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层—底栖耦合生态动力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被引量:55
1
作者 张志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概述浅海生态系的水层系统与底栖系统耦合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有机质沉降动力学、底栖生态系统对有机质的响应、生物沉降和侧向平流、生物扰动和沉积物再悬浮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 水层-底栖系统 耦合 有机质沉降 生态动力学
下载PDF
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孙刚 盛连喜 千贺裕太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06-1110,共5页
综合评述了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并进行了展望。国际上十分重视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的研究并已有一定基础,生物扰动作为海洋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开展了工作,但直到10余... 综合评述了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并进行了展望。国际上十分重视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的研究并已有一定基础,生物扰动作为海洋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开展了工作,但直到10余年前才真正开始定量研究,进入了实验模拟、现场观测与建立模型相结合的新阶段。国内的生物扰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技术方法落后,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国内外关于水层-底栖界面生物扰动效应研究基本上都在海洋中开展,尤其在河口、近岸和浅海水域进行,湖泊和河流研究明显薄弱。作为水生态动力学的重要分支和前沿领域,生物扰动研究具有广阔前景。急需针对我国水域特点,引进先进的现场观测和室内测试手段,进一步揭示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机制,更精准和更详细地掌握水域中各种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全过程,为控制水体内源污染释放、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建模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层-底栖界而 耦合 生物扰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水丝蚓(Tubificid worms)扰动对磷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雷 古小治 +4 位作者 王兆德 申秋实 范成新 钟继承 尹洪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6-674,共9页
为探讨水丝蚓(Tubificid worms)扰动对磷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影响,选取太湖梅梁湾与大浦口两富营养化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利用Rhizon间隙水采样器等技术,研究了水丝蚓扰动对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理化性质及溶解活性磷... 为探讨水丝蚓(Tubificid worms)扰动对磷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影响,选取太湖梅梁湾与大浦口两富营养化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利用Rhizon间隙水采样器等技术,研究了水丝蚓扰动对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理化性质及溶解活性磷(SRP)在界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扰动能够增大表层沉积物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减小间隙水中Fe2+浓度.水丝蚓没有显著改变梅梁湾间隙水中SRP浓度,同时促进了梅梁湾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但水丝蚓显著减小了大浦口间隙水中SRP浓度,并抑制了大浦口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水丝蚓扰动对磷在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不同影响可能是由沉积物中Fe2+含量差异较大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磷迁移 二价铁 太湖 水丝蚓 梅梁湾 大浦口
下载PDF
应用生物扰动实验系统(Annular Flux System)研究双壳类生物沉降作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志南 周宇 +1 位作者 韩洁 于子山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2期270-276,共7页
利用不锈钢环形采泥器 ,在胶州湾潮间带沿天然断面选取典型站位 ,现场采取无扰动沉积物样品 ,应用生物扰动实验系统 (Annular Flux System) ,选用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在实验室内进... 利用不锈钢环形采泥器 ,在胶州湾潮间带沿天然断面选取典型站位 ,现场采取无扰动沉积物样品 ,应用生物扰动实验系统 (Annular Flux System) ,选用菲律宾蛤仔 (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缢蛏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结果表明 :菲律宾蛤仔个体的生物沉降率平均为 0 .15g/ m2 · h· ind,平均净生物沉降率为自然颗粒沉降率的 3.0 5倍 ;缢蛏个体的生物沉降率平均为 0 .2 9g/ m2·h· ind,平均净生物沉降率为自然颗粒沉降率的 2 .6 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实验系统 生物沉降 胶州湾 双壳类
下载PDF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孙刚 房岩 +1 位作者 韩国军 付艳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4,47,共5页
2007年和2008年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与对照相比,养鱼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9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9.15%,>0.25 mm团聚体平均增加4.64%,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处理,... 2007年和2008年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与对照相比,养鱼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9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9.15%,>0.25 mm团聚体平均增加4.64%,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土壤分散系数平均减少6.25%,结构系数平均增加8.30%;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增加16.5 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含量、Fe2+含量和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含量分别平均降低0.42、0.46、0.26和0.21 cmol/kg。养鱼稻田土壤的通气性、结构稳定性和团聚化程度增强,分散性减弱。底栖鱼类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理化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 水田 土壤质量 理化性状 生物扰动
下载PDF
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扰动对湖泊沉积物性质及磷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雷 古小治 +3 位作者 邵世光 胡海燕 钟继承 范成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5,共8页
为探讨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扰动对湖泊沉积物性质及磷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过程,以太湖西岸富营养化湖区大浦口为对象,开展室内培养实验,利用Rhizon间隙水采集器获取实时间隙水,测定溶解活性磷(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SRP... 为探讨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扰动对湖泊沉积物性质及磷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转化过程,以太湖西岸富营养化湖区大浦口为对象,开展室内培养实验,利用Rhizon间隙水采集器获取实时间隙水,测定溶解活性磷(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SRP)在沉积物-水界面通量、分析沉积物基本性质.结果表明,河蚬扰动破坏了沉积物表层原有结构、混合了沉积物原有分层,增加氧气在沉积物中的渗透深度、沉积物含水率与总微生物活性.上覆水伴随河蚬活动下渗,氧化了表层间隙水中Fe2+,减小了间隙水中Fe2+浓度.氧化生成的水合铁氧化物吸附间隙水中SRP,减小表层沉积物中间隙水SRP浓度.水合铁氧化物吸附的磷沉积到沉积物中,增大了沉积物铁结合态磷含量.河蚬同时促进了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且释放通量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河蚬自身代谢可能对促进SRP向上覆水释放具有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溶解活性磷 磷形态 二价铁 太湖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人工植被区掘穴蚁(Formica cunicularia)的生态功能 被引量:27
7
作者 陈应武 李新荣 +3 位作者 苏延桂 窦彩虹 贾晓红 张志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08-1514,共7页
掘穴蚁(Formica cunieularia)营筑丘活动,并通过营巢活动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营巢的优势蚁类。在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调查了掘穴蚁对不同固沙年代和不同地形人工固沙区土壤的影响;研究了掘穴蚁的营巢... 掘穴蚁(Formica cunieularia)营筑丘活动,并通过营巢活动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营巢的优势蚁类。在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调查了掘穴蚁对不同固沙年代和不同地形人工固沙区土壤的影响;研究了掘穴蚁的营巢活动对土壤水分、理化性质和种子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固沙年代的延长,掘穴蚁的筑丘活动加强;掘穴蚁筑丘活动对地形的选择顺序依次分别为:丘间低地〉迎风坡〉丘顶〉背风坡;与邻近土壤相比,蚁丘的土壤含水量升高,土壤容重(0~10cm深)、有机质、电导率、全氮、全磷、全钾、可溶性氮、可溶性磷和可溶性钾在蚁丘富集;土壤容重(10~20cm深)和pH值下降;蚁丘对土壤种子库有明显影响(p〈0.01),种子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取样点间的大小顺序为:苔藓结皮上的蚁丘〉苔藓结皮〉地衣结皮上的蚁丘〉地衣结皮。在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土壤环境的提高,导致掘穴蚁大量定居,它的筑巢对土壤具有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导致土壤异质性增强,改善了土壤环境的状况,加速了土壤和植被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穴蚁 生物干扰 土壤特性 土壤种子库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杜永芬 张志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88-992,共5页
以化学稳定的荧光砂作为示踪颗粒 ,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菲律宾蛤仔对沉积物的扰动 ,探讨滤食性贝类通过生物扰动作用在水层—底栖耦合过程中的作用。实验表明 ,在整个实验周期 ( 15天 )内 ,表层示踪砂有 2 8.2 %悬浮进入水体 ,3 6.1... 以化学稳定的荧光砂作为示踪颗粒 ,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菲律宾蛤仔对沉积物的扰动 ,探讨滤食性贝类通过生物扰动作用在水层—底栖耦合过程中的作用。实验表明 ,在整个实验周期 ( 15天 )内 ,表层示踪砂有 2 8.2 %悬浮进入水体 ,3 6.1%由表层垂直向下迁移 ,垂直迁移率为 1.65× 10 -5·g-1·cm-2 ·d-1;沉积物 8cm深处示踪砂分别有 2 7.0 %向上和12 .6%向下迁移 ,迁移率分别为 1.5 2× 10 -5·g-1·cm-2 ·d-1和 0 .61× 10 -5·g-1·cm-2 ·d-1。个体大小和摄食状态均对蛤仔的扰动作用有影响 :个体增大 ,表层示踪砂悬浮进入水体的量增加 ,以单位湿重表示的迁移率降低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投饵组大于无饵组 ,除 8cm深处小蛤的垂直上移率外 ,其它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生物扰动 示踪砂
下载PDF
海底生物扰动作用及其对沉积过程和记录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群慧 周怀阳 +2 位作者 季福武 王虎 杨伟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32-941,共10页
海底生物扰动作用主要由底栖生物的摄食、掘穴和栖所建造等活动造成,它可以充分改变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扭曲或模糊地层学信号,影响早期成岩过程和沉积记录以及沉积物的稳定性。海底生物扰动作用的研究,对于全面、精确地掌握海洋中... 海底生物扰动作用主要由底栖生物的摄食、掘穴和栖所建造等活动造成,它可以充分改变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扭曲或模糊地层学信号,影响早期成岩过程和沉积记录以及沉积物的稳定性。海底生物扰动作用的研究,对于全面、精确地掌握海洋中各种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正确回溯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态记录,合理调节和控制海底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要回顾了海洋生物扰动作用的研究进展,并着重对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扰动作用的观测和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沉积过程和记录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生物扰动作用 影响因素 沉积过程和记录
下载PDF
水丝蚓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生物扰动作用 被引量:20
10
作者 孙刚 房岩 +1 位作者 韩德复 吕明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9-61,共3页
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水丝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动物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水丝蚓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31.6%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6.3cm,垂直迁移率为1.... 以化学性质稳定的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研究水丝蚓扰动对水田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探讨底栖动物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作用。水丝蚓扰动10d后,沉积物表层示踪颗粒有31.6%向下迁移,最大迁移深度为6.3cm,垂直迁移率为1.048×10-3g-1.cm-2.d-1。6cm深处的示踪颗粒分别有32.0%和21.1%在扰动后向上和向下迁移,向上和向下最大迁移距离分别为4.1cm和3.4cm,垂直向上和向下迁移率分别为1.061×10-3g-1.cm-2.d-1和6.998×10-4g-1.cm-2.d-1。水丝蚓对水田沉积物颗粒的垂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丝蚓 水田 生物扰动 沉积物 垂直分布
下载PDF
颤蚓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聂小保 吴淑娟 +4 位作者 吴方同 孙士权 蒋昌波 谭万春 万俊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13,共7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沉积物中颤蚓生物扰动过程,研究了生物扰动对沉积物TN释放的影响,并探讨了温度、pH和DO对颤蚓生物扰动作用下TN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颤蚓生物扰动能促进沉积物TN释放,且促进效果随颤蚓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适当地提高温... 通过实验室模拟沉积物中颤蚓生物扰动过程,研究了生物扰动对沉积物TN释放的影响,并探讨了温度、pH和DO对颤蚓生物扰动作用下TN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颤蚓生物扰动能促进沉积物TN释放,且促进效果随颤蚓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适当地提高温度有助于颤蚓快速生长,提高生物扰动对TN释放的促进效果,温度由15℃提高到25℃,上覆水TN平均增量可从1.66mg·L-1增至2.55mg·L-1;酸性或碱性环境会对颤蚓产生逆境胁迫,颤蚓的应激行为可以强化生物扰动效应,pH为5、7、9和11时,上覆水TN平均增量依次为3.06、2.02、3.05和3.20mg·L-1;颤蚓对厌氧环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且生物扰动效应更为明显,上覆水TN平均增量为2.06mg·L-1,而好氧环境中则为1.59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颤蚓 生物扰动 沉积物 总氮释放
原文传递
Impact of different benthic animals on phosphorus dynamic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被引量:15
12
作者 Lei Zhang Xiaozhi Gu +4 位作者 Chengxin Fan Jingge Shang Qiushi Shen Zhaode Wang Ji Sh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674-1682,共9页
As a diagenetic progress, bioturbation influences solute exchange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WI). Different benthic animals have various mechanical activities in sediment, thereby they may have different ... As a diagenetic progress, bioturbation influences solute exchange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SWI). Different benthic animals have various mechanical activities in sediment, thereby they may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solute exchange across the SWI. This laboratory study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benthic animals on phosphorus dynamics across the SWI. Tubificid worms and Chironomidae larvae were introduced as model organisms which, based on their mechanical activities, belong to upward-conveyors and gallery-diffusers, respectively. The microcosm simulation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a continuous flow culture system, and all sediment, water, and worms and larvae specimens were sampled from Taihu Lake, China. To compare their bioturbation effects, the same biomass (17.1 g wet weight (ww)/m ^2 ) was adopted for worms and larvae. Worms altered no oxygen penetration depth in sediment, while larvae increased the O 2 penetration depth,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eir emergence also enhanced sediment O 2 uptake. The oxidation of ferrous iron in pore water produced ferric iron oxyhydroxides that adsorbed soluble reactive phosphorus (SRP) from the overlying water and pore water. Larvae built obviously oxidized tubes with about 2 mm diameter and the maximum length of 6 cm in sediment,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errous iron and SRP in the pore water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nd worms treatments. Worms constructed no visually-oxidized galleries in the sediment in contrast to larvae, and they did not significantly alter SRP in the pore water relative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e adsorption of ferric iron oxyhydroxides to SRP caused by worms and larvae inhibited SRP release from sediment. Comparatively, worms inhibited more SRP release than larvae based on the same biomass, as they successively renewed the ferric iron oxyhydroxides rich oxidation layer through their de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urbation OXYGEN pore water ferrous iron Tubificid worms Chironomidae larvae
原文传递
水丝蚓生物扰动对东洞庭湖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吴方同 陈锦秀 +3 位作者 闫艳红 胡旭跃 谭万春 孙士权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1-737,共7页
研究了不同投放密度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水丝蚓的生物扰动对东洞庭湖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氮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水丝蚓生物扰动促进下的NH4+-N释放构成沉积物氮释放的主要动因.与未投放水丝蚓的空... 研究了不同投放密度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水丝蚓的生物扰动对东洞庭湖沉积物氮释放的影响.研究表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氮释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水丝蚓生物扰动促进下的NH4+-N释放构成沉积物氮释放的主要动因.与未投放水丝蚓的空白组相比,当水丝蚓密度为1和2 ind./cm2时,上覆水中总氮的浓度分别增加了15%和32%.温度的升高,会加大水丝蚓生物扰动对氮释放的影响,与5℃相比,15和25℃下总氮释放增量分别提高了23%和69%.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下,水丝蚓的生物扰动加强,会提高对氮释放的促进作用,当pH为5和9时,总氮释放增量比pH为7时分别提高32%和41%.水丝蚓对缺氧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缺氧环境下,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会增强,总氮释放的增量是好氧状态下的1.5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甫水丝蚓 沉积物 氮释放 生物扰动 洞庭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奥陶系马四段储层成因与分布 被引量:17
14
作者 于洲 牛小兵 +5 位作者 张才利 马永威 魏柳斌 董国栋 尹陈 贾佳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8-48,共11页
近期,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米探1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首次获得35.2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新发现,展示出米脂地区奥陶系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该区马四段储层研究却较为薄弱... 近期,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米探1井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以下简称马四段)首次获得35.24×10^(4)m^(3)/d的高产工业气流,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的新发现,展示出米脂地区奥陶系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该区马四段储层研究却较为薄弱,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为此,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钻井岩心、岩石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微区碳氧锶同位素等资料,对该区储层特征、成因及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马四段储层岩性主要为斑状粉晶白云岩、斑状灰质白云岩和斑状云质石灰岩,三类岩石储集空间均以晶间孔为主,含少量溶孔和微裂缝,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08%、1.51%和1.29%;②储层发育主要受生物扰动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断裂作用和溶蚀作用控制,生物扰动作用为储层发育奠定了基础条件,白云石化作用有利于孔隙的保持,断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形成的裂缝和溶蚀孔进一步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③有利储层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变化、古地理格局和断层控制,纵向上发育于高频向上变浅上部,横向上主要沿地势相对较高的凸起带分布。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马四段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瑶镇—大保当、神木—花石崖、万镇—米脂和绥德—碛口地区,有利面积达7200 km^(2),为下一步米脂地区的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米脂地区 马四段 储层成因 生物扰动作用 白云石化作用 断裂作用 溶蚀作用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三维重构及启示意义 被引量:17
15
作者 牛永斌 崔胜利 +2 位作者 胡亚洲 钟建华 潘结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1-702,共12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鹰山组和一间房组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发育。在岩心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岩样切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和X射线显微镜观测以及XRD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奥陶系可识... 塔河油田奥陶系鹰山组和一间房组生物扰动型储集层发育。在岩心观测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岩样切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和X射线显微镜观测以及XRD测试分析,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奥陶系可识别的生物扰动分为2类,分别是Thalassinoides和Helminthopsis,但以Thalassinoides最为发育,扰动体积可达90%;生物潜穴充填物以白云石颗粒为主,可达90%以上;宿主围岩为泥晶灰岩。随着塔河油田早—中奥陶世海侵、海退沉积环境的变化,生物潜穴的发育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演化规律。在综合提取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特征信息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和遗迹学理论为指导,应用3ds Max软件对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型储集层进行了三维重构。该研究虚拟再现了塔河油田生物扰动型储集层的内部结构与微观特征,不仅为后续研究这类储集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与微观各向异性、定量表征该类储集层微观尺度上的渗流特征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完善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模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定量表征 三维重构 奥陶系 塔河油田
下载PDF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覃雪波 孙红文 +1 位作者 彭士涛 戴明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9,共11页
生物扰动由于显著改变沉积物结构和性质,进而影响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综述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生物扰动促进这些污染物从沉积物向水体释放。生物扰动还对不同的污染物产生其它... 生物扰动由于显著改变沉积物结构和性质,进而影响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综述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生物扰动促进这些污染物从沉积物向水体释放。生物扰动还对不同的污染物产生其它不同的影响。对于氮,生物扰动还影响其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对于磷,生物扰动不仅改变其化学形态,还提高有机磷降解。对于重金属,生物扰动还能改变其在沉积物中的分布及化学形态。对于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扰动主要增强生物富集和代谢,以及提高生物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沉积物 氮磷 重金属 疏水性有机污染物 环境行为
下载PDF
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的生物扰动效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孙刚 房岩 +1 位作者 安永辉 杨校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3,共5页
基于模拟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氮素含量在有/无泥鳅活动时的差异,探讨了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的生物扰动效应。结果表明,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泥鳅扰动组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高... 基于模拟试验,通过对比分析氮素含量在有/无泥鳅活动时的差异,探讨了底栖鱼类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的生物扰动效应。结果表明,泥鳅对水田上覆水中氮素动态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泥鳅扰动组上覆水中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高于对照组。泥鳅扰动对上覆水中亚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但显著增加了溶解性无机氮和总氮的含量。在试验前期扰动组上覆水中氨氮/总氮比值高于对照组,在试验中、后期则低于对照组。试验期间扰动组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氮/总氮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泥鳅扰动显著增加了水田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氮占总氮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水田 生物扰动 氮素 田面水
下载PDF
大型底栖动物对河口沉积物的扰动作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覃雪波 孙红文 +2 位作者 吴济舟 王若男 孙铁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8-463,共6页
利用微宇宙示踪技术,定量研究了天津北塘河口地区的天津厚蟹、沙蚕、泥螺和青蛤4种底栖动物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结果表明:生物扰动对沉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不同底栖动物扰动能力不同,对表层沉积物的扰动强度(扩散系数,10-3cm2.d-1)... 利用微宇宙示踪技术,定量研究了天津北塘河口地区的天津厚蟹、沙蚕、泥螺和青蛤4种底栖动物对沉积物的扰动作用.结果表明:生物扰动对沉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不同底栖动物扰动能力不同,对表层沉积物的扰动强度(扩散系数,10-3cm2.d-1)大小依次为:沙蚕(2.95)>天津厚蟹(1.00)>青蛤(0.78)>泥螺(0.35)>对照(0.05);对深层沉积物则是天津厚蟹(3.10)>沙蚕(2.33)>青蛤(0.28)>泥螺(0.15)>对照(0.05).这种差异主要与不同底栖动物所属的功能群不同有关.底栖动物体积与表层沉积物扩散系数显著相关(P<0.05),可采用底栖动物体积预测其对沉积物的扰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 沉积物 底栖动物 功能群
原文传递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iagnostic Biofabrics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Ordovician in North China:Clues to the Geobiology of 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 被引量:12
19
作者 LIU Jianbo ZHAN Renb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diagnostic biofabrics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Ordovician in North China distinctly illustrates that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on the paleoplate have been changed markedly as consequences...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diagnostic biofabrics in the Lower and Middle Ordovician in North China distinctly illustrates that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on the paleoplate have been changed markedly as consequences of 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 (GOBE). The pre-GOBE sedimentary systems deposited in Tremadoc display widespread microbialite and flat-pebble conglomerates, and a less extent of bioturbation. Through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early Floian,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in the rest of the Early and Mid- Ordovician change to GOBE type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nsive bioturbation and vanishing flat-pebble conglomerates and subtidal microbial sediments. The irreversible changes in sedimentary systems in North China are linked to the GOBE, which conduced the increase in infaunal tiering, the expansion of infaunal ecospace, and the appearance of new burrower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leozoic Evolutionary Fauna during the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Thus, changes in sedimentary systems during the pivotal period of the GOBE were consequences of a steep diversification of benthic faunas rather than the GOBE's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urbation flat-pebble conglomerate microbial sedimen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geobiology
下载PDF
Influence of Chironomid Larvae on oxygen and nitrogen fluxe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Lake Taihu,China) 被引量:12
20
作者 Jingge Shang Lu Zhang +1 位作者 Chengjun Shi Chengxin F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5期978-985,共8页
The microscale distribution of oxygen,the nitrogen flux and the denitrification rates in sediment inhabited by chironomid larvae(Tanypus chinensis) were measured in eutrophic Lake Taihu,China.The presence of the chi... The microscale distribution of oxygen,the nitrogen flux and the denitrification rates in sediment inhabited by chironomid larvae(Tanypus chinensis) were measured in eutrophic Lake Taihu,China.The presence of the chironomids in the sediment increased the oxygen diffusional flux from 10.4 ± 1.4 to 12.7 ± 2.5 mmol O 2 /(m 2 ·day).The burrows of the larvae represented "hot spots" a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nitrogen cycles and diagenetic activity in the sedimen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ioturbation effects of Tanypus chinensis chironomid larvae increased the capacity of the sediment as a sink for nitrate and a source for ammonium.Nitrate influx and ammonium outflux were increased 8.8 and 1.7 times,respectively.Under bioturbation,the amount of nitrate consumed was greater than the amount of ammonium released.The total denitrification rate was also enhanced from 0.76 ± 0.34 to 5.50 ± 1.30 mmol N/(m 2 ·day).The net effect was that the bioturbated sediments acted as a net sink for inorganic nitrogen under direct and indirect bioturbation effec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turbation chironomid larvae OXYGEN NITROGEN Lake Taih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