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 被引量:49
1
作者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8-80,共13页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疾病 专家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效果比较 被引量:26
2
作者 杨洪清 罗飏 +3 位作者 马俊 吴俊超 杨国华 杨静清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二级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在...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二级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共1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在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治疗。比较2组终点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西洛他唑辅助用于合并氯吡格雷抵抗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可有效预防终点事件发生,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且安全性更佳,其价值优于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 老年人 急性脑梗死 二级预防 氯吡格雷抵抗
下载PDF
阿司匹林与脑出血危险性的关系 被引量:25
3
作者 陈健华 王建明 +1 位作者 崔丽英 陈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 研究国人服用阿司匹林与脑出血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回顾分析方法,以1986年1月~2003年12月收住院TIA患者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服药组与未服药组,以出现新的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生急性心肌梗死、TIA或死亡;... 目的 研究国人服用阿司匹林与脑出血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回顾分析方法,以1986年1月~2003年12月收住院TIA患者及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服药组与未服药组,以出现新的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生急性心肌梗死、TIA或死亡;中止服药或截至观察时间结束时为观察终点,观察脑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小剂量阿司匹林服药组(25~100mg/d)与对照组脑出血发生率之间无明显差别,P=0.316>0.05,RR=1.314,95%CI=0.771~2.242.中到大剂量阿司匹林服药组(300~900 mg/d)与对照组脑出血发生率之间有明显差别,P=0.000<0.05,RR=4.610,95%CI=2.198~9.670.小剂量阿司匹林组与中到大剂量阿司匹林组之间有明显差别,P=0.000<0.05,RR=3.602,95%CI=1.874~6.924.结论 TIA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2级预防不会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服用中等剂量到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出血 阿司匹林 二级预防
下载PDF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调查研究(CCMR-3B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罗樱樱 纪立农 +14 位作者 翁建平 胡大一 潘长玉 霍勇 马长生 母义明 姬秋和 冉兴无 苏本利 贾伟平 郝传明 胡仁明 李学海 覃丹丹 张丹仪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T2DM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6个不同地区、104家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25454例,根据既往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组(n=19757)和二级预防组(n=5697)。按照中华医... 目的了解中国T2DM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6个不同地区、104家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25454例,根据既往病史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组(n=19757)和二级预防组(n=5697)。按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的推荐,计算各人群中阿司匹林的实际使用率。结果整体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8.78%。其中,推荐采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3.87%,需医师临床判断是否采用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1.19%;不推荐采用一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6.43%。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二级预防人群的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9.72%。结论阿司匹林在中国T2DM患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中整体使用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事件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220例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情况、再入院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闫秋芬 王军 +1 位作者 刘海林 赵兴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0-54,共5页
目的分析220例冠心病(CHD)患者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情况、再入院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20例CHD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二级级预防干预,根据患者1年内住院次数分为无再住院组(1年内住院1次)与再住院组(1年内因CHD住院2次及以上),收集患者一般... 目的分析220例冠心病(CHD)患者阿司匹林二级预防情况、再入院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20例CHD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二级级预防干预,根据患者1年内住院次数分为无再住院组(1年内住院1次)与再住院组(1年内因CHD住院2次及以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行为特征、CHD特殊治疗经历、相关生理指标、治疗依从性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20例患者1年内再入院率为17. 73%(39/220);无再住院组、再住院组患者的性别、CHD家族史、合并慢性疾病、饮酒情况、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无再住院组相比,再住院组年龄、吸烟率及收缩压、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显著较高,治疗自费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者占比、CHD特殊治疗经历[急诊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状动脉搭桥术]占比显著较低,治疗依从性显著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非自费治疗方式、吸烟、治疗依从性差、高BNP及高CRP水平是CHD患者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干预后1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 <0. 05),而合理饮食、规律运动、PCI、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其保护因子(P <0. 05)。结论 CHD患者接受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干预后,受高龄、非自费治疗方式、吸烟、治疗依从性差及高BNP与高CRP水平等的影响可增高再入院率,而合理饮食、规律运动、PCI、冠状动脉搭桥术可一定程度降低其再入院率,临床应采取积极的针对性措施降低患者再入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阿司匹林 二级预防 再入院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出血等不良反应状况调查 被引量:16
6
作者 任仲玉 任德旺 +3 位作者 任仲杰 杨澈 任芳 孙青萍 《中国药物评价》 2013年第5期288-290,294,共4页
目的:调查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LDA)对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疗效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回答的方式填写调查表,并查阅患者的就诊病历、检验报告等,核实患者提供的基本信息(包括疾病诊断... 目的:调查分析小剂量阿司匹林(LDA)对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疗效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回答的方式填写调查表,并查阅患者的就诊病历、检验报告等,核实患者提供的基本信息(包括疾病诊断、用药情况),回顾调查分析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及社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患者1000例.结果:与LDA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236例(23.6%);其中消化道不良反应127例(12.7%)[包括消化道出血75例(7.5%)],脑出血12例(1.2%),鼻腔出血15例(1.5%),牙龈出血10例(1.0%),皮肤黏膜出血18例(1.8%),血尿9例(0.9%),眼睛球结膜出血45例(4.5%).老年人460例中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147例(31.96%),其中严重的脑出血10例(2.17%),严重的消化道出血59例(12.83%);540例中非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者共计89例(16.48%),其中严重的脑出血2例(0.37%),严重的消化道出血16例(2.96%).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严重的出血发生率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 0.001).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50~325 mg/d)依然存在安全性问题;其出血及消化道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密切关注.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应注意预防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老年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要给予特别关注和严密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病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不良反应 出血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成光胜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0期30-32,共3页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老年TIA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栓,观察组联合氯吡格雷序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8例老年TIA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抗栓,观察组联合氯吡格雷序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APTT、PT血清水平均明显升高,FIB、DD血清水平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改善均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序贯疗法可显著改善老年TIA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优先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序贯疗法 短暂性脑缺血 二级预防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8
作者 吉聪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2年第16期46-47,共2页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0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阿乐)10mg,1次/d,睡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睡前...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0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阿乐)10mg,1次/d,睡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睡前口服,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100mg,1次/d,睡前口服,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治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治疗1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率。结果:1年内治疗组再发率为(6.0%),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TC、TG、LDL-C治疗后均下降,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缺血性卒中 二级预防 疗效
下载PDF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现状分析及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钱凤丹 高岸 +3 位作者 汪硕闻 周佳纯 李琴 范国荣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5期1019-1024,共6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2019年某三甲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名,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分析技术测定其阿司匹林代谢位点PEAR1、GPIIIa...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2019年某三甲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名,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分析技术测定其阿司匹林代谢位点PEAR1、GPIIIaP1A2、PTGS1和GP1BA,氯吡格雷代谢位点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根据是否采纳基因检测结果选择二级预防用药分为采纳组和未采纳组,随访一年内有无复发缺血性脑卒中。结果PEAR1、PTGS1、GP1BA、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和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1年随访后发现采纳建议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未采纳组(14.12%vs 32.52%,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患有糖尿病和不采纳基因检测结果用药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根据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基因检测结果,选择二级预防用药,可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同时,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基因多态性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魏峥嵘 梅思静 张兆辉 《疑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90-192,195,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关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关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RCT,包括脑梗死或TIA患者8619例,治疗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4315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43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OR=0.84,95%CI0.73~0.97,P=0.02)及缺血事件发生率(OR=0.80,95%C1 0.69~0.92,P=0.002),而主要出血发生率(OR=0.91.95%CL 0.73~1.14.P=0.41)和病死率(OR=0.90,95%CI 0.78~1.04,P=0.16)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能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阿司匹林 双嘧达莫 二级预防 META分析
下载PDF
关于阿司匹林在心内科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杨靖 何劲松 杨小英 《中国医药导刊》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调查心内科门诊使用阿司匹林(ASA)的情况,探讨引起其临床应用不恰当的一些主要原因。方法:随机在心 内科门诊抽取240例正在使用ASA的患者.询问ASA的使用剂量,分析用量不恰当的各种原因。结果:在240例患者中, 63%患者剂量不恰当;其... 目的:调查心内科门诊使用阿司匹林(ASA)的情况,探讨引起其临床应用不恰当的一些主要原因。方法:随机在心 内科门诊抽取240例正在使用ASA的患者.询问ASA的使用剂量,分析用量不恰当的各种原因。结果:在240例患者中, 63%患者剂量不恰当;其中,172例门诊随访患者中,76.3%剂最过低;而68例出院后门诊随访的患者中,20.58%患者剂量 过低。ASA使用剂量不恰当的主要原因为:非心内科医生指导错误;目前ASA种类繁多,门诊医生未能详细说明服用剂量, 随访中忽略询问使用情况;患者担心不良反应。结论:尽管ASA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却普 遍存在使用剂量过低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心内科门诊 使用情况 调查 合理用药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艳君 邹欣 +6 位作者 董明 张中念 孙函林 肖黎黎 刘倩 舒鑫 王丽波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第3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二级预防作用。方法: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52例,按治疗的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及联合治疗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及其二级预防作用。方法: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52例,按治疗的不同分为阿司匹林组及联合治疗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NSE、CRP的水平,以及二级预防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第7天及第15天的血清S100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血清中S100、NSE、CRP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在脑梗死复发、并发心肌梗死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较阿司匹林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治疗组的死亡率较阿司匹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100、NSE、CRP水平,且能降低脑梗死复发率、心肌梗死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梗死 S100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C反应蛋白 二级预防
下载PDF
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6) 被引量:13
13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B)、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B)、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疾病 专家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郜晓飞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3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糖尿病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预测因素(P<0.05)。糖尿病、LDL升高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动脉硬化血栓型梗死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脑梗死 抵抗 二级预防 血管事件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栓药物使用现况调查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敌 王伊龙 +3 位作者 马锐华 包华 王春雪 王拥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5-328,共4页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栓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其对象为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既往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后4周。5年),调查其近两周内的抗血...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抗血栓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其对象为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既往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后4周。5年),调查其近两周内的抗血栓药物使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依据患者是否使用抗血栓药物,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669例,最后共有60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入本研究结果分析中。其中未接受抗血栓药物治疗者163例(26.9%)。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438例,其中剂量25-40mg/d的患者152例(34.7%)。在抗血栓药物的影响因素方面,较好的日常生活能力OR=1.009,95%CI:1.002-1.017、医疗保险OR=1.822,95%CI:1.123-2.956、高血压OR=1.533。95%CI:1.030-2.282是脑卒中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促进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均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除非预计患者不久将死亡或有严重的禁忌证,其用药剂量应遵循临床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纤维蛋白溶解药 阿司匹林 二级预防
下载PDF
上海社区医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现况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调查 被引量:10
16
作者 格日勒 封启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 目的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98)与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125),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有51例(40.80%)患者因出现可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就总调查人数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7%,42例(33.60%)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62例(49.60%)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0例(30.61%)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8.04%)与未合并者复发率(25.19%)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6,95%可信区间为1.056~3.331)。结论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存在阿司匹林应用不足的状况;老年脑梗死幸存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现况调查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应用状况调查 被引量:9
17
作者 胥丽霞 孟秀君 +9 位作者 侯率 费学萍 康志伟 高素兰 徐瑞珍 孙美波 宋晓 杨岗 吴敬湘 王秀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了解辽宁省农村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由乡村医生对辽宁省本溪县、西丰县、阜新县、建平县、大洼县、庄河市6个县市141个乡镇的4274例... 目的了解辽宁省农村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药物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由乡村医生对辽宁省本溪县、西丰县、阜新县、建平县、大洼县、庄河市6个县市141个乡镇的42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应用阿司匹林的状况,根据阿司匹林应用情况将患者分为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和未服药组,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知识讲座、实施规范化管理,3个月后随访比较管理前、后上述患者的阿司匹林应用状况。结果 3个组管理前、后阿司匹林的应用率分别是34.44%和60.57%(规律服药组)、55.76%和30.22%(不规律服药组)、9.80%和9.17%(未服药组);男性、年收入低、脑血管病亚型及神经功能预后(MRS评分)是影响阿司匹林应用率的重要因素。结论辽宁省农村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应用率低,性别、脑血管病亚型、经济水平及神经功能预后显著影响阿司匹林的应用率,在农村进行缺血性脑血病二级预防的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阿司匹林应用率,建立一套完整的脑血管病防治管理体系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阿司匹林药物应用 二级预防
下载PDF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嘉祺 王茜婷 刘梅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87-890,共4页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抗血栓治疗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特别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而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基石。本文通过回顾阿司匹林的历史试验,追踪最新...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抗血栓治疗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特别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而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基石。本文通过回顾阿司匹林的历史试验,追踪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中的变化,思考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未来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 二级预防 抗血栓治疗
下载PDF
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学永 卢常盛 +2 位作者 李上华 黄雄 李春梅 《临床荟萃》 CAS 2016年第2期201-203,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暴露组(服用阿司匹林)与非暴露组(不服用阿司匹林或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脑梗死的...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暴露组(服用阿司匹林)与非暴露组(不服用阿司匹林或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脑梗死的复发、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情况。结果与非暴露组比较,各个的年龄段暴露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增高(P〈0.05)。在61-90年龄段,暴露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趋势低于非暴露组(P〈0.05)。41-80岁年龄段,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71-90岁之间,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增加(P〈0.05)。需治疗例数在71-90岁年龄段增加(P〈0.05);在61-70岁年龄段相对危险度最高,81-90岁年龄段归因危险度最大。结论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效果存在差异,41-60岁之间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获益最大,风险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二级预防
下载PDF
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倩倩 王玉芬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7期514-520,共7页
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早期复发或恶化的风险很高。抗血小板治疗已被公认可以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各指南均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 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早期复发或恶化的风险很高。抗血小板治疗已被公认可以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风险,各指南均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是指应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阻断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DAPT有多种组合,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不确定性。文章对DAPT在轻型卒中和TIA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双嘧达莫 替格瑞洛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