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94
1
作者 扈晓佳 殷莎 +3 位作者 袁婷婷 王玉珏 黄珍茹 陆阳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61-168,197,共9页
红花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是我国传统中药。红花的化学成分按照结构包括黄酮、生物碱、聚炔、亚精胺、木脂素、倍半萜、有机酸、甾醇和烷基二醇等类型,其中醌式查耳酮为其他植物中较少见的成分。红... 红花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是我国传统中药。红花的化学成分按照结构包括黄酮、生物碱、聚炔、亚精胺、木脂素、倍半萜、有机酸、甾醇和烷基二醇等类型,其中醌式查耳酮为其他植物中较少见的成分。红花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研究发现对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对近二十年红花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醌式查尔酮 菊科
下载PDF
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的繁殖特征及其与入侵性的关系 被引量:79
2
作者 郝建华 刘倩倩 强胜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6-665,共10页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菊科入侵植物。通过实验观察和人工控制套袋等方法,对其花序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P/O)、自交亲和性、花粉活力、访花昆虫和种子(瘦果)的萌发率等与繁殖相关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这些繁殖...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菊科入侵植物。通过实验观察和人工控制套袋等方法,对其花序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P/O)、自交亲和性、花粉活力、访花昆虫和种子(瘦果)的萌发率等与繁殖相关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这些繁殖特征与入侵性的关系。三叶鬼针草在10-11月开花,单个花序的花期约为5-6天。每小花的花柱基部有圆筒状的蜜腺环绕。单个花序内可自交亲和,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活力均较高,其P/O值为1754.12±29.87。主要访花者为灰蝶科(Lycaenidae)、粉蝶科(Pieridae)和茧蜂科(Braconidae)昆虫。三叶鬼针草所具有的灵活交配机制是其入侵成功的重要因素。此外,三叶鬼针草结实量大、种子产生迅速且适于传播,以及种子萌发范围广和短期快速萌发等特性也增强了其入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三叶鬼针草 繁育系统 入侵性 繁殖特征
下载PDF
星状凤毛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沈进 梁健 +1 位作者 彭树林 丁立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91-394,共4页
采用各种填料的色谱柱层析方法从药用植物星状凤毛菊 (SaussureastellaMaxim )的全草中分离纯化出 15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 2 甲氧基 4 羟基苯甲醛 (1)、3 (3 甲氧基苯基 )丙烯醛 (2 )、松脂素 4′ O β ... 采用各种填料的色谱柱层析方法从药用植物星状凤毛菊 (SaussureastellaMaxim )的全草中分离纯化出 15个化合物 ,经波谱分析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 2 甲氧基 4 羟基苯甲醛 (1)、3 (3 甲氧基苯基 )丙烯醛 (2 )、松脂素 4′ O β 葡萄糖苷 (3)、胡萝卜苷 (4 )、木犀草素 (5 )、金合欢素 (6 )、洋芹素 (7)、日本椴苷 (8)、3′ 甲氧基木犀草素 7 O β 葡萄糖苷 (9)、洋芹素 7 O β 葡萄糖苷 (10 )、槲皮素 3 O α L 鼠李糖苷 (11)、山奈素 3 O α L 鼠李糖苷 (12 )、槲皮素 5 O β 葡萄糖苷 (13)、4′ 甲氧基槲皮素 5 O β 葡萄糖苷 (14 )和 3 甲氧基山奈素 6 O β 葡萄糖苷 (15 )。其中化合物 1~ 5、9~ 10和 13~ 15是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苷 槲皮素 木犀草素 甲氧基 胡萝卜苷 全草 首次 β-葡萄糖 4-羟基苯甲醛 鼠李糖
下载PDF
几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蚊幼虫的光活化活性初试 被引量:29
4
作者 乐海洋 赵善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4,共5页
对8种菊科植物20种提取物的光活化和非光活化活性筛选,证实万寿菊根甲醇浸提物、全株乙醇浸提物和花石油醚萃取物对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quinquefasciatus4龄幼虫有非常... 对8种菊科植物20种提取物的光活化和非光活化活性筛选,证实万寿菊根甲醇浸提物、全株乙醇浸提物和花石油醚萃取物对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quinquefasciatus4龄幼虫有非常明显的光活化毒杀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根甲醇索氏提取物在有或无近紫外光照条件下对两种蚊幼虫都非常高效,01g/L的致死率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活化活性 菊科 提取物 蚊幼虫
下载PDF
Phytochemistry,Pharmacology and Medicinal Properties of Carthamus tinctorius L. 被引量:40
5
作者 Jinous Asgarpanah Nastaran Kazemivash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3年第2期153-159,共7页
Carthamus tinctorius L. is commonly known as Safflower. C. tinctorius extracts and oil are important in drug development with numerou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This plant is cultivated mainly for its s... Carthamus tinctorius L. is commonly known as Safflower. C. tinctorius extracts and oil are important in drug development with numerou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This plant is cultivated mainly for its seed, which is used as edible oil. For a long time C. tinctorius has been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s as a purgative, analgesic, antipyretic and an antidote to poisoning. It is a useful plant in painful menstrual problems, post-partum hemorrhage and osteoporosis. C. tinctorius has recently been shown to have antioxidant, 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diabetic activities. Carthamin, safflower yellow are the main constituents in the flower of C. tinctorius. Carthamidin, isocarthamidin, hydroxysafflor yellow A, safflor yellow A, safflamin C and luteolin are the main constituents which are reported from this plant. Caryophyllene, p-allyltoluene, 1-acetoxytetralin and heneicosane were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components for C. tinctorius flowers essential oil. Due to the easy collection of the plant and being widespread and also remarkable biological activities, this plant has become both food and medicin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is review presents comprehensive analyzed information on the botanical, 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aspects of C. tinctori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hamus tinctorius asteraceae SAFFLOWER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原文传递
十种菊科外来入侵种连萼瘦果风力传播的特性 被引量:31
6
作者 郝建华 强胜 +1 位作者 杜康宁 郜元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57-965,共9页
借助风力传播连萼瘦果,是菊科入侵种最普遍的自然扩散方式,而其适应风力传播的特性与入侵性关系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阐明种子本身的风力传播特性与入侵潜力间的关系,可以为深入理解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机制以及入侵种的控制提供理... 借助风力传播连萼瘦果,是菊科入侵种最普遍的自然扩散方式,而其适应风力传播的特性与入侵性关系的研究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阐明种子本身的风力传播特性与入侵潜力间的关系,可以为深入理解外来入侵种的入侵机制以及入侵种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10种菊科入侵种为研究对象,测量其连萼瘦果的形态特征,测定它们在静止空气中的垂直沉降速度和模拟风力条件下的水平扩散距离,分析比较连萼瘦果的形态性状与沉降速度、水平扩散距离以及这些菊科入侵种在国内入侵范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据连萼瘦果的形态特征,将这10个入侵种分为强、中和弱风传播3类;连萼瘦果的重量和冠毛特征对垂直沉降速度和水平扩散距离均有显著影响,对垂直沉降速度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冠毛长度和冠毛上的小刺对数,对水平扩散距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连萼瘦果的重量和冠毛长度。在垂直沉降速度和水平扩散距离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r=-0.806,p=0.005),表明沉降速度越慢,借风力水平移动的距离越远。这些入侵种的发生程度与沉降速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721,p=0.019),而与水平扩散距离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r=0.927,p=0.000),说明水平扩散距离比垂直沉降速度更适合作为评估菊科入侵种入侵能力的指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南京市需重点防范胜红蓟(Agratum conyzoides)和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等菊科入侵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连萼瘦果 传播能力 水平扩散距离 入侵种 冠毛 沉降速度
原文传递
云南菊科入侵植物入侵机制及其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王德艳 张大才 +1 位作者 胡世俊 闫晓慧 《生物安全学报》 2017年第4期259-265,共7页
植物入侵已对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云南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成为植物入侵的重灾区。菊科是入侵植物中最多的一个科;但目前尚缺乏有关云南菊科入侵植物入侵机制和利用的报道。云南菊科... 植物入侵已对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云南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成为植物入侵的重灾区。菊科是入侵植物中最多的一个科;但目前尚缺乏有关云南菊科入侵植物入侵机制和利用的报道。云南菊科入侵植物约有86种,入侵的主要机制: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为入侵植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这些菊科入侵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竞争能力、多样化的生态对策及丰富的化感物质,且其天敌缺乏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很多菊科外来植物成功入侵云南。综合利用是治理入侵植物的一种有效措施。云南菊科入侵植物资源丰富,产量高,在医药、饲料、工业原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入侵植物 入侵机制 利用
下载PDF
显脉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6
8
作者 严岚 金慧子 +3 位作者 聂利月 覃江江 付建军 张卫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58-261,共4页
从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Wall.)地上部分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3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紫菀酮(1),β-谷甾醇(2),α-菠菜甾醇(3),熊果酸(4),胡萝卜苷(5),bigelovin(6),loliolide(7),24S-乙基-5α-胆甾-7,22E-二烯-... 从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Wall.)地上部分的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3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紫菀酮(1),β-谷甾醇(2),α-菠菜甾醇(3),熊果酸(4),胡萝卜苷(5),bigelovin(6),loliolide(7),24S-乙基-5α-胆甾-7,22E-二烯-3α-醇-β-半乳糖苷(8),菠叶素(9),山萘酚(10),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11),苄醇-β-D-葡萄糖苷(12)和2-苯乙醇-β-D-葡萄糖苷(13)。其中,化合物1~3和6~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脉旋覆花 菊科 化学成分 分离
下载PDF
菊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9
作者 梁凤萍 文祥宁 +1 位作者 高赫一 张颖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437-5447,共11页
基于高通量测量技术的发展,目前在GeneBank数据库中已获得了27种菊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尽管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在捕获进化事件的功能方面是有一定分歧的,但由于其高度的保守性和较低的进化速率,使其在不同物种间的系统进化研究... 基于高通量测量技术的发展,目前在GeneBank数据库中已获得了27种菊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尽管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在捕获进化事件的功能方面是有一定分歧的,但由于其高度的保守性和较低的进化速率,使其在不同物种间的系统进化研究中具有更好的统一性,从而使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成为一个更适合研究分子系统发育与分子生态学的宝贵工具。本研究对27种菊科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系统分析,内容包括全基因组序列的大小,基因组容量,LSC,SSC,IR-LSC/SSC边界,假基因和DNA条形码等。基于上述信息,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为菊科植物的分类鉴定和定位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基因组 菊科植物 假基因 DNA条码 系统进化树
原文传递
白花鬼针草的繁殖特性及入侵性 被引量:22
10
作者 罗娅婷 王泽明 +3 位作者 崔现亮 赵利坤 王桔红 罗银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5-662,共8页
白花鬼针草是一种菊科入侵植物。本研究从单个花序花期的观察、繁育系统、花粉胚珠比、自交亲和性、花粉活力、访花昆虫、种子萌发特性等方面对白花鬼针草的繁殖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与入侵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白花鬼针草单个花... 白花鬼针草是一种菊科入侵植物。本研究从单个花序花期的观察、繁育系统、花粉胚珠比、自交亲和性、花粉活力、访花昆虫、种子萌发特性等方面对白花鬼针草的繁殖特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与入侵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白花鬼针草单个花序全部开放约5~7 d,约第9天全部凋落;花粉活力在1~8 d内维持在较高的水平(87.07%~93.41%);花粉胚珠比为2508,单个花序可自交亲和,亦可兼性异交,为混合交配系统,结实率高;边花(舌状花)的存在有利于结实率的提高;访花昆虫主要有粉蝶科、蛱蝶科、茧蜂科和蚁科的昆虫;对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做因子及聚类分析,白花鬼针草种子的萌发特性可以表现为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低萌型4种萌发类型,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萌发类型。总之,白花鬼针草具有自交亲和,结实率高,结实量大,种子萌发率高、萌发速率快且具有不同的萌发策略和边花等繁殖特点,是其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繁育系统 开花动态 萌发特性
原文传递
中国艾纳香属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19
11
作者 袁媛 庞玉新 +2 位作者 王文全 张影波 俞敬波 《热带生物学报》 2011年第1期78-82,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中国产艾纳香属植物32种,其中,省级分布新纪录3种,即线叶艾纳香为台湾新纪录,峨眉艾纳香为四川新记录,馥芳艾纳香为海南新记录。艾纳香、东风草、假东风草和柔毛艾纳香... 通过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中国产艾纳香属植物32种,其中,省级分布新纪录3种,即线叶艾纳香为台湾新纪录,峨眉艾纳香为四川新记录,馥芳艾纳香为海南新记录。艾纳香、东风草、假东风草和柔毛艾纳香4种资源蕴藏量较大,其他各种资源蕴藏量极小,纤枝艾纳香、线叶艾纳香等已经濒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属 菊科 药用植物 资源调查
下载PDF
中药墨旱莲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雯 庞旭 +2 位作者 韩立峰 周颖 崔一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498-3505,共8页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中药墨旱莲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2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波谱学技术以及必要的化学手段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墨旱莲木脂素A(1)、旱莲苷Ⅰ(2)、旱莲苷Ⅱ(3)、刺囊酸(4)、3-oxo-16α-hydroxy-... 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中药墨旱莲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2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波谱学技术以及必要的化学手段鉴定了全部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墨旱莲木脂素A(1)、旱莲苷Ⅰ(2)、旱莲苷Ⅱ(3)、刺囊酸(4)、3-oxo-16α-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5)、金合欢素-7-O-芦丁糖苷(6)、木犀草苷(7)、芹菜素(8)、木犀草素(9)、金合欢素(10)、黄芩新素Ⅱ(11)、山柰酚(12)、山柰素(13)、槲皮素(14)、4',7-dihydroxyl-3',6'-dimethoxylisoflavone-7-O-glucoside(15)、α-醛基-三聚噻吩(16)、5-hydroxymethyl-(2,2',5',2″)-terthienyl tiglate(17)、补骨脂素(18)、异补骨脂素(19)、蟛蜞菊内酯(20)、crinumaquine(21)、2,3,9,12-tetramethoxyprotoberberine(22)。其中,1是个新木脂素类化合物,5,6,10~13,15,18,19,21和22为首次从该植物种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旱莲 菊科 木脂素 五环三萜 黄酮 噻吩 香豆素 生物碱
原文传递
管花蒲公英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施树云 周宏灏 +2 位作者 张宇平 黄可龙 刘素琴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研究菊科管花蒲公英属Neo-Taraxacum植物管花蒲公英Neo-Taraxacum siphona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C18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的方法对管花蒲公英的抗氧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 目的:研究菊科管花蒲公英属Neo-Taraxacum植物管花蒲公英Neo-Taraxacum siphona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C18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的方法对管花蒲公英的抗氧化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以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咖啡酸(1),绿原酸(2),槲皮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α-D-呋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7),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结论:该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管花蒲公英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管仡浦公英属 管花蒲公英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小蓟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冯子明 杨桠楠 +1 位作者 姜建双 张培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89,共3页
目的:研究菊科蓟属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地上部分(小蓟)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1),伪蒲公英甾醇醋酸酯(2),谷甾醇(3)... 目的:研究菊科蓟属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地上部分(小蓟)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伪蒲公英甾醇(1),伪蒲公英甾醇醋酸酯(2),谷甾醇(3),反式对香豆酸二十六醇酯(4),芹菜素(5),异山萘甲黄素(6),胡萝卜苷(7),芦丁(8),蒙花苷(9)。结论:化合物2,4,6为首次从小蓟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蓟 菊科 蓟属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和红木香药材的ITS2条形码分子鉴定 被引量:16
15
作者 马晓冲 姚辉 +3 位作者 邬兰 向丽 陈晓辰 宋经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69-2175,共7页
通过分析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红木香药材的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条形码序列,探讨木香类药材鉴定新方法。对60份样品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ITS2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采用MEG... 通过分析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红木香药材的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条形码序列,探讨木香类药材鉴定新方法。对60份样品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ITS2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后,采用MEGA5.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K2P),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g tree,NJ Tree)。结果表明,无论是菊科的木香、川木香、土木香,还是马兜铃科的青木香和五味子科的红木香,ITS2序列种内变异均小于种间变异,ITS2序列所有单倍型比对后长度为272 bp,变异位点达到162个;遗传距离显示物种种内平均K2P远远小于种间平均K2P;NJ树结果显示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和红木香药材可明显区分,且能鉴别川木香的2个基原物种。因此,ITS2序列可用于鉴定木香、川木香、土木香、青木香、红木香药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ITS2序列 菊科 马兜铃科 五味子科
原文传递
Reproductive traits associated with invasiveness in Conyza sumatrensis 被引量:13
16
作者 jian-Hua HAO Sheng QIANG +1 位作者 Qian-Qian LIU Fei CAO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5-254,共10页
Conyza sumatrensis (Retz.) E. Walker, a member of Asteraceae, is a highly invasive species. However, its reproduction biology remains poorly known.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reproductive traits in successful invasio... Conyza sumatrensis (Retz.) E. Walker, a member of Asteraceae, is a highly invasive species. However, its reproduction biology remains poorly known.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reproductive traits in successful invasion of the species, we studied several traits of its reproductive system: the miniature capitulum and gynomonoecious sexual system, the biology and phenology of capitula and florets, pollen/ovule ratio, the mating system (selfcompatibility), flower visitors, physical traits and dispersal potential of achenes, germination potential of achenes from manually pollinated capitula, and the association of these traits with invasiveness. Our study showed that the reproductive traits of autonomous seed production, versatile mating system of self- and cross-pollination, and generalized pollination system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species' successful invasive capability. The invasiveness was further enhanced by the high and rapid production of achenes, as well as the high percentage, rapid germination rate and high dispersal capability of achen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annual or winter-annual weeds, autonomous seed production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invasiveness of th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aceae Conyza sumatrensis GYNOMONOECY INVASIVENESS mating system reproduction.
下载PDF
4种菊科入侵植物叶水浸提液对狗牙根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5
17
作者 蒋智林 杨丽萍 +1 位作者 申科 刘万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43-2947,共5页
【目的】为应用狗牙根抵御入侵植物入侵及替代控制相关入侵植物的可行性及技术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研究紫茎泽兰、小飞蓬、飞机草和肿柄菊4种入侵植物叶水浸提液不同浓度处理(0.00、0.25、0.50、... 【目的】为应用狗牙根抵御入侵植物入侵及替代控制相关入侵植物的可行性及技术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比较研究紫茎泽兰、小飞蓬、飞机草和肿柄菊4种入侵植物叶水浸提液不同浓度处理(0.00、0.25、0.50、1.00和2.00 g·L^-1)对狗牙根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化感效应指数的影响。【结果】4种入侵植物叶水浸提液对狗牙根种子发芽均产生显著抑制效应,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呈现递增趋势;在中低浓度(0.25、0.50和1.00 g·L^-1)处理时,随着浓度的增大,紫茎泽兰、小飞蓬、飞机草和肿柄菊叶水浸提液对狗牙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抑制作用和化感效应均依次增强,在高浓度(2.00 g·L^-1)处理时,飞机草表现最强,而其它3种植物间无显著差异。【结论】4种菊科入侵植物对狗牙根会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若要应用狗牙根抵御或替代控制这4种植物的入侵,需采取适当措施应对这4种植物对狗牙根种子萌发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叶浸提液 狗牙根 种子 化感作用
下载PDF
加拿大一枝黄花有性生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郝建华 钱海军 +1 位作者 姜雯 沈宗根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78-2282,共5页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分布于我国的危害性最为严重的入侵种之一,它既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又可以通过无性生殖进行繁殖。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有性生殖的相关特征,如花序和小花的生物学特性、结实率和传粉方式等进行了研究。...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分布于我国的危害性最为严重的入侵种之一,它既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又可以通过无性生殖进行繁殖。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有性生殖的相关特征,如花序和小花的生物学特性、结实率和传粉方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性系统为雌全性系统,每花序总花数为(15.16±1.67)个,缘花/盘花值为3.07±0.64。对成熟果实透明后进行的结实率统计表明,其结实率较低。套纱布网袋后的结实率极显著低于开放性授粉的,表明其花序是需要昆虫传粉的类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花序结构特征和开放式样显示出有利于增加异交的特点。尽管其结实率相对较低,但整个植株结实量大,仍需要防止其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进行远距离的扩散和在新分布地区建立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入侵植物 传粉方式 结实率 有性生殖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
下载PDF
五种菊科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及其入侵性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文 王桔红 +1 位作者 陈丹生 朱慧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0-424,共5页
以粤东地区4种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1种本土植物醴肠(Eclipta prostrata)为材料,研究了种子扩散时的萌发率以... 以粤东地区4种菊科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1种本土植物醴肠(Eclipta prostrata)为材料,研究了种子扩散时的萌发率以及种子经历低温(15℃、湿润)和常温(25℃和25/15℃、湿润)后的萌发响应特点。结果表明:种子扩散时,三叶鬼针草、醴肠、藿香蓟种子萌发率分别为100%、98%和62%-78%,微甘菊为44%-52%,南美蟛蜞菊为2%(25℃)和86%(25/15℃);5种菊科植物种子在15℃培养期间,平均萌发率由高至低依次是三叶鬼针草(82%-91%)、微甘菊(19%-26%)、醴肠(9%-12%)、南美蟛蜞菊(0-1%)、藿香蓟(0);在25℃和25/15℃下,藿香蓟种子萌发率为35%-49%,醴肠为58%-68%,南美蟛蜞菊为4%(25℃)和55%(25/15℃)。种子快速萌发、高萌发率,以及宽泛的萌发温度需求是1年生草本入侵种的主要入侵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入侵植物 温度 种子萌发率
原文传递
新疆菊科3种新的外来植物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杜珍珠 阎平 +2 位作者 任姗姗 曹婷 黄刚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63-865,共3页
近几年,通过对新疆北部地区杂草的野外调查研究,在准确鉴定的基础上,发现菊科(Asteraceae)新的外来植物3种及新记录属1属,分别为一年蓬Erigeron annuus(L.)Pers.、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 L.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 近几年,通过对新疆北部地区杂草的野外调查研究,在准确鉴定的基础上,发现菊科(Asteraceae)新的外来植物3种及新记录属1属,分别为一年蓬Erigeron annuus(L.)Pers.、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 L.和粗毛牛膝菊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et Pav.。其中,牛膝菊属Galinsoga Ruiz et Pav.为新疆菊科新记录属。在此基础上,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在我国的地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外来植物种 新记录 新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