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乌素沙地油蒿种群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165
1
作者 杨洪晓 张金屯 +2 位作者 吴波 李晓松 张友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3-570,共8页
油蒿(Artemisiaordosica)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固沙植物,研究其种群格局对理解种群生态过程和改善流沙治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点格局分析法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油蒿种群的点格局,发现油蒿种群... 油蒿(Artemisiaordosica)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固沙植物,研究其种群格局对理解种群生态过程和改善流沙治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点格局分析法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多尺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油蒿种群的点格局,发现油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同空间尺度、植株形体大小以及生境3种因素有密切联系。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油蒿种群倾向于非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比均匀分布常见),个体间有较强的空间关联(正关联比负关联常见);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后,油蒿种群倾向于服从随机分布,同时种群的空间关联性减弱。幼小油蒿植株具有明显的集群分布趋势,高大植株则表现出聚集强度的降低趋势;形体大小的差异越大,植株间的正关联关系越弱,或者负关联关系越强。与固定沙地相比,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的集群分布现象更加明显,同时种群的空间正关联关系更强。研究结果表明,当通过移栽油蒿成体治理流动沙地时,应尽量将其栽种成集群分布而非均匀分布的形式,以提高植株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点格局分析 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 固沙作用
下载PDF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抗旱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77
2
作者 龚吉蕊 张立新 +1 位作者 赵爱芬 毕玉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7-392,共6页
测定了宁夏沙坡头地区固沙植物油蒿体内活性氧自由基的变化、膜伤害的程度、抗氧化保护酶系统以及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对油蒿适应干旱胁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灌溉地油蒿的MDA、·O-2 、H2 O2 、脯氨酸的含量以及... 测定了宁夏沙坡头地区固沙植物油蒿体内活性氧自由基的变化、膜伤害的程度、抗氧化保护酶系统以及光合特性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对油蒿适应干旱胁迫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灌溉地油蒿的MDA、·O-2 、H2 O2 、脯氨酸的含量以及CAT、SOD的活性低于固定沙丘的油蒿 ,而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含量、POD的活性高于固定沙丘的油蒿。固定沙丘油蒿中的Chla、Chlb含量和H2 O→PCIP电子传递速率低于灌溉地油蒿。因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氧化胁迫 活性氧 抗氧化保护酶 抗旱性 固沙植物
下载PDF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71
3
作者 马茂华 于凤兰 孔令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70-676,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ordosica)化感作用研究,发现油蒿茎叶的水浸提液对几种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幼苗长和根长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步增加;用油蒿茎叶水浸提液进行盆栽...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ordosica)化感作用研究,发现油蒿茎叶的水浸提液对几种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幼苗长和根长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随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步增加;用油蒿茎叶水浸提液进行盆栽试验,受体植物的出苗率、苗高、根长和干物重也受到抑制,苗的形态也与对照有较明显的差异;在不同有机溶剂的水浸提液的萃取液中,乙酸乙酯萃取液对受体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幼苗长和根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形态差异明显;进一步对乙酸乙酯萃取液不同组分的生物试验表明,在洗脱出的3个组分中,其中的一个组分对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化学定性反应鉴定,此组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由此表明,油蒿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油蒿 化感作用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循环演替 被引量:69
4
作者 郭柯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43-247,共5页
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及其迅速沙化的植被发展过程是毛乌素沙地植被自发演替的基本过程。油蒿具有耐沙埋、抗风蚀... 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及其迅速沙化的植被发展过程是毛乌素沙地植被自发演替的基本过程。油蒿具有耐沙埋、抗风蚀、耐旱、耐土壤贫瘠等特性,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优良固沙植物和重要牧草。半固定、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在毛乌素沙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业生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维持其稳定十分重要。然而,其沙化的现象在毛乌素沙地相当普遍地存在。沙化原因主要是因为过度放牧所致的逆行演替,但在个别地段则是群落演替循环中的一个过程。从沙地油蒿群落的循环演替与逆行演替的规律来看,适度的放牧是保持沙地油蒿群落稳定的关键,即一方面要限制过度放牧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封闭保护,使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向下一个演替阶段发展,导致油蒿群落的衰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自发演替 循环演替 演替序列
下载PDF
油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于凤兰 马茂华 孔令韶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45-350,共6页
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Alelopathy)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蒿挥发油对苋、诸葛菜、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几乎无影响,但对其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具一定影... 对毛乌素沙地油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Alelopathy)及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蒿挥发油对苋、诸葛菜、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小麦种子萌发几乎无影响,但对其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具一定影响。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对苋种子,挥发油组最终萌发率18%,比对照组减少71%,对其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影响也很明显。用GC、GC-MS-DS联用方法,共鉴定43个化合物,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在1.5%以上的化合物有如下14种:1)α-蒎烯(α-pinene),2)桧烯(Sabinene),3)β-蒎烯(β-pinene),4)月桂烯(Myrcene),5)对伞花烃(ρ-cymene),6)柠檬烯(Limonene),7)β-水芹烯(β-phelan-drene),8)β-顺式罗勒烯(β-cis-ocimene),9)β-反式罗勒烯(β-trans-ocimene),10)松油烯-4-醇(Terpinen-4-ol),11)α-姜黄烯(α-curcumene),12)茵陈炔(Capilene),13)橙花叔醇(Nerolidol),14)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挥发油 化感作用
下载PDF
沙漠植物的更新生态位Ⅰ.油篙、柠条、花棒的种子萌发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王刚 梁学功 冯波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02-105,共4页
本文从沙漠植物更新生态的角度,试验分析了油蒿、柠条和花棒种子萌发的条件,明确了三种灌木的累积发芽率与一次降雨量、连续阴天天数和种子埋藏深度之间的相依关系,阐明了它们适应沙漠严酷生境的各项特点的生态对策。
关键词 油蒿 柠条 花棒 更新生态位
下载PDF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对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适应及其生态作用 被引量:47
7
作者 杨洪晓 张金屯 +3 位作者 吴波 王妍 李晓松 许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4-690,共7页
我国温带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沙源丰富和大风频繁 ,这种特定条件进化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植物———油蒿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油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繁殖习性 ,能够很好地适应沙地环境 .油蒿群落... 我国温带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沙源丰富和大风频繁 ,这种特定条件进化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植物———油蒿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油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繁殖习性 ,能够很好地适应沙地环境 .油蒿群落不仅能够防风固沙 ,影响沙地生态系统的水分运移与分配 ,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 .因此 ,油蒿在适应沙地生境的同时对沙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油蒿群落对沙地生境的不断改造 ,推动了植物群落的演替 ,最终使流动沙丘转变为丰茂的植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油蒿 适应性 生态作用 群落演替
下载PDF
不同降水条件下两种荒漠植物的水分利用策略 被引量:55
8
作者 周雅聃 陈世苹 +2 位作者 宋维民 卢琦 林光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89-800,共12页
自然降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植物重要的水分来源。为了说明自然降水量的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影响,研究了两种常见荒漠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白刺(Nitrariata ngutorum)在3个不同自然降水地区(内... 自然降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植物重要的水分来源。为了说明自然降水量的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的影响,研究了两种常见荒漠植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白刺(Nitrariata ngutorum)在3个不同自然降水地区(内蒙古的杭锦旗和磴口县及甘肃的民勤县)的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效率及植物的抗逆能力的变化。测定了不同地区的植物茎水、各潜在水源(降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δD和δ18O值,并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了这两种植物在不同地区对这些潜在水源的选择性利用情况;同时测定了叶片的δ13C和游离脯氨酸浓度。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最高的杭锦旗,这两种植物对浅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最高,其中油蒿主要利用0–50cm土层中的水源;在年降水量相对较低的磴口和民勤,植物利用的主要水源为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这两种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白刺的脯氨酸浓度大于油蒿,与水分利用效率无关,但油蒿的水分利用效率和脯氨酸浓度成正比。研究表明,荒漠植物能通过改变其水分利用策略和其他生理特性适应自然降水量的变化,但不同植物种采用的策略可能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油蒿 IsoSource模型 白刺 脯氨酸 稳定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黑沙蒿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赵东保 杨玉霞 +2 位作者 张卫 刘绣华 汪汉卿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430-1432,共3页
目的:研究黑沙蒿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及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Ⅰ),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Ⅱ),5,4... 目的:研究黑沙蒿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及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Ⅰ),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Ⅱ),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Ⅲ),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Ⅳ),5,4′-二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Ⅴ),5,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Ⅵ),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Ⅶ),5,3′,4′-三羟基-7-甲氧基黄酮(Ⅷ)。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沙蒿 黄酮
下载PDF
鄂尔多斯沙地油蒿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王庆锁 李博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47-353,共7页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颇具特色的油蒿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的油蒿群落类型生物量不同,以流动沙地最低,接近流沙地段的油蒿群落最大。油蒿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9月中旬或稍后达到...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沙地草原改良试验站颇具特色的油蒿群落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的油蒿群落类型生物量不同,以流动沙地最低,接近流沙地段的油蒿群落最大。油蒿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9月中旬或稍后达到最大值。油蒿群落地下部分生物量以粗根为主,根量集中于表层,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按指数形式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群落 生物量 鄂尔多斯草地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生理生态学机制 被引量:34
11
作者 张军 黄永梅 +1 位作者 焦会景 夏显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7-983,共7页
对毛乌素沙地稀疏阶段、建成阶段和衰老阶段的油蒿群落的野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理生态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群落盖度的增加,0—2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而在20—80cm范围内有所下降... 对毛乌素沙地稀疏阶段、建成阶段和衰老阶段的油蒿群落的野外观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理生态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群落盖度的增加,0—20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而在20—80cm范围内有所下降。与稀疏阶段和建成阶段的油蒿群落相比,衰老阶段的油蒿群落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低,光饱合点低,光能及水分利用效率最低,并且日变化过程也表现出受到了明显环境胁迫。在不同的演替阶段,油蒿的气孔导度与植物水势均呈线性相关。随植物水势的降低,处于衰老阶段的油蒿气孔导度降低速率最快。结合气孔导度和水分循环的关系,还初步探讨了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植被演替 光合作用 水分代谢 气孔导度
下载PDF
干旱和半干旱区油蒿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被引量:32
12
作者 胡旭 王海涛 +4 位作者 卢建国 丛培芳 何兴东 高玉葆 董治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8-592,共5页
空间异质性影响种群的分布和波动。在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干旱和半干旱区两个气候带内油蒿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中等尺度(500m样线,间隔10m取样)上,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的... 空间异质性影响种群的分布和波动。在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干旱和半干旱区两个气候带内油蒿对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中等尺度(500m样线,间隔10m取样)上,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固定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大于毛乌素沙地芹河半固定沙地,相应地,沙坡头地段油蒿密度、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大于芹河地段,因而认为,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决定油蒿密度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又反作用于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合油蒿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分析认为,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并不总是能够影响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于沙坡头地区,适当进行放牧或者其他干扰,将有助于增大土壤属性的空间异质性,以促进油蒿植被的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种群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油蒿与杨柴异速生长模式及个体大小的种内竞争调节 被引量:29
13
作者 肖洒 王刚 李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2,共6页
通过对油蒿与杨柴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个体大小与异速生长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油蒿种群的个体平均大小、高径比平均值及静态异速生长指数均未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其静态异速生长曲线都符合"简单的&qu... 通过对油蒿与杨柴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个体大小与异速生长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①油蒿种群的个体平均大小、高径比平均值及静态异速生长指数均未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其静态异速生长曲线都符合"简单的"异速生长类型。②杨柴种群的个体平均大小随着密度的增加则不断减小,且其自疏指数小于-3/2,这主要是由于种群在高密度时冠层未达到密接的缘故,而且可以将种群内个体的总植冠投影面积和是否达到最大值作为判断冠层密接的标准。③杨柴种群的高径比平均值及静态异速生长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也未发生明显变化,其静态异速生长曲线也符合"简单的"异速生长类型,表明杨柴的异速生长特性并未随着光竞争强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这可能是因为杨柴能通过根状茎繁殖产生新枝来寻找更合适的生境从而避免了光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异速生长模式 油蒿 杨柴 -3/2指数法则 植物生态学
下载PDF
油蒿演替群落密度对土壤湿度和有机质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被引量:30
14
作者 王海涛 何兴东 +3 位作者 高玉葆 卢建国 薛苹苹 马迪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45-1153,共9页
如何用环境属性空间异质性解释植被动态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该项研究中,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小区面积相同、样方数目和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将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讨论分析了土壤湿... 如何用环境属性空间异质性解释植被动态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该项研究中,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小区面积相同、样方数目和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将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讨论分析了土壤湿度和有机质与油蒿和冷蒿(A.frigida)密度空间异质性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块尺度上(80m×80m),油蒿和冷蒿密度的空间异质性都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其中与冷蒿密度呈现为单调递增,与油蒿密度不呈单调变化,说明土壤湿度与油蒿密度空间异质性的相关性已逐渐减弱,但与耐旱的冷蒿依然较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异质性也与两种植物密度的空间异质性有关,其中与油蒿密度呈现为单调递增,与冷蒿密度不呈单调变化,说明油蒿的长期定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促进了冷蒿的侵入;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群落中油蒿种群和冷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这种集群分布使得油蒿或冷蒿的密度与土壤湿度或有机质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增强,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冷蒿和油蒿之间的竞争替代关系。因而,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变化是半荒漠带油蒿群落演替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蒿 土壤湿度 有机质 空间异质性 群落演替
下载PDF
不同炭化温度下玉米秸秆和沙蒿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化学特性 被引量:35
15
作者 梁桓 索全义 +1 位作者 侯建伟 刘长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6-891,共6页
掌握不同生物炭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化学特性是合理利用生物炭的基础。通过无氧炭化法制备了不同炭化温度下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和沙蒿生物炭,对比了不同材料和不同炭化温度下生物炭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炭化温度低于400~C时,两种材料生... 掌握不同生物炭材料的结构特征和化学特性是合理利用生物炭的基础。通过无氧炭化法制备了不同炭化温度下的玉米秸秆生物炭和沙蒿生物炭,对比了不同材料和不同炭化温度下生物炭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炭化温度低于400~C时,两种材料生物炭的孔隙结构保存完整,600℃以上时,两种材料生物炭的蜂窝状结构均遭到破坏,玉米秸秆生物炭被破坏得更严重;同一炭化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及总孔容和平均孔径均大于沙蒿生物炭,两种生物炭的比表面积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均增大,总孔容呈“V”形变化;两种材料的生物炭均呈碱性,炭化温度越高,pH越大,400℃~800℃,每升高10℃,玉米秸秆生物炭和沙蒿生物炭的pH均以0.02的幅度增加,同一温度下,玉米秸秆生物炭的pH大于沙蒿生物炭,在400~C、600℃和800℃下分别比沙蒿生物炭高0.31、0.35和0.29单位;随炭化温度的升高,玉米秸秆生物炭和沙蒿生物炭的C、P、K和灰分含量增加,400℃~800℃,玉米秸秆生物炭的C、P、K含量以炭化温度每升高10~C分别增加2.94、0.11、0.20g/kg的幅度变化,沙蒿生物炭也以4.35、0.07、0.24g/kg的幅度增加,与此同时,玉米秸秆生物炭的N、H含量以每升高10℃分别以0.13g/kg和0.86g/kg的幅度降低,沙蒿生物炭的N、H含量分别以0.04g/kg和0.82g/kg的幅度下降,s含量无明显变化,C/N和C/H增大,且不同材料生物炭的元素含量差异显著;两种材料生物炭的N、P、K有效性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均下降,400℃~600℃,玉米秸秆生物炭和沙蒿生物炭的速效N含量分别下降了57.89%和19.05%,800℃时两种生物炭的速效N均接近0mg/kg,400℃~800℃玉米秸秆生物炭和沙蒿生物炭的速效P含量分别降低了67.41%和52.36%,此时速效K含量也分别降低了45.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沙蒿 玉米秸秆 孔隙度 比表面积
下载PDF
采煤沉陷对沙地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4
16
作者 邹慧 毕银丽 +2 位作者 朱郴韦 杜涛 韩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6-501,共6页
以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和时域反射仪法(TDR法),进行为期两年的土壤水分野外定位监测,研究了采煤沉陷不同阶段(采前、裂缝期、采中、沉降期、相对稳定期)毛乌素沙地南缘神东补连塔矿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 以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和时域反射仪法(TDR法),进行为期两年的土壤水分野外定位监测,研究了采煤沉陷不同阶段(采前、裂缝期、采中、沉降期、相对稳定期)毛乌素沙地南缘神东补连塔矿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在采前,沙蒿土壤水分个体间差异较小,受地形的影响,坡顶平地处土壤含水率较高;在裂缝发育期和沉降期,土壤水分受开采的影响明显,出现土壤水分亏缺;在相对稳定期的秋季,土壤水分得以恢复.土壤水分的剖面分布受开采和季节的影响,在沉降期和相对稳定期的夏季,0~100cm土层不同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均较低;土壤水分的生态效应,在沉降期沙蒿株高和冠幅有所减小,与土壤水分变化一致,在采中根系严重受损,随着土壤水分条件的恢复,根系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土壤水分 沙蒿 风沙区
原文传递
油蒿、中间锦鸡儿生物量估测模式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庆锁 《中国草地》 CSCD 1994年第1期49-51,共3页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法确定了单丛油蒿当年枝生物量与冠幅和高度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及单枝油蒿、中间锦鸡儿当年枝生物量与枝长和基部直径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关键词 油蒿 中间锦鸡儿 生物量 估测 模式
原文传递
Diurnal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soil respiration in desert shrubland of Artemisia Ordosica on Ordos Plateau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被引量:28
18
作者 JIN Zhao QI Yu-chun DONG Yun-sh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31-235,共5页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A. ordosica shrubland on Ordo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growing season (May-October) of 2006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driving factors were also ana...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A. ordosica shrubland on Ordos Plateau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growing season (May-October) of 2006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driving factors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urnal dynamics of soil respiration rate and it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showed some discrepancy in two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the vegetative growth stage and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stage). During the vegetative growth stage,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soil respiration was slight and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daily temperature change, but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growth stage, the daily respiration variation was relatively large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air and soil temperature. In the growing season, the peak value of soil respiration occurred at July and August because of the better soil water-heat conditions and their optimal deployment in this period. In the shrubland ecosystem, precipitation was the switch of soil respiration pulses and can greatly increase soil respiration rates after soil rewetting. Moreover, the soil respiration rates in the growing season and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soil surface water content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p〈0.05) each other.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variation of soil surface moisture accounted for 41.9% of the variation in soil respiration (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respiration SHRUBLAND artemisia ordosica Ordos Plateau
下载PDF
油蒿研究综述 被引量:27
19
作者 张德魁 王继和 +1 位作者 马全林 刘虎俊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8期30-35,共6页
油蒿Arternisia ordosic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半灌木植物,对北方干旱区的沙地生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促进植物群落演替、保护荒漠区生态环境和改善荒漠环境条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重要的沙区灌木饲料植物,因此对油蒿的... 油蒿Arternisia ordosic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半灌木植物,对北方干旱区的沙地生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促进植物群落演替、保护荒漠区生态环境和改善荒漠环境条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重要的沙区灌木饲料植物,因此对油蒿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特性、生态学效应、化学成分组成和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便加深对油蒿的进一步认识,为荒漠区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沙植物 油蒿 生物学特性 生长发育规律 生态学效应
下载PDF
库布齐沙地油蒿光合作用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9
20
作者 高清竹 杨吉力 +1 位作者 乌力吉 田青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6-279,共4页
采用美国产LI-6000便携式光合分析系统对库布齐沙地植被建群种油蒿等主要沙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蒿(Artemisiaordosica)等主要沙生植物光合作用都有午休现象,但光合速率差异很... 采用美国产LI-6000便携式光合分析系统对库布齐沙地植被建群种油蒿等主要沙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蒿(Artemisiaordosica)等主要沙生植物光合作用都有午休现象,但光合速率差异很大。油蒿表现最大光合作用的时间在8月份,较地上生物量的高峰期提前1个月左右。有效光辐射是影响油蒿光合作用的主导因子。油蒿光合速率(PH)和主要环境因子——气温(AT)、有效光辐射(PAR)和大气相对湿度(RH)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PH=0.295+0.000994PAR+0.00174RH-0.0011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地 油蒿 光合作用 环境因子 沙生植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