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和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
作者 陈文 丁硕毅 +3 位作者 冯娟 陈尚锋 薛旭 周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0-655,共16页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生的气候影响也有差异。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不同类型ENSO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两类ENSO事件对东亚夏季风、东亚冬季风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关联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文中侧重讨论了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ENSO事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在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ENSO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大气遥相关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ENSO and Winter Rainfall over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Decadal Variability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春 马浩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129-1141,共13页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nd winter rainfall over Southeast China (SC)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instrumental and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SO and ...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and winter rainfall over Southeast China (SC)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instrumental and reanalysis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SO and SC winter rainfall (ENSO-SC rainfall) are highly correlated and intimately coupled through an anomalous high pressure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In mature phase, El Nifio (La Nina) events can cause more (less) rainfall over SC in winter. Due to the persistence and spring barrier of ENSO, SC winter rainfall has potential predictability of about half a year ahead with ENSO as a predi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winter rainfall decadal variability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 PREDICTABILITY
下载PDF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高温热浪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浩 刘昌杰 +3 位作者 钱奇峰 葛敬文 强玉华 殷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99,共15页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 2017年盛夏7—8月浙江省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省内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多数区域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9℃以上、39站达40℃以上,多站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破历史纪录,高温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仅次于2003年和2013年。要素特征和高温强度分析表明该年是有观测以来盛夏高温热浪最突出的年份之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偏强偏西是造成此次极端事件的直接原因;对流层低层中国东南部—西北太平洋区域形成了强大的反气旋式风场异常,下沉增温与辐射增温共同推动浙江气温不断升高;全球变暖是极端高温热浪形成的重要气候背景;出梅偏早和影响台风偏少也有潜在贡献。西太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与热带、副热带和中高纬度环流系统密切相关。热带海洋性大陆和南海—中南半岛区域潜热释放增强有利于通过经向环流加强副高;副热带30°N附近的北太平洋对流旺盛、与西太副高之间形成纬向热力梯度,激发出异常纬向垂直环流从而增强副高;中高纬度200 hPa西风急流轴略偏北、极涡明显偏向西半球削弱了中高纬地区对副热带系统的影响,有利于副高的稳定维持。最后提出了未来值得开展的极端高温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热浪 高温日数 极端最高气温 高温热浪强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大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 大气遥相关
下载PDF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冬夏差异及其与温度场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陈芳丽 黎伟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利用55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冬、夏季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差异及其与温度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北半球冬、夏季典型的大气遥相关型具有很大的差异,且大气遥相关路径的偏折与温度场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北... 利用55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冬、夏季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差异及其与温度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北半球冬、夏季典型的大气遥相关型具有很大的差异,且大气遥相关路径的偏折与温度场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北半球冬季,呈经向型分布特征的大气遥相关路径在温度纬向梯度正负号发生改变处发生偏折;而在北半球夏季,由于温度场分布呈现纬向特征,遥相关路径不易产生南北向的偏折,从而使得异常中心基本上沿纬圈分布,呈明显的纬向特征。此外,由于冬季等温线南北起伏明显的区域往往位于东西方向海陆交界处,因此冬季大气遥相关路径往往在东西向海陆交界处发生偏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 遥相关路径偏折 大气温度场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急流遥相关: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王林 徐霈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7-304,共18页
急流遥相关是沿急流波导传播的准静止行星尺度波列,在大气环流的维持和演变中有重要作用,其异常活动常伴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研究急流遥相关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异特征和机理不仅可以加深对大气环流变化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相应... 急流遥相关是沿急流波导传播的准静止行星尺度波列,在大气环流的维持和演变中有重要作用,其异常活动常伴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研究急流遥相关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异特征和机理不仅可以加深对大气环流变化规律的理解,还可以为相应时间尺度上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乃至气候预估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波导的性质,北半球夏季的急流波导可以分为以正压效应为主要维持机制的副热带急流波导和以斜压效应为维持机制的极锋急流波导。本文聚焦夏季急流遥相关活动最为活跃的欧亚大陆地区,在回顾急流遥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简要总结了近年来关于夏季副热带急流遥相关和极锋急流遥相关的形成条件、动力机制、气候影响和未来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一些未来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流 大气波导 大气遥相关 行星波 波流相互作用
下载PDF
欧亚大陆春季融雪异常10-30天季节内变化主要特征及其环流异常演变分析
6
作者 陆聪 陈海山 孙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7-1443,共17页
欧亚大陆积雪是影响中高纬气候的重要因子,深入理解该区域积雪异常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气候研究和预测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积雪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效应,而有关积雪季节内变化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本文基于观测和再... 欧亚大陆积雪是影响中高纬气候的重要因子,深入理解该区域积雪异常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气候研究和预测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积雪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气候效应,而有关积雪季节内变化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本文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诊断探讨了欧亚大陆不同区域春季融雪的季节内变化及其与之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和地表能量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欧亚大陆春季融雪异常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其主导周期为10~30 d,且季节内变化的信号主要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三个区域。进一步分析表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区融雪季节内变化可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遥相关型负位相(SCA−)有关,东欧平原融雪季节内变化可能和欧亚遥相关型负位相(EU−)有关,西西伯利亚地区融雪季节内变化可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遥相关型正位相(SCA+)有关。不同区域导致融雪异常的原因存在明显差异,长波辐射增加可能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区域开始发生融雪异常的主要原因;而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区域,感热通量异常可能是开始发生融雪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融雪 季节内变化 大气遥相关 地表能量通量
下载PDF
“丝绸之路”型与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低频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紫薇 王黎娟 刘丹玲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41-1354,共14页
江淮流域夏季洪涝灾害主要归因于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维持。不同大气遥相关的低频振荡及其协同变化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是大气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揭示了“丝绸... 江淮流域夏季洪涝灾害主要归因于大气环流异常的稳定维持。不同大气遥相关的低频振荡及其协同变化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是大气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之一。利用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逐日站点降水资料,揭示了“丝绸之路”(SR)型和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的低频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SR型和EAP型遥相关的10~30 d低频周期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关系密切,SR型和EAP型遥相关各低频系统都经历了正负位相转换并逐渐达到峰值(谷值)。其主要表现为:①10~30 d低频200 hPa等压面经向风沿西风急流呈偏北风与偏南风的交替分布,当SR型达到负位相峰值时,江淮流域为偏北风控制,中纬度低频气旋加强,加速西风急流;②10~30 d低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东退、南亚高压东移西撤,二者相向而行,在峰值位相重叠于对江淮流域降水有利的位置;③由东亚沿岸向西北移动的向外长波辐射异常波列亦表现出显著的10~30 d低频振荡特征,处于峰值位相时,向外长波辐射在江淮流域为负异常,有利于江淮流域降水;④10~30 d低频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有利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上升运动增强,进而触发江淮流域低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遥相关 夏季降水 低频滤波 “丝绸之路”型 东亚—太平洋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江淮流域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冬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物理机制
8
作者 王腾 孙博 +2 位作者 王会军 多典洛珠 卓永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63-1875,共13页
本文主要利用1961/1962~2017/2018年CN05.1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三江源地区(以下简称三江源)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三江源冬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次由少到多的年代际增多。三江源冬... 本文主要利用1961/1962~2017/2018年CN05.1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三江源地区(以下简称三江源)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相关物理机制。结果表明:三江源冬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次由少到多的年代际增多。三江源冬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受乌拉尔山上空异常低压和贝加尔湖—中国东北部上空异常高压影响,与中高纬北大西洋海气相互作用有关。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高纬北大西洋海温增暖可以导致海表面上空上升运动异常,对流活动增强,激发向东传播的大气环流波列,引起乌拉尔山上空的异常低压和贝加尔湖—中国东北部上空的异常高压。在异常低压与异常高压的影响下,极锋急流南移加强,引起三江源高空辐散,对流活动增强,导致三江源冬季降水增多;另一方面,贝加尔湖—中国东北部上空异常高压还可以通过引起三江源上空异常东风,引起三江源水汽通量辐合异常,导致冬季降水增多。此外,印度洋海温异常可能通过影响南支槽强度变化,进一步调制三江源冬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冬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大气遥相关 海温异常
下载PDF
春季东大西洋/西俄罗斯遥相关型异常与我国气温异常的联系
9
作者 李忠贤 黄源源 王健治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6-883,共8页
利用1979—2017年逐月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和美国NCEP-DOE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东大西洋/西俄罗斯(East Atlantic/West Russia,EATL/WRUS)遥相关型异常与我国气温异常的联系,并初步探讨了这一联系的可能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春季EATL/... 利用1979—2017年逐月中国160站气温资料和美国NCEP-DOE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东大西洋/西俄罗斯(East Atlantic/West Russia,EATL/WRUS)遥相关型异常与我国气温异常的联系,并初步探讨了这一联系的可能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春季EATL/WRUS遥相关型正(负)位相表现为北大西洋至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纬向波列,该波列的三个主要活动中心分别位于西欧、乌拉尔山附近和贝加尔湖南侧。在垂直方向上,春季EATL/WRUS遥相关型具有明显的相当正压结构。春季EATL/WRUS遥相关型异常与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春季EATL/WRUS遥相关型处于正(负)位相年,乌拉尔山附近地区为负(正)位势高度异常和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贝加尔湖南侧地区出现正(负)位势高度异常和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冷空气减弱(加强),从而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升高(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型 大气遥相关 气温异常 环流异常 波活动通量
下载PDF
重庆春播期间降水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周浩 程炳岩 罗孳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34-1139,共6页
运用NCEP/NCAR全球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美国NOAA全球海温资料以及重庆34个站春播期间降水资料,对重庆春播期间降水特征及其与前期秋季海温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春播期间降水与前期秋季北太平洋暖流附近(20°~40°N、... 运用NCEP/NCAR全球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美国NOAA全球海温资料以及重庆34个站春播期间降水资料,对重庆春播期间降水特征及其与前期秋季海温场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春播期间降水与前期秋季北太平洋暖流附近(20°~40°N、165°E~140°W)的海温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北太平洋阿拉斯加暖流附近(40°~60°N、165°E~140°W)的海温则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南、北海温呈现相反的相关性。当前期秋季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海温异常偏高,中高纬度地区海温异常偏低时,后期重庆春播期间降水将异常偏多;反之,北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海温异常偏低,中高纬度地区海温异常偏高时,重庆春播期间降水将异常偏少。针对秋季北太平洋南、北海温异常的反相分布特征定义了用于诊断和预测重庆春播期问降水的判别指数,该指数代表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南北反相的分布特征。该前期判别指数具有重要的天气气候学意义和一定的指示和预测能力。其代表的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西太平洋区域500 hPa高度场有密切联系,其可使大气环流场产生持续性的异常,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能一直持续到春播期间,将影响重庆春播期间降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播期间降水 海温异常 大气遥相关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山东夏季暴雨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及邻近区域春季大气热源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焦洋 张永婧 +1 位作者 尹承美 褚颖佳 《干旱气象》 2022年第3期406-414,共9页
利用1979—2018年山东省12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逐6 h再分析资料,分析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强度变化对山东夏季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1979—2018年山东省12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观测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逐6 h再分析资料,分析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强度变化对山东夏季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0 a山东大部地区暴雨日数呈增加趋势,鲁西南、鲁西北中东部增加趋势显著。春季、夏季高原均为东亚大气热源较强区域,春季高原大气热源强中心区的强度与山东夏季暴雨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当春季高原大气热源增强时,夏季南亚高压加强、东扩,200 hPa南亚高压易呈中部型,500 hPa中国东北地区易有冷涡生成南下,日本东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山东处于冷暖气流交汇区,同时明显有自南向北的水汽输送至山东地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环流配置促使该地区上升气流增强,有利于降水产生。春季高原大气热源强度与夏季南亚高压强度、丝绸之路遥相关分别呈显著正、负相关,大气热源增强下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山东地区出现强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春季大气热源强度 夏季暴雨 大气遥相关 大气环流 山东省
下载PDF
2016与1998年春季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的差异及成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文璟 余锦华 陈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30,共12页
利用再分析资料以及混合层海温诊断方程,研究1997-1998与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次年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的差异及成因。结果显示,北大西洋SSTA在1998年春季呈明显正负正三极型式分布,而在201... 利用再分析资料以及混合层海温诊断方程,研究1997-1998与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次年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SSTA)的差异及成因。结果显示,北大西洋SSTA在1998年春季呈明显正负正三极型式分布,而在2016年呈弱的负正负型态。诊断热带北大西洋SSTA的影响因素表明,1998年春季暖SSTA除了之前研究强调的海洋表面向大气的潜热输送异常减少,以及吸收太阳辐射的增加外,海洋动力过程即Ekman纬向漂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力过程与厄尔尼诺峰值后出现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负位相有关,其可引起亚速尔高压减弱,产生西南风异常,通过风-蒸发-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反馈机制使热带北大西洋蒸发减弱,海表增暖,沃克环流下沉支的东移对这一增暖也有贡献。与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不同,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没有强迫出负位相NAO,而是出现弱NAO正位相,热带北大西洋为弱的东风异常,使海表发生一定的冷却,形成2016春季北大西洋SSTA与1998年的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 厄尔尼诺衰减位相 大气遥响应 NAO位相
下载PDF
南海夏季风活动激发的大气遥相关型
13
作者 黎伟标 罗会邦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北半球夏季,南海地区是全球大气热状况变化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而南海夏季风则是该地区最为活跃的天气事件,它的演变必将导致其它地区大气环流的响应.通过相关计算、合成分析等手段,揭示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相关联的北半球大气遥相关... 北半球夏季,南海地区是全球大气热状况变化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而南海夏季风则是该地区最为活跃的天气事件,它的演变必将导致其它地区大气环流的响应.通过相关计算、合成分析等手段,揭示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相关联的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存在.该波列状的遥相关型与东亚地区相连,经北太平洋延伸至北美西岸.最高的相关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域,因而它可能对我国旱涝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南海 大气遥相关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与夏季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黄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62-70,共9页
利用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IEAP,研究了该指数对东亚地区夏季气候要素的描述能力及其与中、日、韩三国的气候要素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东亚地区的夏季气候要素场的变化.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指数 大气遥相关 年际变化 旱涝
下载PDF
欧亚冬季雪盖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与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20
15
作者 谭言科 何金海 祝从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利用NOAA的欧亚大陆冬季月平均雪盖面积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北半球夏季500hPa高度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欧亚大陆冬季雪盖面积异常可以激发北半球夏季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它具有显著的准4年周期。在准4年时间尺度上,建立... 利用NOAA的欧亚大陆冬季月平均雪盖面积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北半球夏季500hPa高度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欧亚大陆冬季雪盖面积异常可以激发北半球夏季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它具有显著的准4年周期。在准4年时间尺度上,建立了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和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可能联系,推测了准4年循环中的可能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遥相关 准四年循环 大气环流 雪盖 太平洋
下载PDF
北极I区海冰面积变化及其与大气遥相关型的联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蒋全荣 王春红 徐桂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40-247,共8页
EOF和功率谱分析表明,北极I区海冰面积的第2、第3特征向量的年际变化具有40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在这一频带上,海冰面积变化的热力强迫作用可分别激发出EU和EA大气遥相关型。经对比,进一步发现,北极海冰和赤道中、东太... EOF和功率谱分析表明,北极I区海冰面积的第2、第3特征向量的年际变化具有40个月左右的振荡周期。在这一频带上,海冰面积变化的热力强迫作用可分别激发出EU和EA大气遥相关型。经对比,进一步发现,北极海冰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北半球冬半年中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是引起短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 面积变化 大气 遥相关型
下载PDF
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蒋全荣 王春红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58-165,共8页
本文综述了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主要结果。诊断分析表明,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具有3-4年的振荡周期,大气中的遥相关型不仅与海冰面积变化的区域有关,还与海冰面积的振荡频率有关.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 本文综述了北极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主要结果。诊断分析表明,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具有3-4年的振荡周期,大气中的遥相关型不仅与海冰面积变化的区域有关,还与海冰面积的振荡频率有关.海冰面积变化与大气遥相关型是互相维持的,一方的加强有利于另一方的加强,本文最后还对北极海冰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对北半年冬半年中纬度大气环流影响的相似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面积 大气 遥相关型
下载PDF
“2+26”城市PM2.5与气象因子的尺度依存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舒祺 金囝囡 +2 位作者 郑冬阳 顾杨旸 赵文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441-6451,共11页
基于“2+26”城市的PM_(2.5)浓度和气象数据,通过连续小波变换(CWT)和离散小波变换(DWT)分析PM_(2.5)时间序列的变化,利用小波相干(WTC)和多小波相干(MWC)量化PM_(2.5)与单个、多个气象因子在时频域中的响应关系,并结合偏小波相干(PWC)... 基于“2+26”城市的PM_(2.5)浓度和气象数据,通过连续小波变换(CWT)和离散小波变换(DWT)分析PM_(2.5)时间序列的变化,利用小波相干(WTC)和多小波相干(MWC)量化PM_(2.5)与单个、多个气象因子在时频域中的响应关系,并结合偏小波相干(PWC)定量评估大气遥相关因子对响应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2+26”城市的PM_(2.5)浓度具有中间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PM_(2.5)突变事件主要发生于气象条件稳定的冬季,并且集中在2018年以前.256~512 d的年尺度周期特征较稳定,同时也是PM_(2.5)时间序列的主导周期.(2)PM_(2.5)与气象因子的相干性取决于时频尺度和变量组合.在所有时频尺度上,PM_(2.5)与相对湿度、温度的相干性较强;在小、中时频尺度上,PM_(2.5)与风速相干性较强;在大时频尺度上,PM_(2.5)与温度的相干性较强.降水、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组合可作为解释PM_(2.5)在所有时频尺度上变化的最佳变量组合.(3)时频尺度不同,大气遥相关因子对响应关系的增强/削弱作用不尽相同.在所有时频尺度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对PM_(2.5)与降水、温度之间响应关系的影响较大,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对PM_(2.5)与相对湿度、风速之间响应关系的影响较大.结果可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6”城市 气象因子 多尺度相关 大气遥相关因子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对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机制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志清 范可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0,共10页
利用ECHAM5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从冬至夏的演变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机制。观测资料研究表明:对于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春、夏季热带印度洋和澳大利亚以西洋面(东极子)均为水汽的异常... 利用ECHAM5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从冬至夏的演变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机制。观测资料研究表明:对于正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春、夏季热带印度洋和澳大利亚以西洋面(东极子)均为水汽的异常源区,向马达加斯加以东南洋面(西极子)及印度洋邻近大陆提供水汽。夏季,印度洋地区南极涛动、马斯克林高压加强;而印度季风低压和南亚高压均减弱,对应于印度夏季风减弱。夏季印度洋地区正压性的纬向风异常经向遥相关使热带印度洋地区出现西风异常,导致海洋性大陆地区对流活动减弱,而菲律宾海地区对流活动加强,进而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北。对于负的印度洋海温异常年际变率模态,则反之。模式结果基本支持了已有的观测资料诊断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异常 年际变率模态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经向大气遥相关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冬季极端寒冷指数的构建及年代际变化研究
20
作者 陈莉 娄德君 +4 位作者 班晋 李帅 祝玉梅 赵佳莹 李亚滨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9-84,共6页
利用1961—2020年黑龙江省冬季逐日气温资料,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低于一个标准差来判定极端冷事件,进而利用冷事件的持续天数和气温累计距平构建冬季极端寒冷指数(Extreme Cold Index of Winter,ECIW)。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ECIW的年代... 利用1961—2020年黑龙江省冬季逐日气温资料,以连续5 d日平均气温低于一个标准差来判定极端冷事件,进而利用冷事件的持续天数和气温累计距平构建冬季极端寒冷指数(Extreme Cold Index of Winter,ECIW)。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ECIW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差异。结果表明:近60 a来黑龙江省ECIW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突变后冬季冷事件强度显著减小。回归分析表明,突变前的1961—1985年,当ECIW强度偏强时,环流呈现北极涛动负位相和弱的欧亚遥相关型正位相分布特征,西北高东南低的环流配置下东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加大,影响黑龙江省的冷空气较强。而突变后的1991—2020年,环流呈现典型的欧亚遥相关型正位相分布,东亚温带急流显著偏弱,北高南低的配置下黑龙江上空低值系统活跃。对北极涛动、欧亚遥相关型、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等指数与ECIW的相关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北极涛动和欧亚遥相关型是影响ECIW的重要环流因子,1961—1985年北极涛动是主导因子,1991—2020年欧亚遥相关型是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极端寒冷指数(ECIW) 年代际变化 突变前后时段 北极涛动 欧亚遥相关型 黑龙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