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9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被引量:157
1
作者 张贵林 李楠 +4 位作者 姜春岩 黄雷 吴新宝 荣国威 伊明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9-282,共4页
目的 介绍经肱三头肌两侧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新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手术入路不损伤伸肘装置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将肱三头肌从肱骨远端骨面剥离后,分别在屈肘 15°、 30°、 45°、 60°及 80°... 目的 介绍经肱三头肌两侧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新的手术入路,并探讨该手术入路不损伤伸肘装置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标本,将肱三头肌从肱骨远端骨面剥离后,分别在屈肘 15°、 30°、 45°、 60°及 80°时,提起肱三头肌,并向内侧或外侧牵拉,记录肌肉提起的高度,观察该入路对肱骨远端、尤其是滑车的显露情况,指导手术的顺利完成,并结合临床治疗加以分析。结果 通过尸体解剖及临床应用发现,肘关节屈曲 45°~ 60°时,可进行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肘关节屈曲 15°~ 30°时,可处理髁上骨折部分;肘关节屈曲 80°时,可进一步检查滑车的复位情况。结论 此手术入路适用于 RiseboroughⅡ、Ⅲ型肱骨髁间骨折治疗,在完整保留伸肘装置的情况下,不仅能满足髁间骨折的复位固定,还可使术者从容地处理髁上骨折,并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尸体解剖 骨科手术方法 肘关节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三例遗体多部位穿刺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99
2
作者 姚小红 李廷源 +26 位作者 何志承 平轶芳 刘华文 余时沧 牟华明 王丽华 张华蓉 付文娟 罗韬 刘锋 郭乔楠 陈聪 肖华亮 郭海涛 林爽 向东方 时雨 潘光强 李青锐 黄霞 崔勇 刘晞照 汤玮 潘鹏飞 黄学全 丁彦青 卞修武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1-417,共7页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WHO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病理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地区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死亡后微创尸检,获取肺脏、心脏、肾脏、脾脏、骨髓、肝脏、胰腺、...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WHO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病理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重庆地区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死亡后微创尸检,获取肺脏、心脏、肾脏、脾脏、骨髓、肝脏、胰腺、胃、肠、甲状腺和皮肤组织。常规HE、透射电镜和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脏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2019-nCoV病毒蛋白,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各脏器中2019-nCoV病毒RNA。结果肺泡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破坏,肺泡腔内见少量浆液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部分肺泡见透明膜形成。渗出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见少数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主要为CD4阳性T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显著增生,部分细胞脱落至肺泡腔。肺泡隔血管充血、水肿、增宽,可见少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少数微血管内见透明血栓;肺组织灶性出血,部分肺泡腔渗出物机化和肺间质纤维化。肺内各级支气管黏膜均可见部分上皮脱落。电镜下小支气管以下气道黏膜上皮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冠状病毒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部分肺泡上皮和巨噬细胞呈2019-nCoV抗原阳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证实2019-nCoV核酸阳性。脾脏淋巴细胞减少,可见变性、坏死。其他器官组织病变包括不同程度的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小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并见慢性基础疾病改变;均未观测到冠状病毒感染证据。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变以肺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肺泡渗出性炎和间质炎,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和透明膜形成,病毒主要分布于肺,但该病还累及免疫器官、心血管、肝脏和肾脏等多个脏器受损。病变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感染 病理状态 解剖学 尸体解剖 微创尸检
原文传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3例尸检病理分析 被引量:61
3
作者 郎振为 张立洁 +5 位作者 张世杰 孟忻 李俊强 宋晨朝 孙琳 周育森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病变的病理形态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3例SARS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光镜观察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并与临床表现进行联系。结果 肉眼突出的病理改变为双肺的弥漫性出血,镜下为肺泡的...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病变的病理形态特点及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3例SARS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光镜观察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并与临床表现进行联系。结果 肉眼突出的病理改变为双肺的弥漫性出血,镜下为肺泡的急性渗出性、出血性和纤维素性炎症,肺泡毛细血管充血,一些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肺泡壁增厚,单个核细胞浸润,肺泡上皮损伤脱落,肺泡腔内渗出物伴透明膜形成。部分肺泡腔内有纤维素样物质及红细胞,少数肺内支气管动脉内血栓栓塞。淋巴结及脾脏等出血坏死,淋巴细胞衰减。其他实质脏器如肝、心、肾、胰腺等呈非特异性改变,如水样变性,脂肪变性、间质细胞增生等以及3例老年患者此次入院前存在的基础病变。结论 SARS具有其病理形态特点,患者的肺部严重病变及免疫器官的损伤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并导致患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综合征 尸检 病理分析 SARS 非典型肺炎
原文传递
肠道病毒71型脑干脑炎二例尸检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7
4
作者 韦丹 李坤雄 陈娥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肠道病毒71型(EV71)脑干脑炎死亡病例尸检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死者年龄≤3岁,病程短,进展快,1例有典型皮疹,1例皮疹不明显,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最...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肠道病毒71型(EV71)脑干脑炎死亡病例尸检结果及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死者年龄≤3岁,病程短,进展快,1例有典型皮疹,1例皮疹不明显,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最终出现肺水肿和肺出血死亡。尸检显示:病变主要在大脑和脑干,可见明显水肿、炎症、坏死等;肺脏主要为水肿和出血;心肌无炎细胞浸润及心肌炎的改变,肝、脾、肾、胰腺及胃肠道病理改变不明显。结论本组2例尸解结果显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病变明显。支持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常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也可以解释患儿以咳嗽、气促、抽搐、昏迷为主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尸体解剖 心肌炎 肠道病毒71型
原文传递
SARS尸检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45
5
作者 赖日权 冯晓冬 +4 位作者 王卓才 赖晃文 田野 张伟 杨传红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尸检组织的临床病理和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对1例SARS死亡患者做即刻肺穿刺和12h后尸检,进行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用Macchiavello法做病毒包涵体染色;并对淋巴结、脾脏、结肠、小肠及骨髓组织行C...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尸检组织的临床病理和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对1例SARS死亡患者做即刻肺穿刺和12h后尸检,进行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用Macchiavello法做病毒包涵体染色;并对淋巴结、脾脏、结肠、小肠及骨髓组织行CD20、CD45RO(UCHL-1)、CD4、CD8、CD68、CD3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SARS肺的主要病变为急性弥漫性全小叶性间质性炎,可见肺泡腔内透明膜形成和增生及脱落的肺泡上皮,偶见胞质内病毒包涵体样结构,病毒包涵体染色阳性,肺内小血管增生、扩张,呈血管炎性改变。淋巴结、脾脏结构破坏,淋巴滤泡消失,脾小体萎缩,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组织细胞增生;结肠小肠孤立和集合淋巴结淋巴滤泡消失;骨髓增生减低,巨核细胞增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淋巴结、脾脏B细胞CD20弥漫散在阳性,CD45RO(UCHL-1)散在阳性,CD4辅助T细胞显著减少,CD8毒性T细胞稍增加,CD4/CD8比例明显小于0.5。电镜观察:肺泡内的单核巨噬细胞、肺泡上皮胞质内可见病毒样颗粒,大小80~160nm,有光晕或花环状包膜。结论 肺部明显急性弥漫性全小叶性间质性炎,肺泡腔透明膜形成,肺外淋巴造血系统明显损害,尤T细胞明显;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血管炎改变等为急性SARS的形态特征;肺内所见病毒样颗粒可能为新型冠状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尸检组织 病理 超微结构 观察 非典型肺炎
原文传递
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理学特征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4
6
作者 王慧君 杜思昊 +1 位作者 岳霞 陈传香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6-20,共5页
自2003年以来,冠状病毒已造成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为代表的多次全球流行... 自2003年以来,冠状病毒已造成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为代表的多次全球流行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2019年12月至今,湖北武汉爆发的COVID-19,已对人民健康、生命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截至目前,COVID-19的病理学诊断较为缺乏,尚局限于穿刺器官病理所见,广大医疗工作者对其病理特点认识不足。COVID-19与SARS、MERS一样,致病源均属冠状病毒科,均引起病毒性肺炎,具有一定的共性。本文对上述3种疾病尸体检验所见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以期为COVID-19的病理学改变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尸体解剖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中东呼吸综合征 综述
下载PDF
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骨盆自主神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9
7
作者 顾晋 马朝来 +3 位作者 夏家骝 于永祥 祝学光 杜如昱 《中华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8-130,I000,共3页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 6例完整尸体标本(男 4例 ,女 2例 )和 4例直肠及盆腔未受破坏的矢状半骨盆标本 ,观察骨盆神经组成及走行。 结果 显露下腹神经干 ,确定其在第 5腰椎处分为左、右下腹神... 目的 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 6例完整尸体标本(男 4例 ,女 2例 )和 4例直肠及盆腔未受破坏的矢状半骨盆标本 ,观察骨盆神经组成及走行。 结果 显露下腹神经干 ,确定其在第 5腰椎处分为左、右下腹神经。其特点是较为粗大 ,位置固定 ,在腹主动脉分叉处易找到 ,呈网状联系 ,质地较实 ,为灰白色 ,与腹主动脉较近。分叉后左右下腹神经还有较粗大分支。骨盆内脏神经在大体标本上较难辨认 ,在矢状半骨盆标本中见到发自骶前孔 2~ 4的骨盆内脏神经 ,该神经较纤细 ,在侧韧带处呈丛状的细小纤维。 结论 保留下腹神经临床上较易完成。保留骨盆内脏神经则须细心操作 ,预保留神经的一侧在侧韧带水平的手术操作应尽量贴近直肠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自主神经系统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37
8
作者 陈咏仪 郑坚 +4 位作者 王瑞琳 杜家辉 谢文杰 罗颖业 许伯均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9-281,共3页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主要脏器的病理改变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详细检查 7例SARS患者的肺、心、脾、肝、肾等标本的大体特点及用常规方法研究光镜下SARS累及各脏器的病变特点。结果  7例中 ,病程短 (5d)的患者肺部...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主要脏器的病理改变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详细检查 7例SARS患者的肺、心、脾、肝、肾等标本的大体特点及用常规方法研究光镜下SARS累及各脏器的病变特点。结果  7例中 ,病程短 (5d)的患者肺部表现以肺水肿为主。与通常的肺水肿相比 ,其水肿液中纤维素成分多 ,可见透明膜形成。 5例病程超过 3周的患者出现肺泡内机化及肺泡间隔内的纤维母细胞增生 ,造成肺泡的实变和闭塞。 6例可见到肺小血管内的微血栓。 7例均可见到散在的肺出血、小叶性肺炎、肺泡上皮脱落、增生等病变。 2例可见真菌感染 ,1例累及左全肺及右肺部分区域 ,还累及心脏和肾脏 ,1例出现在肺门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多表现为充血、出血及淋巴组织减少 ,窦组织细胞增多。 5例心脏有明显的肥大 ,2例有心内血栓 ,1例有灶性心肌炎 ,1例为真菌性心肌炎。 7例中有 1例为结节性肝硬化 ,另 1例出现广泛的肝细胞带状坏死。脾内均有白髓变小或消失 ,红髓明显充血和出血。 1例腹腔内淋巴结肿大 ,但其内淋巴滤泡亦减少 ,有明显充血和出血及窦组织细胞增生。结论 SARS的主要病变为肺 ,以各期弥漫性肺泡损伤的病变为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综合征 病理改变 SARS 非典型肺炎
原文传递
临床肺感染评分诊断通气机相关肺炎 被引量:37
9
作者 姜辉 俞森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51-752,共2页
目的评价临床肺感染评分系统(CPIS)在通气机相关肺炎(VAP)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调查了解放军总医院在1986年7月~2004年6月间,机械通气>48h的80例老年尸检病例,分别用临床诊断标准和CPIS进行评价。结果80例患者发生34例VAP;临... 目的评价临床肺感染评分系统(CPIS)在通气机相关肺炎(VAP)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调查了解放军总医院在1986年7月~2004年6月间,机械通气>48h的80例老年尸检病例,分别用临床诊断标准和CPIS进行评价。结果80例患者发生34例VAP;临床诊断的敏感性67.6%、特异性58.7%、CPIS的敏感性76.5%、特异性67.4%。结论CPIS评分对本研究人群VAP的诊断价值优于临床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肺感染评分 通气机相关肺炎 尸检
下载PDF
31例深部真菌病临床和尸检分析 被引量:29
10
作者 郝飞 阎衡 叶庆佾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41-442,共2页
目的了解尸解患者中真菌感染状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非选择性总结30年来本院成人(年龄≥16岁)尸检资料,依据病理切片真菌形态确定真菌感染的存在,并进行临床和病理对照分析。结果396例尸检中发生真菌感染31例(7.8%),其中曲霉感染17... 目的了解尸解患者中真菌感染状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非选择性总结30年来本院成人(年龄≥16岁)尸检资料,依据病理切片真菌形态确定真菌感染的存在,并进行临床和病理对照分析。结果396例尸检中发生真菌感染31例(7.8%),其中曲霉感染17例,占全部真菌感染的54.8%。真菌感染受累脏器频率高低依次为肺(83.87%)、肾(48.39%)、脑(35.48%)和心脏(29.03%),其中21例成为直接致死的原因。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是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曲霉已成为尸检病例中深部真菌感染主要的致死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真菌病 尸检 尸体解剖 器官移植 真菌感染
原文传递
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32
11
作者 柴坷 王华 +4 位作者 李莹莹 罗瑶 方芳 刘东戈 杨杰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0-715,共6页
目的 分析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并比较其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9年4月至2013年10月北京医院病理科资料库的系统解剖资料,共纳入60 ~ 99岁的老年HFpEF病例154例... 目的 分析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心脏病理学特征,并比较其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1969年4月至2013年10月北京医院病理科资料库的系统解剖资料,共纳入60 ~ 99岁的老年HFpEF病例154例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病例49例,比较二者心脏病理改变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HFpEF患者冠心病临床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入选的HFpEF病例平均年龄大于HFrEF病例[(85.7±7.4)岁比(82.9±7.8)岁,P =0.017].HFpEF病例冠心病的检出率为68.2% (105/154),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检出率低于HFrEF病例[12.3%(19/154)比59.2% (29/49),P<0.01],慢性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于HFrEF病例[18.2%(28/154)比6.1% (3/49),P=0.041].两类心力衰竭均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出现Ⅲ级及以上狭窄最为常见[51.9% (80/154)比71.4% (35/49),P=0.017],但HFpEF检出Ⅳ级狭窄和多支病变的比例较低[20.1%(31/154)比51.0% (25/49),P<0.01;33.8%(52/154)比55.1%(27/49),P=0.008].HFpEF病例冠心病临床诊断的误诊率为63.3% (31/49),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漏诊率分别为57.9% (11/19)和57.7%(45/78).结论 老年HFpEF患者合并冠心病和慢性心肌缺血的比例较高,同时发现冠心病临床误诊率较高,而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漏诊率较高.应加强对老年HFpEF患者心肌血供状态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冠状动脉疾病 老年人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糖尿病心肌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30
12
作者 刘冬戈 乔旭柏 +5 位作者 杜俊 杨重庆 方芳 马正中 陈蔓丽 钱贻简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对40例糖尿病及40例非糖尿病尸检心肌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及测微观察。结果 40例糖尿病中36例(90.0%)有微小心肌细胞坏死,37例(92.5%)有微小心肌间纤维瘢痕灶...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对40例糖尿病及40例非糖尿病尸检心肌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及测微观察。结果 40例糖尿病中36例(90.0%)有微小心肌细胞坏死,37例(92.5%)有微小心肌间纤维瘢痕灶形成;40例非糖尿病仅8例(20.0%)有微小心肌细胞坏死,9例(22.5%)有微小心肌间纤维瘢痕灶形成;二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心肌间微小血管壁明显增厚[(20.6±4.2)μm],与对照组[(7.2±5.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心肌病变与非糖尿病组高血压性心肌病变相似。结论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诊断应首先排除引起心肌病变的其他疾病,再根据有长期糖尿病病史及前述心肌的病理组织形态学特征进行诊断;糖尿病心肌细胞微小坏死可能和心肌间微小血管壁明显增厚、缺血、缺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肌疾病 病理学 临床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7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尸检病理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曹素艳 沈瑾 马正中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04-506,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致死因素,从而为防治SCD提出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SCD的临床尸检病理资料。结果70例SCD患者中,冠心病猝死4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者13例,心肌炎6例,心肌病3例,肺栓塞5例...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特点、病理基础及致死因素,从而为防治SCD提出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SCD的临床尸检病理资料。结果70例SCD患者中,冠心病猝死43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者13例,心肌炎6例,心肌病3例,肺栓塞5例。冠心病猝死43例中,陈旧性心肌梗死(OMI)7例,OMI+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单纯AMI7例。尸检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Ⅳ级狭窄者33例,其中多支病变者36例。结论SCD病程短骤、凶险,以老年男性多见,冠心病占首位。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重要的病理基础。尽早防治冠心病、高血压,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SCD的根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病理分析 尸检 患者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陈旧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猝死 急性心肌梗死 病理基础 SCD 回顾性分析 硬化性狭窄 临床特点 致死因素 病理资料 多支病变 老年男性 心肌供血 心肌炎
原文传递
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黄永火 孙向前 +2 位作者 欧阳祖彬 戚警吾 周庭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4期372-374,共3页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 12具尸体的骶髂关节进行了详细解剖和观察 ,并对尸体 2 4个和活体 2 0 0个骶髂关节的X线表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 尸解结果表明每个人骶髂关节软骨的厚薄、大小和关节间隙...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对 12具尸体的骶髂关节进行了详细解剖和观察 ,并对尸体 2 4个和活体 2 0 0个骶髂关节的X线表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 尸解结果表明每个人骶髂关节软骨的厚薄、大小和关节间隙的宽度或形状都不一样。结论 通过骶髂关节解剖特点与X线表现的对照。进一步提高了诊断骶髂关节病变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体解剖 骶髂关节 X线表现
下载PDF
感染肠道病毒71型婴儿5例尸检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陆敏 孟刚 +8 位作者 何耀鑫 郑杰 廖松林 钟延丰 赵希顺 邵宏权 王玉萍 高占成 高子芬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婴幼儿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死亡患者尸体系统解剖,获得脑、肠、心、肝、脾、肺、肾、胰腺和淋巴结等脏器,组织常规HE染色,3例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以标记脑和肺组织细胞,光镜下观察... 目的探讨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症婴幼儿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5例死亡患者尸体系统解剖,获得脑、肠、心、肝、脾、肺、肾、胰腺和淋巴结等脏器,组织常规HE染色,3例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以标记脑和肺组织细胞,光镜下观察。结果4例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明显,即以脑干和颈髓上段为主的多部位脑炎和脊髓炎,表现为神经元变性和坏死、噬神经现象、血管套、脑实质内单核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弥漫或结节状增生,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脑水肿伴小脑扁桃体疝形成;有脑膜炎和脊膜炎病变;呼吸系统表现为肺淤血和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肺水肿及肺出血;消化系统黏膜上皮未见病变,回肠末端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内淋巴组织增生显著,淋巴滤泡内细胞凋亡严重。另1例中枢神经系统仅见脑水肿伴轻度脑膜炎;呼吸系统见肺泡间隔增宽伴淋巴、单核细胞浸润,部分肺泡上皮增生,广泛肺透明膜形成;消化系统肠黏膜未见明显病变,肠黏膜固有层内淋巴组织增生。5例淋巴造血系统表现为肺门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其内淋巴滤泡扩大,但生发中心凋亡明显,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脾脏脾小结内各类细胞减少。5例心脏、肝脏和肾脏组织学上均无明显病变。结论感染EV71重症病例的病变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为继发性病变,此类患儿主要因脑水肿致脑疝形成或肺水肿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个别病例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不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感染 尸体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稳定性、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差异 被引量:23
16
作者 韦立新 石怀银 +3 位作者 郭爱桃 李向红 游联璧 陈乐真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8-170,共3页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组织学差异,以阐明其发生的病理学机制。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明确的SA、UA及AMI病人死后的尸检心脏标本,对其冠状动脉取材并做... 目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的组织学差异,以阐明其发生的病理学机制。方法选取临床诊断明确的SA、UA及AMI病人死后的尸检心脏标本,对其冠状动脉取材并做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SA心脏中,其冠状动脉斑块大部分为纤维性斑块,斑块内脂质坏死中心小或无,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丰富而泡沫细胞少,可称为“稳定斑块”。其斑块破裂的发生率低(14%),无继发血栓形成。UA和AMI病例中斑块主要为“不稳定斑块”,病理特征为脂质坏死中心大(大于40%),纤维帽薄,平滑肌细胞少而泡沫细胞多。58例UA及22例AMI病人心脏中,斑块破裂的检出率分别为76%及82%;与S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血栓检出率分别为81%及91%,较之SA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SA组“稳定斑块”多,斑块破裂少且无血栓形成,而UA和AMI组“不稳定斑块”多,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发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尸体解剖 心肌梗塞
原文传递
感染肠道病毒71型14例死亡病例病理特征与临床分期反思 被引量:27
17
作者 韦丹 蒋敏 +7 位作者 欧维琳 李佩青 李坤雄 李运千 陈娥 熊雨美 农光民 杨思达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死亡病例临床演变过程,探讨EV71神经损伤途径,反思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的临床分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10年广西9所医院(12例)和2011至2012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例... 目的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死亡病例临床演变过程,探讨EV71神经损伤途径,反思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的临床分期。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10年广西9所医院(12例)和2011至2012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描述分析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尸解病理特征与临床症状、病程特点。结果 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男7例,女7例,年龄7~36月龄,平均(19.0±9.8)月龄。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均见脑干筛状坏死及软化灶形成,10例累及延髓,肺、心和其他脏器病理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专家共识中10个(35.7%)症状和体征未被发现或记录,4期的惊厥与2期症状同时出现,4期的意识障碍在2期的抖动后出现,起病后48h以内可观察到的症状和体征有,发热、皮疹、呕吐、惊跳、惊厥、疲倦、咽峡炎和抖动。分别有42.9%(6/14)的EV71感染重症病例2~4期症状与体征于12h内和48h内体现,直至死亡。12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中从发热至死亡平均为72.4h,从基础生命体征(3期症状体征)出现异常(平均65.5h)至死亡为6.9h,从出现自主等神经系统症状(2期症状体征平均39.8h)至死亡为32.6h。结论①EV71感染病例直接死亡原因为脑干器质性破坏后功能衰竭;②推测EV71存在神经损伤通路;③神经专科评估特异性指标应作为EV71感染病例必要的过程;④惊厥可列入EV71感染早期后神经损伤的观察指标中,对意识障碍进行具体分级并相应表述于专家共识的不同分期中;⑤建议结合神经专科评估特异性指标,进行更充分的临床分期高质量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对充分的观察和干预时间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神经损伤 病程 尸解 临床分期
下载PDF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解剖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先龙 沈灏 +3 位作者 王琦 邵俊杰 秦啸龙 蒋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68-272,共5页
目的 研究国人臀中肌、臀上神经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关系,探讨临床意义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解剖20具成年尸体标本(40髋),测量臀中肌前缘在髂嵴处起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记录臀上神经的走向及与周围解剖标... 目的 研究国人臀中肌、臀上神经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的解剖关系,探讨临床意义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 解剖20具成年尸体标本(40髋),测量臀中肌前缘在髂嵴处起点距髂前上棘的距离,记录臀上神经的走向及与周围解剖标志的距离。对3具新鲜灌注尸体标本行模拟手术,观察切口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57例患者(57髋)施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 臀中肌前缘沿髂嵴方向距髂前上棘距离为(61±4)mm(55-68mm);臀上神经下支距大转子前结节的距离为(74±6)mm(60-88mm)。模拟手术显示臀中肌过度牵拉是造成臀中肌前缘挫伤的主要原因。手术切口平均长9cm(8~13cm),输血11例。9例术中发现臀中肌深层前缘肌纤维部分断裂,2例发生假体柄股骨侧内后方穿出,即刻行翻修术。随访12个月末发现Trendelenburg征阳性者。结论 前外侧肌间隙入路皮肤切口方向应从大转子前结节指向髂前上棘后方6cm;切口近端部分长度应控制在距离大转子前结节6cm以内,切口向远端延长较安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具有单一切口内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不需要透视、不剥离任何肌肉附着点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短缩固定后的肘关节功能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张贵林 伊明江 +2 位作者 李楠 公茂琪 王满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27-630,共4页
目的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后易出现骨折端短缩,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通过尸体解剖实验,以不同的截骨厚度和方向来模拟骨折后尺骨鹰嘴短缩、变小等局部形态变化,探讨其对肘关节屈伸活动的影响。方法取3具新鲜成年男性尸体的双侧上肢标本,... 目的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后易出现骨折端短缩,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通过尸体解剖实验,以不同的截骨厚度和方向来模拟骨折后尺骨鹰嘴短缩、变小等局部形态变化,探讨其对肘关节屈伸活动的影响。方法取3具新鲜成年男性尸体的双侧上肢标本,在距尺骨鹰嘴顶点25mm处行水平截骨并用两枚螺钉临时固定,再依次截骨1mm、3mm、5mm,测量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然后将标本分成两组,一组继续水平截骨至7mm和8mm,测量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而另一组则依次以5mm、7mm为水平截骨距离,分别采用楔形截骨的方法,观察肘关节屈伸功能的改善度。结果尺骨鹰嘴短缩3mm后原位固定,肘关节屈伸活动无明显受限;若尺骨鹰嘴缺损达5mm,则会因尺骨滑车切迹关节面弧度的改变而导致肘关节的伸直明显受限,将截骨处远端背侧的骨皮质去除3mm行楔形截骨后再固定,肘关节伸直功能还可以恢复正常。但若尺骨鹰嘴短缩达7mm和8mm时,肘关节的伸直受限分别为47°和35°,楔形截骨后也会出现肘关节不稳定。结论如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所致的短缩在3mm之内,可行单纯固定,肘关节屈伸功能无明显受限;若短缩在3~5mm之间,仍可以采用短缩原位固定的方法,但应将尺骨鹰嘴后倾固定,使滑车切迹尽量保持原有的弧度;而若短缩达到7~8mm,即使保持滑车切迹的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 肘关节功能 骨折端短缩 张力带 固定方法
原文传递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4
20
作者 方芳 张伟 +2 位作者 乔旭柏 于启 刘冬戈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02-806,共5页
目的观察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中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医院1992--2006年尸检患者127例,分为ACS组67例;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临床表现无ACS的病例60例,从斑块的形态如有无血栓、粥池最大横切... 目的观察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中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本研究回顾了北京医院1992--2006年尸检患者127例,分为ACS组67例;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临床表现无ACS的病例60例,从斑块的形态如有无血栓、粥池最大横切面占斑块面积、纤维帽最小厚度、炎细胞浸润密度等10个方面进行形态学观察,观察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情况及形态学特点。结果(1)在ACS组305个斑块中各指标检出率分别为大脂核153个(50.16%),薄纤维帽187个(61.31%),有炎细胞浸润263个(86.23%),可见新生血管217个(71.15%),严重狭窄26个(8.52%),有钙化238个(78.03%),有钙化小结26个(8.52%),斑块破裂12个(3.93%),斑块内皮糜烂3个(0.98%)及斑块内出血54个(17.70%),除斑块糜烂外,其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2)ACS组和对照组易损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9.51%和21.98%(P〈0.01)。对每例患者多处斑块观察:ACS组,每例平均观察4.55个切面,易损斑块4.07个,且炎细胞浸润密度大;对照组每例观察3.87个切面,易损斑块0.85个,且炎症程度较轻。结论ACS患者易损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提示易损斑块的形成是ACS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易损斑块的主要形态学特点是大脂核、薄纤维帽、大量炎细胞浸润、内皮有新生血管形成,冠状动脉腔严重狭窄、斑块破裂及内皮细胞糜烂。提示炎性反应可能在易损斑块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硬化 炎症 病理学 尸体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