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底泥疏浚效果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29
1
作者 钟继承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共10页
底泥疏浚的效果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之一是疏浚后所产生的环境效果有可能偏离人们的期望,疏浚能够有效的削减沉积物中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含量,但疏浚过程中会引起污染物向水体释放,疏浚后的界面过程有可能对疏浚... 底泥疏浚的效果至今仍存在很大争议,其中之一是疏浚后所产生的环境效果有可能偏离人们的期望,疏浚能够有效的削减沉积物中营养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物含量,但疏浚过程中会引起污染物向水体释放,疏浚后的界面过程有可能对疏浚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底泥疏浚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不同的湖泊疏浚后对营养盐释放的控制效果不同.底泥疏浚往往对底栖生物产生危害,具体表现为种类、丰富度与生物量的减少,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多样性降低;疏浚后微生物胞外酶活性降低,底泥疏浚对沉积物代谢功能存在显著影响,底栖生物和酶活性的恢复需要长期的过程.底泥疏浚对湖泊水污染控制具有时效性,疏浚方式、疏浚深度与疏浚时令是疏浚工程应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疏浚 效果 环境效应 污染物 底栖生物
下载PDF
底栖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79
2
作者 戴纪翠 倪晋仁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07-2111,共5页
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对底栖动物尤其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生物监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利用指示物种、预... 从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入手,通过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对底栖动物尤其是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生物监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而利用指示物种、预测模型和底栖生物的完整性指数等多种方法可以对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评价。如何完善底栖动物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作用并综合运用其他评价技术,以及结合评价结果对受损水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将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底栖生物 评价
下载PDF
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被引量:56
3
作者 马藏允 刘海 +1 位作者 王惠卿 王世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7-300,共4页
在生物物种水平上,对原始生物丰度数据经过四次方根变换,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量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以及MDS序列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大连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在生物物种水平上,对原始生物丰度数据经过四次方根变换,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量和组间平均聚类分析,以及MDS序列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评价了大连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正确展示了由于污染梯度变化引起的群落结构梯度变化关系。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方法分析结果比较,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污染群落结构变化较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多变量分析 生物监测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河口大型工程对长江河口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5
4
作者 叶属峰 纪焕红 +1 位作者 曹恋 黄秀清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7,共6页
2002 年 5—6 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区域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分析了工程区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底栖生物 19 种,与 1982—1983 年和 1998 年相比,分别减少 87.6 % 和 20.8 %,优势种为纽... 2002 年 5—6 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区域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调查,研究分析了工程区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底栖生物 19 种,与 1982—1983 年和 1998 年相比,分别减少 87.6 % 和 20.8 %,优势种为纽虫和沙蚕,出现率分别达 32 % 和 24 %;② 平均密度 21.8 个/ 2 2m ,比 1998 年下降 65.9 %;③ 平均生物量为 5.68 g/m (湿重),比 1982—1983 年下降 76.5 %;④ 一期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系统结构已产生影响,河口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生物量的变化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引起的区域局部小尺度海洋水流发生改变,并导致航道沉积物受冲刷和底质属性发生改变有关。鉴于此,建议对河口大型工程对河口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和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大型工程 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生物最 长江口
下载PDF
象山港养殖区与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生态比较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高爱根 杨俊毅 +4 位作者 陈全震 王自磐 张健 董永庭 宁修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1,共7页
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 2000年在象山港3个养殖区(海带、牡蛎、鱼类)和非养殖区水域进行了四季调查,对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进行比较研究。调查鉴定出71种大型底栖生物,其中养殖区45种、非养殖区61种,两区共有种为35种。牡蛎养殖区外侧、鱼类网箱养殖区周围平均生物量和密度分别高达433.53g·m-2和155ind·m-2、91.92g·m-2和114.96ind·m-2;海带养殖区仅为1.55g·m-2和27.5ind·m-2,也明显低于非养殖区5.24g·m-2和53.04ind·m-2;鱼类网箱养殖区中心未见生物分布。本文同时对底栖生物与养殖生物、沉积物及水文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作了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生态学 养殖区 非养殖区 象山港
下载PDF
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时空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44
6
作者 彭欣 谢起浪 +4 位作者 陈少波 黄晓林 仇建标 仲伟 陈万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4-589,共6页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 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4月对南麂列岛8条潮间带断面开展了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91种,其中软体动物84种,藻类46种,多毛类23种,甲壳动物28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动物5种。从季节来看,春季航次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64种、8890.76g/m2、3436ind/m2)明显多于秋季航次(121种、3642.10g/m2、1657ind/m2);而从不同底质来看,平均物种数、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岩礁断面(分别为54种、8318.78g/m2、3354ind/m2)都明显高于泥质(27种、154.46g/m2、185ind/m2)和沙质断面(8种、64.30g/m2、66ind/m2)。从垂直分布来看,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分带明显,平均生物量中潮区(7278.41g/m2)大于低潮区(6684.14g/m2)大于高潮区(4836.7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中潮区(3386ind/m2)大于高潮区(2908ind/m2)大于低潮区(1347ind/m2)各断面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97-3.10,种丰富度指数为0.54-4.91,均匀度指数为0.48-0.90,辛普森优势度指数为0.52-0.94。最后通过分析发现,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受栖息的环境、季节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不同程度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时空分布,而且改变了群落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底栖生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人类活动
下载PDF
重金属在北江鱼类和底栖动物体内的富集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43
7
作者 杨晓云 温勇 +2 位作者 陈晓燕 王炜 方建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4-198,共5页
调查研究了北江中上游的鱼类、虾、螺和蚬,以及鲤鱼体内不同组织中重金属Pb、Cd、Hg、As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生动物体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量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水生动物体对不同... 调查研究了北江中上游的鱼类、虾、螺和蚬,以及鲤鱼体内不同组织中重金属Pb、Cd、Hg、As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进行了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水生动物体对同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量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水生动物体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北江鱼体肌肉中不同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至弱的顺序为:Cd>Pb>Hg>As;不同水生动物体的可食部分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由高至低依次为:蚬>螺>虾>>鱼。鱼体中不同器官组织对重金属的蓄积能力差异巨大,北江鲤鱼体内各器官组织蓄积重金属总量依次为:内脏>>鳃>脂肪>肌肉。该次调查采集的北江底栖类动物样品已明显受到重金属污染,达不到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而北江鱼类肌肉则满足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富集 底栖动物 北江
下载PDF
崂山湾潮间带食物网结构的碳稳定同位素初步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蔡德陵 洪旭光 +3 位作者 毛兴华 张淑芳 韩贻兵 高素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7,共7页
通过对 1 993年 8月和 1 994年 2和 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δ13C值 )的分析 ,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 4类 :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 (POM )、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 通过对 1 993年 8月和 1 994年 2和 5月在崂山湾潮间带采集的底栖生物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δ13C值 )的分析 ,发现该区底栖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以δ13C值大致可划分为 4类 :水体中的颗粒有机质 (POM )、底栖硅藻、大型底栖藻类和底泥中的有机物质 (SOM ) .研究结果表明 ,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其所摄食的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底栖动物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可以用于研究其食物来源 .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证实 ,双壳类等滤食性动物的食物来源主要是POM ;甲壳动物的δ13C值的范围较大 ,证明其食物来源的多样性 ;底栖硅藻是多数腹足类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组成部分 .用碳稳定同位素示踪剂对该区底栖 -水体耦合作用的初步研究表明 ,水体中的POM是底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但底泥中有机质和底栖硅藻也是许多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食物网 潮间带 营养层次 底栖生物 崂山湾 有机质
下载PDF
海洋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4
9
作者 薛超波 王国良 金珊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1期116-118,共3页
随着海洋滩涂贝类养殖业的发展,滩涂贝类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病原大量滋生,养殖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文章介绍了我国滩涂的分布、类型和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合滩涂贝类养殖生产和发病状况,从微生物学、底栖生态学和污染生态化学等角... 随着海洋滩涂贝类养殖业的发展,滩涂贝类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生物病原大量滋生,养殖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文章介绍了我国滩涂的分布、类型和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结合滩涂贝类养殖生产和发病状况,从微生物学、底栖生态学和污染生态化学等角度,对我国在海洋滩涂贝类养殖环境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滩涂贝类养殖环境方面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养殖容量的确定、底栖生物生态的研究、健康养殖模式的确立和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滩涂 贝类 养殖环境 底栖动物 微生物 污染生态化学
下载PDF
几种大型底栖生物对Cd,Zn,Cu的积累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马藏允 刘海 +3 位作者 姚波 纪会敏 王淑波 张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在一系列低浓度Cd,zn,Cu的海水中,对几种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长约5个月的积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紫贻贝、魁蚶、褶牡蛎》、菲律宾蛤和刺海参对Cd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且其体内C... 参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在一系列低浓度Cd,zn,Cu的海水中,对几种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长约5个月的积累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紫贻贝、魁蚶、褶牡蛎》、菲律宾蛤和刺海参对Cd都有一定程度的积累,且其体内Cd浓度与环境海水Cd浓度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可比较好地指示海水Cd污染。褶牡蛎对Zn有很强的累积能力,其体内Zn浓度与环境海水Zn浓度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紫贻贝对Zn的积累能力较褶牡蛎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表现为调节;其他实验生物积累Zn能力很小。研究还表明,紫贻贝、魁蚶、菲律宾蛤、褶牡蛎和栉孔扇贝只有在Cu浓度低于0.02mg/L的海水中,存活才超过50天,其中紫贻贝与褶牡蛎对Cu有一定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积累 重有色金属 海洋监测 海水水质
下载PDF
长江口底栖动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徐兆礼 蒋玫 +2 位作者 白雪梅 朱江兴 袁骐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5期59-62,共4页
长江口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调查,我国已开展过多次。1958年全国渔业资源普查,1982~1985年全国渔业资源调查与区划,以及同期、同步进行的海岸带调查均涉及这一部分内容。近10年来,此类研究一度中断。长江口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渔场,随着我... 长江口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调查,我国已开展过多次。1958年全国渔业资源普查,1982~1985年全国渔业资源调查与区划,以及同期、同步进行的海岸带调查均涉及这一部分内容。近10年来,此类研究一度中断。长江口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渔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生态特征 分布 群落结构 长江口渔场
下载PDF
福建红树林区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张雅芝 陈灿忠 +2 位作者 王渊源 陈品健 杨瑞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96-901,共6页
分析了福建沿岸红树林区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区系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8个断面共采集到278种底栖生物,其中藻类11种,多毛类47种,贝类72种,甲壳类88种,棘皮动物11种,鱼类27种,其他类22种。其优势种和... 分析了福建沿岸红树林区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区系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从8个断面共采集到278种底栖生物,其中藻类11种,多毛类47种,贝类72种,甲壳类88种,棘皮动物11种,鱼类27种,其他类22种。其优势种和习见种多为广温广布种和亚热带暖水性种类。短尾类和贝类为优势类群。平均总生物量为33.74g/m 2,平均栖息密度为136个/m 2。生物种类的丰度及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水的平均盐度呈正相关,与红树林的发育状况则呈负相关。其栖息密度与红树林的发育状况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区系特点
下载PDF
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胡颢琰 黄备 +2 位作者 唐静亮 任世军 邵秀伟 《东海海洋》 2000年第4期39-46,共8页
对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 :渤、黄海近岸海域共获底栖生物 2 39种 ,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 ,为 51 .9% ;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56.54g/m2 ,生... 对渤、黄海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 :渤、黄海近岸海域共获底栖生物 2 39种 ,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 ,为 51 .9% ;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56.54g/m2 ,生物量组成以棘皮动物占绝对优势 ,为 41 .6% ;平均栖息密度为 2 64.3个 /m2。按生态特征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分成 7个群落。分析各测站群落结构指数 ,渤、黄海近岸海域 50 %测站表现出多样性及种类丰度高、种类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生物量 群落结构 渤海
下载PDF
应用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漓江水系健康状况 被引量:33
14
作者 曹艳霞 张杰 +2 位作者 蔡德所 赵湘桂 王备新 《水资源保护》 CAS 2010年第2期13-17,23,共6页
为了通过漓江底栖无脊椎动物状况建立适合漓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而评价漓江流域内水质健康状况,于2008年3月调查了漓江水系17个参照点和14个监测点的水化学与底栖无脊椎动物指标,水质化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参照点的TP、TN、NH3-N和CO... 为了通过漓江底栖无脊椎动物状况建立适合漓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而评价漓江流域内水质健康状况,于2008年3月调查了漓江水系17个参照点和14个监测点的水化学与底栖无脊椎动物指标,水质化学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参照点的TP、TN、NH3-N和COD浓度一般低于监测点。通过对46个候选生物参数的计算和逐步分析,确定了构成底栖动物完整性B-IBI指数的4个生物参数: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扁蜉占蜉蝣总数的百分比和优势单元数量百分比,初步确立了B-IBI健康评价标准,即B-IBI≥21为健康;B-IBI<21为不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漓江上游及各支流健康状况较好,大部分为健康;中下游干流健康状况较差,大多为不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完整性指数 漓江 健康评价 水系
下载PDF
椒江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多样性 被引量:29
15
作者 赵永强 曾江宁 +3 位作者 高爱根 陈全震 廖一波 寿鹿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3-309,共7页
为了解椒江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多样性,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作者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4月和7月在椒江口南岸和北岸潮间带,沿河流到海洋方向共布设6条采样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 为了解椒江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格局与多样性,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作者于2007年10月、2008年1月、4月和7月在椒江口南岸和北岸潮间带,沿河流到海洋方向共布设6条采样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α,β和γ多样性测度方法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向及程度,结果显示:(1)6条断面共记录到大型底栖动物78种,总种数随季节变化显著,在空间上沿河流到海洋方向呈升高趋势;(2)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不显著(P=0.145>0.05),但空间变化显著(P=0.017<0.05),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显著(P=0.012<0.05),空间变化极显著(P=0.004<0.01);(3)β和γ多样性指数定量显示了椒江河口区域滩涂环境的多变性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更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底栖生物 环境变化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γ多样性
下载PDF
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梁超愉 张汉华 +1 位作者 颉晓勇 邹发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25,31,共9页
分析了广东省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 ,用Shan 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种类丰度(D)、Berger Parker优势度指数(I)4个测定红树林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 分析了广东省雷州半岛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 ,用Shan 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s种类均匀度(J)、种类丰度(D)、Berger Parker优势度指数(I)4个测定红树林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所采获的底栖生物种类共有68科165种 ,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主。红树林滩涂全年平均生物量为223.25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210.97个/m2。H′甚高 ,2个季度平均为2.2633~2.7411 ,J平均为0.6407~0.6411 ,D平均达到1.4910~2.6232。全年各类群生物组成中 ,生物量及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红树林滩涂底栖生物主要经济种类有中国绿螂(Glauconomechinen sis)、四角蛤蜊(Mactra(Mactra)veneriformis)、青蛤(Cyclinasinensis)等20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滩涂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生物多样性 雷州半岛
下载PDF
底泥疏浚对竺山湖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水质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国锋 张志勇 +3 位作者 刘海琴 钟继承 严少华 范成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45-2651,共7页
结合2008年年底在竺山湖进行的底泥清淤工程,调查了底泥疏浚6个月后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水质变化.结果表明,疏浚区和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均以霍普水丝蚓、摇蚊和铜锈环棱螺3种生物为主;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后生物多样性降低,... 结合2008年年底在竺山湖进行的底泥清淤工程,调查了底泥疏浚6个月后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及水质变化.结果表明,疏浚区和未疏浚区底栖动物均以霍普水丝蚓、摇蚊和铜锈环棱螺3种生物为主;同未疏浚区相比,疏浚后生物多样性降低,但生物量增加.受外源污染影响,上覆水体中TN、TP含量变化幅度分别为1.64~4.45mg/L和0.133~0.258mg/L,较高的水体营养盐含量,使得疏浚后的新生底泥仍处于营养盐较高的状态,从而使得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以生活于污染较重的物种为主.采用Shannon-Weaver、Simpson和Goodnight指数对底栖生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疏浚区处于中度污染,未疏浚区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结合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只有在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后,底泥疏浚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疏浚 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指示生物
原文传递
珠江口及附近海域生物体中BHC和DDT的含量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骆世昌 余汉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4-50,共7页
以1985~1993年在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从拖网捕获的底栖生物为样品,对各种生物体中BHC和DDT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生物体中BHC和DDT的富集情况进行了讨论,给出了BHC和DDT的生物体内含量和富集系数由大... 以1985~1993年在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从拖网捕获的底栖生物为样品,对各种生物体中BHC和DDT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对生物体中BHC和DDT的富集情况进行了讨论,给出了BHC和DDT的生物体内含量和富集系数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总的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各被检测生物均不同程度地受到BHC和DDT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BHC DDT 底栖生物 富集系数 有机氯农药 生物体
下载PDF
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均龙 徐奎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09-1216,共8页
深海的海山生态系统支持着独特的生物群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扩散和进化的重要节点。由于研究的欠缺和认识的不足,国际间对于海山的区系和生物多样性认知存在较大分歧。存在海山特有种假说、物种源汇假说、孤岛假说、绿洲假说等各种... 深海的海山生态系统支持着独特的生物群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扩散和进化的重要节点。由于研究的欠缺和认识的不足,国际间对于海山的区系和生物多样性认知存在较大分歧。存在海山特有种假说、物种源汇假说、孤岛假说、绿洲假说等各种假说,且均有争议。综述了海山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就我国未来有关海山生物区系和多样性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 生物多样性 区系 深海 底栖生物
原文传递
悬浮物对海洋生物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23
20
作者 宋伦 杨国军 +3 位作者 王年斌 李颖 王召会 赵海勃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44-448,共5页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工程作业日趋频繁,围填海、桥桩钻孔、疏浚、炸礁、爆破挤淤、管道排放和陆域吹填等作业环节产生的悬浮物,在重力、波浪、潮流、风力等因素作用下扩散、运动,对水质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关键词 要:悬浮物 浮游生物 游泳生物 底栖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