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7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B.t.和SBTi基因提高水稻抗虫性的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卫剑文 许新萍 +3 位作者 陈金婷 张良佑 范云六 李宝健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3-608,共6页
利用基因枪法将单个B .t.基因或与SBTi基因一起导入到两个华南地区优良籼稻品种中 ,获得 2 1个转B .t.单基因的植株系 ,4个转B .t.和SBTi双基因的植株系。对R1代植株的分子杂交和遗传分析表明 ,3个转双基因系中多个拷贝的B .t.和SBTi基... 利用基因枪法将单个B .t.基因或与SBTi基因一起导入到两个华南地区优良籼稻品种中 ,获得 2 1个转B .t.单基因的植株系 ,4个转B .t.和SBTi双基因的植株系。对R1代植株的分子杂交和遗传分析表明 ,3个转双基因系中多个拷贝的B .t.和SBTi基因均是整合在植株基因组同一染色体上相同或相近位点。Northernblot证明在R2 代转基因植株中B .t .基因稳定表达。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实验表明 ,转B .t .单基因或B .t.和SBTi双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均较原种对照有更强的抗性 ,而转双基因植株较转单基因植株又有更强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基因 SbTi基因 水稻 基因植株 抗虫性
下载PDF
根癌农杆菌介导B.t.基因和CpTI基因对花椰菜的转化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淑平 卫志明 +2 位作者 黄健秋 钟仲贤 徐悌惟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 ,将B .t.基因和Cp TI基因分别导入花椰菜“杂交 75天”的父本和母本的无菌苗下胚轴切段细胞 ,都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过预培养的下胚轴切段用根癌农杆菌 (LBA44 0 4/ pG BI4A2B ,含B .t .基因 ;LBA44 0 4/pBRLC ...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 ,将B .t.基因和Cp TI基因分别导入花椰菜“杂交 75天”的父本和母本的无菌苗下胚轴切段细胞 ,都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经过预培养的下胚轴切段用根癌农杆菌 (LBA44 0 4/ pG BI4A2B ,含B .t .基因 ;LBA44 0 4/pBRLC ,含CpTI基因 )进行感染后 ,共培养 48h ,继续培养 30d后 ,将分化芽转移至筛选培养基上。 10d后 ,大多数分化芽的顶端变成紫色 ,2 0d后紫色芽逐渐变白死亡 ,而转化芽在选择培养基上长成小植株。小植株移至大田能正常生长、开花、结籽。PCR和Southernblot分析表明B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癌农杆菌 介导 b.t.基因 CPTI基因 花椰菜 转化 基因植株
下载PDF
农杆菌转化获得转B.t.基因水稻及其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健秋 卫志明 +1 位作者 安海龙 徐淑平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2000年第6期519-524,T002,共7页
以水稻主栽品种“秀水 11”和“春江 11”预培养 4d未成熟胚为转化受体 ,经农杆菌LBA44 0 4/ pG BI4A2B(含B .t.基因 )感染后 ,筛选出抗性愈伤组织并获得转化植株。其中抗性愈伤组织产生频率达44 % 70 % ,转化植株产生频率达 2 7% 6 4%... 以水稻主栽品种“秀水 11”和“春江 11”预培养 4d未成熟胚为转化受体 ,经农杆菌LBA44 0 4/ pG BI4A2B(含B .t.基因 )感染后 ,筛选出抗性愈伤组织并获得转化植株。其中抗性愈伤组织产生频率达44 % 70 % ,转化植株产生频率达 2 7% 6 4%。转基因植物总DNA经PCR和Southernblot分子杂交试验表明 ,T DNA上的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里。对转B .t .基因水稻植株进行了两种水稻主要害虫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的饲虫试验。与对照相比 ,7d后纵卷叶螟幼虫死亡率达 31% 49% ,同时纵卷叶螟对转基因水稻叶片的危害程度大大减轻。二化螟在咬食转B .t.基因水稻植株 7d后的校正死亡率达 15 % 71% ,30d后多数转基因水稻仍能正常抽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根癌农杆菌 b.t.基因 基因植株 抗虫性
下载PDF
青菜的高效再生和农杆菌介导B.t.及CpTI基因的转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淑平 卫志明 黄健秋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53-260,共8页
分别对培养基中适宜的激素组成和AgNO3 添加浓度进行研究 ,建立了青菜下胚轴和子叶外植体的高效再生系统 ,青菜品种“矮抗青”的最高芽分化频率下胚轴可达 6 5 % ,子叶为 5 2 %左右。在此基础上 ,对影响转化频率的不同因素进行了探讨 ,... 分别对培养基中适宜的激素组成和AgNO3 添加浓度进行研究 ,建立了青菜下胚轴和子叶外植体的高效再生系统 ,青菜品种“矮抗青”的最高芽分化频率下胚轴可达 6 5 % ,子叶为 5 2 %左右。在此基础上 ,对影响转化频率的不同因素进行了探讨 ,共获 94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对转基因植株总DNA的Southernblot ting分析证明 ,B .t .基因和CpTI基因已整合到青菜植株的细胞核基因组中。经过抗虫性筛选试验 ,从转基因植株的T3 代筛选到 7个转B .t.基因的抗虫纯合株系和 5个转CpTI基因的抗虫纯合株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菜 下胚轴 高效再生 农杆菌介导转化 b.t.基因 CPTI基因 基因植株
下载PDF
草鱼出血病混合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理化特性 被引量:46
5
作者 邓国成 江小燕 +5 位作者 叶星 刘明智 许淑英 刘礼辉 白岳强 罗霞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70-1177,共8页
从患出血病草鱼的肝脏病灶中分离筛选出2株致病菌。取病鱼样品组织过滤液接种CIK细胞、培养,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含有草鱼呼肠孤病毒样颗粒和包涵体,病毒颗粒大小65nm~70nm,包涵体0.46μm~1.81μm。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显示分离的菌株... 从患出血病草鱼的肝脏病灶中分离筛选出2株致病菌。取病鱼样品组织过滤液接种CIK细胞、培养,电镜下观察到细胞质中含有草鱼呼肠孤病毒样颗粒和包涵体,病毒颗粒大小65nm~70nm,包涵体0.46μm~1.81μm。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显示分离的菌株及细胞毒悬液均能使草鱼致病死亡。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及药敏试验,初步判定所分离的2株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进一步对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2株菌的16SrRNA基因、促旋酶亚单位蛋白(gryB)基因均与GenBank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相应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根据已知序列分别构建的2个基因的分子系统进化树中2株菌均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同时2个菌株均可扩增到气溶素基因(aerA)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hpA),提示它们均可能为嗜水气单胞菌强毒株。综合人工回归感染实验与毒力基因鉴定结果可认为所分析的草鱼出血病病例存在着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出血病 嗜水气单胞菌 混合感染 16S核糖体基因 促旋酶b亚单位蛋白基因 气溶素基因 丝氨酸蛋白酶基因
原文传递
Synergetic anticancer effect of combined quercetin and recombinant adenoviral vector expressing human wild-type p53,GM-CSF and B7-1 genes 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 被引量:28
6
作者 MingShi Fu-ShengWang Zu-ZeW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3-78,共6页
AIM: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nti-cancer effect ofcombined quercetin and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expressing the human p53, GM-CSF and B7-1 genes(designated BB-102) o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cel... AIM: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nti-cancer effect ofcombined quercetin and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expressing the human p53, GM-CSF and B7-1 genes(designated BB-102) o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cell lines in vitro.METHODS: The sensitivity of HCC cells to anticancer agentswas evaluated by 3-(4,5- 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 assay. The viability of cells infectedwith BB-102 was determined by trypan blue exclusion. Theexpression levels of human wild-type p53, GM-CSF and B7-1genes were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respectively. The apoptosis of BB-102-infected or quercetin-treated HCC cells was detected by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TdT) assay or DNA ladder electrophoresis.RESULTS: Quercetin was found to suppress proliferation ofhuman HCC cell lines BEL-7402, HUH-7 and HLE, with peaksuppression at 50 μmol/L quercetin. BB-102 infection wasalso found to significantly suppress proliferation of HCC celllines. The apoptosis of BB-102-infected HCC cells was greaterin HLE and HUH-7 cells than in BEL-7402 cells. Quercetin didnot affect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ree exogenous genes inBB-102-infected HCC cells (P>0.05), but it was found to furtherdecrease proliferation and promote apoptosis of BB-102-infected HCC cells.CONCLUSION: BB-102 and quercetin synergeticallysuppress HCC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nduce HCC cell apoptosis,suggesting a possible use as a combined anti-cancer a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精 腺病毒载体 肝细胞癌 肿瘤细胞 肿瘤抑制 野生型P53 GM-CSF b7-1基因
下载PDF
Preven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mice by IL-2 and B7-1 genes co-transfected liver cancer cell vaccines 被引量:19
7
作者 Ning-Ling Ge Sheng-Long Ye Ning Zheng Rui-Xia Sun Yin-Kun Liu Zhao-You Tang, Liver Cancer Institute of Zhongsh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2182-2185,共4页
AIM: To study the immunoprotective effect of liver cancer vaccine with co-transfected IL-2 and B7-1 genes on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mice.METHODS: The murine liver cancer cell line Hepal-6 was transfected with IL-2 an... AIM: To study the immunoprotective effect of liver cancer vaccine with co-transfected IL-2 and B7-1 genes on hepatocarcinogenesis in mice.METHODS: The murine liver cancer cell line Hepal-6 was transfected with IL-2 and/or B7-1 gene via recombinant adenoviral vectors and the liver cancer vaccines were prepared. C57BL/6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these vaccines and challenged with the parental Hepal-6 cells afterwards.The immunoprotection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 reactive T cell line was assayed.RESULTS: The immunoprotection of the tumor vaccine wa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 of IL-2 and B7-1 genes cotransfected Hepal-6 liver cancer vaccine (Hep6-IL2/B7vaccine) on the onset of tumor formation was the strongest.When attacked with wild Hepal-6 cells, the median survival period of the mice immunized with Hep6-IL2/B7 vaccine was the longest (68 days, χ2=7.70-11.69, P<0.05) and the implanted tumor was the smallest (z =3.20-44.10, P<0.05).The effect of single IL-2 or B7-1 gene-transfected vaccine was next to the IL2/B7 gene co-transfected group, and the mean survival periods were 59 and 54 days, respectively.The mean survival periods of wild or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ene modified vaccine immunized group were 51 and 48 days, respectively. The mice in control group all died within 38 days and the implanted tumor was the largest (z=3.20-40.21, P<0.05). The cellular immunofunction test and cytotoxicity study showed that the natural killer (NK) cell, 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LAK) cell and 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mice immunized with the Hep6-IL2/B7 vaccine, (29.5±2.5%,65.0±2.9%, 83.1±1.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other groups, P<0.05).CONCLUSION: The Hep6-IL2/B7 liver cancer vaccines can induce the mice to produce activated and specific CTL against the parental tumor cells, and demonstrate stronger effect on the hepatocarcinogenesis than single gene modified or the regular tumor vaccine. Therefore, the vaccines may become a novel potential therapy f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疫苗 动物实验 免疫疗法 白细胞介素2 T细胞 b7-1基因
下载PDF
鸡MHC B-LBⅡ新等位基因检测及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徐日福 李奎 +5 位作者 陈国宏 强巴央宗 莫德林 李长春 樊斌 刘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47-1255,共9页
在鸡的基因组中扩增了MHC B-LBⅡ基因第2外显子长度为374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发现了20个B-LBⅡ新等位基因.对第2外显子6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luⅠ、CaiⅠ、CfrⅠ、Hinl Ⅰ、HinfⅠ和RsaⅠ)的PCR-RFLP多态性进行分析,并运用在这6个位... 在鸡的基因组中扩增了MHC B-LBⅡ基因第2外显子长度为374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发现了20个B-LBⅡ新等位基因.对第2外显子6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luⅠ、CaiⅠ、CfrⅠ、Hinl Ⅰ、HinfⅠ和RsaⅠ)的PCR-RFLP多态性进行分析,并运用在这6个位点所观测的纯合基因型组合对B-LBⅡ等位基因进行初步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等位基因检出率可达65%,等位基因主型检出率为68.75%.对B-LBⅡ基因7个单倍型和20个等位基因第2外显子多态性分析表明,核苷酸的多态变异位点为63个,其中简约性信息位点48个,单变异位点15个;仅在中国地方鸡种所检测到的简约性信息位点13个,单变异位点11个.序列同源性达90.6%~99.5%;核苷酸异义替换率为14.64%±2.67%,高于同义替换率2.92%±0.94%.为鸡B-LBⅡ基因多态性进化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位基因 中国地方鸡种b-Lb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别嘌呤醇引起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鑫方 邹和建 +3 位作者 方勇 乌宇波 杨李辉 夏荣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本院服用别嘌呤醇患者及因服用别嘌呤醇引起不同程度皮肤不良反应的的病例,检测其HLA-B*5801基因的携带情况,分析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本院服用别嘌呤醇患者及因服用别嘌呤醇引起不同程度皮肤不良反应的的病例,检测其HLA-B*5801基因的携带情况,分析别嘌呤醇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的相关性。结果服用别嘌呤醇患者的HLA-B*5801基因携带率为11.9%,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患者的该基因携带率高达50%(χ2=20.51,P<0.05),出现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TEN)的患者100%携带有HLA-B*5801基因。结论别嘌呤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与HLA-B*5801基因有密切相关,建议首次服用别嘌呤醇患者检测HLA-B*5801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嘌呤醇 皮肤不良反应 HLA—b^*5801基因
下载PDF
HLA—B^*27基因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长荣 张忠英 +4 位作者 倪宏英 裴斌 周娟娟 洪素云 谢金镇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中华骨髓库福建人群中HLA-B*27基因携带者HLA-B*27基因亚型的分布差异;探讨HLA-B*27基因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方法中华骨髓库中HLA-B*27基因携带者(阳性对照组)采用PCR-SSO方法检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中华骨髓库福建人群中HLA-B*27基因携带者HLA-B*27基因亚型的分布差异;探讨HLA-B*27基因亚型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方法中华骨髓库中HLA-B*27基因携带者(阳性对照组)采用PCR-SSO方法检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AS组)HLA-B*27基因采用低分辨PCR-SSP方法检出;2组HLA-B*27基因亚型均采用高分辨PCR-SSP方法检测。结果阳性对照组130名HLA-B*27基因携带者中,共检出B*2703、B*2704、B*2705、B*2706、B*2707、B*2711、B*27207种基因亚型;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共检出B*2704、B*2705、B*2707、B*2711、B*27155种基因亚型。两组HLA-B*27基因亚型的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LA-B*27基因健康携带者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基因亚型的总体分布未见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27基因 基因亚型 强直性脊柱炎 相关性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转移诱导肝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 被引量:8
11
作者 施明 王福生 +6 位作者 刘明旭 张冰 邱兆华 雷周云 Masayoshi Namha 高兰兴 吴祖泽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观察携带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BB-102)转染BEL-7402、HLE及HuH-7肝癌细胞后p53基因的表达,以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方法BB-102以M... 目的观察携带人野生型p53、GM-CSF和B7-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BB-102)转染BEL-7402、HLE及HuH-7肝癌细胞后p53基因的表达,以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影响肝癌细胞的增殖。方法BB-102以MOI为50pfu/细胞 感染肝癌细胞系BEL-7402(p53基因为野生型)、HLE及HuH-7(p53基因为突变型)。免疫组织化学祛检测BB-102携带的p53基因的表达,TdT法原位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结果BB-102携带的p53基因能在转染了 BB-102的肝癌细胞中高效表达。转染 BB-102后肝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染毒后第 4- 10 d期间, BEL-7402、 HLE及 HuH-7三株肝癌细胞的平均受抑率分别为 58.5%、 81.5%及71.1%,其中对 p53基因突变的肝癌细胞的抑制程度要大于对p53基因为野生型肝癌细胞的抑制程度。转染BB-102还能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结论BB-102通过其介导p53基因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这为BB-102应用于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53基因 脱噬作用 基因治疗 细胞凋亡 GM-CSF b7-1基因
原文传递
野桑蚕CYP305B1V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玉华 卫正国 +3 位作者 李兵 王东 赵华强 沈卫德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对野桑蚕CYP305B1V1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野桑蚕CYP305B1V1基因的ORF为1 464nt,编码487 aa;同源性分析表明,在DNA水平上野桑蚕CYP305B1V1基因与家蚕CYP305B1基因的同源性达99%,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通过和NCB I中... 对野桑蚕CYP305B1V1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野桑蚕CYP305B1V1基因的ORF为1 464nt,编码487 aa;同源性分析表明,在DNA水平上野桑蚕CYP305B1V1基因与家蚕CYP305B1基因的同源性达99%,与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通过和NCB I中家蚕基因组数据比对和拼接,预测野桑蚕CYP305B1V1基因结构中至少含有6个内含子,且内含子与外显子之间的连接符合GT-AT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桑蚕 CYP305b1V1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下载PDF
PCR-SSP基因分型技术检出HLA-B新等位基因B*5516一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强 王憬惺 +7 位作者 孙水仙 邹海 徐晓红 陈宪辉 米新玉 陈雪黎 曾洁 赵桐茂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 识别确认中国人群的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使用PCR SSP以及以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 ,分析HLA新等位基因和B 5 5 0 2基因顺序的差异及血清学方法分析特异性。结果 在四川成都骨髓供者中检测出一例新的HLA B等位基因。该基因和B 5 ... 目的 识别确认中国人群的HLA新等位基因。方法 使用PCR SSP以及以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 ,分析HLA新等位基因和B 5 5 0 2基因顺序的差异及血清学方法分析特异性。结果 在四川成都骨髓供者中检测出一例新的HLA B等位基因。该基因和B 5 5 0 2基因顺序的差异 ,只是在外显子 2区域中 97C >A一个碱基取代 ,导致相应的密码子 33由酪氨酸变为组氨酸。血清学分析表明B 5 5 16与B2 2特异性相关。并由此建立起PCR SSP方法鉴定B 5 5 16基因。结论 四川成都骨髓库中检出的HLA B等位基因是HLA新等位基因 ,2 0 0 3年 8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命名为HLA B 5 5 16。在大约 14 0 0例随机骨髓供者中 ,未发现其他带有B 5 5 16基因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5516基因 克隆 HLA-b 等位基因 PCR-SSP 基因分型 点突变 人类白细胞抗原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琳 张楠 +2 位作者 解基良 周振理 吴咸中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37-38,共2页
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及缺血—再灌注6h模型组(M1)、24h模型组(M2)、72h模型组(M3),每组10只,对血浆内毒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Apaf-1的表达以及Bcl-2的表达分别进行检测和观察。与Cont.组比较,各模... 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及缺血—再灌注6h模型组(M1)、24h模型组(M2)、72h模型组(M3),每组10只,对血浆内毒素、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Apaf-1的表达以及Bcl-2的表达分别进行检测和观察。与Cont.组比较,各模型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凋亡指数、Apaf-1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增高(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而各模型组Bc l-2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Cont.组(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上升。认为在缺血-再灌注早期,通过Apaf-1和Bc l-2等凋亡因子作用肠黏膜上皮细胞产生大量病理性凋亡,造成肠道机械屏障的破坏,使肠道细菌和内毒素发生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 b淋巴细胞瘤基因-2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梗死肺部感染病原学及其与血清Bax、Bcl-2、认知功能相关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胡怡倩 丁莉 +3 位作者 赵微 朱娜 邹丽婷 路幸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74-117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其与血清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基因-2蛋白(Bcl-2)、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72例设为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其与血清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基因-2蛋白(Bcl-2)、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72例设为研究组,同期无肺部感染并发症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60例设为对照组。肺部感染患者进行血培养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所有患者测定血清Bax、Bcl-2,并采用简易智力状况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 72例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经病原菌培养,共分离出病原菌7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占83.12%,革兰阳性菌12株占15.58%,真菌1株占1.30%。研究组的血清Bax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Bc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MMSE各维度评分与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肺部感染可能与凋亡基因蛋白Bax、Bcl-2表达有关;肺部感染对患者认知功能预后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肺部感染 病原学 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 b淋巴细胞瘤基因-2蛋白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血清SIRT1、Fibulin-5、Bcl-2/Bax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脑梗死的关系及联合检测价值
16
作者 代建霞 刘媛 于媛媛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36-341,共6页
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SIRT1)、衰老关键蛋白抗原-5 (Fibulin-5)、B淋巴细胞瘤基因-2(Bcl-2)/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Bax)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破裂所致脑梗死(ACI)的关系及联合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 目的 探讨血清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SIRT1)、衰老关键蛋白抗原-5 (Fibulin-5)、B淋巴细胞瘤基因-2(Bcl-2)/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Bax)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破裂所致脑梗死(ACI)的关系及联合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CAS斑块破裂所致ACI患者9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CAS斑块未破裂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IRT1、Fibulin-5、Bcl-2、Bax水平,分析各血清指标对CAS斑块破裂所致ACI风险的影响及与病情的关系,并评价各血清学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CAS斑块破裂所致ACI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SIRT1、Bcl-2水平低于对照组,Fibulin-5、Ba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MCI)患者血清SIRT1、Bcl-2水平<小面积梗死患者<腔隙性梗死(LI)患者,Fibulin-5、Bax水平>小面积梗死患者> LI患者(P<0.05);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SIRT1、Bcl-2水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Fibulin-5、Bax水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5);血清SIRT1、Bcl-2低水平患者CAS斑块破裂所致ACI风险是高水平患者的2.311倍、2.921倍,Fibulin-5、Bax高水平患者CAS斑块破裂所致ACI风险是低水平患者的3.470倍、3.184倍(P<0.05);血清SIRT1、Bcl-2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负相关,Fibulin-5、Bax与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5);血清SIRT1、Fibulin-5、Bcl-2、Bax预测CAS斑块破裂所致ACI的AUC分别为0.716 (95%CI:0.648~0.778)、0.796 (95%CI:0.733~0.850)、0.728 (95%CI:0.660~0.789)、0.763 (95%CI:0.698~0.821),联合预测CAS斑块破裂所致ACI的AUC为0.909 (95%CI:0.860~0.945),优于各血清指标单独预测。结论 血清SIRT1、Fibulin-5、Bcl-2/Bax与CAS斑块破裂所致ACI及其病情程度密切相关,联合预测价值可靠,对临床开展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 衰老关键蛋白抗原-5 b淋巴细胞瘤基因-2 b淋巴细胞瘤基因-2相关X蛋白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6b型E7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强 程浩 +3 位作者 高锦程 岑建萍 叶俊 曾凤英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94-296,300,共4页
目的 克隆人乳头瘤病毒 6b型E7(humanpapillomavirus 6bE7)基因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并进行蛋白表达和纯化。方法 将HPV 6bE7基因经PCR扩增和亚克隆 ,与GST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2重组 ,转化E .coliP2 3 92 菌表达蛋白 ,经GlutathioneS... 目的 克隆人乳头瘤病毒 6b型E7(humanpapillomavirus 6bE7)基因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并进行蛋白表达和纯化。方法 将HPV 6bE7基因经PCR扩增和亚克隆 ,与GST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2重组 ,转化E .coliP2 3 92 菌表达蛋白 ,经Glutathione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GST HPV 6bE7融合蛋白。结果 限制性酶切和DNA测序表明 ,HPV 6bE7DNA正确克隆于 pGEX 4T 2多克隆位点。经IPTG诱导表达的GST HPV 6bE7融合蛋白主要存在于可溶性上清。经亲和层析 ,每升诱导菌回收 8.4mg融合蛋白 ,10 %SDS PAGE分析融合蛋白表观分子量约 3 7kDa。结论 成功构建了HPV 6bE7基因原核表达载体 ,并大量表达和纯化了GST HP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6b型E7基因 克隆 基因表达 尖锐湿疣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重症药疹的相关性Meta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尚鹏超 金璐艳 +4 位作者 张晓飐 赵春 文杰 卢东方 张文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79-1182,1187,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人白细胞抗原-B*5801(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重症药疹(SCAR)的关系。方法通过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筛选出的9项国内外有关中国汉族人群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SCAR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别嘌醇S...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人白细胞抗原-B*5801(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重症药疹(SCAR)的关系。方法通过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筛选出的9项国内外有关中国汉族人群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SCAR的文献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别嘌醇SCAR组、别嘌醇耐受组以及健康对照组组间HLA-B*5801等位基因比率,并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分析;应用Stata12.0进行Begg检验和Egger检验对潜在的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别嘌醇SCAR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存在异质性(P=0.02),合并效应量[OR(95%CI)=78.6(27.21~227.08)],综合检验(P<0.001);别嘌醇SCAR组与别嘌醇耐受组间无异质性(P=0.17),合并效应量[OR(95%CI)=148.03(73.03~300.07)],综合检验(P<0.001);别嘌醇耐受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无异质性(P=1.00),合并效应量[OR(95%CI)=0.68(0.48~0.96)],综合检验(P=0.03)。结论中国汉族人群HLA-B*5801等位基因与别嘌醇致SCAR具有相关性,患者服用别嘌醇前应进行HLA-B*5801等位基因检查,有助于减少别嘌醇所致SCA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5801等位基因 别嘌醇 SCAR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mtDNA Cytb基因对甘肃4个马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的研究
19
作者 高颖 成述儒 +6 位作者 史金平 罗志皓 张全伟 王建福 刘哲 张勇 刘婷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49,123,124,共11页
为了研究甘肃境内部分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母系起源,试验采用DNA测序技术对甘肃4个马群体(岔口驿马49匹、河曲马20匹、山丹马30匹和肃南马34匹)共133个个体血样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中的细胞色素b(cytochrom... 为了研究甘肃境内部分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母系起源,试验采用DNA测序技术对甘肃4个马群体(岔口驿马49匹、河曲马20匹、山丹马30匹和肃南马34匹)共133个个体血样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中的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对4个马群体的Cytb基因序列特征、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遗传分化与变异进行了分析,结合其他马群体的Cytb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单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4个马群体Cytb基因序列全长1140 bp,A+T含量(54.6%)大于G+C含量(45.4%),共检测到46个多态位点,33种单倍型;总单倍型多样度为0.9332±0.0100,总核苷酸多样度为0.00385±0.00017,总平均核苷酸差异为4.3714,平均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分别为-1.0352和-13.057;4个马群体间的遗传距离、遗传变异系数和基因流的范围分别为0.0035~0.0042,0.01923~0.09132,4.975~25.504;4个马群体内的遗传变异(94.54%)远大于其群体间的遗传变异(5.46%);4个马群体的33种单倍型分散于6个支系(A~F)中。说明甘肃4个马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近,都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均为多母系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mtDNA) 细胞色素b(Cyt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利用RNAi抑制B-hordein合成降低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静雯 张正英 +1 位作者 令利军 李淑洁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746-3756,共11页
【目的】通过RNAi策略抑制大麦籽粒B-hordein的表达,获得高氮肥水平下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的转基因大麦新种质,探索大麦品质改良新途径。【方法】采用同源PCR技术克隆大麦B-hordein核心保守序列,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大麦B-hordein的RNAi... 【目的】通过RNAi策略抑制大麦籽粒B-hordein的表达,获得高氮肥水平下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的转基因大麦新种质,探索大麦品质改良新途径。【方法】采用同源PCR技术克隆大麦B-hordein核心保守序列,通过Gateway技术构建大麦B-hordein的RNAi植物表达载体pBract207-zz-gp4,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麦Golden Promise幼胚,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PCR检测、Southern杂交验证RNAi构件在转基因大麦及其后代基因组的整合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转基因大麦花后不同发育时期B-hordein转录表达情况。基于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测定蛋白质含量,并进行醇溶蛋白SDS-PAGE检测,以筛选蛋白质含量降低的转基因大麦株系。开展氮肥运筹相关试验,检验RNAi效率及高氮肥水平下转基因大麦蛋白质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获得大麦B-hordein片段2条(Gp4和Gp5),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大小为349 bp,聚类分析表明该序列跟已知大麦醇溶蛋白基因同源性最高达92%,与该基因已登录的mRNA序列同源性高于98%,确认所得片段为大麦B醇溶蛋白基因片段。利用Gateway技术将Gp4片段正反向插入载体pBract207,反向重复序列用i18和iv2 intron连接,构建了Ubi启动子驱动的大麦B-hordein RNAi植物表达载体pBract207-zz-gp4。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大麦Golden Promise幼胚,结合目标基因及筛选标记基因的PCR验证,获得含有RNAi构件及筛选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大麦株系11个。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RNAi构件已经稳定整合到T2/T3转基因大麦基因组。随机选取6个T3转基因大麦株系,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花后不同发育时期转基因大麦籽粒B-hordein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转基因对照,20 d时转基因株系表达量不仅相比同期对照降低28.19%—55.19%,而且在各时期中也最低。利用随机选取的T1和T3籽粒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表明8个转基因大麦株系的蛋白质含量相比非转基因对照显著降低,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b醇溶蛋白基因 蛋白质含量 RNA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