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症及其情感障碍35例:病例系列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罗曼 屈箫箫 +4 位作者 李少源 赵敬军 赵玉凤 焦玥 荣培晶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外配式耳甲迷走神经刺激仪治疗原发性失眠及其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失眠兼情感障碍患者,于耳甲迷走神经分布区使用外配式耳迷走神经刺激仪(TENS-200A型)治疗,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周5d,持续治疗4周,第6周周... 目的:观察和评价外配式耳甲迷走神经刺激仪治疗原发性失眠及其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失眠兼情感障碍患者,于耳甲迷走神经分布区使用外配式耳迷走神经刺激仪(TENS-200A型)治疗,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周5d,持续治疗4周,第6周周末进行随访。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17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17HAMD和HAMA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患者PSQI评分在治疗第2周周末为(13.20±3.61)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第4周末及第6周周末随访时17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外配式耳甲迷走神经刺激仪可缓解原发性失眠症状,同时又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具有一定远期疗效,且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情感障碍 耳穴 耳迷走神经 仪器
原文传递
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对耳鸣大鼠听性脑干反应及下丘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松柏 梅志刚 +6 位作者 谭凌菁 马文翰 张定棋 王朝军 李甜甜 黄坤艳 蔡三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对耳鸣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和下丘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GABA)、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方法: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7d治疗组、15d治...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对耳鸣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和下丘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GABA)、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方法: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7d治疗组、15d治疗组。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每只按350mg/kg剂量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溶液,诱导制作耳鸣模型;对照组注射0.9%NaCl溶液。7d治疗组、15d治疗组均采取耳迷走神经分布区穴位"神门""胰""胆"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治疗,每天1次,分别治疗7d、15d。采用TDT系统SigGenRP软件单耳给声并采集信号,检测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声音阈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下丘γ-GABA、5-HT、Ach神经递质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7d治疗组治疗后在12k和16k频率声音刺激的ABR阈值显著下降(均P<0.05),15d治疗组,在4k至28k各频率声音刺激引出的ABR阈值均下降(P<0.05,P<0.01),且降幅大于7d治疗组。模型组γ-GAB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15d治疗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5-H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7d治疗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15d治疗组则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Ach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7d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耳迷走神经电刺激配合声音掩蔽法能调节耳鸣大鼠ABR阈值,尤以15d治疗组最为显著,此作用可能与调节耳鸣大鼠下丘的γ-GABA、5-HT、Ach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电刺激 耳穴 神门 耳穴 耳迷走神经 声音掩蔽 Γ氨基丁酸 五羟色胺 乙酰胆碱
原文传递
针刺健耳穴配合耳周三穴治疗耳鸣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忻美茜 包烨华 +1 位作者 楚佳梅 乐梦巧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580-583,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健耳穴配合耳周三穴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取患侧听宫、听会、翳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患侧健耳穴。两组均根据辨证配穴。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一次... [目的]观察针刺健耳穴配合耳周三穴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取患侧听宫、听会、翳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患侧健耳穴。两组均根据辨证配穴。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一次。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6周。通过观察治疗前后耳鸣响度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耳鸣残疾评估量表评分(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耳鸣程度分级的变化来评估耳鸣严重程度,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愈显率为76.67%(23/30),高于对照组的5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THI评分及耳鸣程度分级均较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以上评分评级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刺健耳穴配合耳周三穴治疗耳鸣疗效优于单纯耳周三穴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针刺 健耳穴 VAS THI 耳迷走神经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刺激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邵春艳 巫珺 汪崇泽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653-165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VNS)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100例TR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阿戈美拉汀治疗;观察组予以tVNS联合阿戈美拉汀... 目的:探讨经皮迷走神经刺激(tVNS)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100例TR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阿戈美拉汀治疗;观察组予以tVNS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8周后,观察组HAMD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血清5-HT、NE、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VNS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TRD能够更好更迅速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及睡眠状况,且安全性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血清5-HT、NE、BDNF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耳迷走神经 穴位刺激 阿戈美拉汀 5-羟色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电针耳迷走神经防治化疗后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朱伟坚 徐妍 +2 位作者 周静珠 李薇 王茵萍 《山东中医杂志》 2016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 :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CI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治疗组21例。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前30 min一次性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及电针... 目的 :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CIN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治疗组21例。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前30 min一次性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针刺及电针双侧耳迷走神经点,比较两组对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有效率;采用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NCI-CTCAE)参考评分表评定两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测定和比较两组化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的变化。结果:化疗第3天治疗组治疗恶心的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为26.32%,治疗组治疗呕吐的有效率为76.19%,对照组为31.5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后血清5-HT浓度与化疗前相比有所下降(P<0.01),而对照组有所增加(P<0.01)。结论:电针耳迷走神经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并且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中5-HT的浓度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迷走神经 耳穴 电针 化疗 不良反应 5-羟色胺 盐酸帕洛诺司琼
下载PDF
耳针疗法对糖尿病前期干预的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瑜凡 王燕平 +4 位作者 荣培晶 王瑾玉 顾鑫 张紫璇 陈瑜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4期3629-3632,共4页
目的:探讨耳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证治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文献的统计,梳理其选穴规律及刺灸方法,特别是对耳针疗法进行总结,探讨耳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学机制。结果:耳针疗法是临床常... 目的:探讨耳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证治规律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文献的统计,梳理其选穴规律及刺灸方法,特别是对耳针疗法进行总结,探讨耳针疗法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中西医学机制。结果:耳针疗法是临床常见的降糖方法,其治疗糖尿病前期疗效显著且优势独特,临床取穴以内分泌、胰、三焦、胃、脾为主,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达到降糖的效果。结论:耳针疗法作为针灸中常用防治糖尿病的方法,其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但对糖尿病前期的治疗方案尚须完善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针 糖尿病前期 脾瘅 耳迷走神经 针灸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小鼠社会识别及前额叶皮层p-SYN1、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7
作者 马逢乐 李琛 +1 位作者 袁伟 董茜茜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1320-1325,共6页
目的:研究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PMS)小鼠社会识别和前额叶皮层(PFC)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因早期生活压力诱发的社会行为障碍的神经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 目的:研究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PMS)小鼠社会识别和前额叶皮层(PFC)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因早期生活压力诱发的社会行为障碍的神经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采用社会识别检测各组小鼠社会识别能力;高尔基染色方法检测小鼠PFC树突棘密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PFC脑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1(SYN1)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FC脑区BDNF、SYN1、磷酸化突触素1(p-SY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社会识别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陌生鼠区域的停留时间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在陌生鼠区域的停留时间上升(P<0.05)。高尔基染色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树突棘数量和密度减少(P<0.05),电针组小鼠树突棘数量和密度增加(P<0.05);qPCR实验中,三组小鼠SYN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DNF mRNA下降(P<0.05);Western blot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DNF、SYN1、p-SYN1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的BDNF、SYN1、p-SYN1的表达水平上升。结论:电针能改善PMS介导的小鼠社会识别行为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相关脑区神经元树突结构,提高前额叶皮层p-SYN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前母本隔离 耳迷走神经 社会识别 神经可塑性 前额叶皮层 电针
下载PDF
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鑫 唐梅丽 +4 位作者 吴皓萌 郑欢 黄绍刚 张岳 刘波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8期184-187,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2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其中观察组剔除2例,最终纳入10例。对照组给予肠激灵方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2组均治疗4周。... 目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2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其中观察组剔除2例,最终纳入10例。对照组给予肠激灵方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2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IBS-S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境恶劣、行为障碍、健康担忧、社会功能评分及总分,对照组心境恶劣、自体意象、健康担忧、关系拓展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上述IBS-QOL各项细则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IBS-D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电针 耳迷走神经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张世科 何慧 +7 位作者 王宇 孙嘉婧 莫潇林 刘晶 于淑雪 朱婧锦 梁杏 高维滨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观察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负性情绪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第5天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电刺激组同时联合使用耳迷走神经电刺... [目的]观察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负性情绪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月经第5天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电刺激组同时联合使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体质量指数(BMI)、糖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炎症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电刺激组患者SAS、SDS评分降低,中医症状评分降低,FINS、FBG、HOMA-IR降低,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降低,FINS、FBG、HOMA-IR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电刺激组SAS、SDS评分降低,中医症状评分降低,FINS、FBG、HOMA-IR降低,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降低(P<0.05)。[结论]在PCOS患者治疗中应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还可以改善患者血糖代谢,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迷走神经 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低强度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熊鹿 刘云兵 吴屹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3年第2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接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试验组给予耳迷... 目的探讨低强度电刺激耳迷走神经治疗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接诊符合纳入标准的130例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试验组给予耳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尼可地尔治疗,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和运动耐量(平板运动总时间和开始运动至ST段压低0.1 mV时间)的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板运动总时间、开始运动至ST段压低0.1 mV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电刺激耳迷走神经能提高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微血管心绞痛 电刺激 耳迷走神经 心脏自主神经
下载PDF
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模型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楠 王强 +4 位作者 李永丰 吴宇蔚 乔海法 李国徽 袁伟 《康复学报》 CSCD 2022年第6期502-509,共8页
目目的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只成年C57BL/6雄鼠与9只成年C57BL/6雌鼠按1雄3雌随机合笼,待雌鼠受孕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母本隔离组。... 目目的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前母本隔离(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只成年C57BL/6雄鼠与9只成年C57BL/6雌鼠按1雄3雌随机合笼,待雌鼠受孕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母本隔离组。在造模成功后,母本隔离组子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麻醉后进行电针干预,穴位选择双侧耳甲区,连续波,频率为2 Hz,强度为1 mA,1次/d,10 min/次,6 d/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对照组、模型组参照电针组进行麻醉束缚,但不进行电针干预。干预完成后,分别采用旷场测试、高架十字迷宫测试和悬尾测试对3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前额叶皮层(PFC)、中缝背核(DRN)脑区原癌基因蛋白(c-fos)表达水平和DRN脑区5-羟色胺(5-HT)神经元数量。结果:(1)行为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总移动距离、中心区域时间百分比、开臂花费时间、开臂总移动距离、进入开臂次数均明显降低,悬尾静止时间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总移动距离、中心区域时间百分比、开臂花费时间、开臂总移动距离、进入开臂次数均明显增加,悬尾静止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fos表达水平和5-HT神经元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DRN、PFC脑区c-fos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降低,模型组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DRN、PFC脑区c-fos神经元数量均明显更高,电针组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耳迷走神经可改善PMS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DRN、PFC脑区c-fos表达和DRN脑区5-HT神经元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电针 耳迷走神经 母本隔离 5-羟色胺 原癌基因蛋白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脑及相关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0
12
作者 荣培晶 张悦 +1 位作者 李少源 王瑜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99-1804,共6页
《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标志着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通过对中医耳针疗法、解剖学及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首次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标志着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包括中医药以及来源于中医药的这部分传统医学价值的认可。通过对中医耳针疗法、解剖学及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的研究,我们首次提出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taVNS是符合中西医不同理论的中医药国际化的典型代表。taVNS与传统VNS具有相似的疗效,且避免了传统VNS需手术、易感染、费用高、不良反应多等弊端。taVNS通过对穴位-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在癫痫、抑郁症、失眠障碍、意识障碍等多种脑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随着taVN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将有望在更多的脑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脑病 脑及相关疾病 新技术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夜间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赵亚楠 李少源 +6 位作者 李素霞 焦玥 王瑜 张帅 何家恺 陈瑜 荣培晶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9-622,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睡眠质量及夜间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PI患者21例,于耳穴心、肾区,采用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刺激,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脉冲宽度(0.2±30%)ms,强度...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原发性失眠(PI)患者睡眠质量及夜间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PI患者21例,于耳穴心、肾区,采用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刺激,予疏密波,频率4 Hz/20 Hz,脉冲宽度(0.2±30%)ms,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早晚各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客观睡眠结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睡眠效率(SE),非快速眼动1、2、3期和快速眼动期(REM)时间占TST的百分比(N1%、N2%、N3%、REM%)]及夜间心率变异性[高频(HF)、低频(LF)、低频/高频(LF/HF)比值、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窦性RR间期的平均值(NNMean)]。结果:治疗后,患者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SL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01),SE、N3%、LF、HF、LF/HF、SDNN、NNMean、RMSSD较治疗前升高(P<0.001,P<0.01)。结论:taVNS可改善PI患者的睡眠质量及客观睡眠结构,可能与调节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 自主神经功能 心率变异性
原文传递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脑病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6
14
作者 俞裕天 荣培晶 朱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3期462-468,共7页
基于中医耳针疗法、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和解剖学而研发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NS,taVNS)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典型代表。taVNS无需手术,费用较低,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并能保证与传统VNS有相... 基于中医耳针疗法、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和解剖学而研发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NS,taVNS)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典型代表。taVNS无需手术,费用较低,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并能保证与传统VNS有相近的功效。taVNS以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为核心,开拓了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整体调节的新原理,已在癫痫和抑郁症的治疗上取得了突破。taVNS的其他适应症有:意识障碍、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taVNS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必将造福更广泛的患者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 迷走神经刺激 癫痫 抑郁症 脑类疾病 功能连接 默认模式网络
下载PDF
基于局部一致性分析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效应机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斌 毕研芝 +5 位作者 张磊 张金铃 王瑜 何家恺 方继良 荣培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85-258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原发性失眠(PI)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纳入PI患者15例,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原则,予以taVNS治疗4周,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的脑核磁数据,通过局部一致性(ReHo)的分析方法...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原发性失眠(PI)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纳入PI患者15例,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原则,予以taVNS治疗4周,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的脑核磁数据,通过局部一致性(ReHo)的分析方法,观察taVNS对患者脑区局部一致性的调节作用。结果:PI患者经过taVNS治疗4周后,大脑多个脑区发生局部一致性的改变,其中左侧内侧额上回(t=5.36,P<0.01)、右侧前扣带回(t=5.36,P<0.01)ReHo值升高,而右侧颞下回(t=-5.19,P<0.01)、双侧颞中回(t=-5.09,P<0.01)、右侧丘脑(t=-4.88,P<0.01)ReHo值降低。结论:taVNS对前额叶、前扣带回、颞叶、丘脑等相关区域功能的调节可能是其治疗PI的中枢效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局部一致性分析 中枢效应机制
原文传递
电针耳迷走神经点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6
作者 朱伟坚 徐妍 +1 位作者 周静珠 王茵萍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第2期291-293,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点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前30 min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治疗组在和对照组使用相同药物的基础上同时采用针... 目的观察电针耳迷走神经点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在化疗开始前30 min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治疗组在和对照组使用相同药物的基础上同时采用针刺及电针双侧耳迷走神经点的治疗方法,每日2次,连续3 d。结果化疗后第1日和第2日两组病例控制恶心的有效率相当(P>0.05),在化疗后第3日治疗组病例控制恶心的有效率为74.07%,高于对照组的40.00%(P<0.05)。化疗后第1日两组病例控制呕吐的有效率相当(P>0.05),在化疗后第2日治疗组病例控制呕吐的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4.00%(P<0.05),在化疗后第3日治疗组病例控制呕吐的有效率为81.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耳迷走神经点联合盐酸帕洛诺司琼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并且可以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耳针 电针 恶性肿瘤 化疗 恶心 呕吐
下载PDF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侯理伟 荣培晶 +4 位作者 李亮 魏玮 方继良 张金铃 王俊英 《针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63-670,共8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心率变异性(HRV)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taVNS治疗FD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26只。采用碘乙酰胺灌胃法复制FD大鼠模型。将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心率变异性(HRV)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taVNS治疗FD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造模组26只。采用碘乙酰胺灌胃法复制FD大鼠模型。将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taVNS组、taVNS假刺激组、足三里组,每组6只。taVNS组大鼠给予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假刺激组仅将电极线固定在耳穴不予电刺激,足三里组予电刺激"足三里",各组每次均干预30 min, 1次/d,连续14 d。采用颈斜方肌肌电(EMG)积分值和腹部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价胃敏感性;HE染色法观察胃窦组织病理形态;记录并分析HRV变化以观察大鼠自主神经功能;ELISA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乙酰胆碱(Ach)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胃窦组织Ach受体M3R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颈斜方肌EMG积分值和AWR评分升高(P<0.01,P<0.001);胃窦黏膜、肌层均未见糜烂;HRV中高频功率(HF)降低(P<0.05),低频功率(LF)/HF比值增高(P<0.001);胃窦组织中Ach含量及其受体M3R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足三里组大鼠颈斜方肌EMG积分值降低(P<0.01,P<0.001),AWR评分降低(P<0.001,P<0.01,P<0.05);HRV中HF增高(P<0.01,P<0.05),LF/HF降低(P<0.001);胃窦组织中Ach含量及其受体M3R表达增多(P<0.01,P<0.05)。结论:taVNS可提高迷走神经活性,调控自主神经平衡,这可能是taVNS降低FD大鼠的胃敏感性,从而改善胃肠动力的机制之一。在调控迷走神经方面,taVNS和针刺"足三里"具有相似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功能性消化不良 迷走神经 乙酰胆碱
原文传递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对抑郁症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艺霏 王瑜 +4 位作者 张悦 国笑 何勋 张金铃 荣培晶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缘-非迷走神经刺激(tnVNS)组、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组。通过连续35 d慢性不...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缘-非迷走神经刺激(tnVNS)组、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组。通过连续35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结合孤养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造模14 d后,分别于每天应激前1 h在taVNS组和tnVNS组大鼠双侧耳甲腔/耳缘进行电刺激,强度2 mA,频率2 Hz/15 Hz,每次干预30 min,持续21 d。记录造模前以及每周各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白细胞介素(IL-18)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14 d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显著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P<0.01),前额叶皮质TLR4、MyD88、IL-18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干预21 d后,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显著升高(P<0.01),taVNS组、tnVNS组大鼠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前额叶皮质TLR4、MyD88、IL-1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taVNS可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叶皮质中TLR4/MyD88信号通路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抑郁症 TLR4/MyD88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韩娟 魏玮 +6 位作者 王宏才 张涛 王瑜 侯理伟 李少源 张金铃 荣培晶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7-524,共8页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敏感性及胃动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日龄SD大鼠,以灌服碘乙酰胺法复制F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VNS组、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膈下迷...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敏感性及胃动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5日龄SD大鼠,以灌服碘乙酰胺法复制F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aVNS组、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膈下迷走神经假刺激组。taVNS组大鼠予以taVNS,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通过植入的电极给予膈下迷走神经刺激,膈下迷走神经假刺激组仅植入电极而不予刺激,模型组不予刺激。以上干预均为30min/次,1次/d,连续干预14d。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各组大鼠颈斜方肌肌电(EMG)变化率,于干预后测定胃排空率,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乙酰胆碱(ACh)、烟碱型乙酰胆碱N型受体α7亚单位(α7nAChR)、白细胞介素(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十二指肠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p65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40、60、80mm Hg压力时颈斜方肌EMG变化率、十二脂肠组织NF-κB p65表达及IL-6、IL-1β、TNF-α含量均升高(P<0.05,P<0.01,P<0.001),胃排空率、十二脂肠组织ACh及α7nAChR含量均降低(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taVNS组、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大鼠颈斜方肌EMG变化率、十二脂肠组织NF-κB p65表达及IL-6、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P<0.05,P<0.01,P<0.001),胃排空率、十二脂肠组织ACh及α7nAChR含量均升高(P<0.05,P<0.001)。与膈下迷走神经假刺激组比较,膈下迷走神经刺激组和taVNS组大鼠颈斜方肌EMG变化率、十二脂肠组织NF-κB p65表达及IL-6、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P<0.01,P<0.05,P<0.001),胃排空率、十二脂肠组织ACh及α7nAChR含量升高(P<0.01,P<0.001)。结论:taVNS可降低FD大鼠胃敏感性,促进胃排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十二指肠ACh及α7nAChR表达进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膈下迷走神经 胃敏感性 胃动力 乙酰胆碱 烟碱型乙酰胆碱N型受体α7亚单位
原文传递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耳电针对难治性抑郁症的即刻脑效应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智 何家恺 +4 位作者 孙继飞 陈丽梅 郭春蕾 张国雷 方继良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0-75,97,共7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讨耳电针,即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探讨耳电针,即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taVN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的即刻脑效应。材料与方法纳入34例TRD和34例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s,HC),评估每位受试者相关临床量表,随后对TRD进行30 min taVNS即刻刺激治疗,采集相关rs-fMRI数据。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以及刺激前后的ALFF值变化;再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再将差异脑区作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结果刺激前,TRD组在左侧苍白球/下丘脑/尾状核、左侧中央前回/额中回的ALFF值较高;左侧中央前回/额中回分别与双侧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豆状核(包括苍白球和壳核)的FC较高;左侧中央前回/额中回ALFF值分别与HAMD-17(P=0.013,r=0.442)、SDS(P=0.026,r=0.400)评分成正相关。TRD治疗后在左侧额下中回眶部、双侧小脑1区、左侧小脑2区的ALFF值显著升高。结论TRD患者存在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神经环路脑功能活动异常,其中认知及运动皮层相关脑区脑功能异常可能与负性情绪有关;taVNS可即刻调节TRD患者的脑自发活动,涉及情感认知相关脑区,可能是耳甲电针治疗TRD的脑功能潜在靶点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难治性抑郁症 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即刻效应 额叶眶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