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niform deletion junctions of complete azoospermia factor region c deletion in infertile men in Taiwan 被引量:1
1
作者 Chao-Chin Hsu Pao-Lin Kuo +3 位作者 Louise Chuang Ying-Hung Lin Yen-Ni Teng Yung-Ming Lin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05-211,共7页
Aim: To determine the deletion junctions of infertile men in Taiwan with azoospermia factor region c (AZFc) deletions and to evaluate the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Methods: Genomic DNAs from 460 infertile me... Aim: To determine the deletion junctions of infertile men in Taiwan with azoospermia factor region c (AZFc) deletions and to evaluate the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Methods: Genomic DNAs from 460 infertile men were examined.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clone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letion junctions of the AZFc region were determined by analysis of sequence-tagged sites and gene-specific markers. Results: Complete AZFc deletions, including BPY2, CDY1 and DAZ genes, were identified in 24 men. The proximal breakpoints were clustered between sY1197 and sY1192, and the distal breakpoints were clustered between sY1054 and sYl125 in all but one of the 24 men. The testicular phenotypes of men with complete AZFc deletion varied from oligozoospermia, to hypospematogenesis, to maturation arrest. Conclusion: We identified a group of infertile men with uniform deletion junctions of AZFc in the Taiwan population. Despite this homogeneous genetic defect in the AZFc region, no clear genotypedphenotype correlation could be demonstrated. (Asian JAndrol 2006 Mar; 8: 205-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oospermia factor bpy2 CDY1 deleted in azoospermia Y chromosome
下载PDF
锇-聚乙烯吲哚配合物修饰电极对肾上腺素的电催化氧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龚毅 叶蕾 +1 位作者 鞠先 陈洪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研究了配位聚合物锇 -聚乙烯吲哚 [Os( bpy) 2 ( PVI) 1 0 Cl]Cl和 Nafion双层膜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该膜对肾上腺素 ( EP)的电化学氧化有催化作用 ,在通常的生理条件下 ( p H7.0 ) ,催化电流与 EP浓度在1 .0× 1 0 - 6~ 8.... 研究了配位聚合物锇 -聚乙烯吲哚 [Os( bpy) 2 ( PVI) 1 0 Cl]Cl和 Nafion双层膜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该膜对肾上腺素 ( EP)的电化学氧化有催化作用 ,在通常的生理条件下 ( p H7.0 ) ,催化电流与 EP浓度在1 .0× 1 0 - 6~ 8.6× 1 0 - 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9987.Nafion膜排除了抗坏血酸( AA)的干扰 ,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及良好的稳定性 .该电极可在 +2 50 m V下进行 EP的安培法测定 .用旋转圆盘电极对电催化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催化速率常数 kch为 3 .53× 1 0 3mol- 1 · L· s- 1 .在较高 EP浓度下 ,催化电流与浓度的关系表现出 Michaelis-Menten型响应 ,Michaelis-Menten常数 Km 为1 .4 7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素 化学修饰电极 电催化氧化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钌卟啉[Ru(bpy)_2(MPyTPP)Cl]^+与DNA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梅文杰 刘杰 +2 位作者 李安兴 黄绮雯 计亮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2049-2051,共3页
The interaction of ruthenated porphyrin [Ru(bpy) 2(MPyTPP)Cl] + with CT-DNA was investigated with UV-Vis and fluorescent spectrum. It is found that [Ru(bpy) 2(MPyTPP)Cl] + binds to CT-DNA with a high affinity.
关键词 钌卟啉 [Ru(bpy)2(MPyTPP)Cl]^+ 小牛胸腺DNA 相互作用 分子间亲和作用 生物功能
下载PDF
TiO_2/CdS/Ru(bpy)_2(NCS)_2作为太阳电池光阳极的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蔡红 张莉 +4 位作者 卓馨 王红艳 王建华 李卫华 蔡生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42,共5页
将 Cd S纳米粒子复合在 Ti O2 纳米多孔膜上 ,用染料 Ru( bpy) 2 ( NCS) 2 对此复合半导体纳米膜电极进行敏化 ,测量了不同 Cd S复合量的 ITO/Ti O2 /Cd S/Ru( bpy) 2 ( NCS) 2 光阳极组成光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实验证明 ,ITO/Ti O2 /C... 将 Cd S纳米粒子复合在 Ti O2 纳米多孔膜上 ,用染料 Ru( bpy) 2 ( NCS) 2 对此复合半导体纳米膜电极进行敏化 ,测量了不同 Cd S复合量的 ITO/Ti O2 /Cd S/Ru( bpy) 2 ( NCS) 2 光阳极组成光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 .实验证明 ,ITO/Ti O2 /Cd S/Ru( bpy) 2 ( NCS) 2 作为太阳电池光阳极的能量转换效率与 Ti O2 /Cd S复合半导体中 Cd S的含量有关 .当 Cd S复合时间为 5 min的电池的短路电流为 5 .2 3A/m2 ,开路电压为 0 .71 6 V,能量转换效率为 0 .7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阳极 光电转换效率 复合半导体纳米多孔膜电极 硫化镉 二氧化钛 Ru(bpy)2(NCS)2 TiO2 CDS 太阳能电池 阳极材料 染料 敏化
下载PDF
L-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罗红霉素 被引量:6
5
作者 李利军 蓝苏梅 +2 位作者 程昊 蔡卓 程龙军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67-1370,共4页
在裸金电极上制备了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电极(L-Cys-Au/SAM/CME)。考察了联吡啶钌和罗红霉素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表现出了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ECL)响应。基于罗红霉素的存在可增大了... 在裸金电极上制备了L-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修饰电极(L-Cys-Au/SAM/CME)。考察了联吡啶钌和罗红霉素在此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及其发光行为。结果表明,此修饰电极表现出了很好的电化学活性和电化学发光(ECL)响应。基于罗红霉素的存在可增大了联吡啶钌的发光强度,建立了测定罗红霉素片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罗红霉素浓度在1.0×10-7~1.0×10-4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2×107C+384.02,r=0.9977;检出限(S/N=3)为1.0×10-7mol/L。连续测定1.8×10-5mol/L罗红霉素10次,发光强度的RSD为1.93%,表明此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并将本方法用于罗红霉素片剂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半胱氨酸 化学修饰电极 罗红霉素 联吡啶钌 电致化学发光
下载PDF
3D石墨烯/SiO_2@Ru(bpy)_3^(2+)修饰电极电化学发光测定敌草隆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慧 谭学才 +7 位作者 严军 刘敏 李晓宇 陈晓 冯德芬 岑建梅 陈全友 魏耀秘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16-1621,共6页
利用敌草隆对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ECL)的增敏作用,以3D石墨烯和二氧化硅固定三联吡啶钌纳米复合材料(Si O2@Ru(bpy)2+3)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直接快速检测敌草隆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3D石墨烯以... 利用敌草隆对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ECL)的增敏作用,以3D石墨烯和二氧化硅固定三联吡啶钌纳米复合材料(Si O2@Ru(bpy)2+3)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直接快速检测敌草隆的电化学发光新方法。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3D石墨烯以促进电子传递,油包水微乳液法合成Si O2@Ru(bpy)2+3以提高发光效率。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敌草隆浓度的对数在9.08×10-11~9.08×10-7mol/L范围内与其相对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 9),检出限(S/N=3)为1.18×10-12mol/L。连续测定2.00×10-8mol/L敌草隆10次,发光强度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2%,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用该方法对青菜进行检测,回收率为99.3%~110.8%,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敌草隆 3D石墨烯 Si O2@Ru(bpy2+3 修饰电极
全文增补中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三聚氰胺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凤玉 杨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1-55,共5页
利用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法在玻璃碳(GC)电极和金(Au)电极上检测三聚氰胺,在pH为1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GC电极和Au电极上的检测范围都在1.0×10-10~1.0×10-5mol.L-1,最低检测限在信噪比达到3的情况下为1.0×10-10mol.L-... 利用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法在玻璃碳(GC)电极和金(Au)电极上检测三聚氰胺,在pH为1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GC电极和Au电极上的检测范围都在1.0×10-10~1.0×10-5mol.L-1,最低检测限在信噪比达到3的情况下为1.0×10-10mol.L-1。利用该方法检测奶粉中添加的三聚氰胺样品,回收率在93%~107%,偏差小于6.1%。这一电化学发光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简单、方便,分析仪器相对便宜,操作速度快,可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用于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三联吡啶钌 三聚氰胺
下载PDF
[Ru(bpy)_2(L-Trp)]ClO_4—KCl水溶液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国南 林荣儿 +2 位作者 谢增鸿 段建平 张林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33-438,共6页
合成了[Ru(bpy)_2(L-Trp)]ClO_4,并对其电致化学发光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在KCl溶液中,在三角波脉冲电压作用下,该配合物在铂电极上有电致化学发光活性.其线性动力学响应范围为5.9×10^-9~1.2×10^-7mol·L^(-1)当信噪比为3时... 合成了[Ru(bpy)_2(L-Trp)]ClO_4,并对其电致化学发光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在KCl溶液中,在三角波脉冲电压作用下,该配合物在铂电极上有电致化学发光活性.其线性动力学响应范围为5.9×10^-9~1.2×10^-7mol·L^(-1)当信噪比为3时,可检测浓度为5.9×10^-9mol·L^(-1)浓度为5.9×10^-8mol·L^-1时,10次测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3%.根据电化学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该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氨酸 电致化学发光 bpy 配合物 电致发光
下载PDF
联吡啶钌体系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克林霉素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蓝苏梅 李利军 +2 位作者 蔡卓 程昊 陈昌东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6-469,共4页
建立了以金电极为工作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测定盐酸克林霉素的方法,并采用循环伏安和电致化学发光法,研究了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0.1 mol/L的硼酸(pH8.0)缓冲溶液中,扫描速率为100 mV/s时,ECL的峰高与盐酸克... 建立了以金电极为工作电极电致化学发光测定盐酸克林霉素的方法,并采用循环伏安和电致化学发光法,研究了体系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化学发光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0.1 mol/L的硼酸(pH8.0)缓冲溶液中,扫描速率为100 mV/s时,ECL的峰高与盐酸克林霉素浓度在1.0×10-5~1.0×10-4mol/L和1.0×10-7~8.0×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I(counts)=465.00×105c-133.80(r=0.996 8)和I(counts)=20.333×106c+100.25(r=0.995 9)。方法的检出限为1.0×10-7mol/L(S/N=3)。连续测定2.0×10-5mol/L的盐酸克林霉素溶液10次,发光强度值的RSD为1.74%。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率实验,回收率为93%~102%。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样品处理简单快速,用于盐酸克林霉素胶囊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吡啶钌 电致化学发光 盐酸克林霉素 测定 金电极
下载PDF
银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对电化学发光催化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岩 向艳秋 +1 位作者 吴志博 杨丽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10,共6页
采用水热法,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微量的CuCl2作为去氧剂,以AgNO3为前驱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和结构导向剂,乙二醇为还原剂和溶剂制备银纳米线。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CuCl2浓度对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 采用水热法,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微量的CuCl2作为去氧剂,以AgNO3为前驱物,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和结构导向剂,乙二醇为还原剂和溶剂制备银纳米线。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CuCl2浓度对产物微观形貌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检测手段表征了其结构和性能。同时,将所制得的银纳米线作为联吡啶钌[Ru(bpy)23+]电化学发光(ECL)的工作电极对其催化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65℃、反应时间为1h、CuCl2浓度为4mmol/L时制备出了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长度为13μm,长径比约为75的银纳米线;与普通银丝电极相比,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独特的催化特性,银纳米线电极更适合作为Ru(bpy)23+ECL的工作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SEM Ru(bpy)23+ 电催化 ECL
原文传递
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双酚A的检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樊雪梅 赵青 +1 位作者 王书民 李哲建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1,共5页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Ru(bpy)2+3-SiO2复合纳米粒子(RuSiO2NPs),采用Nafion/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膜技术,实现了对RuSiO2NPs有效而稳定的固定,从而制备了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7.4,含50mmol/L三正丙... 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Ru(bpy)2+3-SiO2复合纳米粒子(RuSiO2NPs),采用Nafion/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膜技术,实现了对RuSiO2NPs有效而稳定的固定,从而制备了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0.1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7.4,含50mmol/L三正丙胺)介质中,实现了对双酚A(BPA)的免标记检测。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电化学发光强度减少值与BPA浓度的负对数在1.0×10-11~1.0×10-7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8,检出限为8.0×10-12 mol/L。对1.0×10-9 mol/L BPA平行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7%。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Ru(bpy)2+3-SiO2纳米粒子 双酚A
下载PDF
用SERS研究一种新的钌(Ⅱ)联吡啶配合物及其与DNA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喻凌涛 胡继明 +2 位作者 沈竞凯 何治柯 王小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70-673,共4页
着重讨论了用SERS研究Ru(bpy)2dppz配合物及其与DNA作用的机理。当这种钌配合物与DNA发生作用时,只是它的dppz配体插入了DNA双链的碱基对中,与碱基对形成了共轭体系,影响了Ru 配合物的MLCT跃迁... 着重讨论了用SERS研究Ru(bpy)2dppz配合物及其与DNA作用的机理。当这种钌配合物与DNA发生作用时,只是它的dppz配体插入了DNA双链的碱基对中,与碱基对形成了共轭体系,影响了Ru 配合物的MLCT跃迁,产生了荧光,同时也在拉曼谱图和电子吸收谱图上有所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S 相互作用 联吡啶 配全物 DNA
下载PDF
Ru(bpy)_2PIP(Ⅳ)^(2+)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剑平 梅平 +1 位作者 陈芳 何治柯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6-430,共5页
研究了Ru(bpy)2PIP(Ⅳ)2+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基于DNA对(Ru(bpy)2PIP(Ⅳ)2+)共振光散射的增强效应,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Ru(bpy)2PIP(Ⅳ)2+在358 nm处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与DNA的浓度呈线性关... 研究了Ru(bpy)2PIP(Ⅳ)2+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基于DNA对(Ru(bpy)2PIP(Ⅳ)2+)共振光散射的增强效应,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Ru(bpy)2PIP(Ⅳ)2+在358 nm处的共振光散射增强与DN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16~4.0 mg/L,检出限为10.5μg/L.应用于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py)2PIP(IV)^2+ 共振光散射 DNA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左氧氟沙星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永博 孙二军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94-1198,共5页
以3-巯基丙酸为稳定剂制备了水溶性核壳结构CdSe@ZnSe,并利用层层组装的方法制备了CdSe@ZnSe/PVP/Ru(bpy)^2+3/GCE新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了其电化学发光性质,考察了聚合物膜种类、缓冲溶液pH、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膜的修饰量和共反... 以3-巯基丙酸为稳定剂制备了水溶性核壳结构CdSe@ZnSe,并利用层层组装的方法制备了CdSe@ZnSe/PVP/Ru(bpy)^2+3/GCE新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研究了其电化学发光性质,考察了聚合物膜种类、缓冲溶液pH、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膜的修饰量和共反应剂三正丙胺(TprA)的浓度等实验条件对测定左氧氟沙星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TprA的磷酸缓冲溶液(pH 11)中,CdSe@ZnSe对此传感体系有很强的增敏作用,同时左氧氟沙星对发光强度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由此建立了一种检测左氧氟沙星含量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在1.2×10^-7~5.0×10^-5 mol/L范围内与电化学发光强度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5.2×10^-8 mol/L,并成功用于实际药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e@ZnSe量子点 Ru(bpy)2+3 电化学发光 左氧氟沙星
原文传递
穿孔电极对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闫贵虹 邢达 谭石慈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3-495,共3页
The rel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 intensity with the shape of perforated and imperforated platinum electrod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CCD(Intensified charge coupled device) was used to get the images o... The relation of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 intensity with the shape of perforated and imperforated platinum electrodes has been investigated. ICCD(Intensified charge coupled device) was used to get the images of ECL of Ru(bpy) 3 Cl 2 ·6H 2 O and tripropylamine(TPA) on the electrod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L was concentrated on the edge of the electrode. For the perforated platinum electrode, the ECL intensity was found to be dependent both on the electrode edge and the edge of the holes on the disk electrode. The ECL intensity of Ru(bpy) 3 Cl 2 ·6H 2 O measured on the four hole disk electrode was double higher than that measured on the simple disk electrode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increased approximately by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from 1 fmol/L to 1 a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电极 RU(bpy)3^2+
下载PDF
Cu(bpy)_2^(2+)与鸟嘌呤及鸟苷相互作用的研究
16
作者 张荣丽 朱俊杰 +1 位作者 赵广超 陈洪渊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66-369,共4页
在中性磷酸盐缓溶冲液中,用电化学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bpy)2+2与鸟嘌呤和鸟苷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鸟嘌呤和鸟苷与Cu(bpy)2+2的配位比均为1∶1,配位常数分别为4.62×104L/mol和1.96×... 在中性磷酸盐缓溶冲液中,用电化学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bpy)2+2与鸟嘌呤和鸟苷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鸟嘌呤和鸟苷与Cu(bpy)2+2的配位比均为1∶1,配位常数分别为4.62×104L/mol和1.96×104L/mol。紫外光谱电化学实验进一步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嘌呤 鸟苷 相互作用 电化学 bpy 配合物
下载PDF
Ru(bpy)_3^(2+)在MCM-48中的组装及其发光性质 被引量:4
17
作者 房铭 张萍 +2 位作者 李守贵 王悦 徐如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1016-1017,共2页
Tris(bipyridine)ruthenium(Ⅱ)(Ru(bpy) 2+ 3) was incorporated into mesoporous silicate MCM 48. X ray diffraction and emission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s, Ru(bpy) 2+ 3/MCM 48. The emission spectr... Tris(bipyridine)ruthenium(Ⅱ)(Ru(bpy) 2+ 3) was incorporated into mesoporous silicate MCM 48. X ray diffraction and emission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roducts, Ru(bpy) 2+ 3/MCM 48. The emission spectra show that the wavelength of maximum intensity( λ max ) for Ru(bpy) 2+ 3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u(bpy) 2+ 3 loading level in MCM 48. The photoluminescent property of Ru(bpy) 2+ 3/MCM 48 was investigate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wavelength maximum intensity( λ max ) for Ru(bpy) 2+ 3/MCM 48 was red shifted when acetone vapor was introduced. [WT5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bpy)^2+3 组装 发光性质 MCM-48
下载PDF
Ru(bpy)_3^(2+)-C_2O_4^(2-)-PtE体系的两条电致化学发光通道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凤 林祥钦 崔华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1-286,共6页
运用电位分辨电致化学发光 (PRECL)手段发现Ru(bpy) 2 + 3 C2 O2 -4 PtE体系在预氧化的多晶铂电极上存在两个发光通道 ,这两个通道分别位于 1.2 2V和 1.40V处 .对影响两发光通道的条件进行了研究 ,比较了几种经过不同预处理方式 (直... 运用电位分辨电致化学发光 (PRECL)手段发现Ru(bpy) 2 + 3 C2 O2 -4 PtE体系在预氧化的多晶铂电极上存在两个发光通道 ,这两个通道分别位于 1.2 2V和 1.40V处 .对影响两发光通道的条件进行了研究 ,比较了几种经过不同预处理方式 (直接抛光、阳极极化和阴极极化的电极以及S吸附电极 )以及体系中不同C2 O2 -4 浓度 ,pH ,溶解氧和溶解二氧化碳对两PRECL峰形、峰强度的影响 .提出第二个ECL发光峰的机制为C2 O2 -4 直接电极氧化产物CO2 -·(或C2 O4 -·)的催化发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位分辨电致化学发光 钌联吡啶 草酸根 铂电极 发光通道 发光机理
下载PDF
Nafion掺杂多壁碳纳米管固定Ru(bpy)_3^(2+)的电致化学发光法检测壮观霉素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童颖 郑洁 +1 位作者 孙境翊 卫伟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89-91,94,共4页
利用Nafion掺杂多壁碳纳米管形成复合膜将Ru(bpy)32+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形成Ru(bpy)32+-N-C。基于壮观霉素对该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新的壮观霉素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5~2.0×1... 利用Nafion掺杂多壁碳纳米管形成复合膜将Ru(bpy)32+固定于玻碳电极表面形成Ru(bpy)32+-N-C。基于壮观霉素对该电极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新的壮观霉素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5~2.0×10-4 mol.L-1,检测限为2.5×10-6 mol.L-1。该方法用于尿样中壮观霉素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87.1%~120.2%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FION 多壁碳纳米管 Ru(bpy)32+ 电致化学发光 壮观霉素
下载PDF
固定化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然 王捷 +1 位作者 刘仲明 陈钰 《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综述了固定化联吡啶钌[Ru(bpy)23+]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技术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近年来在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领域出现的新型固相载体材料和固定方法,及其与其他分析技术联用方面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 综述了固定化联吡啶钌[Ru(bpy)23+]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技术的发展状况,介绍了近年来在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领域出现的新型固相载体材料和固定方法,及其与其他分析技术联用方面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生物分子检测、药物分析及临床诊断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Ru(bpy)23+的电化学发光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固定化Ru(bpy)2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装置简单、可控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化学、药学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吡啶钌 固定化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