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及其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62
1
作者 陈德昌 马丽琼 刘绍泽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及其毒素移位的防治作用。方法104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烫伤组、脓毒症组、大黄组各32只,后3组又分为治疗前及治疗后1、3、9d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 目的探讨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道细菌及其毒素移位的防治作用。方法104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8只,烫伤组、脓毒症组、大黄组各32只,后3组又分为治疗前及治疗后1、3、9d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大鼠背部烫伤模型,烫伤后24h分两次腹腔注射内毒素(20mg/kg)进行“二次打击”,烫伤组和脓毒症组分别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内毒素打击24h后腹腔注射头孢曲松120mg/kg,间隔12h,分两次给予,大黄组内毒素打击后24h在给予头孢曲松治疗的同时予以大黄50mg/kg灌胃,每日2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3、9d取大肠内容物及肝脏、肺脏、肠系膜淋巴结、血液,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烫伤大鼠头孢曲松治疗前大肠内容物肠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变化不显著[(5.86±0.62)10gcfu/g比(5.52±0.41)logcfu/g3;内毒素“二次打击”后肠杆菌数量[(8.96±0.73)10gcfu/g]明显增加(P〈0.01),应用头孢曲松治疗后3d、9d肠杆菌数量[(4.43±0.64)logcfu/g,(5.82±0.99)logcfu/g]明显减少(P均〈0.01),大肠杆菌减少或消失,代之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优势菌群;大黄组肠杆菌数量C(8.24±1.32)logc{u/g3下降不显著,且大肠杆菌比例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等数量减少。大黄在烫伤脓毒症早期能抑制肠道细菌移位率(1d移位率40.62%比6.25%,P〈0.05)。结论大黄对创伤、脓毒症大鼠胃肠道微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减弱广谱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选择作用,同时在脓毒症早期能抑制肠道细菌的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细菌 细菌移位 肠道 大鼠
原文传递
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及承气方剂对其影响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1
2
作者 解基良 张志尧 吴咸中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89-191,共3页
目的 :观察承气方剂对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方法 :利用MODS动物模型 ,采用Dig probe大肠杆菌原位杂交的方法 ,观察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及承气方剂和抗生素对其影响。 结果 :MODS时肠源性大肠杆菌可以移位到肠壁的粘膜下层甚至肌... 目的 :观察承气方剂对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 方法 :利用MODS动物模型 ,采用Dig probe大肠杆菌原位杂交的方法 ,观察MODS时肠道细菌移位及承气方剂和抗生素对其影响。 结果 :MODS时肠源性大肠杆菌可以移位到肠壁的粘膜下层甚至肌层 ,经淋巴系统和门静脉到达全身。与模型组比较 ,承气方剂治疗可以明显地抑制MODS大鼠肠道细菌移位 (P <0 .0 5 ) ;抗生素治疗不能抑制MODS大鼠肠道细菌移位。 结论 :承气方剂治疗MODS时通过对屏障功能的保护而在抑制肠道细菌移位发挥显著作用。抗生素治疗MODS时对肠道细菌移位无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衰竭 MODS 承气方剂 肠道细菌移位 中药
下载PDF
腹内高压对兔肠道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程君涛 肖光夏 +2 位作者 夏培元 袁建成 秦孝建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及作用时间对兔肠粘膜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 ,探讨腹内高压 (IAH)在腹腔间隙综合征形成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方法 制作IAH动物模型 ,通过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 (FITC Dextran )和辣根过氧...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及作用时间对兔肠粘膜通透性及内毒素、细菌移位的影响 ,探讨腹内高压 (IAH)在腹腔间隙综合征形成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方法 制作IAH动物模型 ,通过异硫氢酸荧光素葡聚糖 (FITC Dextran )和辣根过氧化酶Ⅱ型 (HRP Ⅱ )两种分子探针 ,观察不同程度腹内压力下肠道通透性的改变 ,检测IAH对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结果 腹内压 (IAP) >2 0mmHg(1mmHg =0 .133kPa)时 ,门静脉血中FITC D及HRP Ⅱ含量显著增高 (P<0 .0 1) ;IAP为 10mmHg作用 1、2、4h ,门静脉血中内毒素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改变 ;2 0mmHg压力作用 1h ,内毒素含量即显著增高 ,并随压力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 ,2 0mmHg压力下 1、2、4h ,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分别为 33.3%、6 6 .7%、10 0 % ,2、4h各有 1例移位到肝脏 ;30mmHg时 2h以内 ,细菌到肠系膜淋巴结的移位率为 10 0 %。所有实验组均未出现细菌至脾脏的移位。 结论 当IAP >2 0mmHg时肠道通透性显著增加 ,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 ,细菌可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脏 ,可能是导致腹腔间隙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内高压 内毒素 细菌移位 肠粘膜通透性 腹腔间隙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肠屏障损害及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邓群 黎沾良 +2 位作者 陆连荣 梁延杰 孙小庆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肠粘膜屏障的改变和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假手术组 (n =30 )和ANP组(n =39)。采用人工胆汁胰管逆行灌注法制作ANP模型。观察胰腺、小肠病理改变...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时肠粘膜屏障的改变和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假手术组 (n =30 )和ANP组(n =39)。采用人工胆汁胰管逆行灌注法制作ANP模型。观察胰腺、小肠病理改变和小肠粘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 (冷冻蚀刻电镜 )变化 ,动态测定血浆D -乳酸、内毒素水平 ,以及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结果 ANP后小肠粘膜损伤 ,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甚至消失 ,血浆D -乳酸水平上升 ,发病早期即出现内毒素血症 ;ANP发生后 72h脏器细菌移位率达到5 9 .5 %。结论 ANP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导致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病理生理学 肠粘膜 乳酸盐类 血液 内毒素
下载PDF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细菌或内毒素移位对机体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永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08-911,共4页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会导致机体不同的病症和内源性感染等,给临床医师对疾病的防治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文章通过对胃肠黏膜屏障及其障碍、胃肠黏膜屏障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以及肠道内毒素移位对...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会导致机体不同的病症和内源性感染等,给临床医师对疾病的防治带来了难以预料的挑战。文章通过对胃肠黏膜屏障及其障碍、胃肠黏膜屏障与肠道细菌和(或)内毒素移位以及肠道内毒素移位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使临床医师对疾病病理生理和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信息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临床工作中对遇到的临床问题会有更深和更广的理解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黏膜屏障 细菌 内毒素 移位
下载PDF
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状况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纪伟 杜鹏 +2 位作者 陈大伟 崔龙 应春妹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术后免疫状况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入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术前5 d起在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对照组30例术前肠道准备按传统方法进行...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术后免疫状况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入院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术前5 d起在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对照组30例术前肠道准备按传统方法进行.两组患者手术前3d和术后第1次自然排便(术后3~5 d)时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检测粪便SIgA;术前1 d和术后1、9 d进行免疫和炎性反应指标检测,并观察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组患者双歧杆菌(B)/大肠杆菌(E)比值(2.01±0.36)较术前(26.53±4.22)明显下降(P<0.05),但仍大于1: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B/E比值(0.72±0.14和0.02±0.06)均明显低于治疗组(P<0.05).术前两组免疫和炎性反应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和粪便SIgA均下降,炎性因子均上升.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血清IgG水平逐渐上升,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6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粪便SIgA水平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常规肠内营养基础上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益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状况和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切除术 双歧杆菌 细菌易位 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益生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和细菌易位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坚镪 汤瑾 蒋燕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细菌易位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经盲肠结扎穿孔法及颈静脉空肠置管制成腹腔感染模型后,单独给予肠外营养或加用益生菌,持续5 d。第6天处死,取盲肠内粪便做厌氧菌培养,取腔静脉血及匀浆后的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作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易位率。结果加用益生菌的大鼠,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除肠杆菌无明显差异外,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都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多;肠道内的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较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少(P<0.05)。单纯给予肠外营养的大鼠血、肺、肝和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也明显高于加用益生菌的大鼠(P<0.05)。结论益生菌能纠正腹腔感染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减少细菌易位,从而保护肠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细菌易位 肠道菌群 大鼠 肠道菌群紊乱
下载PDF
禁食降低肠黏膜屏障的形态学观察及对肠道细菌易位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果 伦明辉 +4 位作者 刘海光 杜丹 关莉莉 宫德正 邹原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观察禁食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制备小鼠及大鼠禁食 (4 8h)模型 ;取小鼠空肠和结肠肠壁组织 ,分别制备光镜及电镜标本 ,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 ;取大鼠肠系膜前淋巴结 ,细菌培养 4 8h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结果 ]光... [目的 ]观察禁食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制备小鼠及大鼠禁食 (4 8h)模型 ;取小鼠空肠和结肠肠壁组织 ,分别制备光镜及电镜标本 ,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 ;取大鼠肠系膜前淋巴结 ,细菌培养 4 8h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结果 ]光镜下禁食组与对照组空肠相比 ,肠壁变薄 ,肠绒毛短细 ,间距变宽 ,肠黏膜上皮细胞严重缺损 ,肠组织有淤血及出血现象。结肠无明显变化。电镜下禁食组空肠和结肠与对照组相比均可见微绒毛缩短 ,数量减少 ,但紧密连接无明显变化。大鼠禁食组肠系膜前淋巴结细菌易位率为 7/ 8,较对照组 2 / 8明显升高 (P <0 .0 5 )。 [结论 ]禁食可降低肠黏膜机械屏障进而影响免疫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食 肠黏膜屏障 形态学 细菌易位
下载PDF
电针“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楼屹 朱之青 +1 位作者 谢莉莉 冯杨荣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6-392,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各15只。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后给予电针双侧“足三...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各15只。以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电针组大鼠于造模后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非经非穴组造模后给予电针非经非穴处,每次30 min每日1次,连续3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造模后3 d的病死率;检测各组大鼠肠内细菌移位率;HE染色法观察肠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TUNEL法检测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CD4^(+)和CD8^(+)T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肠黏膜IL-4和肠黏液sIg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针组大鼠病死率为13.33%(2/15),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均为46.67%(7/15),电针组较模型组、非经非穴组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肠内细菌移位升高(P<0.05),光镜下肠黏膜病理损伤严重,肠黏膜Chiu评分、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小肠组织Bax表达均升高(P<0.05),小肠组织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肠黏膜IL-4含量、肠黏液sIgA含量、小肠组织Bcl-2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及非经非穴组比较,电针组肠内细菌移位率、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指数、小肠组织Bax表达均降低(P<0.05),小肠组织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肠黏膜IL-4含量、肠黏液sIgA含量、小肠组织Bcl-2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抑制脓毒症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凋亡,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降低肠道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Bcl-2家族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脓毒症 肠黏膜免疫屏障 淋巴细胞 凋亡 细菌移位
原文传递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时肠道细菌微生态改变与胰腺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吴承堂 黎沾良 +1 位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SCD 1997年第7期403-404,共2页
目的:探索肠道生物屏障改变在胰腺感染中的作用。方法:15只杂种犬在定植耐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携带质粒PUC18的JM109)后,随机分组。胰腺炎组(8只)胰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引发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对照组... 目的:探索肠道生物屏障改变在胰腺感染中的作用。方法:15只杂种犬在定植耐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携带质粒PUC18的JM109)后,随机分组。胰腺炎组(8只)胰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引发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对照组(7只)仅作单纯剖腹术,7天后活杀。定量分析肠道粘膜及内容物中的菌群数,且对血液和内脏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胰腺炎组肠粘膜及内容物中大肠杆菌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均<0.01);肠粘膜厌氧菌/需氧菌比值严重倒置(P<0.05);脏器和血培养结果:胰腺炎组所有动物均出现了肠道细菌易位,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胰腺易位率最高(87.5%~100.0%),且能找到术前人工定植于肠道的耐药质粒菌。胰腺炎后第1天和第2天血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5.0%和62.5%,而对照组全部阴性。结论: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时肠道出现明显的细菌微生态失调,以过度生长的G-杆菌为主的肠道细菌易位到胰腺及其它脏器,成为胰腺及胰周感染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坏死型 粘膜菌群 微生态失调 细菌易位
下载PDF
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与脓毒症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恒淼 钱素云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17-919,共3页
脓毒症时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导致的炎症反应可损害胃肠黏膜屏障功能,胃肠动力减弱导致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是脓毒症患者发生迟发型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脓毒症时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导致的炎症反应可损害胃肠黏膜屏障功能,胃肠动力减弱导致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是脓毒症患者发生迟发型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关键因素。尽管这一过程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及其释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如NO、前列腺素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肠黏膜屏障 细菌 内毒素 移位
原文传递
中西医治疗细菌移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9
12
作者 耿毓汕 王家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7-280,共4页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细菌移位(BT)所致的肠源性感染与应激后发生的脓毒症、MODS密切相关,西医注重改善肠道供血供氧,黏膜保护及应用微生物制剂等方法防治BT;而中医使用大黄、丹参或组合方剂,亦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细菌移位 肠道屏障
下载PDF
肠屏障功能对豚鼠胆囊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洋 吴硕东 +2 位作者 金俊哲 张振海 范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2853-2857,共5页
目的:探讨肠屏障功能与胆色素结石形成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豚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成石组(PS)、肠黏膜保护组(GLN),分别给予正常饲料、胆色素结石致石饮食、添加肠黏膜保护剂谷氨酰胺的致石饮食,饲养8wk建立胆... 目的:探讨肠屏障功能与胆色素结石形成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豚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成石组(PS)、肠黏膜保护组(GLN),分别给予正常饲料、胆色素结石致石饮食、添加肠黏膜保护剂谷氨酰胺的致石饮食,饲养8wk建立胆囊胆色素结石模型.检测并比较各组胆结石成石率、肠黏膜形态、肠黏膜通透性、血浆内毒素水平、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结果:成石组成石率为73.9%,与正常组相比,成石组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细胞超微结构受损,血浆内毒素水平[由(77±43)×10-6EU/L增至(1367±525)×10-6EU/L,P<0.01]和内、外源性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增高(内源性由122.1±39.5Fishman单位增至209.8±47.5Fishman单位,P<0.01,外源性由573.5±476.9Fishman单位增至2206.6±983.9Fishman单位,P<0.01).肠黏膜保护组成石率下降至44.4%,各指标均较成石组降低,内毒素水平[(156±97)×10-6EU/Lvs(1367±525)×10-6EU/L,P<0.05]、肠黏膜通透性、肠黏膜细胞受损程度均较成石组有显著性差异,而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结论:胆色素结石与肠屏障功能异常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肠屏障功能异常可能通过继发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胆汁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改变,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屏障功能 胆色素结石 细菌移位 Β-葡萄糖醛酸酶
下载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细胞因子与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代宏 张训臣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时血浆细胞因子与肠道屏障损害后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 (清洁级 ) 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3 6)和SAP组 (n =3 6)。采用胰管内逆行注射 4%牛磺胆酸钠溶液的方法制作SAP模型。...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时血浆细胞因子与肠道屏障损害后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关系。方法 将SD大鼠 (清洁级 ) 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3 6)和SAP组 (n =3 6)。采用胰管内逆行注射 4%牛磺胆酸钠溶液的方法制作SAP模型。观察胰腺和回肠的病理改变 ,动态测定血浆TNF -α、IL -6、IL -10和DAO活性、LPS水平以及腹腔脏器细菌移位率。结果 制模后血浆TNF -α、IL -6水平明显升高 ,48h达到高峰 ,IL -10 6h后才明显升高 ;血浆DAO活性早期升高 ,2 4h后明显降低 ;LPS水平早期即有明显升高 ,48h达到高峰 ;SAP 2 4h脏器细菌移位率明显升高 ,72h达到 5 8 3 %。结论 SAP早期即有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和肠道屏障的损害 ,细胞因子通过损害肠道屏障 ,引起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同时 ,肠源性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又促进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 ,加重肠黏膜屏障本身的损害 ,造成恶性循环 ,引起SIRS和MODS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细胞因子 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移位 SAP 细菌移位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on intestinal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 and endotoxin in ra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被引量:7
15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05年第3期445-449,共5页
Extrahepatic biliary obstruction promotes intestinal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 and endotoxin and this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jaundice.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 Extrahepatic biliary obstruction promotes intestinal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 and endotoxin and this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jaundice.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rhGH) and to alleviate intestinal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 and endotoxin in murine obstructive jaundice. METHODS:A group of 42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sham operation (SO), bile duct ligation (BDL), and BDL and rhGH treatment (rhGH). By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on day 7,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and their liver function and serum endotoxin were measured, bacterial cultures of the liver, kidney and mesenchymal lymph were made. Terminal ileum mucosa was observed under an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Liver function was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he rhGH group than in the BDL group. The value of endotoxin in the rhGH group was 0.38±0.03 EU/m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BDL group (0.65±0.04 EU/ml, P【0.01), and similar to that in the SO group (0.30±0.02 EU/ml, P】0.05). The rate of bacteria translocation in the liver, kidney and mesenteric lymph was much higher in the BDL group than in other two groups. The rate of bacteria translocation in mesenteric lymph was 64.29%,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 group and the rhGH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cteria translocation rate between the SO group and the rhGH group (P】0.05). Under an electron microscope , ileum mucosa epithelial cells in the BDL group were necrotic, and organelle were markedly metamorphic. In the rhGH group,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were less evident or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SO group. CONCLUSION:rhGH has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s on intestinal mucosa barrier in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reduces intestinal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 and endotox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TRUCTIVE JAUNDICE bacteria translocation ENDOTOXIN translocation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下载PDF
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纪伟 杜鹏 +2 位作者 杨宝仁 崔龙 应春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85-1287,1300,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肠道准备 细菌易位 内毒素类 厌氧菌 双歧杆菌
下载PDF
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嘉 程兴望 +2 位作者 刘瑞林 刘牧林 姜从桥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 :SD大鼠 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4 0 )和ANP组 (n =4 0 )。胆胰管内逆行注射 5 %牛磺胆酸钠溶液制作ANP模型。观察大鼠胰腺和回肠的病理变化 ,动态测定肠脂肪酸结... 目的 :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 :SD大鼠 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n =4 0 )和ANP组 (n =4 0 )。胆胰管内逆行注射 5 %牛磺胆酸钠溶液制作ANP模型。观察大鼠胰腺和回肠的病理变化 ,动态测定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内毒素水平及肠系膜淋巴结和门静脉血细菌移位率。结果 :模型制作后 2h血清IFABP明显升高 ,6h达到峰值 (P <0 .0 1) ,2 4h后降低。早期内毒素水平有明显升高 ,4 8h达到峰值 (P <0 .0 1)。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在ANP 2 4h后明显升高 ,4 8h达到 6 / 8只 (P =0 .0 13) ,门静脉血细菌移位 4 8h达到 3/ 8只 (P =0 .2 16 )。结论 :ANP早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引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肠黏膜屏障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内毒素 细菌移位 大鼠
下载PDF
抗大肠杆菌免疫卵黄球蛋白对大鼠放射性肠炎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红 吴薇 +4 位作者 张焜和 陈江 黄德强 汪泱 曹勇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观察抗大肠杆菌卵黄免疫球蛋白 (IgY)对大鼠放射性肠炎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 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照射对照组 (B组 )和IgY保护组 (C组 )。大鼠全腹照射10 0 0cGy。C组自照射前 1d开始灌服IgY。 4d后处死大鼠 ,观... 目的 观察抗大肠杆菌卵黄免疫球蛋白 (IgY)对大鼠放射性肠炎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 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照射对照组 (B组 )和IgY保护组 (C组 )。大鼠全腹照射10 0 0cGy。C组自照射前 1d开始灌服IgY。 4d后处死大鼠 ,观察肠道细菌移位情况、血中内毒素水平及小肠粘膜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A组无细菌移位 ,B组细菌移位最为明显 (96 7% ) ,C组细菌移位 (13 3% )远不及B组明显 ;A组内毒素含量极低 (0 0 0 1EU ml) ,B组内毒素含量明显升高 (0 82 9EU ml) ,C组内毒素含量 (0 2 4 9EU ml)明显低于B组 ;A组肠粘膜正常 ,B组肠粘膜绒毛水肿 ,炎性细胞浸润 ,部分上皮细胞脱落 ,C组绒毛轻度水肿 ,未见明显细胞脱落。结论 全腹照射能明显损伤小肠粘膜 ,引起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 ,抗大肠杆菌IgY能明显减轻射线对小肠粘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大肠杆菌免疫卵黄球蛋白 大鼠 防护作用 卵黄免疫球蛋白 细菌移位 内毒素 放射性肠炎
原文传递
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治疗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婷 蔡东联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5年第2期63-67,共5页
继发感染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细菌易位是导致胰腺感染的主要因素。用谷氨酰胺制剂可以防止细菌易位。加强肠黏膜防御功能,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有效制剂。本文综述了谷氨酰胺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制。
关键词 谷氨酰胺 细菌易位 急性重症胰腺炎 肠内营养
下载PDF
参芪花粉片对低氧暴露下大鼠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欧阳荣键 路延之 周其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目的探讨低氧暴露下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及参芪花粉片对其产生的保护作用,为胃肠黏膜的应激损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PCT)、单纯低氧暴露组(SHE)和低氧暴露+参芪花粉片保护组(GAP),在模拟海拔7 000 ... 目的探讨低氧暴露下胃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机制及参芪花粉片对其产生的保护作用,为胃肠黏膜的应激损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PCT)、单纯低氧暴露组(SHE)和低氧暴露+参芪花粉片保护组(GAP),在模拟海拔7 000 m的低压舱内暴露72 h,观察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厚度改变、肠上皮细胞凋亡、肠道细菌移位情况,检测血清和小肠的TNF-α和IL-6水平,以及TLR4 m RNA表达水平。结果低氧暴露组大鼠肠黏膜损伤严重,紧密连接间隙增宽,硝酸镧颗粒进入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隙内以及周围组织间隙或细胞内,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有细菌移位;低氧暴露+参芪花粉保护组肠黏膜损伤减轻,黏膜厚度增加,硝酸镧颗粒很少进入组织间隙和细胞内,移位细菌明显减少。与平原对照组比较,低氧暴露组血清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显著增高,参芪花粉片保护组血清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低氧暴露后空肠组织TLR4 m RNA表达量显著增加,给予参芪花粉片后TLR4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氧暴露能引起严重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给予参芪花粉片后可以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对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暴露 肠黏膜 屏障损伤 细菌易位 参芪花粉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