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形对夏季冰雹事件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孙继松 石增云 王令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4,共9页
从北京地区冰雹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出发,结合典型的天气个例,研究了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与强对流生成环境、降雹落区、移动方向和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降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降雹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可能与山区... 从北京地区冰雹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出发,结合典型的天气个例,研究了地形热力和动力作用与强对流生成环境、降雹落区、移动方向和演变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降雹事件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降雹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可能与山区与平原地区之间,白天形成强烈的热力差异造成的不稳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局地流场强迫有密切关系:1)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焚风效应”等),午后山区的实际气温有可能接近甚至明显高于平原地区,为强对流天气系统在山区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2)午后由山区指向平原的扰动温度梯度是造成低空垂直切变的强迫源。扰动温度梯度越大,低空垂直切变越强———即动力不稳定越强,因此,对流最旺盛(形成降雹)的地点往往出现在扰动温度梯度最大而不是地面气温最高的地方;3)地形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构成的上升运动有利于强对流系统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地形作用 低空垂直切变 上升运动
下载PDF
石家庄一次秋季罕见暴雪天气过程物理诊断 被引量:30
2
作者 阎访 王丽荣 +1 位作者 李宝莉 庞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5期17-24,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同期罕见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属典型的东北回流型降雪,地面从贝加尔湖南下冷高压与中...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同期罕见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属典型的东北回流型降雪,地面从贝加尔湖南下冷高压与中国河套低压倒槽、700 hPa暖式切变线和500 hPa高空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与超低空东北急流耦合,在为暴雪提供水汽和热量输送的同时加强了抬升运动。水汽的垂直输送导致局地比湿显著增大,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以及强劲的上升运动是暴雪的动力条件,降雪强度最大时段对应上升运动的强盛发展阶段。暴雪开始阶段云水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一方面显示了水汽的迅速增加与爬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不容忽视。850 hPa温度低于700 hPa,有利于水汽经过此层时被凝华成固态。逆温层提前24 h出现,而且暴雪最强时段内两层温差均为5℃以上,这对暴雪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东北回流 切变线 上升运动 水汽条件 温度指标 物理诊断
下载PDF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双艳 周顺武 +3 位作者 张人禾 吴萍 李慧 马振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8-447,共10页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对流层顶高度 季节变化 上升运动 臭氧总量
下载PDF
冀南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宋晓辉 王咏青 +3 位作者 寿绍文 王爱君 田秀霞 李菊香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南下的冷垫上爬升是降雪发生与维持的有利条件;暴雪过程以回流降雪为主,后期为西来槽降雪;暴雪发生时,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和较大的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偏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南下的冷垫上爬升是降雪发生与维持的有利条件;暴雪过程以回流降雪为主,后期为西来槽降雪;暴雪发生时,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和较大的水汽输送与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中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的增强为暴雪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偏南风急流为暴雪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雪区对应;低层高能舌的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在回流降雪阶段出现对流性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过程 高空急流 上升运动 湿Q矢量
下载PDF
大连地区雷暴大风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景泰 隋玉秀 +4 位作者 王健 周美娥 于德华 孙立娟 潘玉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6期49-57,共9页
基于1999—2013年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雷暴和冰雹等观测资料,对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3年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夜间雷暴大风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白天,海岛站雷... 基于1999—2013年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雷暴和冰雹等观测资料,对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和天气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3年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夜间雷暴大风天气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白天,海岛站雷暴大风出现次数明显多于陆地站;雷暴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10月雷暴大风发生也较多。统计表明,大连地区雷暴大风天气通常发生在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均相对较大的雷暴群中,单体雷暴出现雷暴大风的概率极低,且大都伴有降水,但雷暴大风与暴雨或冰雹相伴出现的概率较低。大连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是由多种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及高低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其中高空急流和中高空干空气是制约雷暴大风产生的重要因素,高空急流有时制约雷暴大风的产生方位和分布形态,大连地区雷暴大风通常位于高空急流轴下方及其附近区域;中高空干空气具有3个作用:一是增强大气不稳定度;二是在干湿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强的露点锋,有时具有雷暴的触发作用;三是与其他天气系统叠加时具有增强上升运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空气 急流 稳定度 露点锋 上升运动
下载PDF
物理量场配置对豫中地区暴雨落区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广周 靖春悦 +2 位作者 王红燕 吴璐 雷哲 《暴雨灾害》 2008年第3期225-230,252,共7页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4—6日发生在河南中部的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物理量场配置对豫中地区暴雨落区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的西太...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4—6日发生在河南中部的一次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重点分析了物理量场配置对豫中地区暴雨落区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流层中层低槽和低空切变线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位于急流出口区北侧,南风分量对降水强度的影响较大;深厚的中低层气旋性辐合、高层反气旋辐散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快速释放;强降水落区与深厚的上升运动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水汽辐合 不稳定层结 上升运动
下载PDF
2014年杭州地区一次雨转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进 陈练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1-9,共9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降雪加密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2月17—19日杭州地区一次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700 h Pa和850 h Pa切变线,配合700 h Pa西南急流...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降雪加密观测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2月17—19日杭州地区一次雨转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700 h Pa和850 h Pa切变线,配合700 h Pa西南急流,为杭州地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抬升和水汽条件;而700 h Pa暖湿气流与850 h Pa不断增强的东北气流,又为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提供了上暖下冷的有利层结条件。此次雨雪天气过程水汽通量与降水时段和降水强度对应。整个雨转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层均以垂直上升运动为主,相对湿度均较大,且降水不同阶段均存在水汽辐合;液态降水时,对流层中低层为水汽辐合层和上升运动层,且中层存在辐散抽吸作用,此配置有利于产生降水;而当降雪时,中低层的水汽辐合与垂直上升速度逐渐减小,此时以中层的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为主。雨雪强度减弱时,水汽辐合也减弱直至消失,且中低层和中层的上升速度均逐渐减弱,在600 h Pa附近出现弱下沉运动和相对湿度迅速减小的现象,但中低层一直维持弱的上升运动与较大的相对湿度,直至19日凌晨雨雪过程才结束。由于此次雨转雪天气过程冷空气较弱,地面温度相对较高,因此降水量虽然较大,但积雪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转雪 抽吸作用 上升运动 相对湿度 地面温度
下载PDF
一次春季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系统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尹东屏 吴海英 +3 位作者 张备 孙燕 杨婷娅 刘安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48-1751,共4页
对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的大范围雷雨、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 hPa冷空气的先行南下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地面冷锋前中尺... 对2007年5月5日江苏出现的大范围雷雨、大风和区域性冰雹天气的环流背景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是由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触发所致,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 hPa冷空气的先行南下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地面冷锋前中尺度低压的发展是对流性天气发展的主要因素;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水汽通量辐合提供了有利于冰雹产生的过冷水滴的碰撞增长条件;冰雹天气的产生与地面物理量场有很好的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预报 对流不稳定 上升运动 水汽通量散度 地面加密观测站
下载PDF
湖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物理量的天气学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彭春华 李新民 熊秋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1年第2期229-235,共7页
本文选取1980年来湖北省发生的五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做了关于水汽、垂直上升运动和降水生命期的有关物理量合成分析,归纳出水汽水平分布模式、中间尺度急流特征及作用、高低空急流中心的配置与上升运动区的关系、潜在不稳定区的形成对... 本文选取1980年来湖北省发生的五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做了关于水汽、垂直上升运动和降水生命期的有关物理量合成分析,归纳出水汽水平分布模式、中间尺度急流特征及作用、高低空急流中心的配置与上升运动区的关系、潜在不稳定区的形成对大暴雨发生的指示意义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区域性 物理量 湖北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一次罕见的春季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菊菊 滕杰 +1 位作者 许东蓓 乔丫芸 《干旱气象》 2015年第4期651-658,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红外云图、T639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4月15~16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东部罕见春季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天气系统为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500 hPa东移短波槽是这次暴雨天气的触发系统,700 hPa... 利用常规观测、红外云图、T639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4年4月15~16日发生在河西走廊东部罕见春季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天气系统为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500 hPa东移短波槽是这次暴雨天气的触发系统,700 hPa偏南暖湿气流在低涡作用下不断向北输送水汽,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下游高压脊的阻挡作用使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强水汽辐合、强上升运动出现时间比降水集中时间滞后3~4 h;K指数大值区、θse高能舌区与暴雨落区相符合;强冷空气的入侵,是降水量级增大的直接原因;变温对春季强降水的反应比变压更敏感;过程前期的高温高湿对降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锋前中尺度对流云团和锋面云带的合并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古浪 冷锋 上升运动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武麦凤 梁生俊 李春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1-199,共9页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出现在渭河流域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地层存在持续的强东风,为连续降雪起到了冷垫作用;各种有利条件的相互作用,造成该区持续强劲的垂直上升运动,甚至形成类似于夏季...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出现在渭河流域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地层存在持续的强东风,为连续降雪起到了冷垫作用;各种有利条件的相互作用,造成该区持续强劲的垂直上升运动,甚至形成类似于夏季对流性天气中出现的次级环流,是这次连续降雪过程的主要抬升机制。高空西风急流位置的迅速抬高和突然下降对降雪的开始和结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雪以上的降雪发生前,高层比湿先增强,随后低层比湿迅速增大,渭河流域700hPa比湿值≥3 g.kg-1的湿舌形成之后,强降雪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水汽源 抬升机制 次级环流 湿舌
下载PDF
2021年8月17—18日玉树东部地区中到大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12
作者 解文璇 董晓倩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期70-72,共3页
基于高空、地面和雷达等资料,对2021年8月17—18日发生在玉树东部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2021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强降水站点较为分散;夜雨、降水时间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对... 基于高空、地面和雷达等资料,对2021年8月17—18日发生在玉树东部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2021年入汛以来范围最广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强降水站点较为分散;夜雨、降水时间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对流性质。(2)这是一次副高、南亚高压、切变线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下的天气过程。系统维持时间较长,高能高湿,地面辐合线和冷空气触发强降水。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最强反射率因子53.5 dBz。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降水明显;低层存在速度辐合,有利于回波加强。(3)探空图呈现“瘦高型”,CAPE值大,湿层深厚;玉树处于冷暖平流交汇区;水汽辐合明显,东南部的比湿大于西北部;降水区地面至200 hPa上升气流强且深厚。(4)降水云系呈顺时针移动发展,垂直风切变弱,持续时间较长;强降水位于温度梯度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线 南亚高压 上升运动 温度平流
下载PDF
华北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爱君 王咏青 +2 位作者 宋晓辉 石艳茹 李猛 《内蒙古气象》 2012年第1期8-14,共7页
利用一日4次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西南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不同尺度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低空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云水含量大值区与... 利用一日4次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西南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不同尺度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低空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云水含量大值区与强上升运动和强降水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促进了上升运动,暴雨期间对流层低层有自南向北发展的高能舌维持,存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上升运动自低层向上发展,将低层的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使得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释放,为暴雨区提供了持续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水汽 上升运动 热力条件
下载PDF
2012年黑龙江省一次特大暴雪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岩 钱眺 马国忠 《内蒙古气象》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2012年11月11—12日黑龙江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文章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NCEP1o×1o资料对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探讨了天气形势特征以及物理量场与暴雪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500h Pa低涡和地面江淮气旋... 2012年11月11—12日黑龙江省出现了一次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文章利用常规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NCEP1o×1o资料对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探讨了天气形势特征以及物理量场与暴雪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500h Pa低涡和地面江淮气旋是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在低涡暖湿切变与低空偏东急流出口区左侧出现暴雪。同时强降雪出现在850 h Pa涡度和200 h Pa散度大值区内;强上升运动大值区的位置及移动与暴雪过程的时空演变基本一致。低空西南急流和东南风急流使得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黑龙江省,并得以聚集,从而为降雪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雪 东北冷涡 急流 上升运动
下载PDF
天津地区一次回流降雪过程结构特征及发生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群英 孙一昕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1期26-33,共8页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NCEP)、天津铁塔、风廓线雷达及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对2014年2月6—7日渤海西岸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一次回流降雪过程的结构特征和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此次回流降雪...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NCEP)、天津铁塔、风廓线雷达及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对2014年2月6—7日渤海西岸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一次回流降雪过程的结构特征和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此次回流降雪过程中两个降雪阶段边界层东风的性质和作用及上升运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此次回流降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降雪为2014年2月6日15:06—19:00,第二阶段降雪为7日凌晨00:25—15:46。2月6日降雪是发生在回流形势建立初期的弱降雪过程,低层的弱东风将海面上充沛的水汽输送至天津地区,同时配合偏东气流中的中尺度扰动,在2.0 km以下形成浅薄的辐合上升运动。2月7日降雪是中层的西来槽和低层冷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偏东路径南下的冷空气本来是较干的,由于经过渤海湾,使贴近海面(约600 m以下)的大气湿度明显增加,因此影响天津地区的偏东风为湿冷的,并在边界层内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冷垫,当500 h Pa高空槽移至天津地区时与边界层偏东风形成的冷垫相遇,暖湿空气沿冷垫爬升促进了上升运动的发展,同时槽前的西南气流也起到输送水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流降雪 边界层 东风 冷空气 上升运动
下载PDF
2019年7月上半月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珊珊 邹海东 《干旱气象》 2022年第4期589-595,共7页
7月上半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对我国双季稻生产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利用1981—2010年及2019年7月中国区域约2400个国家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 7月上半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对我国双季稻生产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利用1981—2010年及2019年7月中国区域约2400个国家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提供的分辨率为2.5°×2.5°的逐日及分辨率为1°×1°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诊断分析2019年7月上半月我国南方降水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2019年7月上半月南方地区的异常持续性降水发生在高层南亚高压偏南偏东、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偏西、低层江南华南地区位势高度场偏弱(气旋性环流异常)的环境下;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上升运动进行诊断发现2019年7月上半月南方地区异常持续性降水对应的上升运动主要由非绝热加热造成,且强盛的非绝热加热又主要由中低层强盛的水汽通量辐合造成;赤道西太平洋较大的海温水平梯度有利于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在赤道以北形成一个类似Walker cell的纬向环流,其下沉支有利于孟加拉湾至菲律宾一带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增加孟加拉湾和南海向北的水汽输送。对2019年7月上半月我国南方地区异常降水的研究发现,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水平梯度变化会通过影响越赤道气流来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风场及水汽通量,进而影响我国南方地区7月上半月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降水异常 上升运动 非地转湿Q矢量
下载PDF
昌都地区2010年8月一次连阴雨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腾 孙晓光 李白萍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9期115-117,F0003,共4页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诊断方法,对2010年8月17~27日昌都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纬稳定的2槽1脊与西伸到高原东部的西太副高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诊断方法,对2010年8月17~27日昌都地区连阴雨天气的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纬稳定的2槽1脊与西伸到高原东部的西太副高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500 hPa切变线与高原低涡为此次连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近饱和的相对湿度为连阴雨天气提供了较好的湿空气环境,水汽的辐合与辐散对预报连阴雨天气的开始与结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连阴雨天气期间昌都地区垂直速度数值较大的负值区对应的地点降水等级较大,这对在连阴雨期间预报降水等级时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为连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较强西风槽东移,高原北部的高压脊与西伸进入高原的西太副高合并,预示此次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阴雨 环流特征 切变线 水汽条件 上升运动
下载PDF
冀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晓辉 王咏青 +3 位作者 寿绍文 田秀霞 王爱军 李菊香 《内蒙古气象》 2011年第6期3-7,共5页
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层辐合切变线、高空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降雪过程中前期为... 利用NCEP1°×1°的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1年1月6日冀南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层辐合切变线、高空槽、低空和超低空急流;降雪过程中前期为回流降雪,后期为西来槽降雪;冀南暴雪区处于偏南风急流左前方的辐合区内,低空、超低空急流为暴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暴雪过程中存在较为深厚的上升运动,散度的垂直分布形成上下抽吸作用,中低层正涡度的发展尤其是正涡度平流的增强等均为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低层辐合明显,强辐合区与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高能舌的演变可以大致判断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位置;由假相当位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知,冀南地区大到暴雪基本属于稳定性降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急流 上升运动 湿Q矢量
下载PDF
不同高度冷空气侵入登陆台风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树民 吴海英 +3 位作者 陈聪 王坤 吴彩霞 顾沛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7期108-117,共10页
为了解不同高度冷空气与登陆台风结合,暴雨事件的机理和降水特征差异。以1323号"菲特"和1601号"尼伯特"登陆台风,分别引起江苏东南部2013年10月7—8日和2016年7月11日异常暴雨事件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quo... 为了解不同高度冷空气与登陆台风结合,暴雨事件的机理和降水特征差异。以1323号"菲特"和1601号"尼伯特"登陆台风,分别引起江苏东南部2013年10月7—8日和2016年7月11日异常暴雨事件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7—8"暴雨期间,低层冷空气侵入"菲特"残留低压,与"丹娜丝"北侧东风急流结合,大气层结由对流不稳定转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低层斜压锋生、辐合加强,高层强辐散,倾斜对流发展,造成分布均匀持续时间长的层、积混合型强降水,暴雨中心与低层MPV2异常区和锋生区对应;"7·11"暴雨则是"尼伯特"残留低压倒槽顶部附近低层诱生出中尺度低压并发展,冷空气从中层侵入,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建立,对流有效位能释放形成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造成分布不均、持续时间短、短时雨强大的对流性强降水,暴雨中心位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温度脊附近。"10·7—8"暴雨过程,台风北侧的东风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7·11"暴雨过程的水汽,则主要来源于本地和中尺度低压右侧的偏东风输送。不同高度冷空气侵入登陆台风系统,造成大气层结稳定度和上升运动的形成机制不同,其降水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预报业务中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冷空气 稳定度 上升运动
下载PDF
吐鲁番一场罕见降雪天气个例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新庆 《新疆气象》 2001年第6期7-8,共2页
对“2000·2”罕见降雪天气过程分析表明,低层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低空急流的突然增强是产生降雪的关键。
关键词 罕见降雪 上升运动 低空急流 天气过程分析 个例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