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tation of plakophUin-2 gene in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被引量:14
1
作者 WU Shu-lin WANG Pei-ning +4 位作者 HOU Yue-shuang ZHANG Xu-chao SHAN Zhi-xin YU Xi-yong DENG M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03-407,共5页
Background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RVC, which is an inheritable genetic change, results from mutat... Background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RVC, which is an inheritable genetic change, results from mutations in genes encoding desmosomal proteins. Plakophilin-2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desmosome. Because the full range of genetic variations related to ARVC is unknown and no related studies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plakophilin-2 in ARVC patients from the Southern Region of China. Methods Genomic DNA was isolated from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of all 34 ARVC patients, who were screened through a clinical evaluation. They were used to detect variations in the sequences of the plakophilin-2 gene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In exon-1 of the plakophilin-2 gene, a deletion mutation (c.145_148 del GACA) was found in one family pedigree. The mutation was also found in exon-2, 4, and 11 of the plakophilin-2 gene. The QT interval dispersion of the ECG was considerably longer in the mutation group than in the non-mutation group of ARVC patients, and this resul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We discovered a plakophilin-2 mutation that prolongs the 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the southern Chinese ARVC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plakophilin-2 gene MUTATION
原文传递
遗传性心肌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君慧 +6 位作者 韩帅 胡金柱 蒋晨阳 王擎 郑良荣 周洲 祁鸣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00-307,共8页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可由各种原因(常为遗传因素)引起,能够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原发性心肌病包括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线粒体心肌病、混合性(遗传性及获得性)扩张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左...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心肌疾病,可由各种原因(常为遗传因素)引起,能够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原发性心肌病包括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线粒体心肌病、混合性(遗传性及获得性)扩张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左心室致密化不全以及其他未分类的心肌病。借助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群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突变与疾病的关联已被鉴定。这些突变的体内和体外功能研究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有用的线索。本指南在参考国内外本领域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其他国家的相关指南共识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遗传型心肌病的表型、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进行了总结,期望有助于患者临床管理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 线粒体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 限制型心肌病 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区人群PKP2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跃兵 马琳 +6 位作者 唐雪 杨林 董毅 黄文丽 习严梅 孙梦遥 雷普平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研究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区人群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基因的突变情况,探索云南猝死与PKP2基因突变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云南猝死病例(n=7)尸解心腔血,采集与云南猝死病例有血缘关系的直... 目的研究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病区人群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基因的突变情况,探索云南猝死与PKP2基因突变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云南猝死病例(n=7)尸解心腔血,采集与云南猝死病例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简称病例亲属,n=30)和无血缘关系的家属(简称病例家属,n=11)的血液样本,同时调查病例亲属和家属的基本情况和遗传家系,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提取血液样本中DNA,进行PKP2基因15个外显子测序,分析不同人群PKP2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有10人携带11个PKP2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率为20.83%(10/48)。其中2个是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p.G247R、p.T298N),分别由2例云南猝死病例携带;8个错义突变均为杂合子突变,3个同义突变中2个为杂合子突变、1个为纯合子突变。突变位点明显集中于4个外显子,依次为4号第1097碱基、3.2号第819和第893碱基、3.1号第739碱基、1号第156碱基。1例云南猝死病例(病理诊断ARVC)为3.1号(p.G247R)和4号(p.L366P)外显子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另1例云南猝死病例为3.2号(p.T298N)外显子单杂合突变携带者。携带PKP2基因突变的云南猝死病例和病例亲属两类人群表现出明显的家庭遗传关系,均为一、二级亲属。病例亲属和家属的异常心电图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心律不齐、期前收缩等传导异常和心律失常型改变。结论云南猝死病区部分人群存在较高的PKP2基因突变率,云南猝死与PKP2基因突变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病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基因 桥粒斑菲素蛋白2
原文传递
碎裂QRS波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秀娟 杨兵 +8 位作者 王静 陈明龙 张凤祥 居维竹 陈红武 王本琪 丰尚鹏 丁祥伟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评价碎裂QRS波(fQRs波)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3例符合ARVC诊断标准的患者,男性33例,平均年龄(40.4±13.9)岁。采集临床资料,记录静息状态下标准12导联心电图,描述fQRs波的心电图特... 目的评价碎裂QRS波(fQRs波)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3例符合ARVC诊断标准的患者,男性33例,平均年龄(40.4±13.9)岁。采集临床资料,记录静息状态下标准12导联心电图,描述fQRs波的心电图特征,判断是否存在fQRs波、epsilon波和右胸前导联T波倒置(TWI)并比较其阳性率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fQRs波以下壁导联(44.3%)和右胸前导联(24.2%)最为多见。QRS波中,fQRs波见于R波者多于S波者(58.4%对32.9%,Z=4.30,P〈0.01)。共31例患者判断为fQRS波阳性,2~9(4.6±1.7)个/例。fQRs波阳性率较epsilon波(73.8%VS30.2%,Z=3.67,P〈0.01)和TWI(73.8%对41.9%,Z=2.61,P〈0.01)显著增高。结论fQRs波阳性是ARVC患者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常见于下壁和右胸前导联,可作为提示诊断的无创心电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碎裂QRS波 诊断
原文传递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患者中ARVC病理诊断病例发病特征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跃兵 杨林 +6 位作者 李兆祥 马琳 董毅 习严梅 唐雪 孙梦遥 黄文丽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11-1016,共6页
目的分析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云南猝死)尸检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病理诊断病例的发病特征,为云南猝死与ARVC致病关系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整理9例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的病理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云南猝... 目的分析云南不明原因猝死(云南猝死)尸检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病理诊断病例的发病特征,为云南猝死与ARVC致病关系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整理9例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的病理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的发病特征。结果9例病例包括女性8例、男性1例,年龄为16~47岁;猝死时间集中在6—8月,主要分布于7个重病村的8个家庭。其中3例有云南猝死家族遗传史,2例有精神刺激史,1例有毒沟褶菌食用史。急性症状和体征表现为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和意识丧失等。病理观察为典型的ARVC改变,均以右心室病变为主,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和心室壁广泛脂肪组织浸润,其中6例脂肪浸润几乎达心壁全层。除ARVC病理变化外,有8例病例同时伴有心肌炎、心脏发育不良、肾病、肺水肿、肺炎和胰腺炎中的1种或几种病理性改变。在9例病例中,5例病因明确为ARVC,2例为ARVC合并肺水肿,1例为ARVC合并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1例为ARVC合并毒沟褶菌中毒。病例家属的临床检查异常指标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型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异常增高。结论9例病例具有典型云南猝死的流行病学发病特征,心脏组织学变化符合ARVC病理诊断标准。ARVC可能是部分云南猝死的病因,有待提高尸检例数结合病理检查和相关致病基因检测加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比较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特征及诊断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黄静涵 孙兴国 +3 位作者 赵世华 陆敏杰 王浩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无创性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及特征。方法:选择从2008—08至2010—05于我院诊断为ARVC的患者64例。分析比较其心电学、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诊断标准的阳性率及特征。结果:64例中男性47... 目的:比较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无创性诊断方法的阳性率及特征。方法:选择从2008—08至2010—05于我院诊断为ARVC的患者64例。分析比较其心电学、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成像诊断标准的阳性率及特征。结果:64例中男性47例,女性17例,确诊年龄为(35.5±13.4)岁。63例(98.4%)临床症状为心悸,14(21.9%)例患者发生晕厥,3例有ARVC家族史。64例患者均记录到心电图异常,其中52例(81.3%)患者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VT),38例(59.4%)为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25例(39.1%)患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窦性心律心电图特征性表现包括:①37例(57.8%)存在主要在右胸导联的T波倒置(V1、V2、V3);②18例(28.1%)可见Epsilon波;③23例(35.9%)患者v1。3导联QRS平均时程≥110ms,大于左胸导联;④22例(34.4%)有右束支传导阻滞。48例(75.0%)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阳性,其中4例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累及左心室。18例(28.1%)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阳性。心电异常及磁共振成像检出结果阳性率显著高于超声心动图,P〈0.05。结合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学检查能提高诊断符合率。结论:ARVC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未出现Epsilon波患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与累及左心室的比例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异常及磁共振成像检查阳性率高于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显示ARVC亦能累及左心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Screening of pathogenic gen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被引量:7
7
作者 BAO Jing-ru WANG Ji-zheng YAO Yan WANG Yi-lu FAN Xiao-han SUN Kai ZHANG Shu HUI Ru-tai SONG L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2期4238-4241,共4页
Background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is a heritable cardiac disease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mutations in desmosomal protein genes. Previous genetic analyses of the Chinese ARVC populatio... Background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 is a heritable cardiac disease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mutations in desmosomal protein genes. Previous genetic analyses of the Chinese ARVC population are limited to small size and restriction to a single gene.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otype in a large serie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ARVC through comprehensively screening nine ARVC-causing gene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unrelated ARVC patients and 300 age, gender and ethnicity matched healthy controls were genetically tested with multiplexing targeted resequencing for nine previously reported ARVC-causing genes, including plakophilin-2, desmoplakin, desmoglein-2, desmocollin-2, plakoglob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3, transmembrane protein 43, desmin and Lamin A/C. Results Fifty-nine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 64% of the patients, among which, 93% were located in desmosomal protein genes. Plakophilin-2 mutations accounted for 54% of the total and 58% of the desmosomal mutations, with a truncating mutation type making up about 2/3 of the plakophilin-2 mutations. Only four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nondesmosomal genes; two in transmembrane protein 43 and two i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3. Two of them (one of each gene) appeared as single missense mutations. No mutation was identified in desmin or Lamin A/C. Multiple mutations were found in 23% of the patients, with plakophilin-2 being found in 57% of the multi-mutation carriers. Conclusions Plakophilin-2 was the most common gene mutation that was identified in Chinese ARVC patients. Nondesmosomal genes should be added to desmosomal protein genes when performing molecular genetic screening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AR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genetic testing plakophilin-2
原文传递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新观点 被引量:6
8
作者 杨丰菁 刘文玲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1年第1期59-63,共5页
随着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研究的进展,目前已不再认为ARVC只是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累及右室的遗传性心肌病。ARVC可以由非桥粒蛋白的多种基因突变或非遗传因素引起,... 随着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研究的进展,目前已不再认为ARVC只是桥粒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累及右室的遗传性心肌病。ARVC可以由非桥粒蛋白的多种基因突变或非遗传因素引起,并且可以首先累及左室。因此,2019年制定ARVC诊断标准的国际专家组提出了该病的新的临床分型,并对2010年的诊断标准作出了新的评价。本文就ARVC的临床分型、致病基因、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肌病 心律失常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桥粒蛋白
下载PDF
2例罕见的DSC2隐性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分析
9
作者 房晓楠 胡宁治 +6 位作者 张琳 周志明 廖中凯 刘盛 马懿 黄洁 杨斌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一种以心肌细胞凋亡且被纤维或脂肪替代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多累及右心室(即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也可以累及左心室或双心室,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存在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目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是一种以心肌细胞凋亡且被纤维或脂肪替代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多累及右心室(即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也可以累及左心室或双心室,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存在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目前国内尚无DSC2隐性遗传性ACM的相关报道。本文报道了2例罕见的年轻中国汉族DSC2隐性遗传性ACM先证者,均进行了心脏移植术。先证者1为16岁男性,确诊为双心室型ACM,心力衰竭,携带此前无报道的DSC2 c.2219C>A(p.Ser740Ter)纯合变异,父母为杂合型;先证者2为33岁男性,确诊为ARVC,携带非母源的DSC2 c.1818del(p.Phe608LeufsTer18)和母源的c.527C>T(p.Phe176Leu)杂合变异,构成复合杂合的可能性大。两名先证者的非近亲、无相关家族史的父母均无相关临床表现。此结果丰富了国内和国际的基因型谱和临床表型谱,同时提示在早发且严重表型的ACM/ARVC患者中应考虑隐性遗传的罕见可能,而生物学父母样本和详尽的临床检查及随访结果对于遗传模式的判断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SC2基因
原文传递
PKP2基因家系突变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表型分析1例
10
作者 方旭 程维礼 +3 位作者 任重远 张郁青 连晓清 陶琴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08-512,共5页
1例青年男性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先证者后,收集先证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发病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可疑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对该家系筛查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均为PKP2基... 1例青年男性患者经相关检查确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先证者后,收集先证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发病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可疑致病基因,并通过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对该家系筛查发现先证者及其母亲均为PKP2基因c.517C>T杂合无义突变携带者,余家系成员及对照组均未携带该致病突变。本研究发现PKP2基因家系突变可能导致家族性遗传,其表型分析符合典型ARVC临床特点并且无左室功能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PKP2基因 基因表型分析
原文传递
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敏 雍永宏 +3 位作者 姬后亮 刘剑秋 高翔 舒开凤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8年第9期56-59,共4页
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价值,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经心内膜活检证实的39例ARVC患者作... 目的:探究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价值,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经心内膜活检证实的39例ARV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对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的主要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单一方法诊断ARVC的阳性率。结果: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右室增大(89.74%)、右室肌小梁紊乱(76.92%)、右室流出道增宽(66.67%)、右室壁弥漫性变薄(66.67%)、右房增大(51.28%)等;心电图主要表现为V1~V3导联QRS波增宽超过110 ms(69.23%)、V1~V3导联T波倒置(61.54%)、出现Epsilon波(35.90%)。应用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的阳性率为89.74%,均高于心电图(阳性率66.67%)、超声心动图(阳性率30.77%)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诊断可明显提高ARVC诊断阳性率,减少漏诊,为临床制订早期防治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VC 超声心动图 心电图 诊断阳性率 漏诊
下载PDF
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梦梦 杨扬 +17 位作者 龙德勇 蒋晨曦 汤日波 桑才华 王伟 赵欣 郭雪原 李松南 李昌义 宁曼 贾长琪 冯莉 朱慧 刘佟 江岳鑫 温丹 董建增 马长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25-228,229-231,共7页
目的探讨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腔内电生理机制。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筛选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ARVC相关室速患者,纳入病变... 目的探讨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腔内电生理机制。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连续性筛选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导管消融的ARVC相关室速患者,纳入病变仅累及心外膜的室速患者,收集相关的人口学、腔内电生理特征及随访资料。结果最终纳入19例患者,其中女12例、男7例,年龄(38.1±12.9)岁,7例患者既往曾接受过消融治疗。6例患者完成了室速下右心室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同步标测,均可在心外膜记录到完整室速折返环路。所有患者进一步接受了心内膜及心外膜的基质标测,可见内膜基质良好无低电压区,双极电压均>1.5 mV,心外膜可见片状低电压区,面积为(26.5±9.6)cm2。以基质标测为基础行均质化消融后,随访(22.3±6.7)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病变仅累及右心室心外膜的ARVC相关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心律失常,心室心内膜基质良好,行干性心包穿刺后方可达到病变部位并指导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室性心动过速 心外膜
原文传递
心律失常基质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文根 贺文凤 洪葵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障碍,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近来研究较多...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功能障碍,最终可导致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近来研究较多的是起源于右室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本文就ARVC的心律失常基质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室性心律失常 基质
原文传递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家庭桥粒蛋白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跃兵 马琳 +6 位作者 唐雪 杨林 习严梅 孙梦遥 董毅 黄文丽 雷普平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51-556,共6页
目的探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以4个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家庭为研究对象,收集家庭内的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n=3)尸解心腔血,采集与其有血缘遗... 目的探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简称云南猝死)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以4个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家庭为研究对象,收集家庭内的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n=3)尸解心腔血,采集与其有血缘遗传关系的直系亲属(病例亲属,n=4)和无血缘遗传关系的对照人群(n=7)静脉血,提取DNA进行ARVC桥粒蛋白基因桥粒斑菲素蛋白2(PKP2)、桥粒斑蛋白(DSP)、桥粒芯蛋白2(DSG2)、桥粒芯胶蛋白2(DSC2)、连接桥粒斑珠蛋白(JUP)共97个外显子位点的PCR扩增及测序,结合遗传家系综合分析5个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及病例亲属全部发生DSP基因突变,PKP2、DSG2、DSC2和JUP基因突变各1人,同一人同时携带1~3个基因突变。DSP基因存在4个外显子突变位点,其中1个为新发现杂合同义突变c.4014 C>A(p.A1338A)。1例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同时携带PKP2基因的2个错义突变位点,且1个为新发现杂合子突变c.739 G>C(p.G247R)。新发现JUP基因的1个杂合错义突变位点c.799 G>A(p.A267T),其蛋白质功能预测值高达0.963,蛋白质功能发生异常改变的可能性较高。DSG2和DSC2基因各有1个突变位点。对照人群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云南猝死ARVC病理诊断病例及病例亲属携带ARVC桥粒蛋白基因DSP、PKP2、DSG2、DSC2、JUP突变,推测部分云南猝死与ARVC桥粒蛋白基因突变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病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心脏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桥粒蛋白基因
原文传递
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
15
作者 徐文静 程维礼 +3 位作者 方旭 张莱 张郁青 陶琴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2-337,共6页
目的对桥粒芯糖蛋白2(DSG2)基因p.Phe531Cys罕见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一个家系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 目的对桥粒芯糖蛋白2(DSG2)基因p.Phe531Cys罕见纯合突变所致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一个家系的基因型-表型进行分析,并对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临床观察性研究。收集2022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1例确诊为ARVC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评估。采集静脉血进行二代测序,并用Sanger测序验证。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DSG2基因野生型氨基酸序列,通过人工编辑获得突变型氨基酸序列,对DSG2蛋白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先证者(Ⅲ2)符合ARVC诊断标准,其余家系成员均不符合。先证者为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先证者女儿(Ⅳ1)携带DSG2基因杂合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突变位点在脊椎动物中保守性较好,氨基酸突变后蛋白质稳定性降低。突变型DSG2及野生型DSG2蛋白质二级结构无明显差异,三级结构突变位点处的折叠角度发生变化。结论DSG2基因p.Phe531Cys纯合突变可导致ARVC,不同的基因型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桥粒芯糖蛋白2基因 纯合突变 蛋白质结构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桥粒蛋白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张生 刘琳 +1 位作者 朱文青 葛均波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672-1675,共4页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了与之相关的数个基因。大陆ARVC患者的致病基因筛查鲜有报道。方法本研究纳入2例家族性ARVC患者及10例散发的ARVC患者,提取其外周血DNA,设计DSP、PKP2、DSG2、DSC2...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为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了与之相关的数个基因。大陆ARVC患者的致病基因筛查鲜有报道。方法本研究纳入2例家族性ARVC患者及10例散发的ARVC患者,提取其外周血DNA,设计DSP、PKP2、DSG2、DSC2和JUP/PG基因各外显子的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直接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正常基因组进行比对以确定其突变位点。结果去除单核苷酸多态(sNF)后,12例ARVC患者中有5例存在基因突变:DSG2基因第8号外显子、第14号外显子存在错义突变位点;JUP基因第3号外显子存在同义突变位点、第5号外显子基因存在错义突变位点。结论中国ARVC人群的DSG2基因和JUP基因存在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桥粒蛋白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脏病理和心肌代谢组学的关系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凯 陈晓 +5 位作者 张宁宁 常远 陈实 胡振良 宋伸 宋江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41-848,共8页
[目的]研究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脏病理和心肌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取35例接受心脏移植的ARVC患者受体心脏冠状动脉和心室6个部位(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以及右心室前壁、后壁、室间隔),冠状动脉组织... [目的]研究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对心脏病理和心肌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取35例接受心脏移植的ARVC患者受体心脏冠状动脉和心室6个部位(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以及右心室前壁、后壁、室间隔),冠状动脉组织切片行HE染色,并定量分析其狭窄程度;心室组织切片行Masson染色,经图像处理后定量分析心脏组织中心肌、纤维、脂肪成分所占比例。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脏组织进行代谢物提取及代谢组学分析。无冠状动脉狭窄组、轻度冠状动脉狭窄(<50%)组、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50%)组的心脏组织中心肌、纤维、脂肪成分的差异和代谢物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例ARVC患者中,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0例(28.6%),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1例(31.4%),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4例(40.0%)。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接受心脏移植的年龄显著高于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和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48.5±10.7)岁比(33.8±10.5)岁和(31.0±13.4)岁,P=0.015]。中重度、轻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和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心肌、纤维、脂肪成分所占比例在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和右心室前壁、后壁、室间隔6个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组学检测发现105种代谢物,集中于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戊糖磷酸代谢及糖酵解糖异生代谢等通路,与无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组织相比,中重度、轻度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区心肌组织中没有显著上调或下调的代谢产物。主成分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三组之间的代谢谱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ARVC患者中,中重度、轻度冠状动脉狭窄与无冠状动脉狭窄者的心脏组织中心肌、纤维、脂肪所占比例无明显组间差异,代谢组学检测亦无明显组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 冠状动脉狭窄 心脏病理 心肌代谢组学
下载PDF
三维标测指导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明龙 杨兵 +9 位作者 邹建刚 陈红武 居维竹 徐东杰 陈椿 侯小锋 单其俊 吴延庆 胡建新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目的介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及其消融策略。方法21例ARVC室速患者,因1—4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临床上呈反复发作、无休止发作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频繁放电治... 目的介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及其消融策略。方法21例ARVC室速患者,因1—4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临床上呈反复发作、无休止发作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频繁放电治疗,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2±12)岁。9例患者接受电解剖(Carto)标测,12例患者接受非接触标测(EnSite—Array)。在首先明确病变基质的基础上,通过激动标测、拖带标测及起搏标测,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可能的传导径路及其出口以及它们与病变基质的关系。通常于心动过速的出口处及其周边行局灶消融,术中病变基质周边的延迟激动电位应一并消融。结果21例患者,2例呈无休止发作,1例患者表现为频繁室性早搏及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余18例患者消融中共诱发出34种心动过速。所有心动过速均呈左束支阻滞形,平均心动过速周长为(289±68)ms。16例患者(28种室速)消融治疗即刻成功,3例患者(7种室速)部分成功,2例患者(2种室速)消融失败,即刻消融成功率76.2%。所有患者消融术后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6~30(1d±7)个月,成功患者中2例复发,其中1例再次消融成功;未达即刻成功的5例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均无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其中包括1例消融后植入ICD者。结论三维标测系统可首先明确ARVC患者的病变基质,在此基础上结合激动标测和心内各种电刺激技术,可直观显示心动过速的起源、缓慢传导区出口及折返环路,以此制定消融策略可成功治疗ARVC室速。心动过速起源于心肌深部或ARVC病变进展,是消融失败和复发的常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特点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黔桓 詹贤章 +4 位作者 黄峻 陈春晖 方咸宏 蒋祖勋 吴书林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999-2001,共3页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心电图特点。方法收集ARVC患者40例,对每例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Fontaine导联心电图和平均信号心电图检查,并与20例诊断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心电图特点。方法收集ARVC患者40例,对每例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Fontaine导联心电图和平均信号心电图检查,并与20例诊断为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的特发性室速患者作比较。结果 ARVC患者出现症状的年龄为(32.2±12.7)岁,男性患者的比例较高(85.0%),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82.5%),其次是胸痛(25.0%)和晕厥(22.5%)。T波倒置(75.0%)是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随后是QRS波时限延长(45.0%)和Epsi-lon波(35.0%)。伴LBBB的室速有28例(70.0%)。T波倒置(53.0%)仍是ARVC患者LBBB室速的主要心电图特征,其中主要是V1~V3或V1~V4导联出现T波倒置,晚电位阳性为(50.0%)。ARVC室速患者Ⅰ导联和V1导联的QRS波时限大于RVOT室速患者(P<0.05),且胸导联的移行较RVOT室速患者晚(P<0.05)。结论ARVC患者LBBB室速与RVOT室速的心电图特征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室性心动过速 左束支传导阻滞 右室流出道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与运动 被引量:5
20
作者 付灵华 洪葵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2,共4页
运动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关系十分密切,长期的耐力运动可导致运动员出现类似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脏表现。运动是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因素,可以增加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加重患者的心肌重构。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运动 心源性猝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