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米和红米对兔主动脉脂质斑块面积和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37
1
作者 陈起萱 凌文华 +3 位作者 马静 梅节 王彤 葛慧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0-172,共3页
为了研究黑米和红米是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将 2 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饲含胆固醇 5 g/ kg,猪油 35 g/ kg,米粉 (分别为白米、红米和黑米 ) 30 0 g/ kg的混合饲料。10周后 ,由心脏取血后处死动物 ,... 为了研究黑米和红米是否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将 2 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饲含胆固醇 5 g/ kg,猪油 35 g/ kg,米粉 (分别为白米、红米和黑米 ) 30 0 g/ kg的混合饲料。10周后 ,由心脏取血后处死动物 ,摘取心脏、主动脉、肝脏和肾脏。测定主动脉脂质斑块面积、血脂水平。实验结束时 3组动物的心、肝和肾脏重量 (g/ kg BW)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黑米和红米组斑块面积显著低于白米组 (P<0 .0 5 )。血清中 TG、TC、L DL - C、Apo B和 Apo AI/ Apo B在 3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但黑米和红米组的 HDL- C和 Apo AI显著高于白米组 (P<0 .0 5 )。结论认为黑米和红米可降低实验兔的主动脉脂质斑块面积 ,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提高 HDL和 Apo AI水平 ,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 ,加速体内胆固醇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米 红米 血脂 主动脉脂质斑块面积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晶 耿清 +3 位作者 刘永泉 曲延民 王忠卿 林淑芝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9期850-851,共2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血脂水平正常、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次,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水平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血脂水平正常、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口服,疗程均为12个月。2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不同斑块类型,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脂质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入院时减少,而纤维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入院时增加(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阿托伐他汀 血脂水平正常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联合盐酸小檗碱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鹏 张敬伟 王尚珍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3383-3386,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盐酸小檗碱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盐酸小檗碱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睡前口服,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盐酸小檗碱片0.3 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面积(TP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之和(Crouse积分)、不稳定斑块数目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前,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hs-CRP、ox-LDL水平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ADL评分和血清HDL-C水平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IMT、Crouse积分、不稳定斑块数目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亦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瑞舒伐他汀联合盐酸小檗碱能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稳定或逆转动脉粥样斑块,减轻患者氧化应激与炎症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盐酸小檗碱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炎症因子 血脂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对冠状动脉斑块评估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4
4
作者 梁国庆 姜铁民 +2 位作者 赵季红 李学文 冯凯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9-232,共4页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MSCT)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的显示。方法对3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后再行IVUS-VH检查。MSCT把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并测量CT值。IVUS-VH把冠状...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MSCT)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的显示。方法对30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后再行IVUS-VH检查。MSCT把冠状动脉斑块分为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并测量CT值。IVUS-VH把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分为:纤维斑块(F)、纤维脂质(FF)、钙化斑块(DC)和坏死核心(NC),分析相应的MSCT检查部位斑块的组成,同时评估TCFA斑块的发生率。结果64层螺旋CT扫描发现101处斑块,28处(27.72%)为非钙化斑块;43处(42.57%)是混合斑块;30处(29.70%)是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相比含有较多的F(60.80%±9.19%vs 54.50%±8.28%,P<0.05)和FF(28.21%±13.01%vs 21.47%±9.78%,P<0.05)。混合斑块与钙化斑块和非钙化斑块相比含有较多的NC(11.12%±5.64%vs 8.21%±5.60%,P<0.05;13.75%±6.34% vs 8.21%±5.60%,P<0.01)和DC(7.71%±8.92%vs 2.78%±3.02%;10.28%±6.67%vs 2.78%±3.02%,P值均小于0.01)。混合斑块与非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相比TCFA发生率高(32.56%,10.71%,6.67%,P=0.007)。MSCT测量的钙化斑块CT值与IVUS-VH斑块成分中的DC成正相关(r=0.57,P<0.001)。结论MSCT测量的斑块CT值与IVUS-VH测量的斑块钙化百分比正相关。虽然IVUS-VH的分辨率高,但与MSCT检测到的斑块特性相似。MSCT检测的混合斑块与IVUS-VH的TCFA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HRMRI特征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焦晟 黄娟 +4 位作者 宋焱 陈玉辉 陆军 王宏 陈敏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5期506-510,515,共6页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力MR成像(HRMRI)技术分析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特征,并探讨颅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4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颅内动脉HRMRI检查,男35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73±... 目的利用3.0 T高分辨力MR成像(HRMRI)技术分析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责任动脉斑块特征,并探讨颅内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49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行颅内动脉HRMRI检查,男35例,女14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0.73±12.4)岁。根据病人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动脉斑块组和非责任动脉斑块组,分析2组病人的HRMRI特征。根据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组和非明显强化组,分析斑块强化程度与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9例病人共196处斑块,其中责任动脉斑块70处(35.7%),非责任动脉斑块126处(64.3%);2组间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明显强化的比例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责任动脉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为严重、明显强化的比例更高(P<0.001)。明显强化组与非明显强化组之间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卒中史及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明显强化组的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比值低于明显强化组(分别为1.95±0.62和2.53±0.94,P=0.048)。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与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斑块的强化程度能够反映斑块的稳定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危险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斑块的稳定性,LDL/HDL比值升高有可能作为不稳定斑块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斑块 颅内动脉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高分辨力MR成像检查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丹凤 殷信道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41-143,147,共4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亚洲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其在我国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也有较高发生率。高分辨力MR成像作为目前唯一可以在体进行的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技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大脑中动脉的研究。高分辨力MR成...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亚洲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其在我国的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也有较高发生率。高分辨力MR成像作为目前唯一可以在体进行的血管壁成像的无创技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对大脑中动脉的研究。高分辨力MR成像能评估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斑块分布、斑块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方式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现就近年来高分辨力MR成像检查颅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硬化斑块 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 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丹凤 姜亮 +4 位作者 张卫东 武新英 王鹏 苏文 殷信道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9期1657-1660,共4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6月34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行常规头颅MR检查及狭窄处黑血序列T1WI、T2WI、增强T1W...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6年6月34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行常规头颅MR检查及狭窄处黑血序列T1WI、T2WI、增强T1WI扫描。将弥散加权成像上MCA供血区出现高信号的患者归入急性脑梗组,无高信号的患者归入无急性脑梗组。将增强后斑块的强化程度分为明显强化、轻度强化、无强化,比较两组间斑块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34例图像用于分析,急性脑梗组15例,无急性脑梗组19例。急性脑梗组有11例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3例无强化;无急性脑梗组有1例明显强化、4例轻度强化、14例无强化。两组间斑块的强化程度有差异,急性脑梗组的明显强化斑块多于无急性脑梗组(P=0.000);无强化斑块少于无急性脑梗组(P=0.005)。结论 HRMRI可以定性评估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程度;斑块的明显强化更多见于急性脑梗组,提示其不稳定性,可预测脑卒中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光裕 田丽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5期456-457,共2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12个月的瑞舒...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12个月的瑞舒伐他汀(20mg,1次/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增加趋势,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降低趋势,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12个月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可起到强化降脂,促进斑块体积缩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9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彭日红 佘军红 阳洪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61-1563,共3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顿服;治疗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予以硫酸氯吡格雷片75 mg顿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qd,po。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改善(P<0.05或P<0.01),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斑块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斑块有效率分别为91.84%,77.55%(P<0.05);治疗后两组CRP水平与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血清CRP水平,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甚至可使动脉斑块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钙 C反应蛋白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分布与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分型的关系 被引量:12
10
作者 唐小平 王志强 +3 位作者 肖新兰 龚良庚 涂江龙 尹建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8-313,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征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分型的关系。方法搜集136例粥样硬化性MCA主干M1段狭窄且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同侧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MCA狭窄段进行高分辨...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征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分型的关系。方法搜集136例粥样硬化性MCA主干M1段狭窄且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证实同侧MCA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MCA狭窄段进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MRI)及全脑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p CASL)检查,观察斑块的位置、MCA供血区脑血流量(CBF)及DWI高信号的分布情况,分析斑块分布特征及其引起缺血性卒中的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HR MRI清楚地显示MCA狭窄段管壁结构,136例患者中共136支MCA发现斑块,其中前壁斑块36例(26.47%),下壁斑块14例(10.29%),前下壁斑块28例(20.59%),后壁斑块11例(8.08%),上壁斑块10例(7.35%),后上壁斑块9例(6.62%),环形斑块17例(12.5%),前上斑块4例(2.94%),后下斑块7例(5.15%)。前壁、下壁和前下壁斑块引发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39(50%)例、动脉到动脉栓塞30(38.46%)例,上壁、后壁和后上壁斑块引发穿支病变21(70%)例,环形斑块引发混合型脑卒中13(76.47%)例,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性MCA供血区CBF值[(30.92±8.75)ml/min/100 g]明显低于镜像侧[(54.17±10.41)ml/min/100 g],差异有显著性(t=14.519,P<0.001)。结论症状性MCA狭窄患者责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有关。HR MRI及3D-p CASL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揭示缺血性卒中亚型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 发病机制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原文传递
玉米苞叶煎剂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内皮素、前列环素及病理形态学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甄艳军 侯建明 +4 位作者 吴中秋 刘淑君 武梅芳 王林 王菊素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7-210,共4页
为研究玉米苞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 ,通过建立高脂食饵性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观察了玉米苞叶煎剂治疗用药后对血清内皮素、6 酮 前列腺素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发现 ,模型组血清内皮素和 6 酮 前列腺素较对... 为研究玉米苞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 ,通过建立高脂食饵性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观察了玉米苞叶煎剂治疗用药后对血清内皮素、6 酮 前列腺素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发现 ,模型组血清内皮素和 6 酮 前列腺素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每日饲饮含硅量 2mg (kg·d)玉米苞叶煎剂 10 0mL 只 (低剂量组 )或含硅量 4mg (kg·d)玉米苞叶煎剂 10 0mL 只 (高剂量组 )。于实验 17周末发现 ,血清内皮素较模型组有所上升 ,6 酮 前列腺素F1а较模型组明显升高 (模型组为 6 6± 2 6 ,低剂量组为 12 2 .4± 2 .4 ,高剂量组为 117± 6 4 ,P <0 .0 5 ) ,内皮素与前列环素比值也明显降低 (模型组为 7.0± 1.2 ,低剂量组为 5 .1± 1.4 ,高剂量组为 5 .7± 1.3,P <0 .0 5 ) ,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病变程度和面积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和缩小。结果提示 ,玉米苞叶煎剂具有保护动脉内膜损伤 ,调节内皮细胞血管活性物质分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苞叶煎剂 动脉粥样硬化 家兔模型 粥样硬化斑块 血清内皮素 前列环素 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谭杰琳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9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53例(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68例(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77例(C组)。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9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53例(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68例(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77例(C组)。三组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记录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的监测结果。结果三组收缩压、舒张压、FPG、TC、HDL-C、LDL-C、Hb 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BG、MAGE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糖波动 动态血糖监测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谷怀民 邢达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9-652,共4页
采用氩离子激光为激发光源 ,分别研究了离体正常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液等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 结果表明 ,正常动脉壁样品组的荧光光谱强度最大值明显高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品组 ;斑块的荧光光谱在 5 16nm处存在一个小波谷 ,... 采用氩离子激光为激发光源 ,分别研究了离体正常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液等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 结果表明 ,正常动脉壁样品组的荧光光谱强度最大值明显高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品组 ;斑块的荧光光谱在 5 16nm处存在一个小波谷 ,而正常动脉组织的荧光光谱则无此波谷 ;斑块组织在 5 98nm处与 5 78nm处的荧光强度比值R(I598nm/I578nm)远低于正常动脉壁的比值 ;血红蛋白含量是引起粥样斑块与正常动脉壁的R(I598nm/I57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血管成形术 心血管疾病 介入性治疗法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壁
下载PDF
白三烯B4、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红岗 潘琴妹 +2 位作者 朱斐斐 王亚仙 王庄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89-693,共5页
目的:探讨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进展组,按照随机数表法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80例非进展性的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进展组,按照随机数表法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80例非进展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非进展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非脑卒中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点血清LTB4进行检测记录,并对组间、组内进行比较,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进展组在入院时及入院后不同时间点LTB4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及对照组(P<0.05)。在颈动脉硬化亚组中,进展组中不稳定斑块所占比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和对照组(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LTB4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在进展组中,中重度进展组在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LTB4表达水平较轻度进展组高(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异常升高的血清LTB4水平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LTB4、颈动脉斑块能够影响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上LTB4浓度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烯B4 动脉粥样斑块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靶向超声微泡对动脉斑块分子成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江珍珍 刘夏天 +3 位作者 马彩叶 侯传玲 程祖胜 夏国园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靶向超声微泡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子成像。方法以高脂喂养-免疫损伤法构建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超声检查监测动脉造模过程。以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IL-18靶向超声微泡,实验动物麻醉后随机使用...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靶向超声微泡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子成像。方法以高脂喂养-免疫损伤法构建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超声检查监测动脉造模过程。以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IL-18靶向超声微泡,实验动物麻醉后随机使用裸微泡(MBc)及靶向微泡(MBt)分别对动脉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结束后处死动物取目标斑块行病理检查及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 10只实验兔成功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光学显微镜观察MBt物理性质稳定,荧光显微镜显示MBt表面带有均匀的绿色光环。对目标斑块超声造影强度行半定量分析,MBc组平均强度为202±18,MBt组平均强度为2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2,P<0.001)。病理检查示动脉管腔内见粥样斑块形成,Western-blotting检测示斑块内均可检测到IL-18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示MBc组造影强度与斑块内IL-18蛋白表达相对量没有相关性(r=0.534,P=0.112),MBt组造影强度与斑块内IL-18蛋白表达相对量呈线性正相关(r=0.904,P<0.001)。结论 MBt对粥样斑块的显影能力优于MBc,可实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敏感、特异性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超声 靶向微泡 动脉斑块 分子成像
原文传递
炎症生物标志物和分子影像学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凡 邵宏元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6期115-120,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栓塞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而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炎症生物标志物可为易损斑块提供一定诊断价值,分子影像学技术具有检测易损斑块炎症的潜力,二者对于评估斑块性质并...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栓塞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基础,而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炎症生物标志物可为易损斑块提供一定诊断价值,分子影像学技术具有检测易损斑块炎症的潜力,二者对于评估斑块性质并进一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炎症生物标志物和分子影像学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评价中的应用,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炎症标志物 分子影像学 综述
下载PDF
CTA探讨颈动脉几何形态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雪 胡勇 +1 位作者 向波 罗和川 《西部医学》 2019年第8期1273-1277,1282,共6页
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A)探讨颈动脉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经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46例,共检测492侧颈动脉血管形态、管腔结构及分叉处解剖结构,并检查颈内动脉起始部是... 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TA)探讨颈动脉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经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246例,共检测492侧颈动脉血管形态、管腔结构及分叉处解剖结构,并检查颈内动脉起始部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所有患者中只有单侧血管存在斑块的患者共54例(108侧),将整体情况下全部血管(492侧血管)及同一个体只有单侧血管存在斑块患者的两侧血管(108侧血管)分别分成两组,即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别比较两组间各种颈动脉分叉几何形态的差异。结果492侧血管中,有154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存在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分叉的TF-AHCB分型呈A型118侧,斑块37侧;呈B型252侧,斑块75侧;呈C型122侧,斑块42侧;B型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A、C型;颈动脉分叉角度球形分型呈Ⅰ型72侧,斑块16侧;呈Ⅱ型138侧,斑块28侧;呈Ⅲ型99侧,斑块28侧;呈Ⅳ型183侧,斑块82侧;Ⅳ型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几型。同一个体的颈动脉TF-AHCB分型和角度球形分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情况下,颈内动脉窦最宽径、颈总动脉直径、颈总动脉分叉角度和颈动脉TF-AHCB分型,两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整体情况下颈动脉角度球形分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角大球型最易形成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0.0083)。结论同一个体颈动脉分叉部几何形态差异与颈内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无显著相关性,但整体情况下颈动脉分叉角度和颈动脉球越大,则颈内动脉起始部越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颈动脉几何形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CTA对颈动脉分叉处解剖形态与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18
作者 席雨萌 范真真 +1 位作者 袁开林 董志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3-17,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在颈动脉分叉处解剖形态特点与该部位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颈部或头颈部CTA检查的118例(236侧血管)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分叉处斑... 目的 探讨基于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在颈动脉分叉处解剖形态特点与该部位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颈部或头颈部CTA检查的118例(236侧血管)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根据颈动脉分叉处是否存在斑块将118例患者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CTA用于记录颈动脉分叉的TF-AHCB分型,测量颈动脉的几何参数(包括不同位置的管腔面积),监测斑块的性质(软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和斑块的位置,并分析颈动脉分叉的形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患者的236侧血管中,斑块组111侧,无斑块组125侧。在年龄、冠心病史与卒中史方面,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斑块组相比,斑块组颈内动脉膨大处(internal carotid sinus, ICS)血管截面面积更大(51.85 mm^(2) vs 47.54 mm^(2)),而两组间其他颈动脉几何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型组在颈内动脉近端、远端及ICS血管面积高于A型组及C型组。结论 CTA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有效测量并评估颈动脉分叉处的几何形态,深入分析颈动脉分叉血管与斑块形成之间的关联性,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工作提供有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分叉 解剖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及MRI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更瑞 方华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31期145-148,共4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脱落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斑块是否稳定并及时对其进行临床干预,在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P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斑块的易损成分及类型。超声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脱落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斑块是否稳定并及时对其进行临床干预,在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P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斑块的易损成分及类型。超声诊断、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核医学等影像学手段均能够诊断CP,而CTA及MRI对CP诊断研究最具有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现就CTA及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ability with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被引量:3
20
作者 熊莉 邓又斌 +4 位作者 毕小军 朱英 申屠伟慧 余芬 张芸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8年第6期724-726,共3页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ability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by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tability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by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Fifty patients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enrolled and examined with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The correlation of contrast agent enhancement of the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50 patients, plaques were enhanced in the 23 patients with obvious clinical symptoms. In 27 patients without apparent clinical symptoms, plaques were enhanced sparsely in 15 patients and not enhanced in 12 patients.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could be use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e microcirculation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on real-time basis and serve as a new noninvasive approach for the assessment of 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SONOGRAPHY contrast media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STABI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