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1 Plant Species against Blood Feeding and Disease Vectors Insects: Beyond Anti-Insect Properties, Unvalu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1
作者 Prudence Bararunyeretse Jean Claude Niyokwizera +1 位作者 Esperance Gateretse Mathias Hitimana 《Pharmacology & Pharmacy》 2024年第5期167-206,共40页
Plants with bioactive properties are greatly useful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blood-sucking and disease-vector invertebrates,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low-income communities. Their application is a... Plants with bioactive properties are greatly useful in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blood-sucking and disease-vector invertebrates, particular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low-income communities. Their application i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synthetic compounds whose use remains a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hallenge. However, many are still unknown and unvalued, while others are becoming ignored and threatened.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ethnobotanical study is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indigenous and locally grown plants against blood-sucking and disease-vector insects. Sali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these plants are documented and discuss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using a prepared questionnaire, were conducted with 228 informants. The consensus index (CI) was calculated to analyz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The identified 31 anti-insect plant species belong to 20 botanical families, four morphological categories, and six habitat types. They can be categorized as insecticidal plants (42% of the total), insect repellent (42% of the total), and both insecticidal and insect repellent (16% of the total). More than 54% of these are still abundant in the study area, while about 35.5% have become rare and difficultly accessible. Based on the numerical importance of related anti-insect plant species, the seven targeted blood-sucking insects range in the following decreasing order: Jiggers (16 species) > Fire Ants (9 species) > Flies (8 plants) > Mosquitoes (4 species) > Fleas (2 species) > Bedbugs (1 species) > lice (0 species). The three most commonly used plants, with the highest confirmation indices, are Tetradenia riparia (ICs = 0.712), Eucalyptus globulus subsp. maidenii (ICs = 0.302), and Solanum aculeastrum (ICs = 0.288). The antimicrobial role of many locally grown anti-insect plants and the multiple other associated valorization possibilities are ignored by most informants. Domesticating, propagating, protecting,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use of these p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od-feeding Insects Anti-Insect Plants BIOPESTICIDES SUSTAINABILITY Burundi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ng noncoding RNA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acquisition of blood meal in Culex quinquefasciatus 被引量:1
2
作者 Azali Azlan Mardani Abdul Halim +1 位作者 Faisal Mohamad Ghows Azzam 《Insect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917-928,共12页
The Southern house mosquito,Culex quinquefasciatus(Cx.quinquefasciatus)is an important vector that transmit multiple diseases including West Nile encephalitis,Japanese encephalitis,St.Louis encephalitis and lymphatic ... The Southern house mosquito,Culex quinquefasciatus(Cx.quinquefasciatus)is an important vector that transmit multiple diseases including West Nile encephalitis,Japanese encephalitis,St.Louis encephalitis and lymphatic filariasis.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involve in many biological processes such as development,infection,and virus–host interaction.However,there is no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ncRNAs in Cx.quinquefasciatus.Here,we report the first lncRNA identification in Cx.quinquefasciatus.By using 31 public RNA-seq datasets,a total of 4763 novel lncRNA transcripts were identified,of which 3591,569,and 603 were intergenic,intronic,and antisense respectively.Examination of genomic features revealed that Cx.quinquefasciatus share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with other species such as short in length,low GC content,low sequence conservation,and low coding potential.Furthermore,compared to protein-coding genes,Cx.quinquefasciatus lncRNAs had lower expression values,and tended to be expressed in temporally specific fashion.In addition,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d functional annot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lncRNAs may have roles in blood meal acquisition of adult female Cx.quinquefasciatus mosquitoes.This study presents the first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Cx.quinquefasciatus lncRNA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blood feeding.Results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will facilitate future investig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Cx.quinquefasciatus lncR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ex quinquefasciatus blood-feeding long noncoding RNA TRANSCRIPTOME
原文传递
吸血蝙蝠食性特化及其研究现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宇轩 赵华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208,共7页
翼手目动物(蝙蝠)的食性多样性丰富,其食物包括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植物果实、花、花粉、花蜜、叶片和血液等。其中,大约70%的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以血液为食的吸血蝙蝠只有3种,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 翼手目动物(蝙蝠)的食性多样性丰富,其食物包括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植物果实、花、花粉、花蜜、叶片和血液等。其中,大约70%的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以血液为食的吸血蝙蝠只有3种,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仅以血液为食的动物类群。因此,吸血蝙蝠是研究动物食性演化的重要模式动物。本文综述了吸血蝙蝠在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感觉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吸血蝙蝠食性特化的适应性特征。随着普通吸血蝠高质量基因组的公布,我们将有机会探究食性相关基因在吸血蝙蝠中的功能改变,阐明动物食性转变的分子机理。本文将为吸血蝙蝠和其它动物食性转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蝙蝠 食性 吸血 适应 适应性进化
下载PDF
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处理对淡色库蚊吸血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淑霞 薛瑞德 +1 位作者 曾毅芳 陆宝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5-17,共3页
用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浓度,分别浸泡纱布、接触药面、点滴处理成蚊以及处理幼虫后,观察对成蚊吸血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溴氰菊酯浸泡纱布、点滴处理成蚊,对其吸血活动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成蚊死亡率与处理剂量成正比,而吸血率与所用... 用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浓度,分别浸泡纱布、接触药面、点滴处理成蚊以及处理幼虫后,观察对成蚊吸血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溴氰菊酯浸泡纱布、点滴处理成蚊,对其吸血活动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成蚊死亡率与处理剂量成正比,而吸血率与所用剂量成反比。接触药面及处理幼虫,对成蚊、幼虫的死亡率与用药量成正比,但对吸血率影响却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氰菊酯 淡色库蚊 吸血
下载PDF
植物对吸血蚊虫的驱避毒杀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彭映辉 陈飞飞 +2 位作者 张云 曾冬琴 钟海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7-192,共6页
近年来有关植物对吸血蚊虫的驱避与毒杀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驱灭活性植物的筛选及其活性成分的鉴定与构效关系;植物精油或提取物对蚊虫的驱避与毒杀作用;作用机制的探讨及毒副作用的评估与植物源蚊虫驱灭剂实用产品的开发... 近年来有关植物对吸血蚊虫的驱避与毒杀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驱灭活性植物的筛选及其活性成分的鉴定与构效关系;植物精油或提取物对蚊虫的驱避与毒杀作用;作用机制的探讨及毒副作用的评估与植物源蚊虫驱灭剂实用产品的开发.目前,驱蚊灭蚊活性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太低,活性成分的分离技术落后,化学成分鉴定所需的气质与液质数据库的数据不够,新的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植物源蚊虫驱灭产品急待研制.今后的研究应着重围绕如下7个方面进行:采用更先进的筛选技术寻找高效的驱蚊灭蚊植物种类;以化学成分种类及其化学结构的鉴定为基础寻找高效的先导化合物;以先导化合物为模板大量人工合成高效的驱灭成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获取某些高效但难于人工合成的活性成分;植物源光活化毒素的寻找及其驱灭活性研究;作用机理及毒副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广泛使用价值的高效植物源蚊虫驱灭产品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吸血蚊虫 驱避 毒杀
下载PDF
城市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时空分布与刺叮节律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静 阎婷 +2 位作者 魏绪强 佟颖 周小洁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20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探索城市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时空分布及刺叮节律。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人诱停落法定期、定点对白纹伊蚊密度进行持续监测。结果北京市城区环境全年白纹伊蚊密度消长呈单峰规律,7月上旬及之前密度低于1只/(灯·h),随后迅... 目的探索城市环境中白纹伊蚊密度时空分布及刺叮节律。方法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人诱停落法定期、定点对白纹伊蚊密度进行持续监测。结果北京市城区环境全年白纹伊蚊密度消长呈单峰规律,7月上旬及之前密度低于1只/(灯·h),随后迅速上升,在8月中旬密度达到全年最高,为4.657只/(灯·h),随后密度逐步降低,在10月下旬下降至0。居民区密度最高,全年平均密度为2.435只/(灯·h),其次为医院0.417只/(灯·h)、公园0.373只/(灯·h),旅游景点密度最低,为0.214只/(灯·h)。8月北京城区白纹伊蚊的刺叮节律呈双峰规律,05:00为全天最高水平,06:00-8:00处于较高水平,停落指数为6~9只/(人·15 min),随着日照强度增加,停落指数迅速降低并维持到13:00,随后从14:00密度逐步升高,17:00升高至下午时段最高水平,并一直维持较高的叮咬强度至19:00,而在20:00迅速降低。结论北京市城区环境白纹伊蚊密度呈单峰型季节消长规律,居民区密度水平高于其他环境类型;刺叮节律呈双峰规律,基于上述规律可指导伊蚊密度监测与个人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季节消长 刺叮节律
下载PDF
白纹伊蚊气味受体基因OR21α的克隆及定量分析
7
作者 阎婷 李海滔 +4 位作者 赵明慧 苏建新 董言德 李春晓 赵彤言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本文克隆白蚊伊蚊气味受体基因OR21a分析其是否与搜寻宿主或吸血行为相关。通过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得到白纹伊蚊气味受体基因OR21a段,采用SYBR荧光定量PCR方法,以自纹伊蚊β-肌动蛋白基因作为内参,比较了OR21a因在未吸血雌蚊、雄... 本文克隆白蚊伊蚊气味受体基因OR21a分析其是否与搜寻宿主或吸血行为相关。通过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得到白纹伊蚊气味受体基因OR21a段,采用SYBR荧光定量PCR方法,以自纹伊蚊β-肌动蛋白基因作为内参,比较了OR21a因在未吸血雌蚊、雄蚊、打断吸血雌蚊和饱血雌蚊头部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显示,白纹伊蚊OR21a因在未吸血雌蚊头部表达量最高,饱血雌蚊头部表达量最低,而在雄蚊头部的表达量介于打断吸血雌蚊和饱血雌蚊之间。本研究发现白蚊伊蚊会依据不同的生理需求改变OR21a因的表达量,推测可能与白纹伊蚊搜寻宿主及吸血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气味受体基因OR21α 定量PCR 吸血行为
下载PDF
中缅边境地区三带喙库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检测 被引量:3
8
作者 徐铁龙 王英 +2 位作者 郑彬 马素媛 艾国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3年第2期147-149,216,共4页
目的明确三带喙库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及探讨吸血对抗药性的影响,以指导蚊虫抗药性的准确测定和化学杀虫剂的正确选择。方法从位于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现场采集吸血蚊和未吸血三带喙库蚊,采回后的第1d和第3d上午,应用WHO... 目的明确三带喙库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及探讨吸血对抗药性的影响,以指导蚊虫抗药性的准确测定和化学杀虫剂的正确选择。方法从位于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现场采集吸血蚊和未吸血三带喙库蚊,采回后的第1d和第3d上午,应用WHO推荐的成蚊滤纸接触法分别测定其抗药性。结果在第1d和第3d的抗性测试中,未吸血蚊的死亡率分别是27.91%和28.15%。吸血蚊的首只击倒时间、KT50和KT95均大于相应未吸血蚊;击倒率和死亡率都小于相应未吸血蚊(击倒率,χ2=4.27,P=0.04<0.05&χ2=5.4,P=0.02<0.05;死亡率,χ2=13.28,P=0.0004<0.05&χ2=8.88,P=0.0029<0.05)。结论云南省盈江县的三带喙库蚊已对溴氰菊酯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吸血可以显著增强该抗药性。因此,在蚊虫的抗药性测定中,要尽量排除吸血的影响,以获得准确地蚊虫抗药性水平,指导杀虫剂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 抗性 溴氰菊酯 中缅边境
原文传递
吸血前后按蚊唾液腺蛋白组分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英杰 罗恩杰 +2 位作者 王继春 曹雅明 牟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 :班须按蚊在吸血过程中消耗了许多唾液腺蛋白质 ,本文目的是探讨吸血前后按蚊唾液腺蛋白质的变化。方法 :分组剖取吸血前后的班须按蚊唾液腺并应用SDS -PAGE及Westernblot方法进行按蚊唾液腺蛋白质变化的分析。结果 :(1)吸血前按... 目的 :班须按蚊在吸血过程中消耗了许多唾液腺蛋白质 ,本文目的是探讨吸血前后按蚊唾液腺蛋白质的变化。方法 :分组剖取吸血前后的班须按蚊唾液腺并应用SDS -PAGE及Westernblot方法进行按蚊唾液腺蛋白质变化的分析。结果 :(1)吸血前按蚊唾液腺内有 2 2条蛋白带和 7条抗原带 ,分子量为 10~ 170kDa。 (2 )按蚊叮咬期间 ,分子量分别为 16 ,2 3,2 8及 33kDa的蛋白质减少。 (3)吸血期间 ,分子量分别为 4 0 ,5 0及 6 5kDa的蛋白质减弱。 (4)吸血后 ,分子量为 14 ,35及 90kDa的蛋白质减少。 (5 )吸血后 3d ,唾液腺蛋白质恢复到或超过吸血前的水平。 (6 )应用Westernblot方法 ,从吸血后的蚊中肠内容物中检测出 90kDa的唾液腺蛋白质。结论 :吸血过程中 ,按蚊唾液腺内不同蛋白质参与吸血的不同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须按蚊 唾液腺蛋白质 吸血 中肠内容物
下载PDF
亚致死量的二氯苯醚菊酯处理对淡色库蚊体大小与吸血的影响
10
作者 薛瑞德 朱正清 《医学动物防制》 1991年第3期196-199,共4页
本文报告用亚致死量的二氯苯醚菊酯处理淡色库蚊幼虫后对其羽化成蚊体大小及其体大小与吸血关系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亚致死量的二氯苯醚菊酯处理淡色库蚊幼虫对成蚊体大小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用药浓度增加成虫翅长相应缩短,成蚊体大... 本文报告用亚致死量的二氯苯醚菊酯处理淡色库蚊幼虫后对其羽化成蚊体大小及其体大小与吸血关系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亚致死量的二氯苯醚菊酯处理淡色库蚊幼虫对成蚊体大小具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用药浓度增加成虫翅长相应缩短,成蚊体大小与吸血率高低也有明显的关系,即小体蚊吸血率比大体蚊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氯苯醚菊酯 淡色库蚊 吸血活动
下载PDF
沙特阿拉伯虻科昆虫新记录及其生态和动物地理学特性
11
作者 Gunter C. MOiler JeromeA.Hogsette Vasiliy D. Kravchenko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6-38,共3页
沙特阿拉伯虻科昆虫已记录25种,在最近近东地区双翅目昆虫生态学和动物地理调查研究中,该地又发现了4个虻科昆虫新记录,包括非洲热区的Ancala africana (Gray,1832)和 Philoliche zonata Walker,1871、非洲干热区的Tabanus gratus Loe... 沙特阿拉伯虻科昆虫已记录25种,在最近近东地区双翅目昆虫生态学和动物地理调查研究中,该地又发现了4个虻科昆虫新记录,包括非洲热区的Ancala africana (Gray,1832)和 Philoliche zonata Walker,1871、非洲干热区的Tabanus gratus Loew,1858 以及古北区的 Nemorius irritans (Ricardo,1901).本文在介绍这4个新记录种的同时,对其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特征给予简单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宿主 吸血 古北区 非洲热区 媒介生物
下载PDF
中华按蚊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sinOBP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秦赠 冉永红 +5 位作者 支中婧 闫振天 张玉娟 黄婷 何正波 陈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89-1298,共10页
【目的】蚊虫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嗅觉系统,例如寻找宿主和产卵场所等。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疟媒介之一,但有关中华按蚊嗅觉信号传递过程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克隆和表达分析中华按蚊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 【目的】蚊虫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嗅觉系统,例如寻找宿主和产卵场所等。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疟媒介之一,但有关中华按蚊嗅觉信号传递过程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克隆和表达分析中华按蚊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基因,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嗅觉传递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析中华按蚊的转录组数据克隆气味结合蛋白基因,采用RT-PCR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该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和在吸血前后的表达模式。【结果】克隆到一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命名为Asin OBP1(Gen Bank登录号为KJ958382)。Asin OBP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435 bp,编码144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6个半胱氨酸位点。RT-PCR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Asin OBP1在检测的所有成虫触角、下颚须、喙和头部组织中都有表达,而在足和去掉头部以外的躯体组织中不表达。定量分析发现Asin OBP1在雌蚊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吸食血液后,Asin OB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仅用小鼠气味处理后,Asin OBP1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下降。【结论】研究结果说明Asin OBP1可能是嗅觉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基因,与雌蚊寻找宿主等行为有关,其功能还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按蚊 气味结合蛋白 组织表达谱 定量PCR 吸血
下载PDF
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存活力的再次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仲来 马立名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1998年第3期174-178,共5页
以1985—1990年实验室观察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新羽化蚤在不同温度、吸血次数、湿度、性别4种条件下的存活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果:温度越高,蚤存活率越低;当蚤吸血次数越多时,或湿度越高时... 以1985—1990年实验室观察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新羽化蚤在不同温度、吸血次数、湿度、性别4种条件下的存活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果:温度越高,蚤存活率越低;当蚤吸血次数越多时,或湿度越高时,或蚤为雌蚤时,蚤存活率越高。对标准回归模型系数的绝对值作多重比较(Bon,Duncan,LSD法)得知:(1)温度与吸血次数的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2)湿度与性别的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3)温度与湿度的系数、温度与性别的系数、吸血次数与湿度的系数、吸血次数与性别的系数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温度和吸血次数是影响蚤存活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存活率 温度 吸血 湿度 性别
下载PDF
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不同按蚊体内发育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国鼎 高琪 +5 位作者 周华云 李菊林 金小林 陆凤 夏惠 Jetsumon Sattabongkot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比较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体内发育的差异。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别采集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病例的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感染后7-9d... 目的比较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体内发育的差异。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别采集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病例的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感染后7-9d和14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中华按蚊的卵囊阳性率和阳性蚊比率、子孢子阳性蚊比率和感染度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嗜人按蚊的子孢子阳性率、阳性蚊比率和卵囊阳性蚊比率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而子孢子感染度则高于间歇期疟原虫感染。结论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卵囊和子孢子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感染 中华按蚊 嗜人按蚊 间歇期 发作期
下载PDF
不同地理株嗜人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华云 朱国鼎 +5 位作者 李菊林 金小林 陆凤 刘耀宝 Jetsumon Sattabongkot 高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比较我国不同地理株嗜人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采集间日疟病例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广东、辽宁、江苏3个不同地理株的嗜人按蚊,在感染后的7-9d和14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 目的比较我国不同地理株嗜人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采集间日疟病例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广东、辽宁、江苏3个不同地理株的嗜人按蚊,在感染后的7-9d和14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共配对感染江苏、广东和辽宁地理株嗜人按蚊35批,感染7-9d 3种按蚊卵囊阳性率分别为68.57%、60.00%和68.57%,感染后14d子孢子阳性率分别为22.86%、14.29%和22.86%,3种按蚊感染卵囊和子孢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7-9d分别解剖江苏、辽宁、广东株嗜人按蚊228、235只和228只,卵囊阳性蚊比例分别为28.07%、25.11%和26.75%。在感染后14d分别解剖江苏、辽宁、广东株嗜人按蚊150、142只和135只,子孢子阳性蚊比例分别为10.67%、8.45%和11.85%,三者间卵囊和子孢子阳性蚊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江苏、广东、辽宁株嗜人按蚊子孢子感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辽宁、江苏3个不同地理株嗜人按蚊均对间日疟原虫易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嗜人按蚊 人工感染 江苏省 广东省 辽宁省
下载PDF
蛭类吸血特性和分子进化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德斌 王斌 +1 位作者 郭庆 仝向荣 《昆明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6-70,共5页
将云南牛蛭(P.yunnanensis)水蛭素基因的克隆测序结果与前人所报导的20个抗凝血因子和相对应的种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片段I(COI)比对,构建NJ进化树,以对吸血蛭类的分子进化机制及舌蛭科和医蛭亚目吸血特性的起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 将云南牛蛭(P.yunnanensis)水蛭素基因的克隆测序结果与前人所报导的20个抗凝血因子和相对应的种属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片段I(COI)比对,构建NJ进化树,以对吸血蛭类的分子进化机制及舌蛭科和医蛭亚目吸血特性的起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蛭类凝血抑制因子按相似性可分为以Hirudin家族蛋白和Antistasin蛋白家族为基础的两大类群;吻蛭目和无吻蛭目的吸血特性虽然起源不同,但可能共有一套相同位点的遗传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血蛭 吸血 凝血抑制因子 分子进化
下载PDF
实验室长角血蜱吸食小鼠血方法与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卫青 付仁龙 +2 位作者 陶卉英 刘仰青 陈盛恩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631,共5页
目的研发蜱实验室吸食小鼠血的方法。方法使用市售材料制备蜱吸血小室,评价吸食鼠血后的长角血蜱附着时长、饱血、生长和繁殖情况。结果通过蜱吸血小室供长角血蜱吸血,若蜱平均叮咬成功率为80.00%,叮咬时长1~4 d,吸血期4~6 d,平均饱血率... 目的研发蜱实验室吸食小鼠血的方法。方法使用市售材料制备蜱吸血小室,评价吸食鼠血后的长角血蜱附着时长、饱血、生长和繁殖情况。结果通过蜱吸血小室供长角血蜱吸血,若蜱平均叮咬成功率为80.00%,叮咬时长1~4 d,吸血期4~6 d,平均饱血率为98.21%,蜕皮率为97.85%。成蜱饱血率为66.67%,吸血期中位数为6.5 d,饱血体质量比饥饿蜱增加了150多倍,每只雌蜱平均产卵数876粒,卵平均孵化率为78.90%,孵化期中位数为25 d。结论研制的蜱吸血小室可用于长角血蜱实验室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吸血小室 饲养方法 生活史
原文传递
辽宁省嗜人按蚊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菊林 高琪 +3 位作者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刘耀宝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14-115,共2页
目的观察我国辽宁省嗜人按蚊在成虫前期的发育时间和传疟能量上与江苏省嗜人按蚊的差异。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相同的饲养法和体外人工感染法,分别观察辽宁嗜人按蚊和江苏嗜人按蚊的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和蚊胃卵囊阳性率、唾液腺... 目的观察我国辽宁省嗜人按蚊在成虫前期的发育时间和传疟能量上与江苏省嗜人按蚊的差异。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相同的饲养法和体外人工感染法,分别观察辽宁嗜人按蚊和江苏嗜人按蚊的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和蚊胃卵囊阳性率、唾液腺子孢子阳性率等指标。结果辽宁嗜人按蚊和江苏嗜人按蚊卵孵化期平均为3.66d和3.84d,孵化率分别为76.0%和74.3%;幼虫期平均为6.67d和8.26d,蛹化率分别为94.7%和96.0%;蛹期平均为1.60d和1.72d,羽化率分别为97.2%和98.6%;蚊胃卵囊阳性率分别为25.1%和28.1%;唾液腺子胞子阳性率分别为8.4%和10.7%。结论辽宁省的嗜人按蚊在幼虫发育时间和传疟能量上与江苏省嗜人按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因此,在疟疾流行季节应加强对当地媒介监测,防止疟疾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人按蚊 成虫前期 发育 人工感染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调查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力夫 乌守巴特 +1 位作者 章建民 燕顺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 目的调查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分析黑热病传播媒介与保存宿主的相互关系。方法在黑热病流行严重的荒漠型黑热病疫区,调查传播媒介活动期的优势动物种类;采集黑热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用未吸血的雌性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的优势动物和限制活动的优势动物进行吸血实验。结果当地优势野生动物主要有科氏三趾矮跳鼠、毛脚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塔里木兔和大耳猬。在自由活动的5种受试吸血动物中,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其他3种动物吸血率为0。但限制活动的毛脚三趾跳鼠和子午沙鼠均能被白蛉吸血,吸血率分别为24.6%和2.4%;白蛉主要从动物的无毛部位吸血。结论影响吴氏白蛉对自由活动动物吸血的主要因素是动物无毛部位暴露面积的大小和动物肢体驱赶活动。当动物的肢体驱赶活动被限制时,白蛉的吸血率升高。吸血实验可查明供血动物的种类、吸血部位、吸血时间和影响吸血原因的调查。通过塔里木兔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栖息地分析以及吸血实验,认为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疫区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主要供血动物和保存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氏白蛉 供血动物 荒漠型黑热病 塔里木兔 传播媒介
原文传递
三种电子驱蚊器对白纹伊蚊与淡色库蚊吸血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瑞德 曾毅芳 +1 位作者 李淑霞 朱正清 《医学动物防制》 1991年第3期205-207,共3页
本文报告三种电子驱蚊器(MS101一香港产,笔式西德产与盒式201—国产)对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吸血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电子驱蚊器在实验室对白纹伊蚊与淡色库蚊吸血行为没有明显的驱避作角。
关键词 电子驱蚊器 白纹伊蚊 吸血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