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想构境论”想说明什么——答王金福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一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23,共11页
王金福教授对《回到列宁》一书的批评,其实质是试图将已经超越了解释学语境中的后文本学讨论重新拉回到现代性文本学中。王金福不能理解的地方,是在后现代文本语境中,恰恰是承认认知结果的有限性和主观性,才会反证一种历史性的客观性和... 王金福教授对《回到列宁》一书的批评,其实质是试图将已经超越了解释学语境中的后文本学讨论重新拉回到现代性文本学中。王金福不能理解的地方,是在后现代文本语境中,恰恰是承认认知结果的有限性和主观性,才会反证一种历史性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种新的客观性与真理性正是当代哲学和科学认识论的积极反思的结果。然而,《回到列宁》一书在"构境论"基本观点的表述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逻辑缺环,即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衔接。实际上,"构境"理论并没有放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或者倒过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恰恰是"构境论"的重要逻辑前提。当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诠释,有可能为"构境论"提供一个重要的现实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列宁 解释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 历史构境论 思想构境论
原文传递
不可能的“回到事物本身”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一兵 《哲学分析》 2013年第3期44-53,197,共10页
"回到",并不简单是新康德主义式重新标榜的"回到康德去",而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即"回到事物本身"。传统研究中的"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是存在于文本的物(Ding)之中,而是... "回到",并不简单是新康德主义式重新标榜的"回到康德去",而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即"回到事物本身"。传统研究中的"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是存在于文本的物(Ding)之中,而是存在于文本背后的事物(Sache)。对于"看不见"的东西的揭示,需要研究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进入或者说打开思想家进行理论创作时所置身其中的特定场境。这一场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式",还包括作为研究者的"我"的主体建构。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面对列宁,面对海德格尔,无不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事物本身 西方马克思主义 《回到列宁》 《回到海德格尔》 构境论
下载PDF
解构列宁的后现代中国哲学
3
作者 寄川条路 彭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3,共3页
《回到列宁》是南京大学教授张一兵“回到系列”的第二部著作。该系列目前共有四部著作,第一部是《回到马克思》(中文版1999年,日文版2013年,英文版2014年,还将出版德文版、俄文版和韩文版),第二部是《回到列宁》(中文版2008年,英文... 《回到列宁》是南京大学教授张一兵“回到系列”的第二部著作。该系列目前共有四部著作,第一部是《回到马克思》(中文版1999年,日文版2013年,英文版2014年,还将出版德文版、俄文版和韩文版),第二部是《回到列宁》(中文版2008年,英文版2011年,日文版2016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张一兵 《回到列宁》
下载PDF
列宁“哲学笔记”核心思想的首次彰显——评张一兵的《回到列宁》(日文版)
4
作者 福富健 彭曦(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共4页
[主持人语]以下是关于张一兵教授《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的一组专题讨论,包括日本《情况》杂志编辑部福富健、大谷浩司,以及黑格尔专家寄川条路教授的文章。编辑部的两位担任该书的编辑、校对工作,对该... [主持人语]以下是关于张一兵教授《回到列宁——关于“哲学笔记”的一种后文本学解读》的一组专题讨论,包括日本《情况》杂志编辑部福富健、大谷浩司,以及黑格尔专家寄川条路教授的文章。编辑部的两位担任该书的编辑、校对工作,对该书作了深入细致的研读。我相信以上三位作者在阅读该书时都有过震撼和感动。寄川教授对后现代主义比较熟悉,与日文版译者中野英夫也有交往,他们都对新的列宁形象产生了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张一兵 《回到列宁》
下载PDF
《回到列宁》:实践家的必读书
5
作者 大谷浩幸 彭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1,共3页
苏联解体已经25年多了,或许有人会对张一兵“回到列宁”的这种提法感到费解。但是,所谓对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的资本主义,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这一点在许多人眼里十分清楚。资本主义世界的闭塞感日益增大,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在现实... 苏联解体已经25年多了,或许有人会对张一兵“回到列宁”的这种提法感到费解。但是,所谓对社会主义取得了胜利的资本主义,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这一点在许多人眼里十分清楚。资本主义世界的闭塞感日益增大,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在现实世界的危机与迷惘不断加剧的状况下,曾引发现代思想热的新学院派的退潮已成定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张一兵 《回到列宁》
下载PDF
“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及其隐性的逻辑裂隙--兼评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密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4-69,共6页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中首倡并灵活运用的新文本解读方法。该方法突显了解读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主导性地位,且并不避讳思想解读过程中的主观性,因而更加重视的是思想史解读过程中所能达及的相对客观性。作者对列宁阅读批注细节的细心捕捉和精到分析,在揭示出列宁哲学研究中强烈的现实旨趣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其"思想构境论"无处不在的现实逻辑射线。但在本书中,作者的这一从现实实践出发的立场并没能贯彻到底,尤其在下篇当中,作者的研究和显性表述似乎对于理论逻辑的内在变迁表示出更为明显的偏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思想构境论"的现实逻辑射线,这种隐性的内在逻辑偏向构成了"思想构境论"的逻辑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论” 《回到列宁》 现实逻辑射线 逻辑裂隙
下载PDF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正聿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19-25,共7页
文本解读,最为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靶子"(为何要说)、"灵魂"(要说什么)和"血肉"(说出什么)。《哲学笔记》的"靶子"是为什么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理解"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这个&qu... 文本解读,最为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靶子"(为何要说)、"灵魂"(要说什么)和"血肉"(说出什么)。《哲学笔记》的"靶子"是为什么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理解"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这个"问题的实质";《哲学笔记》的"灵魂"是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哲学笔记》的"血肉"则是围绕这个"问题的本质"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回到列宁》的"靶子"是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否具有"非同质性"问题;《回到列宁》的"灵魂"是以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为前提而"重新拟现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原像";《回到列宁》的"血肉"则是对列宁哲学思想自我批判中的重要问题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哲学笔记》 《回到列宁》
下载PDF
学术构境:难以进入的异质性思考空间
8
作者 张一兵 《哲学分析》 2014年第3期26-37,共12页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列宁》 辩证法 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 《回到马克思》 事物化 人本主义话语
下载PDF
论列宁“伯尔尼笔记”深层逻辑轨迹的拟现
9
作者 林哲元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63-66,共4页
张一兵教授新著《回到列宁》分析了"伯尔尼笔记"里列宁思想模式从"他性镜像"向"自主性思想构境"转换的逻辑进程,其中经历两次重大"思想逻辑异轨",最终获得"客观的、现实的实践辩证法"... 张一兵教授新著《回到列宁》分析了"伯尔尼笔记"里列宁思想模式从"他性镜像"向"自主性思想构境"转换的逻辑进程,其中经历两次重大"思想逻辑异轨",最终获得"客观的、现实的实践辩证法"崭新理论视界。作者还分析确认了"伯尔尼笔记"初始理论视界,将非同质性文本解读方法微观化到单一文本,进而拟现出一个动态的思想逻辑轨迹,并以实践辩证法重新标定列宁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位置。虽然在文献考证性、个别解读以及哲学范畴与现实革命行动联系的中介环节仍然存在有待商榷和补充之处,然而这种以"思想构境论"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原创性解读探索,已经为"伯尔尼笔记"研究开辟出崭新的思索辩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列宁》 “伯尔尼笔记” 逻辑异轨 实践辩证法
下载PDF
从“体系计划构想论”到“伯尔尼笔记”——论《回到列宁》对列宁哲学思想研究的方法论贡献
10
作者 汤树松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70-72,共3页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此种研究,需要从传统的理解模式变为在新的方法论视野下的研究。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一书,以"思想构境论"为方法论支撑,通过对列宁思想发展...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此种研究,需要从传统的理解模式变为在新的方法论视野下的研究。张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一书,以"思想构境论"为方法论支撑,通过对列宁思想发展的重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解读案例。今天我们只有破除传统理解模式的制约,才能真实地再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发生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传统理解模式 《回到列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