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积雪大尺度气候效应综述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培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95-601,共7页
本文综述了积雪大尺度气候效应研究在相关分析、天气气候学诊断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评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指出准确而详尽的积雪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与年际波动是揭示积雪对气候影响物理机制所必不可缺少... 本文综述了积雪大尺度气候效应研究在相关分析、天气气候学诊断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评论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指出准确而详尽的积雪空间分布、季节变化与年际波动是揭示积雪对气候影响物理机制所必不可缺少的。向欧亚大陆或青藏高原积雪可对东亚季风产生持续性影响这一被广泛接受的看法提出了挑战。全球海气异常,东亚季风和欧亚大陆积雪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用真实的积雪变化做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反射率效应 气候效应
下载PDF
卫星多通道观测揭示的东北冷涡异常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蒋尚城 杨向东 +1 位作者 商树荣 顾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8-697,共10页
利用美国气象卫星OLR ,HIRS Tb12 ,ERB ,VIS ,SSMR和SSM I多通道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东北冷涡异常年的全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关键地区的先兆特征 ;对于东北冷涡异常 ,发现了有一个由北半球的海冰 ,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 ,亚洲的季风以及东... 利用美国气象卫星OLR ,HIRS Tb12 ,ERB ,VIS ,SSMR和SSM I多通道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东北冷涡异常年的全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关键地区的先兆特征 ;对于东北冷涡异常 ,发现了有一个由北半球的海冰 ,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 ,亚洲的季风以及东北地区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组成的影响链存在。由此讨论了影响链上的各因子对东北冷涡异常的作用。结果表明多通道卫星观测资料的综合应用在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多通道观测 东北冷涡 异常特征 EL-NINO 冰雪盖 亚洲季风 东北亚地区 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
下载PDF
自组织网络与广义回归网络耦合的副热带高压指数预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彦磊 滕军 +3 位作者 张韧 万齐林 董兆俊 白志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75-482,共8页
利用亚洲夏季风系统中各成员变化活动与西太平洋副高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时延相关性,从1995~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中,提取了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变化活动的特征指标及其对应的超前三候的西太平洋副高(简称副高)面积和脊线指数... 利用亚洲夏季风系统中各成员变化活动与西太平洋副高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时延相关性,从1995~2004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中,提取了亚洲夏季风系统各成员变化活动的特征指标及其对应的超前三候的西太平洋副高(简称副高)面积和脊线指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自组织网络与径向基函数网络串级耦合的副高指数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用自组织网络对各指标样本按其自身相似原则进行无监督分类,随后用广义回归网络分别对分类出的各指数样本子集进行有监督的训练建模和预测。模型的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副高指数的预测结果与其实际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9,明显优于单一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副高 亚洲季风 自组织神经网络 径向基函数网络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述评 被引量:4
4
作者 罗小青 徐建军 李凯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30-136,共7页
【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 【目的】综述前人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研究成果,探究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方法】归纳高原大气热源研究进展,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探究高原热源的时空分布及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结果】1)青藏高原夏季(冬季)大气是热(冷)源,冷热源的季节转换发生在3月,热源强度7月达到最大;2)热源中潜热贡献最大;3)不同资料和方法在描述热源时空分布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4)高原夏季大气热源与南海夏季风呈明显负相关。基于大气热源,构造南海-青藏高原夏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指数,该指数显示1980―2016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年代际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时空分布 亚洲夏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下载PDF
风成沉积物叶蜡氢同位素在揭示东亚季风区干湿变化中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承弘 鹿化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57,共13页
沉积物叶蜡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是指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种新的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由于其存在广泛、成因机制清晰、易于保存等特点,被认为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重建古环境的替代指标。分析了正构烷烃的形成过程与其氢同位素的分馏机制,讨论了... 沉积物叶蜡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是指示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种新的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由于其存在广泛、成因机制清晰、易于保存等特点,被认为是具有很大潜力的重建古环境的替代指标。分析了正构烷烃的形成过程与其氢同位素的分馏机制,讨论了叶蜡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在不同气候区指示湿度变化的能力,总结了在东亚季风区半干旱区的一些应用案例。相比于风成黄土中其他气候代用指标,沉积物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更直接地指示了区域干湿变化,对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在长时间尺度上记录了水汽变化过程,并存在显著的太阳辐射岁差周期。正构烷烃氢同位素是一种理想的东亚季风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度重建的代用指标,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大气降水同位素和本地分馏过程对其变化的控制规律,加强其在古气候定量重建中的研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氢同位素 湿度重建 黄土 半干旱区 东亚季风
原文传递
东亚季风和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 被引量:109
6
作者 赵汉光 张先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12,共5页
利用1951—1994年每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东亚地区季风强度指数。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弱与我国夏季雨带类型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当夏季风强的年份,主要雨带分布在我国北方,而夏季风弱的年份,主要雨带分布在我国... 利用1951—1994年每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了东亚地区季风强度指数。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弱与我国夏季雨带类型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当夏季风强的年份,主要雨带分布在我国北方,而夏季风弱的年份,主要雨带分布在我国南方;夏季风为正常的年份,雨带分布一般在我国中部。分析发现:夏季季风的强弱与夏季风来临迟早还存在着联系。当夏季风来临早的年份,则夏季季风强度以偏强为主;反之夏季风来临迟的年份,则夏季季风强度以偏弱为主。这些结果将为预测夏季雨带类型提供有益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季风 雨带 类型 中国
下载PDF
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90
7
作者 贾小龙 陈丽娟 +8 位作者 高辉 王永光 柯宗建 刘长征 宋文玲 吴统文 封国林 赵振国 李维京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41-655,共15页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方法也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一些新的预报技术和机理认识不断应用于短期气候预测业务。ARGO海洋观测资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业务模式的预测技巧,新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已经投入准业务化运行,研...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方法也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一些新的预报技术和机理认识不断应用于短期气候预测业务。ARGO海洋观测资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业务模式的预测技巧,新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已经投入准业务化运行,研发了多种模式降尺度释用技术,多模式气候预测产品解释应用集成系统(MODES)和动力-统计结合的季节预测系统(FODAS)逐渐应用于业务中,大气季节内振荡(MJO)逐步在延伸期预报中得到应用。近年来,对全球海洋、北极海冰、欧亚积雪、南半球环流系统对东亚季风影响的新认识也不断引入到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这些新技术和新认识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气候模式 解释应用 东亚季风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8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2 位作者 董文杰 温刚 延晓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450,共16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区域模式 东亚季风 大气物理 气候突变
下载PDF
耀县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冬夏季风非同步演化 被引量:57
9
作者 贾佳 夏敦胜 +3 位作者 魏海涛 刘秀铭 汪海斌 金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6-975,共10页
通过多指标分析了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耀县黄土剖面,重建了全新世以来该地区季风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全新世冬、夏季风并非同步演化,夏季风:10.0~9.4kaB.P.快速转强;9.4~3.4kaB.P.为全新世强盛期,但夏季风在强盛期并不稳定,其中在6.... 通过多指标分析了黄土高原中部地区耀县黄土剖面,重建了全新世以来该地区季风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全新世冬、夏季风并非同步演化,夏季风:10.0~9.4kaB.P.快速转强;9.4~3.4kaB.P.为全新世强盛期,但夏季风在强盛期并不稳定,其中在6.8~5.9kaB.P.存在一个衰退事件;3.4kaB.P.以来夏季风快速衰退。在8.4kaB.P.之前,冬季风强盛,并逐渐减弱;8.4~6.6kaB.P.冬季风较弱;6.6~5.7kaB.P.存在一个冬季风突然增强;5.7~1.7kaB.P.冬季风为全新世最弱的阶段;1.7kaB.P.以来,冬季风强度迅速增大,具有不稳定性。耀县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演化过程不同步可能揭示了全新世冬、夏季风演化的主控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县黄上 全新世 东亚季风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拟中多种对流参数化方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1
10
作者 潘劲松 翟国庆 高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6-220,共15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2,选择 Betts—Miller、Kuo—Anthes和 Grell3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了1991年和1994年 5~7月2个个例的东亚季风区区域气候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3种参数...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2,选择 Betts—Miller、Kuo—Anthes和 Grell3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进行了1991年和1994年 5~7月2个个例的东亚季风区区域气候模拟试验,重点分析比较了3种参数化方案对降水总量分布、主要降水时段、雨带南北变动和基本气象要素场的模拟能力,并相对实测降水和基本要素的观测分析进行了统计检验。通过对比,发现Betts方案的模拟能力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降水 区域气候模式 大气温度 短期气候预测 积云 湿度场
下载PDF
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与季风的建立I·基本理论方法和气候场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曾庆存 张东凌 +2 位作者 张铭 左瑞亭 何卷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302,共18页
将曾庆存等提出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计算季风的理论方法作了改进,使之更便于研究季风的建立过程.该理论方法将环流突变和季风建立时段,其'变差度'和与其前和其后场的'相似度'等由空间场的泛函随时间的变化(即数学名... 将曾庆存等提出的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计算季风的理论方法作了改进,使之更便于研究季风的建立过程.该理论方法将环流突变和季风建立时段,其'变差度'和与其前和其后场的'相似度'等由空间场的泛函随时间的变化(即数学名词上的'流'[flow])一起求出来.研究Ⅰ先分析气候平均场,Ⅱ分析各个别年份的情况及年际变化.研究Ⅰ的结果表明:(1)该方法可以客观定量地定出'突变'时段的关键日期;与季风建立过程联系,即是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它比人们用天气-气候学方法(甚至用别的气象要素)定出的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或有明显实用价值的'季风来临日期'要早2至4天.(2)在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区域,夏季风的来临在许多关键地区伴有明显的环流突变,建立和推进者很快,但也有许多区域不表现为当地环流的突变,推进速度也慢.(3)北半球亚澳季风系统低空的热带季风分支,在6月中以前可明确区分为3个子系统,(a)西太平洋暖池和邻近低纬区域,4月中下旬建立;(b)热带东北印度洋(北界与孟加拉湾相邻,但不包括其在内)及索马里东边海洋,4月末至5月初建立;和(c)南海区域,5月上旬从南到5月下旬到北部.南海夏季风向北推进最快,于5月末候即可达北回归线附近,然后与暖池西北区域风场的突变一起,于6月中旬影响到东亚30°N区域;印度洋季风于6月初到达印度半岛东南端,然后逐渐推向印-巴次大陆.7月中以后,热带季风才连成一片,由非洲东岸直至长江下游和菲律宾附近.副热带季风分支于6月中旬可以感到其影响,于7、8月盛行于东亚和西太平洋区域,且结构和演变都比较复杂;6~7月间只表现为在(5~20°N,120~150°E)区域有强的环流突变(与副高增强并北移对应),7月中至8月底,则在上述区域和沿30°N的长江下游和日本以南的洋面上有3个强的环流突变中心(对应于副高又一次增强北移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突变 季风来临的预兆日期 亚澳季风系统 南海季风 暖池 高低空环流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东亚季风El Nio与中国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关系初探 被引量:31
12
作者 廉毅 安刚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24-735,共12页
分析了1951~1995年东亚夏季风、El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的代表站长春站夏季农作物生长期(5~9月)气温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弱,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长春夏季多气温偏低或有... 分析了1951~1995年东亚夏季风、El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的代表站长春站夏季农作物生长期(5~9月)气温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弱,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长春夏季多气温偏低或有低温冷害发生;1980~1995年,东亚夏季风偏强,即使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当年长春夏季气温多为稍高到偏高,次年夏季气温稍低,但不致出现偏低和低温冷害。初步分析了典型ElNino年OLR季内振荡特征,研究了ElNino,OLR季内振荡、东亚夏季和冬季风对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影响的某些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松辽平原 夏季 低温 厄尔尼诺 季风
下载PDF
1980~2013年安徽霾天气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 被引量:32
13
作者 石春娥 王喜全 +3 位作者 李元妮 邓学良 杨元建 温华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7-370,共14页
对1980~2013年安徽省霾日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年以来,霾天气年均发生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较大。不同年代,霾高发区的位置不同: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5.5 d,沿江到江淮之间有零星的高发区;2... 对1980~2013年安徽省霾日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年以来,霾天气年均发生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较大。不同年代,霾高发区的位置不同:20世纪80年代平均为5.5 d,沿江到江淮之间有零星的高发区;20世纪90年代平均为8.5 d,高发区在沿江中西部的望江和池州、省会合肥、淮北北部的萧县和灵璧;2000年代,平均发生日数为8.7 d,有3个高发区,分别是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间中部、沿淮中部地区和沿江中东部地区。(2)按地理位置把安徽省分为6个子区,不同子区年霾日数的变化趋势不同:皖南山区变化较平缓,沿淮地区2000年后上升明显,淮北北部和沿江有先升后降的趋势。(3)地级市平均霾日数呈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县城霾日数上升速度缓慢,且在2008年之后有下降趋势。(4)城市化和汽车拥有量激增导致氮氧化物排放量快速增多,可能是2000年之后地级市霾日数显著增多的主要因子,而县城霾日数变化的驱动因子可能是气候变化原因,如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 城市化 东亚季风指数 安徽省
下载PDF
北极海冰的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14
作者 武炳义 黄荣辉 高登义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4-428,共15页
文中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 ,模拟研究了北极海冰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式中海冰厚度处理趋于合理分布 ,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偏强 ,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冰... 文中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 ,模拟研究了北极海冰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式中海冰厚度处理趋于合理分布 ,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偏强 ,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模拟结果更趋合理 ;另一方面 ,海冰厚度变化可以激发出跨越欧亚大陆的行星波传播 ,在低纬度地区 ,该行星波由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地区传播 ;海冰厚度变化对低纬度地区的对流活动也有影响。冬季北极巴伦支海海冰变化对后期大气环流也有显著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巴伦支海海冰偏多 (少 )时 ,春季 (4~ 6月 )北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气压升高 (降低 ) ,阿留申低压减弱 (加深 ) ,有利于春季白令海海冰偏少 (多 ) ;而夏季 ,亚洲大陆热低压加深 (减弱 ) ,5 0 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 (南 )、强度偏强 (弱 ) ,东亚夏季风易偏强 (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厚度 东亚季风 巴伦支海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面积
下载PDF
云南5月强降水天气与亚洲季风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8
15
作者 曹杰 陶云 段旭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61-365,共5页
利用相关分析和EOF方法 ,研究了云南 5月大雨、暴雨日数与亚洲季风这一大尺度气候环流背景变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 5月强降水天气与南亚季风强度指数相关较好 ,其中同期 5月 ,相关系数为0 .4 93,前期 4月 ,相关系数为 0 .4 4 7... 利用相关分析和EOF方法 ,研究了云南 5月大雨、暴雨日数与亚洲季风这一大尺度气候环流背景变化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云南 5月强降水天气与南亚季风强度指数相关较好 ,其中同期 5月 ,相关系数为0 .4 93,前期 4月 ,相关系数为 0 .4 4 7,均超过了 99%的显著性水平 ;其次是前期 1月 ,相关系数为 0 .312 ,通过了95 %的显著性检验 .而云南 5月强降水天气仅与前期 4月南海季风强度指数相关较好 ,相关系数为 0 .4 15 ,通过了 98%的显著性检验 ,与其他月份相关不显著 .同时 11a滑动相关系数也清楚地反映了南亚季风对云南 5月强降水天气的影响大于南海季风 .另外 ,利用EOF方法 ,获得了云南 5月大雨、暴雨日数 3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 :全省一致型 (除昭通市 )、西部和东部、南部相反型以及东部和西部、南部相反型 .第 1类型与亚洲季风强度指数关系较为密切 ,特别是与南亚季风 ;第 2类型主要与南海季风相关较好 ,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5月 强降水天气 亚洲季风 南亚季风 南海季风 季风强度指数 相关系数 降水量
原文传递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6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年第5期336-341,共6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比较研究 亚洲区域 需求 东亚季风 区域响应 国内 发展 全球变化科学 大气物理 气候突变
下载PDF
全新世中晚期福建海岸沙丘记录的海岸环境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28
17
作者 靳建辉 李志忠 +7 位作者 胡凡根 张辉 王贤立 夏菁 姜锋 邓涛 靳姝豫 刘秀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1-765,共15页
选取福建长乐典型海岸沙丘进行研究,在光释光(OSL)年代学基础上,结合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和地质雷达图像,探讨研究区晚全新世以来沙丘发育历史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①东山(DS)沙丘发育过程主要存在5个沉积期和3个沉积间断。主要... 选取福建长乐典型海岸沙丘进行研究,在光释光(OSL)年代学基础上,结合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和地质雷达图像,探讨研究区晚全新世以来沙丘发育历史及其古环境意义。结果显示:①东山(DS)沙丘发育过程主要存在5个沉积期和3个沉积间断。主要反映了东亚季风强度变化,是东亚冬季风的区域响应结果。同时与火山活动、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夏季风降水具有良好对应关系;② DS剖面保存了近6 ka以来福州盆地海平面变化信息。清晰记录了存在于闽粤台地区的大范围的高海面期,分别是5.6~2.8 ka BP、2.8~1.7 ka BP、1.7~0.8 ka BP,其中1.7~0.8ka BP阶段最为明显。③ DS沙丘发育过程与闽东北区域人类活动记录以及新石器文化序列具有良好对应关系。5.6~2.8 ka BP、2.8~1.7 ka BP阶段的人类活动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影响。~1.7ka BP之后,唐代至五代是福建社会经济的复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沙丘 OSL 海平面变化 东亚季风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夏季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异常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黄刚 胡开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9-757,共9页
采用1957—2002年850 hPa风场的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得知西北太平洋低层环流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表征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并且会影响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用Hadley海表面气压以及海表温度资料诊断得到,这种夏... 采用1957—2002年850 hPa风场的ERA-40再分析资料,分析得知西北太平洋低层环流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这种年际变化表征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并且会影响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用Hadley海表面气压以及海表温度资料诊断得到,这种夏季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WPAC,northwest Pacific anomalous anticyclone)的年际变化与北印度洋同期海表温度变化存在很好的相关。用偏相关方法消除N ino3.4信号的同期线性影响,这种同期相关更加显著,而西南热带印度洋的同期海温与WPAC的相关并不显著。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北印度洋存在正海温异常时,北印度洋降水偏多,同时伴随着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当只有西南热带印度洋有正海温异常时,北印度洋会出现东风异常且降水减少,而西北太平洋有弱的气旋异常。数值模式结果与观测数据的诊断结果相吻合,说明当夏季北印度洋海表温度为正异常时,可能会产生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 东亚季风 北印度洋 海面温度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一百万年以来的表层古生产力变化:来自ODP1144站的蛋白石记录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建 王汝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8-233,共6页
通过南海北部ODP 1144站蛋白石含量测定及其堆积速率的计算,并结合氧同位素记录等相关资料,获得南海北部1050ka以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变化与冰期旋回和东亚季风的关系。约900ka以来,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较900ka以前明显增加,反... 通过南海北部ODP 1144站蛋白石含量测定及其堆积速率的计算,并结合氧同位素记录等相关资料,获得南海北部1050ka以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变化与冰期旋回和东亚季风的关系。约900ka以来,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较900ka以前明显增加,反映了“中更新世革命”事件之后,全球气候变冷,并导致表层生产力的提高。由于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冬、夏季风的加强,加上1144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站在冰期时表层生产力增加,间冰期时表层生产力降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与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的时间序列频谱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均出现了相对应的偏心率周期、斜率周期和岁差周期,说明该站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南海 表层生产力 轨道驱动
下载PDF
西藏两个小湖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 被引量:17
20
作者 唐领余 沈才明 +1 位作者 廖淦标 J.T.Overpeck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8期896-902,共7页
西藏东南部封闭湖泊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在16 ka BP以前花粉组合以藜科(Chenopodiaceae) 和蒿属(Artemisia) 为主,花粉浓度很低,应为荒漠草原植被。当时气候寒冷干燥,1 、7 月份和年均温分... 西藏东南部封闭湖泊高分辨率的花粉记录反映,在16 ka BP以前花粉组合以藜科(Chenopodiaceae) 和蒿属(Artemisia) 为主,花粉浓度很低,应为荒漠草原植被。当时气候寒冷干燥,1 、7 月份和年均温分别低于现在当地7 ~10 ℃,0.5~1.5 ℃和4~6 ℃。年降水量仅250 mm 是现今当地年降水量的40 % ;12 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逐渐增加,出现木本植物花粉,桦属( Betula) 和松属( Pinus)等,在9 .2~5 ka BP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8~6 ka BP是研究区气候最适宜期,1、7 月份气温均高于现在2~3 ℃,年降水量比现在当地高100 mm 左右;5.5 ka BP以后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主要发育草原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季风 花粉记录 西藏东南部 古植被与古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