉完全消化。肌肉与消化液的合适比例为1:10(w/v)。收集幼虫时,改良贝氏法和分液漏斗法优于水洗自然沉淀法和离心沉淀法。本文还讨论了影响收集旋毛幼虫的一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幼虫 收集方法 改良贝氏法 分液漏斗法
下载PDF
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对番茄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宇 赵湘媛 +5 位作者 宋莹莹 孙梦茹 夏艳辉 袁虹霞 李洪连 王珂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1-89,共9页
为了明确咖啡短体线虫对番茄植株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利用温室盆栽接种和贝尔曼漏斗分离接种植株根际线虫的研究方法,测定了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番茄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接种75d后... 为了明确咖啡短体线虫对番茄植株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利用温室盆栽接种和贝尔曼漏斗分离接种植株根际线虫的研究方法,测定了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番茄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接种75d后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均能侵染番茄根系,并且在番茄根际的繁殖率(Rf)>1,番茄是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的适合寄主;2)接种的番茄植株普遍长势弱,叶片黄化,根系减少,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线虫危害症状明显;3)接种番茄植株的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等生长参数显著<未接虫的对照组(CK),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对番茄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4)寄主或地理来源不同的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来自河南玉米的HN-K1种群的致病力最强,来自安徽小麦的AH-015A2种群的致病力最弱。综上所述,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对番茄均具有寄生性和致病性,但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番茄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短体线虫 番茄 寄生性 致病性 贝尔曼漏斗法
原文传递
山东长清栝楼及丹参根结线虫病原虫种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坤鹏 刘杨 万鹏 《山东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23-28,64,共7页
分离鉴定危害栝楼和丹参的植物根结线虫,为两种药用植物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贝曼漏斗法自采集来的丹参和栝楼根中分离根结线虫,分离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果发现了6种植物根结线虫,其中丹参中分离到5种,即咖啡短... 分离鉴定危害栝楼和丹参的植物根结线虫,为两种药用植物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贝曼漏斗法自采集来的丹参和栝楼根中分离根结线虫,分离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果发现了6种植物根结线虫,其中丹参中分离到5种,即咖啡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coffeae )、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 incognita )、穿刺短体线虫( Pratylenchus penetrans )、美洲剑线虫( Xiphinema americanum )、纤毛棘刺线虫( Helicotylenchus apiculus)。栝楼中分离到2种,即美洲剑线虫( Xiphinema americanum )、假强壮螺旋线虫( 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tus )。该研究可为山东长清地区栝楼及丹参根部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栝楼 丹参 根结线虫 贝曼漏斗法
下载PDF
一种改良的土壤线虫分离方法的效果评估
4
作者 陈玉秀 王娅娟 +1 位作者 张发 赵成法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97-100,共4页
目的:对文献报道的贝尔曼漏斗改良法(改良法1)进一步改良(改良法2),并进行评估。方法:以人工添加定量线虫土壤和自然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浅盘法、贝尔曼漏斗法、改良法1、改良法2和LUDOX TM悬浮法对土壤线虫的分离率,并分析不同方... 目的:对文献报道的贝尔曼漏斗改良法(改良法1)进一步改良(改良法2),并进行评估。方法:以人工添加定量线虫土壤和自然土壤为实验材料,分别测定浅盘法、贝尔曼漏斗法、改良法1、改良法2和LUDOX TM悬浮法对土壤线虫的分离率,并分析不同方法的实验成本。结果:改良法2与LUDOX TM悬浮法的线虫分离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1)。结论:改良法2在线虫分离率、操作耗时与成本方面具备更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贝尔曼漏斗法 分离率 改良
下载PDF
土壤线虫三种分离方法效率比较 被引量:120
5
作者 毛小芳 李辉信 +1 位作者 陈小云 胡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9-151,共3页
比较了蔗糖离心浮选法、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法对土壤线虫的分离效率。蔗糖离心浮选法分离得到的线虫总数分别为贝尔曼漏斗法的 6 1倍和浅盘法的 11 4倍。而且离心浮选法分离得到的虫体大于 5 3μm(>30 0目 )和 5 3~ 4 0 μm(... 比较了蔗糖离心浮选法、改进的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法对土壤线虫的分离效率。蔗糖离心浮选法分离得到的线虫总数分别为贝尔曼漏斗法的 6 1倍和浅盘法的 11 4倍。而且离心浮选法分离得到的虫体大于 5 3μm(>30 0目 )和 5 3~ 4 0 μm(30 0~ 4 0 0目 )的线虫数显著高于贝尔曼漏斗法和浅盘法。离心浮选法对所有功能类群线虫 (包括食细菌、食真菌、植食和杂食线虫 )的分离效率也均显著高于其他 2种方法。贝尔曼漏斗法的分离效率高于浅盘法 ,主要反映在食细菌线虫和虫体在 4 0~ 32 μm(4 0 0~ 5 0 0 )的线虫数。但在达到相同分离效率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线虫 分离效率 蔗糖离心浮选法 贝尔曼漏斗法 浅盘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