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受教育程度与婚配模式对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赵梦晗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27,共12页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往往被认为是促进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后人口转变时期,许多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本文使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往往被认为是促进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之一,但是在后人口转变时期,许多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本文使用2010年、2012年和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中国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和不同教育婚配模式下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不考虑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较低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更高,即便考虑了女性的收入水平后这一关系依然显著。研究发现在考虑夫妇的相对特征后,相比受教育程度均为初中的夫妇,夫妇受教育程度均较高或较低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更高。文章使用生育的性别公平理论对生育意愿在女性受教育程度及婚配模式上的这一U型变化模式进行解释。生育行为不仅与经济水平或夫妻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关,还会受到性别观念的影响,更加平等的性别观念与性别关系有利于促进生育意愿的提升。政府应推广具有普惠性质的托育支持体系,促进女性就业和性别平等,使生育率维持在稳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 婚姻选择 性别公平 二孩生育意愿
下载PDF
门当户对的婚姻会更幸福吗?——基于婚姻匹配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后建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65,112,共11页
利用中国综合调查2006年数据,对夫妻个人社会经济及双方家庭经济因素的匹配结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幸福感,职业匹配、单位类型匹配和级别匹配往往会恶化男女婚后的主观幸福感... 利用中国综合调查2006年数据,对夫妻个人社会经济及双方家庭经济因素的匹配结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进行了考察。"门当户对"的婚姻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幸福感,职业匹配、单位类型匹配和级别匹配往往会恶化男女婚后的主观幸福感,经济条件对等的婚配模式则有利于男女幸福感的提升。婚姻匹配结构对男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着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匹配 主观幸福感 门当户对 婚姻
下载PDF
同类婚还是异质婚?——当前中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马磊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36,共8页
利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12年进行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调查"全国抽样数据,从年龄、教育水平、收入、社会阶层、户口和政治身份等六个方面,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婚姻匹配模式进行了研究。同类婚现象仍然是社会的主流,超过半数的... 利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2012年进行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调查"全国抽样数据,从年龄、教育水平、收入、社会阶层、户口和政治身份等六个方面,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婚姻匹配模式进行了研究。同类婚现象仍然是社会的主流,超过半数的样本是在教育、社会阶层地位或收入相当的群体中找到配偶的,超过9成的样本是在相同的户口群体中找到配偶的,社会流动性并不像现代化理论预测的那么乐观;数据分析也证实了女性向上攀附梯度婚姻的普遍存在,说明当前中国婚姻市场仍是一个由男性主导的、男高女低的社会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同类婚 异质婚 梯度婚姻
下载PDF
近40年我国18~59岁初婚夫妇婚姻匹配变动的城乡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梁颖 张志红 +1 位作者 高文力 阚唯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71,共12页
本研究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对1975年(含1975年)之后结婚的18~59周岁分城乡初婚夫妇的婚龄匹配和教育匹配及其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初婚夫妇的婚龄匹配依然以传统的"男大女小"... 本研究利用国家卫生计生委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对1975年(含1975年)之后结婚的18~59周岁分城乡初婚夫妇的婚龄匹配和教育匹配及其变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初婚夫妇的婚龄匹配依然以传统的"男大女小"模式为主流形态,主要介于丈夫小妻子1岁到丈夫大妻子4岁之间;随着时代的变迁,总体上看,农村和城镇初婚夫妇平均婚龄差(绝对值)的均值呈上升趋势;农村和城镇初婚夫妇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找年龄相同或相近的配偶。在初婚夫妇教育匹配上,同质婚和异质婚中的"男高女低"仍是中国城乡婚姻匹配的主要形式,教育匹配的同质婚更多地表现为夫妇双方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的对等;由于教育普及、高校扩招以及妇女经济社会地位逐步上升、性别平等推动等因素的影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两性教育水平差异不断缩小,初婚夫妇教育匹配异质婚中"男高女低"的占比逐渐下降,而教育匹配的同质性则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适婚人群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受教育程度趋近的配偶,因此,女性在择偶过程中选择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的配偶的可能性和倾向性也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我国教育获得的区域发展、城乡发展都不均衡,一些地区尚存在性别差异,而同质婚的增加和异质婚"男高女低"婚配模式的减少使得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难以通过婚姻实现社会流动,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男性可能在择偶时面临更为严峻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婚龄匹配 教育匹配
下载PDF
中国城乡人口的婚姻匹配及其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段朱清 靳小怡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71,共14页
初婚年龄关系结婚率、出生率以及人口结构等重大议题,是反映个体初婚特征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关于婚龄的政策保持不变,学界对初婚年龄的探讨开始重点关注社会经济特征、人群差异、多样化影响因素等,在现代化观念、经济高速... 初婚年龄关系结婚率、出生率以及人口结构等重大议题,是反映个体初婚特征的重要指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关于婚龄的政策保持不变,学界对初婚年龄的探讨开始重点关注社会经济特征、人群差异、多样化影响因素等,在现代化观念、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婚姻市场结构变动的影响下,个体资源、择偶观念以及择偶标准均发生转变,夫妻之间的匹配程度对个体进入婚姻的影响愈发重要。本文通过利用2015年CGSS数据以及2018年全国百村调查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多变量回归分析等方法,试图揭示中国城乡人口初婚年龄的发展趋势与分布,进一步聚焦婚姻匹配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初婚年龄持续攀升且城乡始终保持约2岁的差异;夫妻年龄差越大则男性初婚年龄越大、女性初婚年龄越小且不具城乡差异;跨户籍通婚的城市男性初婚年龄显著提前,跨户籍通婚的农村男女两性的初婚年龄均明显推迟;夫妻教育差越大对农村女性初婚年龄有显著推迟作用;婚姻成本与夫妻相对来源地对农村男性的初婚年龄具有显著影响。在男性婚姻挤压背景下,城市男性在婚姻市场依旧占有绝对优势,而农业户籍人口则面临较大的择偶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匹配 初婚年龄 城乡差异
下载PDF
再探人口遗传素质的前景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国瑞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1993年第1期3-6,共4页
本文从群体遗传学的角度,以直接影响婚配和生育的某些社会因素为依据,就近婚、隔离和正选型婚配对人口遗传素质的影响作了严密的推理;揭示了导致人口遗传素质下降的潜在动因。最后,提出了有关婚配和生育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群体遗传学 人口 遗传素质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 被引量:23
7
作者 石磊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104,共15页
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生活史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调查数据,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呈现N型变化趋势。具体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 文章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和生活史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调查数据,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为: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呈现N型变化趋势。具体而言,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同类婚程度迅速提升;从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教育同类婚程度出现下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80年代中期后,教育同类婚程度急剧上升。就微观的教育婚配模式而言,长距离跨教育层级婚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后较少,而在"文革"时期相对较多。由"上山下乡"运动所导致的政治干预婚配模式,即初高中层级与小学及以下层级的婚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3个阶段较为显著,且在"文革"时期达到顶峰,而在改革开放中期和深化期则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婚姻匹配 工业化发展 国家政策 婚姻匹配模式
原文传递
夫妻教育匹配对婚姻关系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牛建林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35,共12页
现代社会中,教育匹配已成为婚姻关系建构的重要原则,其影响已超过传统婚姻文化中的"门当户对"。夫妻教育匹配程度提高是否有助于改善婚姻质量、促进婚姻关系的和谐稳定?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使用1990-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 现代社会中,教育匹配已成为婚姻关系建构的重要原则,其影响已超过传统婚姻文化中的"门当户对"。夫妻教育匹配程度提高是否有助于改善婚姻质量、促进婚姻关系的和谐稳定?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使用1990-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考察了20世纪末以来中国已婚夫妇的教育匹配特征对婚姻关系和谐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夫妻受教育程度相当有助于双方对婚姻关系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与之相比,夫妻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双方感知的婚姻和谐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方认为其婚姻不和谐的可能性增大,其自报夫妻融洽的可能性较低、表示遭受过婚内暴力的可能性显著更高;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一方则相反。这种差异性可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异质婚中男女双方的婚姻效用。因此,理解和推动整个社会婚姻关系稳定与健康发展,应当正视不同教育匹配现象对婚姻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匹配 婚姻关系 夫妻融洽 婚内暴力
原文传递
婚姻的教育匹配会加剧家庭间收入的不平等吗?——基于泰尔指数和反事实分析的方法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奇 张兆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4,共9页
使用LHSCCC1996和CGSS2010中的相关数据,借助泰尔指数和反事实模拟的方法,着重考察了婚姻的教育匹配与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从1996年到2010年,中国婚姻的匹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教育同质婚比例的上升和结构性"上移"。... 使用LHSCCC1996和CGSS2010中的相关数据,借助泰尔指数和反事实模拟的方法,着重考察了婚姻的教育匹配与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从1996年到2010年,中国婚姻的匹配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教育同质婚比例的上升和结构性"上移"。同时,2010年泰尔指数显示,家庭收入不平等与教育同质婚比例保持着同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借助反事实的分析方法发现,在婚姻的教育匹配对家庭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一种"内部抵消效应",即"加权组间不平等"指数下降,"加权组内不平等"指数上升,两者此消彼长。因此,教育匹配程度的上升并不一定加剧家庭收入的不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的教育匹配 收入不平等 泰尔指数 反事实分析
下载PDF
阜新地区辽代后族女性的政治影响
10
作者 刘梓 李丽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43-247,共5页
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自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共历9位皇帝,15位皇后,后族对辽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阜新是契丹族的肇兴之地,是契丹族的故乡和摇篮之一。契丹贵族在此置州建城,有些死后又归葬在这里。阜新是辽代生产后族的重要... 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自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共历9位皇帝,15位皇后,后族对辽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阜新是契丹族的肇兴之地,是契丹族的故乡和摇篮之一。契丹贵族在此置州建城,有些死后又归葬在这里。阜新是辽代生产后族的重要地区之一,辽传九帝,其中五位皇帝的皇后与太后均出自萧阿古之家族,尤其是萧和家族,并通过与皇族耶律氏联姻摄政,以钦哀皇后萧耨斤、懿德皇后萧观音为代表,阜新萧氏后族通过联姻摄政治国,对辽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地区 辽代后族 联姻 摄政 政治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