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壳结构Au-Pt纳米粒子的光谱表征和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12
1
作者 田娜 陈卫 孙世刚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共5页
用化学还原法合成了核-壳结构 Au-Pt 纳米粒子,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指出,所合成的核-壳结构 Au-Pt 纳米粒子为球形,平均直径为27nm.以 CO 为分子探针,结合透射红外光谱研究,发... 用化学还原法合成了核-壳结构 Au-Pt 纳米粒子,紫外可见光谱(UV-Vis)、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指出,所合成的核-壳结构 Au-Pt 纳米粒子为球形,平均直径为27nm.以 CO 为分子探针,结合透射红外光谱研究,发现 CO 以孪生吸附态形式(CO_T)吸附在 Au-Pt 纳米粒子上,在2110cm^(-1)和2063cm^(-1)附近分别给出对称和反对称红外吸收峰.CV 研究结果指出 Au-Pt/GC 电极对 CO 的氧化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起始氧化电位较本体 Pt 电极提前了0.45V,峰电位提前了0.11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金铂纳米粒子 孪生态CO CO氧化
下载PDF
Au-Pt纳米颗粒/石墨烯-纤维素微纤维复合电极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黄翠萍 黎杉珊 +4 位作者 漆天乐 钟婷婷 陈栎颖 张志清 申光辉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74-2283,共10页
石墨烯和金属纳米是优异的导电纳米材料,为构建具有高效活性表面积的电化学传感界面,以玻碳电极作为导电基底,采用滴涂法结合一步电沉积成功制备了Au-Pt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纤维素微纤维(Au-Pt NPs/RGO-CMF)复合材料。SEM、原子力... 石墨烯和金属纳米是优异的导电纳米材料,为构建具有高效活性表面积的电化学传感界面,以玻碳电极作为导电基底,采用滴涂法结合一步电沉积成功制备了Au-Pt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纤维素微纤维(Au-Pt NPs/RGO-CMF)复合材料。SEM、原子力显微镜(AFM)、EDS和拉曼光谱分析表明,Au-Pt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RGO-CMF的薄层上,同时实现了氧化石墨烯(GO)还原为RGO。以铁氰化钾作为氧化还原探针对界面的电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循环伏安法电沉积:电位为−1.2~0 V,周期为20,电解质pH值为6,滴涂GO-CMF体积为8μL),得到Au-Pt NPs/RGO-CMF复合材料的高效活性表面积(3.54 cm^(2))远远优于裸玻碳电极(1.52 cm^(2))。表明构建界面具有高的电催化活性,为传感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纤维素微纤维 au-pt纳米颗粒 复合材料 电化学性能
原文传递
SnO_2-TiO_2薄膜载体对Au-Pt纳米颗粒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于志辉 谢佳 夏定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90-1194,共5页
采用真空镀膜法在玻碳(GC)电极表面修饰SnO2-TiO2薄膜,在SnO2-TiO2/GC复合电极表面组装Au-Pt双金属纳米颗粒,制得Au-Pt/SnO2-TiO2/GC复合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SnO2-TiO2薄膜载体对Au-Pt双金属纳米颗粒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 采用真空镀膜法在玻碳(GC)电极表面修饰SnO2-TiO2薄膜,在SnO2-TiO2/GC复合电极表面组装Au-Pt双金属纳米颗粒,制得Au-Pt/SnO2-TiO2/GC复合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SnO2-TiO2薄膜载体对Au-Pt双金属纳米颗粒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Au-Pt在SnO2-TiO2薄膜沉积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0nm的Au-Pt双金属纳米颗粒均匀地组装于SnO2-TiO2薄膜表面;SnO2-TiO2薄膜载体改善了复合电极抗CO中毒能力;Au-Pt双金属合金的形成提高了Pt对甲醇氧化的电催化能力,SnO2-TiO2薄膜载体又使Pt纳米粒子d空轨道增多,提高了Au-Pt双金属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t纳米颗粒 SnO2-TiO2薄膜 抗CO中毒 甲醇氧化
下载PDF
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的合成研究
4
作者 陈有为 谭曜 +5 位作者 史丹 黄姣 陈丹超 张威波 潘甬 周生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37-42,共6页
采用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制备了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研究了各种合成条件对产物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不能合成Au-Pt双金属杂聚体结构;Pt(acac)2和H2PtCl6·6H2O两种Pt前体对于产物形貌没有明显影... 采用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制备了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研究了各种合成条件对产物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不能合成Au-Pt双金属杂聚体结构;Pt(acac)2和H2PtCl6·6H2O两种Pt前体对于产物形貌没有明显影响;强极性的1-十八烯参与合成反应时不易得到海胆状的双金属结构;不同Au/Pt配比对产物形貌影响的研究指出,Au-Pt海胆状杂聚体结构的形成是因为后还原的Pt会倾向性地沉积到先还原成核的Au纳米颗粒的特定表面。一锅法合成得到了AuPt合金结构,表明后还原的Pt以Au为晶种,在小尺寸效应作用下使颗粒发生纳米尺度的原子扩散形成了带浓度梯度的AuPt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t 双金属纳米颗粒 au晶种 海胆状结构
下载PDF
基于核壳金@铂纳米粒子的Ag^+比色检测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铭铭 吴亮亮 +1 位作者 谢正军 彭池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96-1499,1504,共5页
金核铂壳纳米粒子(Au@Pt NPs)具有出色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而Ag^+对其催化活性表现出强烈的抑制;基于此,构建了高灵敏的Ag^+比色检测方法。在最佳反应条件下,Au@Pt NPs比色检测Ag^+的线性范围为0.1~10 nmol/L,检出限可达0.05 nmol/L。... 金核铂壳纳米粒子(Au@Pt NPs)具有出色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而Ag^+对其催化活性表现出强烈的抑制;基于此,构建了高灵敏的Ag^+比色检测方法。在最佳反应条件下,Au@Pt NPs比色检测Ag^+的线性范围为0.1~10 nmol/L,检出限可达0.05 nmol/L。该方法对汞离子(Hg2^+)也表现出高灵敏的响应,比色检测Hg2^+的线性范围为10~200 nmol/L。将其应用于实际水样中Ag^+的检测,在添加浓度为10,50,100 nmol/L时,回收率为83.8%~97.7%,相对标准偏差为3.0%~9.6%,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t纳米粒子 模拟酶 比色检测 银离子 汞离子
下载PDF
不同Pt壳厚度Au_(core)@Pt_(shell)纳米粒子SERS效应
6
作者 钟艳 颜亮亮 +4 位作者 饶贵仕 邓小聪 温飞鹏 徐金龙 钟起玲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0-304,共5页
以Au粒子(55nm)为核,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将不同量的Pt沉积在Au核上,制得可控壳层厚度(0.3~6nm)的Pt包Au纳米粒子(Aucore@Ptshell).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等观测Aucore@Ptshell纳米粒子... 以Au粒子(55nm)为核,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将不同量的Pt沉积在Au核上,制得可控壳层厚度(0.3~6nm)的Pt包Au纳米粒子(Aucore@Ptshell).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等观测Aucore@Ptshell纳米粒子的表面形貌、结构和性能.另以SCN-为探针,考察了Pt壳厚度对Aucore@Ptshell纳米粒子SERS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SCN-离子的SERS信号强度随Pt壳厚度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当Pt壳厚度为1.4nm时,Aucore@Ptshel纳米粒子表现出铂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又具有较强的SERS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包金纳米粒子 可控制备 SERS活性
下载PDF
Au基树枝状杂聚体纳米结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有为 马明 +4 位作者 俞雄飞 黄姣 张丽 陈丹超 谭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78,共5页
以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顺序还原HAuCl4·xH2O和H2PtCl6·6H2O,成功制备了Au-Pt树枝状杂聚体纳米颗粒。通过对Pt在Au颗粒表面沉积过程的研究,探讨了杂聚体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油胺还原得到的Au纳米颗粒表... 以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顺序还原HAuCl4·xH2O和H2PtCl6·6H2O,成功制备了Au-Pt树枝状杂聚体纳米颗粒。通过对Pt在Au颗粒表面沉积过程的研究,探讨了杂聚体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油胺还原得到的Au纳米颗粒表面是由不同晶面组成的,随后还原的Pt会选择性地沉积到Au{111}表面处成核生长,形成Pt的纳米岛结构,当有足量的Pt前体时,Pt会在纳米岛的表面继续生长形成附着于Au颗粒表面的树枝状结构,研究表明树枝状Pt形貌的形成与油胺的使用有着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pt杂聚体 纳米颗粒 晶种生长法
下载PDF
在硫基功能化碳纳米管上组装壳层厚度可控的Au@Pt核壳纳米粒子以获得高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谭丰 徐洋洋 +5 位作者 李卫 徐明丽 闵春刚 史庆南 刘锋 杨喜昆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4041-4046,4071,共7页
本工作致力于研究核壳结构Au@Pt纳米粒子(Au@Pt NPs)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的组装,试图获得高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利用光化学晶种生长法合成了Au@Pt NPs,并通过改变Au与Pt的原子比来控制壳层(Pt层)的厚度,然后将不同壳层厚度的Au@... 本工作致力于研究核壳结构Au@Pt纳米粒子(Au@Pt NPs)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上的组装,试图获得高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利用光化学晶种生长法合成了Au@Pt NPs,并通过改变Au与Pt的原子比来控制壳层(Pt层)的厚度,然后将不同壳层厚度的Au@Pt NPs组装到巯基(-SH)功能化的MWCNTs上,获得了一系列Au@Pt/MWCNTs复合物。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Au@Pt NPs和Au@Pt/MWCNTs复合物的形貌结构、表面化学组成和化学价态,并结合电化学方法研究了Au@Pt NPs的Pt壳层厚度对其组装效果的影响,以及测试了Au@Pt/MWCNTs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的活性。结果表明,Au@Pt NPs通过其表面的Au或Pt与MWCNTs上的-SH形成共价键,从而实现Au@Pt NPs在MWCNTs上的组装。Pt壳层厚度对Au@Pt NPs在MWCNTs上组装的影响较大:当Pt壳层没有完全包裹Au核时,Au@Pt NPs表面暴露的Au促进了Au@Pt NPs在MWCNTs上的组装;而当Pt壳层完全包裹Au核时,Au@Pt NPs表面呈氧化态的Pt(Ⅱ)则对核壳纳米粒子的组装不利。Au、Pt原子比例为1∶1时,Au@Pt NPs能均匀地组装在MWCNTs上,且Au@Pt/MWCNTs(1∶1)催化剂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 au@pt核壳纳米粒子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 巯基 组装 电催化氧化
下载PDF
Au核@Pt壳纳米粒子的光化学还原法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杰祥 张正富 +2 位作者 赵恩格 杨喜昆 董颖男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27-533,共7页
在柠檬酸钠-丙酮-乙醇体系中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同时还原或连续还原Au(Ⅲ),Pt(Ⅳ)离子,合成了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UV—Vis,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两种方法合成的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等进... 在柠檬酸钠-丙酮-乙醇体系中采用光化学还原法同时还原或连续还原Au(Ⅲ),Pt(Ⅳ)离子,合成了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UV—Vis,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两种方法合成的复合粒子的结构、形貌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复合粒子核壳复合结构的光化学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可合成颗粒比较均匀、具有良好单分散性的Au核@Pt壳复合纳米粒子,其平均粒径5.1~10.2nm;其中,同时还原法制备的复合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相对较小是5.1~8.1nm,而当n(Au):n(Pt)=1:4时,粒径最小,为5.1nm。同时还原和连续还原法所制备的胶体粒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与Au,Pt简单混合胶体的有明显不同,双金属复合胶体粒子的UV-Vis吸收光谱中Au的特征共振吸收强度明显下降并且蓝移,下降程度远大于其浓度的降低,且随着粒子中Pt元素含量的进一步增加,Au的特征吸收峰最终消失而只体现Pt的吸收光谱,这表明同时还原和连续还原Au(Ⅲ),Pt(Ⅳ)离子所制备的胶体粒子为双金属复合粒子,复合粒子结构中Au元素存在于粒子内部,Pt元素存在于粒子表面,即两种还原方式所制备的双金属复合粒子具有Au核@Pt壳复合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纳米粒子 au核@pt 光化学 柠檬酸钠
原文传递
壳层厚度可调控的Ag@Pd@Pt纳米粒子的合成和甲酸电催化研究
10
作者 林晓东 陈杜宏 田中群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0-576,共7页
在本课题组研究55 nm Au@Pd@Pt对甲酸电催化效果基础上,我们采用Ag取代Au制备55 nm Ag@Pd@Pt纳米粒子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并对甲酸的电催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少量Pt的存在可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当Pt的覆盖度为0.5单原子层(ML)... 在本课题组研究55 nm Au@Pd@Pt对甲酸电催化效果基础上,我们采用Ag取代Au制备55 nm Ag@Pd@Pt纳米粒子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并对甲酸的电催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少量Pt的存在可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当Pt的覆盖度为0.5单原子层(ML)时,起始氧化电位最为靠前,氧化峰电流最大,这与Au@Pd@Pt纳米粒子对甲酸电催化行为类似.与Au@Pd@Pt纳米粒子相比,其最佳起始氧化电位偏正0.05 V,但电催化活性并没有明显的降低.通过改变催化剂比表面积研究甲酸的电催化行为,发现将9 nm Ag纳米粒子作为内核的9 nm Ag@Pd@Pt负载在活性炭中,在保持催化活性不变的情况下,碳载的催化剂价格可比55 nm Au@Pd@Pt纳米粒子降低220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Pd@pt 可调控的壳层厚度 甲酸电催化氧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