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甲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脑默认网络的即刻调节作用 被引量:21
1
作者 赵斌 李亮 +7 位作者 张金铃 张磊 王俊英 王瑜 李少源 侯理伟 方继良 荣培晶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84-887,共4页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原发性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5例,患者予以耳甲电针治疗30 min,并采集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健康人只在纳入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原发性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5例,患者予以耳甲电针治疗30 min,并采集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健康人只在纳入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运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与健康人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差异,以及耳甲电针治疗后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患者治疗前与健康人比较,后扣带回与右侧脑岛、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中央沟盖功能连接增强。治疗后,患者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左侧角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眶额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右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耳甲电针具有调制脑默认网络的即刻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电针 原发性失眠 即刻调节作用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脑默认网络
原文传递
耳甲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Raf/ERK/RSK/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少源 荣培晶 +6 位作者 高国建 张悦 王俊英 王瑜 李亮 张金铃 国笑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54-559,共6页
目的:观察耳甲电针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诱导的抑郁大鼠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耳甲电针抗抑郁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PD98059抑制剂(PD)组、二甲基亚砜(D... 目的:观察耳甲电针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诱导的抑郁大鼠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耳甲电针抗抑郁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PD98059抑制剂(PD)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PD+耳甲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孤养结合连续21 d CUMS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耳甲电针组、PD+耳甲电针组于耳甲区的"心"和"神门"耳穴给予连续28 d电针刺激,每天30 min;PD组、DMSO组、PD+耳甲电针组分别给予连续28 d侧脑室注射PD98059、DMSO、PD98059,每只5μL/d。记录造模前后、干预后各组大鼠糖水消耗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干预后各组大鼠海马Raf、p-Raf、ERK、p-ERK、RSK、CREB、p-CRE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及海马Raf、p-Raf、ERK、p-ERK、RSK、CREB、p-CREB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及海马Raf、p-Raf、ERK、p-ERK、RSK、CREB、pCREB均显著升高(P<0.05,P<0.01),PD+耳甲电针组p-Raf、ERK、CREB明显升高(P<0.01,P<0.05),PD组p-ERK明显下降(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PD+耳甲电针组p-ERK、RSK和pCREB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海马内Raf/ERK/RSK/CRE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耳甲电针的抗抑郁效应,且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被ERK阻断剂所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甲电针 抑郁症 糖水消耗 海马 Raf/ERK/RSK/CRE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耳穴电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后抑郁症状改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焦勇钢 邢一兰 《新医学》 2018年第12期889-893,共5页
目的探讨耳穴电针对2型糖尿病伴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伴PS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均予口服氟西汀20 mg/d治疗6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耳穴电针。记录治疗前后2组... 目的探讨耳穴电针对2型糖尿病伴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伴PS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均予口服氟西汀20 mg/d治疗6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耳穴电针。记录治疗前后2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5%,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2型糖尿病伴PSD患者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治疗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7),对照组患者仅在治疗6周后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治疗3、6周后,治疗组的HAMD评分、SE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耳穴电针治疗不仅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PSD症状,抗抑郁作用起效快,而且还能减轻氟西汀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电针 脑卒中后抑郁 2 型糖尿病
下载PDF
耳甲电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睡眠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的调节作用
4
作者 陈晓曼 何嘉健 +4 位作者 陈超 卢龙生 王嘉丽 陈筱 赵斌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023-1025,1029,共4页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睡眠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第八人民医院金沙分院中医科和康复科门诊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睡眠障碍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广东省佛山市第八人民医院金沙分院中医科和康复科门诊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过度觉醒量表(HAS)来评估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同时利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技术,采集2组受试者经耳甲电针治疗前后的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相关指标,观察耳甲电针对皮层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调节作用。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皮层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短,波幅大;治疗后,患者的皮层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未见显著变化,但波幅有所下降。结论:耳甲电针可以通过激活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从而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睡眠障碍患者大脑皮质过度觉醒状态,可能是耳甲电针治疗失眠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睡眠障碍 过度觉醒 皮层兴奋性 皮层运动诱发电位 耳甲电针 经颅磁刺激 PSQI
下载PDF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经皮耳穴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思睡症状的脑效应机制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家恺 王处渊 +8 位作者 方继良 高德强 王俊英 陈丽梅 郭春蕾 王智 孙继飞 贾宝辉 荣培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637-4641,共5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的方法探索耳穴电针改善原发性失眠(PI)日间思睡症状的脑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1例PI患者进行4周经皮耳穴电针治疗,于首次治疗前后进行磁共振检查,4周治疗前后进行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评估;观察PI患者...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的方法探索耳穴电针改善原发性失眠(PI)日间思睡症状的脑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1例PI患者进行4周经皮耳穴电针治疗,于首次治疗前后进行磁共振检查,4周治疗前后进行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SS)评估;观察PI患者治疗前后ESS变化与低频振荡振幅(ALFF)、比率低频振幅(fALFF)、局部一致性(ReH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4周后,PI患者ES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双额上回、右额中回、右背侧前扣带回的ALFF,双顶下回、双缘上回、右角回的fALFF,双额上回及右辅助运动区、右背侧前、中扣带回的ReHo与ESS改善呈正相关。结论:经皮耳穴电针可改善PI患者思睡症状,首次治疗前后负责心理、认知、执行控制的多个脑区fMRI指标与治疗4周后的思睡症状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 功能磁共振 经皮耳穴电针 低频振荡振幅 比率低频振幅 局部一致性 爱泼沃斯思睡量表
原文传递
基于BDNF/TrkB/AMPK/SIRT1信号通路探讨耳电针刺激对癫痫大鼠记忆力和癫痫发作的影响
6
作者 陈敏 朱慧艳 +1 位作者 徐奕鹏 陶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3期1776-1781,共6页
目的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Trk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信号通路,探讨耳电针刺激对癫痫大鼠记忆力、癫痫发作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4周组、... 目的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TrkB)/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信号通路,探讨耳电针刺激对癫痫大鼠记忆力、癫痫发作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4周组、模型4周组、耳电针4周组、正常8周组、模型8周组、耳电针8周组,每组6只。2个模型组和2个耳电针组大鼠均建立锂-匹鲁卡品癫痫模型。癫痫模型建立24 h后,耳电针4周组和耳电针8周组大鼠分别给予耳电针刺激4周和8周,每周连续刺激3 d。每组干预结束后,采用抑制性回避试验测定大鼠空间记忆力,脑电图测定48 h内癫痫大鼠自发癫痫次数,ELISA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BDNF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TrkB、AMPK、SIRT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4周组、模型8周组大鼠的黑盒滞留时间均明显长于对应时间的正常组(P均<0.05),48 h内出现多次自发癫痫,海马组织中BDNF含量和p-TrkB、p-AMPK、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应时间的正常组(P均<0.05);耳电针4周组和耳电针8周组大鼠的黑盒滞留时间均明显短于对应时间的模型组(P均<0.05),48 h内自发癫痫次数均明显少于对应时间的模型组(P均<0.05),海马组织中BDNF含量和p-TrkB、p-AMPK、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应时间的模型组(P均<0.05),且耳电针8周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耳电针4周组(P均<0.05)。结论耳电针刺激可呈时间依赖性改善癫痫大鼠的记忆能力,减少癫痫发作,机制可能与调控海马组织中BDNF/TrkB/AMPK/SIRT1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耳电针刺激 记忆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下载PDF
耳穴电针治疗对脑小血管病伴抑郁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京兰 王非 +1 位作者 杨晶 潘微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9-72,共4页
目的评价耳穴电针疗法在改善脑小血管病伴抑郁患者的躯体症状及认知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67例脑小血管病伴抑郁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耳穴神门、脑干、心、肝、肾,... 目的评价耳穴电针疗法在改善脑小血管病伴抑郁患者的躯体症状及认知功能方面的疗效。方法选取确诊67例脑小血管病伴抑郁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耳穴神门、脑干、心、肝、肾,并在神门、心两穴加用脉冲电流刺激,频率定为1Hz;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口服,每次20mg,每日1次;两组均以8周为1疗程,均治疗1疗程。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2,4,8周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评抑郁量表(SDS)的评分。结果两组的总体疗效相当,治疗后HAMD评分、SDS评分均有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起效更快,在治疗2周时即可出现HAMD评分、SDS评分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远期疗效(8周后)更佳,与对照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穴电针疗法较单用抗抑郁药物起效更快,能更显著改善脑小血管病伴抑郁患者的躯体症状及认知功能,远期疗效更佳,因此该方法是一种操作简便、起效更快、更为安全、使患者获益更多的新型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抑郁 耳穴治疗 电针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非药物神经调控技术在偏头痛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8
作者 张小君 刘勇 +1 位作者 陈珍珍 张彬霞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24期3726-3731,共6页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复发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动态监督与随访、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热门话题。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为偏头痛的诊断、评估及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和耳穴电针技术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段因...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复发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动态监督与随访、治疗效果一直是临床热门话题。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为偏头痛的诊断、评估及管理提供了新思路。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和耳穴电针技术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段因其非侵入性和高效性而备受关注。taVNS通过刺激耳郭迷走神经耳支,调节脑内疼痛网络,能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和强度,安全性良好。耳穴电针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耳穴,强化调节功能,缩短偏头痛患者的疼痛时间,减少发作频次。临床亟须研发基于耳穴电针技术的新型可穿戴便携式镇痛仪,融合人机传感、先进材料和电子集成设计,实现功能模块的高度集成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推动神经调节技术的科研和临床进展。该研究对AI辅助偏头痛诊治、taVNS和耳穴电针在偏头痛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介绍,以期为临床偏头痛诊治、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人工智能 非药物神经调节技术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 耳穴电针 综述
下载PDF
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增效治疗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神经机制分析
9
作者 范敏珍 卢志伟 陈俊浩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91-595,共5页
目的观察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的疗效,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晚发型抑郁症患者6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 目的观察耳甲部电针对晚发型抑郁症的疗效,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于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治疗的晚发型抑郁症患者6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均常规服用抗抑郁药,观察组采用耳甲部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将治疗仪耳夹夹持在耳甲处,但不进行电流刺激。两组患者每次治疗30 min,每日2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17)、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量表(PHQ-15)、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量表(RBAN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的评分。治疗8周后行MRI扫描,采集静息态fMRI数据,计算差异脑区治疗前后各向异性(FA)值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90.63%vs 71.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2,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HDRS-17评分和PHQ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RBANS量表延迟记忆、注意、言语、视觉广度和即刻记忆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PSQI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双侧额叶、丘脑、海马和杏仁核FA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各指标的改善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晚发型抑郁症,在常规抗抑郁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耳甲部电针,有望提高治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患者神经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耳甲部电针 晚发型抑郁症 认知功能 睡眠质量 神经机制
原文传递
耳甲电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冬 彭涛 +3 位作者 荣培晶 廉海红 张金铃 陈陆泉 《北京中医药》 2021年第7期690-694,共5页
目的观察耳甲电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RE患者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使用耳甲电针治疗,对照刺激组用耳缘电针治... 目的观察耳甲电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RE患者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使用耳甲电针治疗,对照刺激组用耳缘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使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RE症状评分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专家共识和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耳甲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RDQ、RE症状评分表、PSQ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F-36生活质量量表除生理职能评分低于治疗前,其余各维度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刺激组比较,耳甲电针组患者治疗后RDQ、RE症状评分表、PSQI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F-36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耳甲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炎症治疗效果耳甲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4.19%,高于对照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甲电针可用于治疗RE,并可改善睡眠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耳甲电针 PSQI SF-36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