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机理分析及效果评估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建华 杨宝庆 +2 位作者 周立新 杨永红 吴海波 《火箭推进》 CAS 2004年第4期1-5,共5页
对推力室冷却通道内的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的因素。对有、无人为粗糙度的平直冷却通道内流动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并以某特定发动机推力室为例,初步评估了人为粗糙度的强化换热效果。计算和... 对推力室冷却通道内的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人为粗糙度强化换热的因素。对有、无人为粗糙度的平直冷却通道内流动进行了对比数值模拟,并以某特定发动机推力室为例,初步评估了人为粗糙度的强化换热效果。计算和分析表明:在推力室喉部附近设置人为粗糙度,可使推力室气壁温平均下降约43℃,在冷却通道内合理地设置人为粗糙度有利于高室压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推力室的热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室 人为粗糙度 传热 热防护 液体火箭发动机
下载PDF
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结构的强化换热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鲍文 周伟星 +1 位作者 周有新 于达仁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6-251,310,共7页
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燃油冷却壁面的主动再生冷却方式,如何提高冷却效率、减少冷却用的燃油消耗量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类比于压力容器的等强度设计原则,提出了主动热防护的等壁温设计原则,对发动机主动再生冷却结构进行局部强化换热... 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燃油冷却壁面的主动再生冷却方式,如何提高冷却效率、减少冷却用的燃油消耗量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类比于压力容器的等强度设计原则,提出了主动热防护的等壁温设计原则,对发动机主动再生冷却结构进行局部强化换热优化设计,通过优化冷却通道高度及人工粗糙度高度沿着通道壁面的变化规律,提高燃油的冷却性能。从算例得到,在超燃冲压发动机不同喷油量和不同燃油当量比情况下,为了达到壁面最高温度不超限,经过优化的强化换热壁面能够比非强化换热壁面少用冷却燃油30%以上,这对超燃冲压发动机主动热防护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燃冲压发动机 主动再生冷却 强化换热 人工粗糙度
下载PDF
人工渠道糙率系数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拜亚茹 赵锦程 +1 位作者 邱秀云 赵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4期229-232,共4页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资料分析,探讨了矩形渠道的糙率与渠道水深、弗汝德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当底坡不变时,随着弗汝德数Fr的增大,糙率n值逐渐减小。在缓流渠道中,渠道糙率n随弗汝德数Fr变化的速率很快;在急流渠道中,渠道糙率n值随弗汝...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资料分析,探讨了矩形渠道的糙率与渠道水深、弗汝德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得出:当底坡不变时,随着弗汝德数Fr的增大,糙率n值逐渐减小。在缓流渠道中,渠道糙率n随弗汝德数Fr变化的速率很快;在急流渠道中,渠道糙率n值随弗汝德数Fr的速率较慢。糙率系数n随水深h的变化关系与流态有关。缓流中,随着水深h的增大,糙率n值减小;急流中,当弗汝德数1<Fr<1.51时,糙率n值先是随着水深h的增大而减小,达到某一值后再随水深h的增大而增大;当弗汝德数Fr>1.51时,糙率系数n随水深h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渠道 均匀流 糙率 水深 弗汝德数
下载PDF
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压推力室冷却技术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建华 张贵田 +1 位作者 夏开红 吴海波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42-245,259,共5页
针对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室压推力室冷却技术,讨论了多条内冷却环带、人为粗糙度、内壁铣槽结构和隔热镀层等主要技术措施。对带人为粗糙度的平直通道内流动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时均流数值模拟,分析了人为粗糙度局部强化换热机理。对多条液气... 针对液氧煤油发动机高室压推力室冷却技术,讨论了多条内冷却环带、人为粗糙度、内壁铣槽结构和隔热镀层等主要技术措施。对带人为粗糙度的平直通道内流动进行了二维和三维时均流数值模拟,分析了人为粗糙度局部强化换热机理。对多条液气膜冷却环带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内冷却流量对冷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设置人为粗糙度和采用冷却环带技术可有效降低推力室局部气壁温,以煤油为冷却剂的高压推力室冷却方案应以再生冷却结合多条液气膜冷却技术为主,综合采取人为粗糙度、高导热材料、隔热镀层等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氧煤油发动机 推力室 液膜冷却 强化换热 再生冷却 人为粗糙度
下载PDF
植被混凝土边坡抗冲刷模型对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海清 李灿 +2 位作者 赵尚毅 王庆鑫 彭岳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28-134,共7页
植被混凝土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的主要技术手段.针对目前植被混凝土边坡抗冲刷性能研究不足,本文通过自主设计的边坡坡面冲刷试验车及人工降雨装置,进行包括1∶0.75、1∶1和1∶1.25等3个不同边坡坡度,1.9、2.4和2.9 L/min等3个不同降雨强... 植被混凝土是岩质边坡生态防护的主要技术手段.针对目前植被混凝土边坡抗冲刷性能研究不足,本文通过自主设计的边坡坡面冲刷试验车及人工降雨装置,进行包括1∶0.75、1∶1和1∶1.25等3个不同边坡坡度,1.9、2.4和2.9 L/min等3个不同降雨强度,素土边坡和植被混凝土边坡等2种不同边坡防护形式在内的共计18组室内人工降雨冲刷模拟试验,每组试验降雨历时60 min,每10 min记录一次泥沙侵蚀数据.对比分析了植被混凝土边坡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坡面的侵蚀过程,统计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泥沙侵蚀量,同时基于能量法进行了理论推导与计算,针对植被混凝土边坡提出等效糙率概念对公式进行了修正.试验结果表明:植被混凝土边坡泥沙侵蚀量远小于素土边坡,说明其在施工初期就能具备良好的抗冲刷性能;植被混凝土边坡坡面侵蚀主要为层状面蚀,存在局部的细沟侵蚀,素土边坡坡面侵蚀呈现出明显的沟蚀;素土边坡和植被混凝土边坡的泥沙侵蚀量与降雨强度和坡度均呈正相关关系,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临界坡度并分析了原因;基于能量法的理论计算能较好适应素土边坡,植被混凝土边坡泥沙侵蚀量的计算在通过提出等效粗率的方法后,理论值与试验值较为接近,但存在一定误差,如何合理减小误差及探讨其中的理论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人工降雨 坡面侵蚀 能量法 等效糙率
下载PDF
含人为粗糙元微小冷却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建华 张会强 张贵田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0-903,共4页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中的结焦问题,对含粗糙元微小冷却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进行数值研究。相对无粗糙元通道,粗糙元能获得3%的换热强化,并使流动阻力增加12%。粗糙元的存在增加了2个热侧壁附近的对流强度和热底壁附近流动的法向速...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再生冷却中的结焦问题,对含粗糙元微小冷却通道内的流动和换热进行数值研究。相对无粗糙元通道,粗糙元能获得3%的换热强化,并使流动阻力增加12%。粗糙元的存在增加了2个热侧壁附近的对流强度和热底壁附近流动的法向速度,提高了流动的湍流脉动,因而强化了换热。研究发现无粗糙元通道出口截面最高温度为330K,与最低温度相差36 K,而含粗糙元通道出口截面最高温度只有312K,和最低温度相差14K。可见引入粗糙元能够大大改善局部热集中,有利于防止冷却剂的结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换热 再生冷却 微细通道 人为粗糙元
原文传递
溢流坝人工加糙对城市河流复氧力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程香菊 陈永灿 +1 位作者 罗麟 赵文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5-596,601,共3页
以成都市府河、南河上所建橡胶坝为例,实地观测其复氧效果,在室内进行了光滑型与加糙型溢流坝的复氧对比试验,发现加糙型溢流坝复氧能力明显优于其光滑型溢流坝.在此基础上,对府河、南河上橡胶坝做适当的人工加糙后,模拟了河流沿程水质... 以成都市府河、南河上所建橡胶坝为例,实地观测其复氧效果,在室内进行了光滑型与加糙型溢流坝的复氧对比试验,发现加糙型溢流坝复氧能力明显优于其光滑型溢流坝.在此基础上,对府河、南河上橡胶坝做适当的人工加糙后,模拟了河流沿程水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在溢流坝面上设置人工加糙物后,水体紊动加剧,空气被卷吸进入水体形成溶解氧,增加了水体溶解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加糙 溢流坝 复氧 城市河流
下载PDF
礁面糙率变化下珊瑚礁海岸附近波浪传播变形试验 被引量:5
8
作者 姚宇 张起铭 蒋昌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7-985,共9页
采用不同排列方式的圆柱体阵列来模拟珊瑚礁破碎带附近礁面粗糙度的变化,通过测试一系列不规则波波的况研究了珊瑚礁海岸附近的短波、低频长波和波谱的变化规律,并与礁面光滑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波浪沿礁传播过程中,短波持续衰减... 采用不同排列方式的圆柱体阵列来模拟珊瑚礁破碎带附近礁面粗糙度的变化,通过测试一系列不规则波波的况研究了珊瑚礁海岸附近的短波、低频长波和波谱的变化规律,并与礁面光滑的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波浪沿礁传播过程中,短波持续衰减,到达海岸线附近短波波高相对于入射波高显著降低.低频长波波高沿礁逐渐增大,直到海岸线附近达到最大.礁面粗糙时短波和低频长波的波高均小于礁面光滑时的情况;礁面粗糙程度变化时,海岸线附近处短波波高和低频长波波高随着礁面糙率密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相干函数和传递函数分析验证了礁坪低频长波由短波群在礁缘处破碎后破碎点的移动产生,并且珊瑚礁坪上低频长波的运动存在着共振模式;礁面光滑时,低频长波能量由于一阶共振效应在礁缘向海岸线传播的过程中被放大,礁面粗糙时,低频长波能量在礁坪上被摩擦所耗散,共振效应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人工粗糙度 低频长波 传播变形 礁坪共振
原文传递
冀北坝上地区3种人工灌木林地防风蚀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杨越 吴才武 +3 位作者 武智勇 杨依天 韩永娇 张月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7,63,共5页
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输沙量、风沙流结构等指标,对比分析3种人工灌木林地(沙棘林地、柠条林地、沙柳林地)防风蚀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植被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改变近地表风... 选取冀北坝上地区防风固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输沙量、风沙流结构等指标,对比分析3种人工灌木林地(沙棘林地、柠条林地、沙柳林地)防风蚀效果。结果表明:人工植被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改变近地表风场和风沙流结构,降低风速,减少输沙量,有效防治土壤风蚀。不同人工灌木林地防风蚀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从主要观测指标来看,粗糙度和临界起沙风速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输沙量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防风效应为沙棘林地>沙柳林地>柠条林地;固沙效应为柠条林地>沙棘林地>沙柳林地。冀北坝上地区应充分发挥林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特性,采用生物治沙技术与措施,合理配置人工植被开展生态建设,防治土壤风蚀,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土壤风蚀 防治 粗糙度 坝上地区
下载PDF
新型人工转捩技术及风洞试验验证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子杰 高超 张正科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30-1838,共9页
给出了一种新型分布型人工转捩粗糙元设计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传统人工转捩方法在跨声速风洞试验中存在的效率低、可靠性和重复性差等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确定了该转捩技术的形式,包括粗糙元形状、高度和排列方式等技术参数以及针对不同模... 给出了一种新型分布型人工转捩粗糙元设计技术,该技术解决了传统人工转捩方法在跨声速风洞试验中存在的效率低、可靠性和重复性差等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确定了该转捩技术的形式,包括粗糙元形状、高度和排列方式等技术参数以及针对不同模型的设计方案;同时对翼型模型(NACA0012)和全机模型(GBM-01或AGARD-B标模)在不同马赫数和迎角下分别进行了测压和测力风洞试验,借助升华法,对人工转捩技术的边界层转捩效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模型上使用不同的设计方案,该转捩技术可以得到可靠的固定转捩效果,并获得具有大气飞行中高雷诺数特点的气动力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声速空气动力学 跨声速风洞 人工转捩 粗糙元 升华法 边界层
原文传递
Multi objective predi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ntrol parameters in the milling of aluminium hybri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using ANN and Taguchi-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被引量:3
11
作者 S.Ajith Arul Daniel R.Pugazhenthi +1 位作者 R.Kumar S.Vijayananth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545-556,共12页
This study aims to optimize the input parameters such as mass fraction and particle size of SiC along with depth of cut,feed and cutting speed in the milling of Al5059/SiC/MoS2.The hybri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re g... This study aims to optimize the input parameters such as mass fraction and particle size of SiC along with depth of cut,feed and cutting speed in the milling of Al5059/SiC/MoS2.The hybri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re generally fabricated by reinforcing of different sizes(10,20,40 μm)of SiC with aluminium at a different levels(5%,10%& 15%)whereas the MoS2 addition is fixed as 2%.The effect of each control factor on response variables are analyzed through Taguchi S/N ratio method.Also,the most significant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response parameters is satisfied by ANN model than the regression model.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results envisage that mass fraction of SiC,feed rate is the most domineering factor on response vari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 CARBIDE Temperature Surface roughness Cutting FORCE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下载PDF
粗糙圆管内超临界航空煤油湍流换热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寇志海 苏雷 +3 位作者 袁鑫 李广超 毛晓东 张魏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7-93,共7页
给出了国产航空煤油RP-3的三组分热物性替代燃料模型。采用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处理的方法对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在圆形粗糙冷却通道中的流动与换热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粗糙元形状、高度以及间高比等因素对其超临界流动... 给出了国产航空煤油RP-3的三组分热物性替代燃料模型。采用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处理的方法对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RP-3在圆形粗糙冷却通道中的流动与换热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粗糙元形状、高度以及间高比等因素对其超临界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探究了人为粗糙度强化超临界航空煤油换热的机理。结果表明,人为设置粗糙元能使壁面附近产生局部回流区和旋涡结构,强化煤油与受热壁面间的对流换热。通过合理布置粗糙元结构,能大幅降低圆形冷却通道的壁面温度,有效抑制航空煤油的超临界传热恶化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航空煤油RP-3 人为粗糙元 强化传热
原文传递
高压推力室人为粗糙度煤油强化换热实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建华 张贵田 +3 位作者 吴海波 夏开红 周立新 吕发正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38,共5页
为提高煤油为冷却剂的高压推力室的冷却性能,对再生冷却通道中的人为粗糙度局部强化换热技术进行了电传热实验研究。传热实验以煤油为介质,实验件为不同人为粗糙度结构参数的方形直管,粗糙元高度小于1.0mm,最大实验压力不小于20MPa,最... 为提高煤油为冷却剂的高压推力室的冷却性能,对再生冷却通道中的人为粗糙度局部强化换热技术进行了电传热实验研究。传热实验以煤油为介质,实验件为不同人为粗糙度结构参数的方形直管,粗糙元高度小于1.0mm,最大实验压力不小于20MPa,最大流速为60m/s。结果表明,带有人为粗糙度的方形直管的换热得到了强化,随着人为粗糙度的高度增加,换热强化明显增加,随着流速增加而趋缓,而流阻的上升加快。与光滑矩形实验件对比,合理设置人为粗糙度可得到2倍的换热强化,流阻增加小于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力室 人为粗糙度 强化换热 煤油 传热实验
下载PDF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ctangular duct solar air heaters featuring artificial roughness
14
作者 Ravi Shankar Rajeev Kumar +1 位作者 Arun Kumar Pandey Deep Singh Thakur 《Clean Energy》 EI CSCD 2024年第5期186-217,共32页
Solar air heaters(SAHs)are widely used solar thermal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in diverse sectors.However,its effectiveness is re-strained by low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HT)coefficients at the absorber plate,leading ... Solar air heaters(SAHs)are widely used solar thermal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in diverse sectors.However,its effectiveness is re-strained by low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HT)coefficients at the absorber plate,leading to inefficient HT,and the elevated temperature of the absorber plate causes significant heat losses,reducing thermal efficiency.This study addresses these challenges by introducing ribs or roughness on the absorber plate creating turbulence in the airflow,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The research inves-tigates various rib configurations,the influence of rib parameters,performance methods,and arrangements to evaluate their HT and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Among these rib configurat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done on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Nusselt number ratio,thermal enhancement factor,friction factor ratio,and thermal efficiency to optimize distinct roughness parameters and rib ar-rangement patterns.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valuable recommendations from existing literature,offering insights into the effective design,prospects,and implementation of SAH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 air heater artificial roughness low heat transfer HEATING solar energy
原文传递
人工粗糙度对矩形弯曲管道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萌 孙冰 《火箭推进》 CAS 2020年第1期20-27,共8页
人工粗糙度作为一种局部强化换热技术,对提高再生冷却效率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人工粗糙度对矩形冷却通道三维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以及在弯曲段与二次流的耦合作用,对有人工粗糙度的三维弯曲矩形通道进行了建模,并应用Fluent软件进行... 人工粗糙度作为一种局部强化换热技术,对提高再生冷却效率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人工粗糙度对矩形冷却通道三维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以及在弯曲段与二次流的耦合作用,对有人工粗糙度的三维弯曲矩形通道进行了建模,并应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采用了能够有效准确地求解受强曲率影响的管道内及近壁区域湍流流动的RNG k-ε湍流模型。结果表明:在冷却通道底面添加人工粗糙度会使底部流动受到干扰进而导致流速中心上移,因此在弯曲段,有人工粗糙度的冷却通道中所产生迪恩涡的范围相对较小且距离底面较远,而随着二次流的产生,流速中心会向底部移动,使得该处的换热得到改善,整体对流传热系数上升;当入口质量流量分别为0.1 kg/s,0.2 kg/s,0.3 kg/s时,有人工粗糙度工况下弯曲段加热面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分别增加了11.86%,13.11%,16.14%,表明添加人工粗糙度可以显著提高换热,且随着入口质量流量的增加其对换热的提高作用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冷却 人工粗糙度 二次流 强化换热 对流传热
下载PDF
矩形糙条间距对床面糙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金裕 《水道港口》 2020年第5期539-544,共6页
在渠道底部施加糙条是一种较有效的加糙方法,其加工简单、布置方便、易于修改且拥有较好的加糙效果,易在物理模型实验以及现场工程应用上得以推广。文章在不同流量下,设置无糙条和6种不同糙条间距的系列试验,研究不同糙条间距下渠道糙... 在渠道底部施加糙条是一种较有效的加糙方法,其加工简单、布置方便、易于修改且拥有较好的加糙效果,易在物理模型实验以及现场工程应用上得以推广。文章在不同流量下,设置无糙条和6种不同糙条间距的系列试验,研究不同糙条间距下渠道糙率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量下,糙率随流量增加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相同流量下,糙条间距与高度比λ/h=8时,水深达到最大值;相同流量下,流速随糙条间距的增加而呈现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小的趋势,当λ/h=8时流速最小;相同流量下,糙率系数随着糙条间距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λ/h=8时糙率达到最大值。综上,糙条间距与糙条高度比值为8时,渠道的加糙效果最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糙条 糙率 水工模型 人工加糙
下载PDF
延庆县人工植被的防风蚀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伟 李振国 +2 位作者 郑勇 白翠霞 周利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2,共3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观测,对延庆县两种类型人工植被在春季对风沙阻滞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带风速在林带后7H处降低最大,防风效能最大,杨树片林风速在9H处最小,防风效能最大;杨树片林的粗糙度最大,农田防护林的粗糙度较小... 通过野外调查与实验观测,对延庆县两种类型人工植被在春季对风沙阻滞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带风速在林带后7H处降低最大,防风效能最大,杨树片林风速在9H处最小,防风效能最大;杨树片林的粗糙度最大,农田防护林的粗糙度较小,片林的粗糙度比林内道路提高了1.65倍,比裸地提高了4.81倍;农田防护林带阻沙作用主要在林带背风面,占总阻沙量的82.3%,而杨树片林的阻沙作用主要在林内,占总阻沙量的87.1%。平均阻沙量片林>林带防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防风效能 粗糙度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的人工加糙渠道糙率系数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8
作者 葛赛 赵涛 +1 位作者 吴思 吴洋锋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9-174,共6页
以矩形人工加糙渠道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糙率系数预测模型。根据前期试验研究成果,选取佛汝德数Fr、绝对粗糙度Δ、渠道平均水深h、底坡i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两个主成分,获得影响糙率... 以矩形人工加糙渠道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糙率系数预测模型。根据前期试验研究成果,选取佛汝德数Fr、绝对粗糙度Δ、渠道平均水深h、底坡i这四个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两个主成分,获得影响糙率系数大小的综合性指标并用于支持向量机对数据的训练、测试及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的训练集均方根误差RMSE为3.85×10-4、预测相关系数R为0.997,测试集均方根误差RMSE为5.37×10-4、预测相关系数R为0.992、预测相对误差小于5%。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所建模型适合人工渠道糙率系数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渠道 糙率系数 预测 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不同水力要素对人工渠道糙率影响的主次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晓朋 赵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2-154,159,共4页
对于不同粗糙壁面的人工渠道中的均匀流,选取弗劳德数Fr、底坡比降i、雷诺数Re、流量Q、渠道平均水深h为参数,通过水力模型试验,确定这些因素对糙率系数的影响程度,分析各要素间的主次关系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糙率影响较大的水力要... 对于不同粗糙壁面的人工渠道中的均匀流,选取弗劳德数Fr、底坡比降i、雷诺数Re、流量Q、渠道平均水深h为参数,通过水力模型试验,确定这些因素对糙率系数的影响程度,分析各要素间的主次关系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糙率影响较大的水力要素排序依次为弗劳德数Fr、渠道平均水深h和底坡比降i,糙率与流量、雷诺数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渠道 糙率系数 弗劳德数 平均水深
下载PDF
基于光学相干层析的生物3D打印人工皮肤量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杰 王玲 +1 位作者 徐铭恩 王中昆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7-205,共9页
对人工皮肤3D特征的无损定量检测分析,是研究皮肤打印和诱导培养技术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对生物3D打印人工皮肤进行无损成像和量化分析。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强度信号的自适应峰值检测算法,量化... 对人工皮肤3D特征的无损定量检测分析,是研究皮肤打印和诱导培养技术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谱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对生物3D打印人工皮肤进行无损成像和量化分析。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强度信号的自适应峰值检测算法,量化皮肤3D厚度分布和粗糙度变化,通过计算不同位置的皮肤整体厚度及其波动,定量可视化皮肤的空间分辨结构特征。OCT成像人工皮肤的结构特征与切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一致,两者实测皮肤整体厚度差异最大为3.59μm,可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通过SD-OCT对人工皮肤在培养周期内的持续检测,2D人工皮肤厚度分布检测可以展示皮肤在不同培养时间的厚度增长曲线,而3D空间分辨厚度分布图和表面粗糙图谱能更直观地显示皮肤生长状态。量化统计结果表明,在气液培养过程中,人工皮肤的整体平均厚度不断增长并趋于稳定,皮肤成熟时整体平均厚度为83.91μm;皮肤表面粗糙度随角质化程度变化先减后增。基于OCT强度信号量化分析的方法能真实有效反映生物3D打印人工皮肤的结构参数变化,可为人工皮肤制备过程中的质量评估提供一种可靠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人工皮肤 自适应峰值检测 皮肤厚度 粗糙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