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金/Nafion/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检测对苯二酚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雪 康天放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3-698,共6页
采用一步电化学共还原的方法将纳米金(AuNPs)、Nafion、电化学还原石墨烯(ERGO)修饰到玻碳电极(GCE)表面,制成修饰电极AuNPs/Nafion/ERGO/GCE。以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对苯二酚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催... 采用一步电化学共还原的方法将纳米金(AuNPs)、Nafion、电化学还原石墨烯(ERGO)修饰到玻碳电极(GCE)表面,制成修饰电极AuNPs/Nafion/ERGO/GCE。以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对苯二酚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行为。优化了实验参数,对苯二酚在2.0~100μmol/L及100~800μmol/L浓度范围内与其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μmol/L。用该修饰电极成功地进行了实际水样中对苯二酚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共还原 纳米金 石墨烯 对苯二酚
下载PDF
纳米金改善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探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宋言明 张雄雄 +2 位作者 孙广开 孟凡勇 娄小平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27,共7页
针对提高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中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强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在铜样品表面沉积金纳米颗粒的方法。在样品表面沉积纳米金颗粒后对铜进行激光诱导击穿(NELIBS),得到NELIBS和LIBS下的发射光谱强度增强因子、信噪比等参数... 针对提高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中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强度的问题,提出一种在铜样品表面沉积金纳米颗粒的方法。在样品表面沉积纳米金颗粒后对铜进行激光诱导击穿(NELIBS),得到NELIBS和LIBS下的发射光谱强度增强因子、信噪比等参数。实验表明,通过在铜样品表面沉积金纳米颗粒的LIBS(NELIBS)可以有效增强等离子体辐射光谱信号强度,铜元素谱线增强因子最高可达8.01,微量元素镁元素谱线增强因子最高为6.01,且增强因子均随激光能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NELIBS可以明显改善信噪比,铜元素在激光脉冲能量为80 mJ时达到最优,镁元素在激光能量为50 mJ时达到最优。对谱线Cu I 521.8 nm和Mg II 279.569 nm进行洛伦兹拟合,并得到半高全宽,发现纳米金颗粒使谱线半高全宽增加,谱线Mg II 279.569 nm的半高全宽增加了165.58%,谱线Cu I 521.8 nm的半高全宽增加了30%。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因谱线强度低、信噪比差而无法探测到,通过此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纳米增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金纳米颗粒 光谱信号 信噪比
下载PDF
电化学共沉积石墨烯纳米金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新型免疫传感器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晨 窦文超 赵广英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为研制一种新型快速检测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电化学还原法,将石墨烯(ERGO)与纳米金(AuNPs)共沉积修饰于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建成电学和生物学相容性显著改进的ERGO-AuNPs电极,结合双抗体夹心法,构建快速检测鸡白痢... 为研制一种新型快速检测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电化学还原法,将石墨烯(ERGO)与纳米金(AuNPs)共沉积修饰于丝网印刷碳电极表面,建成电学和生物学相容性显著改进的ERGO-AuNPs电极,结合双抗体夹心法,构建快速检测鸡白痢/鸡伤寒沙门氏菌的酶免疫传感器。以硫堇为分子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交流阻抗谱法(EIS)检测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特性。结果显示,在优化的测定条件下,该传感器对目标菌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3cfu/mL^109cfu/mL,检测限为1.18×102cfu/mL(S/N=3)。石墨烯和纳米金共沉积形成的复合膜能够显著提高电极表面电子传递能力,增大电流响应信号,增强了酶免疫传感器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4℃放置30 d后,响应电流为初始值的97.14%)。不仅可以检测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还可以成为研究快速检测其它致病微生物及毒素等各类抗原物质免疫传感器的基础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金 电化学共沉积 鸡白痢沙门氏菌 鸡伤寒沙门氏菌 酶免疫传感器
下载PDF
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电化学检测生物分子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田娟 《信息记录材料》 2023年第3期31-35,共5页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可以很容易地与各种类型的无机纳米颗粒(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颗粒、量子点、有机聚合物和生物分子)结合,以创建各种各样的基于石墨烯的纳米复合材料,增强生物传感器应用的灵敏度... 石墨烯、氧化石墨烯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可以很容易地与各种类型的无机纳米颗粒(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纳米颗粒、量子点、有机聚合物和生物分子)结合,以创建各种各样的基于石墨烯的纳米复合材料,增强生物传感器应用的灵敏度。本文综述了石墨烯/纳米金复合材料作为新兴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葡萄糖、胆固醇、多巴胺(DA)、抗坏血酸(AA)、尿酸(UA)和农药生物分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选择性和较低的检测极限。最后,展望了石墨烯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金纳米粒子 电化学检测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金纳米与磁场作用下LIBS检测灵敏度改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郝晓剑 唐慧娟 胡晓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99-1603,共5页
针对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中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增强问题,提出一种磁场增强LIBS与纳米颗粒增强LIBS(NELIBS)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热蒸发法在样品表面沉积一层直径20 nm的金纳米颗粒。利用波长为1 064 nm,最大能量为200 mJ的Nd∶YAG... 针对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中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增强问题,提出一种磁场增强LIBS与纳米颗粒增强LIBS(NELIBS)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热蒸发法在样品表面沉积一层直径20 nm的金纳米颗粒。利用波长为1 064 nm,最大能量为200 mJ的Nd∶YAG脉冲激光器在室温,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对纯铜和黄铜进行诱导击穿。调整激光能量为30~110 mJ,分别使用传统LIBS、磁场增强LIBS、 NELIBS以及两种方法结合对纯铜进行激光诱导击穿,得到特征谱线(CuⅠ521.8 nm)的强度增强因子和信噪比,并对其增强机理进行分析。在相同环境下使用四种方式对黄铜和纯铜进行诱导击穿以探测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当在样品表面沉淀金纳米颗粒或者将沉淀有金纳米颗粒的样品放在磁场中进行诱导击穿时,发现纯铜样品的光谱中存在Mg元素的特征谱线MgⅡ279.569 nm,黄铜样品的光谱中存在Si元素的特征谱线SiⅠ251.611 nm。实验结果表明:单独施加磁场约束或增加纳米金颗粒均可以有效增强等离子体光谱强度,但增强效果弱于两种方法结合,磁场约束对光谱的增强效果弱于NELIBS的增强效果。当结合NELIBS与磁场约束LIBS时,谱线增强因子最高可达14.3(CuⅠ521.8 nm),相比于磁场增强LIBS和NELIBS,最大增强因子分别提高了28%和59%。四种情况中当激光脉冲能量逐渐增大时,等离子体向外膨胀的强度增大,磁场产生的洛伦兹力束缚等离子的能力相对减弱,同时纳米金颗粒对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增强作用被削弱,谱线强度降低,等离子体的增强因子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通过NELIBS与磁场约束LIBS结合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等离子体的发射谱线强度,改善光谱信号信噪比,而且传统LIBS方法中由于谱线强度低、背景噪声大而无法探测的微量元素可以被探测到, LIBS技术对微量元素的探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微量元素的探测下限变得更低。NEL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磁场 增强因子 微量元素
下载PDF
金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复合体系分子设计与组装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6
作者 李延春 李洋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8-852,共5页
金纳米粒子除了拥有纳米粒子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优异性能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性能,如良好的稳定性、抗菌抑菌功能、表面吸收带效应、荧光效应等。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提供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金团簇的催... 金纳米粒子除了拥有纳米粒子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优异性能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性能,如良好的稳定性、抗菌抑菌功能、表面吸收带效应、荧光效应等。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提供了从分子水平上探究金团簇的催化和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如金团簇的尺寸、形状、电子状态、活性位点的类型和结构等。分子动力学可以更好地模拟纳米粒子与配体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方式,同时给出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耗散粒子动力学等介观模拟方法则被应用到金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复合体系自组装过程的研究,并可以给出调控自组装结构的有效方案。以高分子与纳米粒子复合物为研究对象,明晰影响复合物结构和性质的主导因素,探索复合物调控机制,提出决定复合物功能的主控因素,进一步理解高分子与纳米粒子复合物的本质,可以为实验上制备、优化新型高分子与纳米粒子复合物材料提供可靠的理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聚合物 自组装 计算机模拟
原文传递
Ag/Au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忠伟 蒋治良 +1 位作者 凌绍明 李芳 《贵金属》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20,共4页
以柠檬酸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作晶种 ,在光照的条件下Ag+被柠檬酸钠还原成金属银 ,而均匀地覆盖在金粒子表面 ,制成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较为规则的球形的银 /金复合纳米粒子。
关键词 银/金复合纳米粒子 光化学法 共振散射光谱 制备
下载PDF
金纳米颗粒的有序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凯 杨光 +3 位作者 龙华 李玉华 戴能利 陆培祥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862-3867,共6页
采用纳米球蚀刻技术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不同高度的金纳米颗粒阵列.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表明金纳米颗粒为有序分布的三棱柱结构.通过红外—紫外吸收光谱仪在190—900nm波长范围内对其光吸收特性进行了测量,并成功... 采用纳米球蚀刻技术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不同高度的金纳米颗粒阵列.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表明金纳米颗粒为有序分布的三棱柱结构.通过红外—紫外吸收光谱仪在190—900nm波长范围内对其光吸收特性进行了测量,并成功观测到了金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振荡效应引起的光吸收峰,结果表明随着金纳米颗粒高度的增加,其吸收峰的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蓝移).同时对金纳米颗粒的光吸收特性进行了基于离散偶极子近似的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球蚀刻技术 金纳米颗粒 离散偶极子近似
原文传递
胶体金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发射特性 被引量:5
9
作者 朱键 王永昌 王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58-961,共4页
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出粒径为20-80 nm的胶体金纳米颗粒。研究其荧光发射光谱特性,在485nm处观察到表面自由电子集体激发导致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射峰,其位置不随激励光波长的变化而移动。当激励光波长为485 nm时,观察到最强的发射峰。... 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出粒径为20-80 nm的胶体金纳米颗粒。研究其荧光发射光谱特性,在485nm处观察到表面自由电子集体激发导致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射峰,其位置不随激励光波长的变化而移动。当激励光波长为485 nm时,观察到最强的发射峰。在240和640 nm处,还观察到倍频发射峰和3/4分频发射峰。增加金纳米颗粒粒径,观察到发射谱的峰值增大而发射峰的位置只有很小的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金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发射特性 荧光发射光谱特性
下载PDF
多种形态Au/Pd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敏 张娴 +2 位作者 付晓峰 周张凯 喻学锋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7-290,共4页
在反相微乳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中用单步法合成Au纳米棒和Au纳米球形颗粒作种子,再通过抗坏血酸还原Pd盐的方法制备了多种形态的Au/Pd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分光光度计对Au... 在反相微乳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中用单步法合成Au纳米棒和Au纳米球形颗粒作种子,再通过抗坏血酸还原Pd盐的方法制备了多种形态的Au/Pd核-壳结构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近红外(UV-vis-NIR)分光光度计对Au/Pd复合粒子的形貌和光学吸收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控Au核的形态,以Au纳米棒和Au纳米球形颗粒作种子,可分别得到棒状和类球状的核-壳Au/Pd纳米粒子.棒状粒子中,Au核(纳米棒)的平均长度为31 nm,宽为7 nm,Pd壳的平均厚度为8 nm;类球状粒子中,Au核(纳米球形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5 nm,Pd壳的平均厚度为9 nm.该反相微乳液法简单易行,对于制备其他核-壳纳米粒子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au/Pd核-壳结构 au纳米棒 au纳米球形颗粒
下载PDF
芦丁在钯-金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敏 孟煜阳 +3 位作者 陈妹琼 蔡志泉 张燕 程发良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制备了Pd-Au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Pd-Au/GCE),研究了芦丁在Pd-Au/GCE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该修饰电极对芦丁的电化学氧化有明显的催化作用。用循环伏安法(CV)对芦丁进行了测定,其氧化峰电流与芦丁的浓度在2.5×10-6-7.5... 制备了Pd-Au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Pd-Au/GCE),研究了芦丁在Pd-Au/GCE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该修饰电极对芦丁的电化学氧化有明显的催化作用。用循环伏安法(CV)对芦丁进行了测定,其氧化峰电流与芦丁的浓度在2.5×10-6-7.5×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1,检出限(S/N=3)为1.0×10-7。方法可用于市售芦丁片中芦丁含量的测定,标准加入法的回收率在87.7%-103.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钯-金复合纳米粒子 芦丁 修饰电极 电化学行为
原文传递
A novel aptasensor based on 3D-inorganic hybrid composite as immobilized substrate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被引量:1
12
作者 Chun-Ling Zhao Mei Hua +1 位作者 Can-Yu Yang Yun-Hui Y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417-1423,共7页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approach for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via "sandwich"structure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3D-4MgCO3 Mg(OH)2 4H2O-Au NPs inorganic hybrid composite was utilized as imm...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approach for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via "sandwich"structure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3D-4MgCO3 Mg(OH)2 4H2O-Au NPs inorganic hybrid composite was utilized as immobilized substrate for sensitive PDGF detection and Pt-Au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were labelled on PDGF aptamer to indirectly detect PDGF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oposed aptasensor exhibited a high catalytic efficiency towards reduction of H2O2, hence the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DGF was achiev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tasensor exhibited excellent linear response to PDGF, in the range of 0.1 pg/m L–10 ng/m L(4 fmol/L–400 pmol/L), with detection limit of 0.03 pg/m L(1.2 f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tasensor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3D-inorganic hybrid composite Pt-au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4MgCO3·Mg(OH)2·4H2O-au NPs
原文传递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nhanced Scattering of Au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键 王永昌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35-1840,共6页
Suspended gold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via electrochemical method. The strongest resonance scattering peak is at 485 nm, which results from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When the excited wavelength is at ... Suspended gold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via electrochemical method. The strongest resonance scattering peak is at 485 nm, which results from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When the excited wavelength is at 242 nm (12.4 × 1014 Hz), there have been a 1/2 fraction frequency scattering peak at 485 nm (1/2 × 12.4 × 1014 Hz) and a 1/3 fraction frequency scattering peak at 726 nm (1/3 × 12.4 × 1014 Hz) displayed. Emission spectra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diameters were compared, the intensity of scattering light increases with the particle size. The frequency-dependent scattering average cross section of small particle was calculated from Mie theory. The model calculation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on resonance au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light scattering
下载PDF
表面化学修饰纳米金粒子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洪锦勇 尹红梅 +5 位作者 沈阳 闫志平 刘静霞 周法庭 夏庆 刘肖珩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3-379,共7页
由于具有高强度的靶向性与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纳米载药颗粒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然而当纳米颗粒被癌细胞识别并内吞后,其对癌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自组装技术(SAMs)成功制备了具有不... 由于具有高强度的靶向性与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等优势,纳米载药颗粒已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然而当纳米颗粒被癌细胞识别并内吞后,其对癌细胞迁移行为的影响却鲜有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自组装技术(SAMs)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化学官能团(CH3、OH、COOH和NH2)的纳米金颗粒(Au NP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Au NPs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内的分布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其对该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利用划痕损伤实验模型和Transwell小室模型法观察Au NPs对该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化学官能团修饰的纳米金颗粒被细胞内吞后主要分布在囊泡边缘或胞间连接处。此外,我们发现不同化学官能团修饰的纳米金均会对HepG2细胞的活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纳米金粒子浓度的升高,其细胞增殖能力逐渐降低。划痕模型和Transwell模型结果证实不同表面化学官能团修饰的纳米金颗粒对细胞迁移的影响均有差异,与对照组比较,NH2-NPs、OH-NPs组显著抑制了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迁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化学 纳米金 人肝癌细胞 细胞毒性 细胞迁移
原文传递
Au纳米颗粒阵列中双光子吸收的饱和过程
15
作者 王凯 龙华 +3 位作者 付明 张莉超 杨光 陆培祥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1-284,共4页
采用纳米球蚀刻法制备了Au纳米颗粒阵列.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其表面形貌,表明三角形的Au纳米颗粒呈阵列状分布.采用Z扫描方法(800nm,50fs)测量了Au纳米颗粒阵列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在较小的激发功率下,结果呈现出双光子吸收效... 采用纳米球蚀刻法制备了Au纳米颗粒阵列.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了其表面形貌,表明三角形的Au纳米颗粒呈阵列状分布.采用Z扫描方法(800nm,50fs)测量了Au纳米颗粒阵列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在较小的激发功率下,结果呈现出双光子吸收效应,随着激发功率不断增加,出现了双光子吸收饱和的过程;非线性折射则呈现出自散焦效应.这种高效率的非线性响应机理使得该种Au纳米颗粒阵列在高速全光开关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球蚀刻技术 au纳米颗粒 三阶光学非线性
原文传递
CdS/Au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16
作者 王莹 王华 +1 位作者 贾纪萍 丁宁 《广东化工》 CAS 2012年第10期64-65,共2页
以Cd(NO3)2.4H2O和Na2S.9H2O为原料,AOT为保护剂,利用反胶束法在正庚烷中合成了CdS/Au复合纳米粒子,加入适量的十二硫醇,利用静置法洗去保护剂AOT,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无水乙醇改变分散介质的极性,改变CdS/Au复合纳米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qu... 以Cd(NO3)2.4H2O和Na2S.9H2O为原料,AOT为保护剂,利用反胶束法在正庚烷中合成了CdS/Au复合纳米粒子,加入适量的十二硫醇,利用静置法洗去保护剂AOT,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无水乙醇改变分散介质的极性,改变CdS/Au复合纳米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从而实现不同尺寸纳米粒子的分离。采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法等对其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T CdS/au复合纳米粒子 离心
下载PDF
水溶性Fe_3O_4/Au纳米复合粒子制备及性能研究
17
作者 吴丽娜 刘立洵 +4 位作者 范丽馨 王志江 王可铮 孙夕林 申宝忠 《节能技术》 CAS 2014年第4期305-307,317,共4页
本文针对可用作MRI/CT双模式成像分子探针的Fe3O4/Au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存在工艺繁琐,工业扩大化后能耗大等缺点,发展了一种绿色、简便的可控自组装工艺,分析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了材料的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和磁学特征。结果... 本文针对可用作MRI/CT双模式成像分子探针的Fe3O4/Au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存在工艺繁琐,工业扩大化后能耗大等缺点,发展了一种绿色、简便的可控自组装工艺,分析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了材料的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和磁学特征。结果表明:(1)发展的层层自组装方法可以使磁性纳米粒子Fe3O4与具有高X射线吸收的Au粒子组装在一起,两者结合牢固,长时间超声振荡后仍然没有脱落;(2)中心核为Fe3O4纳米团簇的结构特征使复合粒子具有高饱和磁化强度,克服了以往报道的Fe3O4/Au复合纳米粒子磁化强度低的缺点;(3)金粒子均匀分布在Fe3O4纳米团簇表面,因为粒子间距缩短增强了粒子间的耦合作用,使得等离子体共振谱发生了宽化和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 au纳米复合粒子 层层自组装 化学键合 超顺磁 等离子体共振
下载PDF
基于ERGO/AuNPs的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
18
作者 许世超 张雪平 +2 位作者 李润兰 张忆一 周晶晶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63,共5页
制备了一种基于电还原石墨烯(ERGO)、金纳米粒子(Au NPs)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应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灵敏检测.首先将滴加在玻碳电极表面的氧化石墨烯进行电还原,然后通过电沉积方法将金纳米粒子均匀平铺在电极表面.... 制备了一种基于电还原石墨烯(ERGO)、金纳米粒子(Au NPs)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DNA传感器,应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快速、灵敏检测.首先将滴加在玻碳电极表面的氧化石墨烯进行电还原,然后通过电沉积方法将金纳米粒子均匀平铺在电极表面.利用金纳米粒子和氨基之间的共价键作用将端氨基修饰的探针DNA固定在电极表面,完成电化学DNA传感器的制备,并对目标DNA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准确性,并且操作简单易行,对目标DNA的检测限为7.735×10^(-13)mol/L,检测范围为1×10^(-12)~1×10^(-8)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DNA传感器 电还原石墨烯 金纳米粒子 大肠杆菌检测
下载PDF
In Situ Preparation of Au-SH@SO_(3)H-SBA-15 Catalyst with Enhanced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in Alkyne Hydration
19
作者 Fengxia Zhu Hexing L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072-1076,共5页
A facile approach was developed for synthesizing Au-SH@SO_(3)H-SBA-15 with ordered mesoporous channels by reducing Au^(3+)to Au nanoparticles with SH-group bonded to silica support,followed by in situ coordinating Au ... A facile approach was developed for synthesizing Au-SH@SO_(3)H-SBA-15 with ordered mesoporous channels by reducing Au^(3+)to Au nanoparticles with SH-group bonded to silica support,followed by in situ coordinating Au with the unreacted SH-groups.This catalyst exhibited high efficiency in alkyne hydration owing to the high activity of uniformly dispersed ultrasmall Au nanoparticles,the diminished diffusion limit due to the mesoporous structure,and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acidic SO_(3)H-groups resulting from oxidation of the SH-group by Au^(3+).Meanwhile,the catalyst could be easily recycled and displayed strong durability owing to the strong hydrothermal stability of mesoporous structure and the enhanced stability against Au leaching due to the Au-SH coordination bo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au)nanoparticles hydration of alkynes water-medium clean reaction SH-functionalized SBA-15
原文传递
金磁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0
作者 阮家献 李智洋 《化工时刊》 CAS 2011年第6期11-13,共3页
金作为一种惰性贵金属,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功能化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的功能化。利用反胶束方法制备了金包铁(Fe/Au)结构的磁性纳米复合颗粒,表征结果显示Fe/Au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其平均粒径为15 nm。无磁... 金作为一种惰性贵金属,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功能化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的功能化。利用反胶束方法制备了金包铁(Fe/Au)结构的磁性纳米复合颗粒,表征结果显示Fe/Au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其平均粒径为15 nm。无磁滞现象,其剩余磁化强度与矫顽力均为零。这表明所得的Fe/Au MNPs为超顺磁性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胶束方法 金磁纳米颗粒 表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